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合集下载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鲜卑姓 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汉 穆 陆


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 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 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 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 汉族互为姻亲。
动脑筋Βιβλιοθήκη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 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 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 什么?
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 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孝文帝诏书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 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 官——[魏书]
改易服饰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4世纪后期(386年),我 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 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北方的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影响: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 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 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 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 · · · · 才藻富瞻, 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朝民歌欣赏
注:此歌产生 于北魏时期。 敕勒川,阴山下, 敕勒族民歌,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本为鲜卑语, 后译为汉语。
《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北魏建立以及统一 中国北方的史实,知道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和 原因;理解并记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以及影响; 理解并记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知道北朝。 2、对比改革前后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历史比较的 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 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 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导入新课
文 明 太 后
题元魏冯太 后永固陵
温庭筠
云中北顾是方山, 永团名陵闭玉颜。 艳骨已消黄壤下, 荒坟犹在翠微间。 春深岩畔花争放, 秋尽祠前草自斑。 欲吊香魂何处问? 古碑零落水潺瑗。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导航目录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课堂演练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
新课讲授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嘎 仙 洞 遗 址
北 魏 孝 文 帝
北 魏 骑 兵 俑
北 魏 武 士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穿汉族服饰的少数民族贵族
民族融合已经 成为趋势。
这些说明了 什么?
播放
暂停 快阳
措施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 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 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措施二:
改易服饰
胡服
汉服
措施三: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汉 元 穆 陆 贺 刘 楼 姓
鲜卑姓 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措施四: 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 子为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 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 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 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措施五: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 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 的风气等。
动脑筋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 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 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 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 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新课展开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 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 晋形成对淝水与东 晋8万精兵隔岸对峙,企图一举消灭东晋, 却不料大败于东晋,苻坚负伤带领残兵逃 回北方。
北方 (前秦)
苻坚(氐族) 淝水之战
(4)民族关系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 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 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 减少。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穿裤褶服的乐队
胡舞
胡床
椅子
方凳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特点
➢ 两大方向的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 ➢ 三个阶段的民族融合:东汉末至西晋初,少数民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 封建化,都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 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背景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
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民族交融的表现
(1)经济交往
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 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 生产。
南方 东晋
晋孝武帝司马曜
3.结果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 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 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与学过的哪几次战役相似?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4.影响
淝水之战使得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 威胁,在南方取得了暂时的稳定,社会经 济有所发展。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在淝水之 战中失败了,这究竟是为什么?从中我们 能吸取到什么经验教训? 前秦方面: 前秦军队军心不齐,内部矛盾重重; 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 前秦军队劳师远征,战线过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件(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件(共31张PPT)

3
五胡内迁
崇尚武力,文化落后
游牧民族 (胡人) 鲜卑
匈奴


中原
氐 农耕民族
(汉人)
文化先进,不善征战
9/14/2019
4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 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北方的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影响: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
9/14/2019
5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9/14/2019
1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 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 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 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9/14/2019
2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9/14/2019
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许
多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反对迁都
洛阳,反对汉化,就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孝
文帝积极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当时北方民族
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自从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
期以来,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
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上和生活习俗上日益接
为什么?
• 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源自朝 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 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 “孝”字。
9/14/2019
15
活动与探究 1.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 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
早年所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
• 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的文明太后的教育,对于他积极

《北方民族大融合》ppt课件

《北方民族大融合》ppt课件
平城位置偏北, 气候干旱,气温偏低, 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 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 的王朝的都城。 洛阳曾是王朝古 都,地理条件优越, 气候宜人,是黄河流 域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周围地区农业 发达,城市繁荣。有 发展基础,是理想的 建都之地。
巩固政权 民族融合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一、北方的统一
1.北魏的建立 鲜卑拓跋部原 来居于大兴安岭北 段,汉魏以来逐步 南迁,过游牧生活。 4 世纪后期,拓跋部 首领建立魏国,定 都平城,史称北魏。
鲜卑旧墟石室嗄仙洞
2.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北魏陶俑
地理环境 平 城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迁都的影响:随着迁都,大量的人口从平城迁移到了洛阳。经过 前后近十年的重建,洛阳发展成为北方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太和十七年(493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是史上一次颇具智慧的著名 事件。面对重重阻力,孝文帝以进为退,收放自如,终于如愿以偿,把以“汉化” 为中心的改革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 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伊始,就把迁都洛阳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他看来,洛 阳地处天下之中,经济基础坚实,交通条件便利,文化积淀深厚,一直是汉族政 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曾是东周、东汉和魏晋的都城。迁都洛阳,既有 利于加强同中原汉族门阀士族的联系与合作,又可以乘机摆脱鲜卑守旧贵族势力 的束缚掣肘,推行汉化改革。但是要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守 旧贵族的反对,普通鲜卑民众的抵触,其声势之大、阻力之重,是可以想见的。 年轻的孝文帝要克服这方面的重重障碍,按常规的方式是不成的,必须剑走偏锋、 另辟蹊径,于是乎,孝文帝决定假借“南征”之名,达到迁都的目的。 北魏太和十七年八月,孝文帝亲率大军30万,号称百万,南下“伐齐”。 适逢秋雨连绵之际,风雨交加,道路泥泞,历经近一个月,数十万北魏将士才抵 达洛阳城下。他们神色倦怠,疲惫不堪,恨不得一屁股坐下不再起来,随行的诸 多大臣同样精疲力竭,叫苦不迭。可是,孝文帝却精神抖擞,执鞭催马,命令将 士立即开拔,一派不灭南齐誓不回归的架式。 文武百官见此情形,纷纷跪倒在孝文帝的战马前,叩头不止,恳切请求皇上 体恤下情,停止“南征”。孝文帝故意声色俱厉地喝斥道:朕正准备经营大事, 统一天下,可你们这些人却推三阻四,有意迁延,须知道国有国法,军有军纪, 你们如执迷不悟,再要说东道西,当心受到严刑的制裁!但是安定王拓跋休等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课件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课件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采汉制
穿汉服
胡服
汉服
北魏孝文帝出御图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拔拔
元 长孙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改汉姓
汉化措施: 语言: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用汉语

服装: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
穿汉服 往 交
改汉姓 流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联汉姻 交
政治:采用汉魏的官制、法律等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 强征各族人民当兵(约80多万), 企图统一中国……晋军以8万精 兵应战,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 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 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 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 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项目
交战 双方 时间
内容
前秦 东晋 383年
图中的人物正在做什么?
图三 《农耕图》 (甘肃酒泉丁家闸5号壁画墓)
图中有几个人?还有什么? 图中的人物正在做什么?
北方各族人民处于一种杂居状态,民族 聚落已经不多见。而且,很多少数民族都学 会了汉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你能概括一下孝文帝童年时代的社会风貌吗? 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借
鉴,出现了民族交融趋势。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年 级:七年级
学 科:历史(统编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苻坚改革
政治 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
经济
思想 文化
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一、淝水之战

北方民族大融合PPT课件

北方民族大融合PPT课件

魏 蜀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 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 方,目睹了洛阳的风 貌,感慨的说:以前 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 后的异族风气,现在 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 兴盛,人才济济,难 以言传
返 回
返 回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讲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状况
从初二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上看,年 龄偏低,知识水平和资料来源还是很有限,但 他们有新鲜感、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从 能力上看,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喜欢动手 去做、喜欢用语言去陈述,但理性认识较差。
教学预测及对策 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两个:(1)分析战争 部分,学生考虑问题可能不够全面,对策是 指导学生积极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引导 学生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2)介绍人物部 分,有的学生会力图参与,但又无从下手。 对策是积极指导学生从历史书籍、影视、网 络、报刊、杂志等途径获取资料。
1.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是( )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是
(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3.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胜利的相同意义是( )。
①沉重的打击了日寇 ②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二、教材分析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集中体现了中国抗日战 争的全民性、艰苦性和伟大性。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 我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儿女 发出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时代呼声:有直 面凶顽、英勇搏杀的悲壮;有兵民一家、予敌重创的凯歌;有 挥笔如剑、引吭泼墨的自信;有致力发展、捍卫尊严的凛然。 正是这一代不屈的脊梁,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抗击了侵略者, 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七上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七上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七上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DIV.myFav_1197009420287P.msoNormal{TEXT-jUSTIFy:int 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 -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 v_1197009420287LI.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 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 :"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1970 09420287DIV.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 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 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1970094202 87DIV.Section1{page:Section1}DIV.myFav_119700942028 7oL{mARGIN-BoTTom:0cm}DIV.myFav_1197009420287UL{mAR GIN-BoTTom:0cm}23视频: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最新人教版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

最新人教版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
1、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 条件。 2、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的发 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 比较安定。 4、南迁人民和江南人民的辛勤劳动。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2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 牛羊。
这是一首北 朝敕勒族民歌, 原是鲜卑语,后 译成汉语。你知 道鲜卑族何时统 一了黄河流域吗? 你知道他们的生 活发生了哪些变 化吗?
这也证服明。了”一个历史上的通则,就是一个
文化水平低的民族,即使最初能以武力征服 一个文化水平高的民族,但始终还是会被这 个文化水平高的民族所溶化进而消失无踪。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23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24
三、北朝的更替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25
小结:

各 族 人 民 长 期 接 触
融合开始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1、北魏的建立: 时间
都城 民族
4世纪后期 平城 鲜卑族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439年
3、北魏统一的影响:
北方出现了民族 大融合趋势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10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后,出现了 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迁都洛阳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11
融合高潮
(思路引领: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
以及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七年面级历分史下析册)课件
13
民族融合高潮
合作探究
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方便学习,有利统治; 有利于洛阳城市发展;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一2、学科:历史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现象和孝文帝这一历史人物事迹(2)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分组安排二、教学课题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四、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中原,各民族之间频繁的接触,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鲜卑孝文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地改革,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巩固了鲜卑贵族对北方的统治,有力地加强了北方的统一,为以后隋朝的全国性统一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对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这种盛况是由各兄弟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引导讨论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北朝民歌《敕勒歌》打开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B%B7%C0%D5% B8%E8&in=20918&cl=2&lm=-1&st=-1&pn=1&rn=1&di=96642171105&ln=1962&fr=&fm=det ail&fmq=1330063890250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 ype=2#pn11&-1&di373595977介绍北魏皇帝孝文帝/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0%A2%CE%C4% B5%DB&in=22091&cl=2&lm=-1&st=&pn=7&rn=1&di=127223888670&ln=1963&fr=&fm=&f mq=1330063317828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 7&-1&di127223888670&objURLht从而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展示教学目标教授新课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让学生阅读课本114一115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打开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E%BA%BD%FA%CA%B1%C6%DA%B1%B1%B7%BD%C9%D9%CA%FD%C3%F1%D7%E5%C4%DA%C7 %A8%C7%E9%BF%F6&in=29199&cl=2&lm=-1&st=&pn=0&rn=1&di=73293079245&ln=984 &fr=&fm=&fmq=1330065297640_R&ic=&s=&se=&sme=0&tab=了解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的情况并回答下列问题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族建立了北魏,并于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必须经过祖国这一层楼,然后更上一层楼,达到人类的高度。

下面是XX小编为您推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与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轻易突破难点,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的历史课老师带来了新的任务,大家准备好了吗?大家听过木兰从军的故事吗?《木兰诗》还记得吗?(请一个同学来背诵)。

歌中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二十载,屡建战功,但是却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子的故事。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首流传了千百年之久的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南北朝时期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缔造了我国北方灿烂的历史文明,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也就是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兴奋。

设计意图:这样做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导入中诗歌背诵的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少数民族内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学生预期活动效果: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讨论中来,并能够从课本上找到相应的答案。

生:从东汉末年。

教师总结:对,很好。

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设计意图:这样做使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出现有了感官的认识,方便下面知识的讲解,也就是为今天的新课做好铺垫。

七年级上第20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七年级上第20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学法指导1、阅读课本,圈点信息,认真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2、积析参与课堂讨论,搞好基础知识巩固落实3、回扣学习目标,搞好基础知识巩固落实(四)、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方的统一北魏的建立:统一:(2)民族的融合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目的:(3)概况: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措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思想文化(2)作用:(3)北朝:二、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爱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三、课堂小结我的问题:我们的问题:老师的总是:四、自主检测1、单项选择题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北魏建立时的都城在:A、洛阳B、建康C、平城 D.荆州4.北魏政权建立的时候应属于:A、西晋末年B、前秦时期C、十六国时期D、北朝时期5.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B.许C.洛阳D.殷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A.383年B.386年 C.439年D.494年7.五胡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A. 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先进。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要继续努力啊。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二)新课1.淝水之战东晋建立的同时,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出现了十六个不同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布置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影响。

(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原创1: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原创1: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白寿彝《中国通史》 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做?
追梦历程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平城
洛阳 如果你是当时一位鲜卑贵族,你愿意迁都吗?
迁都洛阳的原因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 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
平函城帝之宅弊,:河地洛理王位里置,偏因北兹、大交举,通光闭宅塞中、原粮。食供应困难—,—不《利魏于书》统 治译中文原:;我们国家兴起于北方,现在定都平城。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 洛间阳存之在利着:严是重隔中阂原,的文政化治冲、突剧经烈济;文平化城中偏心居塞,上有,利民于风统强治悍,中崇原尚地武区力。,
第20课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总是有很自信的民族 (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
鲜卑族
考考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的时期。 你能将魏、蜀、吴、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对号入座, 填入下面的图表中吗?
魏 蜀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各民族要想进步,就必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树立民族平等、民 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识。
本课小结 一个趋势 两个措施
北方的民族汇聚
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迁都洛阳 汉化政策
两个影响
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的繁荣

北朝
南朝 (宋齐梁陈)
北魏孝文帝
我的梦想是实现鲜卑族与 汉族友好、互补,学习先 进的汉族文化,稳坐江山。
人物档案
追梦人
姓名: 拓拔宏 别名: 元宏 性别: 男 民族: 鲜卑族 职业: 皇帝 国籍: 北魏 生卒: 467—499年 社会关系: 祖母 冯太后 特长: 精通汉文化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

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2、进程:
进①北方少பைடு நூலகம்民族内迁中原,与汉族趋向一致②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程③北朝后期,民族差异模糊,北方实现民族大融合
小结:
各族人民长期接触
民族融合的趋势
北魏政府的改革
迁都洛阳改革措施民族融合
北方政权
东魏北齐
曹魏
西晋
前秦北魏
氐鲜卑西魏北周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中国朝代演进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1、鲜卑族建立北魏
(1)鲜卑族的崛起(2)北魏的建立(4世纪后期)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
3、北方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2)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2、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学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与汉通婚实行汉制,学习汉礼法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汉姓拓跋元丘墓陵穆步六狐陆鲜卑姓汉姓贺赖贺独孤刘贺楼楼
2、推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主要的背景是(A)
A民族融合的趋势B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C汉族大臣的支持D各族人民不断起义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B)
A增加财政收入B巩固统治C打击保守贵族D接受汉族文化
4、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的是(C)
A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
表现:生产技术
生活习俗

七上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

七上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

课堂练习






4、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治家领导的改革 是( ) B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大化改新 D戊戌变法 5、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洛阳,感慨地说:“以前 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 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导致这一 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D A汉族人口大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迁 B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C黄河流域向来文化昌盛 D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1.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孝文帝?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 家、改革家,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 用。 2.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了北 方的四个政权。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1、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 B A氐族 B鲜卑族 C匈奴 D羌族 2、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 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 ) C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都 C北魏孝文帝 改革 D明成祖迁都 3、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 D A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 B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D禁止学习汉族的礼法
目 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北 魏 改 孝 文 革 帝 改 措 革 施
洛阳 。 ②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禁用 鲜卑语 ; ③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 汉族 服饰; ④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汉族 姓氏;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⑥采用 汉族 的官制、律令; ⑦学习 汉族 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邱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为把 改 将

姓皇 为 鲜

元族 汉 卑 。由 族 族

姓姓的

拓氏姓

跋,氏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 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 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 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2、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措施

施 孝文帝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D)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王莽改制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C)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5.下列对于民族融合的理解,错误的是(D)
A.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B.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逐渐趋同 C.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融合 D.少数民族都变成汉族 6.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2)汉化改革措施:(6个方面)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 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
4.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 促进了民族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黄河流域)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民族融合趋势
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 在一起,在生活习俗和生产技 术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 成为趋势。
民族融合的表现 服饰变化
民族融合的表现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
饮食变化
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 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民族融合的表现 生产技术方面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 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民族融合 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 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 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 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
鲜卑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北魏文官俑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
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
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
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鲜卑姓 拓跋 贺楼你同意哪种观 Nhomakorabea?说出你的理由。
评价孝文帝,主要根据他的改革;评 价他的改革,主要根据以下两个标准:
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促进历史前进。
二、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 的进步。
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 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胆识的改革 家。
措 改汉姓: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施 通汉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用汉制: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学汉礼: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 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 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 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1)迁都: 从_平__城__迁到__洛__阳_
(2)汉化改革措施:(6个方面)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 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
4.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
促进了民族融合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C)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B)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 大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应加以 肯定。
北朝更替 图示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内容小结:
北 魏 统 一 北 方
民 族 融 合 的
北 魏 孝 文 帝






都 洛


一 步










1.北魏的建立: (1)时间:4_世__纪__后_ 期(2)地点:_东__北__地__区__ (3)民族:__鲜__卑_族___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_4_3_9_年__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洛阳
平城,气候干旱,生产粮食不足。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
原因 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孝文帝 迁都洛 阳
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影响
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 创造了条件
2、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措施
说汉语: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 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改革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 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
看法一: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全盘 汉化,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鲜卑族及其文 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
看法二:有人认为孝文帝改革尽管使鲜卑 族不再独立存在,但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 合发展进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 政治家、改革家。
3.正确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14-115页)
1.北魏的建立: (1)时间:_4_世__纪__后期(2)地点:_东__北__地__区__ (3)民族:__鲜__卑__族__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_4_3_9_年__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1)迁都: 从_平__城__迁到__洛__阳_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 牛羊。
这是一首北朝民 歌,原是鲜卑语, 后译成汉语。你知 道鲜卑族在中国历 史上建立了哪个朝 代吗?你想了解历 史上鲜卑族一位杰 出的政治家吗?
学习目标
1.了解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 一。
2.掌握北魏迁都洛阳和北魏孝文帝 改革措施的相关内容。
是( A)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民族融合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鲜卑族的文化极其落后,统一北 方后,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摆在北 魏统治者面前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巩 固统治,如果你是孝文帝,为了改 变鲜卑族落后的文化状态,你会怎 样做?
进行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洛阳 2、汉化改革
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