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作业(岩石火成论、水成论)
自然辩证法 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1、自然辨证法创立的科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自然辨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答:(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基础是自然科学。
近代后期的科学家们冲破了传统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束缚,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划时代的发现,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这一系列划时代的重大发现包括:天文学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地质学的赖尔地质渐变论,生物学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化学的道尔顿原子论、维勒人工合成尿素、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等等,从各个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辨证的发展过程。
(2)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是因为自然辩证法具有独特的学科功能,对于丰富和字眼辩发展马克思注意哲学和指导科学技术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自然辨证法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和着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迎接新挑战和新机遇,研究新现象和新问题,自然辨证法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从而也表明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又是不断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换言之,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不仅有其悠久的科学技术历史渊源,而且它的创立和发展,都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2、自然界各种自然物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是什么?答:自然界在其存在方式上具有物质性亦即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又具有系统性。
也就是说,相信自然界在其空间结构上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整体,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物都是以系统和层次的方式存在着的,各类自然系统又都具有整体性、有序性、相对性、层次性等基本形式,无论是无机界还是有机界,概莫能外。
这种崭新自然观无疑也是当代一切科学技术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
基本形式:系统和层次。
(1)系统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或基于要素的原因,或基于结构的原因,或基于环境的原因,或同时基于这三者。
①被改造了的要素的素质,是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基础。
②合理的结构方式,是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决定性环节。
chp5地质学历史上的三大(公选)
中最大的弱点。
“水成论”认为地球从形成后,
其形态就没有发生变化过。这和圣
经中对世界起源的解释完全一致,因此得 到了宗教的支持。
魏尔纳的门徒很多,其中最著名的
火山学家布赫和洪宝等。
当魏尔纳到处宣扬水成论时,英国学
者、火成论的创始人——赫顿
(James Hutton 1726-1797)则在苏格兰 从事地质研究工作。
“活动论”认为: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大陆与大洋可作 全球规模的位移。 在水平运动力的作用下,被大洋隔开的 大陆可以相互靠近;使其间的大洋消失, 而在原来大陆的位置,可形成新的海洋。
固定论认为:在地壳的演化过程中,垂直于 地表方向的升降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水平运 动是派生的,起次要作用的。
居维叶认为: 地球上的生命都遭受过可怕的事件,无 数的生物变成了灾变的牺牲品; 一些陆地上的生物被洪水淹没,另一 些水生生物随海底的突然升起而被爆露在 陆地。因此,这些类群就永世绝灭了。”
居维叶认为: 大灾变后原有的生物绝灭了, 上帝又创造了新的生物类型。
他坚持物种没有渐变,要么 不变,要么灾变。
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对采矿有很大的兴趣。 1769年在弗莱堡矿业学校学习采矿和冶炼技 术,后就读莱比锡,1771年在普兹格大学学习, 1775年任弗莱堡矿业学院教授,一直到退休。 著有《岩石的分类》和《新矿脉成因论》。
魏尔纳 认为岩石是在海洋中化学沉淀
物聚集而成,还认为各岩层间的化石形状各 异,所处位置上下是一定的,因此,可根据 化石种类确定层位。 他认为火山是由地下煤层燃烧而成。 玄武岩不是由火山形成,这是他的论点
为什么在撒哈拉大沙漠中有巨大的冰川遗迹, 而在阿拉斯加会有热带丛林的残痕?
煤矿勘探小故事
地质学演化的三次大的论争 (2)汉白玉的来历 (4)水晶的传说 (5)我和一箱变质岩的故事 (7)太阳石精神 (8)沈括鉴定“竹笋”化石 (9)奇泉自有奥秘在 (10)旅游中的地学知识 (11)洞景之美 (12)明故宫的血迹石 (13)巾山的来历 (15)花果山上的洞天世界 (17)以矿找矿 (18)治病健身的泉水 (20)山水之美 (24)就化石找矿的故事 (26)沉睡亿万年的神山苏醒了 (27)地质学演化的三次大的论争第一次大的论争:水成论和火成论(维尔纳(德)) PK赫顿(苏格兰))18-19世纪各门科学大踏步的前进,地质学也迅速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在对地质状况特别是地层、化石的起因和形成的认识问题上,出现了“水成论”和“火成论”两个相对立学派的论争。
“水成论”的代表是德国地质学家维尔纳(Werner )。
水成派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是水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水成岩。
而与维尔纳观点大相径庭的一个代表人物是苏格兰学者赫顿(J.Hutton),同时德斯马雷特被奉为火成论的鼻祖。
火成派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是火山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岩。
讲水就排斥火,讲火就排斥水,水火之争,愈演愈烈。
虽然水成论盛极一时,但不到半个世纪便被火成论击败,形成“火胜水败”的格局。
第二次大的论争:灾变论与渐变论(均变论)(居维叶(法) PK莱伊尔(英)) 19世纪初多数科学家都已认识到地壳是逐渐形成的,生物也是不断变化的,但是这种变化是突然发生的,还是逐渐发生的,看法不一,因此形成灾变论和渐变论两种学派。
灾变论的代表人物是居维叶(Georges Cuvier,1769年8月23日-1832年5月13日)法国动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的奠基人。
居维叶根据各大地质时代与生物各发展阶段之间的“间断”现象,提出了“灾变论”。
认为是自然界的全球性的大变革,造成生物类群的“大绝灭”,而残存的部分经过发展与传播又形成了以后各个阶段的生物类群。
自然辨证法大作业
马克思主义学院自然辩证法学号:专业:学生姓名:任课教师:2014年12月本学期,我学习了《自然辩证法》这门研究生的课程,这门课由三个老师对四个章节的内容进行了讲解。
第一章主要讲解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包括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二章讲解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并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小测试,通过这次小测试我了解到了东西方传统自然观的差异对中西方科技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思维方法、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以及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四个小节。
第四章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该章包括三个小节,分别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并通过一次小测试了解到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以及科学的社会规范与技术的社会规范由于体制目标的不同而有区别,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共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立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而技术的社会规范则是所有者性、局部性、权威性、定向性、和专门性。
在本学期的《自然辩证法》课程中,虽然我在课堂上没有积极主动的发言,但是我学习的非常认真,平时上课也从不迟到和早退,因为我认为作为一名工科学生,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具有尤为重要和有着深远的意义。
工科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进行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工作中指导实际工程和进行科学研究。
因此,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与该专业有关的基础科学与技术,初步参加一些科研项目是学习的主要任务。
但是,仅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不足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和科技工作者。
因为一方面在现代教育中,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现在技术问题有越来越综合化,而且需要相关学科知识的配合。
在一个大型自动化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中,会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和需要协调多方的利益。
地质笔记的复习资料 (1)
一。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2.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3.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二。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1.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2.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史和演化规律3现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岩石圈第1章绪论第1节地质学概述1地质学的研究任务:认识地球及其发展史,寻找矿产资源,环境保护,地质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调查地质灾害的种类,性质与分布规律,为制定减灾防灾对策提供依据。
2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物质成分,内部构造,表面特征以及地理科学的历史。
3地质学与地理学的区别:地质学着重研究地下,地理学侧重研究地球表面。
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室内与野外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手段与新技术,新装置相结合。
第2节地质学发展简史1掌握里面代表人物的观点(见7页)第2章地球的基本特征第1节地球概况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质量 5.98*1024kg,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km,赤道周长:40008。
08km,海洋面积占总面积的70。
8%,大陆平均高度825m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8844.43m、海洋平均深度—3800m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11034m.大陆和海洋的平均高度—2448m.2地球平均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3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的构造,地壳运动和地震等具有很高的价值。
4重力异常:由于地球各部分物质组成和地壳构造不同,深度越大压力越大,并随着地球内部物质密度加大,压力增加越大。
5地球压力:指地球内部物质受上覆物质的重力而产生的重力产生的压力,即静压力。
6温度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升高的温度,成为温度梯度.7越接近地面的温度,增加逐渐缓慢,越接近地心,温度越高。
8地磁异常:实地测量的地磁数据与正常值不符。
第2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圈层可分为: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2莫霍面:位于地表一下属公里—40km正负,古登堡面,康拉德面(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硅镁层)第3节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源1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自然辩证法作业(岩石火成论、水成论)
课程编号:S002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考核(课程论文)题目:浅谈地质学岩石成因理论发展过程中岩石火成论与水成论之争揭示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作者:张懿学号: 2015020615授课教师:陈多闻班级:沉积学2015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2015年12月摘要:地学史上的“水火之争”是促进岩石物质来源、成因理论进步的重要事件,“水火之争”事件中揭露了科学理论发展的积累式发展和否定式发展,也揭露了地学思想上“灾变论”向“将今论古、均变论”思想的转变。
在本文中,将从“岩石火成论与岩石水成论之争”的事件分析出发,分析其具体事件的发展和事件细节所揭露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和地学思想。
关键词:水成论火成论地学思想自然辨证思想1引言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之交,地学史上爆发了一场水成论与火成论的激烈争论。
水成论学派以德国地质学家魏纳(A G.Werner,1749一1817)为代表,认为岩石形成于水体环境,并由水动力作为磨蚀、搬运的动力。
火成论学派以英国地质学家郝顿(J.Hutton,1726一1797)为代表,认为岩石形成于岩浆作用为主的热动力作用,并将岩浆环境和海洋环境作为岩石形成的循环环境。
该争论持续了约200年,最终以火成论胜利结束,然而人们却逐渐发现“水成岩”和“火成岩”都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并且发现了第三类岩石变质岩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科学发展的曲折性、矛盾性、螺旋式发展性,这是一种自然辨证的正确观点,并且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2岩石火成论与岩石水成论之争2.1岩石水成理论形成过程魏尔纳1749年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地区的一个矿业世家,20岁时人弗莱堡采矿学校,1771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文学并研究矿物学,1775年毕业后在著名的弗莱堡采矿学校任教40余年,直到退休。
魏尔纳认为,所有地层是地球在原始洪水期沉积而成,水是地壳形成与变化的唯一动力,而地下火的作用是次要的、局部的。
水成论和火成论
水成论和火成论在近代地质学史上,曾有一场长期的争论——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水成派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是水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水成岩.火成派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是火山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岩.讲水就排斥火,讲火就排斥水,水火之争,愈演愈烈. 火成论把"地下热火"看成地质现象的主要动力,地球核心是熔融的液态.赫顿是火成论的代表人物,这位苏格兰天才的主要调查区是加里东造山带的典型露头区苏格兰高地,那里有花岗岩和矿脉.他认为地层的固化和海洋上升为陆地是地热的作用,火山活动是释放地下能量的出口,有点象瓦特的蒸汽机(当时瓦特正在进行这方面的试验).他的地质理论长期被说成火成论,其实他本人并不认为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的.他对不整合面的发现和解释为18世纪的地质学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魏尔纳是水成说的集大成者.水成论者认为水对地表的改变起决定因素.纪元前,古罗马人已发现尼罗河两岸周期性地被洪水淹没,尼罗河在三角洲不断增大,另外,陆地上存在海相介壳动物化石等事实.火成说把"地下热火"看成地质现象的主要动力,地球核心是熔融的液态.由于意大利西海岸火山岩带的强烈活动,古罗马人相信有一位主管火和锻冶的神,称"沃尔坎"(Vulcan).火山(V olcano),火山学(Volcanology)等词即来自意大利语的Vulcan. 与魏尔纳观点大相径庭的一个代表人物是赫顿.水成论和火成论的正式交锋始于18世纪中叶的法国.1746年,盖塔尔送给巴黎科学院关于矿带和岩石分布的记录.他发现了地层的连续性和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并据之作出法国的地质图.显然,岩石只有形成在水中才具有连续性和分带性,对奥费涅火山的玄武岩,他也认为是水溶液的结晶作用形成的.1765年,迪马雷送给巴黎科学院奥费涅的地质图,提出玄武岩是附近的火山里流出来的,柱状节理是玄武岩曾处于熔融状态的证莱伊尔对水成论和火成论的论战很感兴趣,他详细阅读有关文章,积累了有关理论,学说以及各自论点的资料,后来他在撰写《地质学原理》时充分阐述了这次学术论战的情况. 德斯马雷特被奉为火成论的鼻祖. 魏尔纳一直固执己见地拒不承认火成论,但是他的学生却并不都像他那样固执.抱着水成论的观点,魏尔纳的学生弗朗西斯在1803年应邀赴法国的奥弗涅进行实地考察,在事实面前他动摇了过去的信念,在一年后勇敢而又谦恭地在法兰西学院宣读了放弃过去的观点的声明. 18世纪初,化学发展很快,证明在溶液中能够结晶沉淀出矿物,这对地质学有很大影响.德国学者魏尔纳(公元1750-1817)在沉积岩发育地区工作后,热心于化学成果,竟认为所有岩石都是由原始海水结晶沉淀而成或是洪水沉积物变成的岩石.水成论盛极一时,但不到半个世纪便被火成论击败. 苏格兰学者郝屯(J.Hutton,公元1726-1797)及其门徒的足迹遍及欧洲,根据丰富资料结合推理, 认为岩石有水成者,但也存在花岗岩等大量火成岩石.郝屯于1795年,出版<>一书,被称为"现代地质学的创立者".他认识到每次不整合代表一次构造运动,主张宇宙无始无终,现在是了解过去的关键.。
自然辩证法作业(武汉大学)
自然辩证法论课后作业——说说你的研究姓名学号我的专业是土木工程,主攻岩土工程,研究方向为地基与基础工程,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桩岩界面特性及桩岩间的作用机理。
下面我将从我所研究的方向、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研究的方法几个方面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研究:0 前言岩土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的分支,是运用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解决各类工程中关于岩石、土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
按照工程建设阶段划分,工作内容可以分为: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治理、岩土工程监测、岩土工程检测。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各种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座座水库波光粼粼,栋栋高楼鳞次栉比。
在各种土建工程中,岩土工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岩土工程是以土力学、岩体力学及工程地质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各种勘探测试技术对岩土体进行综合整治改造和利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这一学科在国外某些国家和地区被称为“大地工程”、“土力工程”或“土质工程”。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资料统计,它包括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试验、施工和监测,涉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在房屋、市政、能源、水利、道路、航运、矿山、国防等各种建设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岩土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边坡与基坑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等。
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以城市地下空间为主体,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策略,以及各类地下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和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如浅埋暗挖、盾构法、冻结法、降水排水法、沉管法、TBM法等)及其优化措施等等。
边坡与基坑工程:重点研究基坑开挖(包括基坑降水)对邻近既有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基坑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可靠度分析技术,边坡稳定分析理论以及新型支护技术的开发应用等。
地基与基础工程:重点开展地基模型及其计算方法、参数研究,地基处理新技术、新方法和检测技术的研究,建筑基础(如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及桩基础等)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等。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辨证法概论管金玲2011.07参考书目《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0绪论.rar《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1-4章.rar《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5-7章.rar《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8-10章.rar《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11-13章.rar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工程硕士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组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大出版社本次教学主要参考书刘大椿自然辨证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本次教学的主要参考书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教学目标提高哲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感受科学魅力弘扬科学精神哲学是什么?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往往是我们最无知的东西。
黑格尔哲学不是宗教,为什么给人以信仰?哲学不是科学,为什么给人以真理?哲学不是艺术,为什么给人以美感?哲学不是道德,为什么劝人向善?我们要追问什么是哲学?哲学:phylosophy;古希腊语爱智慧。
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或者说是对“自明性”追问。
哲学把人们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东西当做了思考的东西。
科学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哲学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学习哲学:激发理论兴趣扩宽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提高哲学素养: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教学内容绪论第一篇科学发展史与自然观变革第二篇科学方法论第三篇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第二篇科学方法论第四章选题方法第五章观察和实验方法第六章非逻辑方法第七章假说方法第三篇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二、基本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学科性质:哲学门类,交叉科学性质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背景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第一节要点一、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方法。
学界有争议的文化理论
学界有争议的文化理论地质史上三大争论:水成论vs火成论;灾变论vs均变论;固定论vs活动论。
一、水成论vs火成论
发生在18世纪末,主要的争论点在于岩石到底是由江河湖海等水体的沉积作用形成的(亚伯拉罕·戈特洛布·维尔纳),还是由火(即岩浆)的作用形成的(詹姆斯·赫顿)。
现在已经知道,地球上的岩石可分为三大类。
水成论形成的是沉积岩这类岩石;火成论中除了岩浆直接形成的岩浆岩外,还包括一部分岩浆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两种观点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的。
二、灾变论vs均变论
发生在19世纪初,争论的内容是地质现象的形成是靠突发的地质事件,还是靠地质作用长时间的不断积累。
其与生物学里演化论中的类似争论有一定联系。
与演化论的认识类似,现在大多认为,灾变和均变在地质历史中都发挥过作用。
例如断层是由地震等突发事件形成;而风化作用是长时间的风动力对地壳的改造。
三、活动论vs固定论
这场争论的重点在于地壳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
认为地壳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活动论,从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发展到现在比较完善的板块构造学说,如今已经成为地质学界的主流观点。
(完整版)普通地质学考试题
课程闭/开卷课程类别:考试/考查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总分分数评卷人1、地学工作者的两大使命(寻找矿产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固体地球或地球的岩石圈);地质作用的概念(是指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2、地质学诞生的标志(《地质学原理》的问世);3、将今论古的含义(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4、克拉克值(地壳元素的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含量);地壳中主要的十种元素(O,Si,Al,Fe,Ca,Na,K,Mg,Ti,H );5、矿物(是天然产出的自然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矿物的硬度(矿物抵抗外力的能力);矿物的解理含义(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摩氏硬度的十大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岩、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6、侵入作用(岩浆侵入地壳中但未喷出地表的作用);喷出作用(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岩浆(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并富含挥发分的熔融体)。
岩浆作用(岩浆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的不断变化,以及最后冷凝成岩石的过程)。
7、同化作用(岩浆熔解围岩,将围岩改变为岩浆的一部分的作用)。
混染作用(岩浆同化围岩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成分的作用)。
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的作用)。
鲍温反应系列(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矿物的结晶存在两个系列,即连续反应系列和不连续反应系列,两个系列的总称)。
带;洋底火山带。
);9、按SiO2百分含量的划分,岩浆的类型可分为哪些类型(超基性岩浆、基性岩浆、中性岩浆和酸性岩浆四类);10、火山活动类型按时间划分(死火山、休眠火山、活火山);按活动方式划分(中心式和裂隙式);11、地质学的三大争论的实质(“水成论与火成论之争”:围绕岩石的成因方式;“渐变论与灾变论之争”:围绕生物的进化方式;“固定论与活动论之争”:围绕地壳的运动方式)及主要代表人物;1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及具体内部圈层的划分(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外部圈层的划分(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13、岩石圈的含义(软流圈之上的地壳与上地幔的组成部分);14、常见的造岩矿物(长石、石英、辉石、角闪石、橄榄石、云母等);常见的岩浆岩类型(橄榄岩、玄武岩、辉长岩、安山岩、闪长岩、流纹岩、花岗岩等);熔浆与岩浆的差异(岩浆富挥发份,熔浆少挥发份);15、同质多像(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地质条件(如T,P)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
地质学三四章的答案
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1. 何谓构造运动?何谓构造变动?构造运动与地壳运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叫构造运动;若岩石发生永久性变形,则称为构造变动。
构造运动范围更大(除了地壳,还包括岩石圈),主要指物理上的变化;地壳运动专指地壳,包括物理、化学上的变化。
狭义的地壳运动指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隆起、拗陷和形成各种构造形态的运动,广义的地壳运动包括地壳的变形、变质和岩浆活动。
2. 结合“大地构造学说简介”一节的资料,分析“地槽—地台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立论依据,思考以二者为代表的“固定论”和“活动论”的学术之争有什么启示?地槽—地台说:地槽区代表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地台区指地壳上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的地区,垂直运动速度缓慢、幅度小,沉积作用广泛而较均一,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也都比较微弱。
板块构造学说: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
熔入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并划分岩石圈的板块。
3. 构造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新构造运动又具有什么特点?构造运动:①方向性: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②速度和幅度:除去地震、断层、火山等在短时间内可以引起显著的变形、位移外,一般地,构造运动是岩石圈的一种长期而缓慢的运动;③周期性和阶段性新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遗留证据较多。
4. 如何证明不同时代构造运动的存在并分析其性质与特征?新构造运动:地貌标志、测量数据;老构造运动:地层厚度、岩相分析、构造变形、地层接触关系。
5. 岩层的产状如何表达?在野外怎样测量和记录岩层的产状?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状态称为岩石产状。
通过走向、倾向、倾角来表达。
在野外测量中,通过地质罗盘来测量方位角,记录格式为走向+倾向+倾角变化范围Eg: NE35°/SW215°,SE125,∠45°6. 岩石受力状态下的构造应力场中各种应力的分布有何规律?受构造力作用的岩石变形分为哪几个阶段?岩石性质对岩石变形有何影响?应力分为压应力、张应力、剪应力;受构造力的作用,岩石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变形;脆性岩石当外力作用达到一定程度,由弹性变形直接转化为断裂变形,而柔性较大的岩石,当外力增大超过弹性限度后,由弹性变形转化为塑性变形。
中国地质大学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科学观察法和数学方法在地球科学中作用本文阐述了科学观察法和数学方法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应用特征,分析并揭示了这两种科学方法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中能够不断焕发活力、推动地球科学向前发展的原因,得出了科学方法的选择在地球科学研究中重要性。
科学观察法在地球科学中的作用。
科学观察法是开展地球科学研究和揭示地球科学奥秘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之一[1,2]。
科学观察法是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工作者通过在野外考察和室内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各种观察仪器如放大镜、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认识和描述各种地球科学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科学观察法由单一的、粗糙的肉眼鉴别法向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性科学方法发展的过程中,催生出一大批科学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向前发展。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和影响下,科学考察和探险旅行在欧洲兴起[3,4]。
带有科学考察目的旅行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的研究对象,更使得热衷于地球的人们对地球的探索和研究从思辨性猜测转变为以野外的观察为主,他们通过在野外考察,发现并详细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地理现象和获取了各种岩石样品标本。
野外考察在地球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派的发展,使得不同学派的争论变得异常的活跃,而关于地层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在18世纪末变得尖锐起来。
德国地质学家、矿物学家维尔纳创立了“水成论”,他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而成。
“水成论”者认为所有的岩石都是在一个全球性的大洋中形成的,而英国的地质学家赫顿则不赞成这一说法。
赫顿通过野外考察和推理认为花岗岩和玄武岩曾经都是熔体,熔体发生侵入后来到了地表,这些岩石是火成的而不是水成的,赫顿也因此成为“火成论”的代言人。
野外考察推动了各学派间争鸣,加速了“水成论”和“火成论”诞生与发展,而水火之争则直接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地球科学概论课堂作业
地球科学概论课堂作业011.狭义的地球系统是由地核、地幔、岩⽯圈、⼤⽓圈、⽔圈和()相互作⽤⽽组成的统⼀(分)A、⾃然环境B、⽣态系统C、动植物D、⽣物圈正确答案: D2.以下不属于地质学研究范围的是( )(分)A、⽣命的起源和演化B、地核的形成与演化C、古⽣物学D、地壳运动正确答案: B3.下⾯哪⼀个理论的确⽴,标志着现代地球学的建⽴。
( )(分)A、⽔成论B、板块构造理论C、均变论D、⽣物进化论正确答案: C4.下⾯哪位学者与地球科学早期发展⽆关。
()(分)A、亚⾥⼠多德B、祖冲之C、达·芬奇D、沈括正确答案: B5.“将今论古”的原理不能⽤来解释下列哪种现象或科学问题( )(分)A、地壳的形成B、沧海桑⽥C、化⽯的形成D、太阳系的演化正确答案: D1.科学⽅法⼀般包括(明确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说)及(检验假说)等⽅⾯。
2.“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是过去的钥匙)。
简⾔之,就是地质研究中常⽤的(将今论古)的思维⽅法。
这⼀思维⽅法由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所提出,并由(赫顿)发展和确⽴。
3.写出科技成就或科技着作的创作者:候风地动仪(张衡);《梦溪笔谈》(沈括);《天⼯开物》(宋应星);《地质学原理》(莱伊尔);《⽔成论》(魏尔纳);⼤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天体运⾏论》(哥⽩尼)。
1.地球上存在孤⽴的系统。
(×)2.理论或定律的提出⼀般是基于某位科学家的⼯作成果。
(×)3.现代地质学是在地球演化的渐变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深地”、“深空”、“深海”及“深时”计划的主要⽬的是为了解决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5.历史上“灾变论”与“渐变论”、“⽔成论”与“⽕成论”、“固定论”与“活动论”之争极⼤地促进了现代地质学的发展。
(√)6.如果建⽴⼀个科学模型能合理解释某种地质现象,则这种模型可以称为理论。
自然辨证法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1、古代自然观有哪些局限性?自然观是对自然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古代自然观是古代社会的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自然观,是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反映。
当时的自然科学刚刚萌芽,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一切有关自然的知识差不多都包含于统一的哲学之中,其中有不少是来自抽象的思辨和猜测。
直至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仍然是一回事,并且是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索为目的的。
这种自然观来自天才的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当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总体上去把握自然界,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
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念是笼统的。
2、现代自然观相对于古代自然观有哪些进步?现代自然观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为正确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科学与社会的研究,以及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3、科学与宗教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区别在于科学的实证性与宗教的信仰性。
具体表现在:第一,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知识体系,是获取知识的认识与研究活动。
宗教则是人类在未知自然及其规律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消极的认识态度和方式,它束缚了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真理,它的成果属于全人类,科学没有阶级性,它具有中立性的特点。
对两种石油生成理论的一点思考
石油无机成冈理 沦的支持者多数都不是石 油地质学 家出身 ,这可 以说是 当局 者迷旁 观者清。不如把 先争沦放一放 ,回顾一下历史 ,看 看科学史上的 曾经发生过的科学 争沦以及它们最终的结果 ,相信从中 可以汲取很大的经验 。在 自然科学史上有很多类似的科学争 沧。如光 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 争,岩石形成的火成 沦和水成 沦之争以及全球气 候变暖原因之争等。 f )光的性质 :粒子 说和波动 泌之 争。l世纪的牛顿和惠更斯 1 7 分别坚 持光的粒 子 说和 波动说 。由于 牛顿创立 了经典物理学 理 论体
模 式形 成 的 =
关键词
生油理论
有机成 因 无机成因 科 学争论
石油的有机成因理 论和无机 成凶理 沧之 间的争沦山来 已久 。 机 有 成凶理 沦一直占据 主流地 位,之所 以如此是 为以有机生 油理 沦指导 石油勘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牛顿建立的经典物理学理 沦体 系在 当时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之后爱凶斯坦龟 立 了相对 沦纠正 了牛顿绝对 时空观的错漠:同样地 .无机生油理 论更符合 事实 . 它将很快取 代有 机生油理 沦。为石油勘探带来更大成 功。
参 考 文 献
【 . J snF . a .ia mimr o u  ̄ t tT e e et f 1 M.Roe .. ZhoB n r 1 . L y x  ̄ f sf  ̄ ns h f c l a . o
s u t a ;l t curll t r iI
从实验现象表明 :随着压 力的增J .泡沫不断受到压缩 ,泡沫体 J u 秘变 小 当压 力小于 I M a.泡沫体 积随着压 力的增 加 .泡沫 体积 S P 急剧 减小 ,压 缩性好 ;当压 力大于 1MP 5 a,泡 沫体积 随着压 力的增
第3.1+3.2章 概述+矿物
②半自形晶:部分晶面发育完善,具一定的规则外形。
③它形晶,无完善的 晶面,无规则的外形。
(2)矿物的集合形态
双晶:接触、穿插、聚片
3、结晶习性 ①一向延长型:晶体沿一个方向延伸,有柱状、针状、毛发状。 柱状晶体可进一步根据横断面的形状进行描述:六方柱、四方 柱、三方柱、斜方柱或单斜柱状。
②二向延展型:晶体沿两个方向延展,有板状、片状、鳞片状。
2、 矿物的物理性质
(1)颜色
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白光作不同程度的吸收或选择吸收后,所 剩下的色光的混合。矿物呈色的原因有下述三个方面: ①由矿物的化学成份和内部结构所固有的颜色。是固定不变的 ,称为【自色】。不同矿物的自色不同,因而具鉴定意义。 ②因矿物含有气泡、有色杂质等包裹体,而使矿物呈色,这种 颜色与矿物本身的化学成份和内部结构无关,称【它色】。矿 物所呈它色受所含杂质及包裹体控制,是不固定的,故无鉴定 意义。 ③由矿物内部的裂面或表面氧化膜等所引起的光的色散、干涉 作用,而产生的颜色称【假色】,也无鉴定意义。
二、矿物分类
(二)矿物的化学成分
1、矿物的化学组成类型 (1)单质矿物 (2)化合物 ①成分相对固定 A 简单化合物:一阴离+一阳离 B 络合物:一阳离+一络阴 C 复化物:阳离+(络)阴离≥3
②成分不固定:类质同象
A B C D E 定义 条件:离子半径相近,电荷符号相同,电价相等 情况:二等价离子;总电价相等离子组 程度:不完全、完全 分子式:(高,低)[络阴]
三、“水成论”VS“火成论”
1、水成论: ①古希腊泰勒斯:一切来自水,归于水 ②英国伍德沃德(1695):岩石由水作用而成 ③德国维尔纳(1787):《岩层的简明分类和描 述》
自然辩证法(整理版)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第一节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思维方式1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基本内涵:系统自然观植根于系统科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它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2 系统思维方式:随着系统自然观的确立,形成了一种探索组织性、复杂性问题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捐不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
第二,认为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即认为系统具有非加和的性质——系统性质。
第三,把所观察的系统都看做动态的开放系统,认为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它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任何系统要得到自身的发展,必定是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第四,系统思维方式对某一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这与传统的干方百计将系统简化为稳定、有序、均匀、平衡、线性作用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
需要指出的是.系统思维方式与还原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不同。
它观察事物的侧重点不是部分而是整体;它不是立足于分析而是立足于综合;它不是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那样把分析与综合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的单向性思维,而是把综合与分析通过反馈耦合形成双向性思维。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习题和答案
1、简述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学科。
包括:①自然界的辩证法;②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二、基本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④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作为人的一类社会活动,和其他类型的社会活动,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军事活动、教育活动、思想文化活动之间,无不存在着互动关系。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双向作用:一方面是科学技术能对其他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作用户称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其他社会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这类作用构成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三、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2、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什么关系?(一)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
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
哲学层次研究的内容与自然科学不尽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作业(岩石火成论、水成论)-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课程编号:S002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考核(课程论文)题目:浅谈地质学岩石成因理论发展过程中岩石火成论与水成论之争揭示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作者:张懿学号: 2015020615授课教师:陈多闻班级:沉积学2015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2015年12月摘要:地学史上的“水火之争”是促进岩石物质来源、成因理论进步的重要事件,“水火之争”事件中揭露了科学理论发展的积累式发展和否定式发展,也揭露了地学思想上“灾变论”向“将今论古、均变论”思想的转变。
在本文中,将从“岩石火成论与岩石水成论之争”的事件分析出发,分析其具体事件的发展和事件细节所揭露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和地学思想。
关键词:水成论火成论地学思想自然辨证思想1引言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之交,地学史上爆发了一场水成论与火成论的激烈争论。
水成论学派以德国地质学家魏纳(A G.Werner,1749一1817)为代表,认为岩石形成于水体环境,并由水动力作为磨蚀、搬运的动力。
火成论学派以英国地质学家郝顿(J.Hutton,1726一1797)为代表,认为岩石形成于岩浆作用为主的热动力作用,并将岩浆环境和海洋环境作为岩石形成的循环环境。
该争论持续了约200年,最终以火成论胜利结束,然而人们却逐渐发现“水成岩”和“火成岩”都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并且发现了第三类岩石变质岩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科学发展的曲折性、矛盾性、螺旋式发展性,这是一种自然辨证的正确观点,并且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2岩石火成论与岩石水成论之争2.1岩石水成理论形成过程魏尔纳1749年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地区的一个矿业世家,20岁时人弗莱堡采矿学校,1771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文学并研究矿物学,1775年毕业后在著名的弗莱堡采矿学校任教40余年,直到退休。
魏尔纳认为,所有地层是地球在原始洪水期沉积而成,水是地壳形成与变化的唯一动力,而地下火的作用是次要的、局部的。
花岗岩、片麻岩等各种结晶岩也是水溶液的沉积物。
花岗岩、片麻岩等是深水沉积;灰岩和砂岩等为浅水沉积;沙、砾石为陆地沉积物。
地下火由煤产生从而引起火山喷发等,但规模很小,火的作用是很次要的因素。
魏尔纳将萨克逊地区地层从老到新划分为:①原生岩,含花岗岩、片麻岩、云母板岩、蛇纹岩、玄武岩、斑岩、正长岩。
②过渡岩,含硬砂岩、砂质板岩、灰岩。
③盖层岩,含砂岩、灰岩、石膏、岩盐、煤。
④冲积岩,含现代粉砂、粘土、沙、砾石、泉华、泥炭。
魏尔纳由此推论,这个层序适合于全球,称之为“万有建造”(Universal Fornrations)。
水成论得到了一些学者特别是他的学生们的拥护,并在各国传播。
1808年詹姆逊在英国发起成立“魏尔纳自然史学会”,另一方面由于水成论与圣经中洪水相似,因此得到了教会的支持,岩石水成论由此形成。
2.2岩石火成理论形成过程火成论的代表赫顿1726年生于苏格兰爱丁堡,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学过法律、医学,后自学地质与矿物学,逐步形成火成论观点,1785年在爱丁堡哲学学会发表第一篇论文《地球学说》,但受到爱尔兰皇家学会主席、古生物学家、矿物学家柯文(R.Kirwna)的严厉攻击。
但尖刻的批评反而帮助了赫顿,迫使他长期到野外搜集地质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1795年赫顿重新发表《地球学说》,震动了地学界,赫顿认为:花岗岩是熔融岩浆冷却的产物,岩浆充满了地球内部,岩桨上涌形成山脉,而流水长期剥蚀又使高山夷为平地,地面下沉到水面以下接受新的沉积。
他认为被水成论学派列为第一类岩石的花岗岩、片麻岩等不可能在洪水中形成。
火成论并不认为火是地质变化的唯一动力因素,而认为水与火都起作用,这一点与水成论认为水是唯一的动力因素有所不同。
赫顿的朋友霍尔爵士从熔融的玻璃慢慢冷却形成不透明的结晶体而迅速冷却形成透明玻璃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从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取来一些典型的火山岩,将它熔化后慢慢冷却得到了类似于玄武岩的结晶体,证实了玄武岩是岩浆慢慢冷却形成的,并在皇家学会通报上发表了《关于暗色岩和熔岩的实验分,这对火成论学派是极有力的支持,从而也开创了实验岩石学,“岩石火成论”也由此形成。
2.3水火之争的具体争论火成论是在与水成论争论中形成的,主要争论有:①魏尔纳认为“不整合”是偶见的,是沉积物在一个倾斜而上沉积形成的,而郝屯认为所有地层沉积都是水平的,倾斜是后来地层抬升的结果,而抬升力主要是岩浆侵入岩体产生的挤推力。
②魏尔纳认为,原始海洋沉积的岩层是原始层,花岗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岩层,叫原生岩层,而郝顿认为,凡沉积地层总是由已存在的岩层破碎、搬运、沉积而形成,也就是说,最占老的沉积层之前必有更古老的岩层。
③魏尔纳认为,深海沉积是由于沉积物本身重量与海水重量固结而成岩的,而郝屯认为上覆重量并不重要,关键是地内热使深海沉积物熔融成岩,强调玄武岩是火成成因。
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起,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激烈争论,人们逐渐认识到地壳中有二类不同的岩石—水成岩和火成岩,且初步认识了第三类岩石—变质岩。
此后,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甚至数学等逐步渗透进入地质学,使地质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日趋完善。
3水火之争的积极意义及其所揭示的地学思想在漫长的“水火之争”中,“岩石火成论”提倡者赫顿,本是“岩石水成论”提倡者维尔纳的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他大胆假设大陆和海洋几乎同时形成即地球处于“持续的”过程之中,并把这一过程看成是一个无尽的循环,“没有开始的痕迹也没有终止的迹象”。
这是地学史上的巨大进步,第一次提出了地表物质与地球下部物质循环的理论。
他们都是纯粹的学术研究者,为学术付出毕生精力,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推行行的理论有很大难度,特别是教会的力量参与其中,赫顿的努力和坚持是不可忽视的。
不过,赫顿的理论也存在某些缺欠,有些地方过分地强调了“火”的作用,以及把那些确实存在“水”的作用而形成的矿脉,也误认为是岩浆喷气的产物。
但总的说来,赫顿摆脱宗教信条的羁绊,注重实践,实事求是,他的理论对促进地质科学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水火之争”将要结束时,“水成论”支持者之所以会一败涂地,是因为没有注重实例,仅通过片面的实验便得出结论。
其间,维尔纳的另一个弟子洪堡德远渡重洋来到拉丁美洲,登上厄瓜多尔首都附近的皮晋查火山,冒着危险趴在火山口边缘俯视,这里根本不存在什么煤层,更谈不上煤的燃烧,终于认识到火山作用的重要性。
体现了地学上典型的以自然界为基础的原则,室内实验只能作为验证性的工作,要通过“将今论古、以古论今”的基本原则指导地质工作的开展。
4水火之争所揭示的自然辩证思想“水火之争”作为地学三大争论之一,代表着地学历史上岩石成因科学理论进步的关键过程,从“水火之争”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一种科学理论的发展呈现着累积式发展模式和否证式发展模式。
一种科学理论一旦确立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的实际性问题,我们自然科学工作者比较熟悉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就是科学理论的累积式发展模式和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模式。
“水火之争”的初步阶段即处于一个积累式发的模式之中,两大学派各自进行独立的研究和积累事实依据。
累积式发展模式认为,因为自然界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无穷的,所以人对自然界的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是无穷的。
在近代科学形成和发展时期,科学的发展过程被认为“是不断的归纳过程”。
“岩石水成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从累积的观点上看,“岩石水成论”在原来的范围内继续得到确证以后,其适用范围得到扩展,但也甚至达到了滥用的程度,这时候,理论内部的矛盾也是在积累式发展的。
而“岩石火成论”也在逐渐进步和被证实的过程中,只是“水成论”相对占上风,支持者较多。
科学理论的进步还可以通过若干个得到确证的理论,被新的理论所包容来实现。
总而言之,科学累积发展的模式是:归纳使科学理论得到论证和确证,就是理论不断应用、调整和修改的过程。
否证式发展模式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说,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遭到实验的反驳。
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水火之争”以“岩石火成论”否定“岩石水成论”结束,这是一个否定式发展模式的直观例子。
所以,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是:猜想——证伪——猜想;或者是:问题——猜想——证伪——新的问题。
换言之,科学认识是在不断改正自己的谬误中向前发展的。
一个理论只有在逻辑上有可能被否证,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
“岩石水成论”于之前的“如火如荼”截然不同的“一败涂地”生动地描述了否证的功能。
科学的进步不仅有不断归纳、证实、积累的过程,而且还有不断否证、不断批判旧理论、大胆猜测新理论的过程。
与累积模式不同,否证模式强调科学知识增长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革命的过程,是寻找反例进行反驳和否证的过程。
随着地学的进步,人们发现“水成论”与“火成论”都有十分大的缺陷,并发现了第三种岩石:变质岩。
这是一个科学成就就不断增加的过程,也是意味着科学知识累积式(包含否定式发展模式)地向前发展。
科学的进步不只是单以积累式或者否定式的发展模式进行的,而是二者交错,相辅相成的,没有早期的积累式发展,就没有否定式发展的产生;没有否定式发展的进行,也没有积累式发展模式的继续进行。
5个人认识与感想地质学岩石成因理论“水火之争”表现了科学技术发展是争论中(否定式)螺旋式上升,而争论本身是科学思维的正常过程,这是辩证法的胜利。
这也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它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事实上,地质学历史上存在的三大争论,都是辩证统一的表明了“灾变论”向“将今论古、均变论”思想的转变,地学三大争论是:①水成派和火成派的争论,这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来源及演变方式的争论,一派认为是水成的,另一派认为是火成的;②灾变论与渐变论的争论,这是研究地球物质(包括生命体)变化方式的争论,变化方式有渐变方式和突变方式二类;③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又称水平论和垂直论,这是研究地球物质运动形式的争论,水平论被视为活动论,而垂直论被称为固定论。
三大争论在地学历史中都是激烈的,颠覆性的,但最终的结果都是二者辩证的共同存在,如灾变论思想中考虑到恐龙大灭绝作为突变性灾难性事件造成的,从而认为地球的发展是以灾变的模式进行的,实际上,从地质时间尺度(百万年)上看,这种灾难性事件都是一瞬间的,事实上地质历史上每一次灾难都促进了地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