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公开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1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4732c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4.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1.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讲故事《找怀表》,激发阅读兴趣1.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找怀表》的故事,请大家认真听,想一想,农夫和其他孩子是怎样找怀表的?这个小男孩为什么能找到怀表?预设1:文中农夫和其他孩子是盲目地几乎把马厩翻遍了也没有找到怀表,小男孩进去之后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慢慢地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于是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
预设2:农夫和其他的孩子没有方向乱翻,小男孩善于思考,根据怀表能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的特点,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
2.组织交流: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预设:做事之前要先思考,三思而后行,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过渡:为什么怀表会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呢?我们今天学习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表里的生物》。
教师板书课题:16.表里的生物(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善于思考,同时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二、读故事,理清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勾勾画画,梳理文章内容。
2.集体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课文大意。
(1)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我们按文中出现的顺序交流一下勾画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围绕课题说一说在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预设1:文中出现的第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小时候”,在这个时间点上“我”很疑惑: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呢?教师引导:请同学快速浏览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原因让“我”有这样的疑问?不难得出结论:儿时的生活环境和“我”当时对于声音的认识,引发了“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的好奇和疑问。
《表里的生物》第一课时教案
![《表里的生物》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6409cb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4.png)
《表里的生物》第一课时教案课时目标: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标题,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感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1.猜谜语:兄弟三人齐上路,有快有慢不停步,走了三百六十日,没有走出玻璃铺。
打一生活物品。
(钟表)2.师:表里面有什么东西?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他认为表里面有一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3.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著名作家冯至。
你了解作者吗?你课下搜集关于他的资料了吗?冯至(1905—1993),中国诗人、学者。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
作品主要有《昨日之歌》等。
二、联系课题,疏通文意1.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标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预设:“表里的生物”是什么?是谁的表?表里怎么会有生物?2.初读课文,联系标题,理清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回顾疑问,交流答案。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探究了什么问题”“‘我’是怎么探究的”,尝试联系这些答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圈画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
①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
预设:这些词有“小时候、一天、此后、后来”。
②启发思考: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
预设:好奇——痛苦——高兴——愉快。
(3)引导概括:结合这一系列的变化,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自主识字,组内交流。
(1)组内成员一人一个自然段轮流读课文,相互纠正,把字音读准。
(2)读生字并组词,交流易错字的书写要点。
(3)小组展示汇报,教师相机进行写字指导。
“蟋、蟀”笔画较多,要特别注意。
动笔写时,注意结构的安排,虫字旁不要写得过大,“蟋”右半边的上半部分与虫字旁基本齐平,“蟀”的右半部分下边的“十”要托住上边的部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表里的生物》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表里的生物》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657209c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c.png)
-观察与思考能力:学生往往难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观察到深层次的哲理,如何引导学生从表里的生物联想到人生的思考是教学的难点。
-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概念层面,如何让他们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识别并运用修辞手法是难点。
-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需要从字面意思深入到文本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传达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课文内容理解:理解作者通过观察表里的生物所引发的思考,把握课文的主线。
-修辞手法识别:识别并理解课文中使用的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文本分析与表达: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和表达。
举例:在讲解“钟表”一词时,教师可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直观理解其含义,并在语境中进行运用,如“他看着钟表,等待着朋友的到来”。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提升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进行表达,增强语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的观察与思考过程,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作者运用修辞手法所展现的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热情,尝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本节课将重点关注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理解等方面的素养提升,与新教材要求相契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与运用: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钟表、蝌蚪、玻璃、珊瑚、航海”等,并能正确运用到语境中。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可以在设计讨论主题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有更多话可说。同时,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提高讨论效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01d25e0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9.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说明《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文章语言质朴,文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比较细致,情感真挚。
在教学中要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来体会主人公的可爱,感受童年的美好。
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PPT,准备相关昆虫的和生字词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质疑解题1.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
(板书:表里的生物)2.质疑解题: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梳理问题,如:什么是生物?表里的生物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解题,引导学生质疑,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
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思考:课文围绕“表里的生物”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清脆、单调、加速、齿轮、唯恐、丑恶。
①指名读词,强调个别字的读音。
“调”“恶”是多音字。
②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脆、拦、玻、璃、恶、怖、蟋、蟀。
识字有方法: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①形声字记忆:“拦、玻、璃、怖、蟋、蟀”这6个字都是形声字。
②加一加方法记住“脆”:月+危=脆。
除了出示,教师还要介绍一下这几种昆虫,但过程不要等同于看图识字。
(3)联系实物理解词语。
出示“蟋蟀、蝎子、蝈蝈”的,加深对这些事物的认识。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0b8bb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64.png)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表里的生物》
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研究本课的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介绍今天要研究的课文《表里的生物》。
2.学生们读题目并提出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们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标记不懂的句子。
2.老师巡视指导。
3.学生们分享生字新词和课文中父亲经常说的话。
4.学生们找出课文的四个部分。
5.学生们找出“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三、研读课文
1.学生们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
2.学生们分享他们读到的内容和猜测。
3.学生们找出表示猜测或猜想的词语和句子。
反思:
这篇教案很清晰地列出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但是,文章中存在一些格式错误和表述不够清晰的地方,需要进行修改和改进。
老师指出,这篇文章围绕着“表里的生物”展开了一系列的猜测和问题。
通过一个天真、好奇的小男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中。
文章中多次提到蝉和小蝎子等动物的叫声,不仅出现在开头和结尾,也贯穿了整篇文章。
这种手法被称为前后照应。
老师建议,我们可以研究这种边猜想、边追问的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16《表里的生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6《表里的生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6ce761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b.png)
16《表里的生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如“hedonism"“大喜过望”“有气无力"等。
2. 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童年时对钟表的喜爱之情。
学习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3. 体会作者童年时对钟表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读儿童散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对语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童年时对钟表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结合语句感受作者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走进课堂,就看到讲台上的那块小表,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说起表,你们会想到哪些和表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学生交流) 有人说过:如果生活中缺少了时钟,我们很难感知时间在怎样流逝;如果时间里少了表,我们就很难看到时间在我们身边是怎样行走的。
有个名叫冯至的诗人也这样写过:“我永远感激自己无拘无束的童年/在绿树下的土地上/流连忘返的时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冯至的一篇写童年时与表有关的故事的文章——《表里的生物》。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默读课文,思考:“我"为什么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在“我”的童年里,从哪件事开始,“我"才知道钟表里住着的是死物而不是活物?(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和提炼。
)3. 再读课文,解决以上问题后再次质疑。
(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4.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课文解决大家的疑问,重点品读课文2~16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交流感受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16自然段,结合语句谈谈你对“我”的印象。
(预设:对钟表的痴迷和喜爱,思维活跃但也很简单,把父亲的表想当然地当成最神秘的东西……)为什么这样认为呢?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加批注。
(指导学生批注)2.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结合语句谈出自己的认识。
【推荐】《表里的生物》公开课教案人教(部编版)1
![【推荐】《表里的生物》公开课教案人教(部编版)1](https://img.taocdn.com/s3/m/5a08b3570066f5335b81214d.png)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表里的生物人教部编版15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 5 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 11 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重难点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脆、拦、怖、蟋、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
2.朗读指导本课朗读时侧重于指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对话与心理描写,朗读教学应当注意读出对话时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通过默读快速地把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理解运用按照“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把握”的步骤进行教学。
突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
学完本课,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描写手法写作文,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机械手表。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 1 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脆、拦”等 5 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 11 个词语。
2.默读课文。
能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自学字词1.激趣导入,读题设问。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请描述一下。
①学生发言交流。
②教师播放一组自然界中生物发出的声音。
(如牛、百灵鸟、鸭子、鹦鹉等动物的叫声)(2)讨论:除了这些有生命的生物外,有没有能发出声音的无生命的东西?(如雷、海浪、风等)(3)(出示旧式机械手表)这块手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4)板书课题。
2.自读课文,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六年级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
![六年级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44dd4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1.png)
六年级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童年的几件趣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童年时对钟表的喜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我”童年的几件趣事,体会作者对钟表的喜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圈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可以问学生:“你们小时候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喜好?你们小时候最喜欢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交流讨论:课文中讲了哪些童年的趣事?这些趣事与钟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小时候对钟表有哪些“天真”的想法?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童真童趣。
2.指名朗读“我”与父亲的对话部分,思考:“我”与父亲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父爱和家庭的温暖。
3.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感受家庭的美好。
4.感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与童年生活有关的成语、名句或古诗文等。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童年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自由背诵其他与童年生活有关的诗句或文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4ede95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79.png)
《表里的生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表里的生物》是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儿童视角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文章通过质朴的叙述,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充满了童真和趣味。
首先,从内容上看,课文主要围绕“我"对父亲表里的生物的好奇和猜测展开。
作者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因此,当他听到父亲的表发出“滴答”的声音时,便认为表里一定有一个生物。
这种好奇和猜测,既展现了儿童天真无邪的特点,也体现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其次,从人物塑造上看,课文通过对“我"的动作、心理、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个天真可爱、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孩子形象。
例如,“我”对父亲的表充满好奇,多次尝试打开表盖探究其中的秘密;当父亲告诉“我"表里有个小蝎子时,“我”虽然感到害怕,但更多的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此外,课文还通过父亲的角色,展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的重要性。
父亲没有直接否定“我"的猜测,而是通过让“我”看表里的世界,告诉“我"真相,既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又让“我"学到了知识。
这种教育方式既尊重了孩子的天性,又促进了孩子的成长。
最后,从教育意义上看,《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不仅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童年的乐趣和纯真,还引导他们学会用好奇的眼光去探索世界,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
同时,课文也提醒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表里的生物》是一篇富有童趣和教育意义的课文,它通过质朴的叙述和生动的人物塑造,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童年的美好和成长的力量。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生字,理解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第13课《表里的生物》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第13课《表里的生物》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b6432c0aef8941ea76e059e.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课第13课《表里的生物》教案表里的生物日期表里的生物二、选择题2.忧伤的国歌房向东①那天,我们先去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回来路上,弯到一家叫“金筷子”的中餐馆吃午饭。
②“全筷子”是一个女老板,三十五六岁模样,脸不大,眼睛却特别大,那眼睛弥漫着伦墩的雾,有点儿迷惘,有点儿忧伤。
她先是为我们上了茶,接着上饭上菜。
③边吃饭边聊天。
这时,女老板凑过来问:“你们几个,什么团呀?”我们告诉她,我们是出版方面的。
她“哦”了一声,她似乎对我们是搞出版的来了兴趣,话稍多了几句,淡淡地说:“我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院里长大……我的继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美编。
他叫李某某。
”这时,我仔细瞧了她一眼,她说不上漂亮,然而有一种气质,有点冷,有点无奈,仿佛还有点渴求。
④这时,突然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声。
我们几个全都抬起了头,先是对视一眼,接着就寻找声音发自何处。
在伦教,还能听到我们的国歌?原来,是从女老板的口袋里发出的声音—是她的手机响了。
她的手机铃声设置为我们的国歌声!⑤她到一旁接电话了。
⑥在国内,每天听这支歌,可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如此特殊的震撼力。
这音乐,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一时间,我们几个都沉默不语了。
⑦接完电话,她过来又为我们每人加了一小碗汤。
我们问,你的手机怎么会有国歌声呢?她说:“想家。
特地灌进去的。
”③我们似乎也没有太多的话说。
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我在心中品味着她的“想家”二字。
我还品味着“金筷子”这个店名,筷子,是中国才有的,“筷子”却是“金”的!中国的筷子,在她心中有多大的分量啊!④过了会儿,我问:“最近有没有回到国内看看?”她说:“去年春节回北京了。
我什么人也没有找,在宾馆住了三天,这三天都打着车在街上转……”她的声音很低。
听到她的声音,我被她的伤感所感染。
她说了,她想家。
北京,是她长大的地方,有同学,有亲人,至少,有熟人,她却谁也没有见。
她有一个继父,她母亲还在吗?她与母亲说不上话?或者母亲待她不好,所以她出国了?也许,她的爱遗失在北京的某个公园,遗失在依然款款而流的水中?无家可归?还是有家不想回?她在北京转了三天,她在寻我感觉还是寻找梦?总之,我觉得她瘦弱的身躯里装了很多心事,很多理不清的情感。
2024年小学语文公开课《表里的生物》教案
![2024年小学语文公开课《表里的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06b49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08.png)
《表里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表里的生物》。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和情节进行创意写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欲望。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物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表里的生物》,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故事情节理解:让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掌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3.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拟人、比喻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导入新课《表里的生物》。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的准确性。
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通过例句理解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故事情节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掌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5.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拟人、比喻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表里的生物》的内容和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让学生选择一种生物,以拟人的方式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该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
部编六下语文《表里的生物》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全文
![部编六下语文《表里的生物》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9c2344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0.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表里的生物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结合预学单和《作业本》,会写“脆”“怖”“蟋”等8个生字,重点书写“蟋”“蟀”等易错字。
(二)利用思维导图,小组合作梳理文中“我”形成观点的论证过程,并完成《作业本》第三题,借助图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和文中的“我”有相似经历的趣事,感受童年时代对未知事件的好奇和想象。
二、教学准备预学单,课件,磁性板贴。
三、教学过程(一)预学反馈,整体感知梳理经历1.利用学习单,交流字词的预学情况。
反馈预学,聚焦易写错词语“蟋蟀”“清脆”,在《作业本》第一题的空格内写一遍。
强化练读易读错词语“蝎子”“钵子”“蜇人”。
2.利用预学单,交流整体感知的预学情况。
(1)呈现预学单,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学生预学成果,比较发现,教师点拨。
①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发现几种答案都有最初的观点和最终的结论。
②教师点拨。
我们发现同学通过抓关键句找到了作者的最初观点和最终的结论,但是对于中间探究的过程(画波浪线的部分)大家有一些分歧,那我们就来探究小作者究竟经历了什么。
3.完成思维导图,梳理探究的过程。
(1)个体学习,提取信息。
学生在书上圈画“我”如何从最初的观点得到最终结论的关键词句。
(2)展示对比,归纳提炼。
同屏展示学生的圈画的结果,聚焦共同圈画的两个方面。
(相机板书:疑问和猜想)(3)合作学习,完成导图。
(出示学习要求,明确步骤)①交流:提炼一致内容②填写:抓关键词句③练说:连起来说探究过程图示样式(4)展现学习成果,交流发现。
①聚焦第二个猜测,容易产生分歧。
预设一:表里有活的生物。
预设二:有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蛰你。
②点拨。
把同学的发现做一个整合提炼,就是“表里有蝎子,会蜇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板贴,在黑板上共同完成导图。
③组内根据讨论结果修改导图。
(二)借助导图,分析过程探寻逻辑1.探究推测证据,感受思维过程。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通用20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通用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e90f6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25.png)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通用20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二、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
(一)生字:秒:秒表、秒针怜:怜爱、怜惜、怜悯、可怜拨:拨号、拨弄、拨打拒:拒绝、拒捕、拒谏饰非怖:恐怖、阴森可怖(二)正音字:琴弦(xián)清脆(cuì)立即(jí)玻璃(li)蝉(chán)(三)多音字:转:zhuǎn(转弯)zhuàn(转动)蒙:mēng(蒙蒙亮)méng(蒙蔽)(四)近(反)义词:立即--马上呈现--显现增加--减少拒绝--接受(五)生词解释: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四、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课时一、指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明确:在作者的看来,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二、品读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767d6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e.png)
教案设计:《表里的生物》课程名称: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与创意写作——《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式,了解作者通过“表里的生物”所传达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以及尊重科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
•体会作者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理解“表里的生物”所象征的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将课文中的抽象情感与具体事件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现实意义,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尝试进行创意写作。
教学准备:•《表里的生物》原文及注释材料。
•课文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
•小组讨论话题卡片。
•创意写作模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情境创设:展示一个古老的钟表图片或视频,提问:“你们知道钟表里面有什么吗?有没有想过钟表里可能藏着什么秘密?”•揭示课题:介绍《表里的生物》是一篇讲述作者小时候对钟表内部充满好奇,并想象其中藏有神秘生物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二、初读感知(约10分钟)•自主阅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标注不认识的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
•字词讲解:教师集中讲解文中关键词汇,如“神秘”、“探索”、“好奇心”等,帮助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明确作者的主要情感和故事线索。
三、深度解析(约20分钟)•段落分析:分段解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o第一段:介绍作者小时候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特别对钟表内部充满神秘感。
o第二段至第四段:详细描述作者如何观察、想象钟表内部的生物,以及这种想象给他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o第五段:作者长大后了解到钟表内部的真实构造,但回想起小时候的想象,依然感到珍贵和美好。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ecc9b5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1.png)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生物的组成和分类;2.能够了解生物在不同生存环境中的形态特征;3.能够理解植物的特殊生长形态;4.能够学会观察和记录生物的形态特征;5.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概述本教案针对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的《表里的生物》一课,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内容:1.生物的组成和分类;2.生物在不同生存环境中的形态特征;3.植物的特殊生长形态;4.观察和记录生物的形态特征;5.实验探究。
三、教学过程设计知识引入1.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上一个主题的知识;2.引导学生观察附近的生物,让他们了解自然中的生物种类和生活习性。
核心教学生物的组成和分类1.竖排读课文,对生物的基本组成及分类进行简短讲解;2.制作卡片让学生进行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生物;3.总结不同生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
生物在不同生存环境中的形态特征1.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生物在不同生存环境中的形态特征;2.让学生将不同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总结生物的适应性。
植物的特殊生长形态1.通过图片展示植物的特殊生长形态;2.让学生将不同植物的生长形态进行比较,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
观察和记录生物的形态特征1.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形态的观察和记录;2.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生物形态进行记录和汇总;3.讨论不同学生观察到的同一种生物的共性和差异性。
实验探究1.设计一项实验,让学生了解生物形态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享。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开展相关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与反思对本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回答学生的疑问,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反馈。
四、教学效果评估1.观察学生上课的参与度、专注度等;2.针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课后测验,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3.收集学生的成果,包括记录和汇总的笔记和实验报告,查看学生学习的收获和进步。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准备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学习:教师讲授、组卡片分类、图片展示、实验探究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表里的生物》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表里的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bca58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47.png)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说明文的基本概念、写作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生物习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表达。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自己总结出课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并能够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生物学术语,如“生物钟”、“捕食者”,学生需要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到相应的语境中。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生物的有趣现象,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举例:针对说明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其他说明文段落的例子,让学生对比分析,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对于生物学术语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辅助或简单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3.知识拓展:探讨钟表里的生物——蜻蜓的生活习性,了解自然界中其他有趣的生物现象。
4.表达交流: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生物特点,进行课堂分享,提高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5.课后作业:根据课堂所学,观察身边的生物,用文字记录下来,进行课堂交流。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观察、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表里的生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说明文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他们能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这让我觉得导入新课的方式还是有效的。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说明文的写作特点,看到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我觉得这一点做得还不错。
但是,我也注意到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有些学生对一些生物学术语的理解还是有些困难。这说明我在教学中可能需要更多直观的辅助工具,比如图片、实物或简单的动画,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尝试引入更多这样的元素。
2024年小学语文公开课《表里的生物》教案
![2024年小学语文公开课《表里的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8625b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6.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表里的生物》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生物的热爱和对科学的追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表里的生物》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对生物的热爱和对科学的追求。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如“表里的生物”、“细胞”等。
2.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表里的生物》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分组合作的学习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物。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词语解释:学生合作探究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如“表里的生物”、“细胞”等。
4. 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2.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参观生物实验室:组织学生参观生物实验室,让他们亲身体验生物实验的乐趣,增强对生物的兴趣。
2. 观察身边的生物: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表里的生物》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表里的生物》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11281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0a.png)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表里的生物》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生字,理解字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巩固识字、写字的能力。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请描述一下。
(1)学生交流、发言。
(2)教师播放一组自然界中生物发出的声音。
(如,牛、百灵鸟、鸭子、鹦鹉等动物的叫声)(3)自由讨论:除了这些有生命的生物外,自然界中还有没有能发出声音的无生命的东西?(如,雷、海浪、风等) 2.点出课题。
(1)教师出示旧式机械手表,提问:这块手表能够发出声音(让学生听),说明它里面有生物吗?(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3.简单介绍作者,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冯至(1905—1993), 诗人、学者。
他曾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代表作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诗》,散文集《山水》等。
4.过渡:现代诗人冯至小时候对手表里有生物这件事,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回忆他的童年趣事吧。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默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默读时,不出声、不指读,适当加快速度。
(2)一边默读,一边了解课文大意。
(3)勾画出文中表示时间及人物心理的词语。
2.指名读含有本课要求会写的字的语句,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脆”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
“拦”是边音,读lán,不要读成鼻音nán。
“恶”是多音字,在文中“丑恶”一词中读è。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
本课左右结构的字居多,注意强调书写时左窄右宽的规律。
教师要注意对个别难写字的指导,可让学生先自主观察,分析重难点,再进行书写。
“脆”右部第四笔竖撇向左下伸展,末笔竖弯钩出笔圆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4c3e2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0.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案第1篇】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需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头戏,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
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
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
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而讲解法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对于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型,讲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表里的生物人教部编版15 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5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重难点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脆、拦、怖、蟋、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
2.朗读指导本课朗读时侧重于指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对话与心理描写,朗读教学应当注意读出对话时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通过默读快速地把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理解运用按照“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把握”的步骤进行教学。
突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
学完本课,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描写手法写作文,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机械手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脆、拦”等5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
能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自学字词1.激趣导入,读题设问。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请描述一下。
①学生发言交流。
②教师播放一组自然界中生物发出的声音。
(如牛、百灵鸟、鸭子、鹦鹉等动物的叫声)(2)讨论:除了这些有生命的生物外,有没有能发出声音的无生命的东西?(如雷、海浪、风等)(3)(出示旧式机械手表)这块手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4)板书课题。
2.自读课文,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2)交流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物的叫声和物体发出的声音导入新课,一下子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然后,出示旧式机械手表,学生更是充满好奇,从而引出课题“表里的生物”。
另外,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这是扫清字词障碍的必要环节。
板块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课件出示:●默读全文,联系课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填一填。
课文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适当圈点勾画。
2.汇报交流。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2)学生口头“填一填”。
课件出示:课文先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然后写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最后写“我”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设计意图】初读是阅读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整体了解;通过填空练习,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第2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1个词语。
2.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3.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过程板块一合作学习,深入交流1.小组合作学习,思考:(1)“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文中有很多处心理描写,用横线画出来。
(3)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说说理由。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交流自学情况。
(1)首先请同学们来谈谈第一个问题。
(2)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表里的生物”的特别之处: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3)读一读你画出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并谈谈体会。
预设:父亲说“不许动”,表里边会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引导体会:这段话对“我”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将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如——课件出示:●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联系上下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就像在与人倾心交谈,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童年的天真无邪。
指导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读好句子,读出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4)读了上面的几个句子,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5)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补充:“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的句子来印证刚才表述的观点。
课件出示:●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
”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引导:从第1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没有满足好奇心,“我”感到很痛苦)从第2句话中你能体会到“我”的什么特点?(“我”善于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父亲的怀表进行仔细观察)从第3个片段中可以体会到“我”是个勤于思考、喜欢探索的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心理描写切入,引导学生体会“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仅仅了解“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是不够的,还要能找出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让阅读更有深度。
板块二研读对话,回顾拓展1.研读对话,角色朗读。
(1)导语:同学们,文中的对话也很精彩,我们来读一读吧!学生自由朗读对话。
(2)小组合作,分角色读。
课件出示: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一天,我对父亲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小孩儿不许动表。
”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
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
”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3)指导朗读。
(4)小组推荐几个同学,在班上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
(5)评价朗读。
2.回顾课题,理解结尾。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表里的各种精密的元件)(2)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我”当时还小,以为是表里的生物发出的“滴答,滴答”的声音,并天真地相信了爸爸的话,以为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后来渐渐长大,“我”明白了钟表的原理,于是不说了。
3.拓展小练笔。
(1)引导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个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2)仿写:请你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4.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
①田字格出示:脆、拦、怖、蟋、蟀。
②教师指导书写“蟀”字:左窄右宽,“率”的第三笔是撇折,不是点。
③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2)布置作业:写一写你儿时的有趣经历或一个发现。
【设计意图】从对题目的理解讲到结尾部分的含义,看起来似乎有些跳跃,事实上,这样把前后都连贯起来了,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安排小练笔,用意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迁移到练笔中来。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篇教学设计,突出了三个“注重”:1.注重对课题的理解。
本课题颇有特色,意味深长。
探究课题含义,很有必要。
用旧式机械手表引入课题——“表里的生物”,设置悬念:这块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去质疑,在读中释疑。
2.注重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因此,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教给学生整体感知的方法,即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注重对人物特点的把握。
本次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还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学会有目的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