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合集下载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三篇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三篇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三篇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三篇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一)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在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后,我深有体会。

创造教育理论,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个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要进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将其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

陶先生称传统教育为吃人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下学生只读死书、死读书,逐渐失去了生活里、创造力。

相较而言,生活教育则刚刚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读活书、活读书,这样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

这种是非分明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莫叫生活教育,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

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最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区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她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其次这个做也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关于弘扬教育精神,践行教育使命

关于弘扬教育精神,践行教育使命

关于弘扬教育精神,践行教育使命关于弘扬教育精神,践行教育使命【篇1】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学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

陶先生的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其中“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陶先生说“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会学”、“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就“教学做”三者关系而言,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教与学都以“做”这中心,“教学做合一”,做就是教,做就是学,教也就是教,教也就是学。

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言,“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那就是“事”,也就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也就是日常生活,那么日常生活学是学,就是教,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学习。

动手做对自己就是学,对他人就是教,手脑并用也就是教育。

教育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教师实行“教学做合一”,教师拿做来教,才能算是真教。

学生实行“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生活创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的“治学”能力,才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言善行。

还有陶先生“爱”的教育理论让我体会到了我们要时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

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教师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

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真谛

《教育的真谛》读后感宁阳学校吕永琴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陶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指出,“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的农民。

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

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

……”一个二十年代的教育工作者就如此一心为着农民群众,确实令我汗颜。

翻着这本书,先生那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受到了良好的启迪和最深刻的教育。

先生那尊老扶幼的传统美德,自制自律的个人风貌,爱国救民的民族精神,爱满天下的个人情操,为民主奋斗的奉献精神,生活即教育的伟大思想……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句实在话,我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教学研究可以说不是很了解,对陶行知先生本人的故事和教育思想的精髓更是模糊的,片面的,在认真地读了这本书以后,才让我走近了先生,对先生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在认识先生的同时,让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洗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

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

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

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

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修改版]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修改版]

第一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

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陶行知的这种教学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指出了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老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了教学的活动,强调了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手续程序在过程中学习,学生自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成功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最终掌握学习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5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5篇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

下面是《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1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

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育家精神2024年全国巡回宣传观后感500字大全15篇

教育家精神2024年全国巡回宣传观后感500字大全15篇

教育家精神2024年全国巡回宣传观后感500字大全15篇教育家精神2024年全国巡回宣传观后感500字(篇1)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认真地学习了他的教育思想,让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洗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

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

我们要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

我们要虚心地跟一切人学,跟大众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

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

我们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会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

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

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

他们都是我们教师的一面镜子。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小学教师读后感

小学教师读后感

小学教师读后感小学教师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小学教师读后感1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卢建钦。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颇感触。

陶老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一切创造都伴随想像。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

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当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

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

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豪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的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的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之懦夫的幻想。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爱的教育议论文

爱的教育议论文

爱的教育议论文篇一:《爱的教育》爱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真正走近陶先生,是学校开展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学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活动。

读得越多,越感觉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且让孩子们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他的思想。

在我心中,陶行知先生最令人尊敬的地方是他的大爱之心。

所谓大爱,即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热爱之心并由此衍生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

给我印象极为深刻鲜明的是他对儿童的了解和爱心。

“我们要懂得儿童。

”“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假期看了陶行和先生的“四块糖果”故事,更是感触颇多。

陶行知在担任某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名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学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去校长室。

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候在校长室准备挨训,陶行知先生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上,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刻就停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

”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

学生打人了,陶先生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学生先写一份检查,更没有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而是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

这四块糖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更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和勇于认错。

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 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 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人物评价
人物评价
陶行知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 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 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 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人民网评)
陶行知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景星学社社员
01 人物生平
03 人物评价 05 后世纪念
目录
02 主要贡献 04 轶事典故
基本信息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 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景星学社社员。
谢谢观看
主要贡献
主要贡献
陶行知像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 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穿于陶行知教育思想 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 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陶行知的爱国事迹五篇精选

陶行知的爱国事迹五篇精选

陶行知的爱国事迹五篇精选虽然我没有听过陶行知爷爷的声音,但他的那句名言在我心中无声胜有声,让我受益良多。

今天作者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陶行知的爱国事迹,接下来随着作者一起来看看吧!陶行知的爱国事迹1陶行知先生是教育的先模,多少教师是踩着陶行知先生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陶行知先生可谓是每个老师的老师,在老师的金玉良言中,我读懂了应该怎样做老师。

首先是服务精神,“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

金钱主义,最是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

”教师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

教师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买得来。

教师的服务精神是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动的基础之上。

金钱是买不到,别人也强迫不了的。

金钱主义是教师的大敌。

陶行知先生一直都警示教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从陶行知先生的一番言论中我深刻感悟到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利,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得的舒适和安逸,作为教师就要努力淡薄名利,淡化物欲,以平平常常的心态上班,踏踏实实的心态干事。

“各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这是我学到的第二句话,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我认为教师是一个为学生服务的职业,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

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

“恭德慎行,为世师范”。

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年,我带领学生去秋游,在旅游途中我把自己零食的包装袋及垃圾都收在自己的手中,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把垃圾提在手里准备随时扔进垃圾筒,没想到这一切都被学生看在眼里。

回到学校后,在学生的日记中我看到好多学生都对这件事情深有感触,对他们的教育意义远远高出平时在课堂中的喋喋不休。

作为教师,遇事应以道德规范为准绳,合乎规范的事就做,违背规范的事不干,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做学生表率。

还要努力做到“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按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弘扬敬业、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形象。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心得(精选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心得(精选5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心得(精选5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心得(篇1)陶行知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

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

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

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

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

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

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

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

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爷爷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爱满天下”。

他爱国家、爱民族、爱他人、孝敬长辈……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书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四块糖果》。

陶爷爷把四块糖果奖给了犯错误的学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动了,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从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爷爷以奖励的独特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人知错就改,非常得睿智!像这样的让我有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当我读到“诚实无欺”的内容时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师、家长对我们讲过无数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诫自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陶爷爷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以后,我要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小陶子”!《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心得(篇2)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他的文章热情洋溢、通俗易懂、击中时弊而富含哲理,令人倍感亲切,妙不可言。

陶行知一生著述甚丰,从四川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陶行知全集》10卷看,已搜集到的论著就有500万字之多,这是学习和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丰富宝库。

虽然没有专门研究师德的文章,但他光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使人感到了人民教育家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师德,他就是全面具有教师素养的典范,是我们教师的至尊至善的楷模、后人的万世师表。

学习陶行知先生的著作,可使我们对师德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教师遵此去修炼,师德建设一定会大有长进。

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师德首先表现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上,这种精神来自他对社会的高度责任心和对教育的事业心。

他认为: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而“教育就是大事业,有大快乐”。

他对教育事业的理解是“教育乃最有效力之事业” 、“教育能改良个人之天性。

人之性情有善有恶……教育乃取恶性中之善分子,去善性中之恶分子。

如开矿然,泥内含金,金内亦杂有泥,开矿者取泥内之金,去金内之泥,然后成为贵品。

教育亦若是矣。

” “教育为最有可为之事,古今名人莫不由研究教育而出” 。

他列举了达尔文、杜威、威尔诺刻等“皆有研究教育而出者也。

但须有决心、有坚志,则成事何难?” 陶行知在“师范生应有之观念”一文中,引用了“昔英女皇依里萨伯终身不嫁,人问之故,辄以英吉利即吾之夫一语以对;意相加富尔终身不娶,人问之故,辄以意大利即吾之妻一语以对。

” 的故事“告于诸君”:“男师范生应以教育为之妻,女师范生应以教育为之夫,有此定力,则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海可枯而吾之志不可枯,石可烂而吾之志不可烂。

” 陶行知明知“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 。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左和平/文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1891年-1946年),1891年10月18日诞生于安徽歙县黄潭源村。

原名陶文浚,后改名知行、行知。

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陶行知幼时聪颖好学,6岁启蒙,8岁入经馆。

1906年至1908年就读于外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歙县崇一学堂,为了激励同学们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于是挥笔在宿舍的墙壁上写下:“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的誓言,以此明志。

1914年,陶行知以文科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

随后赴美留学,先在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

1917年,为使中国人民有受教育机会,婉言谢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留美之邀,毅然回国。

回国后,陶行知先生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倾注于人民教育事业,始终把普及大众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国家人才视为救国之举、兴国之计、报国之业,并以此为己任。

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等职。

他结合中国国情,努力探求中国教育出路,寻觅中国教育曙光,致力中国教育改造。

深信“教育是国家的万年根本大计”,构思“国无游民,民无废才,群需可济,个性可舒”的理想境界。

创立生活教育理论。

开展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运动,推行“工学团”、“小先生制”。

实践“教育与农业携手”、“科学下嫁”、“为农民烧心香”。

倡导素质教育、创造教育。

创办平民就读学校、安徽公学、晓庄乡村师范、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谱写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光辉的篇章。

陶行知先生毕生站在中华民族解放和中国人民为独立、和平、民主而斗争的前列。

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为响应辛亥革命,徽州革命爆发,回到徽州后的陶行知积极参与其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陶行知立即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行列,动员南高师学生积极008响应,通电北洋政府,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并组织“国耻纪念筹备会”,有力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_《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五篇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_《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五篇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_《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五篇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关于《陶行知文集》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文集》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范文一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

最近,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

陶行知,现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引领我们学习做真人;他,教育我们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他,指引我们不断前进。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

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自从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之后,我便不忍释卷,书中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吸引着我,那一句句动人的名言震撼着我。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

陶先生不仅热爱儿童,热爱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9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9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9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颇有感触。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

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中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五篇)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五篇)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五篇)第一篇: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摘要: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他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是给后人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他是“万世师表”,江泽民评价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黄潭源村人,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学者。

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他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精辟深邃,其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是他教育理论的精髓,是给后人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他是“万世师表”,江泽民评价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一、陶行知生平(一)反对旧式教育,主张教育改革1918年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1921年任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同年12月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他担任主任干事。

其间他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他促成南京高师首次招收本科女生,成为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行者。

(二)进行办学试验,推行平民教育为了改革旧教育,提倡新教育,陶行知着力进行办学试验,如举办南京高师暑期学校、南京安徽公学、平民初级学校等,这些早期的重要办学活动对他的教育思想发展具[1]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他决心“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1923年6月他和黄炎培等人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叶圣陶教育名篇》读书笔记范文一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本人读罢《叶圣陶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

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他的文章热情洋溢、通俗易懂、击中时弊而富含哲理,令人倍感亲切,妙不可言。

陶行知一生著述甚丰,从四川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陶行知全集》10卷看,已搜集到的论著就有500万字之多,这是学习和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丰富宝库。

虽然没有专门研究师德的文章,但他光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使人感到了人民教育家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师德,他就是全面具有教师素养的典范,是我们教师的至尊至善的楷模、后人的万世师表。

学习陶行知先生的著作,可使我们对师德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教师遵此去修炼,师德建设一定会大有长进。

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的师德首先表现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上,这种精神来自他对社会的高度责任心和对教育的事业心。

他认为: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而“教育就是大事业,有大快乐”。

他对教育事业的理解是“教育乃最有效力之事业”、“教育能改良个人之天性。

人之性情有善有恶……教育乃取恶性中之善分子,去善性中之恶分子。

如开矿然,泥内含金,金内亦杂有泥,开矿者取泥内之金,去金内之泥,然后成为贵品。

教育亦若是矣。

”“教育为最有可为之事,古今名人莫不由研究教育而出”。

他列举了达尔文、杜威、威尔诺刻等“皆有研究教育而出者也。

但须有决心、有坚志,则成事何难?”陶行知在“师范生应有之观念”一文中,引用了“昔英女皇依里萨伯终身不嫁,人问之故,辄以英吉利即吾之夫一语以对;意相加富尔终身不娶,人问之故,辄以意大利即吾之妻一语以对。

”的故事“告于诸君”:“男师范生应以教育为之妻,女师范生应以教育为之夫,有此定力,则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海可枯而吾之志不可枯,石可烂而吾之志不可烂。

”陶行知明知“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

而他还是认定教育是他人生的“大事业”,非得终身从事不可。

教育是“无名无利无尊荣”的事,它需要人们全心全意的服务,忘我无私的贡献。

陶行知为中国现代化而生,为中国现代化而死,他为中国现代化无私奉献。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

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陶行知指出:“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

”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陶行知先生是这
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事业,一生中他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

他为自己定下的师德标准,即“科学的头脑、农民的身手、改革社会的精神。

”陶行知先生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陶行知的师德还表现在教书育人的统一上。

他认为“先生不应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所以教师应该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做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⒁教师不能只当“经师”,只传授几本教科书,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以至读书死,而要当博学多能的学者和“人师”,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

教师的教要求真,学生的学也要求真, 教师“教人求真”,学生“学做真人”。

他指出了“求真”是教师道德的真谛,也是教师道德的目标,他说:教师要教人学会做人,求“真知”
做“真人”,这个人,要是一个“整个的人”,不是缺这少那的人,是要做“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有高尚品德,筑起人格长城的人,是从人民中来又到人民中去,“人民第一”“一切为人民”的“人中人”。

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合格人生”的人,是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人……生动而深刻的论述,对于我们当今教育工作者用现代化教育来培养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四、甘当骆驼的精神
陶行知的师德还表现在甘为骆驼的艰苦奋斗精神上。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行知的办学心愿。

他认为中国是穷国,办教育要采用穷办法;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黑暗的反动势力下,办教育要不怕碰钉子。

在反动派封锁迫害下,育才学校眼看就要办不下去,朋友劝他放弃“育才”,不要“抱着石头游泳”的情况下,陶行知却说:“我是抱着爱人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到达胜利的彼岸。

”他就是这样以乐观态度和坚定信念去面对和克服巨大的困难。

陶行知认为:“人生是患难与欢乐所织成的,追求真理的人以与患难搏斗为乐。

”他要求人们,也要求自己“平时要以‘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恋’的精神培养学生和我们自己,有事则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相勉励”勇往直前,决不动摇。

五、爱满天下的情怀
陶行知的师德还表现在爱满天下的深厚情感和学生观上。

他认为“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他一生中办的每一所学校都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

他爱祖国、爱人民、爱儿童、爱青年、爱科学、爱民主,爱一切真善美。

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

陶行知的爱,是高度理性的升华,是深厚感情的集中体
现。

作为教师都应该奉献爱心:爱事业、爱学生、爱专研,而爱学生是三爱的核心,他提醒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一个不肯对学生奉献爱心的人怎么能在教育岗位上敬业、乐业、精业?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基础性作用日趋显著,抓紧抓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教师肩负着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的重任。

教师的思想品质、言谈举止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我们的师德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嘴巴上和书面上,更重要的是要使师德规范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包括教育思想、理论、实践方方面面。

他的“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创新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尽心竭力不求所报的服务精神、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的育才精神、勤奋好学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等等的优秀思想升华为行知精神,对我们现今的教师良好师德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我们要宣传陶行知,学习陶行知,像陶行知那样热爱学生,许身孺子,甘当“蜡烛”与“春蚕”,以育人为己任,为教育事业多作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