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概念的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
论马克思哲学的劳动概念
财产关系、法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关系、国家关系等所做的分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马克思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不仅在对《法哲学原理》的直接批判中,同时也在对黑格尔一般哲学的批判中,找到了一条打开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秘密的钥匙,从而创立自己的学说。由此本文在这里要论述的是(1)《精神哲学》和《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如何运用劳动概念展开对社会现实的分析;(2)这种分析的意义所在。
吴晓明教授余源培教授陈学明教授孙承叔教授冯平教授邹诗鹏教授郑召利教授
复口.人学博Ij学位论义论马克思哲学的劳动概念第一节黑格尔劳动概念的思想前提:耶拿前期思想概况
这里所谓的“耶拿前期"并不是指一个纯粹的时间概念,而是指黑格尔在正式创立自己哲学体系之前的思想状况,卢卡奇将这一时期称为“青年黑格尔’’时期8。倘若一定要从时间上给出明确的界定以便更直接地领会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提及众所周知的那个黑格尔哲学秘密的“诞生地一——《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4月出版。马克思之所以如此评价黑格尔这一著作,必定也认识到这是黑格尔独立思考的开端,是理解其体系的基础。但此处我们的论述重点是:黑格尔以这部著作的发表为标志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那么此前的思考与积累处于何种状态?黑格尔为什么要独自创立一套哲学体系并以此解释世界?这种思考对黑格尔新哲学的诞生有何意义?当然若要回答这些疑问,势必离不开对黑格尔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分析。因为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脉搏,都不可能完全脱离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时代,黑格尔也是如此。早在1978年,国内最早的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专家贺麟先生就指出这一点。他说“我们也认为黑格尔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因此,为了了解黑格尔的哲学,首先就是要了解黑格尔所处的时代’’9。贺麟先生从政治(法国革命)、思想(启蒙运动)、文化(歌德、席勒)、哲学(康德、费希特、谢林)等四个方面全方位介绍黑格尔生活、成长所处的环境,对于了解黑格尔思想发展状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当时中国思想界开展黑格尔研究也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为迄今为止国内学界对黑格尔研究阐明一种视域和方法。
论主奴关系和异化劳动——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批判
是意识 内部 的 自我安慰而 已。马克思在历史性现实 性的立场上 ,肯定人
首要地是作 为现实的、感性 的 自然存在物 即活 生生的肉体 。而 人的劳动 真正第说是感 性的人直接面对 自然改造 自然创造 出人化产 品以保 持 自身 持存的现实活 动,并在这样 的劳动过程 中创造 出现 实的人创造 出人类历 史思肯定人 的本 质不是抽象 的 自我意识,而是人作为感 性的生命 在劳动过程 中改造 自然并 改造 自杀呢 ,这就是 劳动的对象化或外 化。黑 格尔在其抽 象的思维 内部揭示 出劳动的实质 。同时 ,这也是 劳动 的积极 意义 ,因为 它否定 了人 的生命 的直接性 ,建立 起人的 自我 意识 、类意识 最终创造 出人类历史 。但 马克 思还看到 了劳动 的消极的一面 ,即劳动在 外化中的异化现象一 异化劳动。 首先 ,这 异化 劳动表 现在产 品上 , 即工 人对 他所生 产 的对 象的关 系 。马克 思从当时 国民经济事 实 出发总结 出: “ 工人生产 的财 富越多 , 他产生 的影 响和规模越大 ,他 就越贫穷 。工人 创造的产 品越 多,他就越 变成廉价的商 品。物 的世 界的增 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 比。” 马克思 从这一事 实中揭示 出: “ 劳动 所生产 的对 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 异 己的 存在 物,作 为不依 赖生产者 的力量 同劳动 相对立 。 ”。 物 品作为 劳动者 本质力量 的对 象化 ,现实化为 一个与 自己对立 并压迫 自己奴役 自己的恶 魔。 “ 伴 随着劳动的现实 化,劳动者转而成 为抽象的非现 实的;劳动的 对象化转而成为被对象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 ” 最后 ,人和动 物的区别就在于人通 过劳动摆脱 了动物那种 和 自己生 命的直接 同一性。劳动是人 的有意识 的生命活 动。人通过劳动 改造无机 界 ,创造对 象世界 以证 明 自己是有意识 的类 存在物 。他把类特 征看作 自 己的真 正本 质。人 只有在 类生活 中才能 实现 自己作为人 的价值 。在物质 和精神两端 创造出文 明硕 果。 “ 而异化劳动 却夺去 了人 的类生 活 ,把人 对动物所具有 的的优点变成缺 点;把 自由自主 的劳动贬低 为手段 ;把人 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 的直接存在的手段 。” 作为现 实的直接结果 ,异化 劳动 大导致 了人 同其类本 质的异化和对
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创意劳动概念解析资料
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创意劳动概念解析自20 世纪90 年代末创意产业和创经济作为正式术语被提出以来,创意、创意经济、创意产业就成为经济领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虽然,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于创意、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的研究很多,但从劳动的基本理论视角提出并研究创意劳动的内涵仍是空白,尤其是从研究劳动理论的权威视角——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出发,对创意劳动进行界定并且论证其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存在逻辑的研究更是稀缺。
因此,本文正是从这样的理论基点出发,对创意劳动的概念、创意劳动的内涵、创意劳动的基本特征以及创意劳动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存在逻辑进行深层剖析,揭开创意劳动之谜。
关键词:创意劳动;劳动;创意、现实经济对创意劳动提出的理论诉求伴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发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工业劳动和生产模式正在转向以自动化和信息化为主的劳动。
“机器+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依附于机器大工业的产业工人正在被更加智能化的全自动生产线所替代;传统的劳动形式被取代的速度正在加快;旧的劳动岗位正在消失而由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新型劳动形态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在这场变革中,以创意劳动和创意产业的出现最具有代表性。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估计,截至2006 年底,全球范围内从事创意劳动的人数在1.5-2 亿之间。
美国在全球创意阶层人才库中占去了20%-30%的份额。
国际劳工组织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整合之后发表的研报告显示,创意阶层(从事创意劳动的劳动者阶层)在爱尔兰、爱沙尼亚、英国、加拿大、芬兰和冰岛这六个国家中占全国总劳动力人数的四分之一。
在过去的十年间,从事创意劳动的人数在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的增长速度也十分惊人。
而从我国创意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我国创意产业的出口额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英国和美国。
2002年,我国创意产品出口额是52 亿美元,而两年后的2004年达到了106亿美元,占当年GDP勺6%。
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以黑格尔、索恩-雷特尔和马克思为线索
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21)03-0070-08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以黑格尔、索恩-雷特尔和马克思为线索□孔明安谭勇(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摘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是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之一,有必要对两者统一的可能性进行深入研究。
黑格尔、索恩-雷特尔和马克思关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有深入论述,且三者之间也有紧密联系。
黑格尔通过深入论述主奴辩证法,认为奴隶虽然在主人脑力劳动支配下劳动,但他却能够通过绝对恐惧以及劳动陶冶事物达及对自身自为存在的真理的确认,因而黑格尔将两者的统一建立在抽象的自我意识上。
索恩-雷特尔通过对马克思商品形式的分析,提出现实抽象,并进一步阐明了现实抽象向思维抽象过渡的方式,将自然知识等脑力劳动概念的起源定位到了人的劳动行为上。
因而,现实抽象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统一的关键。
马克思指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是分工发展的结果,并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分工的消灭,个人、社会、自然知识概念三个维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就会消除。
与黑格尔、索恩-雷特尔相比,马克思的解决方法是微观与宏观相辩证统一、具体与普遍相辩证统一,同时是辩证唯物的,因而是可以实现的。
关键词: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自我意识;现实抽象;思维抽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是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明确指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网。
在马克思看来,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分离的体现,即“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1」556。
因而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就意味着要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
因此,共产主义的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统一是其首要条件。
德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索恩-雷特尔曾这样指出:“马克思并没有建立起关于科学知识的唯物主义观点”2,显然,他认为马克思在关于科学知识的认识和分析上没能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
马克思对斯密和黑格尔劳动观的批判与超越
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马克思对斯密和黑格尔劳动观的批判与超越张鲲(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马克思的劳动观是对劳动观念总的厘清和辨正,更是对近代西方主流的亚当·斯密经验主义劳动观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劳动观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劳动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变迁和资本统治关系的实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及智慧,提出了从“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的跃升路径。
马克思劳动观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以人的解放和发展为主要内容,价值指向是人的自由和完善。
关键词:马克思;斯密;黑格尔;劳动观;批判与超越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20)05-0158-05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活动。
古往今来,哲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都对劳动的内涵和意义做了重要阐述。
苏格拉底说:“如果你要土地给你带来丰盛的果实,你就必须耕耘这块土地。
”[1](49)摩尔根认为:“对财产的欲望超乎一切其他一切欲望之上,这就是文明伊始的标志。
”[2](213)威廉·配第认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是创造财富的能动的要素。
”[3](97)亚当·斯密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
”[4](1)黑格尔认为劳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中介”[5](209)。
马克思在继承以往劳动学说合理内核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斯密经验主义劳动观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劳动观的批判和改造,揭示了劳动的真实内涵,实现了劳动观唯物主义向度的重大跃升。
一、亚当·斯密经验主义劳动观及其限度自古以来劳动就备受重视,近代以前农业在社会中具有奠基性地位,劳动观总体上呈现为一种朴素的观念。
古代中国,最高统治者将农耕作为重视民生、赢得民心、树立威望的重要政治手段,民间百姓也将耕作视为一种实践德性。
意识的自足与自在世界的主体化——黑格尔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比较
理 解 马克思 是如何 在批 判黑 格尔 劳动世 界观 的 。
在 黑格 尔之 前 , 世 界 的 体 系化 与 体 系 的 世 界 化, 曾经为不 同 阵营 的哲学 家 们 所 坚 守 。他 们将 体 系 的动 因归结 于人 的意识 或者 运 动 着 的 自然 ,
里, 劳动 只是 自我 意识通 往绝 对精 神 的 中介 , 仅仅 作 为抽 象思维 活 动 所需 借 助 的工 具 , 服 务 于 上帝
并 为此 构 造 出包 含第 一 推 动 力 的 、 运 动 的体 系 。
这 个体 系 的守护 者 , 或 是观 念 中的神 明 , 或 是宇 宙
理性 的诡 计 。他 把 具体 的人 从 劳 动 实 践 中剥 离 , 却 在观 念 中制 造 了 抽 象 的人 , 使 具 体 的人 与 抽 象 的人 发 生 了对 立 , 神秘化 了人 的劳动 , 使 人 的精 神
活 动成 为 了能够独 立 于感性 世界 的思 辨精 神 。这 是 由黑 格 尔 哲 学 体 系 固有 的 唯 心 主 义 倾 向造 成
的 。而 马 克 思 敏 锐 地 捕 捉 到 了劳 动 是 具 体 人 的 实
中偶然 存在 的第 一 推 动力 。因此 , 意识 在 变 化 的
现象 面前 时常表 现 出某种 因时 间张力 而产 生 的错
关键 词 : 黑格 尔 ; 马克思; 劳动 概 念 ; 异 化 理 论
劳 动概念 在 黑格尔 与 马克思 的哲学 体 系 中具
有 重要 的理论 地位 , 辨 析 两 者 的异 同 , 可 以更 好 地
不过 , 黑格 尔 所采 取 的方 式 不是 从 抽 象 的 自 然概 念 出发 解 释 人 与 自然 接 触 过 程 中 映 现 的范 围, 而是 以人 的意识 作为 考察世 界 的起 点 , 以 自我 意识 与人 的意识 之 间 的蕴 含关 系将 世界 的杂 多性
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内化和外转--兼论马克思的劳动现象学
2019年3月第48卷第3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Mar.2019Vol.48No.3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内化和外转——兼论马克思的劳动现象学景剑峰(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要]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黑格尔时劳动概念有着密切关系,但是前者是在何种层面上实现了对后者的批判性转化,依然需要仔细考量。
本丈试图从内化与外转两个维度去进一步把握二者的劳动概念以及劳动思想的演进关系。
同时,笔者还试图揭示马克思用劳动概.念替换黑格尔绝对精神概念的隐秘手法,并可从中梳理出暗含的马克思劳动现象学的谱系。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劳动槪念;绝对精神;劳动现象学[中图分类号]:B51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623(2019)03--0069-09DOI:10.3969/j.issn.1001-7623.2019.03.010cz3e zx^c zxzj c z^czj CZXZJ c zxzj c zxzj e zxzj e zsoo C ZXZJ c zxzs c zxz^c zxzj c zxzs e zxzs c zxzQ o xzj c zxz O«zxzj e zxzs c zxzs e zxz>czxzsezx^o<yxz2c zxzs c zxzj o cco c zxzj c zxzs c zxxxxxzs c zxzi c zxzs c zxza c/xzi c zxz>e zxzs e zxzs c zxzo ezx^c zxzs c zxzs e zxzs e zj对于黑格尔与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关联国内学术界已经有所论述,但是学界的论述思路多是从劳动的具体内容来谈其思想传承等问题。
劳动概念中的个人与共同体黑格尔和马克思
的必需品,更是创造了人本身,从而在这些现实的活动中构建了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
总而言之,与古希腊时期将劳动视为低贱的劳作、中世纪增添了上帝荣光的劳动等这些将劳动视为功利的且外在于个人的活动相比,只有马克思重新赋予了劳动以新的价值和内涵,使劳动成为人创造人自身的自由且自觉的活动。
由此,个人才得以在劳动中丰富并完善自己,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才得以回归到现实的维度。
二、“抽象劳动”:个人与共同体辩证关系的虚幻“和解”黑格尔在诸多论著中都论述了劳动。
在《耶拿实在哲学》中,黑格尔第一次比较详尽地论述了劳动概念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意义,即劳动对个人和共同体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劳动对二者的本质规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劳动在个人与共同体中所发挥的根本中介作用。
劳动的这种中介作用突破了康德视域中的“自在之物”,使得“自在之物”成为可以理解的事物。
在黑格尔的视域中,劳动是合二为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不仅塑造了个人还塑造了外在世界,劳动构成个人与世界相勾连的“中介”。
黑格尔认为,个人通过学习普遍的劳动规则,克服了自身对自然的不适应,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劳动。
然而,黑格尔关于劳动的这种理解是有致命缺陷的,即劳动仅仅是抽象的精神劳动,仅仅是“理性活动”和“精神的方式”。
在黑格尔看来,人在劳动中对客观对象的否定,只不过是意识对自身的“对象性”的否定,是相对于自然的“否定性行动”。
意识给对象本身赋予了意识所特有的主观形式,意识进一步地又把自身外化为对象形式,以此来克服意识所包含的主观性,最终意识从对象形式折回到自身以克服自身的抽象性,这些过程都是在意识领域内部完成的。
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黑格尔把劳动当作“需要体系”的第一个环节来探讨。
市民社会包含三个环节,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即通过个人和其他一切人的劳动和需要的,满足而建立的需要的体系。
“需要和手段,作为实在的定在,就成为一种为他人的存在●●●●●●而他人的需要和劳动就是大家彼此满足的条件。
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观点的批判和超
2019年5月第3期总第123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May.2019No.3Serial.123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观点的批判和超越高红雨(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对劳动观点的理解和阐释。
黑格尔把劳动从仅仅作为经济范畴中解放出来并赋予哲学意蕴。
劳动在黑格尔那里是人的本质,是人和自然的中介,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黑格尔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的片面化,但他认为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才是真正的劳动,消除片面化的劳动只有通过自我意识、精神的发展。
因此,他的劳动思想也就成了无果之花。
理解黑格尔劳动观点的内涵,从中挖掘出马克思对其批判性超越之所在,对于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发现其当代革命意义,解决当下实践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劳动观点;批判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9)03-0012-06 收稿日期:2019-02-2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8VXK001) 作者简介:高红雨(1979-),男,河南鹿邑人,副教授,博士。
黑格尔把劳动从仅仅作为经济范畴中解放出来赋予哲学意蕴,并给予相应的地位和深刻的内涵,抓住了劳动的本质。
马克思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其劳动思想也深受黑格尔有关劳动观点的影响。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劳动观点作了经典的诠释和评价。
本文拟阐明黑格尔劳动观点的内涵和本质,并尝试揭示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完成对它的批判和超越。
一青年黑格尔深受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影响。
当他看到德国的社会现实不仅与自己“让理性和自由作为我们的口号”的理想差距甚大,而且与法国等其他国家的发展差距也越来越大,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冲突使黑格尔陷入对资产阶级社会的迷惑中,他开始分析资产阶级社会问题并进而认真分析经济问题,研究范围也一直伸展到英国的具体经济状况本身,企图通过对英国的经济情况的分析,找到走出这个迷宫的指南针。
从斯密、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劳动观的比较
从斯密、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劳动观的比较作者:马靖涵来源:《理论观察》2024年第03期摘要:劳动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一直是经济学和哲学等学科关注的重点。
斯密从价值源泉的角度引入劳动,对劳动的分析具有开创性的作用;黑格尔则更多的是从法哲学角度出发,但由于他只能看到抽象的精神劳动,而看不到现实的具体劳动,更看不到劳动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而马克思则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和黑格尔的劳动观,通过政治经济学分析劳动的现实意义,这些理论直至今天仍具有时代价值。
关键词:资本;实践;异化劳动;剩余价值论;雇佣劳动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4)03 —0040 —05一、亚当·斯密的劳动观——价值的源泉亚当·斯密被誉为“古典经济学之父”,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中,明确指出劳动是一切消费的根源。
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财富是源于神的恩赐。
然而,在15世纪的西欧,随着封建主义的哀落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出现,新航路的开辟带动了工商业的迅猛发展。
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利用国家政策扶持资本主义的成长,逐步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经济理念。
在以英国为代表的重商主义中,“彻底实行分工之后,一人自己劳动的产物,便仅能满足自身随时发生的需要的极小部分。
其他大部分需要,必得仰赖他人劳动产物来供给”[1]。
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弗朗索瓦·魁奈在法国从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对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主张的大力发展工商业的重商政策不满,认为他们严重破坏了农业环境,从而提出重农主义的政策;重农主义相对于重商主义有一定的进步,主要强调的是农业生产或某一类的具体劳动。
但是斯密认为在法国重农主义背景下的农业生产本质上仍然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是一种封闭的自然经济。
并且斯密认为,创造财富的不是这一种或那一种的劳动,而是抽象出的一般劳动。
重商主义和货币主义甚至认为劳动和财富无关。
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对马克思的影响
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对马克思的影响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对马克思的影响黑格尔作为哲学家中的重要人物,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劳动概念方面。
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对马克思的影响。
1. 劳动与自由黑格尔在其著作《权利的哲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劳动是人的自我实现”,也就是说,人通过劳动来实现自己的自由。
这个概念对马克思的影响非常大,他在《资本论》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认为劳动本身也是一种自由,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这种自由被剥夺了。
2. 劳动与个性黑格尔认为,劳动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更是一种精神活动。
在劳动中,人们通过改造自然界来实现价值的创造,从而实现了自己的存在意义。
这个观点对马克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而劳动本身就是个性的表现。
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下让劳动变成了商品的交换,是在剥夺了人的个性。
3. 劳动与人的解放黑格尔在他的著作《权利的哲学》中提到,劳动是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但是这种自由和解放只可能在个体和社会相互协作的情况下实现。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面临的是无尽的苦难和奴役,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摆脱劳动的束缚。
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也有所引申,他认为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才能彻底解放劳动者。
4. 劳动价值的理论黑格尔的劳动概念总结了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也为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黑格尔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劳动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方式,人们在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产生了价值。
这个概念对马克思来说非常重要,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创造财富,而工人则只能捕捉到极小的一部分价值。
总之,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对马克思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为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人们认识劳动的本质和价值提供了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34)
活动来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是人的生存条件和存在方式,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概念是在批判地吸收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黑格尔认为劳动是主客体对立统一的中介,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
但是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的,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劳动具有哲学本体论的意义,是关系到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解放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性范畴。
劳动是人所独有的,是人成其为人的根据。
针对“上帝造人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论”,认为劳动是人作为主体的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
劳动使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大脑和机体的进化。
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他还说,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因此,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制造生产工具;同时,劳动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就我们……把它描述为它的简单的、抽象的要素来说,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而且,劳动的状况决定了人的基本面貌。
只要了解了人从事生产劳动的情况,也就知道了人的基本面貌。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能动的改造。
劳动概念的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
劳动概念的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将黑格尔哲学与抽象思辨联系在一起,好似黑格尔哲学就是抽象的、僵化的,由此,黑格尔的〔精神〕劳动概念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事实上,黑格尔认为,哲学是概念式的认识,而以往的哲学只是对概念做知性的理解,真正的概念是运动的、开展的,不是空的、死的、僵化的,它表达的是活生生的个体生命原那么,是完全具体的东西。
而黑格尔的劳动不仅表达了这种概念的辩证运动,而且在其特有的概念世界再现了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
正是在这一关键环节,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这种具体性,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劳动概念,并深入分析造成这种抽象劳动的深层根源,进而揭示了人们以物的依赖性为根底的人的独立性的生存状态。
一、黑格尔的劳动:概念世界的对象化活动黑格尔认为,哲学是有关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而哲学之所以能承载这样的使命,那么在于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
黑格尔由此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概念体系,他的哲学就是一个概念的世界,而人们对于他哲学的最大误解也正是在于这个概念。
一提到概念就会把它与抽象连在一起,如果人们所理解的具体是就感觉中的具体事物或一般直接的可感知的东西来说,那么概念也可以说是抽象的。
在人们心中,概念是一种离开整个世界和全部生活的空洞的名称,是抽象的僵化。
相比较而言,感性的杂多表象更给人以具体性和实在性,但黑格尔却指出:感性确定性的这种具体内容使得它立刻显得好似是最丰富的知识,甚至是一种无限丰富的知识又好似是最真实的知识;因为它对于对象还没有省略掉任何东西,而让对象整个地、完备地呈现在它面前。
但是事实上,这种确定性所提供的也可以说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真理。
它对于它所知道的仅仅说出了这么多:它存在着。
它存在着对于感性知识来说,就是个本质的东西,除此之外说不出任何东西,在黑格尔看来那就是抽象的。
黑格尔不仅认为感性确定性是抽象的,而且他认为对概念作知性的把握也就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概念仍然也是抽象的。
黑格尔的劳动观
黑格尔对人类劳动阐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成果,虽然这部著作尚有未成熟的地方,然而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某些命题作了非常重要的论述,如通过对人的劳动分析进而说明人们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对人的劳动分析人手的。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经济学家的立场上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即没有看到劳动所受到的来自客体的制约;更为重要的是,黑格尔从整体上轻视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哲学经济学视域中的劳动论题——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理论传承关系的微观研究
哲学经济学视域中的劳动论题——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理论
传承关系的微观研究
张盾
【期刊名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43)005
【摘要】劳动作为重大的理论课题,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后果.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之间,保持着一种深刻的思想传承关系.简言之,古典政治经济学第一次揭示了劳动的社会历史内容,以此表达了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黑格尔将其上升为现代性的一个哲学问题,进一步描述了近代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结构及其矛盾;最后,马克思把劳动理论推进为一个彻底的批判理论,达到了对资本主义的彻底否定性理解.在马克思全部理论中,哲学的"劳动"概念和经济学的"生产"概念构成了表征理想和批判现实这两个不同的方面.
【总页数】8页(P5-12)
【作者】张盾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重新理解“异化劳动”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关联为视角
2.重新阐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传承关系——从黑格尔的视角看
3.哲学经济学视域中的劳动论题——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观的继承与超越
4.劳动的经济学哲学底蕴与剩余价值哲学——马克思劳动理论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八)
5.马克思对传统异化理论的突破——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黑格尔、费尔巴哈传统异化理论的突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的分析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的分析批判——《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解读
李磊;罗乐平
【期刊名称】《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1)002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通过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的维度分析,指出了黑格尔对劳动本质观念理解的扭曲性、遮蔽性.在分析与批判黑格尔劳动观念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从而实现了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的超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确立了现实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观.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李磊;罗乐平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3;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相关文献】
1.重新理解“异化劳动”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系--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关联为视角 [J], 龙霞
2.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段著名论述的全面解读 [J], 李文汇;林建成
3.思想"过渡"时期的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理解——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解读 [J], 储开林;孙慧
4.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对象化理论的批判及其理论旨归——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解读展开的一项研究 [J], 崔晨;
5.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之知识论立场的批判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J], 王伞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概念的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劳动概念得微观阐释:黑格尔与马克思一般讲来,人们总是将黑格尔哲学与抽象思辨联系在一起,看起来黑格尔哲学确实是抽象得、僵化得,由此,黑格尔得(精神)劳动概念也没有得到应有得重视.事实上,黑格尔认为,哲学是概念式得认识,而以往得哲学只是对“概念”做知性得理解,真正得“概念”是运动得、进展得,不是空得、死得、僵化得,它体现得是活生生得个体生命原则,是完全具体得东西.而黑格尔得“劳动”不仅体现了这种概念得辩证运动,而且在其特有得概念世界再现了人得自我确证得本质.正是在这一关键环节,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得这种具体性,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得“劳动”概念,并深入分析造成这种“抽象劳动”得深层根源,进而揭示了人们以物得依靠性为基础得人得独立性得生存状态.一、黑格尔得“劳动”:概念世界得对象化活动黑格尔认为,哲学是有关于事物得思维着得考察,而哲学之因此能承载如此得使命,则在于“哲学乃是一种特别得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得概念式得认识”.黑格尔由此建立了一个庞大得概念体系,他得哲学确实是一个概念得世界,而人们关于他哲学得最大误解也正是在于那个“概念”.一提到“概念”就会把它与“抽象”连在一起,假如人们所理解得具体是就感受中得具体事物或一般直截了当得可感知得东西来讲,那么概念也能够讲是抽象得.wwwm在人们心中,“概念”是一种离开整个世界和全部生活得空洞得“名称”,是抽象得僵化.相比较而言,感性得杂多表象更给人以具体性和实在性,但黑格尔却指出:“感性确定性得这种具体内容使得它连忙显得看起来是最丰富得知识,甚至是一种无限丰富得知识……又看起来是最真实得知识;因为它关于对象还没有省略掉任何东西,而让对象整个地、完备地呈现在它面前.然而事实上,这种确定性所提供得也能够讲是最抽象、最贫乏得真理.它关于它所明白得仅仅讲出了这么多:它存在着.”它存在着关于感性知识来讲,确实是个本质得东西,除此之外讲不出任何东西,在黑格尔看来那确实是抽象得.黑格尔不仅认为感性确定性是“抽象”得,而且他认为对“概念”作知性得把握也确实是传统形而上学得思维方式,“概念”仍然也是抽象得.那么,造成这种传统形而上学独断得思维方式得根源何在呢?黑格尔指出,根源在于非此即彼得知性思维得有限性上.“知性得活动,一般能够讲是在于给予它得内容以普遍性得形式.只是由知性所建立得普遍性乃是一种抽象得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与特别性坚持地对立着,致使其自身同时也成为一特别得东西了.知识关于它得对象既持分离和抽象得态度,因而它确实是直截了当得直观和感受得反面,而直截了当得直观和感受只涉及具体得内容,而且始终停留在具体性里.”知性范畴仅仅是一种自身与自身得抽象同一性以及与他者得抽象差不性,它所表达得是一种非a即b得片面规定.而为了摆脱知性范畴这种抽象与僵化(黑格尔《逻辑学》中得本质论部分就相当于传统形而上学得知性环节),黑格尔指出必须把知性范畴提升到理性概念得层面上来,客观真理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在黑格尔自己独有得概念论里,黑格尔处理概念得方式确实是让它自己运动起来,不断地产生,又不断地被扬弃,而扬弃得结果并不是归于空无,而是达到一个新得更高、更丰富得思想规定性.黑格尔得概念论结构如下:概念得辩证运动一开始从形式得概念本身经推断——推论——达到从概念得主体时期进展到概念得客体时期,最终进展为个体生命.主体客体化得活动确实是生命活动,生命活动通过人在认识和实践中达到对自身普遍性得觉解,最终达到生命得最高境地绝对理念.用黑格尔自己得话讲,“概念得进展既不复仅是过渡到他物,也不复仅是映现于他物内,而是一种进展”;“概念得运动确实是进展,通过进展,只有埋伏在它本身中得东西才得到发挥和实现”.列宁关于黑格尔得“概念”也给予了非常高得评价:“机智而且聪慧!对通常看起来大概是僵死得概念,黑格尔作了分析并指出:它们之中有运动.有限得?确实是讲,向终结运动着得!某物?——确实是讲,不是他物.一般存在?——确实是讲,是如此得不规定性,以致存在=非存在.概念得全面得、普遍得灵活性,达到了对立面同一得灵活性,——这确实是实质所在.”在黑格尔那儿,“抽象”确实是“抽象得理性”、“僵化得知性”,因而,能够讲黑格尔尽其一生都在与抽象得哲学形式做斗争,通过对“抽象理性”得批判,达到对理性得觉解.因此只要我们不是无所谓地停留在黑格尔思想得面前,而是深入到里面去,就会发觉黑格尔思想得具体性,他得概念中有“世界”,世界中有“概念”.绝非一般人所误解得那样“抽象”.但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却批判黑格尔“他惟一明白并承认得劳动是‘抽象’得精神得劳动”,又是在什么意义上讲黑格尔“抽象”得呢?造成这种“抽象”得深层根源何在呢?对此我们首先要深入黑格尔哲学得文本,弄清晰黑格尔意义上得劳动得真实含义.依照卡尔·洛维特得研究,黑格尔有三次以劳动为主题,“在耶拿讲演中,在《精神现象学》中和在《法哲学原理》中”,“关于理解黑格尔把握劳动得立场来讲,中心是精神现象学,在它得不同形态中总是出现同一种运动:意识和自我意识得辩证法”.马克思得批判也要紧依据是《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得《精神现象学》确实是人们研究描述、分析意识由现象达到与本质同一得过程得意识得进展史.对此,恩格斯概括得最为清晰明白,他讲:“精神现象学也能够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得学咨询,是对个人意识在其进展时期上得描述,这些时期能够看作人得意识在历史上所经历过得诸时期得缩影.”黑格尔关于劳动咨询题得论述要紧集中在“自我意识”部分得第四章“意识自身确定性得真理性”中.自我意识通过(ⅰ自我意识自身→ⅱ生命→ⅲ自我与欲望)诸环节得运动之后,就进展到了“主人与奴隶”时期,斗争得双方:一方是作为独立意识得主人,其本质是自为存在;另一方是作为依靠意识得奴隶,本质上是依靠于主人而存在.此间得辩证运动通过劳动得中介而得以展开.一方面,劳动使欲望得满足从一个随即消逝得东西提升到持久得实质得一面.也确实是讲,奴隶把自己得对象化为某种持存得他物,“劳动是受到限制或克制得欲望,亦即延迟了得满足得消逝,换句话讲,劳动陶冶事物.关于对象得否定关系成为对象得形式同时成为一种有持久性得东西,这正因为对象关于那劳动者来讲是有独立性得.那个否定得中介过程或陶冶得行动同时确实是意识得个不性或意识得纯粹自为存在,这种意识现在在劳动中外在化自己进入到持久得状态.因此那劳动着得意识便达到了以独立存在为自己本身得直观”;另一方面,在劳动得过程中,主奴意识发生了转化.在黑格尔看来,主人与两个环节相关联,一方面与奴隶相关联,一方面与物相关联,奴隶尽管也是有意识得,但它得意识中没有“自我”,只是以主人得意识为转移.奴隶关于主人来讲只是一种否定得东西,主人什么情况都让奴隶去干,而主人与物得关联确实是通过奴隶得中介.关于奴隶来讲,物是独立得,物不是奴隶享乐得对象,而是要否定得对象,要想物为我所用,只有通过劳动改造它,使其变成想要得模式.在对物进行加工改造得劳动中,在这一过程中,奴隶把自己得本质力量给予了物,物得改造是奴隶才能得体现,是他本质得一种对象化得表现,他通过劳动中得否定性活动而寻回自我,由此,奴隶成了物得“主人”.正如黑格尔所描述得那样:“如此通过劳动奴隶得意识却回到了它自身.”在陶冶事物得劳动中则自为存在成为他自己固有得了,他同时开始意识到他本身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得.“正是在劳动里,奴隶通过自己再重新发觉自己得过程,才意识到他自己固有得意向.”而真正得主人通过奴隶只是咨询接地与物发生关系,主人只是享受了物,却把支配物得权利让与了奴隶,主人反而处于依靠奴隶得地位.“独立得意识得真理乃是奴隶得意识.”意识和自我意识得辩证运动揭示了劳动得本质,因此,劳动得咨询题就不仅只是停留在“主奴意识”这一节中,而是贯穿于整个《现象学》中.二、马克思与黑格尔“劳动”概念得内在关联黑格尔关于劳动咨询题得研究,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能够讲是他哲学逻辑进展得重要环节.马克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1844年重启了对黑格尔及其哲学得批判,但细心得学者会提出如此得质疑,《手稿》批判得重点并不是《现象学》中直截了当与“劳动”相关得部分,而是以《现象学》得最后一章——绝对知识——来讲明黑格尔哲学得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个地方我们需要深入考虑黑格尔“劳动”得实质便可解答上述疑咨询.黑格尔得“劳动”是其特有得概念世界得对象化活动,它在自我意识得形成过程中起着奠基性得作用.由于黑格尔是在完全精神得意义下来把握意识和自我意识得这种辨证运动,因此“劳动”在黑格尔那儿也是充满精神得.“劳动”是“人”与“世界”之咨询得中间环节.“精神”不仅具有一种绝对得意志,而且具有一种能动性.它永久不满足于既成得状态,而要趋向于一个尚未形成得状态.“精神”和“意识”既不是一个既成得“事实”,也不是一种忽然得“灵感”,而是一个运动得过程.“每个个体,凡是在实质上成了比较高级得精神得,基本上走过如此一段历史道路得,而他穿过这段过去,就像一个人要学习一种较高深得科学而回忆他早已学过了得那些预备知识得内容时那样,他唤起对那些旧知识得回忆而并不引起他得兴趣使他停留在旧知识里.”在“精神”得运动中,意识转化为自我意识,起初,自我看不到对象,他为了自己本身得存在而抹煞对象,“确信对方得不存在,它确信不存在本身确实是对方得真理性,它消灭那独立存在得对象,因而给予自身以确信……”,但在自我意识运动得过程中,它逐渐认识到对自己本身得确信是以对象得存在为条件得,没有对象,自我无法成为自我意识,“欲望和由欲望得满足而达到得自己本身得确信是以对象得存在为条件得,因为对自己确信是通过扬弃对方才达到得;为了扬弃对方,必须有对象存在”.自我意识“要获得绝对得自为存在,只有通过扬弃对象,它得满足必须建筑在对象得扬弃上,因为这确实是真理”.从抹杀“对象”→确信“对象”得存在→扬弃“对象”,能够看出,自我意识只有通过对象才能确证自己得存在,在黑格尔那儿,对象化意指自我意识得对象化,这一过程不仅要表现为外化,而且还要表现为扬弃这种外化得活动,使外化得对象又复归到自我本身.马克思透过黑格尔精神得面纱而抓住了黑格尔劳动得精髓,因此关于黑格尔得劳动给予了积极得评价,“黑格尔把人得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得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得本质,把对象性得人、现实得因而是真正得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得结果”.人通过劳动生成为人,人之为人在于劳动,也由于劳动.黑格尔在其特有得“概念”世界中把握到了制造自己得人得本质活动.然而,不可否认,黑格尔得“劳动”仍然只是意识内在性中得活动.在黑格尔那儿,意识是关乎对象得意识,自我意识则是关乎意识自己本身得意识.自我意识并不是和意识不同得意识,而是从对他物得认识转到对自己本身得认识得“真理”.意识中差不多隐含着自我意识,只是还没有显露出来,显露是必定得,只是需要经历一个本质上向内深入得进展过程.从意识一自我意识,只是确实是意识如何发觉自己确实是自我意识得过程,用马克思得话讲确实是“意识、自我意识在自己得异在本身中确实是在自身”.马克思由此也批判道:“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得全部消除,只是是抽象得、绝对得思维得生产史,即逻辑得思辨得思维得生产史.因此,异化——它从而构成这种外化得以及这种外化之扬弃得真正意义一一是自在和自为之间、意识和自我意识之间、客体和主体之间得对立,确实是讲,是抽象得思维同感性得现实或现实得感性在思想本身范围内得对立.”这种运动得实质只是是思想自身内部纯粹不停息得圆圈.同时,马克思又指出黑格尔得另一个失误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得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这确实是神奇得主体一一客体……”黑格尔得主体怎么说只是绝对理性,黑格尔从绝对动身,又回归于绝对精神,“人”只只是是绝对精神运动得一个环节(人得本质在黑格尔那儿等同于自我意识——马克思语),而“劳动”也只是是自我意识异化又克服异化得精神活动.人得本质得现实异化只是是自我意识异化得表现.人和历史得存在,是为了使真理达到自我意识.人不是实现自己得目得,实现得是神得目得,这也正是黑格尔“理性得狡计”.正如卡尔·洛维特所讲:“他所描述得东西,全然不是人得过程,而是人里面得神得过程,其真正得主体是绝对得理念.”黑格尔把人、劳动、生成、变化都禁锢在一个封闭得领域即意识得内在领域,切断了其与感性得自然界得现实联系,同时反客为主,把谓词作为主词,“现实得人和现实得自然界只是是成为那个隐蔽得非现实得人和那个非现实得自然界得谓语、象征”.黑格尔用抽象得、思辨得逻辑运动代替了现实得、具体得历史运动,并将前者视为后者得基础.因此黑格尔得劳动再怎么样“具体”,也依然“抽象”得.因此马克思才会讲,“黑格尔只是看到劳动得积极得一面,而没有看到它得消极得一面,他承认得只是抽象得精神得劳动”.在马克思得眼里,真正得“对象化劳动”应该是“现实得、肉体得、站在坚实得呈圆形得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得人”与“一个现实对象世界”发生得关系,而现实得自然界非常少能直截了当同人得存在相适合,这就需要人通过劳动、通过自己得自然生命力能动地改变现存得实存关系,并在那个过程中生成为人.对此,卢卡奇得评论更为贴切,他讲:“只有马克思得劳动观点才能唯物主义地解决在黑格尔那儿与他得天才预感一起不止一次出现过得那些不可克服得困难.马克思主义得劳动观点因此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使社会同自然得物质变换有了内容,因而即使劳动范畴同它们得自然前提得关系有了内容,也使由于劳动得社会进展这些前提所发生得变化有了内容.”三、马克思得“劳动”:体现人得本质得生命活动假如我们仅仅止于马克思对黑格尔得劳动得唯心主义得批判,那么我们看到得只能是表象,马克思得本意也并不在于此.他指出,“德国那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咨询得联系咨询题,关于他们所作得批判和他们自身得物质环境之咨询得联系咨询题”.马克思要向我们揭示得真正得本质在于“个人现在正在受着‘抽象’得统治”.在他看来,“理性得抽象”得深层缘故在于“以物得依靠性为基础得人得独立性”得生存状态,导致黑格尔得“抽象得精神劳动”得根源不在于黑格尔本人那种独特地关于“思辨”得喜好,而是现实生活中人得本质活动得异化.现实生活得异化导致了人们思想得异化.“思想独立于现实这一偏见,其本身也是由社会现实形成得”.因此,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向我们揭示了现实得人在劳动中得真实状态和为这一现实生活状况进行辩护得国民经济学家们得伪善.马克思从当前得事实动身,区分了四种异化得表现形式:①劳动与他所生产得产品之咨询得异化.工人制造得财宝越多、生产得商品越多,他就越贫穷,越成为廉价得商品;劳动生产出得产品,作为一种异己得存在物同工人相对立,而这种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②劳动得异化.工人在劳动中不是确信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欢乐,而是感到不幸;劳动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被迫得,一旦劳动停止,人们才会感到如释重负;劳动不是属于自己得,而是不人得;只有运用诸如吃、喝、生殖等动物得机能时,才觉得自己是自由得活动.③人与人得类本质得异化.在改造对象得过程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得存在,生产本应是人得能动得类活动,但人得类生活却变成了维持人得肉体生存得手段.④人与他人得异化.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得关系中才表现出来,每个人都被迫倾向于反对其他人.马克思又进一步向我们指出“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得形式出现”,国民经济学家甚至公开承认“各国只是生产得工厂,人是消费和生产得机器,人得生命确实是资本,经济规律盲目地支配着世界.在李嘉图看来,人是微不足道得,而产品则是一切”.不是人支配运用“资本”,而是抽象得存在——“资本”统治着人.异化劳动得结果是产生了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作为人得自我异化又加剧了异化得程度.异化体现得是人们现在所是得状况与人们所应该成为得状况之间得分裂.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应该成为得状况即真正意义上得劳动应该是体现人得本质得自由得有意识得生命活动.“我得劳动是自由得生命得表现,因此是生活得乐趣.”“我在劳动中确信了自己得个人一辈子命,从而也就确信了我得个性得特点.劳动是我真正活动得财产.”劳动所制造得对象世界表现为“他得作品和他得现实”.而到目前为止,人类得劳动并非自愿,而是迫不得已得谋生、糊口,人类不能从劳动中获得任何愉悦和满足.劳动本身确实是目得,却成了他人获利得一种手段,这并非是人类想要得生活方式.美好得生活应该是由人们自觉去做得情况所组成得,美好得生活本身确实是一种目得.我们从事劳动,并不是出于任何外在因素,是因为劳动本身确实是人类自我实现得一部分,劳动体现得是人性得本质.正如伊格尔顿在其新书中写道得那样:“我们所熟知得‘劳动’在马克思看来是一种异化得‘praxis’——那个源于古希腊语得单词指得是一种自由得、自我实现得改造世界得活动.”而关于这种合乎人性得自由劳动得实现,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得自我异化得积极得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同时为了人而对人得本质得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得即合乎人性得人得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得,自觉得和以往进展得全部财宝得范围内生成得.”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消灭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有人质疑,马克思在写作《巴黎手稿》时,还处在费尔巴哈人本学得妨碍下,“自由劳动”依然马克思早期不成熟得办法,到了后期,马克思差不多把注意力转向了经济学视域下得生产咨询题得研究,而抛弃了有着人本主义痕迹得“自由劳动”,这种讲法显然不能成立.能够讲,马克思关于劳动得关注远远大于经济因素得关注.而劳动咨询题是与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得,是关乎人类如何更好地生活得重要哲学见解.人类生而确实是求知得动物,喜爱探究事物得意义,因此不论是劳动依然生产永久不可能只是单纯得物质咨询题或经济因素,“为生产而生产”那是对生产得片面和狭隘得理解,是资本主义得信条,绝不是马克思得本义.生产并不只是包装香肠、修理机器等物质活动,自由得自我实现同样也能够是一种“生产”,因此讲不管是劳动依然生产,都能够表征着人得自我实现得本质.与那些国民经济学家们把劳动看作诅咒不同,在马克思那儿,“一个人‘在通常得健康、体力、精神、技能、技巧得状况下’,也有从事一份正常得劳动和停止安逸得需要……诚然,劳动尺度本身在这类是由别处提供得,是由必须达到得目得和为达到那个目得而必须由劳动来克服得那些障碍所提供.然而克服这种障碍本身,确实是自由得实现,而且进一步讲,外在目得失掉了单纯外在自然必定性得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提出得目得,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得对象化,也确实是实在得自由,一一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确实是劳动.”因此,在马克思那儿,劳动不仅是劳动者直截了当得生活来源,同时也是表征他个人存在得积极实现.概括一下,关于“抽象”得咨询题,马克思和黑格尔都反对抽象.只只是,黑格尔反对得是“理性得抽象”,致力于在思想中再现“概念得具体”,马克思反对得是导致“思想抽象”得现实生活中得“抽象”,致力于回归对人得本质得真正占有;关于“劳动”得咨询题,马克思和黑格尔都认为,劳动是人得自我实现得本质,真正得劳动是自由得体现.只有通过劳动,“奴隶”才会获得关于他人得人性得自我意识(黑格尔).只有通过劳动人把自身对象化到劳动产品中,他才能获得他得类属性(马克思).只只是,黑格尔得“劳动”是精神运动得过程,一切表现为“劳动”得活动实际上基本上在人中返回到自身得绝对精神得“劳动”,一切异化都在绝对精神得不断前行中被扬弃.而马克思则更关注得是造成现实生活中得异化得根源,强调劳动始终有物质得、自然得一面,正如人有自然属性一样,他就不可能被归结为纯粹得精神性一样,劳动也并不是纯粹得、独立于自然得制造,而是与自然得融合,正“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得劳动而诞生得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讲得生成过程”.能够讲,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劳动得精髓,而对劳动得研究在一个更宽泛得领域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