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9 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及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的测定
实验八 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实验八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1 目的1.1 观测氧气、温度、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2 认识细菌芽孢对热、紫外线的抗力2 原理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不良的环境条件使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导致菌体的死亡。
但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芽孢,对恶劣的环境条件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条件,使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甚至被杀死;而对有益微生物,通过调节理化因素,使其得到良好的生长繁殖或产生有经济价值的代谢产物。
根据微生物对氧气的需求,可把微生物分为好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好氧菌。
在鉴定细菌时,常以它们的好氧性作为指标。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可分为高温菌、中温菌和低温菌,自然界中绝大部分微生物属于中温菌。
紫外线主要作用于细胞内的DNA,轻则使微生物发生突变,重则造成微生物死亡。
紫外线照射的剂量与所用紫外光灯的功率(瓦数)、照射距离和照射时间有关。
紫外线透过物质的能力弱,一层黑纸足以挡住紫外线的通过。
3 材料3.1 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粘质沙雷氏菌。
3.2 培养基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麦芽汁葡萄糖培养基、察氏培养基。
3.3 其他物品培养皿、无菌圆滤纸片、镊子、无菌水、无菌滴管、水浴锅、紫外线灯、黑纸、试管、接种针、温箱、刮铲、吸管、调温摇床、分光光度计。
(一)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 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1 流程半固体培养基→接种→培养→观察比较→记录结果1.2 步骤1.2.1制备试管培养基依据培养基配方制作肉膏蛋白胨半固体培养基,灭菌备用。
1.2.2接种与培养取上述试管7支,用穿刺接种法分别接种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丙酮—丁醇梭菌,每种菌接种2支培养基试管,剩余一支作为空白对照。
注意:穿刺接种到上述培养基中时,必须穿刺到管底。
在37℃恒温箱中培养48h。
1.2.3观察结果取出试验样品,观察各菌株在培养基中生长的部位。
紫外线对微生物的影响 PPT课件
互关系,有助于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也可 指导人们在食品加工中有效地控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保 证食品的安全性,延长食品的货架期。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一定 温度范围内,机体的代谢活动与生长繁殖随着温度的上升 而增加,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开始对机体产生不利的 影响,如再继续升高,则细胞功能急剧下降以至死亡。 pH 对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实现的:一是使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所带电荷发生 变化,从而影响其生物活性;二是引起细胞膜电荷变化, 导致微生物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发生变化;三是改变 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可给性及有害物质的毒性。不同微生物 对pH 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它们只能在一定pH 范围内生 长。
(三)化学消毒剂实验 1、将已经灭菌并冷却到50℃左右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 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中,水平放置待凝固; 2、用无菌吸管分别吸取0.1mL 培养18h 的金黄色葡萄 球菌菌液(1 皿)和大肠杆菌菌液(1 皿)加入上述平板 中,用无菌三角涂棒涂布均匀; 3、将已经涂布好的平板底皿划分为4 等份,每一等份 内标明一种消毒剂的名称; 4、用无菌镊子将已灭菌的小圆滤纸片分别浸入装有各 种消毒剂的试管中浸湿; 5、将上述贴好滤纸片的含菌平板倒置放于37℃条件下 培养24h 后观察抑菌圈的大小。
三、实验材料 1.菌种 培养24小时的枯草杆菌和大肠 杆菌,培养了72小时的黑曲霉或青霉。 2.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马 铃薯葡萄糖培养基斜面。 3.器材 酒精灯,接种针,冰箱,恒温 箱。
四、实验方法 1.接菌 按无菌操作方法进行 (1)在5支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都接种 上枯草杆菌,接种时划直线或曲线。 (2)在另5支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上都接种 上大肠杆菌,接种时划直线或曲线。 (3)在5支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斜面上接种曲 霉或青霉,接种时用点接法。 2.培养与观察 (1)培养 将上述接种好的菌种,分别放入 0℃、15℃、30℃、37℃、50℃五种温度下培养。 (2)观察 48小时后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微生物生长与控制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习题、名词解释1.微生物连续培养2.抗微生物剂3.抗生素4.抗代谢物5.微生物的抗药性6.灭菌7.消毒8.生长曲线9. 深层液体培养:、填空题1.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至少可分为、、和4 个生长时期。
2.测定微生物的生长量常用的方法有、、和。
而测定微生物数量变化常用的方法有、、和;以生物量为指标来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有、和。
3.获得细菌同步生长的方法主要有(1)和(2),其中(1)中常用的有4. 控制连续培养的方法有5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等。
6•对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物品可用进行灭菌;而对牛奶或其他液态食品一般米用灭菌, 其温度为,时间7 .通常,细菌最适pH的范围为,酵母菌的最适pH范围,霉菌的最适pH值范围是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物理等。
9.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10.抗代谢药物中的磺胺类是由于与相似,从而竞争性地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使其不能合成三、选择题1. 以下哪个特征表示二分裂?()A、产生子细胞大小不规则 B 、隔膜形成后染后体才复制C、子细胞含有基本等量的细胞成分 D 、新细胞的细胞壁都是新合成的2. 代时为0.5h的细菌由103个增加到109个时需要多长时间?()A、40h B 、20h C 、10h D 、3h3. 如果将处于对数期的细菌移至相同组分的新鲜培养基中,该批培养物将处于哪个生长期?()A、死亡期B 、稳定期C、延迟期D、对数期4. 细菌细胞进入稳定期是由于:①细胞已为快速生长作好了准备;②代谢产生的毒性物质发生了积累;③能源已耗尽;④细胞已衰老且衰老细胞停止分裂;⑤在重新幵始生长前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
A、1,4 B 、2,3 C 、2,4 D 、1,55. 对生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的最准确的方法是()。
A、比浊法 B 、显微镜直接计数C、干细胞重量测定 D 、平板菌落记数6. 下列哪咱保存方法全降低食物的水活度?()A、腌肉B、巴斯德消毒法C、冷藏D、酸泡菜7. 连续培养时培养物的生物量是由()来决定的。
实验9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及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的测定
实验九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的测定及硫化氢产生实验杨明轩生物111 28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紫外线和抗生素杀灭微生物细胞的原理。
2、学习和掌握应用紫外线杀菌的实验操作步骤。
3、学习并掌握采用液体培养技术测定药剂对微生物的最低抑制浓度的方法。
4、通过了解不同细菌对含能产硫化氢半固体培养基的分解利用情况,结合实验八的结果,认识微生物代谢类型多样性。
二、实验原理紫外线是杀菌效率较强的物理因素。
其原理是,紫外线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胞内的DNA 分子,使同一DNA 链上相邻的嘧啶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因而导致双链DNA 结构发生变化,使DNA 的正常复制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紫外线的杀菌效果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即紫外灯的功率、照射时间和照射物品距紫外灯的距离等因素都会影响杀菌效果。
虽然紫外线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但其穿透能力不强,一层黑纸即可阻挡紫外线的通过,因此紫外线常用于室内空气灭菌或器皿的表面灭菌。
本实验采用平板法验证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和不同微生物对紫外线的耐受性。
很多化学药剂都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最低抑制浓度( MIC)是指药物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由于微生物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因此最低抑制浓度是有差异的。
可以通过液体稀释法来测定最低抑制浓度。
将一定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药剂,配制成一定浓度梯度,再将制备好的菌悬液按一定体积接种,置一定温度培养后,可通过肉眼或分光光度计测定浊度,以不能生长菌株的试管内药剂的浓度为MIC。
三、实验材料1 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 )、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LB 培养基、产硫化氢半固体穿刺培养基;3、试剂:无菌水、10血/ d链霉素;5、仪器:无菌培养皿、无菌试管、刮铲、灭菌黑纸、。
微生物学-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微生物学试题十二套微生物学试题(一)三、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
真核微生物核糖体类型为_ 80S _____ 。
2。
大肠杆菌长为2.0μm,宽为0。
5μm,其大小表示为__ 0.5μm x2.0μm ___ 。
3.研究细菌遗传、代谢性能常采用 _对数生长____ 时期的细胞。
4.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__葡聚糖和甘露聚糖____。
5。
侵染寄主细胞后暂不引起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 __.温和噬菌体______ 。
6.微生物细胞的主要组成元素是_蛋白质_____,_核酸____,类脂和碳水化合物_。
7。
食用菌是由___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豆科植物共生固氮___ 组成.8。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品上大部分微生物的过程称__灭菌____ 。
9。
细菌细胞的碳、氮营养比为__ 6/1____。
10.根瘤菌可与 ___豆科植物______共生固氮四、学名互译1。
A.niger。
黑曲霉 2.B.subtilis 枯草芽孢杆菌3. B。
thuringiensis 苏云金芽孢杆菌 4。
A。
oryzae 米曲霉微生物学试题(二)一. 是非题(共10分。
只需注明“对"或“错”)1。
大多数嗜热菌的G-C含量高于中温菌。
2。
大肠杆菌属低等原核生物,所以其遗传物质只是一条松散的环状双链DNA,不存在DNA高级结构.3。
当菌体生长、氧吸收和糖利用的比速度下降时,青霉素的合成达到最高值.4。
初生F’菌株和次生F’菌株都属于部分二倍体.5。
分批培养时,细菌首先经历一个适应期,此期间细胞处于代谢活动的低潮,所以细胞数目并不增加.6.渗透酶( permease)属于诱导酶,而其它种类的酶往往属于组成酶。
7.恒化培养与恒浊培养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培养物群体始终处于对数生长期。
8.将HR病毒的外壳蛋白与TMV病毒的RNA混合,去感染烟草,则会出现TMV型病灶。
若在感染前,用TMV抗体处理,则会钝化病毒,不出现TMV型病灶。
9。
霉菌的基因重组常发生于准性生殖时,较少出现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一、概念: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在特定环境下孵育24小时,可抑制某种微生物出现明显增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即最小抑菌浓度,用于定量测定体外抗菌活性。
二、实验目的:通过采用常量稀释法, 检测几种抗菌药物对----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 对临床诊断用药有指导作用。
三、仪器和试剂:四、检验方法:液体稀释法、琼脂稀释法、E试验〔E test〕液体稀释法操作步骤:1..抗菌药物原液制备抗菌药物贮存液浓度不应低于1000μg/ml(如1280μg/ml)或10倍于最高测定浓度。
溶解度低的抗菌药物可稍低于上述浓度。
所需抗菌药物溶液量或粉剂量可公式进展计算。
例如:需配制100 ml浓度为1280μg/ml的抗生素贮存液,所用抗生素为粉剂,其药物的有效力为750μg/mg。
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抗生素粉剂的量为182.6 mg。
根据公式计算所需稀释剂用量为:〔182.6 mg×750μg/ml〕/1280μg/ml=107.0ml,然后将182.6 mg抗生素粉剂溶解于107.0ml稀释剂中。
制备抗菌药物贮存液所用的溶剂和稀释剂见表1。
配制好的抗菌药物贮存液应贮存于-20℃环境,并注意抗菌药物的保存期限。
表1 稀释法中常用的抗菌药物容积稀释法2.药敏试验用抗菌药物浓度X围根据NCCLS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操作标准,药物浓度X围应包含耐药、中介和敏感分界点值,特殊情况例外。
3.培养基NCCLS推荐使用Mueller-Hinton〔MH〕肉汤,pH7.2~7.4。
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在此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在测试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敏感性时,应在肉汤中参加2%〔W/V〕氯化钠,按制造厂家的要求配制需要量的MH肉汤。
嗜血杆菌属菌使用HTM肉汤,肺炎链球菌和其它链球菌使用含2%~5%溶解马血的MH肉汤。
4.接种物的制备有2种方法配制接种物,一是细菌生长方法,用接种环挑取形态相似待检菌落3-5个,接种于4-5ml的水解酪蛋白〔MH〕肉汤中,35℃孵育2-6h。
微生物考试试题(附问题详解)
试卷一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20分)1、组成病毒粒子衣壳的化学物质是()A、糖类B、蛋白质C、核酸D、脂肪2、属于细菌细胞特殊结构的为()A、荚膜B、细胞壁C、细胞膜D、核质体3、噬菌体属于病毒类别中的()A、微生物病毒B、昆虫病毒C、植物病毒D、动物病毒4、半固体培养基中,琼脂使用浓度为()。
A、0B、0.3—0.5%C、1.5—2.0%D、5%6.下述那个时期细菌群体倍增时间最快( )A 稳定期B 衰亡期C 对数期D 延滞期7.下面关于连续培养的说法中,叙述不正确的是()A.恒化连续培养的控制对象是菌体密度B.恒浊连续培养中微生物菌体以最高生长速率生长C.恒化连续培养的产物是不同生长速率的菌体D.恒浊连续培养无生长限制因子8.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A.产生抗逆性强的芽孢是产芽孢细菌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生殖方式。
B.厌氧的微生物需要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
C.一种细菌的学名是Staphylococcus aureus,其中aureus属名,Staphyloccus是种名D.类病毒是有侵染性的蛋白颗粒。
9.下述诱变剂中常引起移码突变的是:()A 亚硝酸B 烷化剂C 碱基类似物D 丫啶类染料10.下述那个最可能产生一个重组细胞:()A F+ x F-B Hfr x F+C Hfr x F-D F+ x F-二、写出下列名词解释的中文翻译及作出解释(每个2分,共12分)1.Gram positive bacteria2.parasporal crystal3 ,colony4, life cycle5,capsule6,endospore三、判断改错题(每个2分,共10分)1.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唾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多细胞生物()2.遗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型。
()3.低剂量照射紫外线,对微生物几乎没有影响,但以超过某一阈值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则会导致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和紫外诱变效应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和紫外诱变效应姓名:王韬班级:生76组号:7-2组同组人:袁堂谧实验日期:2009-11-26一、实验目的:1.了解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生物因素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作用及其试验方法。
2.了解紫外诱变的原理和紫外诱变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3.练习单菌落划线分离微生物。
二、实验原理:1.微生物对微生物的影响:温度通过影响酶活力、蛋白质和核酸的活性来影响细胞新陈代谢。
微生物群体生长、繁殖最快的温度是微生物生存的最适温度。
但不一定是积累某一代谢产物的最适温度。
黏质赛氏杆菌能产生红色或紫红色色素,菌落表面颜色随着色素量的增加呈现出由橙黄到深红色逐渐加深的变化趋势。
2.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多种化学物质通过不同原理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例如重金属离子可以与菌体蛋白质结合而使之变形。
有机溶剂可以使蛋白质和核酸变性或溶解细胞膜。
3.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许多细菌在生命过程中产生某些特殊的代谢产物如抗生素。
这些物质可以影响其它微生物的生长。
青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强于阴性菌。
链霉素作用于原核生物。
4.紫外线对微生物的影响:1)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主要因为它诱导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来破坏DNA的结构,使其不能行使正常功能。
另外,空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臭氧,也有一定杀菌作用。
紫外线杀菌最强的波长是226-256nm。
可见光能激活生物体中的光复活酶,使形成的二聚体拆开复原,部分或全部消除紫外线的作用,所以杀菌或诱变后的微生物应避光。
2)紫外线对细菌生长的作用。
我们可以利用个体经紫外线照射后的遗传特性会发生改变这种特性来进行灭菌或菌种选育工作。
紫外线诱变最有效的波长仅仅是253-265nm,一般紫外线杀菌灯所发出的紫外线波长大约有80%为254nm。
三、实验材料:菌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菌液(18h)、粘质赛氏杆菌平板、一侧成线的产黄青霉,灰色链霉菌平板各1个培养基:淀粉培养基平板实验试剂:0.5%碘液,1%甲醛,1%过氧化氢,75%乙醇,95%乙醇,1%稀释的84消毒液实验仪器:25 ℃、30 ℃、37 ℃培养箱等,紫外照射箱四、实验步骤:(一)温度对黏质赛氏杆菌菌落色素形成的影响1.用接种环取培养好的粘质赛氏杆菌单菌落,在三个肉汤蛋白胨平板上分区划线接种,要保证能得到单一菌落。
实验报告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
实验报告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了解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度以及寻找合适的抗生素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实验原理:抗生素是一种能够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药物。
在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
然而,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有所不同。
通过进行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可以确定哪种抗生素对某些微生物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实验器材并消毒,准备好所需培养基和抗生素。
2. 预备培养基:根据实验要求,制备适当浓度的培养基。
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等待其凝固。
3. 培养微生物:选择需要测试的微生物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培养。
将微生物菌株接种至含有培养基的试管或琼脂平板上。
4.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使用消毒针将不同抗生素溶液分别滴在培养皿上,确保每个培养皿中的抗生素浓度相同。
5. 培养: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以适当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培养。
6. 观察结果:观察培养皿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7. 分析结果:根据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和抗生素的作用,判断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对某种抗生素敏感的微生物,在接触抗生素后,抗生素会抑制其生长,形成抗生素有效区域。
2. 对某种抗生素抗性的微生物,在接触抗生素后,仍然能够正常生长,没有形成抗生素有效区域。
3. 通过对不同微生物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可以找到适合治疗的抗生素。
实验讨论:本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实验方法,通过测试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然而,现今临床上微生物的抗药性问题十分严重,这意味着某些微生物已经对常规抗生素产生了抗性,因此需要开发新的抗生素或采用其他治疗方法。
实验结论:通过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试,可以准确判断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实验结果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微生物综合设计性实验论文——不同抗生素对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fferent antibacterial effect between streptomycin and kanamycin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lbus. And determine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of antibiotics. Methods Using the method of filter paper to determinate these two antibiotics’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In the same concentration, through Control experiment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two kinds of antibiotics . Using blank control experiment se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antibiotics to study, taking the size of inhibition zone to indic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Through the parallel control experiment statistics the diameter of inhibition zone to find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two kinds of antibiotics on bacteria (MIC). Results Streptomycin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lbus MIC are 5 g/mL and 8 g/mL; Kanamycin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lbus MIC are 15 g/mL and 25 g/mL. Conclusions Two kinds of antibiotics have inhibitory effect on two kinds of bacteria, and this effect decrease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ir concentration.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the value of MIC shows that whether for Escherichia coli or Staphylococcus albus , kanamycin’s MIC values are greater than streptomycin’s, Therefore, the inhibitory effectiveness of streptomycin is strength than kanamycin.
紫外线杀菌实验报告
紫外线杀菌实验报告
紫外线是一种高能量的电磁波,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紫外线对细菌的杀菌效果,并评估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潜力。
实验方法:
1. 实验材料,实验室培养的大肠杆菌样本、紫外线灯、培养基平板、实验室器皿。
2. 实验步骤:
a. 将大肠杆菌均匀涂抹在培养基平板上,使其表面均匀分布。
b. 将培养基平板置于紫外线灯下,开启紫外线灯,照射15分钟。
c. 关闭紫外线灯,将培养基平板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d. 观察培养基平板上的细菌生长情况,记录并比对实验前后的细菌数量。
实验结果:
经过紫外线照射后,培养基平板上的大肠杆菌数量显著减少。
实验前后的对照组显示,未经紫外线照射的培养基平板上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而经过紫外线照射后,细菌数量减少了约80%。
实验分析:
紫外线具有较强的杀菌效果,其高能量的电磁波能够破坏细菌的DNA结构,从而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在实验中,经过15分钟的紫外线照射后,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说明紫外线对细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实验结论:
紫外线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空气净化、水处理以及医疗器械消毒等领域。
然而,紫外线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在使用紫外线时应注意安全防护措施。
综上所述,紫外线具有显著的杀菌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安全性,合理利用其杀菌特性,为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保驾护航。
实验九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下次实验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鉴定与酸奶制作请预习! 请预习3 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的影响
(1)将灭菌滤纸片浸入供试药剂中 (1)将灭菌滤纸片浸入供试药剂中 (2)平皿分区 平皿分区: (2)平皿分区:分别取已知菌与未知菌的平皿各一 分为六个区, 只,分为六个区,在背面做好标记 (3)加药剂 用无菌镊子夹取浸药滤纸片( 加药剂: (3)加药剂:用无菌镊子夹取浸药滤纸片(注意把 药液沥干)分别平铺于对应的区间内, 药液沥干)分别平铺于对应的区间内,注意药剂之 间不要互相沾染。 间不要互相沾染。 (4)培养 两只平皿置于28℃下培养48hr 培养: 28℃下培养48hr后观察结 (4)培养:两只平皿置于28℃下培养48hr后观察结 果。
2、紫外线杀菌试验
(1) 紫外灯预热20分钟 紫外灯预热20分钟 20 取已冷却凝固的平皿2 未知菌), ),分别用无菌镊 (2) 取已冷却凝固的平皿2只(未知菌),分别用无菌镊 子夹取已灭菌的五角星图案纸放在平皿中央。 子夹取已灭菌的五角星图案纸放在平皿中央。 将两只平皿置于紫外灯下,打开皿盖,照射5分钟, (3) 将两只平皿置于紫外灯下,打开皿盖,照射5分钟, 不开灯取出一皿 用报纸包好培养。另一皿用日光灯照射10 取出一皿, 不开灯取出一皿,用报纸包好培养。另一皿用日光灯照射10 分钟后,放入培养箱培养。 分钟后,放入培养箱培养。 培养:平皿置于28℃下培养48hr后观察结果。 28℃下培养48hr后观察结果 (4) 培养:平皿置于28℃下培养48hr后观察结果。
4 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方法同3 方法同3,采用不同的抗生素
思考题
只被紫外线照射和被紫外和可见光分别照射 过的平板上菌落的生长情况有何不同? 过的平板上菌落的生长情况有何不同?为什 么? 化学药剂对微生物所形成的抑菌圈是否说明 微生物细胞已被杀死? 微生物细胞已被杀死? 能否通过你或同学做的实验结果对未知菌做 个初步判断? 个初步判断?
实验八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实验八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实验八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验证实验,4学时)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原理,学习紫外线杀菌实验方法;掌握纸片法药敏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紫外线对微生物有强烈的致死作用,波长260nm时杀菌力最强。
紫外线可引起细胞核的核酸变性,不同的照射剂量、照射距离与照射时间可导致菌体死亡或发生变异。
紫外线穿透力弱,不能透过玻璃、薄纸、水层等。
经紫外线照射后的受损细胞,遇光后有光复活现象,故处理后的接种物应避光培养。
一些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的生长有抑制或杀死作用,采用纸片法药敏实验,因纸片上的药物溶解扩散后对细菌生长繁殖起一定作用,若抑制生长即可形成环,故可用抑菌环直径作为抑菌强弱的指标。
三、实验用具枯草杆菌,大肠杆菌24h斜面培养物、营养琼脂培养基,0.25mL无菌滴管,灭菌试管,灭菌三角形牛皮纸,紫外线。
恒温箱,接种环,酒精灯,药敏纸片,镊子,碘伏棉球、记号笔、涂布器四、实验步骤(一)碘伏消毒实验(1)取平板1块在底部标记组别。
(2)食指尖在A处轻压接种。
(3)接种的食指用碘伏棉球消毒5min,范围至指根重点指尖,由指尖至指根。
在A‵处轻压接种。
(4)温箱37℃,24h观察、对照比较结果。
(二)紫外线消毒实验(1)无菌操作制菌悬液(2)取菌液0.25mL于平板上,涂布器涂均,取1灭菌图案纸于平板中央,轻压平整。
(3)打开紫外灯预热2~3min,将上述平皿置于紫外线灯下,打开皿盖,分别照射1 min、5 min、10 min,取下图案纸,盖上皿盖,用黑纸包皿。
(4)温箱内37℃,24h培养,比较加黑纸与未加黑纸处细菌生长情况。
(三)药敏实验(1)取平板标记,取菌液0.5mL于平板上,涂布器涂均。
(2)用镊子取药敏纸片放在涂菌的培养基上,轻压使纸片贴在培养基上。
(3)温箱内37℃,培养24h,然后观察结果。
五、作业取出平皿观察并分析平板上细菌生长的状况,并绘图表示。
微生物考试试题(附答案)
试卷一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20分)1、组成病毒粒子衣壳的化学物质是()A、糖类B、蛋白质C、核酸D、脂肪2、属于细菌细胞特殊结构的为()A、荚膜B、细胞壁C、细胞膜D、核质体3、噬菌体属于病毒类别中的()A、微生物病毒B、昆虫病毒C、植物病毒D、动物病毒4、半固体培养基中,琼脂使用浓度为()。
A、0B、—%C、—%D、5%6.下述那个时期细菌群体倍增时间最快 ( )A 稳定期B 衰亡期C 对数期D 延滞期7.下面关于连续培养的说法中,叙述不正确的是()A.恒化连续培养的控制对象是菌体密度B.恒浊连续培养中微生物菌体以最高生长速率生长C.恒化连续培养的产物是不同生长速率的菌体D.恒浊连续培养无生长限制因子8.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A.产生抗逆性强的芽孢是产芽孢细菌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生殖方式。
B.厌氧的微生物需要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
C.一种细菌的学名是Staphylococcus aureus,其中aureus属名,Staphyloccus是种名D.类病毒是有侵染性的蛋白颗粒。
9.下述诱变剂中常引起移码突变的是:()A 亚硝酸B 烷化剂C 碱基类似物D 丫啶类染料10.下述那个最可能产生一个重组细胞:()A F+ x F-B Hfr x F+C Hfr x F-D F+ xF-二、写出下列名词解释的中文翻译及作出解释(每个2分,共12分)positive bacteriacrystal3 ,colony4, life cycle5,capsule6,endospore三、判断改错题(每个2分,共10分)1.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唾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多细胞生物()2.遗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型。
()3.低剂量照射紫外线,对微生物几乎没有影响,但以超过某一阈值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则会导致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4. 一切好氧微生物都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1)
感情上的亲密,发展友谊;钱财上的 亲密, 破坏友 谊。20.11.19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7时45分18秒20.11.19
谢谢大家!
实验程序Ⅲ
(紫外线对微生物的影响)
实验程序Ⅳ
(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的影响)
一些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生长有抑制或杀死作用,因此在实验 室中及生产上常利用某些化学药剂进行灭菌或消毒。
1. 每组取无菌培养皿两付,在皿底注明处理方法及菌种名称。 2.取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0.2mL放入相应的培养皿中.
将已熔化冷却至500C左右的细菌培养基分别倒入上述培养 皿中,混匀后凝固成平板。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1.1920.11.1907: 4507:45:1807: 45:18Nov-20
人生不是自发的自我发展,而是一长 串机缘 。事件 和决定 ,这些 机缘、 事件和 决定在 它们实 现的当 时是取 决于我 们的意 志的。2020年11月19日星期 四7时45分18秒 Thursday, November 19, 2020
实验程序Ⅶ
(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试验方法: 1. 将枯草杆菌斜面和黑曲霉斜面各用4mL无菌水,以无菌操作 法制成菌悬液备用。 2. 取两付无菌平皿,皿底贴上标签,注明组别及处理,各自用 无菌吸管取上述菌悬液各1mL,分别加入相应底培养皿内。 3. 取已融化并保持在500C左右的细菌和真菌培养基各1管,倒 入相应的培养皿中,轻轻摇匀,制成含菌平板。 4. 用无菌打孔器在长有“5406”放线菌的培养皿中,无菌操 作垂直钻取连有培养基的菌块。用灭菌镊子将“5406”菌块 移至平板上,每个平板放四块。 5. 培养皿正放在28~300C温箱中培养2—3d观察菌块周围的 透明圈(抑菌圈)大小。并写实验报告。
抗生素抑菌实验报告
抗生素抑菌实验报告抗生素抑菌实验报告引言: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生长的药物,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然而,近年来,由于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性逐渐增强,导致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抗生素的抑菌效果,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实验设计: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基: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提供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
- 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 培养皿:用于培养细菌的容器。
- 细菌培养物:含有特定细菌的培养物,用于实验。
- 培养箱:用于控制实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2. 实验步骤:- 步骤一:准备细菌培养基和培养皿,将细菌培养基均匀倒入培养皿中。
- 步骤二:在培养皿上均匀涂抹细菌培养物,使细菌均匀分布。
- 步骤三:在培养皿上分别滴加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形成不同的实验组。
- 步骤四:将培养皿放入预先调节好的培养箱中,控制温度和湿度。
- 步骤五:观察培养皿中细菌的生长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观察到不同实验组中细菌的生长情况有所不同。
下面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1. 对照组:对照组中没有加入任何抗生素,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这是因为培养基提供了细菌所需的营养物质,使其能够正常生长。
2. 青霉素组: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
观察到在青霉素组中,细菌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这是因为青霉素能够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
3. 头孢菌素组:头孢菌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抑制作用。
观察到在头孢菌素组中,细菌的生长也受到明显抑制,数量明显减少。
这是因为头孢菌素能够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导致细菌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抗生素对细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 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对细菌的抑制效果有所差异,这与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细菌的耐药性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九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的测定及硫化氢产生实验
杨明轩生物111 1102040128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紫外线和抗生素杀灭微生物细胞的原理。
2、学习和掌握应用紫外线杀菌的实验操作步骤。
3、学习并掌握采用液体培养技术测定药剂对微生物的最低抑制浓度的方法。
4、通过了解不同细菌对含能产硫化氢半固体培养基的分解利用情况,结合实验八的结果,认识微生物代谢类型多样性。
二、实验原理
紫外线是杀菌效率较强的物理因素。
其原理是,紫外线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胞内的DNA分子,使同一DNA 链上相邻的嘧啶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因而导致双链DNA结构发生变化,使DNA的正常复制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紫外线的杀菌效果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即紫外灯的功率、照射时间和照射物品距紫外灯的距离等因素都会影响杀菌效果。
虽然紫外线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但其穿透能力不强,一层黑纸即可阻挡紫外线的通过,因此紫外线常用于室内空气灭菌或器皿的表面灭菌。
本实验采用平板法验证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和不同微生物对紫外线的耐受性。
很多化学药剂都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最低抑制浓度(MIC)是指药物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由于微生物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因此最低抑制浓度是有差异的。
可以通过液体稀释法来测定最低抑制浓度。
将一定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药剂,配制成一定浓度梯度,再将制备好的菌悬液按一定体积接种,置一定温度培养后,可通过肉眼或分光光度计测定浊度,以不能生长菌株的试管内药剂的浓度为MIC。
三、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LB培养基、产硫化氢半固体穿刺培养基;
3、试剂:无菌水、10μg/μl链霉素;
5、仪器:无菌培养皿、无菌试管、刮铲、灭菌黑纸、。
四、实验方法
(1)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将供试菌株接种于LB斜面,置37℃培养过夜。
2、将5ml无菌水分别注入菌种管内,混匀制成均匀的菌悬液,37℃振荡培养过夜。
3、取事先制备的LB平板3个,分别以0.1ml菌悬液涂布一个平板,并做好标记。
4、取一灭菌的剪成五角星形状的黑纸放置在培养皿中央,将培养皿放于紫外灯箱内,打开皿盖,开紫外灯照射15min,盖好培养皿盖后将培养皿取出,注意将培养皿立即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过夜。
5、观察结果平纪录。
(2)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的测定
1、取活化好的菌种斜面,分别挑取一环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37℃下培养6~8h,作为测试液。
2、按下表配制不同链霉素浓度的培养基并按照顺序加样(每个试管3个重复),全班留一个只含培养基,不接菌也不用药的,做对照。
3、将试管置于37℃温箱培养12~24h,取出试管,充分震荡,用肉眼观察每个试管浊度,用“+”或“-”表示生长与否。
也可用分光光度计检测浊度。
表1 不同链霉素浓度的培养基的配制
(3)硫化氢产生实验
取硫化氢产生试管半固体柱状培养基,穿刺接种S. aureus、B. subtilis、P. vulgaris,28℃培养2天。
观察试管是否变黑(FeS沉淀)。
五、实验结果
(1)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在黑纸覆盖的地方菌落生长良好。
而大肠杆菌的平板在黑纸覆盖区域的边缘位置长有少量菌落,其他没有覆盖的地方也零星的长有菌落;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平板在没有黑纸覆盖的地方几乎没有菌落的生长。
(2)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的测定
表2 抗生素对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的测定的结果
因为实验操作中,对于CK管(药物浓度为0)忘记了加入菌液,导致CK管也为“-”,通过比照同班其他组数据,可知CK管由上表可知E. coli、S. aureus均为“+++”,而链霉素对大肠杆菌的MIC为0μg/ml,链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80μg/ml。
(3)微生物对含硫化氢培养基的水解(见实验八实验报告汇总)
六、思考题
1、分析结果,比较并观察菌株对紫外线的耐受能力。
答:由上面的结果可知,大肠杆菌平板在无覆盖的区域也长有少量菌落,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覆盖区域几乎没有菌落生长。
因此,大肠杆菌对紫外线的耐受能力比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强。
2、为什么紫外线照射后应立即将培养皿放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
答:紫外线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胞内的DNA分子,使同一DNA链上相邻的嘧啶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因而导致双链DNA结构发生变化。
但在可见光的作用下,嘧啶二聚体能够被光裂合酶直接切开,也能够被光解作用恢复为单体形式,即为DNA损伤的光修复。
直接黑暗培养能够避免光修复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3、分析操作因素会对结果有什么影响?
答:(1)涂菌时如果涂布器温度过高,则会造成菌体死亡,影响结果;
(2)如果黑纸盖得不严,留有缝隙,会造成纸下面的部分菌体死亡,得不到预期结果;
(3)紫外线照射时,紫外灯的功率、照射时间和照射物品距紫外灯的距离等因素都会影响结果;
(4)实验需要无菌操作,若引入杂菌,则会影响结果。
4、分析以上结果,判断两个测试菌株的抗药能力。
答:由上面的数据可知,链霉素对大肠杆菌的MIC为0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80μg/ml。
因此,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远比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要强。
这也符合链霉素主要对革兰氏阴性菌起作用的药物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