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1

合集下载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培训课件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培训课件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0
❖胰管内高压的原因: ❖当胰管完全或部分堵塞 ❖腺泡细胞持续或过度分泌胰液 ❖前述导致“共同通道”阻塞 ❖十二指肠液胰管内反流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1
4.致病因子对腺泡细胞的直接损伤
❖酒精 乙醛 氧自由基 损伤胰腺,使腺 泡细胞内脂质含量增高, 线粒体肿胀和 失去内膜, 腺泡和胰小管上皮变性、坏 死;
❖甘油三脂在胰脂酶的作用下生成游离 脂肪酸, 而游离脂肪酸对腺泡有损伤作 用
❖缺氧、高钙血症等均可直接破坏细胞
膜、线粒体膜而导致腺泡细胞的坏死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2
(二)胰酶细胞内激活
❖胰酶细胞内激活的信号通道尚 未完全阐明
❖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与胆囊收缩素(CCK) ❖CCK受体(CCK-R) ❖腺泡细胞内游离钙浓度
❖ 胰舒血管素可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 脂肪酶将脂肪分解成脂肪酸后,与钙离子结 合形成脂肪酸钙(皂化斑)。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4
❖全身的损害作用:
❖被激活的磷脂酶A破坏肺泡表面的卵磷 脂,使肺泡表面张力改变,产生成人呼 吸复窘迫综合症
❖被激活的磷脂酶A还可促使组织胺释放, 产生循环衰竭。
胆汁逆流入胰管
细菌使结合胆汁酸还原成游离胆汁酸
激活胰液中的酶原 胰腺坏死 AP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3
“共同通道”学说
❖多数情况下显为胆汁逆流的结果, 但却未必是因结石嵌顿所致:
❖如Schmieden和Sebening(1928)发现 壶腹部有结石者仅4.4%;
❖Kelly(1971)发现仅5~8%胆石性胰 腺炎病例有壶腹部嵌顿结石。

急性胰腺炎诊治发展现状和进展

急性胰腺炎诊治发展现状和进展

AP常见病因
胆石症(微结石) 嗜酒 特发性 高脂血症 高钙血症
SOD 药物与中毒 ERCP术后 外伤 术后
AP少见病因
胰腺分裂 壶腹周围癌 胰腺癌 乳头周围憩室 血管炎
AP罕见病因
感染
– 柯萨奇病毒 – 腮腺炎 – HIV – 胆道蛔虫
压升高; 4. 刺激胃窦部G细胞分泌胃泌素,激发胰腺分泌; 5. 从胃吸收,刺激胃壁细胞分泌盐酸,继而引起十二
指肠内胰泌素和促胰酶素分泌,最终导致胰腺分泌 亢进等。
高脂血症
约占AP之1.3~3.8% 通常为高脂血症Ⅰ、Ⅳ、Ⅴ型 甘油三脂>1000mg/dl(11.3mmol/L) 糖尿病等合并高甘油三脂 嗜酒病人合并高脂血症
腹痛 多在暴饮暴食后起病,普通解痉药不能缓解 弯腰、坐起前倾可减轻。主诉重而体征轻 恶心、呕吐 发热 黄疸
(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低血压与休克 弥漫性腹膜炎 麻痹性肠梗阻 消化道出血 皮肤瘀斑(Grey-Turner征、Cullen征) 胰性脑病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免疫因素
– SLE – Sjogren’s综合征
α 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不同地区AP病因 (%)
结石 酒精 特发性 其它
美国纽约 32 20 18 29
瑞典 38.4 31.8 23.2 6.6
印度新德里
49.0 23.6 16.5 10.0
胆源性胰腺炎(SBP)
约占AP 30~60% 注意微结石
药物引起胰腺炎可能机制
Drug
可能机制
ACE inhibitor
引起局部血管水肿,造成胰管阻塞
Asparaginase Azathioprine Cimetidine Corticosteroid Estrogen Furosemide 6-Mercaptopurine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_杨冬华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_杨冬华

○专题述评重症急性胰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杨冬华,黄 卫(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广州510630)收稿日期:2004-07-02 作者简介:杨冬华(1954—)男,教授,中华医学会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消化病学会常委,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胰腺杂志及本刊编委。

【中图分类号】R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56(2005)03-0131-03 多种病因可致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pancreatitis ,SAP ),病程进展快,占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 )患者的15%~20%,死亡率可达20%~30%,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以往研究多注重临床评估和治疗,近年来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探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科学地分析可能的病因、潜在的机制可为准确评价SAP 、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提供重要依据。

1 病因研究SAP 病因较多,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在大多数地区,胆石症、酒精是最主要的病因,其他如胆道蛔虫、药物、代谢异常、O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胰腺缺血、肿瘤、先天性畸性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引起SAP 。

1.1 胆道疾患 包括胆结石、炎症及蛔虫,以前者多见,近年日益重视对胆总管小结病(Common bile duct microlithiasis ,CBD M )的研究。

小结石指直径<2mm 的结石、胆固醇结晶、胆红素钙颗粒和碳酸钙颗粒,临床常规检查常难以发现,在大部分ERCP 未能发现胆总管结石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 P )病例中都能发现CBD M ,易误诊为特发性胰腺炎。

Ko -hut [1]等选择了连续151例ERCP 未发现胆总管结石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其中101例为胆囊结石、50例为胆囊切除术后:入院后24小时内行ERCP 提取胆汁,根据Juniper 和Burson 标准,当每玻片发现>10个胆固醇-水化合物结晶(cholesterol monohydrate crystals -C MCs )和/或>25个胆红素钙盐颗粒(calci -um bilirubinate granules -CB Gs )即确认为高密度结晶。

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 7" ] 的激活, E%*(8 等 利用渥曼青霉素抑制 5@"6 减轻
56B 家族腺泡细胞内相互作用, 发现新的药物以对 抗 56B 对 45 的启动与维持。 !" 白细胞过度激活 # 炎性因子学说 近年研究认为, 炎症介质是引起胰腺炎炎症的 扩布、 病情加重、 多器官功能障碍以致死亡的重要原 因。被激活的胰酶能刺激胰腺内的单核巨噬细胞及 破坏的胰腺腺泡产生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 引起白 最终导致 细胞过度激活 + 炎性因子级联瀑布效应, 患者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292&)$%- %*>=,$$,&’09 0)2!’*2) 29*/0’$) , E@FE ) 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3GHE ) 。研究 ( $;=&%!=) ’0(,* /92>;*-&%’* 29*/0’$) , 发现, 多种炎症因子参与 45 的发生发展, 如肿瘤坏 死因子 + ! ( &;$’0 *)-0’2%2 >,-&’0 + ! , CIA + ! ) 、 白细 胞介素 ( %*&)0=);1%*2,@J2 ) 、 血小板活化因子 ( !=,&)=)& 5J4K ) 等, 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目前普 遍认为 CIA + ! 、@J + 7 在 45 早期即产生, 它们继而 引起一系列瀑布样反应, 导致更多炎症因子的产生 和炎症的发展。 ! L $ M 相关治疗 M 抗炎症介质治疗可阻止 E45 的发 生发展, 为传统治疗的改进开辟了新途径。 H)*8,$ 等
[ 7K ] + "S 失活, 细胞因子产生减少。 U8’; 等 研究显
导因子 7 ! ( 89!’:%, %*/;-%<=) >,-&’0 + 7 !,?@A + 7 ! ) , 和肺损伤至少在部分程度上是由于抑制了 CJFR 的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 " !Q R @ U D k d & W@ U D J & Q R @ U D T 7 \= P4B ;< 9 3 < > 0 09 ? , > 8 E?. 0 ,9 X 0 > [ > < >8 P= >;?8 < > = . = . 0 8 9 , ;/ . 8 = > 4 Z ຫໍສະໝຸດ = E E> ;= . 8
* $#"(*
!T " 7J P?3F ?8 > < & = B ;. 8 /?4 = B ;. 8 /;P/ , 9 ?< B8 < 8 . ?9 . 40 "##6 & &" $ " % ( "#6 % "$67 ! $( " !S U F R @ a ‘ eV U & a S \\ T \& F @ a J \S UT @ 7@ 8 = . ? %Y. ?4. ?3 ;< 9 = > . ?X 0 8 . ?> ^ ;< > 0 0 . 9 ? . ? 0 _. ? ?> 9 ;/ 0 . !T " 7TF P= -d = E9 / & "##" & "* $ ( % ( &6# % &6G7 ! $G " !C S U DD k &O + +R &F R N a N b S D @J &> = / 7 A 0 8 . ?% $> ^ ;< > 0 0 . 9 ? . ? ;;. / / < B?4 . ?[ 0 . [ >P< 9 = E> / . /8 < 8 . ?9 , 09 X= E>P< . ?< B Y/ 44> < !T " 7R P,d = E9 / & "##: & 6’ $ ( % ((&$ % (&’7 ! $* " !F R N O S c @ a ‘C &+ U S e N ) @R & C @ C @ a @ U S\& > = / 7, . a% $&: ?4 , . a% $66-X P?8 = . 9 ?0 = P, 9 P< 0 P;;< > 0 0 9 < 0 ?4 4. < > 8 = / B !T " 7b < TF ?8 > < & < > 3 P/ = >A \F U $ > ^ ;< > 0 0 . 9 ? . ? Y/ 44> < 8 ?8 > < "#$# & $#" $ : % (GG6 % G*$7 ! "# " !F R + UJ &O @ U D \& T @ e S U F N FT &> = / 7c . 3 < 0 = = . ? ?/ 9 3 P> 0 = < 3 > = X 0 8 . ? = 9Y/ 9 8 _ = P, 9 P< , > = 0 = 0 . 0 !T "7 U = P< > & "#$# & &’& $ ("*$ % ($#’" % $#’’7

综述-重症胰腺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各系统损害

综述-重症胰腺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各系统损害

重症胰腺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各系统损害综述目录重症胰腺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各系统损害综述 (1)引言 (2)病因 (2)(一)胆道结石 (2)(二)肝胰壶腹括约肌功能障碍 (2)(三)酗酒或暴饮暴食 (3)发病机制 (3)(一)胰腺的自身消化 (3)(二)细胞因子在致病中的作用 (4)病理变化 (5)各系统损害 (5)(一)消化系统变化 (6)(二)心脏损害 (6)(三)呼吸系统损害 (7)(四)肾脏损害 (10)(五)神经系统变化 (12)(六)血液系统变化 (13)引言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属于急性胰腺炎的特殊类型,是一种病情险恶、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的急腹症,占整个急性胰腺炎的10%~20%。

20世纪80年代,多数病例死于疾病早期,直至近10年来,随着SAP外科治疗的进展,治愈率有所提高,但总体死亡率仍高达17%左右。

病因70%~80%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胆道疾病、酗酒和暴饮暴食所引起的。

(一)胆道结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以往所谓的特发性急性胰腺炎(IDP)中有70%是由胆道微小结石引起的,这种微小结石的成分主要是胆红素颗粒,其形成与肝硬化、胆汁淤积、溶血、酗酒、老龄等因素有关。

微小结石的特点是:①大小不超过3~4mm,不易被B超发现;②胆红素颗粒的表面很不规则,一旦进入胰管,容易损伤胰管而引起炎症和感染;③胆石的太小与急性胰腺炎的危险性呈反比,微小胆石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比大结石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更为严重。

若临床上怀疑此病,可做急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十二指肠引流,将收集到的胆总管内的胆汁进行显徽镜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对确诊为微小胆石的病人,首选的治疗方法是行胆囊切除术。

(二)肝胰壶腹括约肌功能障碍肝胰壶腹括约肌功能障碍可使壶腹部的压力升高,影响胆汁与胰液的排泄,甚至导致胆汁逆流人胰管,从而引发急性胰腺炎。

1998年Welega分别检测了急性胰腺炎病人肝胰壶腹括约肌(SD)、胆总管(CBD)及胰管(PD)的压力,发现全部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病人的SD、CBD和PD的压力均显著升高,非胆源性急性胰腺炎中有65%的病人SD压力升高,56%的病人CBD和PD的压力升高。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肾损害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肾损害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肾损害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累及肺、肾、肝等远处器官。

SAP并发急性肾功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如炎症介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细胞凋亡等。

通过对其机制的探讨,能进一步了解SAP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机制,有利于该疾病防治方法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肾损害;炎症介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近年来发病有增多趋势,尽管多数情况下,胰腺炎表现为轻度,但约25%的患者可能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继之发展为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ultiple organs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成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其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胰外器官损伤中肾功能障碍发生率仅次于肺功能障碍,大约在14 %~43%。

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常常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也是SAP导致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死亡率高达71%~84%,出现ARF后其他脏器衰竭发生率也显著上升[1]。

现就近几年胰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SAP并发肾损害的机制1.1 胰源性肾毒性的作用 SAP时大量活化的胰酶释放入血,其中的磷脂酶A2(PLA2)使细胞膜的磷脂和卵磷脂分解,异常的脂类代谢产物如自由脂肪酸、酰基肉碱和溶血磷脂都是膜活性因子,可破坏细胞膜,致组织细胞膜脂质分解,直接在近曲小管细胞内沉积,引起肾小管细胞损伤坏死[2],且SAP时胰消化酶原激活,如弹力蛋白酶、激肽酶、脂肪酶等,对肾脏有强烈的肾毒性作用,可破坏肾血管壁,扩张血管及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出血、血栓形成及循环障碍。

胰蛋白酶活化组织中的激肽释放酶原成为激肽释放酶,后者将血液中的激肽酶分解为具有血管活性的胰激肽,从而引起肾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加上胰蛋白酶激活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产物,所致高浓度胰蛋白酶引发高凝状态,造成体内凝血与纤溶过程失衡,肾组织内血栓形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而导致肾功损害[3~5]。

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研究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研究进展
患者情况
患者为老年女性,因长期饮酒、暴饮暴食,导致重症 急性胰腺炎发作。
护理措施
采用常规护理联合个体化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护理效果
经过精心护理,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疼痛缓解, 康复出院。
案例三:跨学科联合护理的实践经验
患者情况
患者为青年男性,因车祸导致重症急性胰腺炎发作。
并发症
包括感染、休克、消化道出血 等,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02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护理现状
护理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进行 准确的诊断。
评估工具
运用评估量表、风险评估模型等工具 ,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风 险、生活质量等进行全面评估。
护理措施与实施
采用多种疼痛管理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康复训练
03
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患者
的功能恢复。
跨学科联合护理的探索
联合诊疗
联合多学科专家,为患者 提供全面的诊疗和护理服 务,提高治疗效果。
联合护理
联合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 ,共同为患者提供护理服 务,确保患者得到全面、 专业的护理。
延续性护理
为患者提供出院后的延续 护理服务,包括定期随访 、健康指导等,确保患者 得到持续的护理支持。
精准护理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 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 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 度。
个体化护理方案的研究
营养支持
01
针对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以满足患
者的营养需求。
疼痛管理
02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o e s t r a d i o l p l u s d y d r o g e s t e r o n e c o mp a r e d w i t h c o n j u g a t e d e q u i n e o e s t r o —
g e n s p l u s me d r o x y p r o g e s t e r o n e a c e t a t e o n l i pi d s , a p o l i p o p r o t e i n s
[ 1 7 】Hu a n gF , Wa n gH, Z o uY, e t 1. a E f f e c t o f G n R H— I 1 o nt h eE S C p r o l i f e r a — t i o n , a p o p t o s i s a n d V E G F s e c r e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e n d o me t r i o s i s i n v i t r o [ J ] .
F e r t i l S t e r i l , 2 0 0 1 , 7 5 ( 3 ) : 4 8 5 48 - 8 .
展[ J ] . 现代妇产科进展 , 2 0 1 1 , 2 0 ( 2 ) : 1 3 9 — 1 4 3 . [ 4 】 王荣跃 , 吕杰强. 子 宫 内膜 异 位 症 的 药 物 治 疗 进 展 … . 安徽 医药 ,
i n w o me n w i t h r e c u r r e n t d e e p l y i n f h r a t i n g e n d o me t r i o s i s 『 J ] . F e r t i l S t e r i l ,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摘要:在临床上,重症急性胰腺炎属于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在发作时往往会导致病人体内高分解代谢,伴随代谢功能紊乱,还会由于全身炎性反应而损害到机体多脏器功能,进而致使病人出现糖耐量降低、糖异生增加、糖利用率低下等问题,甚至出现低蛋白血症和负氮平衡,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最终危及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逐步广泛应用到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大量临床实践也证明:目前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除了采用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以外,还需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措施,以从根本上提高病人的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获得更加理想的临床疗效,促进病人的康复。

基于此,本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进行综述,为一线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肠内营养支持;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进展1.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而言,肠道细菌移位、炎性因子反应、胰酶自身消化及氧化应激反应等均是引发该疾病的关键因素。

目前临床证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肠道菌群移位会引发肠源性感染,并损害到肠黏膜屏障功能。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正常情况下肠道屏障会对肠道菌群进行阻隔,使之难以突破黏膜移位进入到肠外组织。

当患上重症急性胰腺炎时,人体中的肠壁血液灌注会减少,损害肠道运动功能,致使细菌大量生长,引发肠黏膜缺血再灌注,造成其通透性增高,降低人体免疫力,在这些机制的综合作用下,将会致使肠道内的毒素和菌群通过淋巴系统、血液循环、胆道与胰胆管逆行感染、直接进入腹腔等途径而出现移位情况,对已经活化的巨噬细胞产生刺激,进而出现过量的炎性因子,再次损害到胰腺等脏器,造成胰腺组织二次感染,造成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甚至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1]。

2.肠内营养支持的相关理论依据2.1肠道屏蔽在当代临床医学中,肠道屏蔽涉及到机械屏蔽、免疫屏蔽、生物屏蔽三类。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症急性胰腺炎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具有病情恶劣、并发症较多以及病死率高等特点,已成为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腹痛、黄疸、高热、消化道出血、呼吸异常、昏迷甚至休克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若能够全面掌握患者的发病因素以及机制等,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预后提供保障。

因此该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进行综述,分析患者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

[Abstract]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is a common acute abdomen in clinical practice.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or condition,high complications and high mortality. It has become a major disease threatening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clinical symptoms mainly include different degrees of abdominal pain,jaundice,high fever,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respiratory abnormalities,coma and even shock,which seriously threaten the life safety of patients. If you can fully grasp the patient’s morbidity factors and mechanisms,and take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in a timely manner,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ndition,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and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prognosis. Therefore,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everity of acute pancreatitis and analyze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he patients.[Key words] Pathogenesis;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Research progress;Etiology近幾年,我国急性胰腺炎发病率日趋增长,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属于特殊类型。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疗现状:中国急诊急性胰腺炎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疗现状:中国急诊急性胰腺炎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疗现状:中国急诊急性胰腺炎临床实践指南解读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属于临床常见急症,SAP占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的15%~20%,病情危重,预后凶险。

近年来资料显示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文献报告年发病率50/10万,病死率高达15%~30%。

据国内统计,大型专科化医院的平均病死率为17.1%,国外平均17.2%。

尽管近50年来SAP治疗的方向逐渐由早期手术治疗向延期、选择性的手术治疗转变,也有生长抑素、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连续性血液净化等措施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SAP的救治成功率,但是因为SAP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包括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ACS)等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导致目前SAP的救治陷人“瓶颈”。

SAP病情凶险、病程冗长,阻断病变的发展、预防继发性感染、控制器官的损害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的重点。

因此,探索SAP的综合救治模式,提出科学、可行的诊治方案,以图规范SAP的救治、提高救治水平、节约卫生资源意义重大。

国内外已经相继出台了很多SAP的指南和共识,但这些指南的可操作性仍存在较大困难,各个指南相互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导致目前SAP 救治尚无统一的模式,有些医院以外科为主,有些医院以内科为主,有些医院以中西医结合为主,救治水平差异很大。

我国最新的AP诊治指南已经于2013年发布,该指南衔接最新的国际标准和治疗原则,在业界引起强烈的共鸣,对进一步规范我国AP的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因为AP是一个多学科收治的病种,不同学科、不同医院之间对于AP的诊断和处理原则认识不同,也有各自的临床经验,因此在短时间内,AP的诊治理念尚难达到完全统一。

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AP)一直是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说明。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切,除传统的“胰酶自身消化”学说外,白细胞过度激活—炎性因子级联瀑布效应、胰腺微循环障碍、细胞凋亡学说、肠道细菌易位学说、胰腺腺泡内钙超载学说等多种理论丰硕了人们对AP发病机制的熟悉。

特就AP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进展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胰酶提早在胰管或腺泡内被激活后引发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急性化学性炎症,这是AP发病机制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但最近几年来的临床实践及研究说明,AP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病理生理进程。

尽管AP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说明,但在国内外专家的一起尽力下,最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专门快,提出了许多新学说,对熟悉该疾病的进展及指导临床医治、降低病死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胰腺自身消化学说胰管阻塞与胆汁反流胆石嵌顿于胆总管下端或胰胆管一起通道引发胆汁反流,激活胰蛋白酶引发胰腺腺泡损伤是常年以来传统的观点,但关于一些缘故不明的急性胰腺炎和胆管、胰管别离开口于十二指肠者,还不能圆满说明。

有报导这种患者中约90 %有一过性小结石的嵌顿,而动物实验证明在别离结扎胆管和胰管后也可引发急性胰腺炎,但是并无胆汁反流,这说明胰管阻塞一样是一重要的致病因素[1]。

另外,Oddi括约肌有调剂十二指肠的胆汁流量,以避免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胆、胰管的功能。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 SOD)指Oddi括约肌运动异样致使胆汁、胰液排出受阻,部份AP患者是由SOD引发的[2]。

酒精酒精对胰腺腺泡和Oddi括约肌有如下作用:(1)它刺激胃泌素泌酸,又通过胆碱途径刺激胰液分泌,同时又可引发Oddi括约肌痉挛、十二指肠乳头水肿,二者联合可引发胰腺炎;(2)长期酒癖者常有胰液内蛋白质含量增高,易沉淀形成蛋白栓子阻塞胰小管,使胰液排除受阻;(3)酒精还增加腺泡细胞对缩胆囊素刺激的细胞内酶原颗粒对蛋白质的分解[3],在缩胆囊素和酒精的联合刺激下更易引发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研究进展

急性胰腺炎研究进展
26
胰腺的局部炎症 急性胰腺炎原本是胰腺的局部炎症。 胰腺组织细胞受损或胰腺感染 胰腺组织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激活 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和释放多种促炎因子如TNF—α、IL—1 β 等 促炎因子激活中性粒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启动炎症反应
27
及胰腺局部炎症的同时,少量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入血循环。 炎症区不断从血液中募集巨噬细胞增强局部炎症反应 促使机体内源性抗炎因子释放,以抑制和下调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利于炎症局限
32
三、阻断炎性介质对AP的治疗作用 在SIRS和MOF提出之前,许多治疗AP的研究侧重于抑制胰腺酶的活化和胰腺的外分泌功能等方面。 新的认识,使更多的学者把注意力放在了调节炎症反应这一目标上。
33
AP是由于炎性介质的瀑布反应使胰腺局限性炎症进展成具有潜在危险的SIRS,最终发生MOF甚至 死亡。
35
❖重组人IL—1受体拮抗剂(recombinant human interlukin—1 receptor IL—1ra) 重组IL—1ra用于SAP的治疗目前仅限于动物试验。 在SIRS的发生过程中IL—1β 的表达滞后于TNF—α的活化,提示阻断IL—1β 可能较阻断TNF—α在时间 上更有利。
4
TNF—α(肿瘤坏死因子 ) 来源: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 在急性胰腺炎中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肥大细胞四种细胞产生的TNF—α是最早升高的。 作用: 在浓度<10-10mol/L时,调节炎症反应及促进组织修复。 在浓度≥10-8mol/L时,在血循环中自身激活产生“瀑布效应”。 内源性致热源,及机体发热有关。
6
IL—6 TNF—α和IL—1刺激单核细胞、内皮细胞产生IL—6,主要作用是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期蛋白如C 反应蛋白,目前认为是估评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主要指标。 IL—2 是由T淋巴细胞分泌的多肽因子,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在AP中的作用主要是抗感染。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学研究与治疗进展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学研究与治疗进展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学研究与治疗进展研究论文: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学研究与治疗进展摘要: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具有复杂性。

本论文旨在综述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学研究与治疗进展,揭示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以提供对该疾病的深入认识和有效干预的依据。

1.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导致高死亡率和医疗费用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具体而言,病因学研究和治疗进展是深入了解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本节将介绍该疾病的高发性、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表现。

2.研究问题及背景2.1 研究问题本论文的研究问题是: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学和治疗策略有哪些进展?通过综述现有文献和最新研究,我们将回答这一问题,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2.2 研究背景本节将探讨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学,包括胰腺炎的变异表现、炎症机制和相关致病因素的研究进展。

3.研究方案方法3.1 研究设计本论文将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从最新的科学研究入手,对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学和治疗进展进行全面总结。

3.2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获取相关文献并阅读、筛选和整理已发表的研究结果,来评估与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学和治疗相关的关键知识点。

4.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4.1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学通过综合已有研究结果,我们发现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涉及遗传、生活习惯、环境因素以及其他潜在的致病因素。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与急性胰腺炎发病相关的各种因素。

4.2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方法针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现有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具有一定限制性。

因此,我们将介绍最新的诊断方法,包括新型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技术,以提高准确诊断率。

4.3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策略本部分将详细介绍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策略,包括早期支持治疗、营养支持和病因治疗。

我们还将讨论手术干预和新型药物治疗的进展。

5.结论与讨论本文通过对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学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了与该疾病相关的关键知识点。

我们发现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多样且复杂,其诊断和治疗策略需要综合多种方法。

急性重症胰腺炎机制研究

急性重症胰腺炎机制研究

急性重症胰腺炎机制研究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是消化科高危急腹症之一,是由胰酶的原位激活导致胰腺及周围组织急性化学性反应。

SAP是一个多系统的疾病,可累及远处多个器官损伤,发病机制复杂。

除传统的“共同通道学说”、“自身消化学说”外,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及学说如:微循环障碍学说、腺泡内钙超载、肠道细菌移位、高脂血症因素、细胞因子学说、炎性介质学说等多种观点。

现就SAP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标签:急性重症胰腺炎;发病机制SAP的发病机制未能完全阐明,目前一致认为胰液的逆流和胰酶过度分泌损害胰腺组织,导致出现全身炎性反应和(或)出现持续48 h以上器官功能衰竭。

1 胰酶自身消化学说由于胆道或十二指肠出现梗阻,胰酶过度分泌,使胆汁、胰液等消化液逆行返流和胰管内压升高。

胰腺破裂后胰液外溢,直接导致胰腺及周围组织的充血、水肿甚至坏死。

一般生理情况下,胰腺腺泡细胞合成溶酶体水解酶和消化酶原,但它们是相互隔离的,最终分别形成了消化酶原颗粒和溶酶体,都是无活性状态的酶原,胰腺中还存在中性胰蛋白酶、抗胰蛋白酶、抗糜蛋白酶等蛋白酶抑制剂使得胰液中少量激活的胰酶也能被抑制;另外,正常情况下胰腺组织与胰管之间存在压力差使得胰液不会倒流回胰腺组织,但当各种原因引起Oddi括约肌收缩时,胆汁反流引起胰酶原位激活。

在SAP动物模型中,由于溶酶体水解酶与消化酶的出现转运障碍,两类酶会在同时进入细胞吞噬囊泡中,胰酶将会被激活,破坏胰腺自我防御机制,导致胰腺被自身分泌的消化液消化,胰腺细胞的坏死又增加了各种酶的释放形成恶性反馈,这就是急性胰腺炎发生的基本机制“自身消化”学说[1]。

2 胰腺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学说研究显示,在SAP的过程中,心血管系统会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

由于SIRS导致心排血量下降,组织供氧不足以及利用氧的能力下降,因此而导致组织缺氧,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2]。

此外,SAP时机体存在着粒细胞过度激活和过度炎症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炎症介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作为临床常见重症之一,以其病情凶险, 预后不良,治疗棘手等特点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其发病机制除胰腺自身消化学说,尚有白细胞过度激活—炎性因子级联瀑布效应、胰腺微循环障碍学说、胰腺腺泡内钙超载学说、氧化应激学说、肠道细菌移位与“二次打击”学说、细胞凋亡学说等纵多理论丰富了人们对SAP发病机制的认识。

本文就SAP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是一种由胰腺局部炎症所致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累及全身多脏器损伤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mdrome SIRS),继而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的疾病,其病情凶险, 预后不良,治疗棘手,目前病死率仍高达22.7%[1],有关其发病发展机制及治疗方法的探索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SAP发病机制方面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综述。

1 胰腺自身消化胰管梗阻与胆汁反流、十二指肠液反流以及乙醇对胰腺腺泡和oddi括约肌的作用、高脂血症、高钙血症、创伤等都是AP的始动因素。

正常情况下,胰腺细胞中的大部分消化酶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经细胞分泌运输到胰管内然后被运送到小肠内被激活。

而胰腺实质与胰管之间、胰管与十二指肠之间以及胰管中的胰液分泌压与胆道中的胆汁分泌压之间均存在正常的压力梯度,不会发生胆汁反流。

肝胰壶腹和胰管括约肌则防止十二指肠液反流。

在胰腺腺泡和胰管内尚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质,灭活少量的有生物活性或提前激活的酶。

SAP时,胰酶的正常隔离机制被破坏,胰蛋白酶原被异位激活,活化的胰蛋白酶再激活了其他胰酶,包括胰脂酶、淀粉酶、糜蛋白酶、磷脂酶A 2(PLA2)、弹力蛋白酶、羧基肽酶、核酸酶等,从而引起了胰腺的“自身消化”[2],但直接损伤胰腺腺泡的并非胰蛋白酶而是弹性蛋白酶、糜蛋白酶、磷脂酶等其它酶类[3]。

有国外学者[4-6]研究显示:在AP的早期阶段,胰蛋白酶原的活化并非在胰腺间质或胰管腔内而是在腺泡的亚细胞器即含有溶酶体水解酶、主要是组织蛋白酶B的胞浆空泡中,活化后的胰蛋白酶再被释放入胞浆中而发挥作用。

2 胰腺微循环障碍学说胰腺小叶是胰腺微循环形态学的基本单位,其血供进入小叶后呈树枝状分支,相邻小叶内动脉之间及其分支之间无吻合支存在,属终末动脉,所以胰腺组织对缺血高度敏感,易因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胰动脉血栓、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恶性高血压等疾病引起痉挛、栓塞、血栓形成或间质水肿而出现所支配区组织供血不足。

有研究者[7]观察到在AP发病的早期阶段胰腺小叶内动脉就出现括约肌痉挛、平滑肌肌浆中多发空泡,甚至发现小叶内动脉括约肌的损伤要早于胰腺组织的微循环损伤,提出胰腺小叶内动脉括约肌的损伤可能是胰腺灌注衰竭和局部微循环障碍的始动因素,进一步表明胰腺组织对缺血应激的代偿反应非常差,而缺血后再灌注[8-11]则使胰腺功能毛细血管密度减少,间质水肿,细胞内水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离子通道电荷改变,因此胰腺炎性改变加重。

另外,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BK)、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等均在胰腺微循环障碍中起重要作用,它们[12-13]可通过影响微血管管径、通透性和白细胞滚动、粘附与游走、血浆白蛋白渗入间质而加剧内脏微循环障碍,使胰腺和肠道因持续缺血而最终导致坏死,并可累及全身多处组织器官诱发MODS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 [14]。

尚有研究显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在急性胰腺炎中可能发生重要作用[15-16]。

3 白细胞过度激活—炎性因子级联瀑布效应在胰酶的正常隔离机制被破坏,大量胰酶被异位激活发生自身消化后,胰腺坏死产物迅速诱导氧自由基释放,活化核因子-kappa B(NF-kB),继之产生大量促炎因子如TNF-α,IL-1β,IL-6,IL-8等[17-18],进而激活胰腺内及血管、肺、肝、肾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使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吞噬细胞的功能激活,释放活性自由基,以及蛋白酶和水解酶,还能引起前列腺环素类物质、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NO、血栓素等炎性介质的大量释放,即“瀑布样效应”,这些炎症介质可以使胰腺及其它组织器官血管通透性增高和微循环障碍,导致胰腺在自身消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生炎症、坏死;肠道则因功能障碍使肠内正常寄居细菌易位并产生大量内毒素,最终导致重症患者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m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其中TNF-α是SAP最早升高的炎性介质[19]并起核心作用,作为始发因子不但诱导自身基因的表达,尚促进一系列其它细胞因子如IL-1β,IL-6,IL-8,PAF等的产生,引起连锁和放大反应即所谓瀑布样效应,致使脏器结构和功能损害,产生低血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ARDS等病理生理学改变。

NF-kB则是一个广泛存在于细胞中具有多向性转录调节作用的蛋白因子,它能与多种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基因启动子部位的kB位点结合,增强这些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导致TNF-α、IL-1β、IL-6、IL-8、ICAM-1、P-selectin等基因的过度表达,通过抑制NF-kB的活性可以有效抑制下游因子TNF-α、IL-1、ICAM-1 mRNA的表达并减轻远隔脏器的炎症损伤程度[20]。

Masamune A等人[20]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腹水注入正常大鼠腹腔后,引起肺粒细胞NF-kB的激活,提示重症急性胰腺炎对远隔脏器的损伤是通过NF-kB的激活及随后产生的细胞因子起作用的。

其他研究者[21-23]研究亦发现应用NF-kB拮抗剂或敲除NF-kB基因后大鼠胰腺炎病变程度明显减轻,许多细胞因子的产生亦得到控制,提示NF-kB有诱导产生TNF-α等细胞因子的作用,在胰腺炎病变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但也有研究者[24]认为NF-kB在腺泡细胞损伤前就已被激活,进一步诱导与自身防御有关的基因转录,防止腺泡细胞的进一步损害,应用NF-kB活化抑制剂会加重胰腺组织的损伤。

4 胰腺腺泡内钙超载学说钙离子是机体最重要的阳离子之一,它参与细胞整合、血液凝固、心脏搏动、磷脂酶、蛋白酶激活、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细胞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过程,维系着细胞的生理功能,其作用方式类似于激素的第二信使。

微循环障碍时组织缺血缺氧至酸中毒,细胞外高[H+]启动H+-Na+交换和Na+- C a2+交换导致细胞内钙超载而损伤细胞。

同时ET及缺血时释放的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均可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 PLC),进而催化细胞膜表面的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hosphtidy linositol bisphosphate, PIP2)生成三磷酸肌醇(inositol trisphosphate , IP3)和甘油二脂(diacylglycerol ,DG)。

IP3可使肌浆网释放C a2+至细胞质,DG激活蛋白酶C(protein kinaseC,PKC)刺激H+-Na+交换和Na+- C a2+交换引起细胞内钙超载[25]。

细胞内过量钙离子可通过以下机制发生作用:a)胰腺腺泡细胞内Ca2+超载可以导致胰蛋白酶原的过度活化,引起胰腺自身消化性损伤。

b)钙离子浓度升高可导致细胞内氧自由基增多,氧自由基导致胰腺腺泡膜、线粒体膜损害。

c)钙离子浓度升高是细胞因子生成释放的重要因素,而细胞因子是胰腺炎发生的重要条件。

d)胰腺腺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可引起磷脂酶A2过度活化,磷脂酶A2活化是胰腺炎发生的关键因素。

临床研究也发现,一些原因引起的高钙血症可伴发AP,而AP时胰腺组织的钙超载常伴有低钙血症,后者与AP的严重程度一致。

Rattner等[26]通过动态观察胰腺组织中C a2+含量的变化,发现AP早期胰腺组织中就有C a2+的异常积聚,并随AP的发展而加重。

他认为这是由于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细胞膜的完整性遭到损害,细胞外C a2+可在电化学梯度下经异常开放的C a2+通道大量流入细胞,造成细胞内C a2+超负荷。

以后的一系列实验也证实,用不同方法诱导的AP早期均有胰腺腺泡的钙超载,随后有胰腺的出血、坏死和腺泡超微结构的损害。

当应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27-28]时观察发现胰腺腺泡细胞内的[C a2+]明显降低,同时胰腺组织的水肿、出血、坏死程度和胰腺腺泡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都得到明显改善,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说明胰腺腺泡细胞内钙超载在对AP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5 氧化应激学说氧化应激是指机体在遭受各种有害刺激时,体内高活性分子如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oxygen species,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以及其他氧自由基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作用后生成的中间代谢产物烷自由基等产生过多,氧化程度超出氧化物的清除,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失衡,从而导致组织损伤。

1985年Sanfey等[29]通过实验研究率先提出自由基在AP中的作用。

周新泽等[30]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终末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时发现血浆MDA含量与胰腺病变程度呈平行关系;同时在电镜下则可观察到腺泡细胞线粒体肿胀至破裂,粗面内质网扩张成池,溶酶体肿胀而部分与酶原颗粒融合。

此外氧自由基尚可激活磷酯酶A2,引起花生四烯酸物质的释放,加剧胰腺血循环障碍及腺泡细胞溶酶体膜的破裂至胰酶释放[31],这与Steer等人[4-6]提出的胰酶的活化主要在胰泡细胞内进行,而不仅仅局限于腺泡细胞外的理论相一致。

可见不仅胰腺自身消化可诱导氧自由基释放,而氧自由基对腺泡细胞器的损伤亦与腺泡“自身消化”直接有关。

6 肠道细菌移位与“二次打击”学说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的常驻细菌由于受到肠粘膜屏障的阻隔而难以移位到肠外组织。

SAP 时由于胰酶、血管活性物质大量释放以及细胞炎性因子级联放大效应、细胞内钙超载、氧化应激、缺血再灌注等一系列因素的损伤,肠粘膜的结构和功能会受到损害,表现为电镜下发现肠粘膜微绒毛部分上皮脱落、减少;绒毛高度、宽度显著减低,面积减少;细胞紧密连接破坏[32-33];凋亡细胞增加;肠道粘膜通透性(intestinal permeability,IP)出现病理性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