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理学的流派
⑵阳明心学 ①背景: a.程朱理学丧失求学精神 b.社会动荡 ②内容: a.致良知 b.良知即本心 c.克服私欲就能成圣贤
宋代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 应天书院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对理学的评价)
1. 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 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 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 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 “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 同我心有何相关?”王 守仁回答:“你不来看 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 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 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 你的心外。”
理学的出现是儒、佛、道相互渗透的结果
二、理学的流派
1、核心:“理”或“天理” 2、程朱理学 ⑴代表人物 ①北宋:程颐、程颢 ②南宋:朱熹 ⑵主张 ①“理”是世界的本源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上为人性 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③个人修养以敬畏天理为准则 存天理,灭人欲
二、理学的流派
2. 凸显了人性的庄严: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 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3. 压抑人性: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 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学派 都属于理学 同 内容 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承认“理”的存在
⑶地位 ①南宋以后发展为官方哲学 ②元朝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③明初理学确定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3、陆王心学 ⑴陆九渊的心学 ①背景:南宋理学家在探索真理方式上产生分歧 ②主张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发明本心以求“理”
历史叙述:鹅湖之辩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江西鹅湖书院发生过一 场著名的争论。与朱熹同一时期的陆九渊兄弟的观点与 朱熹有很大分歧,学者吕祖谦发起约会,邀请朱熹与陆 九渊、陆九龄兄弟集会于江西鹅湖寺,开展学术讨论。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社会危机:魏晋南北朝以来,王朝更迭频繁, 统治腐败,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引起思想变 化 2.儒学危机:汉代儒学体系的不足,加上佛、 道的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3.“三教”合一:唐宋时期儒、道、佛相互渗透, 儒学从佛、道中吸取了长处 4.学者探索:唐宋时期富有责任感的儒家学者 不断思考、探索,试图改造儒学
以理言,人欲自胜不过天理。以事言,则须事事 去人欲,存天理,非一蹴而就,一下即成。
朱熹在许多地方解释说,所谓“灭人欲”并不是 不要有物质欲望,而是不要过分地贪求物质享受;并 不是不要感情,就人类来说,人性是根,感情是芽, 感情是人性的一种表现,不能没有,但不要让感情泛 滥,不要纵情,对感情用道德来约束,使其与道德统 一。
A 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佛、道盛行,儒学出现危机
背景 “三教合一”的气氛弥漫社会各个领域
唐宋学者对儒学体系的丰富和更新
程颐、程颢 代表

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

“理”是世界的本源

学 主张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C
(2010广东高考文综)“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
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
映了 A.孟子的“仁政”
C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011广东高考文综)“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 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
的统治地位②唐宋时期“三教合一”
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③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互相
吸纳渗透④唐宋时期儒学体系的丰
A 富、更新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2、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
理学阶段。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
朱熹的共同主张是
个人修养以敬畏天理为准则
发展
南宋以后发展为官方哲学 元朝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明初理学确定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背景 南宋理学家在探究真理方式上产生分歧
心学 代表 陆九渊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主张

发明本心以求“理”
心 学
背景
学术腐败
程朱理丧失求学精神
阳明
社会动荡
心学
良知即本心,即理
思想核心 致良知
克服私欲就能成圣
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 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 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 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
这个“天理”究竟是自然之理还是道德之理?朱熹有 时讲的是自然之理,有时讲的是道德之理,但他所强调的 是后者,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天理”,其特征是无形、无 体、无法触摸,它并不依赖于任何事物而独立存在,无始 无终,永恒不灭,弥漫宇宙,无所不在。“天理”是唯一 最高的存在,自然之理只是它的一种表现。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欲致知,须要格物。物不必谓事物然后谓之物也, 自一身之中至万物之理,但理会得多,相次自然豁 然有觉处。
——程颐
所谓格物,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 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 的体验。其最终的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 “理”,而并非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
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对理 的具 体认 知 异 求理 的途 径
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的存在
格物致知
理是内在的心
内心反省, 客服私欲
1、左图是《三教图》(局部)。
图中,左为孔子,中为释迦摩尼,
右为老子。对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
的评述,正确的有①魏晋南北朝时
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影响儒学
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D
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C、君主制是天下之大害
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3、“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核心
是 A.存天理,灭人欲
A B.格物致知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
4、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本质区别
在于
A.哲学派别
B.义利观
C.对“理”的认识
D.对政府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