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发现中教师的作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自主发现中教师的作为

宁化六中叶小英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方式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成为共识。在阅读教学方面,学生的真实阅读、原汁原味阅读的风气正在形成,使学生得以在自主阅读中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说,阅读中的“自主发现”环节是最容易给学生带来快感,成就感的环节。

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学生“自主发现”中的地位显得有些尴尬。教师似乎有些缩手缩脚,无所适从。其实,无论是何种模式的教学,教师都必须是“有为”的,“敢为”的,只不过是教师的“作为”当中地位角色应当有相应的转变。

经过了第一环节教师“激活”学生的学习愿望,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学生通过真实的阅读、原汁原味的阅读,进入文本,并根据自身的经历体验和理解共同构建文本的意义,并通过语言将之表现出来,此时,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解读,自觉地从显著的位置退隐下来,避免教师的观点、见解影响、左右学生的思想,防止窒息学生的表达。因此,教师必须“隐身”,真正做到“无为”,将发言的舞台、表现的舞台真正让给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观点、智慧、感受同伴的才气、睿智。因此,在“发现”这个环节上,教师的地位是隐性的,必须避免给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表述造成干扰与压力。教师退隐了,强势不见了,学生才有可能大胆阐述。即便教师要参与讨论,也应以平等的地位参与。

教师的“退隐”与“无为”是为了鼓励学生放胆表现,避免干扰,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责任,教师的职责绝对不能缺位,在“无为”之中又必须“有所为”。

一、捕捉发现的矛盾,引发思想碰撞

应当说,在讲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今天,自主发现之后,能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交锋是一种高质量的“使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然要进行争论,那就得使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就得检查得出观点的依据是否合理,论述有无瑕疵,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自己的才智,以最敏捷的方式,修正自己的观点。例如:上戴望舒的《雨巷》,关于“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寓意,学生一般有三种看法:1、是理想中的爱人,象征了爱情,因为从“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可看出是追求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爱情。2、是理想的象征:丁香姑娘很美,理想也很美。3、是作者自己的内心写照,作者“冷漠、凄清、又惆怅”,姑娘形象也具有朦胧感,“飘过”象征作者迷惘的心情。应该说学生的见解都有自己的道理,但如此阐述只是平行地展开,自说自话,不能形成交锋,此时,教师就应当承担起“扇风点火”的作用,“同学们都是选择能够最佳地印证自己观点的语言,而剔除掉不利于自己的观点的语言,可是细加分析,就能发现以上三种观点的不一致。坚持自己观点的同学能否让更多的人接纳你、支持你或通过反驳别人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马上有一个学生站出来,表示不赞同“丁香姑姑象征理想,因为人们一般都用很美好的词语来形容理想,而诗中却是哀怨又彷徨?”这样,口子撕开了,交锋出现,持这一观点的学生立刻开动脑筋,从后面的诗句入手,提出:“是象征理想,不过是理想破灭之后的追忆,从‘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一句可以看出是理想破灭之后对理想的回忆,因此带上忧伤的色彩。

同样,在上《小狗包弟》时,学生同样对巴金有没有必要忏悔也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不少学生从社会性、人性角度认为巴金是形势所迫,没有必要忏悔,而另一些学生则抓住“没有必要忏悔的人却忏悔了,我们从中看到什么?”从辩论中得出了结论,使思想得到升华。当然,更多的争论是没有结论的,也不必有结论,只要是自己的真实体验、感受,并且能够自圆其说,即便是和作者的“本意”或一般的“定论”相违背的,也允许存在。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各自平行不相交的阐述中发现矛盾,捕捉焦点,将之引出放大,引起争论,达到思想的交锋,使学生的思维更敏捷,语言表述更丰富更到位。

二、掌控“发现”的方向,防止偏离,防止平面滑行。

学生的多元解读许多是鲜活的有价值的,对教师有启迪的,确实可以做到“教学相长”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发现,并且要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的发现,并允许与教师或与“定论”不一致的见解观点存在。但是,中学生所受的专业训练不够,文艺理论素养不足,因此,在“发现”的方面肤浅化,或发生偏离的时候,教师要承担起调整、引导的职责。

在上陆蠡的《囚绿记》时,有学生提出将常青藤拖长一些,从南边牵入,可以减缓它的枯萎,上王维的《山中寄裴秀才迪书》时,也有学生关心辋川别业所处的位置。这些,若花费过多时间,对语文学习、对语文能力的培养价值不大,因此,要加以引导,《囚绿记》主要是通过绿藤的枯萎,更好地表达爱是一把双刃剑,有可能伤害被爱的对象,若对常青藤作其他处置则无法表现这一主题。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到主旨的表现方面。至于辋川别业的地点,属于历史或考古学的范畴,可通过查找资料或今后去实地考察来得出结论,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语言表现上。

同样的,上《小狗包弟》时,有不少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处理小狗可以有哪些方式上,每人都结合自身经验来谈,一时课堂热闹非凡,此时,要引导学生,关键不在于如何处置小狗,而是要分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巴金这样处理小狗的心理动因及浩劫过后的忏悔精神,这样,就能防止偏离语文课的轨道,防止讨论过于琐碎,过于肤浅。

当然,当“发现”发生偏离时,教师也不必惊惶失措,只要从文体知识出发,就能很好地引回。引回时紧扣主题情感表现,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等。总之,只要牢牢抓住“表现”,让学生的“发现”紧紧围绕“表现”,学生的解读就会有价值。

三、提炼观点,锤炼语言

学生的表述有时还是似是而非,令人哭笑不得的。《断章》中学生说“一个比一个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时,需要教师捕捉表面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螳螂”、“黄雀”、“蝉”又是什么来引发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并得出结论:所谓的“捕蝉”,应当是捕捉美丽的风景,黄雀所捕的“风景”则包含了捕蝉者,螳螂,意味着赏景人自己也成了了被欣赏的风景,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比一个好”第二个人眼中的风景要比第一个人的更丰富更美丽。

学生的专业素养毕竟不够,语言表达不够简炼,有时还可能辞不达意,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要点,对学生所运用的语言进行修正提升,让学生学会如何准确到位地使用语言。在《套中人》的课堂上,学生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平面的、单一的、封闭的、禁止的人”,应当说对人物的特点有一定的理解,但语言表达上没有到位,就有必要进行修正、提炼,引导学生将“平面单一”改成“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