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思维方式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产生

合集下载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9)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9)

本体论主义:(英ontologism)西方哲学史理论。

指把本体与现象对立起来,以独断的态度研究超越的本体问题的学说。

古希腊哲学中已经有本体与现象的对立,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本体,是静止的,而现象世界则是运动的。

柏拉图以理念为本体,现实世界为现象、为本体所派生,现象永远在追求本体,已具本体论主义的雏形。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基本上是从经验来说明现象的形成,没有把现象与本体割裂开来,但后来提出形式的形式,形成一种离开现象的本体,他的形而上学追求一种作为存在的存在也带有本体论的意义。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以本质为主要内容,认为哲学是神学的侍婢,借助于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理论,以神学论证上帝的存在,本体论主义有很大的发展。

唯理论者法国笛卡儿、荷兰斯宾诺莎、德国莱布尼茨以不同的形式提出本体论主义的理论。

英国休谟以怀疑主义打破追求本体的迷梦,导致德国康德的批判哲学,研究理性的来源及其所能达到的范围,认为形而上学是不能成立的,而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意志自由只是一种假定。

康德以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体系以一种思辨为基础的哲学回到本体论。

英国罗素不认为本体是超越的存在,而是在认识之中由直觉所达到与现象相对立的存在,故本体是意识内在的对象。

德国胡塞尔的先验本体论、N.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均属于这种理论,是以一种新的形式继续发展的本体论主义。

蒂利希的神学提出一种相互联系的方法把有限的人的生活与无限的神相互联系起来,认为宗教是最后关怀的对象,也自称为本体论主义。

现象论:(英phenomenalism)将客观存在的物质对象归结为实际的和可能的感觉的哲学理论。

英国贝克莱最早提出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现象论体系。

他同意洛克关于人的一切观念源自感觉经验的主张,但不同意洛克把现象和客观存在的对象区别开来的观点,认为人并不拥有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的感觉知觉,人感知的只是人们自己的感觉,从而把存在归结为被感知的存在,“存在即是被感知”。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发挥主动作用,而客体则是审美对象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审美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性
审美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体现了本体论 对主体性的强调。
审美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
审美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其客观属性和特征上,要 求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遵循客体规律。
美学视角下本体论发展趋势预测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汇报人: 2024-02-06
目 录
•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 现实世界本体论解读 • 语言、符号与意义问题探讨 • 认识论视角下本体论问题思考 • 伦理学视角下本体论问题思考 • 美学视角下本体论问题思考
01
本体论基本概念与原理
本体论定义及发展历程
本体论定义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本质、本原和规 律的哲学理论,探讨存在者的存在方 式和存在结构。
本体论与认识论密切相关,本体论对于认 识世界和形成知识具有重要意义,认识论 则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与伦理学的关系
与美学的关系
本体论对于理解道德和伦理问题具有一定 作用,伦理学则研究道德和伦理的规范和 实践。
本体论对于理解美的本质和审美活动具有一 定意义,美学则研究美的规律和审美经验。
02
现实世界本体论解读
意识的起源与发展
分析意识从无到有的过程,以及意识在人类 进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探 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意识的差异和共性 。
科学知识体系中应用
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
分析本体论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如解释自然现象、预测自 然规律、推动科技创新等。
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探讨本体论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如分析社会结构、理解 人类行为、制定政策等。

实践本体论概念的发源和演进

实践本体论概念的发源和演进

实践本体论概念的发源和演进实践本体论是指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理论,它探讨了实践的本质、意义和存在方式。

实践本体论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了关于实践和行为的重要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本体论在哲学领域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演进,影响了许多领域如伦理学、政治哲学、社会学等。

本文将对实践本体论的发源和演进进行探讨,希望为读者们带来对这一重要哲学概念的更深入理解。

实践本体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了对实践的重要思考。

他认为实践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将实践分为理论和实践两种形式,认为理论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在他看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实践是为了达到理论的目标。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本体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在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的哲学体系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阿奎那通过对实践和行为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人的幸福与善的关系,奠定了实践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

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实践本体论的概念逐渐得到了深化和扩展。

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实践本体论进行了重要的阐释和发展。

他提出了“存在即实践”的思想,强调了实践对人类存在的重要性。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实践性存在,实践是人的根本特征,人通过实践来建构自己的世界。

他的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使实践本体论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当代的政治哲学中也充满了实践本体论的思考。

一些政治哲学家如海德格尔、亨利·拉康等,通过对实践的思考,提出了对政治权力、伦理价值等重要议题的新见解,引领了政治哲学理论的新潮流。

实践本体论的概念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的不断发展和演进。

它在一系列关键思想家的阐释和发展中,逐渐成为了哲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对今天的哲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政治学理论等学科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考研政治(认识论)-试卷1

考研政治(认识论)-试卷1

考研政治(认识论)-试卷1(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分数:2.00)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反映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影响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依然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3.“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

此诗中没有体现的哲理有( )(分数:2.00)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C.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原理”。

此题不难选出正确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的是“不包含的哲理”,看清题目要求再作选择。

4.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

这件事说明( )(分数:2.00)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唯心主义先验论名词解释

唯心主义先验论名词解释

唯心主义先验论名词解释
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哲学理论,认为人的思维、感觉和经验是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而是由人的心灵或意识所构成的。

在唯心主义先验论中,物质世界被认为是一种虚幻的存在,是由人的意识和心灵所创造的。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英国哲学家培根和俄国哲学家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高尔基等。

他们认为,人的意识具有创造和推动事物发展的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因此,唯心主义先验论主张人类应该以自我超越为基础,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来发现和理解世界的本质。

除了对物质世界的否认外,唯心主义先验论还涉及到人的精神本质和自我意识的问题。

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精神是独立于物质世界的,是人类的本质所在。

同时,唯心主义先验论也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独立于他人的,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

唯心主义先验论对人类的认识和自我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强调了人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哲学观点,如“意识是创造的根源”、“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基础”等。

但是,由于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物质世界的否认,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哲学理论,认为人的意识和心灵是创造世界的基础,对人类的认识和自我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但是,由于它对物质世界的否认,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

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先验论割断人们的认识(指理性认识)同感觉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必然否认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

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

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哲学思潮。

它认为由人的心智形成的观念和概念具有自主存在的性质,并且否认这些观念和概念只是人们对不断变化的经验时间的反映。

赋予人的智力以巨大的强力和力量,并且认为经验实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所构设或产生的观念形成的,其极端表现形式:认为宇宙的唯一支柱是人的思想,这种哲学颠倒了主客关系,否认实践的作用。

扩展知识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

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哲学体系,它一方面承袭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心与物合一”的思想,另一方面融入了欧洲哲学的“先验经验”理论。

本文将从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的概念、内容以及特点三个部分来进行详细阐述。

一、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的概念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是以我国著名哲学家谢林为代表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人类所有的认识都是由于先验于世界的心灵造成的。

这种先验的认识构成了生命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们理性认识的前提。

二、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的内容1.心与物合一的思想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深信心与物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本质是由心灵构成的,心灵与物质是可以融合的。

在该体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放大,唯心主义的思想被推到了极致。

2.先验经验的理论先验经验是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谢林认为人类具有先验的经验,这种经验先于任何真实的经验存在,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先验的经验基础之上的。

3.思辨方法的重要性在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中,思辨方法被视为极为重要的哲学方法,谢林强调思辨方法不能被代替,因为这种方法是知识体系的保障。

三、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的特点1.强调心灵至上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视心灵为人类存在的最重要因素,相比较于物质,心灵核心在该体系中被放大。

2.建立在传统文化之上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始终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清醒意识,并将其融入到了哲学体系中,不失为一种开拓新者传承之美的方式。

3.坚信先验经验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坚信人类具有先验的经验,这种经验在认识世界时能够提供一定的指引,且不宜轻忽视之。

它被视为一种认知的重要形态。

总之,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哲学体系,它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强调心灵至上,渴望寻求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

人们能够从这个体系中领悟到思辨的重要性,也能够体味到人类的独特性。

唯物主义本体论

唯物主义本体论

唯物主义本体论唯物主义的本体论、逻辑学、认识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特点,也是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念。

关于这个问题,哲学界过去曾讨论过,未达成一致。

目前,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主要有二:其一,“唯物辩证法研究自然、社会、思维(认识)的一般规律;唯物辩证的认识论(联系客观对象和社会实践),研究整个认识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逻辑思维)的一般规律;辩证逻辑(联系客观对象和整个认识过程)研究思维(理性认识)的辩证法。

”所以,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是统一的。

其二,“整个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就是客观辩证法,而主观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不过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所以,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是统一的。

这两种观点都以三者研究对象的关系说明三者的统一是可取的,但是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严格说来,都是不能成立的。

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第一,问题的提法本身值得商榷。

在论述这个问题时,不应当提“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而应当提“本体论、逻辑学、认识论的统一”。

第二,概念的混淆。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不应当把思维和认识(理性认识)混为一谈。

本文试图在考察黑格尔关于本体论、逻辑学、认识论统一的思想的基础上,澄清一些概念的混乱,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论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逻辑学、认识论的统一在于辩证法。

一、黑格尔关于本体论、逻辑学、认识论统一的思想本体论是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认识论是关于认识及其规律的学说。

在传统的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逻辑学、认识论是哲学的相对独立的三个部门,哲学家们可以探讨其中的一个部门而不涉及另外两个部门,也没有哪个哲学家有意识地实现三者的统一。

当然,有的哲学家实现了其中的两个统一,如洛克实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统一,而与逻辑学相脱离;康德实现了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而与本体论相分离。

只有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本体论、逻辑学、认识论的统一。

实践本体论概念的发源和演进

实践本体论概念的发源和演进

实践本体论概念的发源和演进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存在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即探讨存在的本质、结构、分类和关系。

本体论的概念在哲学领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不同的哲学流派和学派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应用。

本体论的发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的《范畴论》和亚里士多德的《论篇》。

柏拉图认为,存在是真理和实在的基础,他提出了一系列范畴,描述了不同存在的本质和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论篇》中进一步发展了本体论的思想,提出了“形而上学”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的层次结构和因果关系。

随着哲学的不断发展,本体论的思想也逐渐丰富和演变。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斯将本体论与神学相结合,他认为存在本身是上帝的属性,并用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方法来探索上帝的存在和本质。

在现代哲学中,本体论的思想始终占据重要的位置。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他的“批判哲学”,他认为我们只能知道现象世界,而无法认识存在本身。

这一观点引发了后续哲学家的思考和争议,推动了本体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本体论在20世纪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和变化。

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存在成为了哲学的中心问题。

法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了他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强调存在的直接体验和感知。

存在主义哲学家如海德格尔和索特勒也提出了对存在本身的独特见解,将本体论的研究与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联系在一起。

近代一些跨学科领域,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也开始应用本体论的思想。

在计算机科学中,本体论被用于描述和组织知识,帮助计算机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信息。

本体论的应用也得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关注,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利用本体论来构建知识库,提高机器的推理和决策能力。

本体论的概念的发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哲学,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进,在不同的哲学流派和学派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应用。

本体论的思想在哲学、神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

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是先有认识及其发展,然后才有认识论;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

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归结为人的思维能不能反映、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回答,在哲学史上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论派别,主要有唯物论的反映论、唯心论的先验论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第一次彻底地、科学地、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

实践性是这种认识论的最显著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与认识在实践中发生是一致的。

“本体论”源流考(上)

“本体论”源流考(上)

“本体论”源流考(上)【摘要】本文将从二元论与一元论的关系入手,探讨本体论的古代根源及古代哲学中的实在与本质。

随后从古典到中世纪的转变,分析本体论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本体论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及其对后世思想的影响。

在引言中,我们将对本体论的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引出后续内容的关键点。

在结论中,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对本文内容的阐述,读者将能够对本体论的源流有更清晰的认识,为深入探讨本体论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本体论、古代哲学、二元论、一元论、实在、本质、古代根源、转变、发展、演变、结论、引言1. 引言1.1 引言本体论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涉及对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质的探讨。

本体论探讨的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本体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哲学史上,本体论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被众多哲学家探讨和辩论。

本文将从二元论与一元论的关系开始,探讨本体论的古代根源,从古代哲学中的实在与本质入手,到古典到中世纪的转变,最后分析本体论的发展与演变,希望能够对本体论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2. 正文2.1 二元论与一元论的关系二元论和一元论是本体论中的两种基本观点,它们对于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理解有着不同的取向。

二元论认为世界是由两种不同的实体构成,即物质和精神、身体和灵魂等。

在二元论的看法中,物质和精神是完全独立的存在,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和影响。

一元论则认为世界是由一个统一的实体构成,一切现象都是这个统一实体的表现和体现。

二元论和一元论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二元论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独立性,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忽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元论则强调了事物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世界的一体性和整体性,从而帮助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实质。

在实际理论和实践中,二元论和一元论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结合的。

唯心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吗

唯心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吗

唯心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吗
卓林
【期刊名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1(000)001
【摘要】<正> 近几年来,流行着这样一种提法:唯心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或者说实际上都是先验论。

有的还把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作为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我认为,不能把唯心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简单地归结为先验论。

首先,这不符合哲学史的真实。

客观唯心主义者柏拉图和黑格尔的“理念”、“绝对精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卓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评王弼"得意忘象"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J], 付永发
2.中国传统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观及其历史影响 [J], 刘广浩
3.中国传统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观及其历史影响 [J], 刘广浩
4.本体论思维方式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产生 [J], 吕有云
5.“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不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J], 徐景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其中,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生而知之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各派唯心主义哲学对此的说法和表现形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否认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使认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界事物的被动反映和接受,类似于照镜子一样的反射活动,所以也叫直观被动反射论。

这种认识论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它把认识的主体只是看作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把认识的客体只是看作人们静观的对象,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只是看作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所以认识就只能是消极直观的反映。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

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

它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前提,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时又克服其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考察问题的缺陷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即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先验唯心论体系

先验唯心论体系

先验唯心论体系《先验唯心论体系》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创作的哲学著作,于1800年发表。

《先验唯心论体系》全书由“前言”、“导论”、正文六章和一个结束语组成。

在前言中,谢林说明了他写作这部著作的目的。

在“导论”中,探讨了“先验哲学”的概念、划分和官能,说明主观的东西是第一位的;提出美感直观是最高官能。

正文的前两章是对先验唯心论原理的说明。

第三章论述理论哲学。

第四章论述实践哲学。

第五章论述目的论。

第六章论述艺术哲学。

结束语是对整个体系的概述。

它系统地阐述了“绝对”由主观到客体的变化过程。

《先验唯心论体系》标志着谢林哲学体系的确立,是谢林阐述其“先验哲学”的代表作。

全书把全部哲学表述为意识的发展,涵盖了从原始自我到理智直观、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从自然和目的论到艺术哲学的全过程,最后到达自然和精神的绝对同一性。

谢林开创的这种思想和方法对黑格尔具有重要的范式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

内容简介《先验唯心论体系》全书包括:1篇导论、6个章节。

该书阐述了先验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论,第二个阶段是实践,第三个阶段是艺术。

在理论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原始的感觉到创造性直观;第二个时期从创造性直观到反思;第三个时期是从反思到绝对意识活动。

在这三个时期中,谢林推演出空间。

时间与因果性的先验概念,然后转到实践阶段。

在实践阶段,谢林论述了道德、国家和历史。

谢林认为,人们所意愿的就是有理智的人所意愿的。

因此,要达到作为道德的自我决定,就要以法权和国家为条件。

国家是许多人协调地实现自由的必要条件。

国家可以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性而成为“第二个自然界”。

而历史则是绝对的不断启示。

这种启示逐渐显示绝对自身,因此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绝对是无限的,历史的发展也是无限的。

历史就是逐渐走向建立第二个自然界的运动过程。

在艺术阶段,谢林指出,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的会合,无意识地创造着现实世界,有意识地创造着美感世界。

笛卡尔 本体论

笛卡尔 本体论

笛卡尔本体论本体论(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

“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P·戈科列尼乌斯首先使用的。

哲学概念对本体论这个词的定义虽有各种不同,但一般对它还是有一定的理解。

大体上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马克思主义之后哲学融入实践。

从广义说,它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来源于冯契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研究历程“本体”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

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

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 的探讨。

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

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

巴门尼德对being(是,存在)的探讨,建立了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对于被“是者”所分有的“是”,仅只能由思维向超验之域探寻,而不能由感觉从经验之中获取;此在超验之域中寻得之“是”,因其绝对的普遍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

不过,这一点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真有领会,与他同时的希腊哲人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

因而,如原子论者虽然也区分了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但是其探寻的“本原”可否由经验获致却极模糊,因而实际上并未能区分超验和经验。

本体论的历史演进:从“实体论”、“关系论”到“深层生成论”

本体论的历史演进:从“实体论”、“关系论”到“深层生成论”

本体论的历史演进:从“实体论”、“关系论”到“深层生成论”摘要:本文从本体论角度回顾并考察哲学与科学的发展及其历史演进,并在此基础上评析鲁品越教授的力作——《深层生成论:自然科学的新哲学境界》一书的理论创新。

人类的哲学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古代和中世纪侧重于本体论研究,近现代侧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当下侧重价值论研究。

而就哲学的本体论而言,同样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牛顿力学之前侧重"实体论"研究,爱因斯坦相对论及量子力学之后侧重于"关系论"研究,当代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及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之际侧重"生成论"研究。

这些研究的转向,意味着人类理性自觉程度的提高,更为自觉、合理地对人类自身与外部世界进行区分并加以联系,是当时人类思维水平的真实反映。

鲁品越教授《深层生成论》一书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一种新的本体论——深层生成论,这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新世界观。

二是提出了一种以实践过程为本体的认识论——实践生成论,一种彻底的实践唯物主义。

三是在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同时,发现两种秩序:隐秩序与显秩序;提出两种规律:表层"构成论规律"与"深层生成论规律"。

这是自然科学发展所呈现的新哲学境界。

关键词:本体论;实体论;关系论;深层生成论作者简介:高剑平(1964~),湖南祁东人,哲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文茂臣(1993~)男,湖南衡阳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杨博(1997~),男,山西临汾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机制研究”(项目号:14XKS002)的阶段性成果迄今为止,人类的哲学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古代和中世纪侧重于本体论的研究,近现代侧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当下则是侧重价值论的研究。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

马克思考纲答案(期末考试老师给的复习资料答案)

2011-12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大部分题是往年考纲的答案,个别题是网上搜集整合的——732)一、考试题型1、辨析题(4x6’=24’)2、简答题(3x8’=24’)3、评述题(2x6’=12’)4、文本阐释题(2x5’=10’)5、课堂反馈题(1x14’=14’)6、材料分析题(2x8’=16’)二、主要复习内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意义: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历史性意义及其当代价值的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遇到的暂时困难等因素,使人们不禁要问:历史的潮流逆转了吗?社会主义过时了吗?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还有价值吗?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无疑是肯定的。

因为:)1.“两个必然”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①“两个必然”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和概括。

②决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矛盾依然存在。

③社会主义正在克服困难,继续发展。

2.当代资本主义依然矛盾重重。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没有解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激化,表现在经济危机周期缩短,而且还有财政危机和倾向使用危机。

②对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能力应有适当估计。

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一致是什么主义

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一致是什么主义

康德认为"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一致"属于什么真理观?
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康德说,时间和空间属于人类思维的先验预设。

康德将一切归结为从人出发,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现代物理学却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是真实的物理存在,比物质的存在还要真实和根本。

我们的宇宙在膨胀,是空间本身在膨胀。

虽然康德认为时空是主观形式,但并不意味着客观世界的属性是主观的唯心的。

应该说,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没有发生变化。

康德认为,所有物自体的表象在意识先验认识结构中重构成现在我们所感受的物质世界,我们历史以来的所有正确的科学认识的客观性由人类先验认识的共性来保证。

另外时间空间只是认识事物的逻辑上的先验要素,一种“形式”,如果没有“物质世界”(康德意义上的)提供“质料”,根本形成不了完整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 第2期V o l.21 N o.2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xiU niversity(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1999年4月A p r.1999α本体论思维方式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产生吕有云(讲师,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南宁市,530004)【摘 要】 从某种先在的“本体”出发,以某种先定的本质来理解和解释现实事物,是本体论哲学的基本观念。

这与传统的演绎逻辑注重从“第一性”的前提条件出发,再运用演绎法推论出具体的知识是相辅相成、互相支撑的。

西方认识理论从最初的朴素的反映论到先验论的发展,正是与本体论思维方式及先验的演绎逻辑的确立紧密相联的,是它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 本体论 演绎逻辑 反映论 先验论【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B1从古希腊到近代19世纪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本体论一直是传统哲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可以说传统哲学就是以本体论为基本理论形态的哲学,认识论、伦理学等无不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上,按照它的思维方式和基本原理引伸出来的。

西方认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到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转折,这一变化正是与本体理论及其思维方式的确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本文试图对此作出探讨。

本体论这种理论形式,是传统哲学用以理解和把握世界及其事物的一种特有方式,也是对于对象世界的一种解释原则。

这种理论的基本观念就是,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对象并非存在本身,隐藏在现象后面的作为它的基础的超感官的对象才是真正的存在。

哲学的任务是要排除现象的纷扰,“钻到事实后面去”,把握那真实的存在,揭示这一隐秘世界所隐藏着的秘密,从而找到开启世界之谜的钥匙。

应该说,本体论是对古代的朴素实在论的超越。

朴素实在论从人们生活中的直观信念出发,认为通过感官所经验到的事物就是实在的事物,观念与事物具有同一性,人有一个什么样的观念,在外部世界就有一个什么样的事物与它对应。

按照这种朴素的观念,人们从不怀疑外部世界的存在,也不怀疑这个世界是完全能够被人认识的,而且相信世界就像人对它所经验到的那种样子存在着。

本体论哲学不满足于这种认识上的朴素性和直观性,试图超越当下经验事实的认知,去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本体”。

人们从运用感官知觉所认识到的对象中很快就发现,在这类对象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性质,感官对象都处于不断的流动变化之中,变动即意味着它们并非实在的事物,人们既可以把它们看作存在而又可以同时看作不存在。

正如柏拉图所说:α收稿日期:19980906“特殊的事物永远具有着相反的特性:美的事物在某些方面也是丑的;正义的事物在某些方面也是不正义的,等等。

一切个别的可感觉对象,……都具有这种矛盾的性质;所以它们都介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所以就适于作为意见的对象,而非知识的对象”。

①同时,感官事物都是相对于感官的关系而存在的,在不同的感官关系中,事物的性质可以是各不相同的。

对此苏格拉底曾谈到,当他健康的时候他觉得酒很甜,但是当他有病的时候他就觉得酒很酸。

这就是知觉者的变化造成了知觉上的变化。

由此可见,感官所接触的世界,即具体事物的世界是不真实的、飘忽无常的世界,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缺陷的。

因为它结合了这此矛盾的性质:“我们既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

”相反,在各种美的事物背后的美本身,各种正义的行为背后的正义本身,等等,则并不随具体的事物或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它的意义就不是这种或那种美的东西,不是这样或那样的正义的行为,而是某种普遍的美和正义。

这种一般的美、正义本身是不受时空条件限制的,是永恒的、绝对的和完美的。

一般性的美、正义本身是真实的,而具体的美的事物、某个具体的正义行为仅仅只是现象。

如果说世界上有着关于某些确定的存在的事物的知识的话,那么它必定属于那绝对永恒与不变的超感觉的世界的。

在这两个对立世界的关系中,感官所及的世界是现象、摹本,是相对性的变体;而超感觉的永恒世界是实在、本质,是绝对性的本体。

现实世界只不过是本体世界的展开和实现,现实的具体事物之所以表现为如此这般,其根源不在于它自身,而在于它背后的本体。

因而传统本体论哲学认为“事物的‘存在’预先被规定和包含于本体的‘本质’之中,要认识事物的存在必须首先去把握那个规定着它的本质的本体。

本体决定着存在,本体也创造了事物。

因而要理解事物,首先必须把握它的先在的本质”。

②对于一个真正“爱智慧”的人来说,把握到经验对象背后的“本体”,才是对“真理的洞见”,相反,如果停留在感觉经验的层面上,则犹如处于一个模糊朦胧的世界,只能是“混乱的感官——知觉的洞见”。

苏格拉底那著名的“洞穴比喻”尤其强调了这一点。

按照上述本体论思维方式,传统哲学在试图对整个世界的面貌作出理解和说明时,总是从某种先定的本性去演绎和推论关于世界及其事物的各种属性,它最看重的是关于世界及其事物的“第一原理”。

也就是说,它总是从关于世界及其事物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原理出发,依照一种先验的演绎模式来“合乎逻辑地”推导出关于世界的一整套知识。

人们相信,只要确立了“第一原理”,其它的一切只不过是这个原理的展开和实现。

这种演绎的逻辑在苏格拉底那里已经初露端倪,经过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已发展成为成熟的逻辑方法体系,这就是先验的演绎逻辑。

我们在苏格拉底与其它人的对话中看到,一些对话者在给一个概念下定义时,都犯了一个在苏格拉底看来是简单而又共同的错误,他们不是在寻求定义而仅仅是在举例,而举例始终停留在特殊的事物上面,这样做恰恰就不可能获得关于事物的本性的知识。

③这些人就无异于“洞穴中的囚犯”,只有“意见”而无知识。

苏格拉底成功地在逻辑上阐明了定义的方法和原则,那就是要给一个概念下定义,须将这个概念归结到另一个更普遍更一般的概念(即邻近的类属)之中,再加上被定义概念的特殊性标记(即种差)。

这个原则后来经过亚里士多德的发展,成了传统本体论及其认识理论的一条普遍原则,即要认识和理解一个事物的本质,必须从该事物所隶属的更一般的东西中去寻找有效性的根据。

换言之,科学的论证只能是基于从一般到特殊的推论。

科学的知识应该是借助于以三段论式为主要形式的论证获得的,“论证的知识的前提,就必须是真的、第一性的、直接的、比结论更为我们所认识的、先于结论的,而且结论是像果之与因那样与前提发生联系的”。

④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强调的是推理的前提的真实性、自明性、第一性和优先权,前提必须是结论的原因,就像几何学上的公理一样,是学生学习几何学知识必须首先认识的基本真理,把握这些普遍性的前提比把握特殊性的结论更为重要。

对此,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说道:“三段论式的根据,则在于构成前提的那些事实,所以我们不但必须事先认识第一性的前提,……而且认识它们还要比认识结论更清楚”;“既然第一性的前提乃是我们的知识的原因——即我们的信念的原因,当然我们对于它们要比对于由它们得出的推论认识得更透彻些”。

⑤尽管后来有不少哲学家都提出过“我们是怎样知道演绎法所必须据之以出发的最初前提的”这个责难,亚里士多德本人也注意到过这个问题,也一再承认归纳法的重要性,但从亚氏起直到今天,演绎法(其主要形式为三段论式)作为从普遍性程度更高的前提推论出普遍性程度更低的结论的论证方式,概念作为反映事物的一般本质的认识形式,在认识论里一直被赋予非常重要的地位,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

这一点,正是与本体论思维方式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互相支撑的。

对此,罗素评价道:“首先注意到自明的东西然后再运用演绎法,就好像是可能发现实际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了。

这种观点影响了柏拉图和康德以及他们两人之间的大部分的哲学家”。

⑥严格的自明的第一性原理当然是关于超感世界的知识。

超感世界具有永恒性和不变性,关于它们的知识才具有确定性。

只有从这样的知识出发,得出的具体结论才是可靠的。

自从泰勒斯指出万物的存在都不过是变形物,真正的不变的存在只有水这个论断以后,哲学的不同理论,都把人的认识从既存的世界引向一个虽不可见不可感但对人却是真正实在的世界。

哲学家们认为,现实对象是什么,并不在于它向我们直接呈现出来的样子,它以怎样的状态存在,也不是由它自己主宰的,这一切都在它所蕴涵的那个只有运用思维才能加以把握的隐谜着的存在里面。

西方认识理论的产生和演化,由最初的直观朴素的反映论迅速地转换到先验论,可以说正是这一观念在认识论领域的集中体现。

无论是作为反映论的认识理论,还是作为先验论的认识理论,都是与怀疑论相对立的独断论(可知论)。

它们都相信人的认识能力能把握实在,获得真知,但在获得真知的途径与方法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和分歧,表现为不同的认识理论。

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出现的认识理论表现为唯物主义的朴素的反映论,以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和德漠克利特的“影像说”为代表。

朴素的反映论主张,感官是我们认识外部事物的主要渠道,从事物中流射出来的某种东西或放射出来的某种影像进入人们的感官,与感官的通道相结合,从而引起人们对事物的感觉。

恩培多克勒认为只有通过“感觉之流”,才能反映外界事物,感觉的“渠道”同时就是理智的“渠道”,“思想与知觉是相同的,或者几乎是相同的”。

⑦德漠克利特也主张既然感觉和思想是由透入我们之中的影像产生的,若不是有影像来接触,就没有人能有感觉或思想。

因而“真理和现象是同一的,真理和显现于感觉中的东西毫无区别,凡是对每一个人显现,并且对他显得存在的,就是真的”。

⑧总之,朴素的反映论认为感觉是认识的来源,相信思想与感觉在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

但是,朴素的反映论从产生的时候起,就一直面临着一个困难,即感官知觉的可靠性问题。

其实,早在“流射说”、“影像说”产生之前,巴门尼德等人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

巴门尼德明确地指出过感官是欺骗我们的。

他告诫人们不要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麻目的舌头为准绳,要使思想远离这一条大家所习惯的研究途径。

就连恩培多克勒、德谟克利特本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既然感官知觉的可靠性值得怀疑,那么知识的客观有效性和真实性由什么来加以保证呢?这个问题在朴素的反映论那里是无法解决的。

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另寻新的出路。

在这种背境条件下,以柏拉图的“回忆说”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产生了。

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观点来看,一方面,现实的具体事物总是处于流变之中,是属于“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因而只能是“意见”的对象,不是“知识”的对象;知识与思想的对象是属于与感觉对象相对立的、超感的可知世界的,也就是说知识应当是属于超感觉的永恒世界的。

诸如绝对的正义、绝对的善、绝对的美,还有绝对的伟大、健康、力量以及万物的本质或万物真实的性质,所有这一切都只能由理智的眼力才看得见。

另一方面,肉体感官具有双重的罪恶:“它既是一种歪曲的媒介,使我们好象是通过一层镜子那样地看得模糊不清,同时它又是人欲的根源,扰得我们不能追求知识并看不到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