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防治主题班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多菌型和少菌型
四、临床表现
❖ 潜伏期长,平均2~5年 ❖ 由于免疫力的不同,表现差异大 ❖ 症状多种多样,几乎涉及临床各科
四、临床表现-2
❖ 1.皮肤及附属器损害: 多形:斑疹、丘疹、结节、斑块、水疱、 溃疡、萎缩 毛发脱落 闭汗、皮肤干燥
❖ 特点 (1)局部浅感觉障碍 (2)出汗障碍 (3)找到麻风杆菌
四、临床表现-3
❖ 2.周围神经症状 麻风根本上是周围神经疾患,几乎所有患者 都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受累,甚至只有神 经症状而无皮损
神经形态改变:粗大 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
营养障碍及循环障碍和出汗障碍
四、临床表现-4
❖ 浅感觉障碍是麻风最早、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出现 顺序为温、痛、触觉
❖ 4鼻部症状: 主要见于瘤型 鼻粘膜充血、肿胀、糜烂、溃疡甚至鼻中隔 穿孔
四、临床表现-7
❖ 5.口腔及咽喉症状: ❖ 6.淋巴结无痛肿大 ❖ 7.内脏症状:肝脾肿大、睾丸附睾肿大 ❖ 8.骨关节症状:
特异性:蜂窝状骨囊性化、骨膨胀 非特异性:广泛脱钙、骨吸收
四、临床表现-8
❖ 9.麻风反应lepra reaction: ❖ Ⅰ型:细胞免疫型,慢,轻 ❖ Ⅱ型:血管炎型,快,重
❖ 运动障碍是由于肌肉萎缩或瘫痪所致,常见于手、 足和面
尺神经受累 “爪形手”(小指无名指弯曲,小鱼际 群及骨间肌萎缩)
正中神经受累 “猿手”(大鱼际瘫痪萎缩,拇指内 收)源自文库
四、临床表现-5
❖ 3.眼部症状: 因疾病本身、麻风反应或三叉神经及面神经 受累,形成睑裂闭合不全,“兔眼”,严重 者可失明
四、临床表现-6
五、实验室检查
❖ 1.组织病理: TT型小血管及神经周围上皮杨细胞浸润 LL型真皮内泡沫细胞肉芽肿,大量抗酸杆菌,表皮真
皮间可见无浸润带 ❖ 2.麻风杆菌检查 ❖ 3.麻风菌素试验:TT强阳性,LL阴性 ❖ 4.组胺试验 ❖ 5.出汗试验
六、诊断和鉴别
❖ 1.皮损伴有感觉障碍及闭汗,或有麻木区 ❖ 2.周围神经症状 ❖ 3.组织切片或组织涂片找到麻风杆菌 ❖ 4.特征性病理改变 除第三条可确诊,其他两条或以上可确诊 应与寻常狼疮、结节性红斑、T淋巴细胞瘤、
环状肉芽肿、体癣等鉴别
七、预防和治疗
❖ 1.联合化疗(MDT) 多菌型:RFP0.6qm DDS0.1qd B663 0.1qm
共两年 少菌型:RFP0.6qm DDS0.1qd共半年 完成治疗后每年1次临床及细菌学检查,随访5
年 ❖ 2.麻风反应的治疗:激素或反应停
二、流行病学-4
❖ 4.流行情况: 由于麻风杆菌的生物学特征和人群免疫状态 的特殊性,呈不均匀簇集性分布和地方性流 行 我国主要流行在云南、贵州、四川
三、临床分型
❖ 5级分类法,又称免疫光谱分类法 结核样型TT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 中间界限类BB 界限类偏瘤型BL 瘤型LL 排菌及传染性LL>BL>BB>BT >TT 细胞免疫反应强度则呈相反排列
殖力
二、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麻风患者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也是唯一传 染源
二、流行病学-2
❖ 2.传播途径:不确定 飞沫 密切接触 不同类型传染性不同,排菌的瘤型传染性最 强。 不胎传不遗传。
二、流行病学-3
❖ 3.易感人群: 人类对麻风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 是否发病及发病的过程与表现主要取决于被 感染者的抵抗力 健康人群接触麻风患者后,大多建立了特异 性免疫从而以亚临床感染的方式终止感染而 不发病
麻风病防治知识
元谋县元马中学
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与结 核病、梅毒一起被称为三大慢性传染病。 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 抵抗力差的病人晚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内脏 可致残
一、病因
❖ 麻风分枝杆菌 ❖ G+ ❖ 抗酸染色红色 ❖ 传代时间长12~13天 ❖ 对外界抵抗力强,离体自然干燥时存活2~9天 ❖ 煮沸8分钟或阳光直射2~3小时可使其丧失繁
四、临床表现
❖ 潜伏期长,平均2~5年 ❖ 由于免疫力的不同,表现差异大 ❖ 症状多种多样,几乎涉及临床各科
四、临床表现-2
❖ 1.皮肤及附属器损害: 多形:斑疹、丘疹、结节、斑块、水疱、 溃疡、萎缩 毛发脱落 闭汗、皮肤干燥
❖ 特点 (1)局部浅感觉障碍 (2)出汗障碍 (3)找到麻风杆菌
四、临床表现-3
❖ 2.周围神经症状 麻风根本上是周围神经疾患,几乎所有患者 都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受累,甚至只有神 经症状而无皮损
神经形态改变:粗大 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
营养障碍及循环障碍和出汗障碍
四、临床表现-4
❖ 浅感觉障碍是麻风最早、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出现 顺序为温、痛、触觉
❖ 4鼻部症状: 主要见于瘤型 鼻粘膜充血、肿胀、糜烂、溃疡甚至鼻中隔 穿孔
四、临床表现-7
❖ 5.口腔及咽喉症状: ❖ 6.淋巴结无痛肿大 ❖ 7.内脏症状:肝脾肿大、睾丸附睾肿大 ❖ 8.骨关节症状:
特异性:蜂窝状骨囊性化、骨膨胀 非特异性:广泛脱钙、骨吸收
四、临床表现-8
❖ 9.麻风反应lepra reaction: ❖ Ⅰ型:细胞免疫型,慢,轻 ❖ Ⅱ型:血管炎型,快,重
❖ 运动障碍是由于肌肉萎缩或瘫痪所致,常见于手、 足和面
尺神经受累 “爪形手”(小指无名指弯曲,小鱼际 群及骨间肌萎缩)
正中神经受累 “猿手”(大鱼际瘫痪萎缩,拇指内 收)源自文库
四、临床表现-5
❖ 3.眼部症状: 因疾病本身、麻风反应或三叉神经及面神经 受累,形成睑裂闭合不全,“兔眼”,严重 者可失明
四、临床表现-6
五、实验室检查
❖ 1.组织病理: TT型小血管及神经周围上皮杨细胞浸润 LL型真皮内泡沫细胞肉芽肿,大量抗酸杆菌,表皮真
皮间可见无浸润带 ❖ 2.麻风杆菌检查 ❖ 3.麻风菌素试验:TT强阳性,LL阴性 ❖ 4.组胺试验 ❖ 5.出汗试验
六、诊断和鉴别
❖ 1.皮损伴有感觉障碍及闭汗,或有麻木区 ❖ 2.周围神经症状 ❖ 3.组织切片或组织涂片找到麻风杆菌 ❖ 4.特征性病理改变 除第三条可确诊,其他两条或以上可确诊 应与寻常狼疮、结节性红斑、T淋巴细胞瘤、
环状肉芽肿、体癣等鉴别
七、预防和治疗
❖ 1.联合化疗(MDT) 多菌型:RFP0.6qm DDS0.1qd B663 0.1qm
共两年 少菌型:RFP0.6qm DDS0.1qd共半年 完成治疗后每年1次临床及细菌学检查,随访5
年 ❖ 2.麻风反应的治疗:激素或反应停
二、流行病学-4
❖ 4.流行情况: 由于麻风杆菌的生物学特征和人群免疫状态 的特殊性,呈不均匀簇集性分布和地方性流 行 我国主要流行在云南、贵州、四川
三、临床分型
❖ 5级分类法,又称免疫光谱分类法 结核样型TT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 中间界限类BB 界限类偏瘤型BL 瘤型LL 排菌及传染性LL>BL>BB>BT >TT 细胞免疫反应强度则呈相反排列
殖力
二、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麻风患者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也是唯一传 染源
二、流行病学-2
❖ 2.传播途径:不确定 飞沫 密切接触 不同类型传染性不同,排菌的瘤型传染性最 强。 不胎传不遗传。
二、流行病学-3
❖ 3.易感人群: 人类对麻风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 是否发病及发病的过程与表现主要取决于被 感染者的抵抗力 健康人群接触麻风患者后,大多建立了特异 性免疫从而以亚临床感染的方式终止感染而 不发病
麻风病防治知识
元谋县元马中学
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与结 核病、梅毒一起被称为三大慢性传染病。 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 抵抗力差的病人晚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内脏 可致残
一、病因
❖ 麻风分枝杆菌 ❖ G+ ❖ 抗酸染色红色 ❖ 传代时间长12~13天 ❖ 对外界抵抗力强,离体自然干燥时存活2~9天 ❖ 煮沸8分钟或阳光直射2~3小时可使其丧失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