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概述
台湾文学资料
![台湾文学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b71fbdf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7.png)
台湾文学台湾文学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的领域,它承载着台湾人民的文化、精神和情感。
台湾文学的发展不仅受到岛上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的影响,还受到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的交融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
台湾文学的历史台湾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受到汉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影响,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文学传统。
随着殖民统治和移民潮的影响,台湾文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重塑,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台湾文学在日据时期、戒严时期和戒严解除后都有过重要的发展阶段,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为台湾文学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台湾文学的主题和风格台湾文学的主题多样,涵盖了家庭、爱情、友情、人生、历史、回忆等方面。
作家们通过文字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界的探索,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台湾文学的风格多变,有的作品富有浪漫主义情怀,有的作品注重现实主义描写,有的作品探讨生活的哲学意义,有的作品颇具幽默和讽刺之风。
当代台湾文学的现状当代台湾文学继承了传统文学的精神,又有着新的表现形式和话题。
作家们不断挖掘自身的创作源泉,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为台湾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当代台湾文学关注的主题更加多元,既有关于个人命运的抒情作品,也有关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作品,还有关于环境变迁和历史记忆的沉思作品。
作家们试图通过文学抒发自己的情感,探索生活的意义,呼应时代的声音。
台湾文学的未来展望台湾文学作为一个活跃的文化领域,将继续发展壮大,展示出更加多彩和丰富的文学风貌。
作家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创新,发掘台湾文化的瑰宝,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在未来,台湾文学能够继续追求真实、温暖、理想、生命和尊严,为台湾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添砖加瓦。
台湾人文学作品
![台湾人文学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bdc01b7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0.png)
台湾人文学作品
台湾的人文作品源远流长,多为表现家国情思,反映现实问题和乡土文化的现实主义作品。
台湾的现代文学始于1920年,主要作家包括赖和、杨逵、吴浊流、吕赫若、龙瑛宗等。
他们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关注社会问题和乡土文化,其中思恋家国、反抗压迫、认同祖国是常见的创作主题。
例如,在赖和的《故乡的老母》一文中,他通过描述母亲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和对故土的深情思念,表现出台湾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认同。
而杨逵的《郑成功传》则通过描述明末清初的历史事件,展示了郑成功抵抗外族侵略,保卫祖国领土的壮举。
台湾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也在人文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例如,在杨逵的《垦丁奇谭》中,他通过描绘垦丁的美丽风光和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展现了台湾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在吴浊流的《牛车水人家》中,他则通过描绘新加坡的历史和文化,表现出华族文化在异国他乡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台湾的现代文学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台湾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广受好评。
同时,台湾的现代文学也在创作风格和艺术表现方面具有独特性,深受世界文学界的瞩目。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2457497360cba1aa811da73.png)
台湾文学及香港文学一、台湾文学(一)台湾文学概述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所谓的“台湾文学”,在时间上是指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殖民者以后,直至今日两岸尚未统一这一特定时段的称谓。
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一般认为:台湾新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此前为古代、近代文学时期,与大陆文学相一致。
台湾文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文学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光复,因这一时期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所以又称日据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阶段,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
(1)现代文学时期(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大体与大陆的现代文学相呼应,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指20世纪20年代。
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
这个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为张我军,他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随感录》等,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倡导白话文,向旧文学、旧文人开火,言辞激烈。
此外,赖和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发展期:指30年代初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新文学的阵地逐步扩大,由报纸副刊转向文艺副刊。
主要作家有杨逵、扬华、朱点人等。
低潮期:至1937年至1945年。
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得进步的文艺团体被迫解散,文艺刊物停刊,新文学运动处于停滞状态。
此时的重要作家有吴浊流(1900-1976),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亚西亚的孤儿》。
(2)当代文学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又称光复后文学。
大体可以以10年为一阶段来划分:50年代:“反共”和怀乡文学。
1950年台湾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推出机关刊物《文艺创作》,大肆鼓吹战斗文艺。
与此同时,文坛出现了怀乡小说与回忆小说,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张秀亚的《牧羊女》等。
50年代中、后期:现代诗歌在台湾兴起,涌现出三大诗社,最早由纪弦、郑愁予发起“现代诗社”,随后,洛夫、痖弦组织的“创世纪”,谭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社”成立,这些诗人们的诗歌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向倾向明显。
教材《台湾文学》提纲
![教材《台湾文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b6f8f13c4b73f242336c5f9f.png)
台湾文学台湾现代文学是在大陆的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推动发展的。
台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有特色的支脉。
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台湾新文学运动发端于1920年7月,在东京创办了《台湾青年》,旨在“研究台湾革新,谋求文化向上”;1923年4月,《台湾民报》在东京创办,全部采用白话文,积极介绍大陆的文学革命理论和作品。
先驱者是负笈在北京的张我军,以“台湾文学的清道夫”自许。
1925到1931年是台湾文学的草创期,作品处于模仿阶段。
1932年黄顿成、赖和成立“南音”社,创办《南音》杂志,《台湾新民报》创办“学艺栏”,《福尔摩沙》等文学期刊问世。
1934年成立全岛性的文艺组织台湾文艺联盟,创办《台湾文艺》和《先发部队》期刊。
30年代初期,进入创作繁盛期,维持到1937年。
以忧郁的目光凝视灾难的台湾,批判旧社会习俗,揭示日本统治下的这块土地的流血与伤痛、呻吟与呼唤,展示顽强不屈的民族精魂。
1937年到1945年是台湾现代文学的凋零期,少数有民族骨气的作家写出一些佳作。
1947年之后创作得到逐步恢复,国民党迁台后,反共文学主宰。
台湾文学发育不健全,艺术水准不高,现实主义,乡土气息,思恋家国,反抗压迫,弱国子民的漂泊意识。
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赖和,台湾新文学之父,最早最有力的激发了以现实社会的批判和乡土文化的寻根为本,乡土文学,揭示民间疾苦多出于人道主义的同情;开创了台湾新文学的一个传统:揭露现实,追寻乡土,认同祖国;台湾新诗的奠基者之一,以诗歌来纪实写情,取材往往都是现实中的重大事件。
杨逵,注意从历史变革的角度谛视无产者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有时采用比较隐晦的象征手法写作。
关注现实,参与社会变革,思想开阔,性格豪爽,艺术上不算完整。
吴浊流,具有社会史性质的审美的概括,是最出色的历史记录者之一。
台湾的文学作品
![台湾的文学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812e371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5.png)
台湾的文学作品1.古典文学方面:清末宦台诗人的宦游诗,里面有一些描写台湾在地民俗的诗,番妇,植物等。
此外郁永河的《裨海记游》里面描写采硫磺等,也很有趣。
2.台湾在日本殖民时代的文学也极有可读性:赖和作品(注意作品里的闽南语词汇),杨逵的,吕赫若的家族小说、张文环的在地民俗也写的很好,特别生动。
王诗琅殖民时代的几个短篇。
龙瑛宗植有木瓜树的小镇等等。
如果想要读到殖民时代更丰富的帝国之眼下的猎奇性台湾,还可以看日本文人西川满,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此外还有一本作品集《华丽岛的冒险》。
3.“发展史”光复初期的话有“二二八”文学,以及之后所写的表现白色恐怖的一些纪实文学,比如蓝博洲的作品。
钟理和写战后农村的。
4.再之后有很多政宣的通俗的小说,也可以看到当时的历史氛围。
比如较为通俗的王蓝的《蓝与黑》,还有《星星太阳月亮》(男性视角的歪歪言情)等等(以后再补充)5.70年代后的台湾乡土文学一定要看。
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墙裂”推荐,很真诚有现实关怀的乡土,个人喜欢。
叶石涛似乎也写过《采硫记》《葛玛兰的橘子》?等(个人不爱他的文风,总觉得有点‘刻奇’)6.白先勇的《台北人》。
施家三姐妹里面,李昂的《杀夫》《迷园》,施淑青的三部曲感觉《三世人》写的完全落入材料拼贴的漩涡,有心人完全可以做一本脚注出来……不知道眷村文学在不在你的定义里,如果在的话也是很丰富,小清新的话可以看看朱家三姐妹里大姐二姐早期的作品。
如果再广义的话写台北都市的也是多之又多,林耀德一定不容错过。
推一篇:王家卫对谈林耀德 /95年珍贵访问(全)7.新世代的地景文学也真的是很多很多,”新乡土文学“(后乡土)之类的,伊格言、甘耀明、童伟格等等……8.如果更强调更狭义的“本土”还有台语文学纯罗马字的……可以到“海翁台语文学网”等看看,如果看纯罗马的书完全是令人咋舌。
9.原住民文学PS:对本土乡土的定义一个人一个阀值,个人推荐,纯粹主观,想到哪里说哪里。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89a8dc19376baf1ffc4fad80.png)
4、70年代文坛状况
七十年代香港小说表现出 “大陆文化向往”和“海洋文化 向往” 的双向选择。 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在香港被误解为民主化与反传统,和 某些西方观念吻合,因而扩大了大陆的影响力。
崛起了一批“打工仔”出身的作家,像海辛、金依、张君默、 陈浩泉等,他们以工厂、渔村、小镇生活的纯朴古风来对抗 资本主义生活中的厚颜无耻、冷酷无情、斤斤计较、利欲熏 心、追求虚荣。这些来自下层的作家以宣扬下层劳动人民轻 利重义、互相帮助、忠贞爱情等美德作为自己创作的方向, 并希望以此来拯救社会。于是,70年代出现了一批“拯救社 会和自我”小说创作。
二、光复以后文学(50年代):
1.反共文学 2.怀乡文学
林海音《城南旧事》、张秀亚《三色堇》、余光 中《舟子的悲歌》、谢冰莹《爱晚亭》、聂华苓 《台湾轶事》。
3.乡土文学
钟理和《笠山农场》,赖和、杨逵、吴浊流等。
孟瑶、郭良蕙等开启言情小说潮先河。
4.纯情文学
三、60年代文学
(一)现代主义文学 1、现代派文学的产生 背景:向西方倒的政策,崇洋思想,文化高压,割断与大
1927北伐后,结束文白夹杂,开始新文学创作。 1928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 1929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 影响最大新文学刊物《红豆》月刊。 拓荒期最有成就作家:侣伦。
(二)发展(1937-1950):
1937大陆作家来港创作:巴金、茅盾、戴望舒、许 地山、萧红、端木蕻良等。 1941香港沦陷,作家回内地;1946再次来港(郭沫 若、茅盾、陈残云、黄谷柳、徐訏等);内地作家 两次来港,推动了香港文学繁荣。
六、90年代台湾文学
9台湾当代文学概述
![9台湾当代文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89ff5fe16f1aff00bfd51e22.png)
80年代以后——
“主潮更迭”让位于“多元发展”,进入互补共进,多元 化的文学时代,形成“大植物园”的文学生态。
颠覆既有的价值成为一种趋势。 主张国际化(横的移植)、强调民族化(纵的继承)和本
土化(乡土情怀)。 一些新的文学现象—— 女性主义文学高涨; 政治文学潮流兴起,如“牢狱小说”; 同志文学和“酷儿”写作大兴; 都市文学和后现代派潮流交织风行; 原住民文学80年代开始起步并日渐兴盛; “探亲文学”、“眷村文学”成一进热潮; 环保文学与自然写作兴起; 新生代(或称新人类)作家掀起世纪末文学思潮;
50——70年代(一)
50年代初,国民党政府大力提倡“战斗文学”、 “反共文学”;
50年代初,“怀乡文学”风行一时,代表作品有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於梨华的《梦回青河》、 张秀亚的《三色堇》等;
50——70年代(二)
五六年代,现代派文学兴起 诗歌倡导,五十年代前期——
“现代”诗社成立:纪弦、郑愁予等 “创世纪”诗社:痖弦、洛夫等 “蓝星”诗社:覃子豪、余光中等
乡土文学在70年代成为文学主潮。
50——70年代(四)
60年代,反共文学渐遭摒弃,以娱乐消遣为追求 的通俗文学开始兴起。主要有打开言情小说天地 的琼瑶《窗外》;古龙的武侠小说等。
60年代留学生文学渐渐崛起,并延伸至80—90年 代。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傅家 的儿女们》)、聂华苓(《桑青与桃红》)、白 先勇(《纽约客》)、张系国(《昨日之怒》) 等写出了一批出色的作品。
这些诗社创作主张各有不同,但都表现出现代主义倾向。
小说崛起,五六十年代之交—— 《文学杂志》台大外文教授夏济安等; 《现代文学》白先勇、陈若曦、欧阳子、叶维廉等;
台湾文学概况
![台湾文学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a43c5a2ea5e9856a56126009.png)
二、台湾文学特色
1、民族性 2、本土性 3、融合性
第二节 台湾文学的分期与成就
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五四”至抗战胜利,称为日据时代的文 学 二、从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至今称 为光复以后的文学。
一、台湾日据时代文学又可分为: (1)20年代摇篮时期 (2)30年代成熟时期 (3)抗战爆发后的低潮时期
我之固体化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 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坚度。 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我结晶了,透明且硬, 且无法自动还原。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在长江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 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丽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雨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雨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第二节 林海音
一、作者介绍 二、林海音的作品类型 (1)用朴实的传统的写实主义的手法,描写旧中国 北京各阶层的生活和北京的风俗习惯与风景名 胜,作品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城南旧事》。 (2)以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与西方文学的技巧相结 合,描写旧中国妇女的婚姻悲剧故事。《婚姻 的故事》。 (3)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乡土题材。《要喝冰吗》。 三、作品赏析:《城南旧事》、《金鲤鱼的白裥裙》
芝加哥
新大陆的大蜘蛛雄踞在密网的中央,吞食着天文数字的小 昆虫,且消化之以它的毒液。 而我扑进去,我落入网里——一只来自亚热带的、难以消 化的金甲虫。 文明的兽群,摩天大夏们压我、以立体的冷淡,以阴险的 几何图形压我,以数字后面的许多零压我,压我,但压不 断飘逸于已乡人的灰目中的西望的地平线。 迷路于钢的大峡谷中,日落的更早——(他要赴南中国海 黎明的野宴) 钟楼的指挥仗挑起了黄昏的序曲, 幽渺地,自蓝得伤心的密歇根湖底。
02第二章(第一节)台湾文学
![02第二章(第一节)台湾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c17959c484254b35eefd3489.png)
“中生代”即当年的“新世代”或称“新生 代”,特指1949年(弹性可回溯至1945年)后出生, 于7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台湾文坛取得 突出成就的作家群体。 中生代作家处身于相对安宁平和的社会环境, 享受到政治的相对自由和经济的富足以及现代社会 带来的一切便利,拥有了较高的教育水准和较完备 的知识结构,较少因袭的历史重负,因而具有开阔 的视野、强烈的参与意识和鲜明的现代观念,无论 对社会政治还是文学潮流,意识形态还是创作方法, 均在相当程度上摆脱既往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呈 现更开放、更自由、更多样的内涵。
这一时期的写景诗,往往在同一题目下竞相吟咏, 内容雷同,形式古板,艺术上有所追求和创造者 不多。而对民生疾苦、社会矛盾等问题反映得很 少。这就使得这个时期的台湾文学对生活的反映 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这一时期台湾文学 的虽然以诗歌为主导,但诗歌界并未出现过伟大 或重要的诗人,诗艺术亦未有引人注目的成就。 台湾文学的这种状况,一直到日本占据台湾之前, 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一时期的台湾文学可以称为 台湾旧文学。
潮水般涌入台湾文坛的西文文艺,尤其是现代主义 各种流派的作品中,社会转型中无所适从的迷惘心 态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中充斥的孤绝感一拍即合, 于是现代主义思潮也就适逢其时地流行起来了,并 在60年代取代了“战斗文艺”而成为文坛的主流。 60年代开始的经济起飞,使全台兴起农村青年进城 打工热、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热、境内境外旅游观 光热,迅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 值观念,物质的丰富与道德的沦丧日益明显,“未 婚妈妈”、环境污染、明妓暗娟禾等等社会问题与 日俱增。
END
一:旧文学时期(1685--1920)
台湾文学史与移民史是相呼应的。台湾是移民社会, 本来并无文人阶层。最先移民来台的文人,是明末清初 随着郑成功而来的沈光文。清军节节南下并占领福建、 广东后,不少著名的文化人亦先后渡海到澎湖、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台湾文学主要形式是民歌、山歌。 沈光文在台湾文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六八五 年(康熙二十四年),他与季麒光、华衮、韩又琦、陈 元图、赵龙旋、林起元、陈鸿猷、屠彦、郑廷桂、何士 凤、韦渡、陈雄略和翁德昌等十四人,成立“福台闲咏” 诗社,后改名(东吟社)。这是当时台湾文坛的一大盛 事,开了台湾文人联结诗社风气之先。
台湾当代文学
![台湾当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8f9daa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2.png)
台湾当代文学
台湾当代文学是指在当代(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时期出现的台
湾文学作品。
其主要特点是汇聚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并且具有生动、自由、个性化等特点。
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与台湾文化、社会、政治的变迁密切相关。
20
世纪80年代军人政府时期,台湾文学风格多样,增加了现代主义与后现
代主义的元素。
而随着政治开放、社会变革,台湾文学也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出现了新的流派及风格,如乡土文学、都市文学、失落一代文学、后
现代主义文学等。
同时,台湾当代文学也呈现出文学市场化的趋势,出现了不少畅销作品,如王梦麟的《青春舞步》、严歌苓的《芳华》等,这些作品往往将文
学与商业成功结合在一起。
总体而言,台湾当代文学具有多元性、自由性、个性化、市场化等特点,在台湾的文学发展中阔步前行,对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e6c6beee009581b6bd9eb2a.png)
香港属于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1、香港新文学的开创(20世纪初) 内容: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 状态 如,侣伦《穷巷》 黄谷柳《虾球传》
2、50、60年代的本土作家和通俗小 说潮流 (1)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 传统小说样式 浓郁的现代感 (2)亦舒、岑凯伦的言情小说 3、7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的文学发展 如,董桥的散文 (华侨子弟,有着复杂的教育背景)
(二)台湾当代文学史(20世纪50~70年代)
“三禁”:“党禁”、“报禁”、“戒严法”
1、“战斗文学”“反共文学” 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提倡
“军中三剑客”----司马中原、朱西宁、段彩华 2、怀乡文学 50年代初,缅怀、追忆 林海音《城南旧事》 於梨华《梦回青河》 张秀亚《三色堇》
7 、新生代作家:龙应台、萧飒、罗青、
朱天文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7 、新人类作家与世纪末文学思潮:
朱天文、朱天心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第二节
香港文学
要艺术特点 。 赖和所开创的立足乡土、心怀 祖国、反抗异族统治的现实主义文 学传统,成为后代台湾作家的一笔 宝贵财富。
3、30年代倡导“乡土文学”
黄石辉、郭秋生、叶荣钟大力提倡
口号——“用台湾话做文,用台湾话写 小说,用台湾话做歌谣,描写台湾的事 物” “到民间去,到农村去” 4、 30、40年代,对”皇民文学“的抵制 5、台湾光复以后的论争 6、社团与刊物 “新民会” “台湾文化协会” “南音社” 《台湾青年》《台湾民报》《台湾文艺》 《兴起
与发展 首先从诗歌上倡导 小说方面:围绕在夏济安周围的大学 生作家 60年代,以《文学杂志》、《现代文 学》为阵地掀起现代主义浪潮 白先勇《游园惊梦》 欧阳子《魔女》
台湾文学之台湾新诗概述
![台湾文学之台湾新诗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8fab56e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c.png)
台湾文学之台湾新诗概述台湾文学作为一门独特的文化遗产,自20世纪初以来,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体裁,其中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
在这些文学体裁中,台湾新诗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形式,表达了台湾人民的情感和思考。
本文将对台湾新诗进行概述,包括其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
一、台湾新诗的发展历程台湾新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台湾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变革和政治环境的变迁极大地影响了文学创作。
在这个时期,一批优秀的台湾诗人开始崛起,他们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台湾的现实。
同时,他们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将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台湾新诗。
二、台湾新诗的主要特点1. 反映台湾的现实:台湾新诗以反映台湾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生活为主题,关注社会现象和民生问题。
诗人通过自身的观察和感受,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2. 自然意识与环境关怀:台湾新诗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感悟和关注,诗人常常以自然景观作为创作的素材,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3. 语言的创新与突破:台湾新诗的诗人对传统的写作方式进行了创新和突破。
他们运用图像化、抽象化的表达方式,使诗句充满意象和隐喻,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4. 女性意识的表达:在台湾新诗中,女性意识的表达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女性诗人以自己的视角和声音,反映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和体验,使诗歌更加深入人心。
三、台湾新诗的代表作家和作品1. 杨逸:杨逸是台湾新诗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思考为主题,常常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水墨画般的描写方式,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受。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雨巷》、《冬夜行》等。
2. 余光中:余光中是台湾新诗的代表性诗人,他的作品通常以饱满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他以真实的感情和文学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台湾文化的独特之处。
他的代表作品有《倒影》、《稻草人》等。
3. 叶绿:叶绿是台湾新诗的女性代表之一,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感性表达,展现了女性的独特魅力和情感世界。
第四十八章 台湾文学
![第四十八章 台湾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ad616e85e53a580216fcfe84.png)
第二节 台湾的诗歌和散文
一、台湾诗歌
(一)20世纪上半叶诗歌 (二)台湾现代派诗歌 (三)台湾乡土诗歌
二、台湾散文
(一)散文概貌 (二)散文作家
第三节 台湾的戏剧与电影
一、台湾戏剧
台湾的戏剧运动始终处于相对平淡的 状态。抗战胜利后,台湾文艺界曾有过一 阵戏剧的热潮,如排演大陆戏剧作品、编 写新戏等,但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沉重 打击了台湾进步文艺界,也扼杀了这股热 潮。
二、20世纪上半叶台湾文学流变
20世纪20年代新旧社会交替之际,台 湾青年张我军在北京受到新文化运动的洗 礼,将文学革命引入台湾,发表了《糟糕 的台湾文学界》、《文学,提出建设台湾新文学。
二、台湾现代派小说
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出于稳定局 势和“反共复国”的政治需要,大力提倡 “反共文学”。50年代中后期,随着“复国 神话”的渐远,局势的相对稳定和经济的 改革开放,“反共文学”走向衰落,西方 文化大量涌进,现代派文学思潮席卷全岛。
第四十八章 台湾文学
台湾现代汉语文学与祖国大陆现代汉 语文学走过相似的历程。台湾的现代派早 于大陆,并成为新时期早期大陆文学的先 导。白先勇、余光中与琼瑶,曾在两个方 面给大陆读者以广泛的影响。现代汉语是 两岸文学最紧密的血肉联系。
第一节 台湾文学思潮发展与小说
一、台湾文学思潮概貌
台湾作为祖国版图的一部分,千百年 来维系着与大陆母亲的血缘关系,其文化 亦是祖国大陆文化的移植和发展。历史上 几次大规模的汉族移民将大陆先进的生产 方式与文化带到了台湾。
三、台湾乡土小说
五六十年代,当现代派文学在台湾获 得长足发展的时候,乡土文学也在全面复 苏。台湾的乡土文学发端于20年代,最早可 追溯至赖和、杨逵等本土作家,日据时的 吴浊流也创作了大量的乡土文学作品。
通俗第五章 台湾文学
![通俗第五章 台湾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0ff5ab3b10661ed9ad51f3ec.png)
通俗第五章台湾文学一、创作概述•反映平民意识的大众文学。
•它是一种健康的大众文学,反映了大众的阅读趣味、娱乐爱好和审美追求。
•三大种为:言情文学、武侠小说、历史小说;•三小类为:科幻小说、推理小说、报道文学。
1、言情文学•言情文学指的是通俗文学中纯粹描写男女爱情的创作。
•从50年代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在短短10余年间便成为台湾通俗文学的主体。
•著名的言情作家有郭良蕙、孟瑶、琼瑶、玄小佛、朱秀娟、三毛、席慕蓉、姬小苔等。
•特点:第一,作者队伍基本上是由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作家组成;第二,作品人物以女性形象最为生动;第三,作品感触细腻,情愫浓重;第四,随着时代的变迁,婚恋主题也不断变奏,女性意识越来越强。
•琼瑶的言情小说,三毛的散文,席慕蓉的诗,是台湾言情文学的代表。
2、武侠小说•武侠小说是台湾通俗文学的重镇。
50年代初郎红浣以《古瑟哀弦》等作品开启台湾武侠小说先河。
50年代后期,“武侠小说三剑客”——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登上“武坛”。
•新锐作家有古龙、上官鼎、陈青云、高庸、柳残阳、独孤红、慕容美、陆鱼、于东楼、萧逸等。
•特点:它注重表现“侠”的内涵,多写人性,少写暴力;它撇开具体的历史背景,让武侠人物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时空中,更充分地显示出崇尚自由的精神;它继承传统的人文精神,又有意识地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学传统和文化思想,丰富光大了武侠文化的内涵。
•它与香港武侠小说一起,被称为新派武侠小说。
3、历史小说•历史小说也是台湾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小说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题材,用通俗的文学手法加以表现,即历史的内容,文学的方法;“历史”是浓缩了的“小说”,“小说”是艺术化的“历史”。
•高阳的60余部作品构筑起一座雄伟的历史小说大厦。
•高阳:“历史与小说的要求相同,都在求真。
但历史所着重的是事实,小说所着重的是情感。
……以虚构的人物,纳入历史的背景中,可能是历史研究与小说写作之间的两全之道。
历史小说应合乎历史与小说的双重要求,小说中的人物,要求其生动、突出;历史小说中的人物,还得要求他或她能反映时代的特色。
台港文学
![台港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b63ef304f18583d04964591b.png)
二、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特色
(三)借鉴了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 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 的运用、戏剧舞台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 视觉与心觉的运用等。
(四)语言可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来描 述。
返回
15三朵花--刘雪华俞小凡金素梅 黄叶无风自落 秋云不雨常阴 天若有情天易老 摇摇幽恨难禁 惆怅旧如梦
返回
16望夫崖--俞小凡林瑞阳翁家明 传说里,有一个女孩 心上人飘流在海外 传说中,她站在荒野 就这样,痴痴的等待 山可移,此崖永不移 海可枯,此情永不改
返回
17一帘幽梦--陈德容刘德凯萧蔷林瑞阳 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 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 谁能解我情衷,谁将柔情深种 若能相知又相逢,共此一帘幽梦
(三)战后香港文学
1941年香港沦陷,南来作家大多撤回内地,香 港文学处于凋零时期。从1946年夏天开始, 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残酷镇压民主运动, 大批作家为了躲避战火,再次来到香港。他 们从事创作,创办报刊,培养了大批文艺骨 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郭沫若的《洪波曲》、 茅盾的《锻炼》、黄谷柳的《虾球传》、聂 绀弩的《天亮了》;诗歌有邹荻帆的《浅水 湾》等。
(二)50年代台湾文学 50年代在国民党的专制下,台湾“反共八股” 的“反共文学”泛滥一时
(三)60年代台湾文学 6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流是现代派文学。
(四)70年代台湾文学 乡土文学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陈映真的《将军族》、《华盛顿大楼》,黄春
明的《儿子的大玩偶》
(五)80年代台湾文学 :呈现出多流派、多风 格、多题材的多元化格局。
第四章 50—70年代台港文学
![第四章 50—70年代台港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8bb624f36bec0975f565e25e.png)
是白先勇至今唯一的一部长篇小 说,也是一部独特的创作。 1977年开始连载,1983年出版 单行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第一部以同性 恋为题材的小说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聚 焦台北新公园里一群沦落少年— —“青春鸟”,细腻描述了他们不 为人知的生活,以及他们被社会、 家庭、亲人所抛弃的痛苦曲折的 心路历程。
白先勇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从《金大奶奶》发表到赴美前夕,
是他的创作前期。这一时期的作品 主要回忆少年生活,主观色彩较浓, 较多地受到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 到美国留学,是白先勇创作的分水 岭。环境的骤变使他产生了难以排 遣的文化上的乡愁。经过两年的创 作停顿,白先勇写了一系列以留学 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自《永远的尹雪艳》开始,白先勇 的小说艺术臻于成熟的境界。
亮·太阳》、《樱子姑娘》,李辉英的《海角天涯》,张 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唐人《金陵春梦》等。 散文集有叶灵凤的《能不忆江南》,徐訏的《传薪集》, 徐速的《心窗》等。 诗集有力匡的《燕语》,何达的《洛美十友诗集》等。
.
50年代中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香港兴起。1955年8 月,由王无邪、昆南、叶维廉等合办的诗刊《诗朵》出版。 其主要作者包括杜红、卢因、蓝子(西西)等。这是香港 现代诗人的第一次集结。1956年2月,马朗主编的《文 艺新潮》出版。这本杂志集翻译、理论和创作于一体,把 香港现代主义文学推向高潮。西西、李英豪、戴天、王无 邪、蔡炎培等一批年轻的作家都以开创性和实验性的创作 投入这股潮流。
《现代文学》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艺 思潮的深刻影响,它为现代派文学在 台湾的崛起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主义文学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深受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超现实主 义、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从卡夫卡、乔伊 斯、吴尔芙、福克纳、詹姆斯、劳伦斯等现代作家的作品 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台湾文学概论
![台湾文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33c3e0c3da38376baf1faeb7.png)
台湾文学概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人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部历史。
在近代史上,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内高压,对外投降,甲午战争失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台给日本,从此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台湾又长期孤处岛上,这样使台湾成为一块特殊的领域,台湾文学也因为这些历史因素而成为一种“边缘”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虽然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大陆和台湾文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诸如作家队伍的组成,作家的学识、素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文学思潮和流派,甚至表现和文字技巧等都存在着差异。
但不管有多大不同,它们都是中国人写的,是用汉语言文字写的,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是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文学品种、体裁也基本上是一致的。
虽然各具特色、观念见解不一,但都是中国文学这一点是不变的,它们是母体文学的一种延伸、补充和扩展。
主要原因在于:1、有五千年历史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统一的基础,不易为其他民族文化所消解同化。
2、炎黄子孙无论在何时何地和任何条件下总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即使是在外族统治的血腥镇压下或全盘西化的摧残下,他们也总是奋起抗争,坚持创作,维护自身的文化。
3、海峡两岸统一在望,两岸沟通日益频繁。
正因为同种同文同传统,富有血缘地缘亲缘心缘情缘之故,台港澳从未与母体文化割断过。
一、台港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台湾是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虽然曾有过沦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但坚韧的向心力总也不曾使它脱离过祖国民族的母体。
秉承着光辉的民族传统,在特定的区域内滋长的台湾文学,无疑构成了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正是在参与祖国文学大业的过程中,台湾文学也显示了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为:1、丰富、延展了中国文学反映生活的空间。
台湾作家对本地区中国人生活各方面的独特写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台湾同胞的身影和心影。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
![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3254a2c3a1c7aa00b52acb3d.png)
台湾文学及香港文学一、台湾文学(一)台湾文学概述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今天所谓的“台湾文学”,在时间上是指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殖民者以后,直至今日两岸尚未统一这一特定时段的称谓。
关于台湾文学的分期,一般认为:台湾新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此前为古代、近代文学时期,与大陆文学相一致。
台湾文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现代文学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1945年台湾光复,因这一时期台湾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所以又称日据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阶段,从1945年台湾光复至今。
(1)现代文学时期(又称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大体与大陆的现代文学相呼应,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指20世纪20年代。
台湾新文化运动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
这个时期新文学运动的骁将为张我军,他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随感录》等,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倡导白话文,向旧文学、旧文人开火,言辞激烈。
此外,赖和也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发展期:指30年代初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时期新文学的阵地逐步扩大,由报纸副刊转向文艺副刊。
主要作家有杨逵、扬华、朱点人等。
低潮期:至1937年至1945年。
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得进步的文艺团体被迫解散,文艺刊物停刊,新文学运动处于停滞状态。
此时的重要作家有吴浊流(1900-1976),代表作为长篇小说《亚西亚的孤儿》。
(2)当代文学时期:指1945年以后的台湾文学,又称光复后文学。
大体可以以10年为一阶段来划分:50年代:“反共”和怀乡文学。
1950年台湾成立中国文艺协会,推出机关刊物《文艺创作》,大肆鼓吹战斗文艺。
与此同时,文坛出现了怀乡小说与回忆小说,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张秀亚的《牧羊女》等。
50年代中、后期:现代诗歌在台湾兴起,涌现出三大诗社,最早由纪弦、郑愁予发起“现代诗社”,随后,洛夫、痖弦组织的“创世纪”,谭子豪、余光中组织的“蓝星社”成立,这些诗人们的诗歌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向倾向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文学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台湾文学发展的历程、状况及其文学现象认识台湾文学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其作家、作品特点。
教学重点:认识、了解,把握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概况,明确台湾文学性质。
教学难点:认识台湾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创作特色认识,了解著名作家的文学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讲授、分析教学内容:一、台湾文学的性质1、研究台湾文学的原因: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新文学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了解台湾,研究台湾新文学是统一祖国的需要。
2、如何研究台湾新文学:台湾新文学发生于二十年代,一方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学传统,蕴含了强烈的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有许多因素,浓郁的地方色彩。
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有健康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又有“反共”意识的创作。
所以,研究台湾新文学,即要将其与祖国文学相连。
又必须根据台湾特定的社会历史,现实环境,从具体作品出发,实事求是地批评,只有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确定各个流派,作家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作用。
3、台湾新文学的性质台湾新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新文学的一个重要成部分。
A 地缘关系: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与大陆密不可分,《唐》过台湾,从性氏、宗族、传统方面详细考察了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我们的祖先是从唐来的”1978.11台湾史迹研究会议,“研究台湾同胞根的问题”,《台湾日报》1919、6、11发表了《乡土、血统、根》指出,台湾是我们直接的根,而这根不嵌在更大的根里,非便是中国。
B、政治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台湾人民同祖国人民一样经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五四”时,台湾先驱者接受“五四”爱国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开展了以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为目标的斗争,组织了“应声会,启蒙会,新民会,”创办“台湾青年”,加入了大陆民族解放运动大合唱,有人称之为,台湾新文化运动。
C、文化背景看,受“五四”新文学影响,从1920年起,以“反对文言,提倡讨论,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内容的文学改革运动,《台湾青年》发表了《文学的职务》《日用文鼓吹论》(陈瑞明),《台湾》《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汉文欧革论》黄朝戮,提倡改革旧文学,推广白话文,尤其是廖汉原《新旧文学之争》,“中国新文学开始于文学改革,终于文学改革台湾文学已步其后坐,台湾新文学运动,是受中国新文学运动影响而发生的。
”由此可以说台湾新文学的是中国新文学的一个歹流,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即使是49年后表现的现实意识,仍然以往精神的回响与延续。
特点:(1)强烈的爱国的民族主义精神文学现象总是这样的,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自然演化出县有特殊风貌的文学,蓄含独特的乡土色彩,乡土人物,典型台湾环境,台湾方言,单一流派向多种流派发展。
(2)分期:50年代,战斗文学与乡愁文学思潮60年代,现代派文学思潮70年代,乡土文学思潮80年代后,多元文学思潮第二节: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一、反封建文学与乡愁文学思潮1、战斗文学思潮:50年代,国民党退居台湾,全面推行“反共和国”政策,把文艺充当政治工具。
50、5,张道翻主持召开“全国文艺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把“反共救国”作为神圣的任务,同时成立“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组织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十个评委会,确定“反共抗俄”意识为主要评选标准,并且发行机关刊物《文艺创作》作为反共作品发表园地。
50年台湾当局开展以除“三里”为内容的清洁运动。
即“清”亦黑性文学,对文艺全面围剿,战斗文学应适应而生。
55年,进一步开展“战斗文艺运动,即向“共产党和苏俄帝国主义战斗”,”是“战斗文学”的继续。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受“反共思潮影响,是国民党反共文学的宣传工具,“过于概念化,过于公式化,变成了八股反学,很快衰落代表作:陈纪莹《芬大村传》阶级斗争统血与悲,反共意识明确。
2、乡愁文学:在反共文学泛滥时开始,一直延伸到八十年代,以回忆大陆,表现大陆去台思念,怀旧的感情。
乡愁文学回忆文学,留学生文学,代表作家,林海音,苗瑶,司马中原。
内容:(1)客观反映大陆生活,侧重表现故土,思乡怀旧的感情,适合去能大陆人感情,被称为“祖国大陆的乡土文学”。
如,林海音《城南旧事》,苗瑶《乱离人》聂华玲《浪子的悲歌》(2)表现去国他乡,异地奋斗的乡土之意,根意的寻找。
分析:林海音於梨华林海音:(1919——2001)本台林含英,少含英子,台湾本土作家,生于日本大阪,后随文到台湾,23年迁入北京,1948年台湾她的独特经历,代表作《城南旧事》《孟云》《婚姻的故事》如小说,最关注问题,是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婚姻史。
是从世界性妇女问题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反映社会,人生,历史的变迁。
内容:A充当对童年的深沉回忆B脉脉乡思乡愁,醇厚乡土您C揭示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城南旧事》:由5个小故事独立成篇,真实反映了二三十年代旧中国的贫穷,苍凉面貌,令人窒息的气氛,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思想和离愁的问题。
小说中英子是贯穿5个故事的始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女人秀英,草丛中的小偷,骑驴的宋妈,当姨娘,德生,秀员以其痴爱,提一灰暗世界中一束柔和美丽的宋妈以沉稳之情,默默忍受巨大痛苦,过久承受生活。
始终坚持现实主义手法,以笔反映现实,人生,是有社会意识,尤其是具有独特的北京风味——对北京的铭愚意思。
细节刻画人物,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艺术特色:一、个性化的语言,具有浓厚感情色彩和极强形象性。
(1)语言美(2)第一人称的叙述(3)借用西方现代派手法象征、暗示、意识流,表现人物心理。
於梨华(1931——)浙江镇海人,生于上海,1948进台湾,49年考入台湾大学外言系,后转历史系,53年赴美返期间创作了《扬子江头》获美征文首奖,长篇小说有《梦四清河》中篇小说《也是秋天》《认行》短小说《官场现形记》留美华人和知识分子的女作家,被称为是文学鼻祖一代“代言人”。
如小说真实反映了海外台学的学位的生活和心路历程。
台学生活的困境辛酸——经济拮据,学业失败,事业受挫,爱情不幸,是篇学生和华人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一代烦恼。
分析观棕榈,《观棕榈》牟天磊,棕榈主干不一样,得到了美国,历史艰辛,这离故土——寂寞,同帼人在一起不融恰。
成功之一,不愿生男;不成功,奔波命家中也不融洽父母以之为,情人以出国为条件,没能实现,棕榈依旧,根扎审于地下,自己,只能漂泊天涯,在台湾无根,在美国也无根:“没有是体的可讲,那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一种感觉,我是一个岛,岛上全是沙,每颗沙都是寂寞。
”揭示了思考时代心理,要排解这一代的事,乃需早日实现统一。
但她的小说还写了觉醒的一代,如“傅家的儿女们”特点:1、故事曲折生动,情节引人入胜——传统小说特点2、多层次的结构,打破时空定向性,在情节推进中穿插对过去的回忆,含借意识流,触景生情方式把过去发生的事一个片断一个片断介绍出来,故事中有故事。
描写逼真,细腻,具有特殊魅力,心理描写真切,善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展示人物心理。
语言畅达。
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时间:产生于50年代初期,以50年现代派诗人,创办《现代诗》分开端,56年,症弦在台北成立了《现代诗社》,又称现代派,控制了诗社,56年台湾大学外文系,夏济安教授创办《文学杂志》,大力现代作品,1960年,白先勇陈若义等人成立了现代文学杂志社,并于3。
5日发表了创刊号。
到1973年,发行51期,培养造就了台湾现代派文学队伍,推动了台湾现代派文学的发展,成为60年代台湾主导地位的文学流派。
宗旨:1、推崇西洋现代主义文学,大量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作品2、提倡纯艺术3、以推动诗,文章,现代化为目标,领导新诗4、对西方文学观念和创作方法主张“横的移花”和“知性”贡献:培养了台湾现代主义文学队伍,启蒙了青年人对西方文学兴趣,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原因:1、群众原因:逃台湾的国民党,为配合“反共合国”的政治中,全面推行反击文学,使“反职服充斥文坛”,一些严肃的作家想找出路,那么路有两条,一条是传统,一条是学习西方,但由于政治原因,传统路堵死,只好学西方。
2、社会原因:54年,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签定,经济了大量接受美授,思想增长,一切都是西方好,形成了:“以美国解释为解释,以美国标准为标准”的局面,传统的价值观,伦理观处于崩溃边缘。
3、社会的生活原因,台湾派兵海外,使从大陆去的作家及台本土作家有一种失落感,流亡意识,这种悲苦寥寂情绪和现代主义传统的“孤绝主题”一拍即合,使他们对一切反映现实的文学反感,余下一条路,只有向内走,走个人世界,感官经验世界。
潜意识和梦的世界,浮罗伊德泛性说和心理分析,意识流手法的小说,反映性的诗,成为拿轻作者刻意追幕对象,现代主义文学乘虚而入。
状态:但是现代派虽然有自己刊物,旗号,但没有严密的组织,统一纲领,作家创作风格不相同,且现代派诗人与现代派小说家的文学主张也有差异,同时,现代派小说家内部也并不一致,白先勇基本上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家。
现代派诗人“余光中”反对全盘西化,“我们的结合,是针对纪弦的反动,但他的诗却十分简化,甚至有些诗句是神经乱的记录。
”现代派特点:题材狭窄,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聂华玲:水台的大陆人心境於梨华:留恋海外无根的一代悲欧阳子:女之依中的变态心理从更生:展示美国的丑恶、冷酷白先勇:无根游子的悲天悯派思旧的情怀反叛传统:思想内容是西方观点,西方乱伦,台也乱伦,反对传统的伦理关系,西方写家变化,台湾也写家庭变化,反映传统家庭制度的腐朽,写法上模仿西方,反对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探索心灵:反对理性压制,重视直觉和下意识作用,着重揭示意识和精神的奥秘,把主观客观的经验颠倒过来,不注重对客观现实描写。
探索表现现代社会都市人的灵魂和心理。
寻找自我:心灵探索目的是寻找自我,探索人生存在的意义。
许多作品都难打上存在主义烙印。
现实中不可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存在,真正存在的自我只有在自由绝对中和脱离现实的意识中才能找到,唯一办法是逃避现实的囚笼,到来看神共我慰籍——寻找超越现实的自我。
七等生——刘武雄。
1939年生。
作品形成怪异,文学奇特,晦涩难懂,“是患少儿麻痹症的,不能孤立地站起来”刘绍铭。
《我爱我的黑眼珠》李龙第:“呼应,就势均力我现在的责任,就丧失了我的存在”现实中,李龙第丧失了自我真下正存在,洪水到来,使李现实中起脱出来,自由地,毫不顾虑地运用自己的关点。
爱护弱者,维护人性尊严,终于找到了自我。
居然置妻子死活,呼唤于不顾,因自己的选择,符合西方存在主义观点,“存在先于本质,既然人是自由的,那么就无所谓善与恶,因为人不能为自己选择善,也不能为自己选择恶——存在主义具象化——左选择我存在。
但缺乏道德感,也不招人同情,讲究技巧,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至上”写什么无所谓,怎么写才是重要的,于是在写作技巧上倾注极大热情——时空交错,象征,暗示,意识流,多尽快情节叠合化,语言感性化,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