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1、概念: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第一节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5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看世界。
6、形而上学:认为世界静止不变,事物孤立存在的。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矛盾。
7、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8、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0、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1、世界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1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含义不同: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Marxism)全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种以唯物主义解释历史、辩证法和对资本主义批判所发展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和全人类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
它创建于1840年代,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在自然科学,思想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杰出成就的基础上创建的。
在实践中创建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了无产阶级思想科学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给出不同的答案。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从其创造者和后继者的知识出发,各个年龄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断丰富和发展观点和学说体系。
就阶级属性而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为自身的解放和整个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的科学理论,并且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
就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组成的科学体系。
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马理论的名词解释
马理论的名词解释马理论,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一种理论体系。
马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通过对社会和经济现象的分析,揭示了历史的客观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推动社会进步和前进。
社会主义学说则强调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对劳动者进行剥削,形成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不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由于剩余价值的追逐和利润的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最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不平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来解决。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
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自由而有尊严的,财富是平等而公正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享受到社会的共同富裕。
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对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中,马克思主义被应用于实践,引领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成功。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影响到了许多欧洲和拉美国家的社会运动,为当地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2、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5、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6、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现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4.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媒介;
五、认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突出特点:
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并将其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
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3.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五、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1、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
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3、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3、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具体包括:
①控制方法②信息方法③系统方法④模型方法⑤理想化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组成局部及有机统一。
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后者所开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组成局部: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根本组成局部。
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根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而科学社会主义那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与归宿〔在马克斯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处于核心地位〕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时代孕育了马克斯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开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二、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开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和历史开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根底。
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及其形成和问世的标志。
马克斯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人类思想和文化开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根底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的开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资产阶级斗争实践的根底上,创立和开展起来的。
形成标志: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4-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问世标志: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二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社会理想。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开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概念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这三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劳动。
这种劳动涉及到处理社会关系,是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
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形而上学是机械的、孤立的、静止的和格列僵化的。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时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同时实践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智能。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力后,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获得剩余价值,使得货币成为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在解释历史、辩证法、批判资本主义时发展起来的经济、政治、社会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自然科学、思想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人类成果的继承和吸收的基础上的科学体系,在实践中丰富、发展和完善无产阶级思想。
基本马列主义(俄罗斯:"俄罗斯"-,"","恶意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严格地说,是指列宁所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
然而,在不同的情况下,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词,声称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深刻而深刻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为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人类重大社会科学成就,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的时期,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根据列宁1913年的提法,它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
义(也可以根据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进行分类)。
阐述了自然、社会、思想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特殊。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它对于现代社会的理解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演进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发展和认识的哲学理论,它强调世界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和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且对于认识世界的方法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项核心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演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社会革命的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分析的结果。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悲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2. 马克思列宁主义:根据列宁的理论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列宁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
3.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苏联、中国等国家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1. 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并提供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下发展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等。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包括: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到质变等。
三、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是通过剩余价值实现的。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它指出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获得的工资之间存在着剥削关系。
资本家以剥削剩余价值的方式获取利润,这导致了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
四、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强调社会矛盾的根本性质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的主要动力。
五、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它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民主等。
六、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区分了科学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一种有科学根据和可行性的社会主义理论。
乌托邦社会主义则是指那些没有科学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社会主义设想。
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学说,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所创立。
这一学说的核心理论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种看待社会发展和改变的方法和观点,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并指导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
根据这一理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人类历史可以被看作是一系列阶级斗争的历史,每个时代的阶级矛盾都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尽管历史的具体形式各异,但它们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核心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剥削。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利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并将其占有。
这种剩余价值的占有使资本家获得了不正当的利益,同时也加剧了社会中的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两个主要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存在着尖锐的利益冲突。
资产阶级掌握了生产资料和经济资源的控制权,而无产阶级则被迫以工资劳动的方式生存。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
社会主义意味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经济计划。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被有效地组织和利用,社会资源被公平分配。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潜力,并过上幸福和富裕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还包括关于政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持其统治地位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则成为无产阶级的工具,用于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复杂。
它不仅是一种关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学说,还是一种解释社会变革规律和指导社会实践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主义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体系,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变革和共产主义建设的原理性认识。
其核心内容包括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辩证法和剩余价值理论。
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提出了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的结果。
他强调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
唯物史观指引我们认识社会变革的方式,促使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二、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方法是辩证法,强调对矛盾和冲突的辨证分析。
辩证法将事物看作是由矛盾相互斗争、相互转化而发展的,反对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
辩证法是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基本方法,帮助我们把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为推动社会变革提供理论基础。
三、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强调剩余价值的实现是社会阶级矛盾的根源。
这一理论对于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分析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主义理论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稳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主义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科学理论。
它的核心内容包括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辩证法和剩余价值理论。
这些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主义理论是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重要武器,也是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指南。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国内哲学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战略角度思考这一问题,或者制定一个相对完整的重建战略,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欢迎阅读。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角度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学理论,它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
德里希·恩格斯于19世纪中期创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
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它强调阶级
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以下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
1. 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方式,其特征是私人占有生
产资料和雇佣劳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因而
能够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2.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产生的价值减去工人的工资。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这种冲突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是推翻资本主义,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
4.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阶段,它是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化,劳动者通过合作获得公平的收益。
5. 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它是一个无阶级和无私有制的社会制度。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资源平等分配,每个人按需取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它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这些概念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引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理论体系。
它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至今仍然对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基本概念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
这些原则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认为人类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手段和方式,而生产关系则是人类社会内部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文化等社会领域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导致的。
社会生产方式包括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等。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获得的工资。
剩余价值来自剩余劳动,即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中超出自身生活必需的劳动部分。
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支配剩余价值实现对劳动力的剥削。
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剥削最严重的阶级。
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终消除阶级差别,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众多基本概念,例如生产力、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剥削、阶级斗争等。
以下是对其中几个重要概念的简要介绍。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中所使用的工具、技术和组织形式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基本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马克思主义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三个组成部分理解本质属性(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
(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是其实践性。
(4)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统一⑴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⑵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们为主题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⑶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⑷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3.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4.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在世界范围内彻底解放的理论。
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的。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涵盖了马克思本人对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由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两部分组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的设计;第二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的设计。
基本概念马列主义,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主义,严格地说,是指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
然而,在不同的情况下,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使用“马列主义”一词,并声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就,特别是19世纪欧洲伟大的社会科学成就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的解放理论,即人的解放理论。
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非常严格、透彻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述。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的时期,国际无产阶级领袖、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思想体系,是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概念辨析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概念辨析“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是目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的学说、思想、体系研究普遍采用的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无论从外延上还是从内涵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有些学者或者初学马克思思想的人却经常把这两个概念混用、误用,导致对马克思本真思想的错误理解;因此,科学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对于我们当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主义”和“理论”概念之分“主义”和“理论”是我们在生活中或科学研究中经常听到和采用的两个概念,比如“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邓小平理论”、“思辨理论”、“批判理论”等等;那么到底什么是“主义”?什么是“理论”?“主义”和“理论”在使用上有无区别?目前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大差异。
有学者认为,“主义”等同于“理论”,因为两者都是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正确认识;有学者认为,“主义”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具有很强的阶级性,比如“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等;还有学者认为,“主义”是一种信仰,比如“共产主义”。
尽管这些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主义”的本质,但都是不全面、不完整的。
“主义”作为一个中性概念,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学说和信仰;在涉及到社会形态方面,它又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阶级性,是为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服务的。
“理论”不同于“主义”,“理论”是指利用一定的概念、范畴去反映事物运行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形成的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体系,它具有科学性和不科学性之分,同时又具有特定性,即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期,针对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科学认识。
但是,“主义”和“理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辩证统一的关系。
“主义”是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或指导的行为,是“理论”和行为的统一;“理论”是表达“主义”的理论性的文章和书籍,具有非常深的学术性、科学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理论”是特定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主义”由于其主体性的不断变化,使其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性,是一个发展的、变化的范畴;“主义”是一种信仰,“理论”是一种成果;“理论”决定“主义”的形成,“主义”随“理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认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认识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习与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基本概念、学科内容和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阐述。
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是指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术领域,旨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认识。
该专业涉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应用,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的专业人才。
学科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科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该部分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等。
通过对这些基本原理的学习与理解,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及其实践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哲学原理、方法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学科。
学生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解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制度和社会发展关系等方面的学科。
学生将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以及对当前社会经济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学科。
学生将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规律与发展趋势。
学习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2.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社会现象分析与解释的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3.培养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仰和追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4.培养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敏锐洞察和分析能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贡献智慧与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
简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同时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
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式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简二: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简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的矛盾存在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矛盾的始终,这些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并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所以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制约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及其解决方式。
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革命和改革的最深刻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着革命和改革的性质,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状况决定着革命和改革的具体状况。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物质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一且有物质生产上的技术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学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但人民群众把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在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的矛盾中实现的。
简四: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变多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简五:哲学的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同时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
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式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简二: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简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的矛盾存在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矛盾的始终,这些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并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所以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制约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及其解决方式。
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革命和改革的最深刻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着革命和改革的性质,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状况决定着革命和改革的具体状况。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物质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一且有物质生产上的技术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学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但人民群众把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在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的矛盾中实现的。
简四: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变多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简五:哲学的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回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回题。
简6:认识主体第一,认识主体的含义。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适动的承担者,是处王二定社会关系中丛事实践活动和认识适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迟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片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上面我们已分别做了说明。
然雨二者又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简七认识的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这是因为:第一,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二,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简8: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面第一: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积断利润。
第二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的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第三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君争阶段。
第四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阶段的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简9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副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格局的变动演化,也是决定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简11: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简12: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记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两部分.简13;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仰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这种学的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简14利润和剩余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系,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它们同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的所创造的,数量也同样大小。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面利润则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更加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是因为剩奈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被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物,掩盖了剩余价值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相互联系,因而也就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简15哲学的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回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回题。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简16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形式产生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理性认识是深刻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简17: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会改革可以面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简18: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剩削实质。
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面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资本.简19: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国有企业。
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菜促进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简20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客观性第二自觉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地的三个特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论一: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论2.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提出实践是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革命变革,它彻底推翻了主观真理论者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第一,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主观真理论者无例外地都是从主观认识范围去解决这个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标准,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第二唯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论3: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副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格局的变动演化,也是决定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2.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第一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论4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规律性的关系。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以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论51,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①地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论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第二予盾的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