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肝气虚与肝阳虚
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
![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https://img.taocdn.com/s3/m/b288549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a6.png)
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肝主藏血、司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曰体阴而用阳。
肝的虚证既有肝“体”亏损,也有肝“用”不足。
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中指出:“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证;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
”这种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乃疏泄不及所致。
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情志、疏畅气血、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协助脾胃消化等方面,故疏泄不及也多涉及于此。
从脏腑阴阳的生理病理方面论证了肝虚证既有阴虚、血虚,亦包含有阳虚、气虚。
气虚为之渐,阳虚为之甚。
其病因包括禀赋不足、七情所伤、肝气郁结、寒邪直中及肾虚脾虚。
临床见证主要表现在疏泄功能不及、肝血不充方面。
治疗应于养肝阴补肝血基础上再加补气温阳之品。
肝气虚、肝阳虚证治,教科书多不载。
在肝虚证的论述中,以肝阴虚、汗血虚概之。
而其它四脏,则均有其气(阳)虚证候。
脏腑的阴阳,其正常生理功能,本处于互根、互用、互为消长的阴平阳秘状态,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病理方面,阴阳的偏盛偏哀是疾病产生的内在基础。
肝气虚,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但始终没有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专题论述者鲜见,教科书中多不提及,使之名存实亡。
分析导致肝气虚证不被人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肝气虚证确实要比肝阴虚证和肝血虚证少,比其他肝之实证也少,故被忽略;二是始终没有确定肝气虚证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药,以致临床无依据可循;三是肝气虚证与脾气虚证有许多类似之处,临证往往以脾代肝,将肝气虚证误作脾气虚证进行辨治。
因此,要真正确立肝气虚证,并能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肝气虚证确立的理论依据肝与其他脏一样,阴阳气血俱全。
这既是肝脏本身的需要,也是维持肝之生理活动的保障。
同样,肝病既有阴虚也会有阳虚,既有血虚也会有气虚,岂能只有阴血不足,而无阳气亏虚之理?五脏唯肝无气虚证亦于理不通。
肝气虚与肝阳虚地研究进展
![肝气虚与肝阳虚地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206d4c7be23482fb5da4c7e.png)
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五脏皆有气、血、阴、阳,肝亦有其气、血、阴、阳肝主疏泄而藏血,体阴而用阳,自《经》起即不乏有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
近代秦伯未则明确指出“肝虚证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者,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者,应包括气、血、阴、阳在。
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
然世人偏于肝阴血之不足,略于肝阳气之衰微,以致影响脏象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完整性。
进步阐明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本质,本文总结了近年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1 肝气(阳)虚证的临床研究1.1 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家旭提出肝气虚的诊断标准(1)具备气虚证的表现;(2)情志改变;(3)肝经所过部位不适;(4)女性月经不调或痛经。
具备(1)(2)(3)(4)伴或不伴脾气虚即可诊断肝气虚[1]。
麦氏指出肝气虚与脾气虚、肝阳虚与肾阳虚的临床表现皆同中有异,不可混淆[2]。
一般认为肝气虚以懈怠乏力,不耐劳作,悒悒不乐,易恐善惊,胁肋隐痛,喜按喜击,视物不清,耳鸣耳聋,爪甲干枯,脉弦细为特点;脾气虚则以四肢乏力,脘腹胀满,便溏纳呆,脉微细为特点。
由于木不疏土,肝气虚证患者也可见到脘腹胀满,便溏纳呆。
肝阳虚则在肝气虚的基础上症见畏寒肢厥,筋脉拘急,巅顶冷痛,寒疝腹痛,脉沉弦;而肾阳虚则以腰酸背凉,足跟麻木,夜尿阳萎,周身浮肿,脉迟无力为特点。
由于乙癸同源,肝阳虚症也可见到腰膝酸软等症。
氏对520名气虚证的研究指出肝气虚占气虚证的18.85%,女性、中年、情绪不稳定者与肝气虚正相关,28.57%的肝气虚患者无明确的现代医学诊断,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3,4]。
麦氏指出肝气虚与脾气虚、肝阳虚与肾阳虚的治疗也有不同[2]。
一般而言,补气之药既能补脾,也能补肝,但补脾以人参为长,补肝以黄芪为优;温阳之药既能温肾,也能温肝,但温肾之药以附子、杜仲、菟丝子等为优,而温肝之药则以桂枝、肉桂、小茴香、高良姜、台乌、吴茱萸等为佳。
肝虚 病情说明指导书
![肝虚 病情说明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6af9587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fd.png)
肝虚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肝虚概述肝虚是指肝脏虚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常以精神抑郁,胸胁、少腹胀痛,头晕,视物模糊,肢体震颤,月经不调为主要特征。
发生多与情志失调、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外邪侵袭等因素相关。
本病一般病程较长,症状逐渐加重,短期不易康复。
但如果及时正确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若失治误治,病情加重或累及其他脏腑,预后不良。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发病部位:肝脏。
常见症状:精神抑郁,胸胁、少腹胀痛,头晕,视物模糊,肢体震颤,月经不调。
主要病因:情志失调、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外邪侵袭。
检查项目:血尿便常规、血生化检查、B超检查。
重要提醒:若发现有精神抑郁,胸胁、少腹胀痛,头晕,视物模糊,肢体震颤,月经不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疾病加重。
临床分类:1、肝气虚主要表现为胁肋胀满,容易受惊吓,频繁叹气,精神不畅,思维迟钝,视物不清,神情疲惫,肢体无力,呼吸气短,不爱说话,少腹坠胀,女性可出现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舌淡苔白润,脉弦细弱。
2、肝血虚主要表现为头晕,眼睛干涩,视物模糊,失眠多梦,指甲灰暗,没有光泽,肢体麻木或拘急,手足震颤,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
舌淡苔白,脉弦细。
3、肝阴虚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眼睛干涩,视物模糊,胁肋胀痛,或出现手足蠕动,口咽干燥,失眠多梦,潮热,夜间汗出,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4、肝阳虚主要表现为胁肋胀满,神情抑郁,意志消沉,容易受惊吓,视物不清,肢体麻木,关节挛急,面色发青,肢体发凉,或性欲低下,阳痿,滑精,或阴器萎缩,女子可见少腹冷痛,月经不调,带下清稀,宫寒不孕。
舌淡苔白,脉沉迟。
二、肝虚的发病特点三、肝虚的病因病因总述:肝虚的发生多与情志失调、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外邪侵袭等因素相关。
从肝气虚、肝阳虚论治慢性乙肝
![从肝气虚、肝阳虚论治慢性乙肝](https://img.taocdn.com/s3/m/88051b35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68.png)
从肝气虚、肝阳虚论治慢性乙肝【摘要】:素有“肝无虚证肾无实证”之说,盖认为肝为刚脏主升主动,易于阳亢,化火生风,不易致虚寒。
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迁延不愈究其根本,实乃人体阳气虚弱,正虚不能抗邪或正虚邪恋,邪盛正衰而导致疾病迁延不愈。
因此,慢性乙肝之为病,首先是肝的阳气受到抑制,使肝阳不振,郁而不伸,阳用不得,进而出现的一系列的临床病变的一类疾病。
肝脏阳气亦区别于它脏阳气,运用温肝阳法治疗慢性乙肝基本病机肝阳虚具有特殊价值。
【关键词】:慢性乙肝;肝阳虚;肝气虚;温补肝阳肝为刚脏主升主动,易于阳亢,化火生风,不易致虚寒。
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迁延不愈究其根本,实乃人体阳气虚弱,正虚不能抗邪或正虚邪恋,邪盛正衰而导致疾病迁延不愈。
现代医家多谈肝肾阴虚之证,而少有提及肝气虚、肝阳虚,然有关肝阳虚及其谴方用药的论述甚多,唯未被后世医家所重视。
笔者将以肝气虚、肝阳虚为理论基础,探讨慢性乙肝的遣方用药。
1.肝气虚、肝阳虚的理论基础多数医家皆从标论治,如湿热、血瘀、气滞等,却不知慢性乙肝病机之根本在于肝阳虚。
纵览先贤言及肝阳虚者甚多,唯未被后世医家所重视。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阐释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其中也必然包括肝阳。
又如《灵枢·天年》谓:“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而气属阳,阳统乎气,气虚乃阳虚之始,阳虚乃气虚之渐。
肝气久虚,必致肝阳亦虚,肝(气)阳虚,则厥阴肝经虚寒,故可见善惊易恐,眩晕,巅顶头痛,睾丸或阴器内缩,纳少呕逆,腹胀气壅及妇人月经不调,舌淡嫩苔白,脉弦细而迟[1]。
唐·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拟补肝汤,用治肝虚寒之“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
”等症,且在此方基础上加附子汤,名竹沥汤,以治肝阳虚、寒湿内侵、血虚运行涩滞之身体骨节疼痛等证。
宋·严用和指出:“方其虚也,虚则生寒。
中医基础理论:肝的病机――肝阳、肝气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肝的病机――肝阳、肝气失调](https://img.taocdn.com/s3/m/1b72fa3e844769eae009edd1.png)
中医基础理论:肝的病机――肝阳、肝气失调肝的阳气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肝之气虚或阳虚则较为少见。
且由于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相对亢盛,故肝阳上亢内容亦多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
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以及肝火上炎等方面。
亦常影响及脾胃的功能,使其和降失常,运化失职。
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又称肝郁气滞。
系指肝之疏泄功能不及或障碍,以致气机郁滞不畅之病理状态。
其形成多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郁怒伤肝所致。
其病理则表现在气滞于机体的某些部位,可出现胀满疼痛等症。
若痰气互结或气血互结,则在其结滞的局部可出现肿块。
若气滞于肝,则两胁胀满或右胁疼痛;肝气阻滞,或痰气郁结,或气血互结于肝之经络,则上可发为瘿瘤、梅核气;中可发为两乳胀痛或结块;下可发为少腹疼痛,或牵引睾丸坠胀,以及女子痛经,甚则经闭等。
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及脾胃考试,大网站收集的纳化及和降功能,则可见胸胁胀痛、脘腹满闷、呃逆嗳气、食欲不振等症。
肝气横逆肝气横逆,系指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肝气横逆累及脾胃功能而言。
其形成多由肝郁气滞病证发展而来。
其病理表现是:若肝气横逆犯胃,则胃气失于和降,引发胃气上逆,而见嗳气吞酸,或呕吐,甚则胃脘疼痛;若肝气横逆犯脾,则运化功能失调,可发作腹痛泄泻交作,并能随情绪之变化而休作;若大怒伤肝,肝气亢逆或肝火暴张,则可动血,而致烦躁易怒,或吐血、衄血,或暴崩等症。
肝火上炎肝火上炎,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热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逆;或因情志所伤,五志化火,心肝火旺所致。
其病理表现是:肝火上炎,肝之阳气升动太过,故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症。
肝阳亢逆,郁火内灼,极易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肝火灼伤肺胃络脉,则易出现咯血、吐血、衄血;气火上逆之极,阳气暴张,火随气窜,伤及筋络,则可引发肝风内动,既可上扰巅顶,亦能旁窜四肢,甚则血随气壅而血菀于上,发为薄厥及痉挛抽搐之症。
阳虚肝寒
![阳虚肝寒](https://img.taocdn.com/s3/m/77dc690b0b4e767f5acfceaa.png)
阳虚肝寒内容提要:本文就阳虚肝寒证,从肝之阳气与肝主疏泄、肝阳虚与肝寒证、阳虚肝寒证辨治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就辨证选用方剂中,详细地介绍了应用吴萸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及温肝疏郁健脾汤具体应用方法与药物剂量,突出地表现出火神派扶阳学术理念,对阳虚肝寒证的独到认识与治疗方法,对临床多有借鉴之处。
关键词:阳虚肝寒证火神派扶阳阳虚肝寒证现代教课书中提法较少,笔者近些年潜心研究火神派扶阳心法,发现肝阳虚证患者临床上并不少见,并用温肝法治疗阳虚肝寒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就阳虚肝寒证证治心法进行浅探如下。
1.肝之阳气与肝主疏泄现代教课书把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概括为主疏泄,并且标明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而肝之疏泄功能的特征之一是调畅气机。
从这些特点与功能中我们不免会发现,这些肝的功能特点,其实质就是肝阳的功能与作用。
肝的主要功能是调畅气机,也就是说对气的升降出入调节具有重要的影响,气在肝主疏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升、主动,其实质就是阳气的作用,因为升、动就是阳气的特性。
反过来说,也只有阳气这个动力之源,才能产生出气的升、动之性,才能导致出肝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之作用。
关于气与阳的关系,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先生指出:“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
又曰人非此火不生”(《医理真传》)[1]。
表明,气即为阳,气的活动实质就是阳气的本质与内涵,只指出肝气而不标出肝阳,显然是无法全解肝的疏泄,对气机调节作用而产生升、动之实质问题。
因此,肝主疏泄功能的发挥,实质上就是由肝阳主宰者。
教课书上认为,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通过肝的升动作用而达到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之目的。
肝对应的自然界是树木,从树木的生长发育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肝阳参与并产生其作用的内在实质。
近代名医彭子益先生在《系统的古中医学》中指出:“秋后大气收降,将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收而降于地下,经冬天之封藏,又将降下的热,藏于水中,交春阳气上升,草木发芽而呈绿色,此绿色,即上年夏秋之间太阳的热也”,并且“植物经秋结实,壳坚而叶落者,气之收也。
论肝气虚与肝阳虚
![论肝气虚与肝阳虚](https://img.taocdn.com/s3/m/8b6065cea1c7aa00b52acb24.png)
论肝气虚与肝阳虚肝阳虚是肝脏的阳气虚损,而导致肝脏功能低下或衰退的病理变化,肝气虚为病之始,肝阳虚为病之渐,所以肝气虚必然会导致肝阳虚,二者相辅相承互为因果。
1生理病理肝五行属木,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为魂之舍。
临床以肝阴虚而引起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以及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证等本虚标实或实证较为多。
因此古人有“肝有泄无补”之论。
综上溯源,而肝阳虚在古今医论中详经甚少。
言之阴阳,则有阳必有阴,有阴必有阳,没有阳亦无以言阴,二者相互依存,互根为用,经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论之五脏,其四脏临床均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之分,而肝脏怎能无阳虚之存在呢?临床实践证明,肝既有阴虚证,就必然有阳虚证,所以肝阳虚是客观存在的。
肝藏血赖肝阳的温煦、肝气的推动来调节周身血量以营养全身。
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为人体之根本,《难经,七十五难》中说:“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肾属水为肝为母。
临床可见肾阴虚,肾阳虚之别,肝何独亏于阴,而无亏于阳。
肾阳不足必然可以引起肝阳不足,肝阳不足也可引起肾阳不足。
只有肝阳充足,才能固守经脉,使寒邪不致内侵,筋脉得于温养,身体关节活动自如。
肝的疏泄条达全赖肝气(阳)的调节气机,升降出入,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营养全身;助肾温煦脾胃腐熟消化食物,使水谷精微得升,浊气得降;肝气(阳)平和,情志舒畅,水火既济,神魂自安。
反之即可发生病变,如脾胃失于温煦可出现脘腹胀满,胁肋满闷,食后腹胀等证;肝功能低下,母病及子,累及心脏,可出现心气不足,胸闷短气,惊悸失眠等。
2临床表现2.1 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的症侯群2.1.1 阳虚头痛头痛绵绵,时发时止,遇劳尤甚,神疲乏力,畏寒少气,双目羞明,舌体胖有齿痕,质淡,苔薄白或水滑,脉细弱无力。
2.1.2 冲任虚寒形寒肢冷,小腹冷痛,喜暖喜按,月经色淡量少,甚至闭经,不孕阴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中医如何从体质辨识肝病的类型及其治疗
![中医如何从体质辨识肝病的类型及其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a90d607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f.png)
中医如何从体质辨识肝病的类型及其治疗中医认为,人的体质各有不同,而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肝病来说,通过对体质的辨识,可以更好地判断肝病的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将人的体质大致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类型。
不同体质的人患肝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
平和质的人相对健康,阴阳气血调和,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但如果患上肝病,可能病情相对较轻,恢复也较快。
治疗时,以调理肝的生理功能为主,注重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气虚质的人元气不足,平素容易感到疲乏、气短、自汗等。
这类人患肝病时,往往正气不足,抵御病邪的能力较弱,病情可能进展较慢,但恢复也较困难。
治疗时,要注重益气扶正,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常用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等。
阳虚质的人阳气不足,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
阳虚体质者患肝病,可能会出现肝气郁结、肝阳虚衰等情况。
治疗上,以温阳散寒、疏肝理气为主,常选用肉桂、附子等药物。
阴虚质的人阴液亏少,容易出现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症状。
阴虚体质者患肝病,可能会有肝阴不足、阴虚火旺等问题。
治疗时,需滋阴养肝,常用的药物有生地、麦冬、枸杞等。
痰湿质的人多体型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常感到胸闷痰多。
痰湿体质者患肝病,容易出现肝郁痰湿阻滞的情况,治疗要化痰祛湿、疏肝健脾,常用的药物如茯苓、白术、陈皮等。
湿热质的人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容易生痤疮、口苦口干。
此类体质者患肝病,可能是湿热蕴结于肝,治疗应以清热利湿、疏肝利胆为主,常用的药物有茵陈、栀子、大黄等。
血瘀质的人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
血瘀体质者患肝病,可能会有肝气郁结、血瘀阻络的问题。
治疗时要活血化瘀、疏肝通络,如桃仁、红花、丹参等药物常被使用。
气郁质的人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
气郁体质者患肝病,多为肝气郁结所致。
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郁金、青皮等。
肝阳虚
![肝阳虚](https://img.taocdn.com/s3/m/66d1751daf45b307e87197f0.png)
肝阳虚证(转载)发表者:赵东奇161人已读一、肝阳虚证的临床表现:1、虚寒证的一般表现:面色光白或苍白,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舌淡白或紫暗胖嫩,苔白润或滑,脉沉迟涩或迟弦无力,左关尤甚。
2、肝脏生理功能的异常:肝主疏泄,其性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以舒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
肝阳虚,疏泄无力,水液内停可见水肿、臌胀;血行不畅可致妇女月经不调。
肝疏泄胆汁,助脾胃运化,木不疏土,胆汁排出不畅,则出现纳呆、便溏、黄疸。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为将军之官,主谋略。
肝阳虚,则见意志消沉、多疑善虑。
肝主藏血,血舍魂,肝阳虚,肝血不温,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即为当归四逆汤所治证)。
3、肝脏系统(肝经、筋、爪、目)异常:足厥阴经起于足大趾丛毛之际,上循阴器,抵小腹,布胸胁,会于巅,其支脉环唇内。
肝阳虚则见巅顶空痛而晕,胁肋痞硬或隐痛绵绵不止_,少腹拘急不适,男子囊冷或寒疝。
肝为女子之先天,肝阳虚则冲任受损,妇女可见漏下、月经不调或腰骶少腹冷痛。
诸症遇寒尤甚,得热则舒。
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筋失其温养,则其人动作迟缓,不耐劳作,膝胫酸软,不为休息所减,或见爪甲不荣,粗糙无华。
肝开窍于目,肝阳气不升,气血不能上布于目,则视物不清,或不耐久视。
《医学求是》云“肝为五脏之贼。
”《知医必辨》亦载:“他脏有病,不过自病。
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脏。
”肝阳虚证,每易兼他脏症状,如脾失健运、肺失肃降、心失温煦、肾阳不足,则又当细辨。
张吉成按:肝系病变,更见阳虚表现者,则为肝阳虚证。
典型症状为胁肋隐痛、少腹拘急、巅顶冷痛、爪甲不荣、多疑善虑、月经不调或寒疝等。
二、治疗肝阳虚证的主要方剂1、吴茱萸汤2、吴萸四逆汤3、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4、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再加附子汤5、暖肝煎三、文献摘要:汉·华佗《中藏经》云:“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如疟状,不欲食,妇人月水不来,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
”唐·孙思邈《千金方》记载:“左手上关脉阴虚,足厥阴肝经也。
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
![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5b545efcc22bcd126ff0cba.png)
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研究进展五脏皆有气、血、阴、阳,肝亦有其气、血、阴、阳肝主疏泄而藏血,体阴而用阳,自《经》起即不乏有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
近代伯未则明确指出“肝虚证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者,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者,应包括气、血、阴、阳在。
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
然世人偏于肝阴血之不足,略于肝阳气之衰微,以致影响脏象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完整性。
进步阐明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本质,本文总结了近年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1 肝气(阳)虚证的临床研究1.1 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家旭提出肝气虚的诊断标准(1)具备气虚证的表现;(2)情志改变;(3)肝经所过部位不适;(4)女性月经不调或痛经。
具备(1)(2)(3)(4)伴或不伴脾气虚即可诊断肝气虚[1]。
麦氏指出肝气虚与脾气虚、肝阳虚与肾阳虚的临床表现皆同中有异,不可混淆[2]。
一般认为肝气虚以懈怠乏力,不耐劳作,悒悒不乐,易恐善惊,胁肋隐痛,喜按喜击,视物不清,耳鸣耳聋,爪甲干枯,脉弦细为特点;脾气虚则以四肢乏力,脘腹胀满,便溏纳呆,脉微细为特点。
由于木不疏土,肝气虚证患者也可见到脘腹胀满,便溏纳呆。
肝阳虚则在肝气虚的基础上症见畏寒肢厥,筋脉拘急,巅顶冷痛,寒疝腹痛,脉沉弦;而肾阳虚则以腰酸背凉,足跟麻木,夜尿阳萎,周身浮肿,脉迟无力为特点。
由于乙癸同源,肝阳虚症也可见到腰膝酸软等症。
氏对520名气虚证的研究指出肝气虚占气虚证的18.85%,女性、中年、情绪不稳定者与肝气虚正相关,28.57%的肝气虚患者无明确的现代医学诊断,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3,4]。
麦氏指出肝气虚与脾气虚、肝阳虚与肾阳虚的治疗也有不同[2]。
一般而言,补气之药既能补脾,也能补肝,但补脾以人参为长,补肝以黄芪为优;温阳之药既能温肾,也能温肝,但温肾之药以附子、杜仲、菟丝子等为优,而温肝之药则以桂枝、肉桂、小茴香、高良、台乌、吴茱萸等为佳。
国医名师:肝气、肝火、肝风、肝寒、肝虚、肝阳六类证症治肝法!
![国医名师:肝气、肝火、肝风、肝寒、肝虚、肝阳六类证症治肝法!](https://img.taocdn.com/s3/m/8d230824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1.png)
国医名师:肝气、肝火、肝风、肝寒、肝虚、肝阳六类证症治肝法!《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主谋虑,在志为怒,怒伤肝。
肝藏血,肝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性喜疏泄,肝之部位在两胁,厥阴经绕阴器而上循于身之两侧。
肝主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肝开窍于目。
著名国医名师赵老从肝气、肝火、肝风、肝寒、肝虚、肝阳六类证治入手,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大家不妨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肝气证治肝气为病,可罹患全身,遍及上下。
肝气抑郁,则气机不畅。
气机不畅,则诸气皆郁,百病丛生。
气有余便是火,故现实证、热证。
气不足则为寒,故现虚证、寒证。
肝气的表现,多以精神抑郁、胁肋胀痛为特点。
肝气治疗以条达为主,所以用药多为芳香辛散,使其条达,一般均具有畅通气机的作用,但药性有峻猛程度之不同。
肝气证治有八:1.疏肝理气法。
病机:气机郁结,本经自病。
病证:肝郁证。
2.疏肝解郁法。
病机:肝气暴逆,猝然而厥。
病证:肝厥证。
3.疏肝降逆法。
病机:肝气上逆,反侮于肺;或夹经少腹,上冲直窜。
病证:气喘,冲疝。
4.疏肝健脾法。
病机:肝气久郁,脾失升举。
病证:肝脾不和。
5.疏肝和胃法。
病机:肝气上逆,胃失和降。
病证:肝胃不和。
6.理气散结法。
病机:肝气不舒,气滞痰结。
病证:瘰疬。
7.破气消坚法。
病机:肝气郁结,瘀血癥结。
病证:肝积。
8.调气通经法。
病机:肝气郁滞,冲任不和。
病证:月经不调。
二、肝火证治肝火为病,有虚火、实火、郁火之分。
实火是终日不衰,虚火是日轻夜重,郁火是时作时止。
肝火的症状,以头面为主,见面红耳赤,头痛,口苦等。
肝火的治疗,实火宜泻,虚火宜降,郁火宜散。
实火为实热,体质强实,宜泻肝。
肝火证有九:1.苦泻肝火法。
病机:肝经实火。
病证:淋闭,暴发火眼。
2.滋阴降火法。
病机:肝经虚火。
病证:虚劳。
3.清散肝火法。
病机:肝经郁火。
病证:瘰疬、结核。
4.清金制木法。
病机:木火刑金。
不知道肝阴虚、肝阳虚?已为你详细介绍,可自查
![不知道肝阴虚、肝阳虚?已为你详细介绍,可自查](https://img.taocdn.com/s3/m/1dd545a5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9.png)
不知道肝阴虚、肝阳虚?已为你详细介绍,可自查肝是脏腑之一,在中医中内脏的健康主要是他们要保持阴阳平衡。
肝脏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肝阴虚是因为肝阳偏盛消耗阴津导致的肝阴虚,因为肝属木,有着生发的作用,常见的是肝阳上亢导致的肝阴虚。
人体五脏是一个五行,其他脏腑也有着互相影响的功效,如果肾阳虚太重,肾阴偏重消耗阳气过多导致肝阳虚这种由其他脏腑导致的肝阳虚。
肝阴虚,肝失濡养,肝不柔,就会表现出刚烈之性,也正是因为此种原因,中医里面将五脏中的肝称呼为“将军”。
在五行中肝属木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运行血液疏布津液,还可以促进脾的运化和情志的调畅。
肝阴虚又称肝阴不足,指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所导致的肝之阴液亏虚而内热上扰证候。
可以见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胁肋隐隐灼痛,或手足蠕动等。
日久容易引发高血压、甲亢、萎缩性胃炎、失眠等慢性疾病。
肝阳虚的主要是阳气虚弱,常见的症状有,指甲脆弱容易断裂,眼睛发黑,经常有头晕眼黑的情况肝阳虚有着性欲降低,男性有着遗精、阳痿等男性问题,肝阴虚主要的症状有着口苦咽干,眼干目赤,头晕耳鸣,烦躁不安,女性有着月经量多,周期短,月经颜色深以及有乳腺胀痛的症状。
男性有着口苦咽干,经常口腔溃疡,便秘等症状。
调理的原则是滋阴养肝肝阴虚临床表现:情志不遂,气郁化火型,常常是生气或与人争吵后,出现两胁痛,嗳气,吞酸吐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舌红少津,脉弦或细数。
调理方向:滋阴清热,疏肝理气。
肝阳虚临床表现:温热病后,出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手足蠕动或痿软,舌红少津,脉细数。
调理方向:滋阴降火,育阴潜阳。
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工作过于辛苦时第一要维护的就是肝脏。
因为肝是身体里集中藏血的器官,你玩命工作它就得玩命储血。
教你如何辨别肝阳虚和肝阴虚?
![教你如何辨别肝阳虚和肝阴虚?](https://img.taocdn.com/s3/m/4eb71bc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e.png)
教你如何辨别肝阳虚和肝阴虚?《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脏位于人体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素问·灵兰秘典》:“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如果说心是一个国家的元首,那么肝无疑就是一位领军的大将军了。
与很多将军一样,肝是位脾气暴躁的主儿,极易生气。
为什么呢?因为它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运行血液疏布津液,还可以促进脾的运化和情志的调畅。
在阴阳五行中,肝属木,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冲和之象,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
如果肝功能失调,我们身体就会出现胸肋、两乳、小腹部胀痛不适等肝郁气滞的表现,以及头痛、心情抑郁、脾气暴躁的肝火上亢等症状。
肝脏阴阳要是不平衡就会导致肝气不得宣发,甚或郁结,胆汁的分泌量减少,两眼看不清事物。
养肝最好的季节是春天,肝应春气,春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调畅。
但如自然界春季风气太盛,会对肝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果肝脏阳气充足,而阴气缺失,进一步发展,就会造成肝脏阴血两虚的情况。
就会由于肝脏阴血不足,运行迟滞,导致血脉不通畅,而使人患病。
这时皮肤会变得干枯,甚至身上出现斑点,如果感染了病毒邪气就可能患上肝炎,久治不愈迁延而成肝硬化。
肝虚有肝阴虚和肝阳虚之分。
进一步发展又会出现气血阴阳不足的多种变证。
当然整体上来讲肝脏的肝气肝阳的病变以实证居多,而肝阴肝血的病变则以虚证居多。
——肝阴虚者的调养肝阴虚是肝的阴液亏虚、濡养功能减弱所致的病症,为肝的虚热证。
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肝病、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液使濡养功能不足所致。
眩晕耳鸣,目涩干痛,胁肋疼痛,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燥,或手足蠕动后红少津,脉弦细数等,是肝阴虚的表现。
肝阴虚者在治疗上应以滋阴养肝为主。
肝应春气,在春三月时,要注意养肝阴、滋肝血,多吃枸杞泡茶、当归炖肉,或以鲜荷叶、鲜薄荷、麦冬代茶饮,以滋养阴液、调畅肝气。
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辨证探索
![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辨证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ba4c979e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1d.png)
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辨证探索
作者:张金波
作者单位:山东省阳信县商贸街张金波中西医门诊,251800
1.苏卫东.袁学山.SU Wei-dong.YUAN Xue-shan浅论肝气(阳)虚证[期刊论文]-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5)
2.关新军《伤寒论》第359条疑义解析[期刊论文]-国医论坛2003,18(3)
3.谢雁鸣.朱云茵中医脑病与循证医学[会议论文]-2007
4.刘召.刘玉琳宗《内经》"痹、厥"理论辩证施治心脑血管病[会议论文]-2006
5.王朝晖《内经》中"厥"字源语义辨析[期刊论文]-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6)
6.韩培海.翁燕红从《素问·厥论》有关原文探讨脾阴虚[期刊论文]-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4)
7.王志兰.林士毅.Wang Zhilan.Lin Shiyi叶天士治疗中风十三法[期刊论文]-河南中医2005,25(11)
8.肖厥明引经药作用浅析[会议论文]-2000
9.王付关于六经病性质的讨论[期刊论文]-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6)
10.张葆青.刁娟娟古代医籍癫痫辨病辨证考[期刊论文]-中医研究2008,21(10)
引用本文格式:张金波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辨证探索[会议论文] 2006。
老中医诊治实例,肝气虚与肝阳虚一目了然
![老中医诊治实例,肝气虚与肝阳虚一目了然](https://img.taocdn.com/s3/m/429f421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9.png)
老中医诊治实例,肝气虚与肝阳虚一目了然
◤
临床中对于肝病,多用攻伐迭进苦寒,往往致肝气肝阳虚弱,对于肝之实证,治疗之时,也要考虑到肝气虚、肝阳虚之病机,药达病所。
【问诊】
常某,女,42岁。
2004年诉:肋痛肋胀3月余,口苦心烦、夜寐多梦、易惊、疲乏无力等。
患者病部位在肝,疑有肝气虚弱之象。
但中医有肝无补气之说,症虽有虚,仍当以舒肝养血为治。
故以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减出入调治。
患者服用后,诸症未减,更增有心悸、多汗、失眠等。
细诊其脉,两关脉弦细,两寸脉不足。
认为属肝气不足之象。
当以补气之药治之。
立方:党参、炒枣仁、生口芪、生地、白芍、茯苓、柴胡、山萸肉、枸杞子、甘草。
患者服药4剂而愈。
【备注】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中医的理、法、方、药,是贯穿一线的。
中医虽有肝无气虚、阳虚理论,认为肝之病变均属实症,而虚症只有肝阴虚、肝血虚。
并且对治疗肝阴虚,也多从“已癸同源”着手。
故临床中对于肝病,多用攻伐迭进苦寒,往往致肝气肝阳虚弱。
在妇科病,常见月经不调,肋痛,痛经、眩晕发生。
对于此类病人,要以益气温阳。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中医脏象理论。
对于肝之实证,治疗之时,也要考虑到肝气虚、肝阳虚之病机,药达病所。
肝气肝阳虚鲜见案及体会
![肝气肝阳虚鲜见案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e9377649852458fb770b56ee.png)
黄芪30 桂枝10 人参10 当归12 附子10
干姜6 细辛3 川椒6。
连进4月,共服药90剂,各症均除,ACT:27单位。
以上三案,前二案为肝气虚,后一案为肝阳虚,肝阳虚是在肝气虚的基础上更见畏寒肢冷等症。临床既久,所见稍多,遂略微归纳如下:
1 肝虚的临床表现:病者恍惚,妄见,如人将捕之,易怒善弱不起
黄芪30 山茱萸30 川断30 桂枝6 川芎6
龙骨15 牡蛎15
三剂血止,故上方加10倍量为丸,巩固之。
案三:陈某,男,33岁,患慢性肝炎已久,屡用清热利湿之剂,效不显。现全身乏力,怕冷,眩晕,手麻难于握物,大便正常,纳好,寐安,AST:210单位。脉细弱,舌质淡红水滑,此肝阳虚。疏方:
案一:袁某,女,43岁,左臂痛麻3年余,伴疲乏无力,纳好,二便调,寐安,月经正常。脉左部微弱,舌质淡红苔薄白。此肝气虚,遂疏方:
黄芪30 桂枝9 白芍9 山茱萸30 生姜6片
大枣10个
连进14剂而愈。
案二:李某,女,31岁,崩漏43天不止,月经既往尚可,血色淡,淋漓不尽,手麻目眩,纳好寐安,疲乏无力,二便调。前医数与归脾汤摄血剂未效,舌质淡红,苔白,脉左三部不应指,此肝气虚。疏方;
肝气肝阳虚鲜见案及体会
肝气虚及肝阳虚理论探讨
![肝气虚及肝阳虚理论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f83d661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8b.png)
肝气虚及肝阳虚理论探讨潘家乐;王德龙;龙惠珍【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8(028)006【总页数】2页(P509-510)【关键词】肝气虚;肝阳虚;病因病机;证候表现;治法【作者】潘家乐;王德龙;龙惠珍【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内科杭州310006【正文语种】中文肝气虚是指肝气升发之力不足,温煦、调畅之力下降所引起的一系列证候表现,而肝阳虚则是在肝气虚的病理基础上发生肝阳渐衰之证。
此二证在历代医典中已有收录,并阐述了其证候表现及其治法。
然而,自宋金元时期之后,受朱丹溪提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影响,后世医家鲜有人知晓肝气虚及肝阳虚,并将肝病的病机常归结于“肝常有余”、“肝无补法”等。
直至近代,张锡纯在其医案中明确记载肝气虚之证,并将之应用于临床,进而提出“补肝气非黄芪不能”的观点。
至此,肝气虚及肝阳虚之证才逐渐被近代医家们重视。
现具体阐述如下。
1 五脏阴阳统一,肝虚不可缺《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被视为其核心。
整体观又以五脏一体观为重点,通过阴阳五行理论阐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并以此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2]本者,本于阴阳,则阴阳为纲,虚实为纪,故五脏之中有阴阳,亦有虚实。
五脏虚实之证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余藏皆如此。
”[1]肝虽为刚脏,但亦有“精气夺”之时,故“肝常有余”之说过于片面。
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肝确有虚证,非独实证。
2 五脏气血相应,肝非独血虚肝虚之证既已明了,然后诸多医家认为肝若有虚证,则独有肝血虚,而无肝气虚。
试论肝气虚和肝阳虚
![试论肝气虚和肝阳虚](https://img.taocdn.com/s3/m/0c6295f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7.png)
试论肝气虚和肝阳虚
彭家谋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8(14)5
【摘要】《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历来论及肝病虚证时,只讲“肝血虚”、“肝阴虚”,而从不述及“肝气虚”、“肝阳虚”。
就肝腑虚证而言,在临床上存不存在“肝气虚”、“肝阳虚”?。
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请同道斧正。
1肝脏也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学说...
【总页数】1页(P5-5)
【关键词】肝虚;肝气虚;肝阳虚;临床表现;中医药疗法
【作者】彭家谋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
【相关文献】
1.从肝气虚肝阳虚论治慢性乙肝 [J], 王恩成;姚伟;唐琳;米绍平
2.肝气虚及肝阳虚理论探讨 [J], 潘家乐;王德龙;龙惠珍
3.浅谈肝疏不及与肝气虚、肝阳虚 [J], 程运文
4.肝气虚、肝阳虚、肺阳虚、脾阴虚四证中西医治疗 [J], 赵敏;张全有
5.试谈肝寒肝气虚肝阳虚 [J], 尉瑞福;张悦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阳虚”证候分析及证治方药(中医诊断)
![“肝阳虚”证候分析及证治方药(中医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bb5cf61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67.png)
“肝阳虚”证候分析及证治方药(中医诊断)◆肝阳的理论认识肝阳与肝阴相对,是肝主升发、疏泄、养筋、温煦、藏魂、藏血等的动力,它在气的升发、气机的调畅、情志活动的正常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诚如宋鹭冰所言:“肝主疏泄,亦有赖阳气之温煦。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则言:“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
”“体”指肝体、肝血、肝阴;“用”指肝的生理活动,即肝阳。
肝内寄相火,主疏泄,主升,主动,皆赖乎阳气,故肝以阳气为本。
元代朱丹溪谓相火:“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生有”,唯此阳气,方能调畅气机,以输津血,唯此阳气方能司其所司,疏泄藏血。
说明了肝阳在肝主疏泄中的重要性。
肝阳虚证,其主要表现为升发不足,是导致人情绪抑郁的重要病机之一。
阳气主动,是温煦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而郁证临床上总体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主动性下降等“不动”表现为主,因此阳气不足与郁证发病关系密切,是郁证的基础病机。
倘若肝阳充盛,肝木条达,则气贯五行,神机畅达,五脏安和。
肝阳亏虚,可导致疏泄失调,气滞不畅,血疲不行,进而导致情志抑郁。
《实用内科学》认为肝阳虚即是肝脏的“升发不及”,还认为“升发不及,主要是生理性的肝气、肝阳不足,从而使肝脏机能减退”。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篇说:“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使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
”这表明了肝阳在肝主疏泄中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了懈怠忧郁等症状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
(REF:安忠秋,王海军.浅论肝阳虚是郁证发作的基本病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0):3445-3447.)◆肝阳虚证候分析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病若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水不利,腰酸痛,名曰肝虚寒也。
”又如《太平圣惠方·卷三》的记载:“夫肝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胀,寒热,腹满不欲饮食,悒悒情不自乐,如人将捕之,视物不明,眼生黑花,口苦,头疼,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沉细滑者,此是肝虚之候也。
肝气虚、肝阳虚简论
![肝气虚、肝阳虚简论](https://img.taocdn.com/s3/m/8aa3f8d3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9.png)
肝气虚、肝阳虚简论五脏均有气、血、阴、阳、虚、实、补、泻,唯独肝脏极少有人明确提出可用温阳补气之法。
一般认为肝为将军之官,内寄相火,体阴用阳,属木应春,喜升主风,阳易亢动,阴易亏损,故肝的虚证便仅肝血肝阴不足一途。
即或偶有论及肝气虚、肝阳虚的,也往往一笔带过。
肝气虚、肝阳虚是客观存在,《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这是说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当然也应该包括肝阳。
盖肾为元阳,乃一身阳气的基础,“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难经》,肾为肝之母,肾亏能令子亏,肾既有水火之亏,肝何独亏于水?肾阴不足可以引起肝阴不足,“乙癸同源”,肾阳不足也可以引起肝阳不足。
《内经》谓“肝者,罢极之本”,罢同疲,如肝无气虚用怯,何得称之为罢极之本?再以肝经有寒滞之证论,经脉是受脏腑支配的,是脏腑气化的路径。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倘肝无气虚阳虚,寒邪何以能侵袭肝经,而造成寒滞之证?肝气虚、肝阳虚的客观存在,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感觉到它。
《内经》《素问方盛衰论》曰:“肝气虚而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灵枢天年篇》亦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肝汁始减,目始不明”。
张景岳在《求正录、真阴论》谈到肝阳虚之证:“或拘挛痛痹者,以本脏之阳虚,不能营筋也”。
张锡纯《衷中参西录》载:“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
后愚诊视,其左脉微弱不起,断为肝虚证”,“遂用生黄芪八钱、柴胡、川芎各一钱,干姜三钱,数剂而愈”。
并进一步指出:“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彼谓肝虚无补法者,原非见道之言也。
” 已故老中医蒲辅周指出,五脏皆有“阳虚阴虚之别”。
“肝阳虚则筋无力,恶风,善惊惕,囊冷,阴湿,饥不欲食”,并谓:“肝炎阳虚者,亦可用附子汤”《蒲辅周医疗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肝气虚与肝阳虚
肝阳虚是肝脏的阳气虚损,而导致肝脏功能低下或衰退的病理变化,肝气虚为病之始,肝阳虚为病之渐,所以肝气虚必然会导致肝阳虚,二者相辅相承互为因果。
1生理病理
肝五行属木,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为魂之舍。
临床以肝阴虚而引起的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以及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证等本虚标实或实证较为多。
因此古人有“肝有泄无补”之论。
综上溯源,而肝阳虚在古今医论中详经甚少。
言之阴阳,则有阳必有阴,有阴必有阳,没有阳亦无以言阴,二者相互依存,互根为用,经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论之五脏,其四脏临床均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之分,而肝脏怎能无阳虚之存在呢?临床实践证明,肝既有阴虚证,就必然有阳虚证,所以肝阳虚是客观存在的。
肝藏血赖肝阳的温煦、肝气的推动来调节周身血量以营养全身。
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为人体之根本,《难经,七十五难》中说:“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肾属水为肝为母。
临床可见肾阴虚,肾阳虚之别,肝何独亏于阴,而无亏于阳。
肾阳不足必然可以引起肝阳不足,肝阳不足也可引起肾阳不足。
只有肝阳充足,才能固守经脉,使寒邪不致内侵,筋脉得于温养,身体关节活动自如。
肝的疏泄条达全赖肝气(阳)的调节气机,升降出入,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营养全身;助肾温煦脾胃腐熟消化食物,使水谷精微得升,浊气得降;肝气(阳)平和,情志舒畅,水火
既济,神魂自安。
反之即可发生病变,如脾胃失于温煦可出现脘腹胀满,胁肋满闷,食后腹胀等证;肝功能低下,母病及子,累及心脏,可出现心气不足,胸闷短气,惊悸失眠等。
2临床表现
2.1 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的症侯群
2.1.1 阳虚头痛头痛绵绵,时发时止,遇劳尤甚,神疲乏力,畏寒少气,双目羞明,舌体胖有齿痕,质淡,苔薄白或水滑,脉细弱无力。
2.1.2 冲任虚寒形寒肢冷,小腹冷痛,喜暖喜按,月经色淡量少,甚至闭经,不孕阴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2.1.3 厥阴虚寒小腹坠胀冷痛,阴囊清冷,结硬, 如石,牵引睾丸作痛。
或见囊冷,阴湿,阳萎等症。
2.1.4 阳虚筋萎膝胫及四肢痿弱无力,步履蹒跚,持物萎废,畏寒肢冷,腰脊酸软冷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缓。
2.1.5 阳虚痹痛周身关节冷痛,不红不肿,经久不愈,四肢筋肉萎软,遇寒加剧,遇热痛减。
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
2.2肝脏功能活动方面障碍出现的症侯群
2.2.l 肝阳不足不耐烦劳,四肢乏力,少气贫血,筋寒挛缩,四肢厥冷拘急,善惊悸,囊冷,阴湿面色淡青,饥而不欲食,指爪枯淡,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缓。
2.2.2 肝郁阳虚胸脘或胁肋隐痛,痛时喜按,按之痛减,四肢厥冷,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脉沉弦细或细弱。
.2.3 脏脏生克所出现的症侯群
2.3.1 肝肾阳虚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形寒肢冷,精寒阳萎,多梦滑精,阴湿囊冷,女子崩漏带下,面白带青,眼生黑花,爪甲枯淡,忧郁胆怯,悒悒不乐,舌淡苔白,脉沉弱。
2.3.2肝脾阳虚胁肋满闷,筋寒挛缩,胆怯易惊,不思饮食,食后腹胀,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3.3 肝心阳虚胸闷短气,惊悸失眠,眼周青淡,羞明畏寒,忧郁胆怯,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弱无力。
2.3.4 肝肺阳虚呼吸不利,咳逆上所,善太息,胆怯易惊,筋脉拘急,四肢厥冷,悒悒不乐,舌淡苔白,脉沉弦细或沉弱无力。
3 治则与选药
经云:“虚则补之,“寒者温之。
”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水乃肝之母也。
张洁古在《医学启源》指出:肝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
肝阳虚是肝的功能减退,对于阴柔滋腻之品,收敛固涩之味,如熟地、菟丝子、鹿角胶等,宜少用,且记肝喜条达,宜少佐1-2味调气之品,药量宜轻,以舒其郁滞之气,枳壳、香附、木香、青皮。
同时可用附子温肝阳,黄芪补肝气,柴胡升举肝阳,三者合用助其生发之机,使肾气蒸腾以行气化,肝木条达以主疏泄,脾气旺盛气血生化有源,气顺血和,脏腑功能协调,病当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