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冷门基里尔,柏林爱乐为何选择了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大冷门基里尔,柏林爱乐为何选择了他
与尼尔森斯相比,大不了几岁的基里尔显得更加内秀、成熟、大气;与蒂勒曼相比,基里尔的艺术视野和先锋性更胜一筹;与巴伦邦姆比,基里尔在艺术上显得更加纯粹;与
夏依比,基里尔与乐团的气质更加贴近。
2012 年12 月22 日,柏林爱乐乐团在他们的大本营柏林爱乐音乐厅举行了一场乐季音乐会,指挥不是他们的音乐总监西蒙?拉特尔( Simon Rattle ),而是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的音乐总监基里尔?佩特连科( Kirill Petrenko )。
当乐曲推向最后的大高潮,声音仿佛要掀翻音乐厅的顶盖,指挥将作品的神秘气氛推向高潮,作品色彩斑斓的效果被发挥到极致,宇宙浩瀚的效果散布在音乐厅的每个角落,所有人都被笼罩在斯克里亚宾所希望达到的气氛中。
来到最后一个大和弦并推向高潮,基里尔张开嘴巴,仿佛要大喊一声,才能到达淋漓尽致的状态,最后乐团帮助他完成了这一愿望。全场观众想起雷鸣般的掌声,当乐队成员全部离开舞台,观众还不舍得离去,对着空无一人的舞台热烈鼓掌,直到基里尔再次回到已空无一人的舞台,向全场观众致谢,音乐会才结束。这是听众对指挥家演出水平的最高敬意,出现的几率很低,笔者仅在2010 年琉森音乐节上,阿巴多指挥马勒《第九交响曲》的那场音乐会见过,这次是第二
次。一波三折,基里尔冷门胜出
这是基里尔?佩特连科第三次指挥柏林爱乐,2006 年的第一次是指挥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二交响曲》,赢得乐团成员与所有观众的认可。2009 年与柏林爱乐再次合作成功,为基里尔带来2012 年的第三次合作机会。正是2012 年这次音乐会的成功,使基里尔成为柏林爱乐新总监的候选人。本来2014 年乐团邀请基里尔第四次指挥,作为新总监人选的考察。但他因病由英国人丹尼尔?哈丁代替。这个举动曾使得柏林爱乐一度觉得基里尔无意参与角逐。
然而,就在不久前的柏林时间6月22日一早,德国的《Die Welt 》日报和RBB 电台发布消息,佩特连科被选为柏林爱乐的下任首席指挥。这次的消息来得非常突然,此前原来乐团的124 名成员―连同上次没有开会的那名成员―再次秘密开会投票(开会的地点也是秘密,外界几乎一无所知)。
由于之前有过5月10日的“乌龙报道” ,乐团曾在当天举行过一次选举会议,但媒体公布的消息随后又被乐团官方宣布不实。所以这次消息比5 月10 日的那次会议封锁得更严格,笔者以为,团方不想外界―包括评论界、乐迷和同行― 影响投票的结果,必须由乐团决定自己的未来。经过上一次的事情,以致很多人都不敢贸然相信这个消息,直至更多的媒体披露和官方的公布,真相终大白。
这是一个看脸的年代,基里尔最终是以大冷门的姿态胜出。在安德烈斯?尼尔森斯、克里斯蒂安?蒂勒曼、里卡多? 夏依、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和基里尔五位热门候选人中,基里
尔是最冷门的。能被柏林爱乐相中成为总监的候选人,技艺自然是顶尖之列。但他为人极为腼腆内向,不善交流;颜值低,甚至有点丑,包装缺乏卖点;从不公关,几乎不在媒体露面,
不炒作,无绯闻轶事供大众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喜欢被过
分约束而不喜欢担任音乐总监,管理世界顶级乐团的经验未显山露水;与世界一流乐团合作的经历不够丰富,是所有候选
人中最弱的一位;私下据说不坐飞机,导致其演出的范围基本集中在中欧,在欧洲以外的知名度极低。
当基里尔胜出后,很多人不认识他,找不到多少他的资料:没有几张唱片发行过,而且都是冷门的东西;没有DVD
或者蓝光影碟发行过;没有出版过传记或者关于他的专著;Youtube 上几乎没有一首作品完整的Video;网络上的评论
超过半数的是德语地区的文章;即使是盗版性质的下载,也难
觅他的踪影。
其实基里尔在欧洲的同行中早是顶尖的人物,但弱点这样明显的艺术家,能在残酷的挑选中获胜,简直是一个奇迹,使人又相信,当下的社会,商业元素还不能主宰一切的。中世纪遗风的秘密选举时间回溯到5 月10 日,柏林爱乐乐团在他们录音超过70 年
的柏林耶稣基督教堂进行闭门会议,选出下任音乐总监,接替已经宣布在2018 年离开的现任总监拉特尔。笔者由于有机会得
到关于这次投票的一些内部消息,也不吝向读者八卦一下。
据说柏林爱乐确实还保留着中世纪的作风,乐团全体成员一人一票,第一轮投票后如果有哪位候选者得到票数超过半数,那么乐团就
会马上打电话给那位指挥家,如果指挥家答应了,那么新总监就诞生了。反之,如果没有候选者的票数超过半数,又或者通电话时对方拒绝接任柏林爱乐,那么就要进行下一轮的投票,直至选出最后的人选。与会者在进入会议场地时,必须交出手机等通讯工具,中途不得有人离开或者进入。由于柏林爱乐在乐团中的地位超然,这种选举和中世纪延续至今的教皇选举差别不大,就差没有通过烟囱冒白烟或黑烟向外界传达选情了。
而5 月10 日那天,媒体一早就得到消息,纷纷齐集在耶稣基督教堂门外。Facebook 和Twitter 等社交媒体,也聚满了世界各地的乐迷和媒体人士,等候和议论选举的进程。这种情形和教众在圣彼得广场等候选出新教皇的情形几乎一致。期间还由于一条由柏林爱乐成员在会议之前发出的Twitter ,谣传安德烈斯?尼尔森斯胜出,导致英国几家古典音乐媒体的官方Twitter 错发消息,还带出媒体间轻微的口角。直至柏林爱乐的官方Twitter 辟谣。经过艰难的11 个小时,柏林爱乐召开记者会宣布,选举没有结果,将在未来一年内继续寻找新掌门人。
在5 月10 日第一次的闭门投票无果后,外界注意力集中在候选人的政治手腕、人事关系、管理能力、商业前途等方面,这些因素被摆到与艺术水平同样重要的位置。以致使人觉得政治手腕和公关能力是乐团总监能力的标配。那么,难道说基里尔是以“备胎”的姿态胜出?不!从最终的结果看,基里尔正是他们要的掌门人。如果乐团
采用折中的方案,最终胜出的人选肯定不会是缺点这么明显的基里尔;要是选择过渡总监的方案,那么可以选择巴伦博伊姆、赫伯特?布隆斯达德、谢苗?毕切科夫等好几位大师。至于有乐迷说,柏林爱乐这次走投无路才选择基里尔,但是笔者认为,柏林爱乐远没到这么落魄。柏林爱乐的回归
柏林爱乐的历史只有100 多年,在德国的乐团中,资历最多是中等。但经过尼基什、富尔特文格勒、卡拉扬和阿巴多四位大师的锤炼,乐团不但走向世界顶尖的水平,而且形成了一套属于乐团自身特有的文化精神:传统性与先锋性并重,在传统的领域要带出时代的精神,在当代的作品中要体现对传统的传承。上一任指挥西蒙?拉特尔使柏林爱乐更加国际化,更加时尚,但却偏离了乐团的这一精神。通过这次的挑选,看出柏林爱乐是决心要回到乐团的这个精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