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茅盾、巴金作品分析
介绍著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介绍著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摘要:一、概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发展二、分析著名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题与特点1.鲁迅的《呐喊》《彷徨》2.茅盾的《子夜》3.巴金的《家》《春》4.老舍的《茶馆》《四世同堂》5.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6.莫言的《红高粱》《丰乳肥臀》7.贾平凹的《废都》《秦腔》三、探讨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四、展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正文: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中,文学始终是其中最为灿烂的一颗明珠。
从古至今,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本文将聚焦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探讨其背景、特点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概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受到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推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主题。
从鲁迅、茅盾、巴金等为代表的第一代作家,到余华、莫言、贾平凹等新一代作家,他们在不同时期关注社会现象、反映人民生活,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二、分析著名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题与特点1.鲁迅的《呐喊》《彷徨》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呐喊》《彷徨》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礼教、传统伦理对人民的压迫。
鲁迅以其独特的文笔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社会的病态与人性的扭曲,激发了对旧社会的反抗与对新文化的追求。
2.茅盾的《子夜》茅盾的《子夜》以1920年代的中国为背景,描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
作品通过描绘不同人物的生活命运,反映了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展现了革命浪潮中的悲欢离合。
3.巴金的《家》《春》巴金的《家》《春》以四川成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
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们的爱情、亲情、友情,展现了封建家庭中的伦理道德与封建制度的腐朽。
同时,作品也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家庭的冲击,以及年轻一代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观。
茅盾老舍巴金
• 4、祥子形象分析
• • • • 人力车夫的命运 老舍的男性中心视角 祥子的堕落,实质是个人与命运抗争的失败 虎妞和祥子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
• 5、虎妞形象分析
• 粗俗凶悍,形象鲜明, 是对传统妇女形象的 颠覆 • 与祥子相比,更加坦 率,性格中带有某种 原生态的东西 • 不符合男性审美者的 传统目光
老舍
(1899-1966)
本节内容要点
• 一、老舍及其作品介绍 • 二、老舍的“京味”小说 • 三、《骆驼祥子》分析
一、老舍及其作品介绍
• 1、老舍,原名舒庆春,字 舍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市民文学”的代表。 • 2、老舍的独特贡献:将 20-30年代的“民间社会” 纳入知识分子的叙述范围 中,用文学表现中小市民 阶层的命运、思想和心理。
• 4.2 1931年底—1937年抗战爆发: 希望“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 象” • 小说作品: • 短篇《林家铺子》——“描写农村 生活的第一次尝试” •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残冬》 • 中篇《多角关系》 • 长篇《子夜》
• 4.3 40年代的《霜叶红似二月花》 等作品,进一步展现了他“大规 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
• 重点关注两部长篇小说: △《离婚》:批判了张大哥为代表的市民性格,这 种敷衍混世的庸人哲学正是国民劣根性的体现, 与鲁迅当年提出的“改造国民性”主题遥相呼应, 作品体现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老舍创作走向 成熟的标志。 △《骆驼祥子》:描写北平下层市民生活最精彩力 作,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典 型体现“京味”小说特色(区别“京味”和“京 派”小说)。
“世纪老人”
•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 : • 《春蚕》写农民在充满着绿色希望的蚕事中走上 悲剧道路; • 《秋收》写农民在金色希望田野上幻灭; • 《残冬》写农民在饥寒交迫中做最后挣扎。
茅、老、巴
茅盾: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蚀》是茅盾的小说处女作,由三个系列中篇所作成:《幻灭》《动摇》《追求》。
三部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中的各种矛盾和阶级分化。
作者试图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过的个时期:幻灭、动摇、追求:一、《幻灭》中,作者描写了一个抱着美好幻想的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
主人公静女士从小在恬静的家庭中长大,把革命也看作是一件诗情画意的事,但现实的社会带给她精神世界的“幻灭”。
“幻想破灭”成了她思想弊病。
从静女士的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踏入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毫无准备的投入革命,革命动荡中必然就回出现个人主义的悲观幻灭心态。
二、《动摇》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的风波。
主人公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在激烈的阶级斗争面前,他表现得软弱动摇,以致让人有机可趁。
他对反动势力打击不够,立场也不分明。
在对待爱情上也表现出“动摇”的本性。
一方面是结发之妻的纯情包围;另一方面是时代女性的性感诱惑。
方罗兰是属于即保留着传统道德,同时又呼吸时代新鲜空气的知识分子,在两者的选择中,他永远处在矛盾和动摇中。
三、《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
在上海悲观、颓废等是他们流行的通病,然而,不甘黑暗现实的压迫,企图作一次新的挣扎和追求。
通过对张曼青的描写揭示教育救国梦的破灭;通过王仲昭揭示爱情至上主义的美梦破灭;通过史循揭示了“失败主义者“的失败;通过章秋柳揭示病态反抗者的悲哀。
《蚀》中的这些主人公,都难以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只能用这种病态的反抗来宣告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他们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所以才在黑暗中盲目地、消极地追求新的出路。
简析《动摇》中的胡国光形象《动摇》中对土豪劣绅胡国光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1、政治上他是个投机革命的老奸巨滑的狐狸,玩弄反革命的手腕,善于伪装保护自己。
中国现代文学三大小说家――巴金、老舍、矛盾(精)
茅盾、老舍、巴金一、茅盾《子夜》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
它通过对中国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
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中国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
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托派鼓吹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艺术特点:(一采用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子夜》中的人物分为若干类型,有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而在资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特征。
茅盾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如在塑造吴荪甫这个人物典型时,就是通过他在政治斗争、经济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突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的性格。
吴荪甫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
(二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茅盾特别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
既善于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杜竹斋的唯利是图的性格,在公债市场的决战阶段显得分外清楚。
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请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
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
第八讲__茅盾、老舍、巴金
《春蚕》、《秋收》和《残冬》被称为“农村三部 曲”,通过老通宝一家的悲剧性遭遇,揭示了在半 殖民地经济条件下,农民不可避免地走向破产的命 运。 茅盾小说的特点除了上面所说的对社会生活的总体 性描绘之外,另一个特点是擅长从经济的角度入手 来剖析整个社会性质和状况。 社会剖析派——吴组缃、沙汀、艾芜 所谓社会剖析派是指在茅盾影响下所形成的一个小 说创作流派,专注于表现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以 小说的方式来剖析中国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吴组缃。代表作《一千八百担》、《樊家铺》。 沙汀。 前期代表作 《法律 外的航线》 、《兽 道》、《代理县长》,40年代代表作有短篇 《在其 香居茶馆里 》,长 篇小说“三 记”: 《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沙汀 小说的特点在于擅长描绘四川地方风俗,对破 落地主、基层官吏以及袍哥大爷的贪婪、狡诈、 凶狠的丑恶嘴脸有入木三分的刻画。这些小说 对四川内地社会的刻画揭示了国民党统治的腐 败。在讽刺中包含着深广的忧愤。
《子夜》更是对30年代初中国社会状况的一个全面描 画。这部小说通过吴荪甫的不可避免的失败,表现了 这样一个思想主题:即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发展民族 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子夜》是30年代初中 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式描写,从空间场面上看,描写了 上海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从富豪的客厅到平民的窝棚, 从工厂车间到股票交易所,从公园到有了交际场所, 几乎没有一处被遗漏了,而且小说还写到了乡村。从 人物形象看,也是各色齐全,从金融巨头到小工人, 从小商人到土财主,从交际花到姨太太,从学者到军 官,每一个阶层的人都写到了。所以说,《子夜》准 确把握了30年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 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全面地反映了 整个时代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
老舍小说的京味:1.首先体现在取材上,老舍 凭借着对老北京的丰厚的生活经验,写出了北 京市民世界的世态人情,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 的老北京风俗画卷。2.对北京市民的文化心理 结构有深刻的揭示,如他们的爱排场、讲礼仪、 守规矩,性格中的懒散、苟且、谦和、懦弱, 都有较为深刻的刻画。3.作品中的幽默带有鲜 明的北京市民文化的印迹,这种幽默含有自我 解嘲、自我批判的意味,但有时也会流于油滑。 4.语言采用了鲜活生动、浅白易懂的北京口语, 渗透着北京文化的神态气韵。
巴金和矛盾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巴金和矛盾的创作特色的比较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
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
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3)浓郁的抒情色彩。
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4)心理描写。
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
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
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
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艺术上的特色。
巴金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
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
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
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
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
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
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
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
茅盾散文集
茅盾散文集茅盾,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之一,其散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字和独特的观察力而著称。
茅盾散文集中的作品涉及各个方面的人生和社会,深刻反映了他对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对茅盾散文集的几篇代表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茅盾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贡献和价值。
茅盾的散文作品《在巴金墓前》展现了他对同道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在文中,茅盾通过对巴金的回忆和缅怀,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茅盾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巴金为革命事业献身的英雄形象,讴歌了他对人类命运和社会正义的追求。
这篇散文不仅展现了茅盾的深厚情感和高尚品格,也体现了他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意和怀念之情。
茅盾的散文作品《茶馆》则展现了他对生活百态和社会风情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在这篇散文中,茅盾以一个茶馆为背景,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弊病和不公。
茅盾通过对茶馆中人物的描写和对话,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社会画卷,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
这篇散文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也展现了茅盾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和观察。
茅盾的散文作品《荷塘月色》则展现了他对自然风光和人生哲理的细腻描绘和感悟。
在这篇散文中,茅盾以一个荷塘为背景,描绘了夜晚的月色和荷叶的倒影,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茅盾通过对荷塘中的景物和声音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篇散文不仅具有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也展现了茅盾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茅盾散文集中的作品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还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大师的才华和情怀。
茅盾的散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字和独特的观察力,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对茅盾散文集的深入阅读和理解,感受到他在文学创作中的伟大贡献和独特价值,从而汲取灵感和启示,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品味。
文秘专业现当代文学鉴赏课之三 巴金、茅盾的创作
艺术:
用形象暴露封建制度和礼教 吃人的“狂人日记” 浓郁的感情色彩 “青春型”创作,单纯、直 其《子夜》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 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是他 的第一篇小说《幻灭》1927年9月在 《小说月报》连载时,第一次使用的笔 名。 “《蚀》三部曲” ----《幻灭》、《动 摇》和《追求》
另一方面:动摇、悲观。 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 之下,动摇、悲观的一面就暴 露出来了。当吴荪甫与赵伯韬 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 运也达到了高潮。
左联时期小说
柔石 《二月》 萧涧秋 《为奴隶的母亲》 典妻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 争议
大胆袒露追求灵与肉的统一的心理
二、巴金及其“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第一部成就最高 以几对青年的爱情婚姻为主干发展 情节 觉新 梅 瑞珏 觉民 琴 觉慧 鸣凤
人物形象分析
觉新 最成功的形象 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 人格分裂的悲剧典 型 处于新旧之间 是青年但无青春
觉慧---幼稚而大胆的叛徒
《家》里最引起读者热爱的人物 家里的第一把火炬 第一个掘墓人 高老太爷 家的最高统治者 专横 衰老 腐朽 立体 弥留之际
《子夜》介绍
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 写。 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 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 深刻揭示。
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 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具有两个方面 的性格:
一方面、果敢、自信。
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 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因此, 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 果敢、自信的性格。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 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吴荪甫的悲剧来自民族资产阶级在30年代初期可悲的历史处境中所受的社会各种经济、政治和阶级力量相抗衡而产生的合力。
①小说通过人物的命运,揭示了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城乡阶级关系;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二重性及其破产的必然性。
②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托派所宣扬的中国已经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③吴荪甫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民族的悲剧。
矛盾小说的成就以及文学史的意义:一、开掘了小说创作的新范式——“茅盾范式”1、现实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方向。
茅盾作为中国新文学中一位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的杰出代表,自始至终高举现实主义旗帜,为中国新文学开创了一种充分反映“时代性”与“社会性”的现实主义传统。
茅盾小说紧贴时代的变迁,具有系列性和编年史特征。
茅盾自觉地担当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书记和传记作者,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2、气势宏大的史诗格调。
史诗格调一般有如下特征:(1)以揭示“历史本质”为目标。
(2)在结构上具有宏阔的时空跨度与规模。
(3)重大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的结合。
(4)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英雄主义基调。
3、注重社会剖析的“理性化”叙事。
在小说叙事中贯穿清晰的理性思路,甚至主张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现实、指导创作,并以此取舍情节、塑造人物、托出主题,揭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茅盾范式”最鲜明的创作特色。
二、茅盾出现的文学史意义茅盾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他是"社会分析派" 的创始人及代表作家,也是彻底改变"五四" 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最突出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适应了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向中长篇延伸,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
中国现代文学三大小说家――巴金、老舍、矛盾(精)
茅盾、老舍、巴金一、茅盾《子夜》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
它通过对中国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
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中国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
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托派鼓吹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艺术特点:(一采用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子夜》中的人物分为若干类型,有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而在资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特征。
茅盾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如在塑造吴荪甫这个人物典型时,就是通过他在政治斗争、经济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突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的性格。
吴荪甫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
(二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茅盾特别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
既善于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杜竹斋的唯利是图的性格,在公债市场的决战阶段显得分外清楚。
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请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
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
4.现代小说·茅盾、巴金
激流三部曲之《家》
• 1.封建家庭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 封建迷信——“血光之灾”瑞珏难产 • 封建婚姻制——觉新与梅;觉民婚姻;觉慧 与鸣凤(父母之命,门当户对,妻妾制) • 封建奴婢制——鸣凤之死
• • • • •
2.封建家长:道德权威、家庭秩序的化身 高老太爷、觉新的叔辈 虚伪、专制、暴戾、冷酷、腐化 3.家庭青年 叛逆者:觉民 觉慧——找到幸福与出路; 鸣凤——保全爱情与纯洁 顺从着(受害者):觉新、梅、瑞珏——悲 剧死亡 反抗,与旧家庭决裂才能新生
• 3.人物性格、矛盾的不可调和,是由其不同 的阶层归属决定的。
吴荪甫 赵伯韬 杜竹斋
民族资本家
买办资本家
金融资本
双桥镇地 主
双桥镇农 民
军政势力
丝厂工人
• 4.对现代中国社会的整体认识——编年史 • 《虹》五四到五卅这一时期内知识分子由个人主 义到集体主义、由封建制度叛逆者到革命者的艰 苦历程; •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从在中国 革命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 历程的角度记录大革命,反映大革命失败后的社 会心理 • 《子夜》、农村三部曲等反映30年代各种重大历 史事件以及中国社会基本面貌。 • 《锻炼》《走上岗位》《腐蚀》记录抗战初期、 相持阶段以及其后中国的整个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自觉以政 治经济角度对30年代中国全方位审视:30 年代中国经济凋敝,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 民族资本主义和买办资本主义之间展开殊 死斗争,中小镇企业不断被吞并蚕食,市 民阶层濒临破产,农民徘徊在死亡边缘。 整个社会阶级意识、民族意识初步觉醒。 • 《子夜》回答当时关于社会矛盾的争论。
• 按照时序理性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同 时,还对社会现象做全景式的哲学、 社会学上的把握。即以经济“一角” 窥社会“全般”。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茅盾巴金作品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茅盾、巴金作品分析现代长篇小说新范式的创造者——茅盾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
他“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倡导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自己的小说中加以发展,创造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子夜》分析我们先分析一下吴荪甫的形象,用纵横结构人物分析法。
吴荪甫形象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新人”,是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家的代表。
吴荪甫主要性格特征;双重性,即先进性和落后性先进性是指吴荪甫有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壮志雄心,是“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曾经游历欧美,眼界开阔,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和才能,精力充沛,生命力活跃,以自己的铁腕,精明、果敢和魄力,取得了相当成功,不光在上海有裕华丝厂,在家乡双桥镇也有一些产业,包括钱庄、当铺等,在民族工业濒临危机的1930年,他力挽狂澜,既壮大了自己的产业,又回击了外国资本的野心。
落后性是指吴荪甫在买办资本的进攻下,经济面临危机时,为了弥补工厂资金的不足,辞退工人,克扣工资等手段家规工人的剥削导致工人的大罢工,最后内外交困,以倾家荡产的悲剧收场。
吴荪甫形象典型意义吴荪甫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其意义主要在于,他的悲剧正代表着他所属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在中国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社会。
巴金《家》分析巴金,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分析矛盾作品中的感性与理性
分析矛盾作品中的感性与理性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以描写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为主题。
在茅盾创作中,感性与理性之间存在矛盾和互动关系,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茅盾的创作中表现出较为鲜明的感性特点。
他深入民众生活,关注人物的情感经验,通过细腻的叙述和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真实感。
例如,他的小说《子夜》、《春蚕》等作品中,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情感纠葛、痛苦和渴望等。
然而,茅盾的作品同样受到理性思考的影响。
他是一位关注社会问题的作家,对于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他倾向于运用理性思维来审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矛盾,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他的小说《子夜》中关注了农民问题,《春蚕》则揭示了妇女地位的困局,这些都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理性的思考。
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对茅盾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感性的描写赋予了他的作品情感力量和人物形象的鲜活性,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投入故事中。
这种感性的描写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其次,理性思考使茅盾能够深入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从而在作品中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示。
理性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批判性和思考性,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思想交流。
总体而言,茅盾在创作中巧妙地结合了感性与理性,并使二者相互辅助、相互作用。
感性描写赋予了作品情感色彩和人性关怀,而理性思考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思想性。
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与互动,
丰富了茅盾的创作,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富有思想深度,并对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节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分析 (1)
第二节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分析1、鲁迅《药》《祝福》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文化和思想革命的主将。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品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彷徨》(《祝福》《伤逝》)散文集《朝花夕拾》。
2、巴金《家》巴金,原名李尧棠,作品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中篇小说《寒夜》《憩园》,散文集《随想录》。
《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封建家庭历史最成功的作品,1982年获“但丁文学奖”。
家里面的人物有梅,鸣凤,瑞珏,高觉新,高觉慧,高老太爷。
3、老舍《茶馆》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1950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西望长安》。
“京味小说”的开创者。
4、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原名蒋海澄,作品为《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手推车》《光的赞歌》。
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5、孙犁《荷花淀》孙犁,原名孙树勋,“荷花淀派”创始人。
作品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短篇小说《荷花淀》。
“诗体小说”之称。
6、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
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作品《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7、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徐志摩,现代诗人。
作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著名篇目《再别康桥》《在病中》《沙扬娜拉》《偶然》,是新月派主要代表诗人。
8、戴望舒《雨巷》戴望舒,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鸽。
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人。
作品《雨巷》《寻梦者》《单恋者》《烦忧》《我用残损的手掌》。
9、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周作人,原名櫆寿,现代散文家,文学翻译家,以散文成就最高。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第十一章 茅盾、巴金及现代长篇小说
是时代痛苦的结晶,包含有丰富的社会政治体验和 社会情绪体验。 “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 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得悲哀,人生 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 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 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 我开始创作了。” ——《从牯岭到东京》
• 3.创作的成熟期(1931—1937)从1931年到1937 年,茅盾先后创作了长篇《子夜》,还有《林家 铺子》、《春蚕》(与《秋收》、《残冬》合称 “农村三部曲”)在内的28个短篇。这些作品全 面广阔的展现了30年代初期旧中国都市、城镇、 农村的面貌,生动的反映了当时各阶级、阶层的 经济状况,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从而确立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一个杰 出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的地位,也显示了无产阶 级革命文学在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 她觉得这是些无形的韧丝, 渐渐地要将她的 破壁飞去的心缠住。可是她又无法解脱这 些韧丝的包围。她是个女子。她有数千年 来传统的女性的缺点: 易为感情所动。她很 明白地认识这缺点, 但是摆脱不开,克制不下 , 她有什么办法呢!这些女主人公自我成长、 自我超脱的心理描写, 可以说是这部小说最 出色也最细腻的部分。
• 梅女士是一个接受五四新思想的人,但却 嫁给了一个极为庸俗的丈夫,茅盾并没有 把柳遇春安排成一个恶人,只是把他塑造成 一个庸俗的普通男人他很会赚钱, 婚前婚后 都嫖妓,和梅那种接受新式教育,具有理想性 、追求精神满足的女人很不相配。
• 但是他的庸俗来自于他的成长环境,他是个孤儿, 出身贫苦, 从小被送去苏货铺当学徒,吃了许多苦, 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爬到老板的地位。茅盾 给予柳遇春以直接引语的方式为自我辩驳的机会, 展示了他的成长经历和内心感受,也冲淡了读者对 于柳遇春的恶感。同时柳遇春很喜欢梅, 他以商人 的务实观点投梅所好来讨好梅, 常常买许多有“新 ”字的杂志给梅阅读(如“新潮”、“新青年”,但 因为他根本不了解新思潮的意涵, 常常连“棒球新 法”、“卫生新论”都包括在里面, 搞得梅哭笑不 得) 。
第八讲 茅盾、老舍、巴金
茅盾对小资充满人性的同情和理解,不同于《财主 底儿女们》中路翎对小资的批判。
老舍
一、老舍生平简介
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生
于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 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2年受浸皈依基督。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
阅读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 入文研会。
(二)“城与人”的书写
从文化的角度写人的生活,把人置身于文化变迁与 意识改变的角度进行观照。写城市与人的依附和矛 盾关系。人与城市是“围城”一样的关系。“北京 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 (三)“老中国儿女”的悲剧
四、《骆驼祥子》讨论问题:
(一)、有人认为祥子的悲剧来自于不平等社
会的阶级压迫,也有人认为是不公平的命运
文化心理京味:“官样”的皇城根文化。
1、讲究体面,讲究排场,讲究气派。
2、讲究礼仪,讲究秩序。
3、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安,谦和,温厚而怯懦。
(二)幽默——带泪的笑 老舍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深深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
了更内蕴的“京味”。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 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 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总之,是借笑 声来使艰辛的人生变得好过一些。
的咖啡店,一壁喝着浓厚香醇的咖啡以助兴,一壁低声轻语 诉谈衷曲。——这种逍遥自在的消遣法,‘外人不足道
也’。” ——20世纪30年代海派作家张若谷《咖啡座谈》
颓废主义的表现
人物:小资(林佩瑶、林佩珊、范博文) 个性特征:物质奢侈,精神空虚。 “我想来,死在过度刺激里,也许最有味,但是我 绝对不需要像老太爷今天那样的过度刺激,我需要 的是另一种,是狂风暴雨,是火山爆裂,是大地震, 是宇宙混沌那样的大刺激,大变动!啊,啊,多么 奇伟,多么雄壮!”
现代文学名家及作品赏析
现代文学名家及作品赏析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名家,他们用精湛的文字才华和深刻的思想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几位现代文学名家及其代表作进行赏析。
一、鲁迅及其代表作《狂人日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主人公的自述展示了一个心理扭曲且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物形象。
作品中,狂人对于“疯子就是疯子,非杀人,不足以平民愤”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揭露了封建主义文化对社会的毒害。
通过狂人的角度,鲁迅对当时社会的冷酷与无奈进行了深情的抨击。
二、茅盾及其代表作《子夜》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作品洋溢着对人民生活的深情厚意。
《子夜》是茅盾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通过展示普通人民的生活琐事和内心世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百态和人民的苦难。
每一个故事都有着充满人情味的细节描写,呈现出生动的形象和细致入微的情感揭示。
茅盾通过这部作品成功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壁垒,让文学回归到人民身边。
三、郭沫若及其代表作《丰碑》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
《丰碑》是郭沫若的一首诗,通过赞美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表达了他对社会进步的坚定信念。
作品中运用了雄浑的词句和激昂的节奏,给人以豪情壮志的感受。
郭沫若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享受,更是对时代的记录和激励。
四、巴金及其代表作《家》巴金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良心,他的作品深情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希望。
《家》是巴金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故事,展示了农民在旧社会中所受的剥削和困苦,以及他们奋起反抗的斗争。
作品中巴金运用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情节,刻画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社会环境对个体造成的影响。
通过揭示普通人的命运,巴金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社会的现实。
总结起来,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现代文学名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给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
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分析
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分析(一)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祝福》《野草》《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文化和思想革命的主将。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2.《阿Q正传》(1)《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其主题思想主要是由主人公阿Q的形象意义所体现出来的,概述而言:①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和国民的劣根性;②批判了辛亥革命向封建势力妥协,并被封建势力篡夺革命果实的不彻底性;③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
(2)网Q形象的分析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质朴、愚昧的落后农民,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
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阿Q这个艺术形象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首先阿Q是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具有针砭、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
其次阿Q的形象提出了国民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问题。
第三,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的历史教训。
(3)《阿Q正传》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篇小说采用白描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其主要特点是:真实描写,少粉饰,善于用简洁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 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
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让人们从可笑之处深思国民的劣根性。
以《子夜》和《家》为例比较分析茅盾和巴金对外来影响的接受
博采众长,化为自己的血肉——《子夜》和《家》接受外来影响比较李标晶内容提要本文以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为例,比较分析了他们在主题和构思、结构、人物的设置和塑造等方面所受外来影响的不同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了茅盾和巴金在接受外来影响方面的差异及原因,并指出我们从中应该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茅盾《子夜》巴金《家》外来影响比较茅盾、巴金都是我国现实主义的大师,但两人之间气质个性的差异却是明显的。
这种差异,决定了他们对外国文学的爱好、翻译介绍以及借鉴角度等的不同。
就像《子夜》、《家》分别代表茅盾、巴金的创作风格及艺术才华一样,它们在对外国文学的借鉴方面也堪称得上是作家突出的代表作。
本文拟通过这两部作品,比较分析茅盾和巴金对外来影响的接受,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
一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茅盾创作了堪称为30年代文学扛鼎之作的长篇小说《子夜》。
这部作品的成功,与作者丰富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19世纪欧洲一些文学大师的经验。
茅盾在谈到他所喜欢的外国作家时,曾多次提到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以及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赞赏他们宏伟的构思和为大规模表现自己的时代所作的努力,尽管他并不完全赞同他们所表达的思想。
《人间喜剧》给予《子夜》的最主要的影响是在构思方面。
作为一部史诗性的著作,巴尔扎克将他自1829年以后所写的96部小说,都纳入这一庞大的体系之中。
全部作品的总主题是“社会研究”。
巴尔扎克的这一构思使茅盾深受启发。
1930年,正在进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茅盾决心深入解剖社会,“向来对社会现象,仅看一个轮廓,现在看的更清楚一点了。
当时我便打算用这些材料写一本小说。
”(1)这一出发点与《人间喜剧》的“社会研究”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为了对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作出确切的反映,茅盾也和《人间喜剧》的构思一样,力图从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和表现。
他说:“我的原定计划比现在写成的还要大许多。
上外考研中国现代史矛盾、老舍、巴金风格对比
上外考研中国现代史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一、巴金:(一)创作道路三阶段:(简单了解)1、初期创作,显示了他的文学基本追求,代表作长篇小说《灭亡》(二十年代末),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基本追求是:(1)关心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和命运;(2)关注年轻知识分子与家庭的关系;(3)显示一种高度的热情。
2、中期创作(三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末),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显示出其创作日趋成熟。
(1)对家庭题材的运用达到非常圆熟的境界,成为他创作作品的一个标志;(2)对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成为其作品的中心主题;(3)热情进一步燃烧,达到新的高度。
3、后期创作(1944-1949),《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是作品风格转换和深入阶段,“深入”体现在继续以家庭为题材,更加成熟,给家庭赋予更加丰富、深刻的意蕴:“转换”体现在巴金以往热情的风格转向冷静和深沉,对家庭描写由轰轰烈烈的大家庭转向小家庭,艺术视野开始浓缩(与茅盾相似),《寒夜》是巴金炉火纯青的一部作品。
(绿皮书P.13)(二)巴金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1、以家庭为主要题材,把家庭的意义在文学史上突出出来,显示了独特的典型意义:(1)描写的对象是家庭,实际远远超过家庭本身,是把家庭当做社会的缩影来描写,通过家庭的兴盛衰亡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家庭的种种矛盾,看到社会的错综复杂。
(2)以家庭为题材的作品,充分联系着作家个人的人生经验,不仅看到对家、对社会的客观描写,而且看到作家充满主观激情的评判、议论、抒情。
巴金经常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形象写在作品中,这是其作品始终充满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典型形象的塑造,分两类,一类泛泛而谈,如家庭、社会的抗争者——汪文宣、曾树生,叛逆者——觉慧,写出封建家庭和社会重压下年轻知识分子对人生的艰难选择。
觉慧是五四时期反封建的典型,在种种选择下最终冲出家庭,这是封建家族日趋崩溃的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茅盾、巴金作品分析现代长篇小说新范式的创造者——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
他“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倡导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自己的小说中加以发展,创造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子夜》分析
我们先分析一下吴荪甫的形象,用纵横结构人物分析法。
吴荪甫形象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新人”,是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家的代表。
吴荪甫主要性格特征;双重性,即先进性和落后性
先进性是指吴荪甫有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壮志雄心,是“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曾经游历欧美,眼界开阔,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和才能,精力充沛,生命力活跃,以自己的铁腕,精明、果敢和魄力,取得了相当成功,不光在上海有裕华丝厂,在家乡双桥镇也有一些产业,包括钱庄、当铺等,在民族工业濒临危机的1930年,他力挽狂澜,既壮大了自己的产业,又回击了外国资本的野心。
落后性是指吴荪甫在买办资本的进攻下,经济面临危机时,为了弥补工厂资金的不足,辞退工人,克扣工资等手段家规工人的剥削导致工人的大罢工,最后内外交困,以倾家荡产的悲剧收场。
吴荪甫形象典型意义
吴荪甫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其意义主要在于,他的悲剧正代表着他所属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在中国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社会。
巴金《家》分析
巴金,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父亲为官清廉,母亲善良、富有同情心,巴金称自己的母亲为自己的“第一先生”。
巴金医生信奉人道主义,对个体生
命保持爱与尊敬,与父母的关系很大。
五四运动爆发,受新思潮影响,阅读《新青年》,参加社会运动。
1923年赴上海,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
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写下《灭亡》,1929年在国内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巴金在二十世纪历史的两个关键时期感动过中国: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
他的强烈激情,青春冲力的渴望,催人泪下的力量,使得当时的青年为之震撼,并成为“五四”青春精神的最好象征。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的“文革”后,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随想录》,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讲真话”的追求一直是巴金执着的信念,在他的晚年表现得格外清晰。
他的坦诚无伪的表达再度显示了作家的精神世界的力量,这使他穿越了历史,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一个里程碑的作用。
作为那个时代仅存的大师,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的青春精神和现代性的象征。
下面分析一下觉慧、觉新的形象
“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也加深了他们对于旧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
《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便是这种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
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
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
”但基于“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
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
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
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
作者通过党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在《春》与《秋》中,从淑英、淑华等人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觉慧的行动对这个家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一性格的确是给读者带来了鼓舞、带来了“新鲜空气”的。
觉慧到上海是为了向往那里的“未知的新的活动”,“还有那广大的群
众和新文化运动”;作品并没有正面地具体描写觉慧离开家庭以后所走的道路,但对封建家庭的叛逆,常常是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起点。
根据觉慧性格的逻辑发展,在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他是有可能经过较长时期的摸索而找到自己的人生道理的。
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
觉慧的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正是五四时期受新思潮冲击的激进青年的特征。
觉新,作者对他所花的笔墨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
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守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
他是旧札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
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通过觉慧,曾多次批判他的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
读者只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行动所否定了。
觉新——最见艺术功力的形象,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觉慧与觉新的性格上的异同
觉慧与觉新虽然都是高家的少爷,但他们在性格形成阶段所受的影响却完全不同。
在觉慧的性格形成阶段,父亲已去世,母亲又是继母,管束较少,而长兄觉新性格又较软弱、思想也较开明、比较怜爱觉慧等弟妹,所以,觉慧得到了较多的自由,较多地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影响。
觉新作为长房长孙,在他的性格形成阶段,较多地受到了封建思想的毒害,父母主持的包办婚姻使他的性格受到严重摧残,因此,他虽然对封建家庭有所认识,但已无力反抗。
觉慧是高氏家族中最坚决的叛逆者,是高家第一个敢于违抗高老太爷旨意的人;而觉新却是恭顺的封建阶级的奴仆,是被克明选为接替他挽救高家命运的人,接受了封建正统的观念并奉为行动准则。
而他俩都具有性格的两重性。
觉慧的反抗虽然坚决,但没有成熟的思想观点和彻底的反抗精神,在反抗中常流露出感伤的情绪,包含着出身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新人的性格弱点;觉新虽然承受着沉重的旧文化的因袭负担,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十足的大少爷,但他又渴望着新生活,希望像觉慧一样朝气蓬勃。
与“五四”同类题材比,《家》的思想显得更深刻,不再是那种人们熟悉的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他的矛头不仅针对旧礼教,而且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他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洪流。
《家》结构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较突出。
鲁迅曾经称赞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