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酸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与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丙烯酸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与性能
1 . 1引言
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与电解液有很好的相容性,对锂电极有较好的界面稳定性;聚丙烯酸酯的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增强聚合物链段的运动能力,提
高凝胶电解质的离子导电率。
丙烯酸酯类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在室温下为高弹态,机械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本论文以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作为凝胶单体,加入液体电解液、交联剂、引
发剂及其它共聚单体,采用现场热聚合工艺合成新型的交联共聚凝胶聚合物电
解质。
对丙烯酸酯类凝胶电解质的导电性和机械性能做了详尽的研究,发现丙
烯酸酯类共聚凝胶电解质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较高的离子电导率(高于
5mS/cm)。
1.2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工艺
水凝胶是一种在水中能够溶胀并保持大量水分而又不能溶解的交联聚合物. 水以键合水、束缚水和自由水等形式存在于高分子网络之中而失去流动性, 使水凝胶柔软而能保持一定的形状[1]。
目前,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类锂离子电池已实现工业化生产,但是凝胶聚合
物电解质制备工艺存在一定的不足,较明显的问题是电解质的力学性能与电导
率之间的根本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现在的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工艺程序复杂,导
致生产成本严重增加。
制备出的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和热化学性能
还不能令人满意。
1.2.1物理交联制备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物理交联法制备电解质主要是依靠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形成的,由于该作用
力较小且不稳定,制备的凝胶电解质在高温或长时间使用时容易发生溶解、溶
胀以及漏液等现象,且普遍存在制作工艺复杂、质量难于控制、生产成本高以
及存在安全隐患等缺点,所以不能满足固体凝胶电池商品化。
(1)Bellcore成膜法
1996年,美国的Bellcore公司发明了一种制备聚合物隔膜的专利以聚合物
P(VDF-HFP)为基体,加入助剂和其它有机溶剂混合成均匀的体后加入一定量的SiO2粉末(增强电解质的导电率),让溶剂慢慢挥发至,固化成膜,就制备出了
含助剂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最后使用CH3OH等有机溶剂把多余的助剂洗涤
取出来,电解质膜即具有大量微孔结构,然后浸泡在液体电解质内,膜吸入大
量电解液就制备出了聚合物凝胶电解质[2]。
(2)浇铸制备电解质膜
浇铸制备电解质膜法[3]是首先将聚合物溶解于CH3CN或THF溶剂加入液
态电解液(含锂盐、增塑剂等),当溶液完全混合均匀后,将其均匀倾铸在PVC
薄膜或玻璃板上,在室温下让溶剂挥发直至干燥,就制备出了聚合物凝胶电解
质薄膜。
然后再将凝胶电解质薄膜与电极片一起密封得到电池芯。
使用该方法
制膜的原材料都须经过无水的处理,且制膜时需要在氮气氛围下进行,操作技
术要求较高等缺点。
另外,运用此法制得的膜力学强度较差.在以后的电池装
配工作中叠加、缠绕难度增加,如果没有玻璃布或纤维布等其它机械性能优良
的材料辅助,电池内部易发生短路。
且无法满足工业化生产,只能适用于实验
室制备小尺寸电池样品。
1.2.2化学交联制备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化学交联法是运用化学反应或辐射来制备电解质的一类方法[4]。
预先把聚
合物单体、交联剂、液体电解质以及其它添加物混合均匀,然后浸润到无纺布
或锂离子电池隔膜上,再通过UV或加热、γ射线或者引发剂等直接引发单体聚合制备电解质,化学交联是通过生成新的化学键而产生的,键能较大不易断裂,与物理交联法相比具有不受温度和时间的影响、热稳定性好等优点。
(1)热引发现场聚合
热引发现场聚合工艺是将具有一定比例的聚合单体、引发剂、交联剂以及
液体电解液混合成均匀的体系,然后将该混合均匀的液体加入到含有电池芯的
半成品电池中,抽真空后密封,在80~120℃的真空环境下反应0.5~1 h,即
形成网状聚合物凝胶电解质。
热引发现场聚合工艺制备的聚合物凝胶电池具有
包裹率高和均匀整体性强的优点,所以该法制得的电解质有很高的电导率,而
且电解质与电极、外壳接触良好一体化较强,使之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与循环性。
整个制备电解质的工艺具有简单,效率高,成本低和质量安全稳定等优点。
但
在热引发聚合过程中由于未反应的单体和引发剂残渣不易除去,会出现热鼓、
热胀现象,进而影响电池的各方面性能。
(2)γ射线引发现场聚合
γ射线与现场热引发聚合工艺相似,都是先将具有一定比例的聚合单体和
交联剂混入液体电解液中,然后将该混合均匀的液体注入到含有电池芯的半成
品电池中,抽真空后密封,不同的是最后采用γ射线辐射来引起凝胶聚合。
γ射线辐射引发的现场聚合工艺创新性的优点是聚合彻底且不添加化学类引发剂,
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了锂离子电池内杂质的引进,提高了电池的稳定性能。
但
γ射线具有很强的辐射性,且存在设备投资大与生产安全要求高等问题,不利
于实际工业化生产。
(3)UV引发现场聚合
UV引发现场聚合工艺是将聚合单体、交联剂、引发剂、液体电解液的混
合均匀的溶液加入到无纺布或纤维布等其他类型的辅助基材上,然后使用紫外
光照射引发聚合单体发生聚合,待电解质固化后揭膜,便得到聚合物凝胶电解
质膜。
该法的突出的优点节能和对环境友好,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缺点与
热引发现场聚合工艺相同。
1.3 丙烯酸酯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由于目前开发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主要是以PEO、PAN、PMM等为基体,品种较少,且每种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新型凝胶聚合物电解
质体系,以满足锂离子电池未来市场对电解质的高效、安全稳定、环保以及质
轻等发展的要求。
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具有类似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结构,与碳酸酯类小分子电
解液有很好的相容性,对锂电极有较好的界面稳定性,由于缺少了侧链上的甲基,使得聚丙烯酸甲酯(PMMA )的玻璃化转化温度仅有6℃(随着酯基链的玻璃
化温度明显降低),比PMMA降低了近100℃,较低的玻璃化转变以让聚合物链段的运动能力增强,而高分子链段运动能力越强,离子导电率越高。
聚合物的结晶度对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也有着重要影响,聚丙烯酸酯类凝胶电解质在室温下为高弹态的凝胶,机械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另外,聚丙烯酸酯类化合物本身具有良好的粘接性,与电极材料乃至电池外壳均有良好的界面粘合性。
且原料丰富,制备简单,价格便宜适合工业化生产。
基于以上优点,选择了以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作为凝胶单体,加入合适的交联剂,通过共聚合成新型立体网状凝胶电解质。
在合成工艺方面,采用利于包裹液体电解液的现场热聚合方式,制备的凝胶电解质与电极结合良好,性质比较稳定,而且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本论文对现场热聚合制备交联网状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进行了工艺探索。
丙烯酸酯类凝胶电解质的合成路线如下(Scheme1.6)
2 . 1新型丙烯酸酯类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 . 1 . 1单体的纯化
由于丙烯酸类单体在常温常压下容易发生自聚合反应,所以商品化的丙烯
酸类单体中一般都加入了阻聚剂如对苯二酚等,以阻止其发生自聚合反应的发生。
因此必须对单体进行纯化,除去阻聚剂。
步骤如下:
(1)碱洗:先用10%的NaOH溶液按体积比为1:1与单体混合,在分液静止分
层后,放掉下层液体,再重复操作几次,直到溶液澄清为止。
(2)水洗:用蒸馏水洗涤3-5次,直溶液呈中性。
(3)干燥:把无水硫酸钠加到己洗涤的单体中,不时加以振荡,静止过夜。
(4)过滤:减压抽滤,除去干燥剂。
(5)减压蒸馏:经处理的单体加入到蒸馏瓶内,加入氯化亚铜稳定剂(质量比1:0.001),减压蒸馏慢慢加热,收集温度稳定后的馏分。
加入分子筛,在避低温
干燥条件下保存。
2 . 1 . 2引发剂的提纯
把偶氮二异丁腈溶于无水乙醇中,制备成接近饱和的AIBN溶液,热过滤
除去不溶性杂质,室温下慢慢冷却,大量无色晶体析出,减压抽滤收集结晶,
在真空下干燥12 h,在避光干燥条件下保存。
2 . 1 . 3交联剂的提纯
在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TEGDMA)加入5%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水洗直
至溶液呈中性,加入无水硫酸镁静止过夜以除去TEGDMA中少量的分,减压
抽滤得到淡黄色透明溶液,在干燥避光条件下保存。
2 . 1.4新型丙烯酸酯类凝胶的制备
丙烯酸酯类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路线(Scheme3.1)
2.1.5 80 wt%丙烯酸酯类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在无水无氧环境下往10 mL的聚合管中加入1.5 g丙烯酸酯类单体,0.5 gTEGDMA,0.00759AIBN,8.0 g干燥的电解液,控温75℃氮气保护条件下反应1 h,既得到丙烯酸酯类凝胶电解质。
2.1.5 85wt%的丙烯酸醋类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在无水无氧环境下往10 mL的聚合管中加入1.0 g丙烯酸酯类单体,
0.5gTEGDMA,0.0075 g AIBN,8.5 g干燥的电解液,控温75℃氮气保护条件下反应1h,既得到丙烯酸酯类凝胶电解质。
2.1.6 90 wt%的丙烯酸酯类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在无水无氧环境下往10 mL的聚合管中加入0.5 g丙烯酸酯类单体,0.5 gTEGDMA,0.0075 g AIBN,9.0 g干燥的电解液,控温75℃氮气保护条件
下反应1h,既得到丙烯酸酯类凝胶电解质。
2.1.7 85 wt%的丙烯酸乙酯和丙烯酸丁酯共聚型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在无水无氧环境下往10 mL的聚合管中加入0.44 g丙烯酸乙酯和0.56g
丙烯酸丁酯,0.5 gTEGDMA,0.0075 gAIBN,8.5g干燥的电解液,控温75℃氮保护条件下反应1h,既得到丙烯酸酯类凝胶电解质3.1丙烯酸酯类凝胶的
性能研究
3.1.1凝胶单体对凝胶电解质性能影响
采用类似的现场聚合方法合成了含有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不同种类的凝胶
聚合物电解质的不同单体合成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胶体性状见
表1.1,由25℃的电导率数据和凝胶物理性能可知,丙烯酸酯类凝胶电解质的综合性能超过了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和丙烯腈为基体的凝胶体系,其中以均聚丙烯酸乙酯凝胶电解质的性能最好。
表1.1不同凝胶单体的凝胶电解质的导电
3 .1 .2电解液的质量百分数对凝胶电解质性能的影响
合成了电解液质量分数80%到90%的不同含量的GPE,所测得的电凝胶性状见表1.2。
可以得出相同凝胶单体和不同电解液含量所制备的锂离子凝胶电解质的电导率与物理性能来看,电解液的质量百分比越高离子电导率也就越高,同时凝胶的性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变化尤为显著。
所以要在保证所制备的凝胶性能优良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电解液的含量,从而制备出导电性优异的凝胶电解质。
经过本实验的探索发现质量分数为85%的凝胶电解质同时兼顾了高电导率和优良的物理性能。
表1.2电解液的质量分数对凝胶电池性能的影响
项目凝胶单体电解液含
量(质
量%)
凝胶性状电导率
(mS/cm)25℃
8 1 9 10 2
11
12 3
13
14 4 15
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乙酯
丙烯酸乙酯
丙烯酸乙酯
丙烯酸丁酯
丙烯酸丁酯
丙烯酸丁酯
丙烯酸2-乙基乙酯
丙烯酸2-乙基乙酯
丙烯酸2-乙基乙酯
80
85
90
80
85
90
80
85
90
80
85
90
无色透明、质硬
无色透明、质硬
无色透明、软、弹性
无色透明、质硬
无色透明、质硬
无色透明、软、弹性
软、有弹性
较软、有弹性
较软、有弹性
白色、较脆、漏液
亮白色、较脆、漏液
亮白色、较脆、漏液
4.89
5.80
10 . 21
4 . 10
6 . 30
8 . 04
5 . 80
4 . 83
7 . 56
4 . 12
4 . 56
11 . 94
3.1 .3 聚丙烯酸凝胶和复合凝胶在生理盐水中的溶胀行为
水凝胶的溶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5]。
液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受到网络交联密度的限制,一方面也取决于凝胶内外渗透压差的大小[6] 。
质中含有NaCl等小分子电解质时,凝胶内外渗透压差减小,凝胶在盐水中的吸液倍数减小3.1.4 电解液的质量百分数对凝胶电解质性能的影响
合成了电解液质量分数80%到90%的不同含量的GPE。
以得出相同凝胶单体和不同电解液含量所制备的锂离子凝胶电解质的电导率与物理性能来看,电解液的质量百分比越高离子电导率也就越高,同时凝胶的性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变化尤为显著。
所以要在保证所制备的凝胶性能优良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电解液的含量,从而制备出导电性
优异的凝胶电解质。
经过本实验的探索发现质量分数为85%的凝胶电解质同时
兼顾了高电导率和优良的物理性能。
3.1.5 聚合的方式、单体种类以及温度对凝胶电解质性能的影响为了改善个别单体制成凝胶电解质的一些缺点,如易漏液、电导率低等,
我们设计合成了两种单体共聚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当丙烯酸乙酯分别和丙烯腈、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共聚时,丙烯酸乙酯可以很好的改善其它单体的凝胶性状,对电导率的影响也较大。
25℃时,以丙烯酸乙酯与丙烯酸丁
酯共聚制备的凝胶电解质的电导率高达6.75 mS/cm,且物理性能良。
4.1总结
通过现场热聚合的方式制备出了新型的丙烯酸酯类凝胶电解质,对这些GPE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做了表征,表明具有优良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稳
定性,详细讨论了单体、电解质含量、共聚等因素对GPE的电导率和性状影响,结果表明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凝胶电解质是一类新型电导率高、安全性强的锂离
子电池用电解质。
对现场热聚合方法进行了完善,制备工艺得到了简化,不仅
能够得到物理性能优良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而且反应时间得到缩短进而提高
了生产效率,更易于工业化生产。
[1] Li, Z.-J.; Wang, Z.-W.; Song, H.-L. J. Chem. Ind. Eng.
2006, 27, 6 (in Chinese).
(李志军, 王振武, 宋宏立,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2006, 27, 6.)
[2]Gozdz AS,Chmutz CN,Wsrren P C,et aL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ext racti on meth
[P].S 5540741,1996-07-30.
[3]Kang Y,Lee W,Sub DH,et al J.Power Sources,2003,1 19:448,-453
[4]Hyun S K,Jung H S,Seong IM,et a1.J.power SOurCeS,2003,1 19:482~486
[5] JIA Zhenyu,Study on Modification of Superabsorbents Based on Acrylic
Acid,PhD thesis,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2006.
(贾振宇,丙烯酸吸水树脂的高性能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工业大学,2006)
[6]CHEN Zhenbin, MA Yingxia, ZHANG Anjie,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Swelling Properties of Superabsor-
bents and Progress of Their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J]. Chem World, 2009,10: 623- 626( in Chinese) .
(陈振斌,马应霞,张安杰,等.高吸水树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结构表
征方法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 2009, 10:623- 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