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PPT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PPT模板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CONTENTS
学习目标
新知导入
新课解析
延伸拓展
01.学习目标
1 了解诗歌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 体会诗歌情感。
02.新知导入
竹里馆
王维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 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杰出诗人、画家。曾任尚书 右丞,世称“王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另有“诗 佛”之称。王维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禅意丰富,人称“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 《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沾湿的样子。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请求,烦劳。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捎口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 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 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同时又蕴含着渴望功名 之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代杰出的 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 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 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 《将进酒》《蜀道难》等。
03.新课解析
春夜洛城闻笛
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 的悠闲生活。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 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 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 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 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
CONTENTS
学习目标
新知导入
新课解析
延伸拓展
01.学习目标
1 了解诗歌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 体会诗歌情感。
02.新知导入
竹里馆
王维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 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杰出诗人、画家。曾任尚书 右丞,世称“王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另有“诗 佛”之称。王维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禅意丰富,人称“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 《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沾湿的样子。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请求,烦劳。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捎口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 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 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同时又蕴含着渴望功名 之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代杰出的 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 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 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 《将进酒》《蜀道难》等。
03.新课解析
春夜洛城闻笛
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 的悠闲生活。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 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 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 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 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诵读PPT课件完整版共39页PPT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诵 读PPT课件完整版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60张PPT)

2.简要赏析“双袖龙钟泪不干”中“龙钟”一词 的妙处。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地 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 情态。
3.诗歌前两句中“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后两句中 “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 纸笔而只能托返京使者捎回报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 了诗人的思家深情。“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 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朴实的语言流露出诗人远赴边塞时的思乡怀亲之情。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 “满”的表达效果。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 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 心情。
3.末句不说自己起了思乡之情,却说“何人不起故 园情”,为什么?
诗人由己及人,认为在这寂静的春夜,听闻 远处传来的满含离别之情的笛声,所有作客他乡 的人都会思乡伤别。这样写既更加强烈地表达了 自己也是如此,又大大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赏析
说说诗人听到笛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思乡的情怀。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诗
人听到这首《折杨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诗歌小结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 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 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 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笛子的美称。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诗意: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 洛阳城。
赏析:第一句从笛声落笔,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的悠扬 笛声打动了深夜不眠之人,这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写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 也是艺术的夸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15张PPT)

作者简介 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 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他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 人称“鬼才”,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 主题思想 诗歌描绘了诗人在一个夏夜独自候客来访的情景,通过环境描写和动 作描写,细致入微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了诗人寂寞、烦闷 的心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 自主学习 原文赏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 朦胧冷寂的水边夜色图,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 之音”。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二字抒发了诗人对 “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巩固提升 1.说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中“可怜”一词的表达效果。
“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诗人对汉文 帝不顾百姓疾苦的批评之情。 2.这首诗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在结构上,诗人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求贤”逐步 升级,节节上扬;后两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表达了 诗人对统治者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批评之意。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文学家。他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思想 诗人运用典故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统 治阶级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生活的讽刺和愤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重 忧虑。
巩固提升 1.诗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 , 隔江犹唱后庭花 。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8首)优质ppt

04
诗词的应用与拓展
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01
02
03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 以掌握丰富的语言表达技 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 宝,学习赏析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 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传承中华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赏析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引用古诗词,可以在人际交 往中增加语言的魅力,提高沟通
效果。
丰富文化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引用古诗词,可以丰 富语言环境,提升文化生活品质。
拓展个人素质
通过学习赏析古诗词,可以拓展知 识面和个人素质,提高个人综合竞 争力。
05
课外古诗词赏析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总结词
思乡之情,离别之痛
《登幽州台歌》的意象和意境
通过描绘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 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 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诗词的语言艺术特色
《泊秦淮》的语言艺术特色
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句式工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此诗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 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全诗语 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沉郁悲愤的人生感慨 和世态变迁的怅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
总结词
忠心报国,大义凛然
详细描述
此诗是作者将自己的遭遇和心境浓缩在一个画面中来 表达的:雪拥蓝关、前路险艰、家书难寄、大义凛然 、不怕牺牲、忠诚报国。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 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风雪兼程的惨淡情景,又吐露了 路途奇险、人事艰难的悲苦心境,表达了除去弊政的执 着信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8首)优质ppt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总结词
描绘古原草的景象,表达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不舍之情。
详细描述
诗人通过描绘古原草的景象,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不舍之情。诗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 展现出诗人与友人深厚的友谊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使至塞上》赏析
总结词
描绘诗人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诗 人的豪情壮志。
特点
古诗词具有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情感丰富等特点,常常以抒发 作者的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 。
古诗词的历史背景
起源与发展 古诗词起源于古代民间歌谣和祭祀仪 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 独特的文学形式。
代表时期
唐宋时期是古诗词发展的高峰期,涌 现出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词人。
古诗词的文学价值
艺术价值
《早发白帝城》赏析
总结词
描绘诗人清晨离开白帝城时的壮丽景色,表达诗人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情怀。
详细描述
诗人通过描绘清晨离开白帝城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情怀。 诗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展现出诗人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情怀。
《望庐山瀑布》赏析
总结词
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表达诗人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意境美赏析
意象
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理解诗人 如何通过意象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
画面感
感受古诗词的画面感,体会诗人如 何通过生动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 身于诗歌所表现的场景之中。
音乐美
欣赏古诗词的音乐美,体会诗人如 何通过音韵、节奏等手段,使诗歌 具有优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
情感表达赏析
情感类型
识别古诗词中常见的情感类型,如离别、思念、爱国等,理解诗 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各种情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8首)优质ppt

深入挖掘意象
总结词
意象是古诗词中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的形象和物象,通过深入挖掘意象, 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详细描述
在鉴赏古诗词时,要注重分析诗人所 使用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文化 内涵。达
总结词
情感表达是古诗词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理解情感表达,可以更加深入地领悟诗词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
《逢入京使》艺术手法
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通过“双袖龙钟泪不干”和“故 园东望路漫漫”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 思念之情。
诗词的语言特色
1 2
《竹里馆》语言特色 语言简洁、质朴自然,不事雕琢,给人以清新自 然之感。
《春夜洛城闻笛》语言特色
语言优美、流畅,用词精准,如“散入春风满洛 城”的“散”字,表现了笛声的悠扬和动人。
辅助。
艺术学科的借鉴
古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元素, 可以为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学 科提供创作灵感和借鉴。
地理学科的印证
一些古诗词描写了地理景观和自然 风光,可以为地理学科提供印证和 补充。
诗词的创作与拓展训练
01
02
03
模仿创作
通过模仿古诗词的形式和 风格,让学生尝试自己创 作诗词,培养其创作能力 和创新精神。
详细描述
在鉴赏古诗词时,要关注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理解其情感来源、产生原因以及如何通过语言和 意象来传达情感。同时,要注意把握诗词中情感的起伏变化,以及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感悟。
04 诗词的应用与拓 展
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能力的培养
审美教育的手段
古诗词是语言的艺术,通过学习和欣 赏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 能力和表达能力。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欣 赏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 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8首)优质ppt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赏析(8首)优质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目录
CONTENTS
• 课外古诗词的背景与特点 • 八首古诗词的具体赏析 •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 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
01
CHAPTER
课外古诗词的背景与特点
背景介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赴扬州的场景,表达 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泊秦淮》
总结词
此诗表达了杜牧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详细描述
杜牧夜泊秦淮河畔,触景生情,感时伤世,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贾生》
总结词
此诗讽刺了汉文帝的虚伪和冷漠。
详细描述
李商隐以贾生召见的故事为背景,通过描绘汉文帝对贾生的虚伪和冷漠,讽刺了统治者的无情和虚伪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
意境领悟
总结词
把握古诗词的整体氛围和情感基调,理解诗人所创造的独特艺术境界。
详细描述
古诗词往往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思想,这些情感和思想通过语言的表达形成了一种 独特的艺术境界。读者需要用心感受这种境界,才能真正领略到古诗词的美妙之处。
语言品味
总结词
关注古诗词中的用词、修辞、节奏等语言要素,深入体 会诗人的语言风格和技巧。
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
03
CHAPTER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意象分析
要点一
总结词
通过对古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借助特定的意象来传达自己的情感 和思想。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诗人 的内心世界,进一步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意境。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目录
CONTENTS
• 课外古诗词的背景与特点 • 八首古诗词的具体赏析 •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 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
01
CHAPTER
课外古诗词的背景与特点
背景介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赴扬州的场景,表达 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泊秦淮》
总结词
此诗表达了杜牧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详细描述
杜牧夜泊秦淮河畔,触景生情,感时伤世,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贾生》
总结词
此诗讽刺了汉文帝的虚伪和冷漠。
详细描述
李商隐以贾生召见的故事为背景,通过描绘汉文帝对贾生的虚伪和冷漠,讽刺了统治者的无情和虚伪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
意境领悟
总结词
把握古诗词的整体氛围和情感基调,理解诗人所创造的独特艺术境界。
详细描述
古诗词往往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思想,这些情感和思想通过语言的表达形成了一种 独特的艺术境界。读者需要用心感受这种境界,才能真正领略到古诗词的美妙之处。
语言品味
总结词
关注古诗词中的用词、修辞、节奏等语言要素,深入体 会诗人的语言风格和技巧。
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
03
CHAPTER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意象分析
要点一
总结词
通过对古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借助特定的意象来传达自己的情感 和思想。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诗人 的内心世界,进一步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意境。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PPT

文化内涵
把握古诗词的主题思想,理解其深层 含义和价值观念,探究作者的创作意 图和时代背景。
评价的标准与原则
语言表达
评价古诗词的语言是否精炼、优 美、富有表现力,是否符合古诗
词的规范和韵律。
意境创造
评价古诗词所创造的意境是否深 远、优美、感人,是否能够引发
读者的共鸣和想象。
思想内容
评价古诗词的主题思想是否深刻 、独特、有启发性,是否能够给
THANKS
02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总结词
此诗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 ,以及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详细描述
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行,描 绘了长江两岸的景色,表达了对友人 的深情厚意。诗中通过描绘黄鹤楼的 景色,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登幽州台歌》
总结词
此诗表达了陈子昂对幽州台的壮丽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历史 和人生的感慨。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number {01}
目 录
• 课外古诗词概述 •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分析 •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的意境与
表达技巧 •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的鉴赏与
评价 •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的创作与
模仿
01
课外古诗词概述
课外古诗词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课外古诗词是指除教材中编选的 古诗词之外,由古代文人创作的 优秀诗词作品。
情感的表达
离别之情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中,有许 多作品表达了离别之情,如《送 友人》中的“此地一为别,孤蓬
万里征”。
思乡之绪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长期客居他乡 的游子容易产生思乡之情,如《商 山早行》中的“晨起动征铎,客行 悲故乡”。
把握古诗词的主题思想,理解其深层 含义和价值观念,探究作者的创作意 图和时代背景。
评价的标准与原则
语言表达
评价古诗词的语言是否精炼、优 美、富有表现力,是否符合古诗
词的规范和韵律。
意境创造
评价古诗词所创造的意境是否深 远、优美、感人,是否能够引发
读者的共鸣和想象。
思想内容
评价古诗词的主题思想是否深刻 、独特、有启发性,是否能够给
THANKS
02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总结词
此诗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 ,以及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详细描述
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行,描 绘了长江两岸的景色,表达了对友人 的深情厚意。诗中通过描绘黄鹤楼的 景色,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登幽州台歌》
总结词
此诗表达了陈子昂对幽州台的壮丽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历史 和人生的感慨。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
$number {01}
目 录
• 课外古诗词概述 •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分析 •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的意境与
表达技巧 •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的鉴赏与
评价 •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的创作与
模仿
01
课外古诗词概述
课外古诗词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课外古诗词是指除教材中编选的 古诗词之外,由古代文人创作的 优秀诗词作品。
情感的表达
离别之情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中,有许 多作品表达了离别之情,如《送 友人》中的“此地一为别,孤蓬
万里征”。
思乡之绪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长期客居他乡 的游子容易产生思乡之情,如《商 山早行》中的“晨起动征铎,客行 悲故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49张PPT)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了解诗人 龚自珍 (1792—1841年),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 文学家。他主张道、学、治三者不可分割,开知识界“慷慨论天下事”之风。他所 作的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代表作有 《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有《定盦文集》等,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写作背景 696年,契丹族的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 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 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 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 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 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一座千寻高的宝塔矗立在飞来峰上,看起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的时候,站 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到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3、“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浮云”指的是什么?
“不畏”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浮云”一语双关,既指眼前看到的云,又比喻困难挫折或当时朝廷中的保守势力 。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 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出了 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5、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请试着具体 分析?
① 一二句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绵延高大; ②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 ③ 五六句写凝望所见,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震撼力; ④ 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23张PPT)

逢入京使 岑参
眼前实景,路途遥远,回家不易 故园东望路漫漫,
【夸张】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双袖龙钟泪不干。
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 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练习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 首句写眼前之景,“故园”指位于长安的家,“东望”点明了方位。 B. “龙钟”指沾湿的样子,诗人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无法振作精神。 C. 三、四句写出了诗人和返京使者相逢时,彼此行色匆匆的口气。 D. 本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语言平实,出语自然且含蓄凝练。 【解析】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尽管“泪流纵 横”,但诗人并没有过多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B项表述 有误。
逢
入
岑 参
京
使
作者
岑参,唐代诗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与高适并称为“高 岑”。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 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本诗是一首古体诗。
唐天宝八载(749),作者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这首诗写 于赴任途中。
读通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
读通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
百般红紫斗芳菲。
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争艳,人间万紫千红。
杨花榆荚无才思,
可怜杨花榆钱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没有艳丽姿色,
惟解漫天作雪飞。
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读懂
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轻灵的语言, 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同 时也表达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 态度。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前168), 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 学家,世称贾生。
相关介绍
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 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 《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 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 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作者简介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 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 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 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 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 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①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 “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 度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 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②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 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 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 地显示出来。
“可怜夜半虚前席”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 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 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贾生》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托古讽今,揭示晚唐 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象,也寄寓了 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相关介绍
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 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 《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 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 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作者简介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 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 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 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 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 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①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 “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 度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 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②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 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 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 地显示出来。
“可怜夜半虚前席”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 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 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贾生》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托古讽今,揭示晚唐 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象,也寄寓了 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统部编初中7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PPT课件

知识备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背景资料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 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王维《辋川集》二十首诗中的第十 七首。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 故名。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 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 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 性悠然相会,而提笔成篇的。
板书白
借景
抒情
↓ 《折杨柳》 ↓
玉笛声
故园情
联想
逢入京使
知识备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
(今湖北荆州)人。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 经史。长于七言歌行。由于从军西域多年, 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 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 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的真实生 活写照。到天宝三年春,李白上书请求还家,玄宗同意了。这一年春 天,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思归故里,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
音、节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 诗歌主旨。(难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 情,从而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四首PPT课件》ppt课件

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 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 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 淡泊情怀的句子是: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 竹林的幽静,以“弹琴复长啸 来反衬。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 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 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 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 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 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 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 了思乡之泪。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 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 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 这一情景。 此诗创作于天宝8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
4 韩愈《晚春》
晚春
韩愈(唐)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 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 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 章四大家”。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19张PPT)

主旨点拨
这首诗通过描写晚春情景,表达了诗人 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了应抓住 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谢谢听课
诗歌鉴赏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以入睡,忽然传来断断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了诗人。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 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 心人的主观感受的极度夸张。后两句写诗人的情怀,却从 他人反说。第三句强调“此夜”,是针对所有客居洛阳的 人而言,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蓄势。这是主观情感 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的感触之深,思想之 切。
主旨点拨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 起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
岑参,唐代诗人。唐天宝年间, 亮度出塞,居边塞多年,颇有 雄心壮志。于高适并称“高 岑”,同为盛唐边塞诗人代表。 其实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 集》传世。
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在长安的家, “东望”点名长安的位置。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 味,强调自己思念亲人的深情。第三、四句完全 是行者的口吻。岑参此行抱着“功名祗向马上取” 的雄心,但他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 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有开阔 豪迈的胸襟。
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这时节百花盛开,万紫 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 这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 的本色。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 在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诗人体物入 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 感,描写花草灿烂之情状,展万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感 受。
主旨点拨
此诗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 托带回家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 场面,抒发了诗人渴望共鸣和思念故乡、 亲人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8首)优质ppt

04
诗词拓展阅读
同主题的诗词比较阅读
总结词
通过比较同一主题的不同诗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诗 词鉴赏视野。
详细描述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中,可以选择以“送别”为主题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如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送友人》等,通过对比不同诗人对送别主题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让 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主题。
详细描述
古诗词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 貌、文化氛围和作者的人生境遇。通过了解诗词所处 的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和主题思想。例如,唐代诗歌繁荣,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开放和进取;而宋代词则多抒发离愁别绪,与当时 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有关。因此,结合时代背景来 鉴赏古诗词,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其主题思想。
《晚春》主题思想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竹里馆》的意象和意境
通过描绘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宁静。
《晚春》的意象和意境
通过描绘晚春时节百花争艳、杨花飘飞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 。
诗词的语言艺术
《竹里馆》的语言艺术
同作者的不同时期诗词比较阅读
总结词
通过比较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诗词作 品,可以了解作者创作风格的变化和心 境的变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 能力和对作者的理解。
VS
详细描述
例如,可以选择杜甫的《春望》和《登高 》进行比较阅读,前者写于安史之乱前期 ,后者写于安史之乱后期,通过对比两首 诗的意境和情感,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在 安史之乱中的心路历程。
验和感受。
THANK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诗歌
前两句(叙事): 孤独郁闷 弹琴长啸 后两句(抒情): 明月相伴 宁静淡泊
1、请简要分析“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 中的作用。
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 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 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 的志趣。
2、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幽篁”指的是幽深的竹林。“长 啸” 指的是长声呼啸。 3、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 而“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 那样呈现娇艳,但是他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 处,加入了“百般红紫”的行列中,将没有姿色的杨 花榆荚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 这里,“无 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 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 激情,进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 美好愿望。这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 读者,“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 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 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 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 呢?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学习目标
1、复习与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人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 人回味无穷的语言风格。 4、背诵、默写诗歌。
李白(701~762), 走近作者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 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 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李杜”。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达到盛唐诗 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 余篇,有《李太白集》
3、请说出“万般红紫斗芳菲”中“斗”的修辞手 法,并简析其妙处。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 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 这首诗每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开头两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写花草 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 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 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一霎时,万紫千 红,春色满园。 诗中一个“知”字,一个“斗” 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 的动作行为,使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有 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 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 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 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 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 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 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 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 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 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 方。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huáng) /里, 弹琴/复/长啸(xiào)。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 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 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也指吹 口哨。
翻译诗歌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我又是弹琴又是长啸。 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 只有那天上的明月将我相照。
竹 里 馆
王 维
学习目标
1、复习与王维相关的文学常识;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 情趣 ; 4、背诵、默写诗歌。
王维(701-761),字摩 走近作者 诘。汉族,唐朝太原祁州人(今 山西省祁县人),唐代杰出诗人、 画家,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右 丞。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 “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 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 比较消极,追慕隐逸恬静有皈依 佛教,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有《王右丞集》传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 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 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 的?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 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 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 “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 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 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 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翻译诗歌 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 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 擦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相遇,想要写封信 却没有纸与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 回家帮我报个平安。
分析诗句
前两句(抒情): 思乡情切, 感情浓烈。 后两句(叙事): 远涉边疆, 思乡怀亲。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 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夸张; 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 无限眷恋之情。
1、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 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因为作者是以“万般红紫”“斗芳菲” 反衬“杨花榆荚”的白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嘲笑杨花榆荚没 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添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 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客居洛城的一 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 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深情。
导入新课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 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 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 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 浓烈的人情味。“逢”的意思是遇到。 “入京使”即回长安的使者。诗人想 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 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 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 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 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 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 的妙处。 “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 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 多少旅人的情思。 3、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 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晚春
韩愈
晚春
•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作 者 简 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 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 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 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 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 “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 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 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 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 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 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 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 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 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 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 然相会,而命笔 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 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 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 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 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西出阳关,奔赴安西。此诗创作于作 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朗读诗歌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小结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 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 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 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 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 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 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 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 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 表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 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 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 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 故园情,作此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与及 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 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 淡泊的心境。
导入新课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 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 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 的思乡之情。诗题中“洛城”表明是 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和具体的时 间。
小结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 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 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 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 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 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 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 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主题 思想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 遇前往长安的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 的思乡之情,也表现了诗人欲建功立 业而开阔豪迈、乐观豁达的胸襟。
艺术特色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 己闻笛的感受。此诗意境绵延深厚。 诗人用隽永含蓄的笔调抒写了浓浓的 思乡之情。在那个春天的夜晚,诗人 静静伫立,那悠扬的笛声满城飘扬, 激荡起诗人无限的离愁。
小结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 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 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 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 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 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 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 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 味无穷。
翻译诗歌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 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 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呢?
分析诗歌
前两句(叙事): 客居洛城, 春夜闻笛。 后两句(抒情): 夜闻《折柳》, 触景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