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优秀教学案例《质量守恒定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优秀教学案例《质量守恒定律》
3.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通过设计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和外延。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对质量守恒定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4.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化学实验和观察生活中的质量守恒现象,学生能够亲自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证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掌握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3.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能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规律。
2.分享成果: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3.问题解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并解答问题,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
1.归纳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点: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原理和应用,让学生清晰地掌握这一概念。
2.强调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这一定律的重视。
4.学会关爱环境,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2.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规律
3.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4.生活实例中的质量守恒现象
四、教学策略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2.利用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式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式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式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式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式教案1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

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

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过程与方法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1《水的组成》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

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

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

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如下: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4.情感态度:强调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要求,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3.作业反馈: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作业质量。
在九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对化学学科已有一定的了解,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培养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爱。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将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方法,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实验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认真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培养学生对实验安全和实验伦理的重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三篇)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三篇)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三篇〕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一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空气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局部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根底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根底。

1、教学目的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响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考前须知。

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响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氧气的制法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那么。

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表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

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

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新课讲解: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
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如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等,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通过归纳总结,提高自己的知识整理和概括能力。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绘制氧气分子的结构示意图、撰写实验报告等,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此外,本节课还应强调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该如何处理,以培养他们的环保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氧气的化学式、分子构成和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等。
2.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如分离空气法、电解水法等,并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克服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3.培养学生关注环保,意识到实验废弃物处理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素养。
4.通过学习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4.反思与评价提高自我认知: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向。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能力等,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5.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实践与应用:本节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氧气的性质,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后实践活动,如家庭小实验、调研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1空气(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2.1空气(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与空气相关的日常现象,如呼吸、燃烧等,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这种以生活情境导入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对空气奥秘的探究欲望。
2.实验演示,直观展示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3.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通过实验演示,如吹气球、燃烧蜡烛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3.创设问题情境,如“空气中有哪些成分?”“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多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空气相关的日常现象,如呼吸、燃烧等,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演示,如吹气球、燃烧蜡烛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如“空气中有哪些成分?”“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多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对空气奥秘的思考。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2.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如测定家庭空气中的各成分体积分数。
3.提醒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实验报告。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如测定家庭空气中的各成分体积分数。通过家庭实验,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我提醒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空气组成的知识。
2.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在课堂结束前,我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空气组成的知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通过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与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与灭火优秀教学案例
2.阐述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举例说明燃烧与灭火在生产、生活及安全方面的应用,如防火措施、火灾事故处理等。
4.强调燃烧与灭火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发放灭火方法的选择与实施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2.设置问题:“为什么灭火时要清除可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引发学生对灭火原理的探究。
3.提出实际问题:“生活中如何预防火灾?遇到火灾时如何正确灭火与逃生?”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设计思考题:“燃烧与灭火在生产、生活及安全方面的应用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与灭火的原理、灭火方法等,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不足之处,明确改进方向。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3.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改进方向。
根据课程标准,九年级学生应能理解燃烧的条件,掌握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以“生活情境—理论讲解—实践操作—拓展思考”为主线,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思考、动手能力,并注重培养其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11.1生活中常见的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11.1生活中常见的盐优秀教学案例
2.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和观察。例如,小组合作进行盐的溶解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盐的溶解情况,并共同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例如,在小组合作结束后,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贡献和表现,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能力。例如,在课堂结束后,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目标和达成情况,并记录在反思日记中。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盐的定义、分类和性质。讲解盐的概念,介绍盐的分类方法,如根据来源分为天然盐和合成盐,根据化学成分分为无机盐和有机盐等。讲解盐的性质,如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2.教师通过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用途,如食盐用于调味,白糖用于甜味,味精用于增鲜等。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如食盐的溶解实验,白糖的燃烧实验等,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总结盐的性质和变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生活中常见的盐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见解。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总结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特点和用途。
(五)作业小结
1.学生展示作业成果,分享自己的调查和了解结果。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学习和作业完成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盐作为切入点,通过展示各种盐的图片和实物,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盐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2.2氧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2.2氧气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了解氧气的概念、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氧气制取的方法,了解氧气的用途。
2.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掌握氧气的收集、储存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教师要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共同成长。
4.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领导才能。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能力。
2.设计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2.2氧气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氧气”,主要涉及氧气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方面。通过对氧气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以及氧气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在案例背景中,我们以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为导入,如木炭燃烧、钢铁生锈等,引导学生关注氧气的存在和作用。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氧气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通过介绍我国在氧气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热爱科学、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价值观。
3.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4.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精选8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精选8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精选8篇初三上册化学教学设计篇一《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目标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教学重难点固体、液体的取用教学工具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教学过程【引入】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期望你利用他们来探究化学的奥秘。

【说明】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他们是你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一、药品的取用指导学生阅读P151药品取用规则,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1、固体药品的取用【说明】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展示药匙)。

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演示】1)取锌粒2)取少量碳酸钠【解释】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2、液体药品的取用【说明】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到放在桌面上?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到还是缓慢地倒?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说明】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解释】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实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演示】滴管的使用,实验1-3【小结】1、固体的取用方法2、液体的取用方法作业:课后小结1、固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广口瓶取用:药匙、纸槽(粉末状)、镊子(快状)注意: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须盖满试管底部即可2、液体药品的取用保存:细口瓶取用:倾倒注意: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2毫升初三化学上册教案篇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5篇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5篇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5篇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1一.说教材《物质的溶解性》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1单元第3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

本节包含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溶解度”部分介绍了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和温度的关系说明了物质在一定溶剂和温度下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以此得出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含回执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体会列表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导学生体检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最后,简单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并结合关于汽水的讨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密切相关。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基于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地认识溶液。

本节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

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升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本节学习中所需的关于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等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

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对溶解度概念的利用时忽略条件;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者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认为增多(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等等。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

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

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

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优秀9篇)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优秀9篇)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优秀9篇)九年级化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过程和方法:1.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2. 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2.铵根离子的检验难点:1.铵根离子的检验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一。

化学肥料1、氮肥氨水NH3•H2O 易溶于水低温密封碳酸氢铵NH4HCO3硝酸铵NH4NO3氯化铵NH4Cl硫酸铵(NH4)2SO4尿素CO(NH2)2【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

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

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

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

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氢铵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3、钾肥硫酸钾(K2SO4) 氯化钾(KCl)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4、复合肥料硝酸钾KNO3磷酸二氢钾KH2PO45、微量元素肥料如B、Mn、Cu、Zn等6、农家肥料二、农药1、作用2、危害三、随堂检测题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2氧气优秀教学案例
2.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如:“为什么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如何控制反应速率?”等。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氧气的应用及环保问题。
(三)小组合作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氧气的性质及其制取方法。
2. 利用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如制取氧气、测定氧气含量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氧气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动植物呼吸、火灾现场等,让学生了解氧气的重要性。
2. 创设实验情境,如用氧气助燃木条、铁丝燃烧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氧气的性质。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探讨氧气的作用,如登山运动员高原反应的原因等。
(二)问题导向
1. 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性质,如:“氧气为什么能支持燃烧?”“氧气如何帮助呼吸?”等。
3. 小组成员互相提问、解答,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讨论等环节中的表现,找出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3.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鼓励优点,提出建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会耐心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会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需求,使课堂充满活力。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5.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也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制取氧气》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制取氧气》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课堂导入:以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实验演示: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氧气的制取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3.实际问题: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氧气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结束后,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操作技能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等方法。
2.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包括仪器的连接与组装、药品的取用、实验数据的收集等。
3.学会使用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如分液漏斗、试管、酒精灯等。
4.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5.能够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和问题讨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实验心得,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3.合作完成任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报告,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自我反思: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操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认知。
2.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议,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次优秀教学案例的主题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该章节内容涉及物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质的基本特征,以及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在我国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九年级上册的化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物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本章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及科学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物质变化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的定义、化合物的组成等,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特征。
2.通过PPT展示物质的分类图解,引导学生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等基本分类。
3.讲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变化类型。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绿色化学的理念。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5.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4.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4.4.1化学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4.4.1化学式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创设与化学式相关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化学式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性。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和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化学式相关问题。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式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创设与化学式相关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式的书写和应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展示化学式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九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化学式的书写和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实际例子为引导,通过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我还会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答疑惑,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1.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化学式的概念和书写规则。
2.结合实例,讲解如何正确书写不同类型化合物的化学式。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讲授新知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在这个阶段,我将会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的排布规律。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使用生动的比喻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原子结构的概念。接着,我会进行一些实验演示,如原子灯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原子的性质。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从而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我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原子结构的规律。
(一)情景创设
情景创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本节课中,我会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直观形象的模型展示和富有挑战性的实验,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趣味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为了实现情景创设,我会在课堂上展示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有趣现象,如原子灯的发光原理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我会利用模型教具和实验材料,为学生展示原子结构的模型,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原子的内部构成。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原子结构的知识。
3.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在本节课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共同探索原子结构的知识。这样的小组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沟通技巧。
4.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在本节课的结束阶段,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他们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对原子结构的理解。这样的反思与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庆城县卅铺初中张海俭
一、教学建议
《溶质的质量分数》课题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最后联系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本课题引导学生从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溶液,进一步学习定量研究物质的方法及较简单的化学计算,为今后更深热的化学研究奠定基础。

数学课中学习百分比、百分数,这有利于学生对“质量分数”的理解。

化学计算是应用概念和原理的计算,数学只是工具,了解这一点很重要,学生往往由于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含义的理解不正确,不能正确分析出物质溶于水的具体情况而出错。

因此,教学中要重视理解概念,重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

通过比较、归纳、练习、对比、活动探究等活动,注重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尊重事实,并交给学生规范的接替步骤,通过幻灯图片加大练习量,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应用是直接点击图标即可。

二、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课题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教学背景分析
第一部分从配制三种组成不同的硫酸铜溶液的实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根据溶液的颜色深浅区分有色溶液是浓还是稀。

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介绍了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提出一个关系式,并推导出另一个关系式,然后通过简单的计算,熟悉上述两个关系式,巩固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认识。

第二部分内容在学生认识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础上,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主要通过以下两种计算类型体现:1.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汁算,2.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三部分将学习过的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对比,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最后练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2、整合思路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把握此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综合能力较强。

教学中要牢牢抓住概念,真正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本课运用多媒体系统辅助教学,首先出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新课引入、建立概念、理解巩固概念等环节设计幻灯片,直观地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并注意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化学真正与生活融合。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应用科学的能力。

3、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过程与方法
(1)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

(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
比较、归纳、练习、对比、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试管、天平、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棒;药品:硫酸铜、水、氯化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板书]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学生活动]学生领悟、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定义式。

[讨论]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把计算结果填在上表的空栏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4.8%。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9.1%。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3%。

[过渡]根据以上所学,同学们练习配制两杯简单的溶液,并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比较。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按下表所定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ρ水=1 g·cm-3)
溶质质量/g 溶剂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 90
20 80
应用——
4.板书概念及公式素材来源:自制
分析——
此环节直观明了
应用——
5.出示2表格中的数据对概念的加深理解和应用
素材来源:自制
分析——
此环节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并纪录现象、适时的方法指导,有利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科学方法探究、深入思考
6.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配制氯化钠溶液(ρ水=1 g·cm-3)
素材来源:自制
分析——
此环节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并纪录现象、适时的方法指导,有利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科学方法探究、深入思考。

然后展示表中数据的填写,
[学生活动]
[交流实验结果]
(1) ×100%=10%。

(2) ×100%=20%。

[思考]对两氯化钠溶液而言,能否通过颜色判断溶液的浓稀呢?我们通常采用什么办法比较溶液的浓稀呢?
[学生发言]1.氯化钠溶液是无色溶液,无法通过肉眼观察确定溶液的依稀。

2.可通过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来比较各溶液浓度的大小。

[教师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引导]请同学们总结上述活动中涉及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哪类计算。

[学生思考总结]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渡]请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下述问题。

[投影]
例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现要配制150 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讨论]1.溶质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的关系。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关系。

[小结板书]
应用——
7.PPT.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例题和练习题。

素材来源:自制
分析——
从生活中取材,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激发兴趣。

解:设100 g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98
13 g x

x=19.6 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100%=19.6%。

答: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设问]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板书]三、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
表示意义
条件
状态
单位
[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填写上表)
[答案]1.①一定温度时,100 g溶剂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

[小结]【图影】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间的区
别与联系。

同时还练习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了解了配制
溶液的步骤及所需仪器
布置作业应用—出示作业
分析直观清晰地
布置作业,控固学生的
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板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涉及到体积时:
溶质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注:参加化学反应的是溶液中的溶质。

三、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简、玻璃棒。

步骤:1. 计算.2.称量、量取,3.溶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