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的文体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阅读教学的文体特点
作者:励常林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年第08期
摘要:文体或称文本体式、文本样式、文章体裁,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审美效应。面对不同的文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肯定会有所不同,同样,学生最终所形成的阅读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阅读教学中应体现文体的特点。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文体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22-0174-02
文体或称文本体式、文本样式、文章体裁,“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德国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中认为:“文学的形式类型既不是作家主观的创造,也不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类型与形式的存在依赖于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功能。”可见,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审美效应。由此引申到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应体现文体的特点。面对不同的文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肯定有所不同,同样,学生最终所形成的阅读能力也是不同的。例如,说明文有说明文的教学目标,它是不同于记叙文、议论文的,教学方法应是适合于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学生最终形成的阅读能力也应是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不是其他。可以说“阅读是对某一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王荣生语)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文体的特点呢?
一、教学目标的文体特点
“教学目标”回答的是“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应面对的问题。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决定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先决条件,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学目标定位错误而说是一堂好课,这是不可想象的。文体作为文本的形式特点,是确定教学目标时的重要依据。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作者以秋天的景物作为写作题材,通篇由十二种表现秋天特点的景物组成。前两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营造了秋天萧瑟、凄美的意境,读来令人沉郁、凄凉。后几句“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又给人以动态和色彩的美感,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读者的感受此时也变得明朗。诗歌语言高
度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古诗词“有境界则自成格调”。怎样让学生体会这种意境,感受画面的美呢?笔者将此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定为:反复朗读,展开联想,感受此曲所营造的秋天意境之美,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节奏感和韵律美。
《鲸》是一篇说明文,条理清晰,语言表述准确、理性化,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定为:学习课文,能说说鲸的特点,学习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通过例句学习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并能进行运用。
二、教学方法的文体特点
“先有教学内容的确定,再有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要体现文体特点,教学方法须与目标相适应,依据具体的文体而灵活选取,即教学方法(包括阅读方法)要适合这种文体的教学方法(包括阅读方法)。
如诗歌教学以“诵读”“感悟”,展开“想象联想”为主,而用“讲解法”是不适合的。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初读感知秋景;展开想象体会意境;背诵感受音韵节奏。“诗无达诂”,一定要分析出诗中描写了什么,体现了什么,无疑会走入诗歌教学(或诗歌阅读)的歧途。
又如,说明文教学,如果还用“诵读”、“感悟”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就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不可能习得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和能力。说明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清楚地“说”了什么,是否“说明”了,即语言的准确性;还要让学生学习它是如何“说明”的,即说明的方法。相对应的,要多采用“讲读”、“列表”、“比较”等方法,理解内容、习得方法,以提高阅读能力。说明文的读也不同于诗歌教学中的读,它是“宣读”的读,不求语调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只要读通、读懂即可。在教学《鲸》时,笔者又进行了如下设计:初读归纳鲸的特点,写一份简介;细读学习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多种说明方法;迁移运用说明方法写句子。
文体是人们在长期的写作中约定俗成的文本样式,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特定的结构、语言、技巧等方面的特点。如果用同一种模式去教学不同文体的阅读文本,一方面,我们教授、训练的将是一些不恰当的阅读方法,会阻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不恰当的方法的指引下所进行的阅读,很难进入与文本“对话”的状态,学生也会离文本越来越远。
三、阅读能力的文体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力是以方法的形式存在的:一个人如果会游泳,我们可以说他掌握了游泳这种技能或能力,也可以说他知道如何在水中自由游泳的方法,只是这种能力已经化为了自动化的行为,而游泳者不用再去考虑如何“游泳”。阅读能力也是以方法的形式存在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并进行反复训练,使这种方法真正成为“自动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文体作为文本的外在形式,只有与内容相统一,才能构成文质兼美的文本。在特定的文体阅读中,需用符合这种文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必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文体特点。
例如,教材中的散文(或也可称记叙文)居多,阅读中如何体现散文的特点呢?
第一,须能由形入神,感悟文中的主旨。人们常用“形散而神聚”来形容散文的特点,“形”指的是散文的外在形式,主要是所用的材料。散文取材范围很广,上至宇宙,下自蝼蚁,天南海北,过去与未来,无一不可。“神”指作家的思想情感,散文的美在于以情动人,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神聚”指思想情感的集中。散文的材料看似毫无关联,彼此独立甚至相冲突,但都聚于统一的”情“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夫撰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阅读散文时,首先须能由形入神,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第二,须能把握情物。作者的“情”是虚的,要使情感“实”起来,必须寄托于“物”,所以散文常用“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的表现手法。散文中的“物”都是为表达情感而服务的,是“情物相融”的“物”。
第三,须能领悟情语。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语言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卡西尔曾说,“语言最初和最基本的层次显然是情感语言,人的全部话语中的很大一部分仍然属于这一层。”阅读散文时,必须体味推敲重点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探究与情意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披文以入情”,学习语言也是语文教学的本真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