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生物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生物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第一章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

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直接影响出生率) 2、种群的特征

空间特征(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对于数量少且个体较大的个体用逐个计数法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样方法 动物: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

包括等距取样法(长方形的样方)和五点取样法(非长方形的样方) 计数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顶点只计左上角 注意事项: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

①调查范围内不能有大量迁入迁出,大量出生死亡。②标志物不能影响生物生活。③标志物不能容易脱落

如果标志物影响生物生活,标志后的个体容易死亡,则计算的N 值偏大。 如果标志后的个体不易捕捉,则计算的N 值偏大。 如果标志个体有大量迁出和死亡,则计算的N 值偏大。(注意特殊情况的分析) 4、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 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N t = N 0λt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 连续 增长;增长率 不变 (增长率=第二年比第一年增长的占第一年的比例=λ-1)

● 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对于数量多的个体用取样调查法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 完全理想 条件下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速率 变化 ,K/2 时增长速率最大,K 时为 0(出生率=死亡率)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 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 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 值。

(1)捕鱼时间应该在K/2之后,捕完鱼后鱼的数量维持在K/2上,这样可以保证最大的资源利用量。(2)捕老鼠之类的害虫应该在潜伏期进行。

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 同一时间 内、占据 一定空间 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 联系 得 各种 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种间关系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征

举例 竞争

1、生存能力相当:

2、生存能力不相当

数量上呈现出“ 你死我活 ”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履虫与双小 核草履虫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捕食者:数量 少,后 增加 后 减少 ;被捕食者:数量 多,先 增加 先 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K 种群增长速率

K/2

时间

寄生

对寄主有害,对 寄生虫 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互利共生

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 同生共死 ”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真菌与藻类);大豆与 根瘤菌

3、生物群落的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 垂直结构 和 水平结构 。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 分层 现象。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 食物 和 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 格局 或 片状分布 。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 等。

(3)意义:提高了生物 利用环境资源 的能力。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1、 初生演替: (1) 定义:在 从未有过生物生长 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 彻底消灭 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

生物演替。

(2) 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3) 速度慢,时间长。比如:火山爆发 2、 次生演替

(1) 定义:在原有植物虽然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

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2) 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3)速度快,时间短。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结构越复杂的, 抵抗力 稳定性高, 恢复力 稳定性低。一般常说的群落稳定性指的是群落的 抵抗力 稳定性。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群落)和非生物成分(无机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为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 等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光合细菌、硝化细菌 等自养生物。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 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异养型生物,寄生生物,比如病毒。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异养型。

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①所有的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错误,还有光合细菌和硝化细菌)

②所有的绿色植物都是生产者(错误,比如菟丝子和猪笼草属于消费者) ③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错误,比如蚯蚓等就属于分解者) ④所有的细菌都是分解者(错误,比如光合细菌属于生产者)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

● 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 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别是不同的。消费者级别+1=营养级别。

●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

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 食物链(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稳态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过程

这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呼吸释放的能量+分解者分解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比如化石,石油等)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