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调研课题研究(规划编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调研课题研究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持续发展过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也提出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新型城镇化必将成为我县未来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局结合自身职能积极组织人员,就我县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编制等课题进行了研究。
一、现状
至2012年,我县城镇化水平为42.5%,处于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快速发展期,也正处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进入城镇的大规模扩张阶段。我县新一轮的各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也是基于这一县情,以尊重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县作为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对自身的性质定位、城镇和人口规模、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公共及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重新调整。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空间发展形态单一
我县大部分乡镇的空间发展形态主要呈“带状”式发展,即沿公路夹道发展,而“带状”形态发展在规划领域属于“不精明”增长发展形态,城镇公共及基础设施供给极不经济,城镇空间单
一,城镇环境质量低劣。
(二)村庄建设秩序混乱
随着农村交通工具条件的改善,农民住房自发地移居于通村公路边沿,形成大量的“路边村”,错失相对集聚的机遇。
(三)公共及基础施不配套
如部分村庄应配建幼儿园、活动室的未配建。基础设施基本是人到哪里就修到哪里,没有完整的公共及基础设施规划。
(四)城镇风貌无特色
大部分乡镇的风貌无特色,个性不突出,基本是“千城一面”
(五)城乡规划编制成果体系不健全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立即修编,县域水资源利用、教育、医疗卫生、商业等专业规划缺位。乡镇规划体系极不健全,全县31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在有效期内的仅8个,过期的22个,1个乡未编制,各镇均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本无法指导乡镇的有序建设。
(六)小城镇规划规模偏大,且布局不合理
部分乡镇在进行总体规划人口规模预测时盲目追求大规模,并未对乡镇人口规模从多个方面进行预测。城镇人口规模分布未按县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进行有所侧重布局。
三、措施及建议
(一)强化城乡规划的引领作用。每个层次城乡规划均具有其它层次规划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立即启动城乡总体规划的编
制,对县城及各乡镇的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县域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以及县域性的生态廊道、资源控制区域进行界定,避免全县的无序发展。城镇总规对具体城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功能结构、发展方向进行了界定;详细规划对具体开发区域和地块的配建公共设施、开发强度、风貌形象进行规划设计;村庄的规划须结合农业产业规划,为农村的生产、生活提高,缩小城乡差距做出贡献。
(二)强化城镇风貌规划设计。一是城镇规划建设应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创新特色,深入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元素、本地建筑符号,切忌照抄照搬,避免“千城一面”。要强化城市山水轮廓线、天际线、滨水岸线的规划和保护,加强城镇滨水、临山地区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的控制和引导,使城镇显山露水,提升城镇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品质。二是农民新村规划建设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充分结合地形地貌,保持乡村自然格局和田园风光,乡村建筑风貌应体现地方特色,结合民俗民风,以坡屋面为主,建筑立面造型要体现本地乡土建筑的特征,要结合乡村环境,尽可能采用地方材料,色彩以青、灰、白色为主,不宜采用大红大绿和黄色、粉色等鲜艳刺目的建筑色彩,力争建成乡土风情突出的新型农村风貌。
(三)强化城镇重要片区、节点和重要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对城镇重要公共设施项目和商务聚集区、重要城镇窗口、节点等重点地段和标志性建筑群的总体布局、空间形态、
天际轮廓线等应进行重点设计,多方案的比选,特别重要建筑可公开征集方案。
(四)强化城镇基础设施的人文设计水平。要提高道路交通规划的合理性。道路交通规划应重在功能适用和标准适当,避免不切实际的宽马路和大转盘,坚持实事求是,节约用地。加强城市道路的网格化和交通的网络化规划,避免过多的断头路、丁字路,提高道路交通效率,污水、垃圾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项目的选址必须符合城镇规划,在建筑形态和外观上要与环境融为一体。在规划设计中,公园、广场和街道等公共空间设计要简洁大方,多栽植占地少、遮阳效果好的高大乔木,同时减少地面过多、过杂、过乱的植被和景观装饰,营造通透开敞的空间视觉效果,把地面空间留给人们散步、休闲、活动使用。
(五)城镇性质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产业的规模效益决定城镇的职能和性质,产业结构的布局决定城镇空间的组合,城镇性质要与产业布局紧密结合,唯有产业才有就业,才有生产、生活、服务这些构成城市的基本成因。也只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才有城镇的壮大,不同特色产业的发展才能形成特色鲜明的城镇职能结构,才能避免同区域城镇之间因产业雷同而出现的同质性竞争,未来城镇发展的培育必须建立在产业布局的基础之上。
(六)城镇规模要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交通资源、水资源、能源等方面对
城镇发展的支撑能力。城镇规模必须在科学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前提下,预测环境容量,从而确定不同地域不同城镇的规模等级结构,确保城镇未来可持续发展。
(七)要确保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互衔接。推进新型城镇化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更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城市规划主要注重物质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点注重土地资源规划与计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则注重项目及资金计划,只有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互衔接,才会有高效的规划,才会形成有研究支持、有计划落地、有项目准备、有资金保障的法定性和可实施性的规划。
(八)加大规划实施力度,按规实施,有规可依。各乡镇政府的任务除了编制规划外,实施规划和管理规划也是义不容辞。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只能靠政府投入且需超前进行建成,方可确保“三化”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对不同投资主体的开发建设严格按照城乡规划进行管理,严厉制止违法行为,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因此,各乡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实施必须到位,对城乡规划管理必须认真,对违法建设查处必须严厉,这是历史对我们的要求,是实施“三化”战略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