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四大”作用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四大”作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针对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我们只有进行情境教学,才能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易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在教学中总结出了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四大作用,仅供同仁参考。
一、巧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需要教师设计好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在这一程序中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让情境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运用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创设开放性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果我们抓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游戏和小组讨论两种方法入手,创设开放性课堂情境,开放课堂,能让学生张扬个性,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在渗透图形转换的思想后,我就马上放手让学生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分别是10厘米、8厘米、10厘米和8厘米,以10厘米为底边的高是6厘米,学生在自主探索后得到了5种不同的计算方法:①(10+8)×2=36(平方厘米);②10×8=80(平方厘米);③
(10+6)×2=32(平方厘米);④10×6=60(平方厘米);⑤10+8+6×
2=30(平方厘米)。
这些方法的出现的确是我没有想到的。
我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与点拨,然后领着学生走出教室,在学校操场,做了个现场测量,使学生由迷惑变成了理解,从混乱走向了有序,最终得出只有10×6=60(平方厘米)才是正确的题解。
三、创设直观性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是首先对现实世界中大量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形成表象,然后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舍弃非本质的属
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通过实物投影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具体表象,使小学生从中进行分析抽象,掌握概念。
例如新课标实验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平均分”的概念,可以先引导小朋友一起分一分:把6根小棒分成两部分有几种分法,小朋友们可以先在座位上摆放,教师在下面巡视,然后选择典型的方法让个别学生到投影机上摆出来,进行比较,小朋友们就可以发现分法有3种:5根和1根,4根和2根,3根和3根。
其中只有最后一种方法每部分是一样多的,可以让学生把这三种分法进行分类,从而引进“平均分”的概念。
采用实物投影,能够给学生提供具体实例,使学生从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计算法则,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9+8时,可让不同方法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方法,有些学生可能会用小棒数,有些学生可能会用手指数,也有些学生可能会在9之后再数8个;还有些会把8拆成1和7,然后把9凑成10,再加上7,等于17;也有些学生可能把9拆成2和7,把2和8加在一起然后再加上7,等于17。
把种种算法罗列出来让学生自己择优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另外也可以把学生作业当中一些比较典型的错误罗列出来,让其他学生当作“小医生”来治病也让他们以后别再出现这种状况。
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功能,就必须掌握科学的设疑方法。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
地使用设疑技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第一,比较设疑。
如:教“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出示24×3、24×10,为新课搭桥启思。
再出示例题:每盒彩色笔24支,13盒一共有多少支?学生讨论解答。
学生把13盒分成了10盒和3盒,分别算出支数,再算出一共的支数。
此时,引导学生看书,对照比较,并设问:书上的竖式与自己的算法有什么异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用哪种方法计算好?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书写格式怎样?这样的比较设疑,使学生思维活跃,在自学中弄清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品味到了自学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激起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观察设疑。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形变成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变化的前后过程,问: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回答后再设疑:能不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发挥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