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诗歌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 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 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呢?
分析诗歌
前两句(叙事): 客居洛城, 春夜闻笛。 后两句(抒情): 夜闻《折柳》, 触景思乡。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 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 说?为什么?
3、请说出“万般红紫斗芳菲”中“斗”的修辞手 法,并简析其妙处。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 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 这首诗每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开头两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写花草 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 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 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一霎时,万紫千 红,春色满园。 诗中一个“知”字,一个“斗” 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 的动作行为,使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有 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 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晚春
韩愈
晚春
•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作 者 简 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 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 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 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 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 “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 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 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 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 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 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 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 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 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 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 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逢入京使
岑参
学习目标 1、复习与岑参相关的文学常识;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人自然质朴、清新隽永,耐人 寻味的语言风格。 4、背诵、默写诗歌。
作者 简介
岑参∶(715~770)唐代 诗人。南阳人。大历(766~ 779)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 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 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 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 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 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 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 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 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
小结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 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 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 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 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 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 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 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主题 思想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 遇前往长安的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 的思乡之情,也表现了诗人欲建功立 业而开阔豪迈、乐观豁达的胸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 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 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 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 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 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西出阳关,奔赴安西。此诗创作于作 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朗读诗歌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4、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 诗句,作简要分析。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 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 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 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 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 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 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 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 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 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 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 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 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 手妙作。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 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 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 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 的?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 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 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 “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 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 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 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 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 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 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 故园情,作此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艺术特色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 己闻笛的感受。此诗意境绵延深厚。 诗人用隽永含蓄的笔调抒写了浓浓的 思乡之情。在那个春天的夜晚,诗人 静静伫立,那悠扬的笛声满城飘扬, 激荡起诗人无限的离愁。
小结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 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 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 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 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 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 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 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 味无穷。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学习目标
1、复习与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人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 人回味无穷的语言风格。 4、背诵、默写诗歌。
李白(701~762), 走近作者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 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 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李杜”。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达到盛唐诗 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 余篇,有《李太白集》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客居洛城的一 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 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深情。
导入新课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 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 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 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 浓烈的人情味。“逢”的意思是遇到。 “入京使”即回长安的使者。诗人想 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 本篇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作品运用拟 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 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 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 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 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 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 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与及 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 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 淡泊的心境。
导入新课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 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 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 的思乡之情。诗题中“洛城”表明是 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和具体的时 间。
竹 里 馆
王 维
学习目标
1、复习与王维相关的文学常识;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 情趣 ; 4、背诵、默写诗歌。
王维(701-761),字摩 走近作者 诘。汉族,唐朝太原祁州人(今 山西省祁县人),唐代杰出诗人、 画家,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右 丞。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 “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 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 比较消极,追慕隐逸恬静有皈依 佛教,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有《王右丞集》传世。
翻译诗歌 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 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 擦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相遇,想要写封信 却没有纸与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 回家帮我报个平安。
分析诗句
前两句(抒情): 思乡情切, 感情浓烈。 后两句(叙事): 远涉边疆, 思乡怀亲。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 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夸张; 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 无限眷恋之情。
分析诗歌
前两句(叙事): 孤独郁闷 弹琴长啸 后两句(抒情): 明月相伴 宁静淡泊
1、请简要分析“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 中的作用。
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 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 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 的志趣。
来自百度文库
2、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幽篁”指的是幽深的竹林。“长 啸” 指的是长声呼啸。 3、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 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 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 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 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 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 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 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 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 方。
小结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 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 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 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 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 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 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 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 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 表述。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 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 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 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 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 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 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 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 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 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 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 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 的妙处。 “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 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 多少旅人的情思。 3、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 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huáng) /里, 弹琴/复/长啸(xiào)。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 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 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也指吹 口哨。
翻译诗歌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我又是弹琴又是长啸。 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 只有那天上的明月将我相照。
• 而“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像其他花草 那样呈现娇艳,但是他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 处,加入了“百般红紫”的行列中,将没有姿色的杨 花榆荚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 这里,“无 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 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 激情,进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 美好愿望。这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 读者,“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 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 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 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 呢?
1、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 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因为作者是以“万般红紫”“斗芳菲” 反衬“杨花榆荚”的白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嘲笑杨花榆荚没 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添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 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