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本质-二层次-论
论翻译的本质
335文|万洋名论翻译的本质摘要:什么是翻译的本质?这是我们英语学科教育和各类翻译课本中一直未曾提到的一个实际问题。
在当今,人们对于翻译本质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
不过,立足点不同,对于翻译本质的认识自然也会有不同。
从古至今,众多学者对于翻译本质的看法主要集中于一点“翻译到底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又或者说翻译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翻译本质的研究,对于我们进行的翻译活动有着更好的指导作用。
本文旨在于结合古今中外众多学者的观点,区分翻译与翻译学,并对翻译本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翻译;翻译学;本质;跨学科研究自古以来,翻译这项活动就一直存在着,但是“关于翻译的本质是什么?”依旧是一个需要迫切澄清的问题。
从古至今,不少学者都曾对翻译本质的相关问题进行过研究讨论,笔者在梳理“翻译本质论”在翻译的发展过程中,笔者发现以前的学者们对翻译本质的问题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随着当今世界各学科逐步向前发展,其他学科的理论也越多越多得影响着翻译学界对翻译本质这一问题的相关认识。
由此可见,解读翻译的本质问题,将有助我们了解翻译的性质,开展多项翻译相关活动,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于此同时,研究翻译的本质问题能够有利于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翻译,从而能够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翻译活动。
一、文献综述翻译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活动,从古至今众多学者的讨论下也并未得出一个准确的定论。
钱钟书先生作为翻译界的大家,在翻译理论以及翻译实践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他所编写的《管锥编》里,我们可以读到一些关于“翻译”的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如《高僧传》:“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又左右不同耳。
”法国的雨果说:“翻译就像广颈瓶的水灌在一个狭窄的脖子瓶里,附近的倾倒和损失会更大。
”叔本华谓:“如果这翻译是种乐器,那么他就是谱调的。
”伏尔泰说:“如果想要从译文中了解原作品,那么就要从色彩着手,重新进行雕刻。
”傅雷也曾经从翻译效果的角度,这样论述道:“翻译活动应该如复制一幅画一般”。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
第 28 卷 总第 134 期Vol. 28 Sum No. 1342019 年第 2 期No.2. 2019广东开放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E OPE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1914—2011)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在其一生对《圣经》翻译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颇具见地的翻译思想,如“功能对等”、“读者反应”、“翻译科学”、“翻译程序”、“机器翻译”等,为翻译理论的推进与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引发了译学界的极大关注与研究兴趣,与此同时,在译学界也引发了一番论争。
这里,笔者仅谈谈奈达在其专著《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Translating,1969)中的“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1]3”这句话在国内引发的论争。
一些学者认为,奈达主张翻译既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如谭载喜[2]4、[3]12、[4]17、[5]3、黄振定[6]34、成昭伟[7]28等;一些学者认为,奈达主张翻译是科学,持这种主张的学者又分为两类:一类学者认为奈达只是单纯地持翻译是科学这一说法,如林书武[8]1、李胥森[9]59、劳陇[10]39、吴义诚[11]66、王宏志[12]18、孙迎春[13]1、汪庆华和张春柏[14]73等;另一类学者如陈大亮[15]5、徐艳利[16]75-76等认为奈达的理论是建构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因而认为,奈达主张翻译是科学的,可以“完全等值”以及“程式化的机械转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奈达的观点在后期发生了变化,由翻译科学转向了翻译的艺术,如谭载喜[17]19、张经浩[18]5、董史良[19]2、李田心[20]45、郭建中[21]63、邵璐[22]64、王秉钦[23]59等。
那么,奈达对翻译科学和艺术之说到底表达了什么?又对翻译的本质特色做出了什么样的认识?一我们先来看看奈达对这一问题在几处的不同表述以及所含的观点:1964年,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的第3页上说道:尽管没人会否定良好的翻译活动(good translating)含有艺术成分,但是语言学家和语文学家逐渐意识到翻译过程是可以进行精确描述的,当提及“翻译科学(the science of translating)”时,我们当然关注的是其描述性的一面,因为,正如语言学可以归属于描述性科学一样,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信息迁移同样是一门可做系统描述的有效学科[1]3。
20世纪翻译文学本质论与新时期方言创作观念探究
20世纪翻译文学本质论与新时期方言创作观念探究摘要:从语言本体论的角度,通过对语言思想性功能的论述,分析20世纪翻译文学本质的“二层次”理论并对中西语言在翻译过程中的“通译”观点提出质疑。
并以此理论建构为基础,对新时期之前汉语言体系内部的方言“通兑”的误解以及新时期作家创作中全新方言观念形成的原因进行全新的阐释。
关键词:语言本体论;翻译“二层次”论;新时期;方言创作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13-01一、语言“通译”的质疑:翻译本质的“二层次”论高玉将语言思想功能的控制力和决定性作用引入中西翻译文学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翻译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但绝不仅仅只是语言技巧问题,同时还是语言深层的思想思维和文化问题。
语言既是工具,又是思想本体,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相应地,翻译作为语言问题也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即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
在语言作为工具的层面上,翻译是技术问题;在语言作为思想本体的层面上,翻译是文化问题。
”语言本体论认为,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根本上是语言思想层面的差异。
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外在客观形式互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关于语言深层本质的思想和思维的问题。
翻译的难度并不在于语言形式外壳的转换,而在于不同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之间交流融合的巨大复杂性。
所以,“翻译对母语来说,与其说是‘转换’,还不如说是创造”。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翻译和语言一样也存在着一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一是技术层面,一是艺术层面。
在技术的层面上翻译是一种科学的存在,是有客观标准可以依据的。
比如英语中“star”就是中文“星星”的意思。
在这一层面上,翻译不存在思维的转换与解说。
不同的语言系统大都可以实现“通译”。
但是,在语言作为思想的层面上,翻译成为了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比如,英语中的“science”与其中文翻译“科学”之间在思维架构上是有很大不同的。
类似的词汇在英语语境中,其意义是和欧美人的历史文化语境与思维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教案4:翻译的本质及译者角色
翻译的本质及译者角色一、翻译的本质翻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翻译学涉及语言学、符号学、文艺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和数控轮、等等学科。
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从文化角度探讨,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从交接学的角度考虑,翻译成了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是译者设法将一种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武锐:《翻译理论探索》)从这一定义可归纳出翻译活动的三个主要特征:一、翻译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双重交际活动二、翻译是一种间接认识和译语表达三、翻译活动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征Translation is a science.Translation is an art.Translation is a craft.Translation is a skill.Translation is an operation.Translation is a language activity.Translation is communicating.翻译学是科学,因为它是由各种理论构成的“知识体系”,其任务是“揭示”过程的“客观规律”,探求并描述关于翻译问题的客观真理,同时给翻译工作者提供“范式”或指南。
翻译是艺术,因为翻译操作的基本技能,在实际运用中必须加以创造性地发挥。
例子:Oliver Twist(Dickens)《雾都孤儿》Hamlet 《王子复仇记》Goldlion 怎么译?Benz 怎么译?(一)译者作为协调者译者作为协调者,是在两种语言文化之间进行协商、调停,在源文本与目标语读者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使两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例如:1)鄙人、鄙校、拙文等翻译2)粽子、窝窝头Zhongzi--made of glutinous riceWowotou--steamed bread of corn or sorghum(由玉米或高粱做成的馒头)3) 龙凤呈祥/红烧狮子头(菜名)Stewed snake meat and chicken/ 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二)译者作为阐释着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因为本身的知识结构差异,客观环境或目的的不同,他们对文本的阐述也会有差异。
翻译本质探讨
Pooty soon I’ll be a-shout’n for joy, en I’ll say, it’s all on accounts o’Huck; I’s a free man en I couldn’t ever ben free ef it hadn’t ben for Huck; Hck done it. Jim won’t ever forgit you, Huck; you’s de bes’ fren’. Jim’s ever had; en you’s de only fren’ ole jim’s got now.
翻译原三原 则”——不会提供违背原文的信息,译文语内 一致,语际也一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严 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谢谢观看
翻译本质探讨
——报告成员:
陈梦玲 陈天伦 程清清 单璐璐 顾会敏
一
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
个案研究: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1884)是马克· 吐温一部重要的 作品,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小说 的中心情节是讲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如何结下深 厚友谊的故事。吉姆使用的是一种不规范的黑人英语, 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不少“变体”。试看 下段文字:
Hence the reason why even cardinal truths in Sociology, such as the division of labour, remain long unrecognized. That in advanced societies men follow different occupations, was indeed a generalization easy to make; but that this form of social arrangement had neither been specially created, nor enacted by a king, but had grown up without forethought of any one, was a conclusion which could be reached only after many transactions of many kinds between men had been noted, remembered, and accounted for, and only after comparisons had been made between these transactions and those taking place between men in simpler societies and in earlier times. And when it is remembered that the data for the inference that labour becomes specialized, are far more accessible than the data for most other sociological inferences, it will be seen how greatly the advance of Sociology is hindered by the nature of its subject-matter.
翻译的本质
93翻译的本质作者简介:付非宇,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翻译的本质付非宇(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摘要:翻译并不是21世纪才开始兴起,而是古已有之的一种活动。
学者们从来没有停下对翻译本质探索的脚步。
国内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学家都对翻译的本质进行过深入的探索,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学者们对“翻译本质”的问题各自都有独到的见解。
而对翻译本质的研究有助于推进翻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关键词:翻译 本质 发展中图分类号:I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093-02一、什么是翻译(1)翻译学的建立与传播。
当我们初步接触翻译时,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翻译”。
起初,人们浅显地认为翻译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只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历史就信手拈来。
其实,翻译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开放性的学科。
在翻译学领域,许多名家都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钱钟书先生所撰写的《管锥编》就有 “翻译是什么”的相关论述。
傅雷则是从翻译的效果角度来对翻译展开分析,“翻译应当像绘画一样,所追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若要对某一概念有深入的了解,我们就要探究其本源,正如人们对事物的研究都要经历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人们对翻译学起源的理解同样也是由浅到深,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2)翻译的起源。
若想了解翻译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发展过程,我们就要研究其源头。
曾经,我们对翻译研究缺乏重视。
先秦时期的著述中,较少涉及翻译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在论作中提及过“翻译”,但他并没有对翻译进行详细的介绍。
到了三国时期,有学者开始对翻译开展深入的研究。
唐朝我国对翻译研究又有了推进,出现了关于佛经的翻译理论研究,但是由于至今留存下来的成果少之甚少,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对翻译的论述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对佛经翻译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玄奘”,他曾提出“五不翻”的理念。
到了明代清代,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了解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宗教领域,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拓宽了对翻译领域的认识。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出”。
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约翰·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简介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对等”的概念,即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应该 达到语义和语用上的对等。他主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追求这种对 等,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目标文本。
贡献与影响
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为后来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 视角和方法。
01
语言是由符号组成的,每个符号都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概念或事
物。
语言的系统性
02
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语言的动态性
03
语言是动态的,随着社会、文化和人类认知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
语言与翻译的关系
翻译是语言的桥梁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是传递和理 解信息的必要手段。
对现代翻译学的启示
要点一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路径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强调了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的 重要性,为后来的翻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 法。
要点二
翻译理论的跨学科性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具有跨学科性质,为翻译学的跨 学科研究提供了启示,促进了翻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 叉融合。
06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影响 与展望
04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应用
文学翻译
要点一
语言与文化差异
卡特福德认为,文学翻译中最大的挑 战之一是处理语言和文化差异。为了 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译者需 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和文化功底。
要点二
保持原文风格
卡特福德认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将 原文的意思传达给目标读者,更重要 的是要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艺术性。因 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尽量使用 与原文相似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从翻译的分类角度解析翻译的本质
从翻译的分类角度解析翻译的本质作者:宋冰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6期摘要:“翻译”单从字面理解似乎不再需要解释,然而如果给“翻译”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学术定义却非常困难。
翻译定义的发展史体现着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对何为翻译的理解不仅涉及翻译定义本身,还涉及翻译的分类。
关键词:语外翻译语内翻译跨符号翻译笔译口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06-02翻译的本质,简言之,就是另一文本对原文本的替换。
这个定义的缺点是把译文看成是对原文的单纯的替代,没有考虑到译者、读者、社会背景、意识形态、文本体裁和功能等方面因素。
翻译是一种构建性行为,翻译过程是构建语言桥梁的过程,是跨语言的沟通和对话。
这一视角把译文看作是“创造”成果。
翻译史体现了人类的交流史,翻译理念的历时变化和共时对比揭示了不同语言、文化的译者打破语言和文化壁垒的不懈努力和思考。
从交流和沟通的角度来看,翻译不是直接交流,而是间接的、二手的,翻译结果很大程度上受到译者水平、译者对翻译理念的选择和理解,甚至沟通渠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从译文形式取向、翻译技术取向、译者视角取向以及文本类型取向讨论翻译的分类,以期从分类角度解析翻译的本质。
1 译文形式取向翻译有源文本(source text)和目标文本(target text)之分,例如:“汉译英”的源文本是汉语,目标文本是英语。
翻译活动要完成目标文本对源文本的替换,这被称作“语外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当然,有时同一语言内部也有翻译的情况,即用以这种语言的一种变体替代另一种,这被称作“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例如:把古汉语译为现代汉语的翻译行为,或将莎士比亚时代英语创作的莎翁作品翻译为现代英语等,都是“语内翻译”。
此外,还有一种翻译行为,把文本译作一种非语言形式,例如:把诗歌译成舞蹈或者图画也是一种翻译行为,叫做“跨符号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文学作品,但是现在有“交响乐”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就是一种“跨符号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翻译本质的再思考
究 与 实践 的相互 融合 , 以语 言学 理 论 来 指 导 翻译 研 究 逐渐 盛 行起来 。部分 学者 逐步 夸 大 了语 言科 学对 翻译 的指 导作 用 , 过分局 限于对原 文 文本 的研究 , 而
忽略 了 翻译实 践兼 具 多 学 科 特 性 这一 本 质 , 因此 研
直 都没有 停 止 过 。本 质 是 指 事 物 本 身 所 固有 的 、
学 者尝 试从 美学 、 理学 、 心 和谐 价 值 观 、 知 科 学 等 认
一
、
翻 译 目的论 的提 出
角 度探 讨 翻译理 论 与实践 。功能 派 翻译 理论 是这 些 新 发展 的理 论 中 的一 个 分 支 , 试 图 打破 翻译 与 语 它 言 学 的紧 密联 系 , 其 放 在 人 类 跨 文 化交 际 的过 程 将
二 、 译 目的论 的 内涵 翻
2 0世 纪 7 0年 代 前 , 着 语 言 学 理 论 和 翻 译 研 随
收 稿 日期 : 2 1 —0 0 1 4一O 1
能对 等 , 而非单 纯 的语 言 层 面 的转 换 问题 。翻译 并
能列 为 翻译 批评 的一 个 标 准 , 创 了从 功 能 角度 研 开
究 翻译 的先 河 。他 认 为 , 文 应 该 优 先 考 虑 功 能特 译
征 而非 对等 原则 , 为译 文 所 要 构 建 的 目的 或 功 能 因
与 原 文 的 目的 或 功 能 是 不 同 的¨ ( 。 在 此 基 础 J
决 定 事物 性质 、 面貌 和发 展 的根 本 属 性 。认 识 是 不 断 发展 的 , 于 翻 译 本 质 的 阐 述 也 在 不 断 发 展 中 。 对 只有 经过 大量 的 翻译 实 践 , 者 才 能 逐 渐 认 识 到 翻 译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论翻译中的基本原则
论翻译中的基本原则
一、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转换
翻译本质上是把文本从源语言转换到目标语言,并使接受者理解被转换文本的过程。
因此,翻译本来是一种把语言、文化以及其他文本特征以某种形式转换出来的过程,而这种转换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简单地改为另一种语言,而是能够捕捉文本的根本意思,分解其文化内涵。
二、翻译基本原则
1. 正确性原则: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与源文准确无误,因此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严格遵守源文意思,在翻译时尽可能保留源文的准确内涵,做到言之有物、正确无误。
2. 一致性原则:翻译者应该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始终保持一致,无论翻译者如何变化,他们只能用一种风格来翻译源文,而不能存在差异。
3. 实用性原则:翻译必须主要考虑目标语言和文化背景,主要考虑用户情境,确保译文有效传达源文的中心意思,并与其文化与语言背景相适应。
4. 简洁性原则:翻译必须严格控制字数,不能只翻译一切,保持简洁,译文应该清晰易懂,表意鲜明。
5. 时代性原则:翻译必须根据源文和受众的理解情况,将译文内容维持在时代性、社会性、文化性的恰当水平上,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翻译的局限性
即使在实施翻译的基本原则的情况下,也无法完全实现源文的精确传达,这是由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接受者的认知水平等多个方面造成的,译者所能做的只是尽量将源文的内容和文化延伸到目标文本中,使其尽可能地贴近源文的意思。
因此,翻译有其局限性,译者可以做到的并不能比把源文“完全”翻译给目标语言读者,只能是尽力做到最好。
许钧 《翻译论》 读后思考
许钧《翻译论》读后思考许钧教授是国内著名的翻译家,同时,他专注于翻译理论研究,不断提出新见解和新思想。
2003年12月,他的新作《翻译论》的问世,再一次以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为我国翻译研究界所瞩目。
这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不仅是对我国老一辈翻译家的成果进行的抢救性整理,而且也是作者对自己近30年来学术研究的反思和总结,更是他对翻译理论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探索。
读后,学生对翻译研究有几点思考。
除绪论和结语之外,《翻译论》共分七章,一章一论,每一章又根据实际需要,分为四至六个长短不一的小节。
可以说,《翻译论》中的七论,几乎从宏观的角度囊括了译界的所有热门话题,从根本上回答了“翻译的本质是什么?”、“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直译与意译的关系是什么?”、“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影响翻译的因素究竟有哪些?”等敏感话题,使我们跟翻译“真理”的认识更接近了一步。
一、《翻译论》从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基本现象出发,深刻揭示了翻译的本质。
《翻译论》中的七大论,翻译的“本质论”是其关键和核心。
在有关翻译的“三个层次”和“三个层面”的论述中,作者紧紧围绕审美层次深刻揭示了文学的功能,也就是以美感为中心的动力系统,使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摆脱了“不忠”的犯罪感。
因为在许钧教授的眼里,成功的文学翻译是决不能忽视传达文学作品的美的,审美层次是文学翻译的最高而且是关键性的一个层次。
所谓翻译三层次是指翻译在思维、语义与审美三个层次有着相对独立的活动内容、表现形式和规律,所谓翻译三层面是指翻译的意愿、现实和道德,认为“要怎么译”、“能怎么译”和“该怎么译”是翻译活动中所必然面临的问题。
二、在论述“翻译主体性”的时候,作者大书特书,追根穷源。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面对文学翻译,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活动场。
但是,许钧教授不以为然,他借助于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以及人类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论翻译的本质
2018年18期总第406期ENGLISH ON CAMPUS论翻译的本质文/侯利颖【摘要】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翻译本质的阐述,而讨论的焦点往往集中于翻译本质的艺术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
翻译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对这一问题的合理阐释是理解翻译本质的根本和关键。
本文对翻译本质的不同理解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论证深化了“翻译学是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这一学术观点,指出翻译是一项具有艺术和科学双重属性的活动,并探讨了该观点对于翻译的意义与指导。
【关键词】翻译本质;艺术性;科学性;统一【作者简介】侯利颖(1988- ),女,贵州铜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英语翻译。
一、引言古今中外,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从来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尤其是对于翻译本质是艺术性还是科学性的认识,几乎成了翻译方面“第一性”的问题。
中国向来侧重综合体验,自古有着翻译文艺美学的传统,直至当代才出现语言科学论,而侧重分析推理的西方,文艺美学观与语言科学观一直是并驾齐驱。
理论发展至今,关于翻译性质的争论:翻译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抑或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仍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
二、从既有译言看翻译本质的艺术论与科学论翻译译言,尤其翻译定义,是对翻译活动的界定说明,反映了翻译家或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见解、认识。
翻译活动是涉及多门综合学科的双语转换活动,包括文化学、交际学、社会学、语言学、符号学、美学等等,每门学科下又还有许多分支,并且各学科都随着时间的推进而 不断更新,因此大家对翻译的认识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一层不变的,而是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多阶段的界说定义。
以下就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些译言进行评述,探究他们对翻译本质的艺术论与科学论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西塞罗即提出,译者是“解释者(interpreter)”,是“演说者(orater)”。
这种翻译,强调的是修辞强辩的演说风格,译者不必贴合原文,以此树立了旗帜鲜明的文艺美学观。
翻译概念
第一节翻译及其概念1.翻译翻译是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把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内容变为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过程或结果;或者可以说,把用一种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出来。
方梦之——《译学词典》(2004)中“翻译”一词有五个义项:(1)翻译过程;(2)翻译行为;(3)翻译者;(4)译文或译语;(5)翻译工作(专业)。
综合以上观点认为,“翻译”既可以作为过程,也可以作为结果和职业,同时它还兼指口译和笔译。
然而,通常翻译领域的学者给翻译下定义时,指的是整个抽象的概念,即包括过程和结果,而不包括职业。
定义:约翰·卡特福德(Catford 1965)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等值替换)约翰逊博士(Dr. Samuel Johnson)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换成另一种语言,保持原文意思不变(保持)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翻译就是用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风格而言。
该定义体现了奈达的对等观。
奈达的归化理论主张关注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和审美习惯。
然而由于民族文化差异,语义和语体的对等很难实现。
(复制自然等值体)杜波斯(Dubois)翻译是把第一种语言(源语)语篇所表达的东西用第二种语言(目的语)重新表达出来,尽量保持语义与语体方面的等值。
(重新表达保持等值)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解释原文的语言符号该定义从符号学的角度界定翻译,然而对翻译的目标、标准等未做深入阐释。
(解释)图瑞(Toury)翻译是在目标语文化的框架内把原文用目标语呈现出来该定义提出了目标语文化,使翻译研究的范畴从语言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
(目标语文化)哈提姆和梅森(Basil Hatim & Ian Mason)翻译是一种在某社会语境中发生的交际过程。
论英汉互译中的结构转换
论英汉互译中的结构转换汤丽琴;王雪明【摘要】翻译的本质是属性转换.本文从卡特福特的翻译转换入手, 通过英汉互译实例, 深入探讨英汉互译中的七种结构转换:主动与被动转换、致使结构转换、主述位转换、陈述+评论转换、主从转换、尾重转移、人称与物称转换等, 旨在说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思维差异的关系和研究结构转换的意义.【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12【总页数】4页(P43-46)【关键词】英汉互译;翻译转换;结构转换;思维差异【作者】汤丽琴;王雪明【作者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常州 21314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翻译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使翻译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得到了扩展。
翻译是交际[1],也是信息传递,还是文化传播[2-3]。
翻译的本质是它的转换属性。
既然通常认识下的翻译首先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原文的词汇如何用译入语的词汇来传达,什么样的译入语结构适合替换原文对应的表达,就是转换研究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本文从转换这一角度出发,尝试探讨英汉互译中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转换,以便更好地认识翻译的内部规律。
一、翻译转换翻译转换最早由英国学者卡特福特(Catford)于1965年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意思是“译自源文本的目标文本中出现的细微的语言变化”[4](P95)。
卡特福特将翻译区分为“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和文本等效(textual equivalence),前者是语言范畴在语言系统基础上的对应,后者是发生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
用卡特福特本人的话来说[5](P141),“原文在走向译文的过程中偏离形式对应时候”就出现了翻译转换。
卡特福特还将转换分为层次转换(levelshift)、结构转换(structuralshift)、词类转换(classshift)、单位转换(unitshift)、内系统转换(intra-systemshift)。
论金岳霖的翻译思想及翻译哲学思想
论金岳霖的翻译思想及翻译哲学思想刘邦凡(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金岳霖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翻译要意味并进,“翻译”需要哲学。
而他的翻译哲学思想主要包括:翻译的方法是非唯主,翻译的本质是官能对外物(语言和文化)的非唯主呈现,翻译的过程是语言间的实证与分析。
关键词:金岳霖,翻译思想,翻译哲学思想,《知识论》。
一、翻译与翻译哲学关于“翻译”的定义,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不同的翻译家都有对“翻译”定义或内涵的不同理解与把握,这是由翻译的复杂性与外物性所决定的。
尽管翻译理论中有很多关于翻译的定义,但这些定义大多是语言学及翻译工作者和研究者从文化、语言翻译角度去理解的,较少看到从哲学的角度去把握,也较少看到哲学工作者(尤其是哲学家们)考虑这个问题。
贺麟先生很早就给“翻译”下了明确定义,他:“从哲学上讲,所谓翻译又是什么意思呢?翻译乃是译者(interpreter )与原本(text )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communication ),这种活动包含了理解、解读、领会、翻译等诸多环节,其客观化的结果即为译文(translation ),它是译者与原本之间交往活动的凝结和完成”。
“翻译”概念事实上是包含三个外延,一是通常所说的不同语言间所进行的语言翻译行为、过程或结果;二是同一语言内,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所造成的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与符号之间的转译和理解;三是同一语言内的不同语言符号单位之间的解释与沟通。
同时,这三种翻译还有人为的和机器的区别,不过我们认为一切诸如以电脑为手段的机器翻译都最终是受人的操纵的,因此我们撇开机器翻译而只管人为的翻译了。
第一种“翻译”可以称之为“语言翻译”(translation ),可以理解为狭义的“翻译”,通常我们所说的“翻译”也就指这种“翻译”。
第二种“翻译”可称之为“释义翻译”,简称“释义”(comprehension ),第三种“翻译”可称之为“注释翻译”,简称“注释”(annotation n)。
翻译概论总复习
第二章 翻译的原则
• Q:初学者而言;应采用怎么样的翻译原则
第三章 翻译与文化
•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2. 翻译中的文化渗透:异质性foreigness
3. 文化差异与翻译:英汉语的不同P37
Q:佛经翻译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 译者的素质
• 1. 译者的责任:宏观、微观 • 2. 译者素质:奈达4个条件 P49 • Q:译者一定要懂一点翻译理论吗;请举例阐述.. • 译者在社会和文化层面有哪些责任
第八章 机器翻译
• 机器翻译的分类及其英文表达 • 机器翻译的简史
第九章 理解与翻译
• 1. Eugene A. Nida 的翻译步骤P136 • analysis; transer; restructuring; testing • 2. Gorge Stainer 的翻译步骤 • initiative trust; aggresstion; incorporation; compensation
第二章 翻译的原则
• 国外 • 1. Alexander Fraser Tytler: 三原则P21 • 2. Catfort: 篇章等值行文、形式 • 3. Eugene A. Nida: 动态对等-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 4. Peter Newmark: 文本功能表达、信息、呼唤 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 1. 翻译的失: • 2. 翻译的得: • 3. 如何看待翻译的得与失
期末考试题型
• 一、填空题1'*15=15' • 二、术语匹配1'*15=15' • 三、简答题 4'*10=40' • 四、综合论述题30'
翻译的本质、准则与操纵--评《译不离宗--兼谈操纵论之悖理》
翻译的本质、准则与操纵--评《译不离宗--兼谈操纵论之悖理》蒋旭东
【期刊名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翻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其内容不是简单的一个定义所能够概括的。
“忠实”并非翻译的唯一标准,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未必就是好翻译。
操纵论是一种描述性研究,而不是规范性研究。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成功的翻译即成功的操纵。
【总页数】3页(P110-112)
【作者】蒋旭东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娄底 4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述评——兼评勒菲弗尔论中西翻译和巴斯奈特的译
诗思想 [J], 陈春莉
2.谈诗歌翻译的本质——兼评黄杲炘“三兼顾”译诗法 [J], 陈凌
3.从杨译《彼得·潘》剖析翻译中的操纵论 [J], 谢承凤;
4.《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述评——兼评勒菲弗尔论中西翻译和巴斯奈特的译诗思想 [J], 陈春莉;
5.接受修辞学与翻译——兼评郑振铎译《飞鸟集》与周策纵译《失群的鸟》 [J],
朱肖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本质"二层次"论
作者:高玉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金华,321004
刊名:
外语学刊
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年,卷(期):2002(2)
被引用次数:5次
1.泰特勒论翻译的原则 1998
2.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 1985
3.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概要 1955
4.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 1998
5.<礼记·王制>,原文
6.孔颖达礼记正义 1980
7.贾公彦周礼义疏 1980
8.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 1955
9.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 1984
10.支谦.<法句经序>,<全唐文>卷986.关于作者及文章的考证见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1992
11.僧睿大品经序
12.杨简像山先生行状 1980
13.王韬漫游随录 1982
14.王韬原道 1998
15.王韬哥伦布传赞
16.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 1993
17.李泽厚论严复 1982
18.严复天演论 1986
19.严复论世变之亟 1986
20.严复天演论 1986
21.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 1997
22.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 1997
23.王国维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 1997
24.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 1994
25.《河南程氏遗书》卷1 1981
26.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三·制私 1996
27.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 1998
28.赵家璡当代翻译学派简介 1996(05)
29.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 1984(01)
30.王克非论翻译研究之分类 1997(01)
3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1995
32.蔡毅关于国外翻译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翻译的实质、可译性和等值 1995(06)
1.王妍关于翻译本质的认识[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9(10)
2.杨雅洁翻译本质新论[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2009(18)
3.张高锋.任君谈翻译与再创作[期刊论文]-社科纵横2006,21(7)
4.刘典忠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的本质[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07(44)
5.陈大亮.CHEN Da-liang翻译本质的形而上反思[期刊论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4(1)
6.司显柱译作一定要忠实原作吗?--翻译本质的再认识[期刊论文]-上海科技翻译2002(4)
7.杨自俭.YANG Zi-jian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识——《自由派翻译传统研究》序[期刊论文]-上海翻译2008(1)
8.杨海青浅谈交际中的语境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学位论文]2007
9.陈盛荣论语境与话语交际的关系[学位论文]2005
10.魏欣欣.林大津.WEI Xin-xin.LIN Da-jin"翻译的本质是再叙事"——Mona Baker讲座题解及其他[期刊论文]-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10(6)
1.居丽萍关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再创造"问题[期刊论文]-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
2.原莉"用+名词"结构的俄译[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 2010(9)
3.梁淑梅.吴伟根林业文献英译现状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4.梁淑梅.吴伟根论翻译标准"信"与林业文献英译现状[期刊论文]-鸡西大学学报 2009(2)
5.朱德芬论翻译的本质[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8(2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wyxk20020201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