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绵城市-雨洪管理
雨洪管理与海绵城市构建考核试卷

14. ABC
15. ABC
16. ABC
17. ABC
18. ABC
19. ABC
20. ABC
三、填空题
1.弹性
2.透水面积
3.雨水径流
4.雨水收集
5.生态
6.排水能力
7.土地利用
8.雨水
9.人工湿地
10.科学性
四、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A.源头控制
B.中途控制
C.末端控制
D.城市规划
17.下列哪种做法不利于提高城市雨洪管理水平?()
A.提高排水管道建设标准
B.加强雨水收集和利用
C.减少城市绿地面积
D.推广透水铺装
18.下列哪种设施可以降低雨水径流污染?()
A.雨水管渠
B.雨水湿地
C.排水泵站
D.污水处理厂
19.下列哪种材料不适合作为雨水渗透设施的材料?()
D.设施过度使用
18.以下哪些措施可以提升城市雨洪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A.建立雨洪监测系统
B.实施雨洪模拟分析
C.推广智能排水设施
D.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19.以下哪些做法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雨洪管理意识?()
A.开展雨洪管理教育活动
B.宣传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C.举办雨洪管理培训班
D.强制居民参与雨洪管理
B.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C.增加雨水收集和利用
D.减少城市建筑密度
5.下列哪种措施不能有效降低雨水径流污染?()增加排水管道直径
D.雨水收集利用
6.海绵城市构建中,哪种设施可以有效储存雨水?()
国外雨洪管理对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景观环境Landscape & Environment– 236 –1 前言近年来,高速的城镇化带来了突出的雨水问题,如汇流时间缩短、峰值流量增大导致水灾害频现,雨水资源流失、地下水位降低导致水资源短缺,径流污染严重、面源污染控制难导致水环境恶化等。
可见,雨洪管理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标,有效的雨洪管理措施十分必要。
2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措施2.1 美国。
较为典型的是最佳管理措施(BMP)和低影响开发(LID)。
BMP最初是为控制非点源污染而构建起来,现在已经成为能综合使用各种不同的措施来改善水质、水量和生态等更为全面的雨洪处理体系。
LID理念是从BMPs措施发展而来,通过控制源头为主,各种分散式小规模的措施为辅,来维持场地开发前的雨水径流量,从而来缓解一直增加的城市化现象和不透水表面的负面影响。
2.2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提出水敏感城市(WSUD)设计理念,强调通过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综合分析,减少城市建设对于自然水循环的负面干扰,保护水生生态系统之健康稳定,主要包含保护自然水文条件、最小化灰色基础设施、增加渗透型路面比例、将雨水的收集净化利用与景观相结合。
2.3 日本。
日本推行多功能调蓄设施及雨水贮留渗透计划,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为了促进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对雨水利用实施了补助金制度。
其次,为了保证排水管道的畅通,在污水排放的阶段实行了介入式管理,并且用降雨信息系统来统计,预测城市降雨数据。
3 雨洪管理措施3.1 低影响开发。
低影响开发的主要理念是减少开发对雨水的影响,大部分的实现形式是模仿当地的径流循环及自然水文循环,主要方式有渗透、贮存、地下水蒸发、补注、滞留、蒸腾等。
低影响开发的特点跟传统的开发模式相比,是把开发模式和城市雨洪管理相结合,以此来将人工建设对于城市雨洪的干涉性降到最低,重点是源头系统分散式的利用和控制。
目前,国内的海绵建设首先得实现绿地控制率、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等一些宏观目标,之后根据各类用地的特点,进一步设置一些地块海绵城市的引导性指标,比如渗透设施渗透量、下凹式绿地占比、绿色屋顶率、雨水资源利用率、调蓄容积等。
海绵城市相关标准

海绵城市相关标准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以下是一些与海绵城市相关的标准:
1.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对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指导。
2.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进行评价,包括水资源利用、水环境质量、水生态安全等方面。
3. 《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对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等方面提供了技术规范。
4.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对城市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技术规范。
这些标准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增强城市的水生态安全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不同的地区和城市可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和规范。
海绵工程难点解决方案

海绵工程难点解决方案一、雨水管理与治理1. 难点:传统城市雨水都是通过排水系统进行处理,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改变这一模式,将雨水纳入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中,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进行雨水管理与治理,这对于城市规划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解决方案: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可以采用多种绿色基础设施进行雨水管理,如雨水花园、雨水湿地、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等。
这些绿色基础设施能够有效地减少雨水径流,提高雨水的自然渗透和蓄存,同时还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需要合理布局和配置这些绿色基础设施,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和雨水径流情况,确保其在雨水管理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2. 难点: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管理需要进行综合规划和整体设计,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协同合作,需要解决跨部门、跨区域的合作难题。
解决方案:在城市规划和设计阶段,需要建立健全的城市雨水管理机制,明确相应的责任部门和主管单位,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作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同合作。
同时,还需要加强政府主导,推动相关部门和单位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海绵城市的雨水管理和治理工作。
二、排水系统的优化与改造1. 难点:传统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着排水管网老化、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压力大等问题,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对排水系统进行优化和改造,但涉及到工程技术、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难题。
解决方案: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可以采用先进的排水技术和设备,对城市的排水系统进行优化和改造。
同时,还可以结合绿色基础设施,采用分布式雨水管理和生态工程,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提高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
在资金投入方面,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化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难点: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统筹考虑排水系统与雨水管理的整体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等方面,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协同配合。
解决方案: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整合城市规划、水利工程、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不同学科的专业力量,进行雨水管理与排水系统的整体规划。
海绵城市措施及作用

海绵城市措施及作用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概念,旨在通过科学灵活的城市设计和管理,将城市变成一个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海绵城市在城市排水、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的措施及其作用。
首先,在城市排水方面,海绵城市采取了降低雨洪峰值的措施。
城市通常会产生大量的雨洪水,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管理,会给城市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
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池塘等设施,将雨水引导到这些设施中进行暂时储存,并逐渐渗入到地下水层中,减少了雨水径流的峰值,降低了洪涝的风险。
其次,海绵城市在水资源管理方面采取了节约用水的措施。
城市的用水量通常很大,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管理,会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
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灌溉系统等设施,利用雨水、废水等再生水资源来替代自来水,实现用水的节约和回用。
此外,海绵城市在水环境保护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城市生活和工业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污水,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海绵城市通过建设湿地、生态河道等设施,将废水和污水进行自然净化处理,提高水质,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在城市绿化方面,海绵城市也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城市通常缺乏绿化空间,很少有大片的绿地和公园,这给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海绵城市通过建设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绿化设施,增加城市的绿地比例,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供更多舒适的休闲空间。
此外,海绵城市还通过建设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提高城市的水文环境容量。
透水铺装可以减少城市的地表径流,增加雨水的渗透,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绿色屋顶可以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
另外,海绵城市还采取了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措施,包括合理分区,合理布局,合理规模等。
合理分区包括垂直分区和水平分区,以更好地满足城市不同区域的需求;合理布局包括合理布局绿地、水体、道路等城市要素,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的舒适度和宜居性;合理规模包括合理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防止城市规模过大而导致资源过度耗用和环境容量超载。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1. 简介海绵城市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城市建设模式,旨在通过改善城市水资源管理、雨洪管理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手段,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着重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原则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
2. 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提升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对地下水的依赖;- 保护和增加城市的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3. 原则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综合水资源管理:充分利用城市内部的各种水资源,包括雨水、废水和地下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管理。
- 自然处理优先:尽量采用自然处理方式,如湿地、河道和绿地等,来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和雨洪管理问题。
- 空间集约化和多功能性:优先考虑利用现有城市空间和设施,将海绵城市建设与现有城市建设相结合,实现空间集约化和多功能性。
- 全民参与和社区治理:鼓励广大市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加强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实现全民参与和社区治理。
4. 实施方案4.1 雨洪管理- 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在城市中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城市绿化、冲洗道路、冷却建筑等用途。
- 构建湿地和河道:在城市中建设湿地和河道,通过湿地和河道的自然处理作用,减少城市雨洪的冲击和洪水的发生。
- 调整建设用地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优化排水系统,减少雨洪对城市的影响。
4.2 水资源管理- 提高供水设施效率:改善供水设施的运行管理,减少供水管网的漏损和能源消耗。
- 加强地下水管理:加强地下水的监测和管控,采取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和污染。
- 推广雨水利用:鼓励居民和企业利用雨水进行农业灌溉、建筑用水和冷却水等,降低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需求。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然而,不再“城中看海”却不仅仅是管道扩容这么简单。
目前(2014年)中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市排涝抗旱的思路必须调整,把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首先要加强城市雨水的下渗能力,使用透水景观铺装、透水道路铺装和绿色建筑。
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
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有哪些

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有哪些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是指用于规范和指导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
它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包括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介绍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涵盖的主要方面。
一、综合规划与布局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海绵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提出了要求,包括城市功能分区、建设目标、容积率控制、街谷布局、建筑物高度限制等规定。
这些规范保证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城市环境改善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城市环境改善提出了具体要求。
包括水质改善、大气污染防治、噪声控制、景观绿化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城市建设中要遵循的生态原则和环境保护要求。
三、雨洪管理雨洪管理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雨洪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包括雨洪容量计算、雨洪控制设施设计、雨水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对雨洪管理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四、水资源管理海绵城市建设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规定。
包括水资源的保存利用、水体污染控制、水资源保护区的划定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水资源管理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五、建筑节能节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对建筑节能提出了要求。
包括建筑节能设计、建筑结构隔热、建筑材料选择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建筑节能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六、城市交通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交通规划和管理也是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的一部分。
它规定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优先、非机动车通行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交通管理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总的来说,海绵通用技术标准规范是指导和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它涵盖了城市规划、环境改善、雨洪管理、水资源管理、建筑节能、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有利于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一、雨水管理方面的规范要点:1.建立雨洪信息管理系统,对雨洪事件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提前采取相应措施。
2.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引导至生态湿地、蓄洪区等地进行储存和净化,减少城市洪涝。
3.优化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确保排水通畅。
4.鼓励水源利用和海绵道路建设,将道路、广场等硬质场地转化为可渗透的绿地,增加城市的水源储备和自然渗水能力。
二、城市绿地规划方面的规范要点:1.制定绿地系统规划,确定绿地的布局和连接方式,增加城市绿地的连续性。
2.设置城市森林公园、滨水公园等公共绿地,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
3.鼓励植被绿化,适当增加城市的绿化率,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4.建立植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保护珍稀植物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三、建筑设计方面的规范要点:1.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2.设计可持续的建筑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防火性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3.设计建筑的节水系统,包括采集、储存和利用雨水等。
4.设置建筑的绿化屋顶和立面绿化,增加城市的绿篱,并提高建筑的隔热和降温效果。
四、生态湿地建设方面的规范要点:1.选择适宜的区域建设生态湿地,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
2.保护现有湿地资源,禁止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3.设立湿地保护区,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高湿地的水质和生态。
五、节水措施方面的规范要点:1.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
2.推广节水设备和节水技术,提高城市的用水效率。
3.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减少水污染。
4.提倡居民节水行为,增强水资源的节约意识。
六、生态保护方面的规范要点:1.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2.禁止破坏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3.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以上是关于“海绵城市”建设规范的一些要点,通过实施这些规范,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洪涝,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

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摘要:合理地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用于城市道路、建筑等规划建设中,有助于城市雨洪管理,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本文以S县为例,分析城市内涝原因,从而提出城市雨洪设施多尺度规划策略,提升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控制;利用规划1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我国传统城市建设在城市排水上,主要通过建设工程管道、管渠等设施进行排水处理,因此在城市防洪、排水等工程的规划上相对落后,对雨水资源的再利用意识也比较弱,与此同时,在编制城市排水规划时,并没有将雨水在其中的资源地位融入其中,对雨水的处理通常是直接排放,关于雨水再利用方面的编制内容比较少。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就是基于上述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思路,在当前国际城市发展中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建设案例,我国可借鉴成功案例并根据当前国情实际,有效解决城市在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通过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雨洪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是当前对城市内涝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
就浙江这一城市来讲,其年均降水量为1604mm,但频发内涝灾害,究其根本原因,主要以下两方面原因。
其一,城镇化发展进程过快,使得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其二,城市中绿地面积比较少,硬化地面增加,使得水自然循环方式因此发展改变,若遇到暴雨天气时很容易出现洪峰,导致雨水排放系统因此瘫痪,以上足以表面进行城市雨洪基础设计规划具有重要性意义。
2国外城市雨洪管理现状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探究更为高效的城市雨水利用发展模式。
就英国来讲,自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对雨水利用和排放开展研究,是当前国家中研究雨水管理比较早的一个国家,该国政府部门专门针对可持续排除系统出台可持续排水系统规划阶段、建设与维护管理以及该体系的监管等相关规定,以此起到政策保障作用。
3排水防涝及海绵城市的建设3.1 海绵城市与排水防涝的相互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海绵城市建设概念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等一些国际雨洪管理理念有很多接近的地方,都是基于对雨洪管理、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角度而提出的,以此来提升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促使城市建设与其相关管理体系相结合进行管理。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十大核心要点海绵城市建设是指以海绵状的整体规划理念和生态工程手段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和综合建设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下面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十大核心要点:1.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水资源循环利用,包括收集、储存、运输和净化水资源,以减少对地下水和表面水的过度开采。
2.雨水管理:采取雨水收集和回用技术,将雨水纳入城市自然水循环系统,减少城市雨洪灾害。
3.绿地建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土壤的水持有能力,构建自然的水循环系统,减少城市地表径流。
4.湿地保护与恢复: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增加湿地面积,加强湿地的水源涵养和污染物处理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5.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雨水排水系统,采用分流、暂时储存、控制排放等措施,减少洪水的发生和水体污染。
6.自然增水:通过城市绿地和湿地系统的建设,加大植被覆盖面积,利用自然增水的方式增加土壤的水源补给。
7.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技术,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城市的水源涵养能力。
8.污水处理与资源回收:建设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的高效处理和资源回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9.防洪调蓄设施:建设合理的防洪调蓄设施,包括蓄洪区、雨水花园等,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10.人文教育和社会参与:通过人文教育和社会参与,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公众主动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形成社会共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以上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十大核心要点,通过这些要点的综合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城市雨洪管理之海绵城市基础知识及雨水收集方案 PPT

海绵城市试点
2015(16个试点)
2016(14个试点)
4月2日,公布第一批试 点名单:迁安、白城、 镇江、嘉兴、池州、厦 门、萍乡、济南、鹤壁、 武汉、常德、南宁、重 庆、遂宁、贵安新区和 西咸新区。
4月27日,公布第二批试 点名单:北京、天津、 大连、上海、宁波、福 州、青岛、珠海、深圳、 三亚、玉溪、庆阳、西 宁和固原市。
时
利用
海绵城市的相关政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 在突出地位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 见》
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建 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 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 技术指南(试行) 》 发布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推进海绵城 市建设的指导意 见》
人大十二届五次会 议:推进海绵城市 建设,使城市既有 “面子”、更有 “里子”
遵循原则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
2
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
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
3
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
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的内涵
资源利用角度
防洪减灾角度
生态环境角度
城市雨洪管理发展史
“海绵城市”这个概念不是凭空出现的,它 可以算是城市雨洪管理的第三代概念。 第一代:最佳实践管理(BMPs) 第二代:低影响开发(LID)
LID
BMPs
在美国,上世纪70年代,很多城市的雨洪 问题也很严重。联邦政府通过建设深层 隧道等方式,延缓雨水进入受纳水体, 缓解雨洪问题。以深层隧道和调蓄池为 主要代表,形成了城市雨洪管理的第一 代概念——最佳实践管理(BMPs)。
一文读懂海绵城市建设的四大核心手段

一文读懂海绵城市建设的四大核心手段国际雨水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对城市雨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保护的一种水资源管理方式。
其核心思想是将雨水视为一种可再生的水资源,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利用,减少城市内涝,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同时实现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今天,海绵君就为大家带来国际雨水管理的四个概念讲解:低影响开发、水敏型城市设计(WSUD)、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以及新加坡ABC水计划。
一、低影响开发(LID)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也称低冲击开发,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
作为一门新兴的雨水管理技术,旨在土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来控制雨水,并利用场地内的设施和条件,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和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雨水管理问题,减少对水文特征的影响,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
█低影响开发的优点:(一)增加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二)最大限度地使水渗透,减少径流,达到蓄水泄洪的目的;(三)建立起健全的分布式水文网络;(四)控制了径流污染。
和传统的技术如湿地、滞留塘和草沟等不同的是,低影响开发技术因地制宜,在径流产生的源头部位设计各种低影响/绿色设施,维持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平衡。
▲『海宁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北侧办公园区』湿地花园对园区雨洪管理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结合下凹绿地、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回用设施等从源头、过程和末端全面控制雨水,达到净化水质、改善地块水环境的目标,也为缓解洪水压力提供支持。
▲『陕西西咸沙河廊道生态湿地运动健康公园』步道与绿地使用目前常用的低影响开发模式进行设计,如渗透铺装的绿色街道、截水沟、植被草沟和适量的小型、分散、多样式、耐干旱的雨水花园以及合理的生物滞留系统。
█低影响开发的功能:根据主要功能的不同,低影响开发技术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和节污净化等。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为特征的城市,它通过模拟自然的水循环和调节机制,实现雨洪减灾、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恢复的目标。
为了建设规范的海绵城市,以下是一些要点:1.综合规划和设计:海绵城市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土地利用、地形地势、气候特点和社会经济需求等方面,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
2.融入自然环境:海绵城市要将自然水循环和生态系统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相结合,利用自然的湿地、水面和绿地来实现雨水的自然排放和过滤。
3.控制水资源利用:海绵城市需要通过建立水资源管理系统,控制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合理分配和管理城市各个部门和居民的用水需求。
4.高效用地利用:海绵城市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用地规划和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并保留足够的绿地和湿地。
5.雨水管理和洪水防治:海绵城市需要建立雨水管理和洪水防治系统,包括收集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建设雨水花园等措施。
6.污水处理和水质保护:海绵城市应建立健全的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和循环利用。
同时要加强水质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水域的污染。
7.增加城市绿化率:海绵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城市绿化事业,增加城市绿地和森林覆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8.提倡可持续交通:海绵城市要推行可持续的交通方式,鼓励公共交通、步行和非机动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交通排放和城市交通拥堵。
9.强化宣传教育:海绵城市需要加强对公众和城市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推动广大市民参与到城市生态建设中。
10.加强监测和评估:海绵城市需要加强对城市环境和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需求,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洪涝灾害、改善水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以上提到的要点只是针对海绵城市规范的一部分,建设一个真正的海绵城市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的因素,例如环境保护、经济可行性和社会效益等。
海绵城市建设中给排水应该注意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中给排水应该注意的问题摘要:为了有效解决城市中雨洪内涝问题,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保障人们交通安全,防止道路路面损坏,迅速排出路面积水,要求设计人员必须了解新形势下的城市建设给排水设计技术运用和发展趋势,灵活运用海绵城市概念,合理设计城市建设给排水系统,有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关键词:海绵城市;给排水;雨水;引言海绵城市属于一种全新的雨洪管理模式,它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城市在面对雨水等自然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弹性。
自然降雨时,可充分吸收地面雨水,将其净化并储存,后期需要使用的时候将其释放利用。
这样做可以使降水能够更加自然的活动在城市内,避免发生内涝,高效利用雨水资源,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借海绵的物理特性来形容城市的某种功能。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是指把城市建造成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
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系统运用,恢复传统粗放型建设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护原有的水生态系统,减少径流,减轻暴雨对城市健康运行的影响。
海绵城市理论与绿色基础设施技术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宏观性。
绿色基础设施技术关于雨水排水管理方法侧重于景观设计以及相应的技术创新,缺乏对生态环境系统水平的综合考虑。
海绵城市理论强调生态优先,以整个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建设一个绿色网络、水文网络的系统梳理。
海绵城市通过建设可渗透路而与绿地等方式,使我们的城市具有像海绵一样有弹性,可以在降雨的时候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在需要的时候将吸收到的雨水释放并加以有效利用,防止了城市洪涝灾害,减轻径流的污染负荷,从而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气候微调等。
将各种资源合理有效地统筹规划,以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从雨水花园到海绵城市,对城市雨洪控制的思想有哪些发展?

从雨水花园到海绵城市,对城市雨洪控制的思想有哪些发展?从雨水花园到海绵城市,城市雨洪控制的思想经历了逐步发展和演进的过程。
以下是该思想的几个关键阶段:1.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早期雨洪控制思想的代表之一。
通过利用植物和透水材料促进雨水的下渗和蓄积,实现雨洪的减缓和降低。
雨水花园作为城市绿化的一部分,起到美化城市环境和增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作用。
2.绿色基础设施:随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增加,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逐渐崭露头角。
绿色基础设施包括雨水花园、湿地、绿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通过天然生态系统和绿色技术的应用来解决城市雨洪问题。
其目标是通过自然的生态过程来模拟和提升城市的水文循环和水资源利用能力。
3.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一种综合性的城市雨洪控制思想,旨在通过模仿海绵的特性,实现城市的吸收、渗透、蓄积和利用雨水的能力。
海绵城市的设计和规划充分考虑城市的地表、地下和地上部分,通过绿地、湖泊、渗透铺装和地下储水等措施,实现雨水的自然循环和管理,减少洪水风险、改善水质和资源利用效率。
4.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种更加全面的城市发展理念,将生态系统保护和雨水管理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生态城市倡导基于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和管理,通过整体的生态系统规划和管理措施,实现城市的水资源管理、空气质量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目标。
这些思想的发展代表了城市雨洪控制的不断演进和创新,从单纯的雨水花园到综合的海绵城市和生态城市,提出了更加综合、系统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城市化带来的雨洪问题和水资源管理挑战。
它们的出现和应用推动了城市雨洪控制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等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以其具有的强大的吸水、保水、减灾能力,成为了当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展开探讨。
一、城市雨水管理城市雨水管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们将采取多种措施来有效处理城市雨水。
首先,通过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等手段,增加城市绿地和透水面积,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
其次,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收集和净化雨水,降低城市雨洪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制定合理的雨水收集利用政策,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城市绿化、景观水体补给等方面,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们将大力推进城市绿地建设,构建起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
在城市规划中增加更多的公园、绿化带和广场,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有效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质量。
同时,注重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三、城市洪涝管理城市洪涝管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我们将采取多项措施来有效管理城市的洪涝问题。
首先,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提升排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合理规划城市水系,修复河道生态,增加河道容积,提高防洪能力。
另外,引入自然防治手段,如人工湿地和植被带,减缓城市雨洪对下游地区的冲击,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
四、城市建筑设计城市建筑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将提倡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推广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建设具有雨水收集、节能减排等功能的建筑群。
同时,注重建筑外立面绿化、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增加城市立体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此外,鼓励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设备,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五、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们将积极开展海绵城市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理念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利用自然系统和人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为了评价和考核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以下是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的一些建议:
1.雨洪管理效果评价
海绵城市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解决城市雨洪问题。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洪水位、暴雨空间分布、降雨径流处理率等。
具体指标的确定需要结合城市的地形、气候条件以及洪水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2.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海绵城市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可以包括雨水收集和利用率、水资源回用率、水资源消耗率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评估海绵城市建设在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绩效。
3.生态环境改善效果评价
4.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5.技术创新和市民参与评价
6.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化应用评价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应包括雨洪管理效果、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改善效果、社会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和市民参与、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化应用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可以客观地评价和考核海绵城市建设的绩效,指导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
二建海绵城市知识点

二建海绵城市知识点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被称为“水弹性城市”。
这个概念强调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在降雨时吸收、蓄存、渗透和净化雨水,并在需要时释放并利用这些蓄存的水。
海绵城市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全域谋划:系统谋划,急缓有序,突出重点,优先解决积水内涝等对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影响大的问题。
2. 系统施策:科学编制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目标指标,合理划分排水分区,“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围绕城市现状和规划目标实事求是确定技术路线。
3. 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特点,排水、园林绿化、建筑、道路等多专业融合,城市绿地、建筑、道路等在满足自身功能前提下统筹考虑雨水控制要求,简约适用,减少全生命周期运行维护的难度和成本。
4. 有序实施:在规划建设管控下,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5. 组织落实:城市人民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政府统筹、多专业融合、各部门分工协同。
6. 完善标准规范:地方标准、图集、导则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性内容和技术性要求,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7. 雨水处理:通过人工手段恢复城市生态水循环系统,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引发的畸旱畸涝问题,美化城市、改善市民生活环境。
雨水可通过透水性地面下渗、绿地滞滀等途径补充地下水、城市、湖泊等。
除此之外,大量的雨水通过雨水收集装置、弃流装置、过滤装置、传输通道以及储存装置被回收。
8. 技术应用: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
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二建海绵城市的更多知识点,建议查阅相关论坛或咨询专业人士。
海绵城市是什么意思,海绵城市设施有哪些

海绵城市是什么意思,海绵城市设施有哪些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了城市“高温化”。
在新形势下,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能让城市能够更好的“呼吸”。
那么海绵城市是什么意思呢?海绵城市设施有哪些?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海绵城市什么意思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二、海绵城市的利与弊(一)优势1、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改变了以往单纯使用市政地下排水管道和泵站的现状,侧重于依靠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来吸收、存储、排放降水,综合利用自然生态调节和人为调节措施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2、形成良性的水循环系统海绵城市具有一定的吸附功能,能够在修复原有水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使城市水和雨水进行合理的渗透、调蓄和净化;同时,有效利用雨洪资源,对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量进行严格控制,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和自然降水三者之间的平衡循环。
3、保持城市水土城市水土保持是实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提供动植物栖息地等的关键,而海绵城市的建设,又能够给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雨水控制环节提供便捷。
(二)缺陷1、尚未因地制宜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尺度非常有限,相同的建设模式和建设思路移植到我国是否使用还未得到证实,我国的现实情况和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标有不小的差距。
2、资金需求量大预计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预计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需要资金约16000亿元。
鉴于全国性海绵城市建设耗资巨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应该是一项十分慎重的工作。
三、海绵城市功能1、减少雨水来临时的径流,净化初雨时候的污染。
2、通过下凹式绿地、调蓄池等等设施的建设延缓城市当中径流洪峰出现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和管理力度,将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纳入法治轨道。
会议明确要求:
一、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要与城镇开发建设、道路、绿地、
水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二、城镇新区优先安排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未建的不得投 入使用,未达标的必须进行改造。规范雨水和污水排放,促进污 水处理再生利用和污泥、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三、加强对污水排放和处理设施运营情况的监管,强化窨井盖等 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四、提高城镇内涝防治能力,地方政府要制定应急预案,加强易 涝点治理。
规划方法——推荐了模型使用的方法
风险评估——提出了风险类型和风险分区 设施建设——明确了内涝防治体系的组成—多种排水设施
3、排水防涝规划相关问题研究
1 规划理念 2 系统构成 3 规划标准 4 规划方法 5 风险评估 6 规划衔接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3〕36号 国务院 2013-09-16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低影响开发),在开发中减少对环境的冲击。
城市化前
常规建设后
低冲击建设后
蒸发量 51% 渗透量 37% 自然状态 径流量 12% 蒸发量 32% 渗透量 14% 人工干预状态 径流量 54%
常用LID技术
1.限制路面宽度;2.保护开放空间; 3.集中开发; 4.改造车道 1.绿色街道; 3.渗透池 2.渗透性铺设; 4.绿地渗透等
到2015年,重要城市达到防洪标准。
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
(三)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优先升级改造落后设施,确保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国家新的环保排 放要求或地表水Ⅳ类标准。
到2015年,36个重点城市城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实 现污水集中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
都市自然排水系统
绿色街道渗透路面
低 影 响 开 发 生态屋顶
1.蓄水池;2.雨水桶;3.绿色屋顶; 4.调节池;5.下凹式绿地等
1.人工湿地;2.植被过滤带; 3.植被滤槽;4.雨水花园等
雨水花园 生态滞留草沟 雨水再生系统
1.植被浅沟;2.小型蓄水池; 3.植草洼地;4.植草沟渠等
透水路面和不透水路面铺装的对比图(美国 1.种植本土植物;2.更新林木; Pringle Creek Community - Salem Oregon) 3.种植耐旱植物; 4.改良土壤等
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保障城
市水安全、修复城市水生态,消除劣Ⅴ类水体,改善城市水环境。
(四)加强生态园林建设。 建设城市公园。提升城市绿地功能。
到2015年,城市至少一个一定规模,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防
灾避险公园。
结合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建设,通过透水性铺装,选用耐水湿、 吸附净化能力强的植物等,
1、积水原因分析
(2)强降雨超过现有设施能力
“7.21” 北京市域平均降雨量170mm,中心城区平均降雨量215mm, 小时降雨量超过70mm观测站数20个,城区最大降雨点石景山328mm;
全市主要积水道路63处,积水30公分以上路段30处。
现有排水系统36~40mm(P=1~2年) ,雨水泵站40~45mm(P=2~3年)建设 持续强降雨产生大量地表径流,不能通过现有排水设施顺畅排除。 现况雨水泵能力需提 升
三、规划总论 (六)规划标准 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
2、雨水管渠泵及附属设施标准
3、城市内涝防治标准 四、 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一)径流量控制 (二)径流污染控制
(三)雨水资源化利用
2、排水防涝规划大纲解读 规划理念——提出了蓄、渗、滞、净、用、排的雨水综合管理理念 系统规划——提出了建立内涝防治系统的概念 规划标准——提出了内涝防治规划设计标准的概念
规划及设计工作。
(二)北排工作 “北京市中心城区20座下凹式立交桥区排蓄工程” 方案、可研及设计。
六、莲花桥排水改造方案
现况泵站位置示意图
泵站现况
新兴 桥
西三环路
莲花桥雨水泵站 建于1994年,占地0.13ha。 流域面积:11.0ha。 设计重现期:5年。 下游入新开渠暗沟。
京都信苑
空军大院
河道卡口造成水毁
河道未按规划疏浚形成漫溢
1、 积水原因分析
(4)周边排水系统不完善,大量客水进入桥区
周边部分排水系统没有出路,大量“客水”进入桥区低点, 超过低水系统抽排能力,造成桥区积水。
客水进入桥区
客水进入道路
2、任务组成
(一)规划设计
北京市市政总院、城市规划院、
北京市水利规划院联合完成 “中心城20处下凹立交桥积水点排蓄改造工程”
现况桥区雨水口需增 加
1、 积水原因分析
(3)排水系统出口河道水位顶托
排水系统出口河道水位上涨,部分过路桥涵成“卡口”, 致使水位上涨,甚至漫溢,对排水系统形成顶托; 部分河道未达行洪标准,影响排水系统正常退水。
水位上涨形成顶 托 河道顶托造成排水不畅,桥区 积水
桥梁卡 口
管涵卡 口
河道卡口造成阻水漫溢
天灾or人祸?
城市硬化后果
40%蒸发 蒸发38%
10%径流 25%浅层 渗透 自然的地表结构 21%浅层 渗透
20%径流 21%深层 渗透
25%深层 渗透
地表不透水区占10-20%
30%蒸发 30%径流 20%浅层 渗透
30%蒸发
55%径流
15%深层 渗透 10%浅层 渗透 地表不透水区占75%-100% 5%深层 渗透
莲花池东路
莲花 桥
雨水泵站
莲花小区
铁路 莲花湖
北京西 站
新开渠
雨水高水系统:
雨水管线设计重现期P=1年;综合径流系数
Ψ=0.55。
雨水低水系统:
雨水管线设计重现期P=2年 综合径流系数Ψ=0.9;集水时间t=8分钟。
高水低水系统
41.13/47.70
43.67/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基本原则。
规划引领。民生优先。安全为重。机制创新。社会资金参与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优质: 全面落实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工业化水平,优化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发展环境,建
WxH=2.6x2.4m 雨水方沟
41.44/46.30
降雨、积水
“7.21”最大小时降雨量76.4mm, 总降雨量241.3mm,降雨历时17h。
“7.21” 积水2.0m
积水深度2.0m,持续8h。
积水原因
1. 强降雨,降雨量较大。 2. 下游河道(新开渠)顶托。
立交泵站
3. 高水溢出,流入低水系统。
地表不透水区占35%-50%
北京暴雨三因素: 水汽-地形-热岛
超标准暴雨越来越多? 时空分布越不均匀?
1、 积水原因分析
(1)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造成降雨时径流量增加
土地利用遥感 分析变化
2000~2010年北京市建成区面积由488km2增加至670km2; 由此造成城市地表径流系数由原设计0.55有较大提高。
1、《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 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三、规划总论 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
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 七、近期建设规划 八、管理规划 九、保障措施
十、附件
三、规划总论
(二)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 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营造水文化,提升
国务院 23号通知
三、加快设施建设
(七)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必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按照低影响开发理念,减少对原水生态破坏;
与城市开发、道路建设、园林绿化统筹协调,
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
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面积不低于40%;
进行透水性改造,提高雨水吸纳能力蓄滞能力。
立相关标准体系和规范,
促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二、围绕重点领域,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
(一)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大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 市政地下管网建设改造。 城市排水防涝和防洪设施建设。 城市电网建设。 (三)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4. 周边客水排入低水系统。 5.泵站进出水系统不畅。
2004年7月10日莲花桥积水情 泵站流域 况
超标降雨时泵站流 域 客水流入点
一下雨就“水漫金山”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不小心就掉入
“夺命窨井” 时有发生,直接影响民生和环境的水污染问题凸 显。
9月18日 国务院 常务会议 通过《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
排水与污水处理的“短板”和“欠账”,已成为一些城镇运行之 殇。
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的意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加 快相关设施建设和改造,另一方面要抓紧完善法规制度,加大依法
现况桥区 高水系统
42.70/47.10 41.27/45.70
44.40/46.40 D1000
42.85/47.20
43.16/46.40
现况桥区 污水系统
45.56/48.4 4
现况桥区 高水系统
泵 现况桥区 低水系统 站
现况桥区 高水系统
现况桥区 污水系统 D=1550 泵房进水干管
41.60/46.77
五、严厉查处违法违规排污等行为。对不依法核发许可证、监管 不力的,要严格问责、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