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间多种交通方式通行经济分析
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分析及改善对策
![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分析及改善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e70452f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fe.png)
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分析及改善对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成为困扰大多数城市的一大难题。
交通拥堵不仅影响市民生活质量,而且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对策。
首先,分析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私家车数量增多、道路建设滞后是主要原因。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和私家车数量呈指数级增长,而路网建设和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相对滞后。
此外,交通信号灯设置不合理、道路违法停车等因素也加剧了市区交通拥堵。
针对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必须制定一系列改善对策。
首先,城市应积极推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通过加大公共交通投资,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公交车辆数量和运行频率,推动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此外,应加强与周边城市交通的连接,建立跨城市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以减少交通流量。
其次,城市应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的交通方式。
鼓励市民使用自行车、步行、电动车等非传统交通工具出行。
为此,城市应建立完善的自行车和行人道路网络,设置便捷的停车设施。
同时,通过减少汽车使用、提高燃油利用率、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措施,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第三,应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络,提高道路交通拥堵的疏导能力。
城市交通规划应注重整体规划,合理布局道路,避免交通瓶颈地区的产生。
同时,通过建设交通枢纽、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完善交通信号系统等手段,提高道路疏导能力。
此外,采取电子收费系统、智能导航系统等技术手段,优化交通流量,缩短交通拥堵时间。
最后,城市应加强交通法规的实施和执法力度。
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改善交通秩序,减少道路违法行为。
通过加强交通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有效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
总结起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需要采取综合对策。
发展公共交通,推广节能环保交通方式,合理规划道路网络,实施交通法规,才能有效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现状。
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大投资力度和政策推动,力求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高速公路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研究
![高速公路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00e44b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f.png)
高速公路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研究【摘要】高速公路的建设对地区经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速公路的建设加速了地区间的交流和物流,促进了地区间产业的互动和发展。
高速公路的便利性提高了地区的交通效率,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商机,进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高速公路的通车也带来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
高速公路的建设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地区的就业压力。
高速公路的通车也促进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地区的旅游收入。
综合以上几点,高速公路的建设对地区经济的全面推动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速公路、地区经济、影响研究、交通便利性、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市场、旅游业发展、全面推动、积极影响、重要作用。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速公路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也逐渐凸显出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交通需求的增加,高速公路建设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高速公路不仅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也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大力推动高速公路建设,大量的资金投入使得高速公路网不断完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
这些高速公路不仅连接起了城市与城市之间,也连接了城市与乡村之间,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高速公路建设不仅可以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提升交通便利性,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入地区,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
深入研究高速公路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对于进一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高速公路建设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交通便利性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影响等方面,可以更好地认识高速公路在地区经济中的作用,并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高速公路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机制,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高速公路建设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
通过研究高速公路建设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市场、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可以揭示高速公路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
交通运输中的绿色出行模式与实践案例
![交通运输中的绿色出行模式与实践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4e2afb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6.png)
交通运输中的绿色出行模式与实践案例在当今社会,交通运输领域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和资源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出行模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绿色出行,简单来说,就是采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出行方式,既能减少能源消耗,又能降低污染物排放,还能缓解交通拥堵。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交通运输中的绿色出行模式以及相关的实践案例。
一、绿色出行模式1、公共交通公共交通是绿色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地铁、公交车、有轨电车等。
地铁作为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工具,具有高效、准时、节能的特点。
它能够在短时间内运送大量乘客,减少道路上的私人车辆数量。
公交车则覆盖范围广泛,线路灵活,是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的常用选择。
有轨电车则在一些城市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具有美观、环保的优势。
2、自行车出行自行车是一种零排放、健康又便捷的出行方式。
共享单车的出现,更是为人们的短距离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许多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的自行车道,鼓励人们选择骑行。
此外,自行车还适用于健身和休闲活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欣赏沿途的风景。
3、步行步行是最原始也是最环保的出行方式。
对于短距离出行,选择步行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还有益于身体健康。
城市规划中,合理设置人行道和步行街区,为人们步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4、电动汽车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汽车在交通运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电动汽车使用电能驱动,不产生尾气排放,对改善空气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且,随着充电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动汽车的使用也越来越方便。
二、实践案例1、哥本哈根的自行车友好城市哥本哈根被誉为世界上最适合骑自行车的城市之一。
政府大力投资建设自行车道,使其总长度超过 400 公里。
城市规划中,优先考虑自行车的通行,设置了大量的自行车停车设施。
目前,哥本哈根有超过一半的居民选择骑自行车上下班,这大大减少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和碳排放。
2、巴黎的公共交通改革巴黎通过不断优化公共交通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高铁的可持续性发展与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高铁的可持续性发展与社会经济效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063b6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5.png)
高铁的可持续性发展与社会经济效益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高铁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环保的交通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推崇。
本文将从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分析高铁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可持续性发展高铁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优势。
1. 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相比于传统的汽车和飞机,高铁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
高铁列车运行时能够有效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2. 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高铁的高速运行和准时可靠的特点,能够大大缓解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状况,提高交通效率。
同时,高铁作为一种安全性能优越的交通方式,事故发生率相对较低,降低了交通事故对社会的伤害和损失。
3.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铁的建设和运营催生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高铁制造、维护和配套服务等。
这些产业的兴起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经济效益高铁的发展不仅对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还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便捷快速的交通方式高铁可以以时速几百公里的速度运行,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
无论是商务出差还是旅游度假,高铁都能提供便捷快速的交通选择,提高了出行效率,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
2. 创造就业机会高铁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为社会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
高铁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
3. 带动旅游业发展高铁的快速、便利特点使得人们更容易进行旅游和探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许多城市通过高铁的连接,打通了交通壁垒,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流量,增加了旅游业的收入。
4. 推动城市发展和转型高铁作为一种城市间连接的方式,有助于推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和转型。
高铁站点的设立可以促进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加速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总结起来,高铁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不容忽视。
提高城市道路通行效率的措施分析
![提高城市道路通行效率的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9efa72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d.png)
提高城市道路通行效率的措施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部分城市出现交通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情形,城市交通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引起城市交通质量日渐恶化,甚至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供需不平衡。
本文以城市道路通行效率的影响因素为分析对象,以道路及公共交通作为切入点,提出了提高城市道路通行效率的措施建议,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交通支持。
关键词:城市道路;通行效率;提高措施引言城市拥有最高的土地利用强度和最大的公共活动强度,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是交通拥堵最严重的区域。
因此,要缓解交通拥堵,一方面要通过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交通供给;另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调节交通需求,即扩容和抑制需求。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在成熟的中心城区,道路网的建设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不能无限扩张。
因此,需要在现有道路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科学组织道路交通,快速提高道路交通的使用性能,充分发挥现有路网的交通效率。
1城市道路通行效率的影响因素(1)布局特征。
城市道路布局特征与城市交通需求、交通出行方式和路网布局有关。
适当的城市布局特征可以提高城市道路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否则会抑制城市道路的交通效率。
一般来说,城市道路的交通效率可以用土地利用指标来表示。
例如,当土地利用强度过大且不合理时,会导致交通系统与居民出行需求不一致,从而降低道路的交通效率。
(2)交通结构。
在城市道路交通过程中,交通结构和道路交通效率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出行路线组织、运营时间、运营成本等。
例如,在旅行路线组织方面,公共交通路线是固定的,在运行时间方面比私人交通更重要。
如果个别出行的起点和终点与公交车站之间存在差距,将选择私人交通,这将影响道路交通效率。
(3)交通管理。
合理、科学的交通管理可以促进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的协调、平衡变化,提高现有城市道路的交通效率,体现在交通管理政策的可执行性强,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范围广。
关于上海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分析
![关于上海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1f74bf6bec0975f465e28d.png)
关于上海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分析在上世纪末,上海制订的城市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框架,为崛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奠定基础。
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初步确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目前,前一个目标已经基本达到,上海作为远东乃至亚洲重要经贸中心之一的地位基本确立。
这其中离不开上海城市对内对外综合运输的巨大贡献。
为了能够在2010年左右借助于世博会和奥运会的契机,实现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目标,上海乃至长三角的综合交通还需要有进一步大力发展。
回顾上海城市综合交通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过程的艰难和成果的喜人。
上海是一个人口和产业特别密集的特大城市,中心区90多平方公里之内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4万人,人均道路面积只有2平方米,只有国内同类城市的1/2到1/3,国外同类城市的1/5到十几分之一,市域交通的捉襟见肘。
城市道路拥堵状况严重困扰了城市进一步发展。
今后人口虽然可以有所疏解,但第三产业将有很大的发展,人多路少的基本情况不会改变,这是考虑上海城市交通问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交通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市域交通水平稳步提高。
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加快,上海已建成地铁和高架线路65公里,初步形成十字加西半环的网络骨架。
日客流量达65万人次。
为其逐步成为公交出行的重要方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市区道路总长度5204公里。
中心城已建成“三横三纵”道路骨架和“申”字形高架网络;地面公共交通持续发展,服务供应水平日益提高,线网覆盖面扩大,布局进一步完善;现有公交运营线路近千条,公交汽、电车18000辆,日客运量724万乘次;出租车已达4.29万辆,日客运量212万乘次;市域轮渡现有客渡19条,车渡5条,日客运量为54万人次;渡江车辆为450万辆次,随着大桥、隧道等越江交通的增加,正在实行结构调整;陆岛交通主要为通往本市崇明和长兴、横沙等岛屿的长江轮渡和跨海通浙江舟山诸岛的海渡,日乘客运输量为2万人次,过江车辆为750万辆次;城市公共交通总体服务水平达1057万乘次/日。
城市道路交通量预测及通行能力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量预测及通行能力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75f5ca4a7302768f99394c.png)
城市道路交通量预测及通行能力分析摘要:交通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对其展开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道路上发生的多种交通安全事故都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只有从交通组成和交通量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才能够认识到发生交通事故的根本原因。
城市道路在长期使用后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保证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就必须要对道路进行适当的维护和保养,因此城市道路中的施工现象无法有效的避免。
但是道路施工的过程会给周边的环境带来诸多的影响,如何尽可能降低道路施工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管理问题。
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首先应尽可能减小施工对交通造成的影响;其次要尽可能降低道路施工给正常的行车驾驶人带来的风险。
现阶段在进行道路施工的过程中,施工路段的车速会显著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明显下降,其他未施工路段则几乎不会受到影响。
当道路的施工区域占据了部分道路时,驾驶人在经过施工路段时不得不进行变道,这一行为会导致其他车道的车速变缓,进而出现一定的拥堵现象。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量预测;通行能力引言随着时间的飞逝,我国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市逐渐变成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城市正在飞速发展,城市的交通也因人口不断涌入,使交通的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增多导致交通变得拥挤,市政府意识到需要对城市交通进行改变,为此下文会先分析,之后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一、城市道路施工区概述在进行道路施工的过程中,为有效保证施工人员以及各种类型设备的安全,对部分道路进行维修的区域称之为道路施工区。
这一区域在城市道路维护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在对施工区组成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后,将道路施工区域划分为4个部分,依次分别是预警区、过渡区、活动区及终止区。
现阶段在进行道路施工过程中,将施工区划分为2种类型:全封闭施工区域和半封闭施工区域。
全封闭施工区域是指一整条车道都被完全占用;而半封闭则是指只占用车道的一部分。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半封闭施工区域又可划分为占用一个方向全部车道进行施工和占用一个方向部分车道进行施工。
多模式交通一体化
![多模式交通一体化](https://img.taocdn.com/s3/m/8ae3360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6.png)
一体化交通的安全与效率优势
促进多模式交通协同
1.加强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一体化交通可以加强公共交通、共享单车、步行等交通方式的衔 接,提高整体交通效率。 2.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各种交通方式的信息共享,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交通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内容需要根据您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整优化。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
1.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实现了多种交通方式的联动,包括地铁、公交、出租车等,提高了城市交通的 整体效率。 2.通过智能化的支付系统,实现了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便捷换乘,提升了乘客的出行体验。 3.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一体化交通的实践案例
交通模式分析与比较
▪ 航空交通
1.航空交通在远距离出行中具有优势,但碳排放和噪声污染问题需引起重视。 2.发展绿色航空技术和提高航班运行效率是未来的关键发展方向。 3.未来趋势是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联运,实现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
▪ 水上交通
1.水上交通适合沿海和江河湖泊等水域的出行需求,具有独特的优势。 2.发展清洁能源驱动的水上交通工具,提高水上交通安全和效率。 3.未来趋势是结合旅游和休闲产业,打造更加舒适、多元化的水上出行体验。
交通模式分析与比较
▪ 共享单车
1.共享单车作为短途出行工具,有助于减少私家车使用,缓解 交通压力。 2.城市规划需设置合理的共享单车停车区域,加强车辆维护和 管理。 3.未来趋势是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共享单车运 营。
▪ 步行与跑步
1.步行与跑步是健康、低碳的出行方式,有助于提升市民的生 活质量。 2.城市建设应关注步行道和安全设施,提高步行友好性。 3.未来趋势是结合智能化技术,提供步行导航、健康数据等服 务。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93439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d.png)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一、引言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现代交通工具,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出行方式,还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经济影响1. 减少通勤成本城市轨道交通的开通,使得居民在通勤过程中能够减少汽车使用,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和交通费用。
这有助于提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改善其生活质量。
2. 促进就业机会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涉及到了工程建设、运营管理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等多个领域。
这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 提升商业活动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通常伴随着商业区的建设和繁荣。
商业区的建设吸引了大量的商家和消费者,促进了市场流通和商品交易,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三、环境影响1. 减少空气污染城市轨道交通的推广应用能够减少汽车使用,从而减少尾气排放。
这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具有积极作用。
居民也能够享受到更加清洁的生态环境。
2. 节省资源消耗相比于私家车或者公共汽车等交通方式,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时所需能源较少。
其资源消耗相对较小,能够有效节省能源资源,减少对能源的依赖。
四、社会文化影响1. 促进城市空间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通常会改变城市的空间布局,促进城市空间的整体优化。
例如,轨道交通建设可以减少道路拥堵,改善行车环境,提升城市居住和工作的舒适性。
2. 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城市轨道交通不仅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出行方式,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文化活动场所。
例如,轨道交通沿线的文化展览、购物中心等设施,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选择。
3. 促进社会交流与融合城市轨道交通的使用促进了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乘坐轨道交通时,居民能够接触到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人群,增进了社会融合与理解,促进了城市的多元化发展。
城市公共交通的社会影响与效益评估
![城市公共交通的社会影响与效益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c46fa4d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6.png)
城市公共交通的社会影响与效益评估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模式,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中,公共交通系统不仅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还对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和效益。
本文将对城市公共交通的社会影响与效益进行评估,探讨其重要性和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一、城市公共交通的社会影响城市公共交通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减少交通拥堵:城市公共交通作为一种集体出行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私人汽车使用,从而减轻道路拥堵问题。
研究表明,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可以显著减少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缩短通勤时间,提高居民的出行效率。
2. 降低空气污染:私人汽车在城市中释放出大量尾气和废气,对空气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而城市公共交通通常采用电动或清洁能源驱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小,能有效降低空气污染,改善城市环境。
3. 促进社会平等: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运营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公平和平等的出行机会。
无论是贫困人口、老年人、残疾人还是其他弱势群体,都可以通过公共交通系统获得便捷的出行服务,并加强社会的融合和平等的价值观。
4. 保护文化遗产: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的建设需要兼顾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公共交通系统通常会考虑到保护历史建筑、古迹和文化景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加强对城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二、城市公共交通的效益评估城市公共交通的效益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1. 经济效益: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运营不仅刺激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廉价和高效的交通工具。
经济效益体现在减少私人交通支出、提高出行效率、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
2. 环境效益:公共交通系统通常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尾气和废气排放,从而降低空气污染和环境破坏。
此外,公共交通的推广还能减少交通事故发生,降低交通噪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 社会效益:公共交通系统的良好运营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出行方式,提高了城市的居住品质。
交通流动性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交通流动性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bbb303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82.png)
交通流动性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在当今社会,交通流动性已成为经济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它不仅仅是人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简单移动,更是地区之间资源流通、产业协作以及经济活力提升的关键纽带。
交通流动性的提升首先为经济活动带来了显著的便利。
一个高效的交通网络能够大大缩短货物运输的时间和成本。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便捷的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将会面临多大的困难。
例如,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工厂,其所需的零部件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全球各地。
如果交通不畅,零部件的运输时间延长,不仅会增加库存成本,还可能导致生产延误,无法按时满足客户的订单需求。
相反,高效的交通能够确保零部件及时送达,产品迅速投放市场,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从劳动力的角度来看,交通的便利性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人们更愿意前往交通便捷的地区工作,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能够减少通勤时间和成本,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能够吸引到更优秀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大城市周边的新兴科技园区。
这些地区通常拥有良好的交通连接,使得科技人才能够方便地在城市与园区之间往返,从而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企业的入驻,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交通流动性的作用更加明显。
交通条件优越的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产业转移。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拥有便捷的港口运输,在对外贸易和制造业发展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这些地区通过港口将产品运往世界各地,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而内陆地区通过发展铁路和公路交通,加强与沿海地区的联系,也能够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交通流动性的改善还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一个交通便捷的旅游目的地更容易吸引游客,从而带动当地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繁荣。
比如,一些原本偏远但风景优美的乡村地区,由于新修了高速公路或者开通了直达的高铁,游客数量大幅增加。
国内外城市智能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国内外城市智能交通发展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91238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6.png)
国内外城市智能交通发展现状分析前言:让相关机构全面准确地掌握整个城市的交通信息,为交通疏导、城市规划等提供实用的数据及解决方案。
让交通信息无处不在,在任何地方都能以最恰当的方式为群众提供最有价值的交通信息,这就是智能交通。
中国城市智能交通的发展现状智能交通的研究和推进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ITS作为跨世纪的经济增长点和交通系统建设必然选择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更是突出了物联网智能交通的地位。
目前在城市智能交通领域,北京、广州走在我国前列。
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道路交通管理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智能化道路交通指挥管理系统,包括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检测、电视监控系统,交通违法检测系统,以及全市“122”交通事故接处警系统。
公共交通管理建成了动物园公交枢纽运营管理和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公交区域运营组织与调度系统,公交抢修救援调度系统,BRT智能管理系统高速公路管理建成了全市统一的高速公路信息中心,实现了五环路和六条高速公路的联网监控,并与交管部门共享。
出行信息服务自主研发了浮动车动态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系统,有效扩展了动态交通信息采集的范围,有力的促进了北京市交通信息服务发展水平。
电子收费在全市公共电汽车、轨道交通和3万多辆出租车开通了市政交通一卡通系统;建设完成了八达岭、京津塘高速公路包括13个收费站、33条专用车道、3个标签发行点与一卡通卡兼容的不停车收费(ETC)试验系统。
客货运输建成了包含全市10家省际长途客运站的联网售票系统,5家出租汽车安防监控中心(其中2家开展了调度服务),8家化学危险品运输企业建立了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GPS监控系统。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北京将投资56亿提升智能交通,北京交通将建成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和路网运行、运输监管、公交安保三个分中心,形成一体化、智能化综合交通指挥支撑体系,成为数据共享交换中枢、综合运输协调运转中枢、信息发布中心,紧急情况下为交通安全应急指挥中心。
城市轨道交通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89116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c.png)
城市轨道交通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一、交通效益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效率。
首先,轨道交通系统运行速度快,能够减少乘客的出行时间。
其次,轨道交通线路布局合理,能够连接城市的重要区域,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
最后,轨道交通采用固定线路,不受道路交通拥堵的影响,能够保证稳定的运行时间,增加出行的可靠性。
二、经济效益城市轨道交通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首先,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轨道交通设备生产、维护和运营管理等。
其次,轨道交通的运营会刺激商业活动,提高商业区的吸引力和消费能力。
最后,轨道交通的便利性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促进了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三、环境效益城市轨道交通对于改善环境质量有着显著的效益。
首先,轨道交通系统使用电力作为动力源,减少了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其次,轨道交通的大容量运输能力,减少了私家车的使用,缓解了道路交通压力,改善了空气质量。
最后,轨道交通的利用也减少了城市土地的使用,保护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四、社会效益城市轨道交通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轨道交通能够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轨道交通连接了城市的不同区域,减少了城市内部的地域差异,促进了社会的一体化。
最后,轨道交通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它提供了无障碍出行的条件,让老年人、残疾人等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提高交通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以及促进社会公平,轨道交通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应重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并不断完善其建设和运营管理,以实现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公共交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公共交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b61c12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83.png)
公共交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在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公共交通系统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种集体出行方式,公共交通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公共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效益公共交通系统在城市中连接了各个社区和街区,为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
相比个人驾车,公共交通还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交通安全性。
同时,公共交通系统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包括学生、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
这有助于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合度。
此外,公共交通对于减少交通拥堵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城市中,私家车数量的增加造成了道路通行能力的下降,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
这无疑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出行效率,减少了人们的时间浪费。
它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二、经济效益公共交通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首先,公共交通系统为城市创造了就业机会。
从驾驶员到维修工人,公共交通产业职业种类繁多,为许多家庭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其次,公共交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
公共交通枢纽站点也常常成为商业中心和商业街区的核心,带动周边的经济动力。
另外,公共交通系统的便利也为城市的旅游业带来了不少收益。
通过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游客能够更方便地游览城市的各个景点,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消费水平。
这将进一步带动旅游产业的增长,刺激经济发展。
三、环境效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公共交通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对于保护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交通可以减少汽车使用量,进而减少尾气排放和碳排放,降低空气污染程度。
这有助于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另外,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也可以减少城市的噪音污染。
相比于私家车,大规模使用公共交通会减少道路上的交通声和喧嚣,使城市更加宁静和舒适。
总结起来,公共交通对城市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5-交通需求预测2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5-交通需求预测2](https://img.taocdn.com/s3/m/7f87ef2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8.png)
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影响交通方式划分的因素主要有四大类: 一.交通特性:交通供给特性; 二.出行者属性: 家庭属性和个人属性—出行主体特性; 三.地区属性:外界大环境; 四.出行时间特性. 五.交通政策
①G与MS相结合的方法 主要有类型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
类型分析方法又可以分为简化模型和一般模型,简化模型 中不含目的的分类:
式中:
一般模型中包含目的的分类: 式中:
与简化模型相比,一般模型加入目的因素,因此预测效果 要好一点。
②先进行交通生成预测再进行方式划分 因为此时尚未进行出行分布量的预测,方式划分仍只能以 出行者或家庭,或分区的特性为依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 方法进行。 以公共交通为个人交通两种方式为例,分区的出行产生量 的方式划分比例主要与居民人口数,人均收入水平,人均 小汽车拥有量,道路网水平,公交网密度相关。 出行吸引量的方式分担率主要与分区的学校,商店,工厂, 办公的岗位数,公交网密度相关。 由此得到产生量和吸引量的分担率回归模型:
kin 是与个人n的特有的喜好与平均的个人喜好之间的
差的参数,也被假定服从某种概率分布
in的方差是随着Xkin 值不同而不同的,为方便,假定其与
Xkin 选择选择肢Cn中分肢i的概率是:
Pin P(Uin U jn )j Cn
Pin P(Vin in Vjn jn )j Cn Pin P( jn in Vin Vjn )j Cn
交通分布与交通方式划分相结合的方法:
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及对策分析
![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7675c3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c.png)
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及对策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交通拥堵不仅引起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还对环境和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对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1.车辆增长引发拥堵随着经济的发展,私家车的保有量不断增加,这导致道路容量与车辆增长之间的不均衡。
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车流量急剧增加,道路容量无法满足需求,导致交通拥堵。
2.交通规划不合理一些城市的交通规划存在问题。
如过多的单行道和缺乏合理的导向标志,导致车辆行驶路径受阻,进而引发交通拥堵。
3.公共交通不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不完善也是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的公共交通网覆盖率低,乘坐公共交通的不方便,造成更多的人选择驾车,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
4.交通意识不强一些司机和行人对交通规则和安全意识缺乏重视,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变道、闯红灯等行为增加了道路交通事故的风险,同时也加剧了交通拥堵。
二、对策分析1.加强交通规划与管理城市交通规划应更加注重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合理规划道路布局和交通设施,并且根据城市发展动态进行及时调整。
同时,增加交通管理部门的力量和效率,加强对机动车违规行为的监管,严格执法。
2.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增加公交车辆数量,并提高公交车道的建设密度。
优化公交线路规划,提供方便快捷的换乘条件,鼓励更多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量。
3.推广共享交通方式鼓励发展共享交通方式,如共享单车、出行平台等。
这些新兴的交通方式能够满足短途出行需求,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分散城市交通压力。
4.改善交通信息化水平提高交通信息化水平,推广智能交通系统。
通过实时交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帮助驾驶员选择最佳路线,减少车辆堵塞。
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交通进行智能管理和调度,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5.鼓励非机动出行方式发展步行、骑行等非机动交通方式,优化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建设,提高步行和骑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当前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趋势与建议
![当前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趋势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8ef5df6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6.png)
当前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趋势与建议【摘要】当今我国大城市面临着严重的交通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出行体验,还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交通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我们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建议和改进策略。
当前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城市规划不合理、汽车增长过快、交通设施滞后等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我们需要制定科学的交通规划,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绿色出行方式,加强交通管理和监管。
未来,我们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当前的交通问题,例如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加强交通信号系统优化、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城市交通的快速高效发展,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关键词】大城市交通问题,原因分析,趋势展望,治理建议,改进策略,发展方向,应对措施,解决路径,未来展望1. 引言1.1 当前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性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交通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交通拥堵导致货物运输效率低下,影响了生产和商业活动的正常进行,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交通问题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通勤时间过长、交通拥堵等问题让市民生活质量下降,加剧了城市疾病、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发展。
交通问题也会影响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一个交通堵塞严重的城市往往难以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的流入,从而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前景。
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不仅是为了改善居民生活、提升城市形象,更是为了保障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1.2 当前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公共交通不便等方面。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道路容量逐渐饱和,交通拥堵问题逐渐显露。
城市交通问题和建议(3篇)
![城市交通问题和建议(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af59e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a.png)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本文将从城市交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交通问题现状1. 交通拥堵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据统计,全国主要城市中,有超过60%的城市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
交通拥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2. 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排放的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恶化,对市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3. 能源消耗城市交通对能源的消耗巨大。
据统计,我国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已占全国能源消耗的30%以上。
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城市交通能源成本逐年增加。
4. 交通设施不足部分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滞后,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不足,导致交通拥堵现象加剧。
5. 交通秩序混乱部分城市交通秩序混乱,如行人闯红灯、机动车乱停乱放等,影响了交通流畅和安全。
二、城市交通问题原因1. 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
据统计,我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2亿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
2. 城市规划不合理部分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交通需求,导致交通设施建设滞后。
此外,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不协调,也加剧了交通拥堵问题。
3. 交通管理不到位部分城市交通管理不到位,如交通信号灯设置不合理、交通执法不严格等,导致交通秩序混乱。
4. 公共交通发展滞后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覆盖面和运力不足,导致市民出行依赖私家车,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
5. 交通意识薄弱部分市民交通意识薄弱,如行人闯红灯、机动车乱停乱放等,影响了交通秩序和安全。
三、城市交通问题解决建议1. 优化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交通需求,合理布局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
高铁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影响分析
![高铁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df3795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10.png)
高铁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影响分析高铁建设在当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高铁不仅提供了快速、便捷且高效的出行方式,同时也在经济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高铁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
首先,高铁建设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著。
高铁的通车使得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有效缩短了人们的时间成本。
这种便捷出行的方式吸引了更多的人流和货物流,从而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一个城市拥有了高铁站,周边的商业、旅游和物流等行业都会获得更多的投资和发展机会。
例如,通过高铁的联系,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繁荣。
此外,高铁的通车还使得城市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顺畅,促进了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发展。
其次,高铁建设对国家经济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高铁的建设不仅推动了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也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
通过高铁,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前往各地进行商务活动、参观考察或是进行交流合作。
这有助于整合资源、扩大市场、提高效率,进一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高铁建设还产生了庞大的就业机会,不仅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活跃,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了失业率。
高铁建设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高铁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高铁通车后,相对较远的城市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缩小了区域之间的差距。
这有利于平衡区域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高铁的通行还使得人们更容易选择在生活和工作之间进行跨区域的选择,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一些边缘地区也得以融入全国的经济体系,分享了高铁建设带来的机遇和红利。
因此,高铁建设对于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高铁建设也对旅游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高铁的开通使得游客可以更方便地到达各个旅游景点,提升了旅游的便捷性和体验感。
同时,高铁的建设也使得城市之间的旅游带来更多的机会,旅游业的连接和合作加强。
关于我国大城市居民通勤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大城市居民通勤问题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03b6a62d5bbfd0a7856739a.png)
关于我国大城市居民通勤问题的分析目录执行总结 (3)正文 (4)1 引言 (4)2 我国大城市居民通勤人口的总体特征分析 (5)3我国大城市居民通勤活动行为的时间特征分析 (6)4 居民通勤活动行为的空间特征分析 (8)5 结论 (10)参考文献 (11)执行总结1分析框架本文研究的是大城市居民的通勤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调查地点通勤人口的总体特征分析:居民工作地点、主要交通方式;②居民通勤活动行为的时间特征分析:单程平均花费时间、不同通勤方式时间差异、居民通勤活动的时间分布、通勤出行时段分布(不同交通方式);③居民通勤活动行为的空间特征分析:距离、性别等。
2 分工情况整篇文章的思路、框架是小组讨论的结果,具体分工如下:引言、结论、最后的排版是由李颖潇负责,正文的第一部分我国大城市居民通勤人口的总体特征分析由王琳负责,正文的第二部分时间特征分析由李颖潇、刘笑吟负责,正文的第三部分空间特征分析由孙嘉欣负责。
3 遇到的问题研究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数据缺乏,而且替代数据不好找。
我们在写作中主要是以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为例,但是通勤时间、通勤距离等数据基本上不管是在中国年鉴还是在地方年鉴上都没有找到,因为条件的不允许我们也很难做实际的考察。
所以我们的数据来源基本上是第三手、第四手数据,包括《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地方新闻、期刊论文等。
4 我们的体会通勤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交通现象,有着,十分明显的特点,也是每一个有工作的人需要面对的问题,而通勤有时候并不仅仅只是交通的问题,还涉及工作地、居住地的选择等等,。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我国大城市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城市而言通勤时间都过长,北京市是世界上通勤时间最长的城市,为52分钟。
通勤时间涉及到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公共交通设施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不是本文的研究正点,但是我们认为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文1 引言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有57.1%-66.1%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即相对于2002年城市人口大约增加3.2-4.6亿,达到8.3-9.6亿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交
D
③
高速铁路 收费站
Figure 1. System diagram 图 1. 系统示意图
179
张颖,张小宁
多项 Logit 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是离散选择模型中最为常用的模型之一。 麦克法登从计量经 济学的视角研究了卢斯的模型,并将精确的效用设定为选择项可观测变量的函数[2]。该模型在假设 ε i 服 从 Gumbel 分布,且效用的确定项 fi 和变动项 ε i 相互独立的前提下推导而来,公式为:
张颖,张小宁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24日;录用日期:2016年12月14日;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1日
摘
要
城市群背景下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及城际间的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 是外地车辆大量涌入大城市。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限制私家车和鼓励公交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是大 城市的私家车需缴纳一定的费用购置车牌来获得道路通行权,因此管理城市外来车辆可以通过城际高速 公路区交通通行权采取收费的市场化经济手段来达到限制通行的目的;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手段鼓励城 市间公交出行,如收取小汽车拥挤费、外地车通行费等市场化方法以及停车换乘方式。因此,在鼓励公 交、限制私家车前提下,考虑城市间三种交通方式:小汽车、小汽车停车换乘公交、高铁,首先给出包 含出行费用和时间成本的路径广义费用函数,构造基于随机效用理论的离散选择模型,并求解不同收费 费用组合下各出行模式的交通流量分配情况,最后利用数值分析更直观地展现各交通方式交通流量的变 化情况。结果显示,通过经济手段来优化交通方式结构是可行的。
Economic Analysis for Multiple Transportation Modes of Intercity Travel
Ying Zhang, Xiaoning Zh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Nov. 24th, 2016; accepted: Dec. 14th, 2016; published: Dec. 21st,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关键词
多项Logit模型,拥挤收费,外地车通行费,停车换乘
1. 引言
在城市群背景下,大城市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经济的发展,随即而来的问题是城际交通需求急剧增加, 私家车在城市间往来更为频繁且数量有递增的趋势,这必然会引起城际道路和大城市内的拥堵现象,因 此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已经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课题。 交通方式划分使用基于随机效用理论的多项 Logit 模型, 该模型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离散选择模型 [1],该模型最早由麦克法登对旧金山 Bay 地区的新快速铁路客流量的预测时提出,通过分类极大地扩展 了效用理论的使用范围[2]。 国内, 自 90 年代中期学者陆化普等将非集计模型理论引入并应用在国内的交 通规划中后[3],陆续有学者将其应用于交通方式划分领域,特别是针对城市内交通,如贾洪飞等分析不 同收费价格模式下两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和道路饱和度的变化情况[4]。而对于城际之间交通流量分配问 题,四兵锋、高自友首次将随机均衡模型应用于城际之间交通方式的分配[5]。 通过多项 Logit 模型预测用户选择不同出行模式的概率[6],其中,通过采取经济手段或停车政策来 调整分担率,以限制进入大城市外来车和鼓励公共交通出行。往返于苏州与上海挂非“沪”字汽车牌照 的车辆中经验估计约 80%以上的为外地常驻上海的车辆以及外地常往来于上海的车辆,这两类车主或是 车主是本市常驻人口,或是该车有相对固定的停车点,这些车辆的进入给上海的交通带来巨大影响,范 霍夫通过调整停车政策来影响出行行为,提出停车换乘可以鼓励大众使用公交的出行方式[7]。黄海军和 李志纯基于私家车和私家车换乘地铁两种出行方式,构建了组合出行的混合均衡分配模型[8]。通过停车 换乘(Park-and-Ride),并将停车点外移至郊区或郊区以外,可缓解上海市内交通拥堵问题。基于固定出行 需求的静态组合出行模型,黄海军和李志纯[8]、李红莲[9]、秦焕美[10]均有采用相继平均法(MSA)进行 求解。 以往的文献大多关于城市内的交通方式划分,且考虑的交通方式单一,虽然也有文献从经济手段如
2. 固定需求的多项 Logit 模型
在如图 1 的系统示意图中,从城市 O (周边中小城市)至城市 D (大城市),假设日均总需求为 D ,其 中包括本地返程出行需求为 D1 ,单位为辆/h;外地临时出行需求为 D2 ,单位为辆/h。城际交通包含三种 出行方式,分别是小汽车、小汽车换乘公交与高铁。出行方式①为小汽车,此路段设有收费口,且容量 为 c ;方式②代表停车换乘(Park-and-Ride)即小汽车换乘公交,其中点 P 代表瓶颈处,并设有停车场;方 式③为高铁。其中点 O 是起点即小城市,点 D 是讫点即大城市。从 O 点至 P 点高速公路路长为 L ;P 点 至 D 点路长为 l ,那么 O 点至 D 点路长为 ( L + l ) ;OD 段的高速铁路里程为 S ,单位均为 km。 基于不改变现有的交通设施设备即交通供给不变的前提下,在考虑广义交通费用时,将需要用户承 担的交通基础设施视为固定成本,因此只包括出行费用和出行时间两部分。将广义费用函数定义为随机 变量,为:
m U= fi m + ε im i
(1)
式(1)中, U im 为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 i 的费用;fi m 为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 i 时能够观测部分的效用函数; ε im 为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 i 时不能够观测部分的效用函数,包含难以观测到的效用和观测误差产生的影响。
①
外地/本地小汽车
② O
小汽车 P
Open Access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raffic conges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big cities, and mostly is due to the massive influx of non-local vehicles. About this issue, two aspects can be considered include restricting private vehicles and encouraging public transportation. On the one hand, private car owners in big cities need to pay plate number fee for wayleave. Therefore, managing urban nonlocal vehicles, to restrict traffic, can by market-oriented economics means of intercity motorway toll; on the other hand, taking a variety of means to encourage intercity public transportation, market-oriented methods such as congestion toll for the private vehicles, nonlocal vehicle toll and Park-and-Ride (R&R) mode. Under the premise of encouraging public transport and limiting private cars, three intercity traffic modes can be considered: private car, park and ride, high-speed rail. First, this paper tries to establish path generalized cost function including the travel time and time cost, and then build the discrete choice model based on the random utility theory, next obtain the solution of traffic flow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travel patterns under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congestion toll and nonlocal vehicle toll, finally, a numerical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show the traffic flow change more intuitively. The result demonstrates that it is feasible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raffic modes by some economic methods.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16, 5(4), 177-185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6 in Hans. /journal/mse /10.12677/mse.2016.54019
178Biblioteka 颖,张小宁收取不同费用来分析分担率变化,但也仅限于改变其中一种交通方式的收费价格。目前关于城市群下城 际多种出行方式的研究很少,因此文中包含三种交通方式:全程驾车、停车换乘公交、高铁[11] [12],并 且从限制私家车和鼓励公共交通两方面进行考虑,通过市场化手段来调节城际交通出行方式结构,一方 面是大城市的私家车需缴纳一定的费用购置车牌来获得道路通行权,因此管理城市外来车辆可以通过城 际高速公路区交通通行权采取收费的市场化经济手段来达到限制通行的目的;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手段 鼓励城市间公交出行[13],如收取小汽车拥挤费[14]、外地车通行费等市场化方法以及停车换乘方式[15]。 Logit 模型是最早的离散选择模型,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模型。在类别选择问题上,麦克法登将每 一个类别的效用分解为两部分,分别是能够观测和无法观测的效用,这就是随机效用理论,接着对随机 效用做出一些分配假设, 这使得我们可以用标准的统计方法(最大似然估计法)将类别特质和经济个体特质 对类别选择的影响估计出来, 因为文中的三种交通方式是同类别的, 所以可以使用多项 Logit 模型进行建 模。求解方面,将交通量与出行时间作为变量,给定不同的收费价格组合,使用迭代算法得到三种交通 方式的流量,并利用等高线图直观地展现流量变化,说明经济手段对于促使出行者从私家车向公共交通 转移的作用,同时可以得到高速公路饱和状态下的一个收费价格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