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_方法和标准之比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ຫໍສະໝຸດ Baidu
就照抄美国中产阶级的标准,也有人认为应该使用 世界银行使用的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这些都是时 空错乱的结果。事实上,中等收入是一个结构性指 标, 这是出发点, 描述中等收入可以使用对应的绝对 指标, 但是一定要符合国情。 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并不是看消费水平,也不是 看财产的多少, 而是看可持续的收入能力。 比如德国 的中产阶级其贷款规模可以是其收入的 ") $ 倍,许 多财产只拥有有限的不完整产权。所以对消费和财 产作分析比较时需慎重。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面临许多约束条件。基尼 系数一日不缩小,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一日难提高, 上 世 纪 末 基 尼 系数为 #) 1$’,如果中等收入者比重到 "#"# 年要达到 $#2 以上,基尼系数至少要降到 #) %7, 城镇至少降到 #) %!, 农村至少降到 #) 11。要扩大中等 收入者的比重,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农村人口占 7!2 的情况下实现共同富裕是难以想像的。城市培育 中等收入群体还有一定困难,农村如何培育更是一个 大问题。 最核心的问题是,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决定因 素在于发展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 中国目前对人力资 本的投资低于世界投资水平,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 国家, 严重削弱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后续力量。 扩 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重要任务,但这些约束条件表 明, 这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 任重而道远。 " 杨宜勇在中国经济 $# 人论坛上介绍, 目前国内 占 !2 的富人人均年收入 "1 万元,中等收入人群年 (报道没有讲数据的来源, 收入为 ’ 8 !7 万元 没分城 乡, 也没提中等收入者所占的比重 ) 。 他认为 "#!# 年 以前, 中国的收入差距将继续扩大, 中等收入群体继 续缩小, 有可能会演化成社会问题。 # 这位作者在权威经济部门工作,曾出访发达国
1 $ 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城 时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准; ( 世界银行 ) 1 3 2 国际参照标准 市化进程; 。 具体测算,首先,以 "##"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 44#$ 元和农民人均纯收人 "345 元为基础, 城乡都用年均增长 56 70 的增幅外推,到 "#"# 年将 分别达 ""7## 元和 4"## 元。当年城市化水平可达 5#0 ,经过城乡加权计算,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可达 以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 测算出到 !5$8# 元。其次, "#"#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8### 元,农村 居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为 8### 元 , 经 过 加 权 ( 城 市 化 , 城乡居民中等收入者年收入为 !3### 元。第 5#0 ) 三, 世界银行一项研究表明, 全球中等收入层的人均 收入起点标准为 $34# 美元,经购买力平价调整,约 ("#"# 年 在现阶段 !37## 元人民币。综合分析结果, 以前 ) , 中国城乡居民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标准为人均 ("### 年价 ) “下限 ” 左右, 这是 , 其 年收入 !7### 元 “ 上限 ” ( 经验分析, 为 "6 7 倍 如尼基系数较合理, 高 收入者与中等收入者的差距为 "6 7 倍 ) 即 $47## 元 左右。在 $47## 元以上, 则为高收入者水准。 ! 这种思路, 强调收入应有稳定性是非常正确的; “ ” 将 现阶段 定为目前至 "#"# 年之前, 一次认定标准 后可以使用 !7 年,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济快速 发展, 又有周期性波动, 实践中可能会要求以 7 年为 期, 不能这么长期; 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标准先求出下 限,上限为其 "6 7 倍,简单方便。但是,为什么以 "##"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 入作为中等收入标准的基数, 没有进行论证, 它们显 然偏低;而以每年 56 70 的增长率外推,增速又太 高,尤其在农村将无法达到。城乡虽然作了加权计 算, 由于城乡差距太大, 增加了事情的复杂性, 不如 先易后难, 先研究城镇这一块。 第二种,中等收入者的起点,略高于人均 9’: , 接近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 劳动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狄煌认为:中 等收入者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城 乡居民。 一定的收入水平是唯一的划分标准, 不必区 分居民在教育程度、 资产规模、 职业种类、 价值观念、 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别, 更没有阶级划分的色调。 对 于城乡居民, 只要其收入水平达到一定标准, 就可以 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
二、 国内经济专家提出的中等收入 者的概念和收入标准
在研究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和方法时,有 几点较易取得共识: 一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可以参 照国际上中等收入者的水平作比较,但不能照搬照 套。 二是中国城镇和农村差距很大, 应该分别研究城 镇居民中等收入群体和农村农民中等收入群体,先 分开研究, 以后条件具备时再作对比研究。 三是现行 家计调查采用的居民收入五等分法,其比重是固定 “ 中等收入组 ” ( 各占 "#0 ) , 其中的 平均值是不断 的 上升的, 它在此处不适用。 ( 或群体、 国内经济专家对中等收入者 人群 ) 的 概念、 界定方法和标准, 提出了许多有益见解。这里 扼要介绍的三种, 都是有观点, 有方法, 有收入数值 的, 笔者将提出初步看法, 分析其长处和不足。 第一种,以预测的 "#"# 年人均年收入,作为现 阶段中等收入标准的基础 常兴华认为:中等收入者是指一定时期收入和 生活水准稳定保持在中等或相对平均水准的居民群 体。并强调指出, 中等收入者的概念, 不仅考察收入 水准,还必须与生活水准结合起来;中等或平均水 准, 是中位数概念, 不是相对多数人群的收入水准或 简单算术平均水准; 收入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以收入作为划分中等收入者的标准,考虑的因 1 ! 2 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准; 1 " 2 达到全面小康 素有:
!《 国际金融报 》 "##$ 年 !" 月 $# 日。
!!
现代经济探讨
"##$ 年第 !# 期
中等收入者的起点标准,应比目前我国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略高一些, 接近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 能 保证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比例低于 "$2 ,而且要适当 贴近国际平均的中等收入标准线。这样的家庭人均 收入水平,才能基本支持人力资源发展或人的素质 较全面提高。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 &### 元, 职 "##" 年, 工年平均工资约 !"### 元,能够支持 "$2 左右食品 消费的城镇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也大致在 !#### 元左 右, 因此把标准定在 !#### 元以上比较适当。 世界银 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中等收入层的人均起点标 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约相当于人民币 准为 %10# 美元, !1$## 元,把我国中等收入者人均收入的起点标准 定在其 " 3 % 左右比较合适。上限则定在起点的 1 倍 ( 在我国居民收入调查中,最高收入户和中低收入户 , 为 1#### 元。这与世行 的人均年收入相差 1 倍左右) (按购买力 研究结果的中等收入层的高限为 ’### 美元 平价调整应在人民币1#### 元左右 ) 相当。 而将 1#### 元作为高收入者的起点标准,其户均年收入可在 !# 万元以上, 接近多数人对高收入者的认定标准。 作者提出“一定的收入水平是唯一的划分标
量调查研究工作, 展开了热烈讨论, 许多材料、 观点 和方法给人以启发。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原所长陆 学艺,#""# 年在他牵头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 研究 》 中, 提出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是对职业、 收入、 消费、 受教育程度的综合考量。后来, 在讨论中他强 职业是衡量中产阶层的基础。社 调, ’ 个衡量标准, 会 学所 李 春 玲 " 对 #""! 年全 国 抽样 调 查 有 效样 本 ( 排除在校学生后为 $(&" 份 ) 进行分析, 以职业、 收 分别计算出单个指标 入、 消费和主观认同 ’ 个指标, 占调查总人口的比例为:职业中产 !$) *+ ,收入中 消费中产 %$+ , 主观认同中产 ’&) (+ , 而 产 #’) &+ , 同时符合 ’ 条标准的现代中产阶层仅占调查总人口 的 ’) !+ 。她认为中国中产阶层仅是一种雏形。 讨论中普遍认为,中国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不 仅是收入水平一项,应该包括职业特征、收入水平、 消费水平、 教育程度, 自我角色意识等; 比较一致地 认为, 中产阶层应包括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 以及机 关事业单位的领导人,有人还将这两点称做中产阶 “ 中国特色 ” 层的 。对中产阶层是否已迅速崛起则有 不同看法,对未来 $ , !$ 年中产阶层将达到多大规 模也有不同预测。社会学界普遍不赞成只以收入标 准去划分中产阶层,有人甚至认为中产阶层是一种 思想状态, 而不是经济状态。 学科不同概念的内涵也 不同, 我们应该尊重社会学界专家们的理念, 让他们 去充分讨论,得出符合其学科规范的认识比较一致 “中产阶层 ” 的 表述。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 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 近年 来, 国内媒体对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意义, 扩大 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途径, 都有所讨论, 看法相对比较 一致。但对中等收入者的概念、界定方法和划分标 准, 如何合理认定其收入的上下限, 各种看法出入很 大, 得出的结果差别也很大。本文汇集了理论界、 经 对所反映的不同概念、 方法、 济界的 !" 种研究成果, 标准和结果进行比较, 并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比较见 长短, 比较出真知, 比较有益于博采众长。希望能由 此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展开讨论。
一、 中等收入者不同于中产阶层
对于中等收入者的表述,在不同学术界是不同 “中产阶级” 的。 在国外都表述为 , 有其特定涵义。 国内 “中产阶层” “中间阶层” 社会学界表述为 或 。经济学界 则早有人主张:按收入的高低来划分是一种简明的办 法, 为避免使用阶层概念时引起不必要的争论, 在学 “中等收入群体 ” 术讨论中, 使用 这一概念不失为一 “ 中等收入人群 ” 。 种选择。 ! 现在还流行一种表述: “中等收入群体 ” 笔者赞成使用 这一概念, 它不 “中产阶层 ” 同于 。 简单讲, 两者在社会上都处于中间 状态, 但是中等收入群体只从收入角度划分, 而中产 阶层则既看收入还要看拥有多少财产、 职业种类、 教 育程度、 阶层意识等。 国内社会学界对中国的中产阶层问题,做了大
《 壮大 “ 中等收入群体 ” 》 《#! 世纪经济报道 》 , ! 赵人伟: #""# 年 !# 月 %! 日。 《 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重 》 《 中国人口科学 》 , " 李春玲: #""% 年第 & 期。
!"
%&’()* (+&*&%,+ )(-(.)+/
宏观视野
在经济学界,一般认为中等收入者,就是以收入 多少为标准,划分出在一定时期处于全社会中等收入 水平的个人和家庭,其集合就是中等收入群体或中等 收入人群。由于收入水平是综合性指标, 中等收入者 必然具有相应的消费水平、 生活方式、 财产积累程度、 拥有各种要素的能力, 甚至思想观念倾向。 但这些是派 生的结果, 并不是划分中等收入者的前提条件。 可以认为, 凡能列入中产阶层者, 均应具有中等 收入水平;而中等收入者不一定能达到中产阶层的 “预 全部标准。不妨说, 中等收入群体是中产阶层的 备队 ” ,其中相当部分能列入中产阶层,另一部分人 与中产阶层还有差距。 差距不在收入水平、 消费特征 上, 差距在财产拥有量、 职业种类、 教育程度、 社会声 望、 思想意识等方面。
现代经济探讨
#""$ 年第 !" 期
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 方法和标准之比较
顾纪瑞
内容提要: 本文介绍了当前理论界经济界、 在界定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时, !" 种研究成果所反映的不同概 念、 方法和标准, 以及得出的不同结果, 并作了简要评论。作者在进行比较后, 阐述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和 界定方法, 认为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核心标准是人均年收入和家庭年收入, 并提出了估算数。 关 键 词: 中等收入群体 界定方法和标准 比较研究
就照抄美国中产阶级的标准,也有人认为应该使用 世界银行使用的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这些都是时 空错乱的结果。事实上,中等收入是一个结构性指 标, 这是出发点, 描述中等收入可以使用对应的绝对 指标, 但是一定要符合国情。 中等收入群体主要并不是看消费水平,也不是 看财产的多少, 而是看可持续的收入能力。 比如德国 的中产阶级其贷款规模可以是其收入的 ") $ 倍,许 多财产只拥有有限的不完整产权。所以对消费和财 产作分析比较时需慎重。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面临许多约束条件。基尼 系数一日不缩小,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一日难提高, 上 世 纪 末 基 尼 系数为 #) 1$’,如果中等收入者比重到 "#"# 年要达到 $#2 以上,基尼系数至少要降到 #) %7, 城镇至少降到 #) %!, 农村至少降到 #) 11。要扩大中等 收入者的比重,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农村人口占 7!2 的情况下实现共同富裕是难以想像的。城市培育 中等收入群体还有一定困难,农村如何培育更是一个 大问题。 最核心的问题是,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决定因 素在于发展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 中国目前对人力资 本的投资低于世界投资水平,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 国家, 严重削弱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后续力量。 扩 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重要任务,但这些约束条件表 明, 这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 任重而道远。 " 杨宜勇在中国经济 $# 人论坛上介绍, 目前国内 占 !2 的富人人均年收入 "1 万元,中等收入人群年 (报道没有讲数据的来源, 收入为 ’ 8 !7 万元 没分城 乡, 也没提中等收入者所占的比重 ) 。 他认为 "#!# 年 以前, 中国的收入差距将继续扩大, 中等收入群体继 续缩小, 有可能会演化成社会问题。 # 这位作者在权威经济部门工作,曾出访发达国
1 $ 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城 时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准; ( 世界银行 ) 1 3 2 国际参照标准 市化进程; 。 具体测算,首先,以 "##"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 44#$ 元和农民人均纯收人 "345 元为基础, 城乡都用年均增长 56 70 的增幅外推,到 "#"# 年将 分别达 ""7## 元和 4"## 元。当年城市化水平可达 5#0 ,经过城乡加权计算,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可达 以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 测算出到 !5$8# 元。其次, "#"#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8### 元,农村 居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为 8### 元 , 经 过 加 权 ( 城 市 化 , 城乡居民中等收入者年收入为 !3### 元。第 5#0 ) 三, 世界银行一项研究表明, 全球中等收入层的人均 收入起点标准为 $34# 美元,经购买力平价调整,约 ("#"# 年 在现阶段 !37## 元人民币。综合分析结果, 以前 ) , 中国城乡居民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标准为人均 ("### 年价 ) “下限 ” 左右, 这是 , 其 年收入 !7### 元 “ 上限 ” ( 经验分析, 为 "6 7 倍 如尼基系数较合理, 高 收入者与中等收入者的差距为 "6 7 倍 ) 即 $47## 元 左右。在 $47## 元以上, 则为高收入者水准。 ! 这种思路, 强调收入应有稳定性是非常正确的; “ ” 将 现阶段 定为目前至 "#"# 年之前, 一次认定标准 后可以使用 !7 年,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济快速 发展, 又有周期性波动, 实践中可能会要求以 7 年为 期, 不能这么长期; 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标准先求出下 限,上限为其 "6 7 倍,简单方便。但是,为什么以 "##"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 入作为中等收入标准的基数, 没有进行论证, 它们显 然偏低;而以每年 56 70 的增长率外推,增速又太 高,尤其在农村将无法达到。城乡虽然作了加权计 算, 由于城乡差距太大, 增加了事情的复杂性, 不如 先易后难, 先研究城镇这一块。 第二种,中等收入者的起点,略高于人均 9’: , 接近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 劳动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狄煌认为:中 等收入者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城 乡居民。 一定的收入水平是唯一的划分标准, 不必区 分居民在教育程度、 资产规模、 职业种类、 价值观念、 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别, 更没有阶级划分的色调。 对 于城乡居民, 只要其收入水平达到一定标准, 就可以 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
二、 国内经济专家提出的中等收入 者的概念和收入标准
在研究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和方法时,有 几点较易取得共识: 一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可以参 照国际上中等收入者的水平作比较,但不能照搬照 套。 二是中国城镇和农村差距很大, 应该分别研究城 镇居民中等收入群体和农村农民中等收入群体,先 分开研究, 以后条件具备时再作对比研究。 三是现行 家计调查采用的居民收入五等分法,其比重是固定 “ 中等收入组 ” ( 各占 "#0 ) , 其中的 平均值是不断 的 上升的, 它在此处不适用。 ( 或群体、 国内经济专家对中等收入者 人群 ) 的 概念、 界定方法和标准, 提出了许多有益见解。这里 扼要介绍的三种, 都是有观点, 有方法, 有收入数值 的, 笔者将提出初步看法, 分析其长处和不足。 第一种,以预测的 "#"# 年人均年收入,作为现 阶段中等收入标准的基础 常兴华认为:中等收入者是指一定时期收入和 生活水准稳定保持在中等或相对平均水准的居民群 体。并强调指出, 中等收入者的概念, 不仅考察收入 水准,还必须与生活水准结合起来;中等或平均水 准, 是中位数概念, 不是相对多数人群的收入水准或 简单算术平均水准; 收入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以收入作为划分中等收入者的标准,考虑的因 1 ! 2 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准; 1 " 2 达到全面小康 素有:
!《 国际金融报 》 "##$ 年 !" 月 $# 日。
!!
现代经济探讨
"##$ 年第 !# 期
中等收入者的起点标准,应比目前我国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略高一些, 接近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 能 保证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比例低于 "$2 ,而且要适当 贴近国际平均的中等收入标准线。这样的家庭人均 收入水平,才能基本支持人力资源发展或人的素质 较全面提高。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 &### 元, 职 "##" 年, 工年平均工资约 !"### 元,能够支持 "$2 左右食品 消费的城镇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也大致在 !#### 元左 右, 因此把标准定在 !#### 元以上比较适当。 世界银 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中等收入层的人均起点标 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约相当于人民币 准为 %10# 美元, !1$## 元,把我国中等收入者人均收入的起点标准 定在其 " 3 % 左右比较合适。上限则定在起点的 1 倍 ( 在我国居民收入调查中,最高收入户和中低收入户 , 为 1#### 元。这与世行 的人均年收入相差 1 倍左右) (按购买力 研究结果的中等收入层的高限为 ’### 美元 平价调整应在人民币1#### 元左右 ) 相当。 而将 1#### 元作为高收入者的起点标准,其户均年收入可在 !# 万元以上, 接近多数人对高收入者的认定标准。 作者提出“一定的收入水平是唯一的划分标
量调查研究工作, 展开了热烈讨论, 许多材料、 观点 和方法给人以启发。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原所长陆 学艺,#""# 年在他牵头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 研究 》 中, 提出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是对职业、 收入、 消费、 受教育程度的综合考量。后来, 在讨论中他强 职业是衡量中产阶层的基础。社 调, ’ 个衡量标准, 会 学所 李 春 玲 " 对 #""! 年全 国 抽样 调 查 有 效样 本 ( 排除在校学生后为 $(&" 份 ) 进行分析, 以职业、 收 分别计算出单个指标 入、 消费和主观认同 ’ 个指标, 占调查总人口的比例为:职业中产 !$) *+ ,收入中 消费中产 %$+ , 主观认同中产 ’&) (+ , 而 产 #’) &+ , 同时符合 ’ 条标准的现代中产阶层仅占调查总人口 的 ’) !+ 。她认为中国中产阶层仅是一种雏形。 讨论中普遍认为,中国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不 仅是收入水平一项,应该包括职业特征、收入水平、 消费水平、 教育程度, 自我角色意识等; 比较一致地 认为, 中产阶层应包括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 以及机 关事业单位的领导人,有人还将这两点称做中产阶 “ 中国特色 ” 层的 。对中产阶层是否已迅速崛起则有 不同看法,对未来 $ , !$ 年中产阶层将达到多大规 模也有不同预测。社会学界普遍不赞成只以收入标 准去划分中产阶层,有人甚至认为中产阶层是一种 思想状态, 而不是经济状态。 学科不同概念的内涵也 不同, 我们应该尊重社会学界专家们的理念, 让他们 去充分讨论,得出符合其学科规范的认识比较一致 “中产阶层 ” 的 表述。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 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 近年 来, 国内媒体对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意义, 扩大 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途径, 都有所讨论, 看法相对比较 一致。但对中等收入者的概念、界定方法和划分标 准, 如何合理认定其收入的上下限, 各种看法出入很 大, 得出的结果差别也很大。本文汇集了理论界、 经 对所反映的不同概念、 方法、 济界的 !" 种研究成果, 标准和结果进行比较, 并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比较见 长短, 比较出真知, 比较有益于博采众长。希望能由 此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展开讨论。
一、 中等收入者不同于中产阶层
对于中等收入者的表述,在不同学术界是不同 “中产阶级” 的。 在国外都表述为 , 有其特定涵义。 国内 “中产阶层” “中间阶层” 社会学界表述为 或 。经济学界 则早有人主张:按收入的高低来划分是一种简明的办 法, 为避免使用阶层概念时引起不必要的争论, 在学 “中等收入群体 ” 术讨论中, 使用 这一概念不失为一 “ 中等收入人群 ” 。 种选择。 ! 现在还流行一种表述: “中等收入群体 ” 笔者赞成使用 这一概念, 它不 “中产阶层 ” 同于 。 简单讲, 两者在社会上都处于中间 状态, 但是中等收入群体只从收入角度划分, 而中产 阶层则既看收入还要看拥有多少财产、 职业种类、 教 育程度、 阶层意识等。 国内社会学界对中国的中产阶层问题,做了大
《 壮大 “ 中等收入群体 ” 》 《#! 世纪经济报道 》 , ! 赵人伟: #""# 年 !# 月 %! 日。 《 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重 》 《 中国人口科学 》 , " 李春玲: #""% 年第 & 期。
!"
%&’()* (+&*&%,+ )(-(.)+/
宏观视野
在经济学界,一般认为中等收入者,就是以收入 多少为标准,划分出在一定时期处于全社会中等收入 水平的个人和家庭,其集合就是中等收入群体或中等 收入人群。由于收入水平是综合性指标, 中等收入者 必然具有相应的消费水平、 生活方式、 财产积累程度、 拥有各种要素的能力, 甚至思想观念倾向。 但这些是派 生的结果, 并不是划分中等收入者的前提条件。 可以认为, 凡能列入中产阶层者, 均应具有中等 收入水平;而中等收入者不一定能达到中产阶层的 “预 全部标准。不妨说, 中等收入群体是中产阶层的 备队 ” ,其中相当部分能列入中产阶层,另一部分人 与中产阶层还有差距。 差距不在收入水平、 消费特征 上, 差距在财产拥有量、 职业种类、 教育程度、 社会声 望、 思想意识等方面。
现代经济探讨
#""$ 年第 !" 期
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 方法和标准之比较
顾纪瑞
内容提要: 本文介绍了当前理论界经济界、 在界定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时, !" 种研究成果所反映的不同概 念、 方法和标准, 以及得出的不同结果, 并作了简要评论。作者在进行比较后, 阐述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和 界定方法, 认为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核心标准是人均年收入和家庭年收入, 并提出了估算数。 关 键 词: 中等收入群体 界定方法和标准 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