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口头性的显著标志是用口
头语言包括方言土语来进行创作和 传播。如流传于河北景县一带的民 间故事《傻小子的故事》。民间文 学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口头语 言,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 传神,形象夸张。再如湖北刘德培 讲的故事:
要说杜老幺嘛,一个姣姣个,刮骨脸,是哪朝 哪代人可说不上来。有人说他比张果老的岁数 都大,究竟活了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白。只 知道杜老幺帮过工,打过榨、赶过脚、背过盐, 世人不干的他都干过,世人不吃的他都吃过。 说起他住的那个房子,是三十六个大天井,七 十二个小天井,屋里是风扫地,月点灯,干净 得连颗老鼠屎都没有。四十岁上还没有讨个媳 妇。这日子摊到谁的头上,那哭都来不及。可 偏偏杜老幺一生专爱说个笑话,拆个白,道个 字,对个四言八句,那张口就来,无遮无拦, 嘴巴从不打封条……
(三)、变异性原因:
(1)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是民间文学变 异的内在因素。
陕西三原的: “你骑驴儿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吃 一袋烟儿就走介。大嫂子留,二嫂子拉,拉 拉扯扯到她家;隔着竹帘望见她:白白儿手 长指甲,樱桃小口糯米牙。回去说与我妈妈, 卖田卖地要娶她。” 江苏淮阴的: “小红船,拉红土,一拉拉到青江浦。买 茶叶,送丈母,丈母没在家,掀开门帘看见 她:穿红的,小姨子,穿绿的,就是她。梳 油头,戴翠花,两只小脚丁gāgā,卖房子卖 地要娶她。”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及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 对稳定的特殊标志。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 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
一、集体性
(一)集体性的含义: 也叫群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 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 务的特点。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 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集体性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区别的重要特征: 作家文学一般来说是个人的劳动成果,在这里, 作家个人的劳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中国的 某些作家的作品。而民间文学它是集体创作和传 播的。
这是一段没有作任何加工的口头讲述实 录。这段开场白,朴素简约,却又活脱 如画。甜中带苦,笑里含泪。杜老幺的 形貌、家境、简历、性格,他的辛苦、 他的穷困,他的达观,他的诙谐……似 乎历历在目,如此亲切,如此自然。说 的是杜老幺,亦可能有讲述者自己的经 历,甚至有旁边听众的影子。
口头语言的这种表现力,使民间作品
如《四大天地》民歌的演变 1、元代以来流传的《四大天地》民歌;“奉使来 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 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 2、清末,汉川县官离任,有人敲锣打鼓,燃鞭放 炮相送。黄良辉也将一块小匾额送给了县官,只见 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四大天地。” 县官和百姓都 感到奇怪,平日,这县官与黄良辉素无来往,仅有 的是黄对县官不时的讥讽,为么事县官离任,黄良 辉要送他这四个字的牌匾呢? 黄良辉见问,便解释 说: “当初老爷来县,前有衙役开道.后有兵卒护 围,威风显赫,不可一世,尘土飞扬,铺天盖地。 此为一大天地。 老爷—面烧香拜佛,虔诚诵经,一 面却贪赃枉法,敲骨吸髓,乡民被迫纷纷外逃、致 使田地荒芜,真乃是厚天薄地。此为二大天地。 老 爷任期之内百姓倾家荡产,有的冤沉大海,有的悬 粱自尽,有的卖儿卖女,县内四境,昏天黑地。此 为三大天地。 如今老爷离任,老百姓敲锣打鼓,燃 鞭放炮,无不欢天喜地。此为四大天地。
看新民歌的口头性:炒股炒成了股东, 卖房卖成了房东, 泡妞泡成了老公, 练功练成了法轮功。 再如:俺村比较穷, 通讯基本靠吼, 交通基本靠走, 治安基本靠狗。 对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进行讽刺。口头语 言非常形象、生动,是民众生活中的语言。
民间文学不受条件的限制,直接明快,人们可以在任 何情况下,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自由的创作活动。如反 映封建社会大媳妇小丈夫的歌谣《九岁郎》: 十八大姐九岁郎,晚上抱郎上牙床, 不是公婆双双在,你做儿来我做娘。 再如新时代的歌谣:情人太累,小姐太贵, 没事开开同学会, 拆散一对是一对。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使人们感时而发,想怎么说就 怎么说。再如民间文学在网络上的兴起,也值得我们 关注和研究。
具有极强的粘附功能。它能牢牢地吸 引住听众,使民间作品的继续流传加 工成为可能。口头文学是伴随着人类 的智慧之光一起步入人类生活领域的。 只要世界上有人存在一天,有口头语 言存在一天,口头创作就不会停止。
(二)、口头性的形成原因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的形成与发展有两个重 要因素:一是社会历史因素,一是口头语言本身的因 素。 (1)社会历史的因素。从社会历史因素看,人类 最古老的文学是伴随着口语而不是伴随着文字而产生 的,在没有文字出现的远古社会,口头创作是当时惟 一的形式,如狩猎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文字发明以后出现了阶级分化与社会分工,一般人并 没有掌握使用文字的条件,他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 继续创作、传播着口头文学。 文字发明以后,出现了阶级分工,一般人没有掌 握使用文字的条件,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继续创 作,口头文学创作仍是民众从事文学活动的惟一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偏 远落后文化教育不普及地区和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地 区,人们仍然只能用口头方式来创作发展自己的文学。
3、民间文学在形式上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
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由于是群体的创作并在群体中口头流传,民 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必然是大众化的、通俗 易懂的、传统的,同时它也很讲究艺术形式 的精辟,以便于广泛流传。
(三)、集体性特征的成因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形成于人类必须结成 为一定群体才能生存下来的原始社会。 共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需求决定了当时的 人们在进行原始艺术创作时只能采取集体 创作的形式。“个人”的创作无条件手集 体意识支配,完全融化在集体意识之中, 人们从产生创作欲望到完成创作及当众演 唱发表,都受集体制约并在集体场合进行。
3、后来发展为“五大天地”、“十大天地”,然 而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未变,都源于“四大天地” 的民歌结构。 有个官员,嗜酒耽误政事,贪财残害百姓,老百姓 对他十分怨恨。到了这个官员被解除职务的时候, 老百姓送给他德政碑,上书“五大天地”。这个官 员问:“这四个字是什么用意?令人不解。”老百 姓齐声说道: “你一到任时,金天银地;你在家里时,花 天酒地;你坐堂办公时,昏天黑地;老百姓喊冤时, 是恨天怨地;你如今卸任了,谢天谢地!” 4、空调“十大天地”现象:炒作惊天动地,广告 铺天盖地,技术缺天少地,价格昏天黑地,服务谈 天说地,资金哭天喊地,促销花天酒地,消费者怨 天怨地,吹牛欢天喜地,品牌飞天落地。
(二)集体性的表现形式: 1.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体现在它是集体创作、 集体流传的。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 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再如《打夯歌》等 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在流传过程 中再由其他人加工创作,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 ,据《左传》记载, 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 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 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还说它“哭 之哀”。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 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 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这一传说故 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二)、变异的表现形式
(1)因流传地域不同而变异 各地域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 方言土语各有差异;再加上不同的演述者各 自的口才、风格不一样,因而同一母题的作 品,在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的异文。 例如,董作宾先生20年代曾将流传于南北各 地的一首歌谣《看见她》搜集一处,共得45 种。试看其中两首:
(2)口头语言本身的因素。从口头语
言本身因素看,民间文学口头性特征 的形成和发展,口头语言本身在表达 上有它的优越性,便于传,便于记, 便于即景生情,便于即兴创作。 总之,民众口头语言的潜能是无穷无 尽的,只要世界上有人存在一天,口 头语言存在一天,口头创作就不会停 止,它会源源不断地给民间文学输入 常新的内容,使它永不枯竭。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 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 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 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 性特征。
二、口头性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一)、口头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 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 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 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 “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所以, 民间文学曾被称之为“劳动人民口头创 作”或“口传文学”。口头性特点,也 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 特征。
三、变异性
(一)、含义:也叫“变易性”,由于民 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所以它 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民 间文学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 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民间文学由于各种原因(历史、社会、演 唱人的才能技巧等)在语言、表现手法、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主题思想等方面, 都会发生变化、衍生,从而形成各种同一 母题的异化。
再如四川民歌:解放前人民:
太阳出来辣焦焦,青山遍地没柴烧;
贫穷本由命中定,命中注定难翻艄。
解放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接受了革 命思想,批判了宿命论民歌便改变成全 新的内容,成为鼓舞人心的斗争歌谣: 太阳出来辣焦焦,青山不怕没柴烧; 穷的哪有穷到底,共党来了就翻艄。
从这一传说、民歌的演变可以看到,民 间文学的变异性。不仅是一种自然属性, 而且常常是以严肃的社会背景和迫切的 群众心理为基础的。
2.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在其内容上,反映 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
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总,经过千百 人之口,代表了集体的意愿,融汇了大众 化的生活内容。从这个角度看,民间文学 在思想内容上带有大众化的特点。很多作 品有着不同于与官方或者知识分子思想体 系的朴素可贵的观点。如河北耿村”状元 杀和尚的故事”。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 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 就由集体流传开去。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 传他又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 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民间文学作品 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 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正如一首民 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 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 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民间文学的集 体性有歌谣为证: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 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如著名的孟姜女传说,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有了它的 雏形,那只是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小故事;到了西汉, 又多了杞梁妻“善哭”的内容;流传到东汉,又发展了 “哭倒城墙”的情节;到了后魏,又传说哭倒了梁山或 莒城。到了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动用180万民 筑 长城,百姓苦于劳役,怨声载道。于是,民众自然地联 系到秦始皇筑长城的历史事实,便利用他们所熟悉的杞 梁妻善哭的故事加以改造,发展成杞梁服苦役、修长城, 后被杀,筑尸于城墙下,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 事。直到唐代,才完整地形成了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
同是一首《看见她》,一北一南情趣各异:陆 地骑大马,水乡撑红船;北方的醇朴,南方的 婉丽,带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2)因时代的长久而变异
一部作品,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由内容、情节的逐渐 丰富而导致了作品主题的重大变化。这是因为,随着时 代的发展,民众的生活际遇、感情威望都在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会自然地折射到口头创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