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实验室诊断

合集下载

oie非洲猪瘟检测标准

oie非洲猪瘟检测标准

OIE非洲猪瘟检测标准一、引言非洲猪瘟(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对全球养猪业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非洲猪瘟,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制定了相应的检测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OIE非洲猪瘟检测标准的重要性、检测方法与流程、结果判断与分析以及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二、OIE非洲猪瘟检测标准的重要性OIE非洲猪瘟检测标准对于确保动物健康、促进畜牧业发展以及公共卫生意义重大。

首先,该标准为各国动物卫生监管机构提供了统一的检测方法和判断依据,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阻断非洲猪瘟疫情的传播。

其次,准确的检测结果有助于减少疫情对养猪业的损失,保障畜牧业稳定发展。

最后,OIE非洲猪瘟检测标准的实施有助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防止病毒人际传播的可能性。

三、检测方法与流程针对OIE非洲猪瘟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

其中,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用于评估动物是否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病原学检测主要包括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用于直接检测病毒的存在。

在试剂选择上,应选用经OIE认可的试剂盒,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操作流程方面,应严格遵循试剂说明书中的操作步骤,避免操作失误导致结果偏差。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室安全,防止病毒泄漏和交叉污染。

四、结果判断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若抗体阳性或抗原阳性,则可初步判断为非洲猪瘟感染。

为进一步确认,需进行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

若在以上两种方法中均检出非洲猪瘟病毒,则可确诊为非洲猪瘟感染。

从阳性样本中分析可能出现的特征或趋势,有助于了解病毒的变异情况、传播途径以及防控措施的效果评估。

此外,通过对阳性样本的基因测序分析,可进一步了解病毒的遗传演化规律,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五、检测技术在其他领域应用基于类似原理或方法,OIE非洲猪瘟检测标准在其他动物疾病诊断领域也有应用潜力。

例如,在禽流感、口蹄疫等疾病的诊断中,可以借鉴OIE非洲猪瘟的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方法。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

猪瘟的诊断与治疗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类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死性。

非洲猪瘟疫情一旦爆发,会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非洲猪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希望能对疫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烧、食欲减退、呼吸急促、咳嗽、粘膜苍白、眼结膜充血、便秘或腹泻、发抖、步态异常、倦怠无力、瘙痒和出现皮肤溃疡等。

在高致病性非洲猪瘟毒株感染的猪场,猪群的致死率很高,可以达到100%,而在亚致病性非洲猪瘟毒株感染的猪场,猪的致死率约为50%左右。

二、非洲猪瘟的实验室诊断诊断非洲猪瘟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是非洲猪瘟病毒的首选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可通过检测猪血、猪脾、猪肾、猪淋巴结等组织和分泌物中的非洲猪瘟病毒抗原进行诊断。

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方法也可以诊断非洲猪瘟。

还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进行病例诊断。

三、非洲猪瘟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特效治疗非洲猪瘟的药物。

一旦猪患上非洲猪瘟,往往是病即死亡,因此预防非洲猪瘟的爆发更为重要。

在疫情暴发之前,猪场应加强疫病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在加强猪舍卫生管理的基础上,并定期进行消毒和检疫。

还可使用灭活疫苗和减毒或重组疫苗进行预防性免疫。

在疫情暴发之后,应采取隔离和扑杀的措施,避免非洲猪瘟传播。

四、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首先要对猪场进行严密管控,建立猪场的卫生隔离圈。

对于非洲猪瘟高发地区应采取不同的防疫措施,比如封锁疫区、禁止活猪和猪产品交易等。

要提高猪场工作人员的防疫意识,加强技术培训和队伍建设。

对于非洲猪瘟的病死猪,应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包括集中处理、消毒和安全掩埋等。

非洲猪瘟诊断标准

非洲猪瘟诊断标准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严重危害猪类的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为了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控制ASF,科学界制定了一系列诊断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非洲猪瘟的诊断标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该疾病。

一、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但主要包括以下表现:1. 高热:感染猪体温可上升至40℃以上。

2. 精神沉郁:患猪精神状态差,食欲减退。

3. 溃疡性皮肤病变:患猪出现皮肤红肿、水泡、疱疹等溃疡性病变。

4. 出血倾向:眼结膜充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5.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喘息等。

6. 生殖系统症状:流产、胎儿死亡等。

二、实验室检测除了临床症状外,实验室检测也是非洲猪瘟诊断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1. 病毒分离与鉴定:通过采集患猪的组织样本,如脾脏、淋巴结等,利用细胞培养或动物接种等方法将病毒分离出来,并进行鉴定确认。

2. 血清学检测:采集患猪的血清样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凝集试验等检测猪体内的ASF抗体水平。

3. 分子生物学检测:采集患猪的血液、组织等样本,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ASF病毒的核酸。

三、病理学改变非洲猪瘟在感染猪体内会引起一系列病理学改变,病理学检查可以提供诊断的重要依据。

主要的病理学改变包括:1. 脾脏肿大:感染后,猪的脾脏会明显增大,质地松软。

2. 淋巴结肿大:感染猪的淋巴结常出现肿大、充血等变化。

3. 出血灶:病理学检查可观察到患猪体内出现不同部位的出血点、出血斑等。

4. 内脏器官损害:感染后,猪的肝脏、肺脏等内脏器官可能发生病理学改变。

四、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了解非洲猪瘟传播情况和追踪病原的重要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1. 疫情调查:收集疫区的信息,统计患猪数量、死亡情况等。

2. 传播途径分析:调查可能造成病毒传播的因素,如动物运输、人员活动等。

3. 病毒来源追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病毒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非洲猪瘟检测试剂操作方法

非洲猪瘟检测试剂操作方法

非洲猪瘟检测试剂操作方法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对猪群健康和养殖业都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了迅速检测和诊断非洲猪瘟,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检测试剂。

下面将详细介绍非洲猪瘟检测试剂(包括PCR、ELISA和纸条快速检测试纸)的操作方法。

1. PCR检测方法: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通过扩增病原体的特定基因片段来检测病原体的方法。

下面是非洲猪瘟PCR检测方法的步骤:a. 实验准备:- 准备PCR试剂盒,包括DNA提取试剂、PCR引物和酶。

- 准备PCR工作站和仪器(如PCR仪)。

- 防止污染,使用无菌器材和顶级实验室规范的操作。

b. 样本提取:- 取非洲猪瘟病畜体、组织或血液样本。

- 使用合适的试剂盒进行DNA提取,按照操作手册中的指示进行。

- 将提取的DNA储存到低温条件下,避免降解。

c. PCR扩增:- 准备PCR反应液,包括DNA模板、引物、dNTPs、酶和缓冲液。

- 按照PCR反应液体积的要求逐一加入反应管中。

- 定量PCR反应溶液,确保所有反应中的成分配比准确。

- 放入PCR仪中,按照所使用的引物设计好的程序运行PCR反应。

d. 结果分析:- 运行PCR反应后,获取PCR反应管。

- 将PCR产物经电泳分离,依据目标基因片段大小来判断是否存在非洲猪瘟病毒。

- 使用显色剂或转印装置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检测。

- 分析PCR结果并记录,确认样本是否为非洲猪瘟阳性。

2. ELISA检测方法: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用于检测非洲猪瘟病毒的抗体或抗原。

下面是非洲猪瘟ELISA检测方法的步骤:a. 实验准备:- 准备ELISA试剂盒,包括抗体/抗原、酶标记物、底物等。

- 准备ELISA板(包括微孔板或膜)和读板机。

- 防止交叉污染,使用不同的器材和操作台进行样本分析。

b. 样本处理:- 取非洲猪瘟血清样本,通过离心等操作去除杂质。

猪瘟诊断技术国标

猪瘟诊断技术国标

猪瘟诊断技术国标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猪类养殖业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

针对猪瘟的诊断技术的国际标准对猪瘟的诊断技术在疫情的控制和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猪瘟的诊断技术,保障猪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各国在不同国际组织下积极开展了猪瘟诊断技术的标准制定工作。

下面将对猪瘟诊断技术的国际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1. 诊断样本的采集和处理猪瘟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血液、组织和分泌物中,因此对于猪瘟的诊断需要采集患病猪的相关样本。

国际标准中通常规定了猪瘟诊断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输方法,以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还包括了对于患病猪的处理要求,防止交叉污染。

2. 实验室诊断技术实验室诊断技术是猪瘟诊断的核心部分,国际标准对于猪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其中包括了对于猪瘟病毒的检测方法、鉴定方法和鉴别方法,以及对于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的要求。

国际标准还规定了猪瘟诊断的结果判定准则和结果报告格式,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质量管理体系为了确保猪瘟诊断技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国际标准通常还包括了对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这些要求包括了实验室设施和设备的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实验室操作规范等,以确保诊断结果的可信度和稳定性。

4. 样品的保护国家对诊断结果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疫情的控制和防治。

因此在国际标准中对样品的保护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主要包括了样品的运输、保存、处理等要求,以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国际标准对猪瘟诊断技术的规范化给猪瘟的诊断技术提供了规范和保障,有助于提高猪瘟的诊断水平,促进猪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执行,能够加强各国之间在猪瘟疫情防控和技术交流的合作,有利于共同应对猪瘟疫情带来的挑战,保障全球猪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非洲猪瘟诊断与检测技术要点

非洲猪瘟诊断与检测技术要点

非洲猪瘟检测与诊断技术要点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牵头编制2019年9月前言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921年,ASF最初发现于肯尼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非洲、欧洲、南美洲流行。

2018年8月初我国爆发非洲猪瘟首起疫情以来,该疫病已蔓延全国23个省,给我国生猪养殖业和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由于ASFV感染机制复杂,目前世界范围内至今尚无有效预防用非洲猪瘟疫苗,因此早期发现、精准检测是控制该病传播和发生的关键。

本文参考了OIE关于非洲猪瘟防控的文件、农业农村部发布相关文件和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技术手册,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从非洲猪瘟早期发现、现场排查、精准检测三个方面的技术要点编写而成,主要面向从事非洲猪瘟现场排查和检测的一线防疫人员,提供了简明实用的相关操作技术与方法,为非洲猪瘟现场排查与检测等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编者牵头团队:上海兽医研究所猪呼吸道传染病团队负责人:马志永参加人:魏建超等参加团队: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负责人:仇华吉参加人:罗玉子等兰州兽医研究所外寄生虫与虫媒疫病团队负责人:刘志杰参加人:林密等兰牧药研究所中兽医与临床团队负责人:李建喜参加人:崔东安目录一、概述 (1)二、早期发现 (4)三、现场排查 (5)(一)准备工作 (6)1.人员准备 (6)2.车辆准备 (6)3.物品准备 (6)(二)进出养殖场要求 (7)1.抵达养殖场 (7)2.穿戴个人防护设备(在清洁区) (8)3.离场前准备 (8)4.离场后 (9)5.消毒剂的选择 (9)(三)临床诊断 (9)1.临床症状 (10)2.剖检病变 (11)3.鉴别诊断 (12)4.发现疑似病例的情况下应立即采取的行动 (13)(四)样品采集、包装与运输 (14)1.采样方法 (14)2.样品的记录、保存、包装和运送 (15)3.废弃物处理 (18)四、实验室诊断与确诊 (19)1.快速精准检测 (19)2.疫情确诊 (19)附件一: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20)附件二:国家非洲猪瘟参考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区域实验室名单 (24)一、概述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一种有囊膜的DNA病毒,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极具传染性、致死性极高的猪病,一旦出现会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1.高热:非洲猪瘟的患猪体温会急剧升高,甚至可达41℃以上。

2.食欲不振:患猪会出现食欲不振、口渴,甚至拒食现象。

3.呼吸困难:患猪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4.皮肤出血:患猪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会急剧下降,出现皮下出血、鼻出血、咳血等症状。

5.全身乏力:患猪会出现全身乏力、行动不便的现象。

1.流行病学调查:由于非洲猪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例多发生在盛行地区,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2.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非常明显,可以通过这些临床表现确定病因。

3.实验检测:常用的非洲猪瘟实验检测方法有ELISA、PCR等,在实验室中对病毒进行检测可以明确病因。

4.病理学检测:可以对死亡猪进行尸检,观察猪体内的器官是否出现出血、浑浊等症状特征,以明确病因。

1.加强猪场管理:猪场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清洁工作,卫生条件要严格把控,生物安全措施要得到加强。

2.加强猪只检疫:新引进的猪只或者有病症的猪只,要进行检疫隔离,确保猪场不受病毒的感染。

3.强化疫苗接种:科学选用效果较好的非洲猪瘟疫苗,对猪群进行强制性接种,防止病毒扩散。

4.保持免疫屏障:养猪户若发现猪有非洲猪瘟的症状,要立即隔离,并进行消毒。

另外,要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保持免疫屏障,防止病毒传播。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猪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比较困难。

养猪户应当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防范意识,认真遵守相关防治措施,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保证猪场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

这种疾病对猪类动物的健康和生产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至关重要。

我们来了解一下非洲猪瘟的病原及病因。

非洲猪瘟病毒属于阿病毒科,是一种大型DNA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

该病毒在不同的温度下可以存活数月甚至数年,能够经过干燥、冷冻和加热等处理而不失活。

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空气传播、粪口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对猪的感染力极强。

一旦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猪群感染和大量死亡。

我们来谈谈非洲猪瘟的临床表现。

非洲猪瘟的潜伏期一般为5-21天,发病后猪出现发热、食欲减退、抖动、呼吸急促、排便增多、流涎、皮肤发绀、瘙痒,甚至死亡。

在临床症状上,极易与猪链球菌性疾病、猪呼吸道综合症等疾病混淆,因此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以明确诊断。

针对非洲猪瘟的诊断,一般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血清学检测等。

病毒抗原检测主要通过血清学试验、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等技术来检测病毒抗原的存在。

病毒核酸检测主要通过PCR技术来检测病毒核酸的存在。

病毒血清学检测主要通过ELISA和免疫印迹等技术来检测病毒血清学标记物的存在。

通过这些实验室检测手段,可以明确诊断非洲猪瘟病毒的存在,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防治非洲猪瘟方面,主要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

要做好非洲猪瘟疫情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疫情,做好疫情报告,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做好隔离和检疫工作。

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对病猪区进行隔离,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对患猪和接触猪进行检疫,排除非洲猪瘟病毒的携带者,防止疫情扩散。

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

要做好猪圈、饲料、饮水和猪舍的卫生防疫工作,保持环境清洁、通风良好,防止病毒的传播。

做好疫苗接种和免疫工作。

目前虽然没有特效的非洲猪瘟疫苗,但可以通过加强免疫力,提高猪的抵抗力,来减轻非洲猪瘟的感染和影响。

非洲猪瘟诊断标准

非洲猪瘟诊断标准

非洲猪瘟诊断标准
非洲猪瘟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流行病学特点:已经规范免疫猪痘、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菌,但猪群发病率、病死率仍然较高;饲喂泔水的猪群出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调入猪群15天内出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2.临床症状: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皮肤发红或发累。

高热或结膜炎症状,出现腹泻、运动失调症状等。

3.剖检变化:脾脏异常肿大至两倍甚至以上、易碎,脾脏有出血性梗死,下颌淋巴结出血,腹腔淋巴结出血。

由于非洲猪痘临床症状与古典猪痘、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相似。

确诊必须开展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诊断,才能确诊。

对疑似非洲猪瘟疫情的,必须送病料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阳性的。

判定为确诊疫情。

制表:审核:批准:。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猪传染病,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它不仅给养猪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也对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制定有效的诊断和防治措施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以期能够对猪瘟病毒的控制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非洲猪瘟的诊断方法1.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高烧、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体温上升、皮肤出现红斑,以及出现肠胃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严重的病猪会出现惊厥、呕血、黑色腹泻等症状,最终导致死亡。

这些症状虽然与其他疾病有些相似,但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非洲猪瘟。

2.实验室检测(1)病理学检测对怀疑感染非洲猪瘟的死亡猪进行病理解剖和组织检测,可以发现瘟病病毒在组织器官中的存在。

淋巴组织、肾脏、脾脏、肝脏等是瘟病病毒的主要携带器官,对这些器官进行病理检测,可以直接检测到病毒的存在。

(2)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PCR技术可以快速检测非洲猪瘟病毒的DNA,PCR技术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很高,能够迅速的确认非洲猪瘟的感染。

还可以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鉴定瘟病病毒的亚型和变异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疫情防控策略。

3.免疫学检测ELISA、免疫荧光等检测技术可以检测猪血清中的抗体水平,从而判断猪是否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

还可以通过补体结合试验等技术对猪体内的病毒进行检测。

二、非洲猪瘟的防治措施1. 防疫隔离对于发现感染非洲猪瘟的猪场,应立即实施隔离措施,将疫病猪与健康猪隔离开,同时对猪场进行全面消毒。

对于瘟病猪的处理要及时、规范,尽量减少病毒的传播。

2. 疫苗免疫在非洲猪瘟疫情严重的地区,可以采用疫苗免疫的方式进行疫病防控。

目前我国已经研发出了非洲猪瘟灭活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猪的抵抗力,减轻猪群受疫病的危害。

3.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猪场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场清洁卫生,避免蚊蝇等传播媒介的滋生,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

非洲猪瘟的诊断要点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诊断要点及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的诊断要点及防控措施作者:刘荣通来源:《兽医导刊》 2019年第11期刘荣通/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富兴镇畜牧兽医站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高死亡率急性猪疫病,控制不及时死亡率可达100%。

2018-2019 年我国的猪肉价格经历了较大的变化,这种猪肉价格的变化和市场上猪肉的供需关系有着紧密的关系,而引起猪肉价格较大变化的真正因素和国内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有着直接的联系。

2018 年8 月3-15 日,我国连云港、郑州、沈阳不同的三个城市相继暴发了3起非洲猪瘟疫情,至此2018 年成为国内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端。

之后,全国各地接连暴发多起非洲猪瘟疫情,猪肉市场一度进入低迷状态,价格也随之一跌再跌。

2019 年4 月下旬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猪肉价格出现了回升现象,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持续上涨。

人们说起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不言而喻的提到非洲猪瘟。

受2018 年非洲猪瘟的影响,我国养猪市场迅速紧缩,大部分小规模的养殖场损失惨重,直接以破产的方式终结。

全国范围内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在经过了10 个月之后在2019 年下半年出现了猪肉供不应求的情况,因此猪肉价格迅速并持续上涨。

这说明非洲猪瘟对于部分小规模养殖场造成的损失是毁灭性的,足以说明非洲猪瘟的危害。

研究非洲猪瘟的诊断及其防控对于控制非洲猪瘟疫情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研究非洲猪瘟诊断及其防控要点。

一、临床症状非洲猪瘟有着短暂的2 ~ 9d 的自然感染潜伏期,最明显的临床症状是发病时体温骤高,最高可达41℃,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大约4d。

病猪在死亡前48h 会发生体温下降的症状。

其他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不爱行动、咳嗽、耷耳,其中腹部、臀部、四肢、耳朵等多出部位出现紫红色血斑,同时伴随便血及粘液、连续呕吐等症状。

母猪还会有流产症状。

如果病发后2 ~ 4d 内持续高温,首先表现食欲不振、体虚无力、呼吸脉搏等加快、呼吸困难,之后发生降温,伴随粘液脓性结膜炎和呕吐等症状,则可初诊为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属于严重的畜牧业经济疾病。

该病毒在猪的体内可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并破坏猪体内各组织器官,引起猪的高热、厌食、精神萎靡、皮肤潮红、呼吸急促等症状,甚至导致猪的死亡。

该病毒不具有人畜共患性,只能感染猪。

诊断:1、症状诊断: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猪呈现明显症状,包括严重的烦躁呻吟、高热、厌食、眼眶肿大、嗓音沙哑、头部以及四肢多发性出血点等,表现与一般的病毒感染有较大的区别。

2、病症分析:根据猪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在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病毒后,猪体内将出现急性死亡现象,死亡率达到100%。

3、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是非洲猪瘟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对于非洲猪瘟病的基础研究、病毒学探索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防治:1、加强外部防御:因为非洲猪瘟病毒是高度传染性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所以在外部防御方面,要加强卫生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和通风等措施。

2、堵塞病毒传播途径: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途径很多,如车间工人、采购人员、运送猪的车辆等。

因此,要严格落实车辆消毒、人员消毒等措施,尽量减少病毒传播的途径。

3、开展疫苗防控工作:目前,对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疫苗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了。

在疫苗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疫苗的质量和使用方法,实时监测猪群的状态和症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毒扩散。

总之,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非常严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可以给猪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只有在加强外围防御、堵塞病毒的传播途径,并开展疫苗防控工作的同时,才可能控制病毒的传染,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

猪瘟诊断技术国标

猪瘟诊断技术国标

猪瘟诊断技术国标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对猪的生产经济和市场造成了严重危害。

为了有效防控和诊断猪瘟,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国家标准。

在中国,猪瘟诊断技术国标作为防控猪瘟的重要保障,是维护畜牧业安全和保障猪肉市场质量安全的重要法规之一。

猪瘟诊断技术国标的制定旨在规范猪瘟诊断方法,提高诊断标准和诊断准确性,为猪瘟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产品质量安全。

下面将逐步介绍猪瘟诊断技术国标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标准适用范围猪瘟诊断技术国标适用于养猪场、畜牧检疫部门等单位对猪瘟进行诊断的实验室和技术人员。

标准规定了猪瘟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流程,对于确诊猪瘟和进行疫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二、标准主要内容1. 标本采集和保存:规定了采集猪瘟诊断标本的方法,包括血清、组织样本等,并明确了标本的保存条件和要求,以保证标本的质量和检测的准确性。

2. 诊断方法:详细介绍了猪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病毒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和鉴定等常用的诊断技术,并对不同诊断方法的操作步骤和实验条件进行了规范。

3. 诊断结果判定:对诊断结果的判定标准、阳性和阴性的确定等进行了详细描述,保证了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质量控制:对实验室日常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要求进行了具体规定,包括质控样品的使用、仪器设备的校准和维护等,确保了诊断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标准实施意义猪瘟诊断技术国标的实施意义重大。

通过规范的诊断流程和操作规范,提高了猪瘟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追踪猪瘟疫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疫情对畜牧业的危害。

标准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养殖场、检疫部门等相关单位的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水平,保障了猪肉和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猪瘟诊断技术国标的实施还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畜牧业声誉,推动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

猪瘟诊断技术国标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猪瘟疫情监测和控制,提高畜牧业质量安全水平,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只感染猪科动物,如家猪、野猪等,不会感染人类。

该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其分泌物,以及通过受感染的猪产品、饲料、工具和运输工具等间接接触而传播。

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的危害极大,在感染后猪的死亡率非常高,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至关重要。

及早诊断病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护猪群健康的关键。

本文将重点介绍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治措施,以便广大养猪户和相关从业人员加强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措施。

一、非洲猪瘟的诊断1. 临床表现在非洲猪瘟感染后,猪将出现严重的全身性症状。

病猪表现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

病猪的皮肤和粘膜可能出现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甚至有肛门出血。

感染的猪患有疾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炎和水肿,最终导致呼吸困难。

由于非洲猪瘟的症状与其他猪病有些类似,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来确认疾病的诊断。

2. 实验室检测非洲猪瘟的实验室检测主要通过对病猪血清和组织样本的检验来确定。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

ELISA是一种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定抗体来判断猪是否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方法,而PCR则可以检测病毒的遗传物质。

在实验室检测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野外调查在对非洲猪瘟的诊断过程中,野外调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养猪户和兽医需要密切观察猪群的健康情况,如果发现有猪出现非洲猪瘟的典型症状,需要立即向当地的畜牧部门或相关专业机构报告,并协助进行病例调查和样本采集,以便进一步的诊断和防控工作。

1. 强化场所管理为防止非洲猪瘟的传播,养猪户需要加强对猪舍和饲养环境的管理。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杀虫灭鼠,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进出猪场的人员和车辆需要做好消毒工作,避免带入病毒。

非洲猪瘟诊断及综合防控技术

非洲猪瘟诊断及综合防控技术

非洲猪瘟诊断及综合防控技术非洲猪瘟,又称非洲猪瘟疫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猪类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

该病毒主要感染猪类动物,引起的疾病严重,死亡率高,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尤其在亚洲和非洲地区,近年来更是造成了大规模的瘟疫,给养猪业和相关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针对非洲猪瘟的诊断和防控技术十分重要,本文将从诊断和防控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非洲猪瘟的诊断1. 临床症状:非洲猪瘟感染的猪群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烧、食欲减退、呼吸急促、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

严重的感染病例还会出现昏倒、惊厥、抽搐等症状。

部分猪只会出现生殖系统异常、呈现流产、胎儿畸形等情况。

2. 实验室检测:非洲猪瘟的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的检测手段来确认,主要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

病毒检测主要采用PCR技术,通过提取猪体内的组织样本或血液样本,检测是否存在非洲猪瘟病毒的遗传物质。

PCR技术的敏感性高,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是否感染非洲猪瘟。

血清抗体检测则是通过检测猪的血清中是否含有非洲猪瘟病毒的抗体来确认感染情况。

这种方法是间接诊断法,主要是用于筛查具有免疫力的猪只,帮助饲养者和兽医确定病情。

3. 野外调查:针对非洲猪瘟的诊断也需要进行野外调查,收集疫情的临床资料和样本,进行综合分析确认感染情况,帮助确定病毒的传播途径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非洲猪瘟的诊断是非常关键的,在感染疫情出现时,需要快速并准确地进行确诊,为后续的防控和治疗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技术1. 完善的养猪管理制度:养猪场应建立完善的进出场管理制度,保持场所的清洁卫生,防止疫情的传播。

控制猪只的密度,并进行定期的消毒和检疫工作,排除潜在的病毒感染源。

2. 病毒灭活和灭菌:在感染病例出现后,需要对猪场内的环境和设施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杀灭病毒和细菌,减少疫情的蔓延和扩散。

3. 疫苗接种:目前对于非洲猪瘟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因此预防接种成为了防控疫情的重要手段。

非洲猪瘟的诊断技术与实验室检测

非洲猪瘟的诊断技术与实验室检测

非洲猪瘟的诊断技术与实验室检测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猪类动物,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动物福利问题。

针对ASF的及时诊断对于疾病的控制和防范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诊断技术和实验室检测方法,以助于了解和应对非洲猪瘟的挑战。

一、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非洲猪瘟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采集猪血样本,检测体内的抗体水平来判断是否感染ASF病毒。

目前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A)和凝集试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地检测出ASF病毒特异性抗体,为疫情的监控和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是一种高灵敏度的诊断方法,可以直接检测病原体的核酸或基因序列,从而确定是否感染ASF病毒。

PCR(聚合酶链反应)是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之一。

通过提取猪样本中的DNA或RNA,并使用特定的引物和酶,可以扩增和检测ASF病毒的基因片段。

PCR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ASF,并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三、病理学检测病理学检测是通过对受感染动物的组织和器官进行观察和分析,来确定是否患有ASF病毒感染的一种方法。

通常,通过剖检猪尸体,观察内脏器官的变化和病灶,如充血、出血、溃疡等,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受到ASF的侵袭。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采集组织样本,进行组织学检测和免疫组化染色,以确认ASF病毒的存在和传播。

四、实验室设备与技术为了进行非洲猪瘟的实验室检测,需要一系列的专业设备和技术。

常见的实验室设备包括PCR仪、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仪、显微镜和组织切片机等。

此外,还需要具备高水平的实验室操作技术,如样本采集、核酸提取、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结果解读等。

确保实验室设备的质量和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对于准确诊断ASF病毒的存在至关重要。

总结:非洲猪瘟的诊断技术与实验室检测是研究和防控ASF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洲猪瘟的检查与诊断

非洲猪瘟的检查与诊断

点, 回盲瓣肿胀、 充血 、 出血及水肿。极少数病例盲结 肠有时见充血 、 水肿 、 出血和黏膜溃疡 。胰腺间质及
e J , , i - 间充血 , 并 伴有 坏死 , 脑 膜充 血 、 出血 。
1临床症状 非洲猪瘟 与猪瘟很相似 , 病猪体温升高 , 发热的
第 四天 ,猪外周血液 白细胞 总数可下降 5 0 % ̄ 6 0 %, 其 中淋 巴细胞 明显减 少 ,这是 非 洲 猪 瘟 的特 征 性 症 状, 此外 , 皮肤及全身淋 巴组织有出血性素质。
坏 死
染猪, 其脾脏严重充血 、 肿大, 脾髓质 软 , 呈 黑紫色 , 脾小梁模糊 , 脾白髓明显。 急性 病 例 胃淋 巴结肿 大 , 严 重 出血呈 血块 状 。 胃 浆膜 呈 出血 状 ,胃底 部黏 膜 呈 弥 漫性 红 色 或 呈严 重
充血。肝肿大 、 淤血 , 实质变性 , 肝、 胃淋 巴结肿大、 出 血。胆囊充盈胆汁, 其浆膜与黏膜出血 , 胆囊壁水肿 , 呈胶胨样增厚。 病猪 肾脂肪囊浆膜小 出血点 ,多数病例 肾脏的 出血 斑 点 不如 猪瘟 多 。极少 数 病 例 肾乳 头弥 漫性 出
血, 肾盂 充 满 血液 , 膀 胱 有 时见 黏 膜 呈 弥 漫性 潮 红 及 数 量 不 等 的小 出血点 。 肾上腺 的皮 质 和 髓 质 见少 量 出血点 , 附睾 有时 呈严 重充 血及 水肿 。用 南非 毒株 感
周 围有 少量 嗜 酸性 粒 细胞 浸润 。肺 脏 出血 ,间质 水 肿, 肺 静 脉 内有 血 栓 形 成 , 并伴发支气管炎 、 支 气 管
肺 炎 和胸 膜炎 。
病猪胸腔积有多量的清亮液体 ,有时也混有血 液, 纵隔见浆液性浸润及小 出血点 , 支气 管 、 纵 隔淋

非洲猪瘟诊断及综合防控技术

非洲猪瘟诊断及综合防控技术

非洲猪瘟诊断及综合防控技术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简称ASF)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高热、出血、瘀斑和淋巴组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猪病。

该病毒伴随着免疫力低下、良性肿瘤和高病死率而广泛流行。

由于ASF对于猪的危害性非常的高,因此对ASF的诊断及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和探究比较重要。

一、ASF的诊断1. 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之前,首先需要做出一个初步的临床诊断。

主要表现有:(1)高热,发病后2-7天,体温会上升至40℃以上,1-2周后会自行下降。

(2)疲劳和食欲下降。

(3)皮下淋巴结肿大,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临床症状。

(4)消化道症状,包括腹泻、呕吐等。

(5)出血、瘀斑症状,这是ASF最典型的症状之一。

(6)呼吸道症状,包括喉咙痛和呼吸困难。

2. ASF的实验室诊断ASF的血清学和病毒学检测是其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方法。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实验室诊断:(1)血清学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体,通过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g-ELISA)检测病毒抗原。

血清学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排除其他疾病,当疫情爆发时,它也可以帮助确诊染病群体。

病毒学检测可以通过原核发酵、PCR技术等方法来检测病毒的存在。

这种检测技术对于早期诊断和监测疫情的变化非常重要。

二、ASF的综合防控技术1. 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为了避免 ASF的蔓延,必须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防疫区、禁止无权进入的人员进入养殖场、饲料清洁消毒等。

2. 废料控制将废料的产生降至最低,防止废料与病毒接触。

3. 彻底消毒为了彻底消灭病毒,需要对所有设备和猪栏、饲料容器、设备、车辆等进行高温消毒、紫外线消毒或其他消毒方法,以确保不留下任何病毒残留。

4. 严格的禁止行动尝试禁止未经授权的行为,比如非法接配、非法转运、非法处理和带疫久留的猪只引出等都需被禁止,这些行为不仅容易引起 ASF 的 spread,还会增加 ASF的传播风险。

猪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

猪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

猪瘟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猪瘟,又称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疾病对猪的感染率极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传染性强,并且不会影响人类和其他动物,但它严重威胁着猪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猪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感染了的病猪、食用了感染了的猪肉和病毒传播媒介的传播。

为了及时防治猪瘟,了解猪瘟的流行特点和诊断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猪瘟的流行特点1. 高度致死性: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的感染率高,而且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感染了该病毒的猪几乎都会死亡,导致猪只能养活一定时期就会相继死亡;2. 传染性强:非洲猪瘟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强,携带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和组织病变均可成为传染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3. 短潜伏期:猪感染了该病毒后,常常在短时间内就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潜伏期较短;4. 无特异性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包括高热、呕吐、咳嗽、鼻流清涕、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生产力下降等,和其他传染病的临床症状相似,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来确定诊断。

二、猪瘟的诊断方法1. 临床诊断:对患有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大多可以从病猪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疾病过程中以及死亡后疾病的缺货标本来初步诊断,但是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2. 病理学检查:通过对可疑死亡猪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如发现肝脏,脾脏、淋巴结,心肌,肺和肾脏等器官出现坏死和出血点则可为非洲猪瘟的特征性诊断,但这种方法也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3. 实验室诊断:通过实验室检测病猪血清中的病毒抗体或者病毒核酸来进行确诊。

实验室诊断是目前确诊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最常用的方法,也是确诊的最可靠依据。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是否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

了解猪瘟的流行特点和诊断方法对及时防治猪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充分了解了猪瘟的流行特点和掌握了正确的诊断方法,才能在感染暴发时及时采取措施,有效的防治疫病的传播,从而保障猪的健康和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洲猪瘟实验室诊断
African Swine Fever, ASF
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定义
非洲猪瘟是家猪、疣猪、欧洲野猪和美洲野猪的一种传 染性极强的出血性疾病。所有年龄的猪都易感。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 可表现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四 种形式
• 严重程度与毒株、猪种及流行时间的长短 有关
2017/5/15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O20u17r/a5,1/C5. A., L. Edwards, and C. A. Batten. 2013. Virological diagnosis of African swine fever--comparative study of available tests. Virus research 173:150-158.
感染
表现出临床症状
携带者
Virus
Ab
病毒血症: 感染后2-3天到8天,持续很长时间(数月) 特异性抗体: 从感染后的7-11天至数月,甚至数年 排毒:从 感染早期(第2天)以后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康复后。
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
病毒分离— 血细胞吸附试验 直接免疫荧光法
(FAT) 普通PCR和荧光定量
PCR
• 软蜱是自然界中的贮主并且可以作为传播 媒介
• 法典中将非洲猪瘟的潜伏期定为15天。
2017/5/15
重要性
• OIE动物卫生法典要求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 • 我国动物疫病名录一类动物疫病 • 我国《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
明确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
病原
– 非洲猪瘟病毒科中唯一成员
临床诊断
各种毒力的毒株均可导致流产
• 胎儿可能全身水肿 • 胎盘、皮肤、心肌或肝脏可能有淤血点
➢病理诊断
诊断
脾脏
肿大 易碎
暗红色至黑色
胃、肝、肾各部位淋巴结肿 大、出血;
水肿
➢肺、肝、膀胱 ➢胆囊充盈 ➢结肠系膜
出血
➢瘀点 ➢瘀斑
肾皮质出血点、出血斑
肺部局部肉芽肿,形成结节
慢性型
肺局部肉变,实变
• 扔掉收集管,重复冲洗步骤(500 µl冲洗缓冲液加入过滤管 ,以8000 g进行1分钟离心操作)。
• 扔掉收集管,将过滤管放入干净的收集管中。以13,000 g进 行10s离心操作以去除残余的冲洗缓冲液。
• 扔掉收集管,将过滤管放入干净的1.5 ml微离心管中。
提取病毒DNA (3)
• 将50 µl—100 µl预热的消毒蒸馏水加入过滤管( 注意不要使用试剂盒中Elution buffer),以8000 g 进行1分钟离心操作。
➢ 可疑样品:当样品的Ct值大于35小于37并且扩增曲线 呈指数时被判定为可疑,当扩增曲线呈线性时判为阴 性。可疑样品应当重新提取病毒核酸检测,如仍为可 疑,可判为阳性。
实时荧光RPA
•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 等温扩增(37~42°C) • 用时短:20分钟 • 灵敏度高 • 操作简单,便携式仪器
• 将过滤管以8000 g离心1分钟。如果样本依然留在过滤管中, 重复离心操作。
• 扔掉收集管,将过滤管加入干净的收集管中。
• 将500 µl除抑制物缓冲液(黑盖)放入过滤管,以8000 g离心 1分钟。
• 扔掉收集管,将过滤管放入干净的收集管中。
• 将500 µl冲洗缓冲液(蓝盖)加入过滤管,以8000 g进行1分 钟离心操作。
荧光PCR检测病毒DNA
荧光PCR工作单
样品的可追溯性!
2017/5/15
荧光PCR检测病毒DNA-试剂准备
➢病毒DNA提取试剂盒
➢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检测试剂盒
荧光PCR检测病毒DNA-试剂制备
➢冻干蛋白酶K: 将蛋白酶K溶解在4.5 ml灭菌后的
蒸馏水中,将溶液以500 µl分装,在 <- 10ºC温度下 储存,直到使用。
• 抗凝血 • 淋巴结 • 脾脏 • 肾脏 • 骨髓
实验室诊断的安全原则
• 保障人员的安全
– 穿戴:眼罩、手套、实验服、口罩和鞋套等 – 行为:洗手、禁止聊天,实验室内禁止食用食
物和饮料等 – 了解化学试剂的特性和潜在的危险
• 保障样品的安全
– 防止样品交叉污染 – 一次性手套
2017/5/15
良好的工作区域
建立了猪瘟、非洲猪瘟的荧光定量PCR鉴别诊断方法
257bp
278bp
英国Pirbright 实验室比对实验
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抗原
阻断ELISA检测抗体
间接ELISA检测抗体
间接ELISA检测病毒抗原
商品化试剂盒INGEZIM K3 (Ingenasa, Spain)
– 价格比PCR便宜 – 不需要复杂的操作 – 适用于基层实验室 – 敏感性低(慢性或亚急性)
• 将DNA溶液在<-10ºC温度下储存(有效期:12个 月),备用;如果DNA溶液在1-2小时内用于PCR 操作,在4 ± 3 ºC 温度下短暂储存,然后冻存。
荧光PCR检测病毒DNA—OIE方法
配制反应体系: ➢ 反应液溶解后,每个反应管中加入18 µl反应液,
然后再加入2 µl模板; ➢ 每次试验需设立反应阳性对照(R+,绿管中的反
– 基于半纯化病毒抗原
2. 商业化ELISA试剂盒
– INGEZIM PPA COMPAC K3 (INGENASA)使用 VP73特异性单抗的阻断ELISA
– SVANOVIR 间接ELISA(重组抗原p30蛋白) – ID Screen 间接ELISA(包被p32、p62和p72蛋白)
荧光PCR检测病毒DNA-样本处理
➢组织样本
取100 mg组织剪碎,加入1 ml PBS研磨或匀浆,然后1050 g或2000 rpm离心10分钟取上清
➢全血(抗凝血)或血清
直接吸取200 µ l
提取病毒DNA
• 将200 µl结合缓冲液(绿盖)和40 µl蛋白酶K(20 mg/mL)加入到1.5 ml离心管中。
– Asfarviridae Asfivirus ASFV
– 兼具虹彩病毒和痘病毒的某些特性 – 唯一核酸为DNA的虫媒病毒 – 只有一个血清型
病原
➢ 特点之一:基因组大
蓝耳病病毒 15kb 12 倍
170~190kb
猪瘟病毒 12kb 15 倍
Genome CSFV
口蹄疫病毒 8kb 24 倍
Genome FMDV
杂 ➢欧洲- I型意大利撒丁岛,II型东欧和俄罗斯
2017/5/15
2017/5/15
血清学检测方法
➢没有疫苗!
抗体=感染
➢没有中和抗体。
➢感染早期既可以检测出抗体(712dpi)
➢抗体持续很长时间
2017/5/15
血清学检测方法
筛选(Screening by ELISA tests) 1. OIE-ELISA 间接ELISA
• 加入200 µl样本。每个提取程序都加入E+ 和 E(200 µl水)对照。
• 立即混匀并在72±2ºC 温度下孵育10分钟。 • 将1.5 ml微离心管简单离心操作,除去管盖内部的
水珠。 • 将100 µl异丙醇加入样本试管,混匀。 • 将过滤管放入收集管中,并将样本移入过滤管。
提取病毒DNA (2)
• 急性型以高热、食欲废绝、皮肤发绀、网 状内皮系统出血为特征,发病后2-10天内 死亡,病死率可高达100%
• 临床上,与古典猪瘟非常相似,难以区分 • 目前没有疫苗!!!
2017/5/15
• 只感染猪 • 家猪和欧亚野猪非常易感
– 感染后存活的猪可能变为无症状的携带者
• 非洲的野生宿主能持续感染很长时间并且 没有临床症状
2017/5/15
实时荧光RPA检测ASFV
• 特异性强
– 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
• 敏感性高
– 能检测出不同基因型的毒株
2017/5/15
实时荧光RPA检测ASFV
• 与荧光PCR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 概率回归分析:最低可检测出17个拷贝
2017/5/15
ASFV的基因型
➢22个基因型 ➢非洲22个型:西非I型为主,东非基因型复
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 ➢急性型 ➢亚急性型 ➢慢性型
2017/5/15
临床诊断
最急性型
• 无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急性型(强毒株)
• 发烧(41-42°C) • 食欲减退 • 不愿活动 • 局部皮肤变红或变蓝色 • 腹泻 • 呕吐 • 呼吸困难 • 流产 • 死亡率高(10-100%)
仔猪发生ASF,耳、鼻、唇、腿发红,神经症状,数小时内死亡。 Mityana, Uganda, 2010
病原
➢特点之二:基因多变
基因组两端各有一个高变区,基因型多达22个
病原
➢ 特点之三:抵抗力强
温度:
60℃ 20分钟;
56℃ 70分钟
25-37 ℃ 数周
4℃ 冻肉
>1年 数年到数十年
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可破坏囊膜使其失活
pH:
4——11.5 无血清 4——13.4 有血清 未熟肉品、腌肉、泔水中可长时间存活
纤维素性心包炎,并可见出血点
图1:ASF 猪尸体底部的发绀病变。图2:耳尖的发绀病变。
图3: 血性腹泻 (血痢)。
图4:急性ASF 死猪肺小叶间的水肿。
图5:胃的基底膜淤血(急性) 图6:典型肿大脆化脾。 (黑浆果脾,急性ASF)
图7:病猪脾(上)与正常脾大小的比较。(急性ASF) 图8:急性ASF 猪肿大的褐色脾。(巴西品种)
➢除抑制物缓冲液: 将20 ml无水乙醇加入原始小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