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冷门基里尔,柏林爱乐为何选择了他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提纲1.小说背景该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镇,当时该地还是非常闭塞并且保守。
故事描写了中产阶级家庭班内特一家的女儿们对待婚姻选择结婚对象的不同态度。
2.介绍小说中的四段婚姻(1)莉迪亚与威克姆的婚姻(激情狂热型) 莉迪亚.班内特是班内特先生家的最小的女儿,排行第五,个性天真而鲁莽,年幼无知,为人轻薄,头脑简单,品味低级,但是遗传了班内特太太的美貌。
威克姆是个外表英俊的花花公子,此人比较奸诈,对感情也不认真。
两人草率私奔,在达西的大力帮助下两人才得以结婚。
他们的婚姻最终是个悲剧。
(2)夏洛蒂与科林斯的婚姻(世俗利益型)夏洛蒂。
卢卡斯是伊丽莎白的好朋友,也是邻近地主的女儿,她没有财产,长得也不漂亮,但是很精明,属于大龄剩女,27岁还没有人向她求婚。
科林斯是班内特家里的近亲,他古板、平庸又善于奉承,依靠权势当上了牧师。
由于班内特家中无子,而当时法律规定只有男性可以继承财产,因此班内特家中的财产将由科林斯继承。
他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马上就向夏洛蒂求婚。
夏洛蒂结婚只为获得物质条件,科林斯只想找个人结婚完成任务,两人的婚姻是互惠互利的。
(3)简与宾利的婚姻(才子佳人型)简。
班内特是家中的大女儿,知性优雅,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常常自怨自艾。
宾利是达西的好友,外表英俊,是个有钱的单身汉。
两人在一次派对上一见钟情,后来几经波折,最终美满的结婚在一起。
(4)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相知相通型)伊丽莎白。
班内特在家中排行第二,聪明机智,有胆识有远见,自尊心很强,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
达西仪表堂堂,为人骄傲,内向,导致很多人对他有偏见。
两人的爱情曲折,富有戏剧性,最终解除误会,相爱结婚。
3.当今婚姻状况上述四种婚姻类型在当今世界也是屡见不鲜,有人因为冲动结婚,有人因为物质利益结婚,有人因为一见钟情结婚,有人因为彼此相爱相知结婚.也有人裸婚,闪婚,闪离。
4.启示爱情是一种珍贵的东西,是一种单纯的情感。
结婚却很复杂,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更多时候会和金钱联系在一起.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可怕的,是虚无的。
音乐之王的传奇比利乔尔的摇滚岁月
音乐之王的传奇比利乔尔的摇滚岁月在音乐界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许多传奇般的音乐天才闪耀其中,而比利·乔尔(Billy Joel)无疑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情的歌曲征服了无数的听众。
本文将带你走进比利·乔尔的摇滚岁月,领略他作为音乐之王的传奇人生。
比利·乔尔,全名威廉·马丁·乔尔(William Martin Joel),生于1949年,美国纽约的皇后区。
尽管来自一个平凡的家庭,但比利天生有着非凡的音乐才华。
从小就展现出对音乐的兴趣和天赋,他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弹钢琴,并开始写自己的歌曲。
这种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让他决定追求音乐事业,并最终成为一名改变世界音乐历史的摇滚巨星。
比利·乔尔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融合了摇滚、流行、爵士、蓝调等元素,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个人风格。
他的歌曲往往富有情感,歌词深刻而易于共鸣。
比如他的代表作之一《Piano Man》展现了一个酒吧钢琴师的孤独与温暖,让人们不禁跟随着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一同沉浸其中。
此外,他的歌曲还涵盖了一系列社会议题,如《We Didn't Start the Fire》中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以及《Allentown》中对于工业城市的描绘。
这些歌曲不仅展示了比利·乔尔的创作才华,更引起了众多歌迷的共鸣。
除了个人的歌曲创作,比利·乔尔还有着出色的现场表演能力。
他以其充满激情和能量的演唱方式征服了无数观众,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舞台表演。
作为一名钢琴演奏家,他擅长在演唱过程中与钢琴的和声相融合,为观众呈现出一场音乐与情感的盛宴。
然而,在音乐事业的巅峰时期,比利·乔尔却作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决定。
1993年,他宣布暂时隐退,不再进行巡回演出和录制新专辑。
这一决定引起了广泛的媒体关注和粉丝的猜测。
事实上,比利·乔尔的隐退是为了更多地陪伴他的家人,并寻找新的音乐灵感。
柏林爱乐五位首席简历
柏林爱乐五位首席简历第一小提琴 (阿莱桑德罗·卡博内)阿莱桑德罗·卡博内22岁时加入了柏林爱乐乐团第一小提琴声部,当时他还未结束在柏林高等艺术学院师从Thomas Brandis大师的学习。
作为音乐会独奏家以及室内乐演奏家,他的足迹遍及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及美国、俄罗斯、日本、中国和澳大利亚。
2002年,他开始担任柏林爱乐弦乐声部长。
首席大提琴:路德维希·匡特(大提琴)生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南部城市乌尔姆,1991年1月4日加盟柏林爱乐。
座右铭:作为一位首席大提琴最重要的是要在独立承担好自己的演奏声部之外,还要将自己的这个声部与整体乐队和指挥之间形成默契与支撑。
在这个乐队中我体验到伟大音乐产生的过程——忘却自我,臣服音乐。
路德维希·匡特出生于音乐世家,6岁起他便开始以低音贝斯的身份参加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演出。
随后,他开始学习大提琴并开始与大提琴终身为伴。
他在吕贝克音乐学院学习并投师Arthur Troester门下。
1985年获得艺术家文凭。
他还先后师从Boris Pergamenschikow, Zara Nelsova, Maurice Gendron, Wolfgang Boettcher 和Siegfried Palm.匡特加盟柏林爱乐两年之后便荣升大提琴首席。
同时他也经常独奏家和室内乐演奏家身份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匡特先生爱好广泛,特别喜欢天文学和倾听。
他特别喜欢在乡间散布和骑车兜风以及喜欢玩单人划艇。
当然,他最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玩乐。
他演奏的是意大利克雷蒙那的1675的Francesco Ruggieri 大提琴。
单簧管首席温策尔·弗克斯座右铭:是什么让柏林爱乐的声音如此独特?交流、愉快地演奏,友谊和品质。
温策尔·弗克斯生于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一个音乐世家,他自小就活跃于很多木管演奏团体。
在当地完成学业后,他前往维也纳音乐学院深造,有机会成为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替补演奏员。
《冰上的尤里》维克多性格分析与情感不对等状态下的最高可能
《冰上的尤里》维克多性格分析与情感不对等状态下的最高可能《冰上的尤里》维克多性格分析与情感不对等状态下的最高可能本文是论文系列第三篇,建议配合音乐阅读。
论文系列一《第八话·从性格及性别意识论证两人的深层关系突破》系列二《胜生勇利·童贞色气恐怖主义》微信公众号查询历史信息可以找到之前的文章。
或移步微博@星河Shinho--------------------------------------------------------------------------------------------------------今天是第三篇了。
这篇论文是我一直很想写,又非常怕写的部分,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领域,一个很打动人心的范畴,同时,又会撕开很多心灵的缺口,让我不得不面对一些更加深刻的问题。
我们在看很多偶像剧的时候,会发现编剧特别注重两人感情的同调性,也就是说,不管男主或女主在一开始或者过程中表现的多么冷淡,在我们观众的上帝视角下,表面上的冷漠其实都是刻意的,总会露出各种私下的喜爱,来平衡这种感情进程。
有很多理论都表明,爱情最令人动容的,就是互相猜测,互相追求的这段不明朗的过程。
所以不管是童话还是电视剧,在主角们结婚,也就是说,纯粹的恋爱行为的终点,这个节点发生的时候,故事就都是到达最末的尾声了。
用心灵鸡汤或者微信公众号热门文章的话说,大家可能喜欢的,追求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人,正好也喜欢自己”这种状态,但是这句话里其实隐藏的深刻含义是,大家希望的,喜闻乐见的,是“自己喜欢的人,正好也用和自己同等的感情,或者更高于自己的感情程度,来喜欢自己。
”有没有感情或者冲动,是爱情关系或者说感情关系开始的起点,能不能发展,则是看大家的感情对等性了。
大家看到这里,应该知道我想说什么了。
维克多和勇利的感情,是非常,极度,不对等的。
这一点,和维克多本人的性格,有非常巨大的关系。
---------------------------------------------------------------------第一话刚看的时候,我们就大概知道了维克多的设定,是“天然黑”,但是天然黑的梗很多动画都玩过,有不少是角色逻辑不能自洽的,一开始,我也没有上心,但是越看这个动画,越察觉出这个动画极端的严谨,以及角色人物身上的逻辑高度自洽,不管我多少次地看1-8集,我都很难找出维克多这个人情绪上的破绽。
“脑体分家”:好莱坞名人令人意想不到的学历和专业_名人故事
“脑体分家”:好莱坞名人令人意想不到的学历和专业这些好莱坞名人不仅在各自的表演上取得了成功,他们还在教育程度上得到了足够的肯定。
马伊姆·;拜力克拜力克在热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扮演谢尔顿的女友艾米,在剧中艾米被设定为脑部研究专家,高学历的身份跟她在现实生活中的样子相差不远。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她因主演情景喜剧而崭露头角。
现实生活中,除了是一名演员她还是一位精神科学家,高中毕业时她同时被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录取,但为了陪伴家人,她选择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2000年她获得了精神科学、希伯来语和犹太研究的学士学位。
大卫·;杜楚尼大卫·;杜楚尼是热门美剧《X档案》中FBI探员穆德的扮演者,他扮演这一角色已经超过7年的时间。
杜楚尼的高超演技让人很难想象他是耶鲁大学英语文学硕士,这也让他有了编剧和文学创作的扎实功底,但他对开口说话的兴趣比写作更浓,这让他走上了演员的道路。
瑞奇·;热维斯《陵园路口》的主演瑞奇·;热维斯凭借该片拿到了金球奖。
他在电影中真实地展现了颓废青年的生活,而瑞奇实际上是伦敦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另外他还有一个艺术学学位。
喜剧演员定位的瑞奇·;热维斯在2013年重新扮演了10年前他出道时的角色大卫·;布伦特。
道夫·;龙格尔好莱坞动作巨星道夫·;龙格尔与其他动作巨星比如史泰龙、布鲁斯·;威利斯齐名,他参与主演了《敢死队》和《洛奇4》。
在成为职业演员前,龙格尔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化学工程师,为此他拿到了科学硕士学位。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从理工科最高学府麻省理工学院拿到了富布莱特奖学金。
艾什莉·;贾德艾什莉·;贾德原名艾什莉·;泰勒·;辛米奈拉,1999年,随着《双重阴谋》一片的卖座,她一跃成为好莱坞一线女星,还被《人物》杂志评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人”之一。
《A-Dill-Pickle》赏析
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薇拉在与男友分手六年后仍孑然一身,男友却春风得意,过着讲究的生活,而薇拉因生活窘迫,不得不把心爱的钢琴变卖了。
六年前因为男友的虚浮不实离开了他,六年之后再次相逢,他还是那么爱夸夸其谈,随意打断薇拉的话。
当他听到薇拉以一句“我现在没有时间弹”来解释为什么卖掉了心爱的钢琴后,他却并没有追问下去,只一味炫耀般地讲述着薇拉曾也那么向往的俄国风情,作者在此讽刺了男主人公的自私与无情。
她起身要走,他却极力挽留。
接下来的一番话几乎使薇拉砰然心动:“I felt that you were more lonely than anybody else in the world he went on, and yet, perhaps, that you were the only person in the world who was really, truly alive.”接下来他却突然笑起来,说道“It simply was that we were such egoists, so self-engrossed, so wrapped up in ourselves that we hadn't a corner in our hearts for anybody else”,薇拉心中对他仅存的一丝希望彻底幻灭了,他依然是六年前那么自私自大,只关心自己的人,于是又一次决然地离开了他。
两位主人公的出场是的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也有极大的暗示。
文中出现了“a Japanese vase of paper daffodils”,水仙花的花语是“自我陶醉,自我欣赏”,预示着男主人公的自恋自大,注重自我享受的性格特点。
而薇拉刚出场时把自己包裹在高领皮衣、面纱、手套中则象征着六年的寻寻觅觅,苦苦谋生使薇拉将自己保护在层层伪装下,见到男主人公后,薇拉暂时卸下了心理的戒备,揭开了高领皮衣的衣领,揭起了面纱,摘下了手套。
歌剧弄臣赏析
歌剧《弄臣》赏析我们只要把这样几个名字列在一起,就会发现EMI公司推出了一批什么样的CD唱片。
他们是:作曲家威尔第、指挥家穆蒂、米兰斯卡拉大剧院和EMI公司自己。
当我们在唱片封套上看到这几个名字同时出现时,脑子里便会马上闪现出‘精品’这样一个概念;而仔细聆听后,便会将这个概念变成结论。
让我们首先来听一下歌剧《黎哥莱托》吧。
《黎哥莱脱》(《弄臣》)创作于1851年,是威尔第的惊人巨作之一。
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久演不衰。
歌剧是根据雨果的剧本《国王取乐》改编而成的。
剧本中的社会思想吸引着威尔第,在歌剧中他同样表现了原著中对不平等社会制度的谴责和对被压迫被侮辱者的深切同情。
剧中那普通人民的纯洁高尚的道德与贵族老爷的堕落腐朽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社会不平等制度而产生的悲剧结局深深地震撼着人心。
故事发生在十六世纪。
曼图阿公爵是一个年轻放荡的花花公子,只要见到美貌的女子决不放过;并还恬不知耻地向别人吹嘘自己如何征服爱情。
公爵有一个名叫黎哥莱脱的弄臣,丑陋而又畸形,他经常对贵族们加以嘲弄,遭到贵族的痛恨和厌恶,并计划寻机报复他。
其中一贵族说弄臣在家中藏着一个年青的情妇,大家说:“拐走他的情妇,让我们来惩罚这个小丑!”蒙特罗内的伯爵的女儿也被公爵诱骗了,他闯进正在举行的舞会里,咒骂公爵,而黎哥莱脱还卖弄他尖刻的语言嘲笑伯爵,蒙特罗内气愤地向他发出可怕的咒语:“你不是作父亲的人。
”这个诅咒使他十分害怕,因为他藏起来的女人并不是他的情妇而是他美丽的女儿。
当他被诅咒后,心神不宁,特地赶回家去叮嘱女儿姬尔达千万不要离开家到外面去,女儿答应了,但是没有敢把一个年轻人从教堂追随她的事告诉父亲。
黎哥莱脱离家后,那个年青人(即曼图阿公爵)又来和姬尔达相会,并谎称自己是个穷学生。
姬尔达信任地并痴心地爱上了他。
贵族们要实现报复的计划,他们对弄臣说请他帮助去抢公爵喜爱的伯爵夫人,弄臣十分同意参加这种恶作剧,于是贵族给他带上假面具,蒙上眼睛。
《安娜·卡列尼娜》分析
目录1.豁然的性格 (1)1.1独立 (1)1.2朴实 (2)1.3执着 (2)1.4勤奋 (2)1.5宽容 (2)2.独特的爱情观 (3)2.1安娜的悲剧 (3)2.2列文的美满 (4)3.艰难的人生探索 (5)3.1人生的一大问题:生与死 (5)3.2道德的自我完善 (6)4、“自传式”的托尔斯泰 (6)4.1相似的家庭背景 (7)4.1.1家庭环境 (7)4.1.2新家庭的结合 (7)4.2相似的思想轨迹 (7)4.3同样的尝试 (8)4.3.1对待农民如兄弟姐妹 (8)4.3.2从农民改革中寻找出路 (8)结束语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转变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它描绘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生活的广阔画面。
这一时期,彼得大帝实行了农奴制改革,俄国的经济开始由封建制经济转变到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逐渐转型,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宗法制俄国一切旧关系的急剧破败。
这一现象的出现,使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开始转变:对贵族的态度也由先前肯定大部分贵族阶级,批判个别贵族转向全面否定城市贵族。
《安娜·卡列尼娜》就根基一作家这一思想的转变,从城市贵族和乡村贵族两条平行的线索出发,以安娜和列文两人为情节线,这两条线索看似没有任何的联系,但是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在宣扬以列文为代表的宗法式的家庭理想和道德原则,现实主义的描写,以小见大,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俄国的社会变革。
列文,作为与安娜线索对比的另一主角出现在小说的流程当中,他看似一个小人物,但却在整个小说中有着深刻的意义,不仅代表了作家托尔斯泰的思想轨迹,而且,反映了当时俄国这个大背景下人们的心理。
从结构安排来看,列文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但从思想探索来看,列文婚后却产生了精神危机,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
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讨人生的目的,但却毫无出路。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安娜·卡列尼娜》是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是个悲剧人物,她是个文化修养极高的贵族女子,在当时上流社会中以她惊人美丽高贵聪慧在任何场合出类拔萃,美丽迷人。
虽然生活舒适无忧无虑,可是身处虚伪的列子和虚伪社交场合社会环境。
使她疲惫不堪,同时又极力想摆脱一切。
当遇到渥伦斯基爱后,她毅然勇敢离开列子甚至牺牲自己家庭和爱子,追求自己幸福,可是当她放弃一切后,让她意想不到是渥伦斯基是个伪君子,又无情抛弃她,迫使她坠入痛苦深渊,最后导致安娜卧轨自杀悲剧,现实生活中,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纵使爱情一直存在,没有保障的爱情让人恐慌让人累。
我欣赏安娜的勇气和勇敢。
她活的很真,很纯粹,我喜欢她的真。
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去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认识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好像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面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因为“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诚实…”我爱安娜,她是一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
无奈,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只能压抑我们的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这本书透过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感情而失败的杯具和列文在农村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革命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乡下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在已经有五个孩子的状况下却仍与家庭教师相爱,与他的妻子杜丽闹翻。
音乐天才在费加罗的婚礼上倒下 爱情故事
音乐天才在费加罗的婚礼上倒下爱情故事靠近上海音乐学院的复兴中路是条宁静安详的马路。
早上9点,从复兴中路骑自行车去音乐学院上课的学生络绎不绝。
太阳透过沿街高大茂密的法国梧桐照进了马路边一幢老式的石库门房子里。
石库门的三层是个另外搭出的阁楼,29岁的赵智龙就借住在这里。
他曾经也是上音的学生。
阳光透过窗户射进了这间15平方米的小屋。
温暖的金色闪烁着赵智龙半梦半醒的双眼。
躺在床上的赵智龙记得自己今天得去长征医院接受又一次的血透,他的生命是要靠每周三次的血透来维持的。
他起身半靠在床上,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真希望能把那整片整片的阳光都吸进肺里,融化进自己的血液,杀死那些该死的病毒。
虽然如今的赵智龙已经不像刚刚得知自己的病情时那样手足无措了,但他仍带着淡淡的悲哀看着窗外那只叫得唧唧喳喳的麻雀,感受着生命的喧闹。
赵智龙走到窗边,看着路上来去匆匆的上音学生,他忽然觉得老天是不是和他开了个玩笑。
赵智龙,出生在江苏农村,当年以专业总分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上海歌剧院工作。
当所有人都在羡慕他有个如花似锦的前程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去年年底,赵智龙被查出了患上了尿毒症。
忽然间,他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阴霾。
生活的车轮在奔向灿烂的未来时,突然转了个弯。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让人无法接受。
上音的扬州状元走下摇晃的木头楼梯,每次赵智龙都是一个人去长征医院做血透。
走过昏暗狭长的楼梯过道,赵智龙总会联想到自己的生命也正在经历一个黯淡的阶段。
他紧紧地抓住楼梯扶手,一步一步地往下走。
下楼的几分钟,赵智龙觉得自己在努力穿越一种恐惧,直到双脚踩到了地上,他才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欣慰。
赵智龙也把这种对黑暗的穿越视为生活对自己的考验,其实这样的考验在赵智龙二十九年的生命中已经不止一次了。
作为扬州市建国后第二位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学生,在那场人生博弈中,他是胜者。
赵智龙的父母都在江苏农村的文化站工作,家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乐器。
《海边的曼彻斯特》解说文案_海边的曼彻斯特:就这样死去吧!
《海边的曼彻斯特》解说文案_海边的曼彻斯特:就这样死去吧!美国剧情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于2017年上映,由肯尼斯·罗纳根导演,肯尼斯·罗纳根编剧,影片讲述了由于哥哥乔过世,看门人李·钱德勒成为他16岁的侄子帕特里克的法定监护人,李的生活从此发生彻底的改变,他不得不回到家乡的小城市,面对与前妻Randi之间的痛苦问题。
“我和我不想要的后半生,我和我不愿意和解的自己。
你们都朝春天去,就留我在破碎里又丧又美丽。
”——豆瓣每天早晨起床最为重要的事就是保持自己积极的意识,好像在海边堆砌沙堆,害怕一个浪头过来,一切都前功尽弃。
活下去的动力就是靠着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我前段时间生了一场病,小小的感冒就足以能够让人感觉大厦将倾。
没日没夜的头晕目眩,下班回到家只想着躺在乱糟糟的床上,一动不动。
生病后没有思考的欲望,没有自我约束的能力,没有了行动的动机。
这才是真正的忧郁和虚无,仿若将死之前对于生的彻底绝望。
但是我还有反抗的行为,我会做一些虽然看起来毫无结果的努力,例如出去散步,注意呼吸新鲜空气,去健身房慢跑几个小时,然后大口喝水,吃药也是必须的,药丸不行要配合药水,并且要穿厚些的棉服始终保暖。
病初愈,人生就好像重新开始。
但是在病期,所有的东西停顿了,我再也不能写东西,不能看电影,不能出门旅行拍照,上班的工作任务也难以按质按量的完成。
而这些社会活动恰恰是我依然生存的仅有的见证,拼尽一切让自己的存在感更强烈些,是必要的。
记得在病愈后的一天和家人一起吃饭,谈到了一个远亲。
他过年从楼上摔下来,肋骨摔断了四根,要一直卧床恢复至少半年。
这是一种突然而至的苦难。
饭桌上所有的人都为之惊讶,然后哀叹。
因为我们都很清楚这个远亲的经历,就仿若在他原本黑色的生活上再次雪上加霜。
也不知多少年前了,他曾经因为脑血栓差点死了。
但是他很年轻,未婚,也没有钱。
是我的亲人们互相伸出援手,帮他度过了开颅手术。
后来他结婚了,组建了家庭,有了一儿一女,如所有亲人一样,生活走上了正轨,并且开了自己的店铺,一切衣食无忧了。
《爱乐之城》不为喧声而歌,不为夺目而舞
《爱乐之城》不为喧声而歌,不为夺目而舞与以往让苍老师不忍直视看了尴尬癌都要犯了的歌舞电影不同,《爱乐之城》不为喧声而歌,不为夺目而舞。
很恰到好处的用音乐、舞蹈来讲述一个美好又遗憾的爱情故事,诠释了为何爱情难与婚姻同步、梦想难与生活契合这等千古难全的问题。
男主角塞巴斯汀(瑞恩.高司令饰)是位又高又帅却怀才不遇的音乐才子,梦想是开一家音乐酒吧,继承和发扬爵士乐。
他固执地坚守爵士乐的传统,不肯向流行路线妥协,不论是别人的好心建议,还是鄙夷偏见,他一律fuck off,最后沦落到只能在餐厅弹《铃儿响叮当》,赚几个钢镚维持生计。
看到这里你一定认为这又是一个老套才子佳人的故事,女主肯定是个白富美。
事实上女主角米娅(艾玛.斯通饰)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咖啡店服务员,但这个服务员却有着大明星梦,所以不惜辍学也要来好莱坞做个服务生,每天还不停去试镜,自己还写剧本排话剧,就是盼着有一天能一夜成名,有朝一日也能像大明星一样踩着骄傲的步伐到这家咖啡店买杯咖啡。
因无法忍受《铃儿响叮当》这种嘲讽智商的曲目,小塞即兴来了一段令自己都陶醉的曲目,被餐厅老板当场炒了鱿鱼。
恰好此时女主米娅闯进了这家餐厅,被男主的音乐才华深深折服,两人有了第一次邂逅。
通过后来的深入接触,女主知道了男主的音乐梦,男主也知道了女主的演员梦,在对方眼里他们都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里面有两段歌舞极其的美丽,一段是在山顶停车场的激情踢踏,两人都被对方撩拨的不要不要的,另一段是在天文台里的柔情华尔兹,光看舞蹈就知道这俩爱的有多深。
经过春天爱情的萌发,到夏天的热恋,秋天应该是收获的季节。
男主为了给女主安稳的生活(全世界的好男人都一样),加入了一只流行风格的爵士乐队,没想到大获成功,全世界开巡演。
但女主看到改变风格走红的男主却摇了摇头,这还是当年那个你吗?由于巡演两人聚少离多,女主不满,可男主不去巡演,谁来养家,两人从感情到生活都产生了分歧和裂痕。
更糟糕的是,女主精心准备的话剧,被寥寥无几的观众斥为垃圾,给女主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女主选择遁世躲到老家去了。
走遍法国第二册课文翻译
走遍法国第二册课文,笔语,文化,和文学部分的翻译Dossier 1Épisode 1Ⅰ课文:1. L’ arrivée 初来乍到在一个风景如画,靠近尼斯的小村庄的广场上,一些人在那玩滚球.2个上了年纪的老人,Raymond 和Joseph,正坐在长凳上交谈着.一个装满货物的车子来了并停在了广场上. Joseph 看!一些旅游者,在这个季节里,这是很罕见的Raymond 这不是旅游者.这些是巴黎人,他们购买了Maurice的咖啡兼饭店Joseph 恩,Maurice的这笔买卖做的不错啊,也只有巴黎人才会买下他的餐馆(说明生意不好)Raymond 你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的餐馆经营的不赖.据Maurice说,他不是饭店老板,而是做信息技术类似的这样的事的Joseph 估计丫他可能要比我们所预料的更早回去干他的本行--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Bernard和Corinne往里面看, 他们是两个巴黎人买下了这家饭店,这家饭店关着门Corinne 你确定你们是在这约定的吗Bernard 恩是..是..我确定是在这里约定的Laura,一个18岁的青少年,从车里出来,看起来不太高兴Laura 发生什么事了Bernard 发生了...发生了...恩,Maurice不在饭店,饭店关着呢Laura 啊!这刚开头就挺好的嘛!(不高兴的口吻)她离开了Bernard 如果她一直这样板着脸,我可就真的生气了Corinne 你应该理解她.离开巴黎到她一个人都不认识的乡下生活...但这没有多大问题, 你了解她的,她不会这样板着脸很长时间的2. La visite du restaurant 参观饭店Bernard 走近Joseph和RaymondBernard 你好,先生们,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我是这家饭店的新的业主,我和Maurice有个约会,他不在那,你们也不知道他去哪了吗Joseph 你们定的几点约会啊Bernard 恩...在下午2点Joseph 现在是2点15,你们这不是迟到了吗? 恩好吧..你们呀,一看就知道不是本地人Raymond 他去他女儿家吃午饭去了,他女儿家在尼斯.他不会拖延的.按照他的习惯,到了他回来的时间了..但是,告诉我,你们是业主,那么你们没有钥匙吗Bernard 是的,我们只是明天签,在签字后,公证人会把钥匙给我们的Joseph 哦,你们还没签字呢!那么Maurice,他有可能会改变主意呢Raymond 别听他的,他是个爱开玩笑的人,但他并无恶意.别着急,Maurice他回来了, (Raymond站了起来)但,有件事不知道该不该问.我听说你是在计算机部门工作,这是真的吗Bernard 是的.我给一家大公司创造软件Raymond 啊..这可不是计算机,这是做饭呀Bernard (非常自豪)但我在大厨师那上了一些课Joseph 有着新的厨艺大厨师们,他们啊可找到财源啦,这个地方可什么都没有,并且,付完帐后啊,零钱(小费)啊可是更没有的呢(意思说饭店菜码给的少,东西少又贵),像这样,大家都感觉更加的身轻如燕了呢。
关于威利·博斯科夫斯基的评价如何?他是怎样一个人
关于威利·博斯科夫斯基的评价如何?他是怎样一个人本文导读:1954年克莱门斯·克劳斯的不幸辞世给维也纳爱乐乐团带来巨大的问题。
谁能接替他的位置并继续他的成功?乐团为此召开了几次全体会议,最终选择了威利·博斯科夫斯基。
当初这个选择引起了许多的争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是个多么正确的选择。
1954年威利·博斯科夫斯基首度担任著名的维也纳新年演奏会指挥,其后每年即在该演奏会指挥,前后达十年之久。
直到1979年,共指挥25次,是至今指挥的最多次新年音乐会的指挥。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以演绎施特劳斯家族音乐享誉乐坛。
他会在音乐会上一边拉小提琴,一边指挥乐队,颇有当年施特劳斯的作风。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以施特劳斯家族音乐的诠释者享誉乐坛,1969年荣任维也纳施特劳斯管弦乐团指挥,两年后自维也纳爱乐引退,从此专心于指挥的职事,并赢得了“维也纳音乐”最佳指挥的美誉。
威利·博斯科夫斯基一共指挥了25次新年音乐会——从1955年至1979年。
他使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因此当他因病退休时,也同时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博斯科夫斯基1918年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
1926年获克莱斯勒小提琴大赛第一名,标志着其独奏及室内乐演奏生涯的开始。
1932年以小提琴演奏家的身份进入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
1936受年经指挥克纳匹兹布什提拔,成为维也纳爱乐四位首席之一。
除此之外,他当时也兼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的首席,以及维也纳学院附设小提琴学校的校长,并且组建了维也纳八重奏和维也纳爱乐四重奏等室内乐团。
1969年任维也纳施特劳斯管弦乐团首席指挥。
1971年从维也纳爱乐退休,从此专心于指挥的职事,并进而赢得了“维也纳音乐”最佳指挥的美誉。
博斯科夫斯基以演绎施特劳斯家族音乐享誉乐坛。
他会在音乐会上一边拉小提琴,一边指挥乐队,颇有当年施特劳斯的作风。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西方古典音乐划时代巨作
事实上,在描述这段浪漫故事时,他显得有点轻描淡写;⽽正是这⼀强烈的悲剧⾊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我确信应该很鲜明地将其呈现出来,⽽不拘泥于细枝末节。
这⼀想法,连同他在1854年10⽉接触的叔本华哲学体系,使得⽡格纳发现⾃⼰处于⼀种“由叔本华创造的严肃情绪中,这种情绪正试图寻找欣喜若狂的表达途径。
正是这样⼀些情绪,激发了创作《特⾥斯坦与伊索尔德》的灵感。
”在1854年12⽉16⽇给李斯特的⼀封信中,⽡格纳谈到了⾃⼰这⼀当务之急:在我的⼀⽣中,还从未享受过如此真实的爱之欢愉,我要为这世界上最美丽的梦想竖⽴⼀座纪念碑,真爱⾃始⾄终只有⼀次。
我的脑海中已经有了《特⾥斯坦与伊索尔德》的轮廓,简单⾄极,然⽽却⼜是你能想象得到的最纯正⾎统的⾳乐构思,我将⽤剧终时那⾯摇曳的“⿊旗”覆盖住⾃⼰——那是⾛向死亡。
到1854年底的时候,⽡格纳已经基于⼽特弗⾥德·冯·斯特拉斯堡叙述的故事,就特⾥斯坦的主题勾勒出⼀部完整的三幕歌剧。
尽管现存最早草图上记载的⽇期是从1856年12⽉开始,但⼀直到1857年8⽉,⽡格纳才搁下正在写作的《齐格弗⾥德》,开始全神贯注创作这部歌剧。
8⽉20⽇,他开始为歌剧作散⽂般的素描;9⽉18⽇,剧本的写作(也可以说是诗歌,⽡格纳更喜欢这样称呼这部作品)已全部完成。
这时候的⽡格纳已经搬到建造在韦森东克别墅地盘上的⼩屋居住。
当他在那⾥投⼊到《特⾥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创作中时,开始和玛蒂尔德·韦森东克之间有了炽热的感情纠葛,⽆论这段关系是否为带有不确定性的柏拉图式情感。
那年9⽉的⼀个夜晚,⽡格纳为他的听众朗读已经完成的诗歌《特⾥斯坦》,听众们包括他的妻⼦明娜、他当时的缪斯玛蒂尔德以及他未来的⼥主⼈(后来成为他的妻⼦)科西玛·冯·⽐洛。
1857年10⽉,⽡格纳已经开始第⼀幕的作曲。
但在⼗⼀⽉份,他⼜给玛蒂尔德的五⾸诗歌配曲,即我们今天熟知的《魏森冬克之歌》。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一)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自我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仆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非凡的人生。
安娜原来也算是个美好的女子。
上帝给她太多:秀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
可是美好,每个人又是怎样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幻想中的感情。
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
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可是这些的“好”,只可是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言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职责而已。
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
生活上的富有,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火车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上了结的孽缘。
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
冷水如热流的相涌,最终冲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伦斯基的爱如海啸般一泻万里。
假如没有婚姻制度、假如没有生下爱儿、假如没有社会言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爱,来得太迟且来得让人感到欣慰。
可是现实便是现实,他们的结合,虽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拥有情人是常事。
看来违背婚姻制度,失去母亲职责并不行怕,可怕的是,他们毅然破坏了上流社会风光的嬉戏规章。
可是,安娜,却头一回为自我做了主——她想拥有完好的感情。
可是,最终安娜却卧轨而死。
一个真挚、动人、生气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
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感情”。
而这个“感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感情本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感情面前,没有对错,仅有有没有真心爱过。
莫非不是吗?《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二)《安娜.卡列尼娜》是长篇巨制,可是时间跨度并不长,场景设置算不上恢宏;写感情,并不摄人心魂;写故事,并不曲折离奇;写尽世俗,人间百态,也是点到即止;可就是这样的长篇小说,也足以吸引我很快进入到十九世纪后半段的沙皇俄国,从莫斯科,彼得堡,到外省乡村,一幅宽阔多彩的社会图景在眼前铺开,150多个人物独特鲜亮地跃然纸上。
柴可夫斯基为何挣扎于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
[键入文字]柴可夫斯基为何挣扎于自己是同性恋的事实说起柴可夫斯基的性格,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对音乐的那份坚决的态度,柴可夫斯基从小就受母亲的影响,很小就开始弹钢琴。
搬家之后虽然选择了主修法律,但是还坚持选修音乐。
从此之后就一直没有放下过音乐,而且在音乐和职务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决然的选择了音乐并辞去了工作。
就连之后心情十分痛苦顶着极大压力的时候也不忘了创作,在生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更是没有放弃。
柴可夫斯基的性格与他的作品是分不开的。
柴可夫斯基从小就性格敏感,在他创作的第一个作品时,曾因为过度紧张差点导致精神崩溃。
在他创作他的最伟大的音乐剧时,因为他的热衷追随者用自杀威胁他,无奈下跟米柳科娃结了婚。
因为这场婚姻不是出于真心,注定他与米柳科娃的婚姻是不幸的。
因为无法改变而只能无奈接受的婚姻,他曾经想过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最终没有成功。
另外,柴可夫斯基的性格忧愁,多疑而且极其敏感,正因为这样,他和帮助他的夫人长达十三年的精神恋情并没有那么完美,曾经约定过的永远不见面,他们都遵守了那个约定。
最终他们的结局还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然而,拥有敏感细心的性格让他的音乐创作更杰出。
因为这样的性格让他在音乐方面的创作有足够清晰的思路和敏锐的感知,他更注重音乐情感的抒发,这让他表达的音乐比别人更细致。
柴可夫斯基的婚姻柴可夫斯基的婚姻是不幸的,因为抱着对艺术生活的幻想,因为对感情生活的不满意,柴可夫斯基很早就草草开始了自己的婚姻,疯狂的闪婚,最后的结果也是在静默中的婚姻支离破碎,即使到柴可夫斯基最后的时光都无法正面面对自己的婚姻。
早起柴可夫斯基同性恋的倾向被大多数人认同,虽然很少有文字记录——苏俄时期1。
基里尔·佩特伦科的柏林爱乐首席指挥之路
基里尔·佩特伦科的柏林爱乐首席指挥之路基里尔·加里耶维奇·佩特伦科(Kirill Garrievich Petrenko), 1972年2月11日出生,俄奥指挥家。
现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兼巴伐利亚州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
佩特伦科出生于俄罗斯鄂木斯克,犹太人后裔,父亲是小提琴家,母亲是音乐学家。
他的父亲出生在利沃夫(现乌克兰)。
佩特伦科年轻时学习钢琴,11岁时作为钢琴家首次公开亮相。
18岁时,他和家人移居奥地利,他的父亲在奥地利沃拉尔伯格交响乐团当演奏员。
佩特伦科在沃拉尔伯格州立大学学习音乐。
迈宁根、慕尼黑、柏林是迄今为止与基里尔·佩特伦科的职业生涯关系最紧密的三个城市:2001年,他连续四个晚上在图灵根州小城迈宁根上演了整套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这次成功的演出使他名声大振;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工作经历使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在德国首都,他曾担任五年(2002–2007) 柏林喜歌剧院艺术总监。
如今他重返柏林——上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一职。
“我出生于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那是一个军工业和石油化工城市。
因此,很多外国人对这个地方有所忌讳,视它为一个“封闭之城”。
尽管那里的化工对身体健康不太有利,但城市中的绿化还是不错的。
当然,这里在寒冷的冬天是看不到绿色的。
有时因为气温过低,孩子们可以不用上学,我们规定儿童在零下34度以下时可以留在家中,而大人则在零下38度以下时才可以。
”作为一个音乐世家的孩子,基里尔·佩特伦科几乎从出生起便注定会从事音乐事业、会成为一名指挥。
18岁时,佩特伦科随家人从鄂木斯克迁至福拉尔贝格,从那里的音乐学院到维也纳音乐与艺术大学、从指挥毕业音乐会到成为维也纳人民歌剧院的指挥,他做了一切充分的准备,使他的天赋得以展露。
1999年,他得到了德国迈宁根剧院艺术总监的职位,在那之后的几年,他将自己的工作中心放到了歌剧指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大冷门基里尔,柏林爱乐为何选择了他与尼尔森斯相比,大不了几岁的基里尔显得更加内秀、成熟、大气;与蒂勒曼相比,基里尔的艺术视野和先锋性更胜一筹;与巴伦邦姆比,基里尔在艺术上显得更加纯粹;与夏依比,基里尔与乐团的气质更加贴近。
2012 年12 月22 日,柏林爱乐乐团在他们的大本营柏林爱乐音乐厅举行了一场乐季音乐会,指挥不是他们的音乐总监西蒙?拉特尔( Simon Rattle ),而是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的音乐总监基里尔?佩特连科( Kirill Petrenko )。
当乐曲推向最后的大高潮,声音仿佛要掀翻音乐厅的顶盖,指挥将作品的神秘气氛推向高潮,作品色彩斑斓的效果被发挥到极致,宇宙浩瀚的效果散布在音乐厅的每个角落,所有人都被笼罩在斯克里亚宾所希望达到的气氛中。
来到最后一个大和弦并推向高潮,基里尔张开嘴巴,仿佛要大喊一声,才能到达淋漓尽致的状态,最后乐团帮助他完成了这一愿望。
全场观众想起雷鸣般的掌声,当乐队成员全部离开舞台,观众还不舍得离去,对着空无一人的舞台热烈鼓掌,直到基里尔再次回到已空无一人的舞台,向全场观众致谢,音乐会才结束。
这是听众对指挥家演出水平的最高敬意,出现的几率很低,笔者仅在2010 年琉森音乐节上,阿巴多指挥马勒《第九交响曲》的那场音乐会见过,这次是第二次。
一波三折,基里尔冷门胜出这是基里尔?佩特连科第三次指挥柏林爱乐,2006 年的第一次是指挥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二交响曲》,赢得乐团成员与所有观众的认可。
2009 年与柏林爱乐再次合作成功,为基里尔带来2012 年的第三次合作机会。
正是2012 年这次音乐会的成功,使基里尔成为柏林爱乐新总监的候选人。
本来2014 年乐团邀请基里尔第四次指挥,作为新总监人选的考察。
但他因病由英国人丹尼尔?哈丁代替。
这个举动曾使得柏林爱乐一度觉得基里尔无意参与角逐。
然而,就在不久前的柏林时间6月22日一早,德国的《Die Welt 》日报和RBB 电台发布消息,佩特连科被选为柏林爱乐的下任首席指挥。
这次的消息来得非常突然,此前原来乐团的124 名成员―连同上次没有开会的那名成员―再次秘密开会投票(开会的地点也是秘密,外界几乎一无所知)。
由于之前有过5月10日的“乌龙报道” ,乐团曾在当天举行过一次选举会议,但媒体公布的消息随后又被乐团官方宣布不实。
所以这次消息比5 月10 日的那次会议封锁得更严格,笔者以为,团方不想外界―包括评论界、乐迷和同行― 影响投票的结果,必须由乐团决定自己的未来。
经过上一次的事情,以致很多人都不敢贸然相信这个消息,直至更多的媒体披露和官方的公布,真相终大白。
这是一个看脸的年代,基里尔最终是以大冷门的姿态胜出。
在安德烈斯?尼尔森斯、克里斯蒂安?蒂勒曼、里卡多? 夏依、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和基里尔五位热门候选人中,基里尔是最冷门的。
能被柏林爱乐相中成为总监的候选人,技艺自然是顶尖之列。
但他为人极为腼腆内向,不善交流;颜值低,甚至有点丑,包装缺乏卖点;从不公关,几乎不在媒体露面,不炒作,无绯闻轶事供大众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喜欢被过分约束而不喜欢担任音乐总监,管理世界顶级乐团的经验未显山露水;与世界一流乐团合作的经历不够丰富,是所有候选人中最弱的一位;私下据说不坐飞机,导致其演出的范围基本集中在中欧,在欧洲以外的知名度极低。
当基里尔胜出后,很多人不认识他,找不到多少他的资料:没有几张唱片发行过,而且都是冷门的东西;没有DVD或者蓝光影碟发行过;没有出版过传记或者关于他的专著;Youtube 上几乎没有一首作品完整的Video;网络上的评论超过半数的是德语地区的文章;即使是盗版性质的下载,也难觅他的踪影。
其实基里尔在欧洲的同行中早是顶尖的人物,但弱点这样明显的艺术家,能在残酷的挑选中获胜,简直是一个奇迹,使人又相信,当下的社会,商业元素还不能主宰一切的。
中世纪遗风的秘密选举时间回溯到5 月10 日,柏林爱乐乐团在他们录音超过70 年的柏林耶稣基督教堂进行闭门会议,选出下任音乐总监,接替已经宣布在2018 年离开的现任总监拉特尔。
笔者由于有机会得到关于这次投票的一些内部消息,也不吝向读者八卦一下。
据说柏林爱乐确实还保留着中世纪的作风,乐团全体成员一人一票,第一轮投票后如果有哪位候选者得到票数超过半数,那么乐团就会马上打电话给那位指挥家,如果指挥家答应了,那么新总监就诞生了。
反之,如果没有候选者的票数超过半数,又或者通电话时对方拒绝接任柏林爱乐,那么就要进行下一轮的投票,直至选出最后的人选。
与会者在进入会议场地时,必须交出手机等通讯工具,中途不得有人离开或者进入。
由于柏林爱乐在乐团中的地位超然,这种选举和中世纪延续至今的教皇选举差别不大,就差没有通过烟囱冒白烟或黑烟向外界传达选情了。
而5 月10 日那天,媒体一早就得到消息,纷纷齐集在耶稣基督教堂门外。
Facebook 和Twitter 等社交媒体,也聚满了世界各地的乐迷和媒体人士,等候和议论选举的进程。
这种情形和教众在圣彼得广场等候选出新教皇的情形几乎一致。
期间还由于一条由柏林爱乐成员在会议之前发出的Twitter ,谣传安德烈斯?尼尔森斯胜出,导致英国几家古典音乐媒体的官方Twitter 错发消息,还带出媒体间轻微的口角。
直至柏林爱乐的官方Twitter 辟谣。
经过艰难的11 个小时,柏林爱乐召开记者会宣布,选举没有结果,将在未来一年内继续寻找新掌门人。
在5 月10 日第一次的闭门投票无果后,外界注意力集中在候选人的政治手腕、人事关系、管理能力、商业前途等方面,这些因素被摆到与艺术水平同样重要的位置。
以致使人觉得政治手腕和公关能力是乐团总监能力的标配。
那么,难道说基里尔是以“备胎”的姿态胜出?不!从最终的结果看,基里尔正是他们要的掌门人。
如果乐团采用折中的方案,最终胜出的人选肯定不会是缺点这么明显的基里尔;要是选择过渡总监的方案,那么可以选择巴伦博伊姆、赫伯特?布隆斯达德、谢苗?毕切科夫等好几位大师。
至于有乐迷说,柏林爱乐这次走投无路才选择基里尔,但是笔者认为,柏林爱乐远没到这么落魄。
柏林爱乐的回归柏林爱乐的历史只有100 多年,在德国的乐团中,资历最多是中等。
但经过尼基什、富尔特文格勒、卡拉扬和阿巴多四位大师的锤炼,乐团不但走向世界顶尖的水平,而且形成了一套属于乐团自身特有的文化精神:传统性与先锋性并重,在传统的领域要带出时代的精神,在当代的作品中要体现对传统的传承。
上一任指挥西蒙?拉特尔使柏林爱乐更加国际化,更加时尚,但却偏离了乐团的这一精神。
通过这次的挑选,看出柏林爱乐是决心要回到乐团的这个精神基础。
从历任柏林爱乐的总监看到,柏林爱乐在选择新总监时,都希望选择年富力强、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而且有先锋精神的指挥家,无论是指挥水平、艺术视野和身体状态都能长期带领乐团的人。
尼基什、富尔特文格勒、卡拉扬、拉特尔几位总监,都是在30 多岁或者40 多岁时当选。
之后,能带领乐团超过年,甚至更10 长时间。
这样乐团与指挥共同成长,一同迈向事业的巅峰,而基里尔正是这样的人选。
这次选举的细节,外界目前不知详情,暂时从透露出的极少的细节得知,柏林爱乐侧重在德国甚至柏林的“自己” 人甚于国际化的人物。
不是说非要柏林土生土长的德国人,而是要与德国和柏林有着相当的了解和渊源的人,蒂勒曼是地道柏林人,巴伦伯姆是柏林国立歌剧院多年的音乐总监,基里尔在柏林居住了超过10 年,在柏林喜歌剧院担任音乐总监五年。
只有深入了解,才有机会爱一个乐团,为乐团的发展真心投入付出,与乐团一起成长,而不是把乐团当作自己扬名立万的工具。
熟悉内情的乐迷,很快会知道,这三位“柏林人”,谁更符合这个要求。
在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的采访中,基里尔谈到与柏林爱乐的第三次合作,他是特意把斯克里亚宾的《狂喜之诗》留到与柏林爱乐合作的机会去演奏。
从这一点可见,他已经很懂得如何点亮柏林爱乐的特点,如何调教乐团演奏出最适合的效果。
作为世界顶尖乐团的掌门人,不管政治公关手腕如何、捞钱的能力如何、管人能力如何,, ,最终还是要看他艺术造诣和通过音乐作品展现出的精神力量。
几近失传的工匠精神基里尔有着老一辈大师所具有的气质:出生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全面的音乐与文化教育、有着类似19 世纪宫廷乐长成长的经历―从小歌剧院的排练主任做到乐长 ( Kapellmeister )、从歌剧院走到音乐会舞台。
这样的指挥在1960 年代前还不少见,但在当下就罕见了。
同时,基里尔18 岁才移民到西方,身上拥有俄国知识分子常有的大气、刚正、率直、睿智的个性,加上他成年后在西方接受的高等教育,身上融入了西方主流社会的精致与典雅,使得基里尔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广阔的艺术视野和保留曲目、精湛的指挥技巧和全面正气的音乐风格,深情精致而不滥情。
他指挥作品的范围从古典的莫扎特、贝多芬直到现代作曲家的歌剧,从意大利歌剧、俄国歌剧到德国歌剧都有涉猎,且评价都很不错。
有评论觉得基里尔在古典领域较少涉足,这个或许更多是指交响曲的指挥而言,在他进入柏林爱乐总监的这个角色时,相信对传统作品的涉猎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环顾2013、14 两年的全套《指环》、巴伐利亚歌剧院2014 年的莫扎特的《迪托的仁慈》、齐默曼的《士兵们》和2015 年贝尔格的《露露》、唐尼采蒂的《露西亚》,基里尔的指挥整体感非常强,大结构推进行云流水,小细节处理恰如其分,可以用滴水不漏来形容。
平铺直叙但不会抽象乏味。
同行形容他的节奏是稳固,无论什么作品都没有丝毫的摇摆。
在DCH 的采访中,他就提到,在研究一个作品时,他要做到能完全在心中“唱”出整个作品。
在没演出之前,整部作品就了然于胸。
对基里尔而言,歌剧这样大型和复杂的作品尚且能如此,交响曲就不在话下。
人们经常说,上帝是公平的,没有给你开启这扇门,就会给你打开那扇窗。
基里尔拙于语言和交流,则长于内秀。
他在德国媒体Bild 的采访中提到,一旦接到拜鲁伊特的歌剧演出邀约时,他会考虑这部歌剧是要演出5 年。
由于他花很多时间去准备歌剧,以致他觉得自己在拜鲁伊特音乐节后缺乏足够的时间,投入巴伐利亚歌剧院新乐季的准备。
笔者很认真地观看了他在DCH 的两场实况,2012 年的那一场,演出的效果比2009 年的那一次演得更加精彩,除了前述的因素之外,基里尔在作品的选择上,是很巧妙地用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引入,串联起Rudi Stephan 的两部作品和斯克里亚宾的《狂喜之诗》,使整场音乐会成为一场气息连贯、引人入胜、色彩斑斓的当代作品的精彩盛会。
这种慢工出细活,不追求眼前短暂好处、讲求整体利益和最终效果的精神,尊重传统,更有时代的华彩,就是德国文化从中世纪以来一直敬仰的工匠精神。
基里尔个人性格的弱点无意中造就了当今社会久已失传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