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

【关键词】文道统一思想情感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这里的“统一”不是文加道,而是文中寓道,道中显文,寓教于文,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要扭转语文教学只注重语言训练,而忽视学生人格培养的片面做法;也不要只注重人文思想的贯彻,而忽视语言的训练。

“道”,他不仅指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教育,还包括科学思维教育、人生哲理教育、劳动观点教育以及爱美情趣教育等等。这种“道”,通过语言文字,寄予在一篇篇的课文之中;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道”的丰富内涵,决定了语文学科“文道统一”必须寓教于文之法则,即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之同时,对学生进行“道”的教育。但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文”偏离“道”,“道”远离“文”──要么相互扼制,要么相互脱离。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寻找“文道统一”途径,从而渗透“思想情感”熏陶?

一、抓住字词品出“道”

每一篇文章,都贯穿着作者的思想,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感情。这就是“道”之所在。而这一切更集中、更突出的是蕴含在一些字、词、句、段中。这些关键的字、词、句、段就是“文”与“道”的联系点。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联系点,使文道有机地渗透和统一。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一位教师抓住“一寸”、“一声”大做文章。邱少云被熊熊大火燃烧了半个钟头,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一寸”“一声”无人不知,但在着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普通的“一寸”、“一声”又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处于四面大火之中的邱少云,何尝不想打个滚(哪怕挪动一寸),以求生存;何尝不想喊几声(哪怕哼一声),以减轻痛苦。可是他想到的是战斗的胜利,宁愿牺牲自己也绝不暴露目标。从“一寸”、“一声”中,不正可品出钢铁战士邱少云形象之崇高、精神之伟大,从而使学生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教育。

读一篇文章,理解字词句和领会思想内容是一致的。只有抓住字词句反复品味,才能较好地领会思想内容,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要求。

二、加强朗读悟出“道”

作者的表情达意,体现在具体的文章之中,有的比较明确,有的则较为含蓄。由于学生受经历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往往对显露于字面的意思容易捕捉和理解,而对一些“含而不露”需透过字面作探究的地方则感到困难。加强朗读,就是激发感情,从而悟出“道”之所在的常用方法之一。

例如,《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嘎羧重披战甲时的表情和动作体会了嘎羧内心的变化;朗读嘎羧在打洛江畔的神态、动作;朗读嘎羧自掘坟墓,真正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感动了自己,从而让嘎羧的内涵在学生心里有所提升,“悟”出嘎羧的忠诚与善良。再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师生们也将自己置身于“送灵车”的行列之中,从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可以“悟”出,这不是在为总理送行,而是人们把自己的深情向敬爱的周总理倾诉。这样口诵心维,“道”也随之全出。

语文教材里的每篇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都是

鲜明、强烈、健康的。但并不是所有文章的思想感情都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不是直截了当的。这需要教师教学时加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以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然后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文道统一思想情感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这里的“统一”不是文加道,而是文中寓道,道中显文,寓教于文,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要扭转语文教学只注重语言训练,而忽视学生人格培养的片面做法;也不要只注重人文思想的贯彻,而忽视语言的训练。

“道”,他不仅指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教育,还包括科学思维教育、人生哲理教育、劳动观点教育以及爱美情趣教育等等。这种“道”,通过语言文字,寄予在一篇篇的课文之中;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道”的丰富内涵,决定了语文学科“文道统一”必须寓

教于文之法则,即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之同时,对学生进行“道”的教育。但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文”偏离“道”,“道”远离“文”──要么相互扼制,要么相互脱离。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寻找“文道统一”途径,从而渗透“思想情感”熏陶?

一、抓住字词品出“道”

每一篇文章,都贯穿着作者的思想,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感情。这就是“道”之所在。而这一切更集中、更突出的是蕴含在一些字、词、句、段中。这些关键的字、词、句、段就是“文”与“道”的联系点。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联系点,使文道有机地渗透和统一。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一位教师抓住“一寸”、“一声”大做文章。邱少云被熊熊大火燃烧了半个钟头,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一寸”“一声”无人不知,但在着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普通的“一寸”、“一声”又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处于四面大火之中的邱少云,何尝不想打个滚(哪怕挪动一寸),以求生存;何尝不想喊几声(哪怕哼一声),以减轻痛苦。可是他想到的是战斗的胜利,宁愿牺牲自己也绝不暴露目标。从

“一寸”、“一声”中,不正可品出钢铁战士邱少云形象之崇高、精神之伟大,从而使学生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教育。

读一篇文章,理解字词句和领会思想内容是一致的。只有抓住字词句反复品味,才能较好地领会思想内容,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要求。

二、加强朗读悟出“道”

作者的表情达意,体现在具体的文章之中,有的比较明确,有的则较为含蓄。由于学生受经历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往往对显露于字面的意思容易捕捉和理解,而对一些“含而不露”需透过字面作探究的地方则感到困难。加强朗读,就是激发感情,从而悟出“道”之所在的常用方法之一。

例如,《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嘎羧重披战甲时的表情和动作体会了嘎羧内心的变化;朗读嘎羧在打洛江畔的神态、动作;朗读嘎羧自掘坟墓,真正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感动了自己,从而让嘎羧的内涵在学生心里有所提升,“悟”出嘎羧的忠诚与善良。再如教学《十里长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