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业聚集的综合指标体系与主成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产业聚集的综合指标体系与主成分分析作者:宋阳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05期
摘要:以长三角经济圈为例,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长三角经济圈各主要城市的金融聚集程度差异性与分布情况。结果显示,经济圈中的金融资源分布情况较为合理,能够较好地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圈对上海的金融依赖度过高,经济资源分布的层次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圈;金融聚集;主成分分析;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产业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发展,金融产业集聚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焦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采用企业间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交易和生产活动。中国的金融机构集聚现象也是风起云涌,北京的金融街、上海的浦东金融区已经成为国内金融机构的集聚地。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关注的目光投注于金融产业集聚现象,他们在不同的学科体系下采用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研究探寻金融产业集聚现象。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19%。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并致力于在2018年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
目前国内外学者集中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性分析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的定量分析上,得出了金融集聚发展有利于金融竞争力提升,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和金融产业竞争力高度相关等结论。但很少站在整个经济圈的视角,通过比较经济圈中不同城市金融聚集的差异与分布,来分析整个区域的金融聚集与该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的文章。因此,本文拟长三角这一中国传统经济圈为例,以整个经济圈为背景,阐述经济圈中的金融聚集于整个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指标和数据
(一)模型
我们选择2012年度视的时点数据来比较不同城市的金融集聚度差异。通过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指标转化成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从而衡量和分析各个城市的金融集聚程度。我们主要使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指标
金融产业集聚体现为金融资源的集中和发散,因此,我们从金融集中和扩散两个角度选择最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七个指标建立金融产业集聚的衡量体系。
1.经济实力因素。其中包括了经济总量因子和对外经济联系因子。经济总量水平主要体现为该地区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一般财政性收入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总量指标,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经济水平的提高能够推动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和深化,其原因在于范围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2.金融集散因素。金融集散水平体现为优质金融资源向核心区域汇集(金融资源集中度),而低端金融资源则向周边地带扩散(金融资源扩散度)。一般而言,金融产业集聚程度越高的城市,所集中的优质金融资源就越多,对周边地区的福射和影响作用也就越大。
3.其他非经济因素。金融中心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具备收集、解释、重组和交换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与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是高度正相关的。这里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通讯设施以及交通运输设施两个方面。同时,金融人才在金融聚集过程中也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也一并放到了非经济因素中予以考量。
(三)样本和数据
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长三角经济圈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金融系统。本文一共选取了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等15座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城市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我们选择的数据主要来源为2012年的《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以及各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三、长三角地区的金融集聚度衡量
我们对指标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得到方差贡献分析表,其中,F1、F2两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到96.52%,这说明前两个公因子已经能够解释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进一步计算得到长三角地区各主要城市的主因子综合得分,见表3。
从上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因子综合得分为正的城市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具备了金融聚集特征,并会对周边地域产生金融辐射的城市。在长三角经济圈中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的综合因子得分均为正。其中,上海的综合得分超过3,说明该城市的金融聚集能力极强,可以说在国家级金融中心中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而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的综合得分在0到1之间,说明具备一定的金融聚集能力,可以视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2.表中的其余9座城市的金融聚集综合得分为负,可以理解为这些城市在长三角经济圈中不具备金融聚集特点,属于被动接受金融辐射的区域。因为因子得分为负,目前还不能称之为金融中心,只能命名为金融增长极。
3.通过对长三角经济圈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圈中金融资源分配较为合理,整体来说不同等级的金融中心无论是在职能和规模上,层次都较为分明。这不仅适当地分散了金融风险,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经济圈的内部的良性互动和稳步发展。
四、发展环渤海经济圈金融集聚和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金融集聚和经济增长二者属于相互促进、影响的关系。同时,二者之间的作用过程也是动态的。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长三角经济圈中上海的综合得分仍然过高,超过3,而其他综合得分为正的城市则基本在0到1之间,则说明金融资源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过度依赖问题。因此,要想实现长三角经济圈金融聚集和经济持久增长的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政府应当发挥更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效应,防止重复性的低水平建设。首先,当地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发挥当地金融资源的比较优势,创设和制定适应当地金融聚集发展需要的法律和法规,完善相应制度。其次,各地方政府应当主导建立金融业相关的行业协会和常态化的交流机制,以促成金融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引领全行业良性发展。
2.金融企业管理者应当结合行业自身特点,提升业务创新能力。首先,金融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涉及到与实体产业技术、知识上的衔接问题,因此要加大员工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批精通最新业务、了解国际惯例的金融专门人才,提升专业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同时,金融业作为服务型行业,应当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尽量满足客户的各方面需求,提高自身的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出金融业整体的行业优势,为推动长三角经济圈各城市的金融聚集助力。
3.工业企业部门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良性互动,形成实体产业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局面。工业部门为了增大生产规模,往往无法避免自有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了能够实现与金融部门的资金对接,应做好如下工作:一方面,目前中国征信机制日益健全,实体产业部门应当保持自身良好的信用记录,得到银行的信任,维持良好的资金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未来的中国金融产业结构中,资本市场份额将显著增加,实体经济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证券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方式,实现降低公司整体成本和分散风险的目的。
4.城市居民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对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的投资中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城市居民的投资渠道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私人部门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它既是金融企业的消费者,又是金融企业的投资者,为了发展长三角经济圈的金融业,应当鼓励当地居民更多地尝试适合他们的金融产品和工具,这样便可以保证了金融聚集所赖以生存的市场消费群体,推动整个经济圈中金融产业聚集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