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中国国际竞争力概况2001-2009

合集下载

近期投资者关注热点50问-中国证券业协会

近期投资者关注热点50问-中国证券业协会

近期投资者关注热点50问(第一期、第二期)为了进一步增强广大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认识和对市场关注问题的正确理解,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和投资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培育健康的市场生态和投资文化,我们在前期证监会领导讲话和投资者保护局对投资者答复的基础上,汇编整理了《近期投资者关注热点50问》,供大家参考。

1、资本市场如何在推动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发挥作用,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答:资本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臵的重要平台,对于引导社会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资本市场在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过去30年全球最重要的四大新兴产业——计算机、通讯、互联网和生物制药,都是通过资本市场发现和推动成长起来的,未来中国经济转型成功需要有一个强大资本市场的支撑和推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也使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经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市场化都处于快速推进时期。

这既为资本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对证券期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资本市场非常年轻,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同时也充满旺盛生机,拥有着最广阔的前景。

同时,中国的股市在反映实体经济方面确实存在许多脱节现象,但是从中长期过程来看,二者的走势基本一致,否则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在20年时间里,能够建立起规模名列世界前茅的股票、债券和期货市场。

作为一个后发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完善。

最突出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波动剧烈,过去几年尤为突出,以上证指数年末收盘价为例,2006年上涨130%,2007年上涨97%,2008年下跌65%,2009年反弹约80%,最近两年市场又明显下跌;二是市场结构不能体现优质优价,许多时候恰恰相反,这意味着资源配臵效率被严重损害,国家、社会和投资者利益都受到不利影响。

这些问题将通过资本市场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去解决,使得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互动更为健康顺畅。

中国经济与国际竞争力

中国经济与国际竞争力

中国经济与国际竞争力一、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现代化建设时期。

在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

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渐走向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瞄准国际市场,积极争取国际经济合作,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到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经济普遍保持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二、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目前,中国经济具有四大竞争优势:1、规模效益优势中国经济市场非常庞大,拥有超过13亿的人口。

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的规模效益优势将越来越显著。

2、低成本优势中国工人的平均工资低于发达国家,这使得劳动力成本较低。

此外,中国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因素都为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提供了支持。

3、供应链优势中国具有完善的生产供应链,这可以使中国公司在产品制造和供应方面更具竞争力。

因此,全球许多跨国公司都将他们的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

4、高质量工程师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发展国家之一,这导致中国拥有大量的工程师,他们的技术知识往往是国际领先水平的。

中国的高质量工程师可以为公司提供创新和技术支持,这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三、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尽管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1、收入差距扩大中国市场规模庞大,但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发展不平衡。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仍然存在贫困的问题。

2、环境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很大,中国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这些环境问题对国际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3、依赖出口市场目前,中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出口市场,既有优势也有风险。

因此,中国需要积极发展其国内市场,以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4、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中国的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将对劳动力供应和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四、中国经济的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有以下几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1、信息技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信息技术创新的重要市场。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考试复习重点1. 当今世界主题是什么?2. 当今世界热点问题有哪些?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国际社会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存在两大争执:一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极力将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拉入减排范畴,发展中国家却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部分发达国家有意终止《京都议定书》,另搭新框架,遭到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反对。

二是发展中国家期望到2020年发达国家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排40%,但目前发达国家提出的指标与此期望相去甚远。

发达国家既不愿承担更多减排义务,也不兑现对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

国家分类标准:1.从国体的角度划分2.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划分3.从各个国家在世界上所处的不同地位划分4.以现有的国际体系为出发点进行划分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国家利益综合国力主权国家行为主体非主权国家行为主体国际组织民族解放运动组织跨国公司综合国力也称国力、国家力量。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指标,在国际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资源力:指领土、人口和自然资源。

资源力是构成国力的基本要素,资源力的大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及其发展潜力。

经济力: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工业生产能力、农业生产能力。

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和核心,决定一个国家国力的因素最终要靠经济。

军事力:包括核军事能力,常规军事能力,指挥与组织结构的质量,战争理论的先进等多方面。

是国力的外部体现和象征。

科技力精神力:包括政府的工作效率、国家民族的内聚力、政策目标的合理性和社会制度等等。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9-2010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士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而中国由去年的第30位上升至第29位,在金砖四国中继续领先。

人均收入比较少,中国现在的人均收入2009年3566美元,排在世界第98(100)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当代世界经济第一节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格局的变化一、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一)世界经济的形成1.第一个时期: 世界经济萌芽期2.第二个时期: 世界经济初步形成期3.第三个时期: 世界经济最终形成期(二)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构成世界有机统一体的不同类型国家(国家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组合状况、相互作用总的关系和态势。

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

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

外国语学院1209 谢桂绵201230850925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一、中国国际竞争力最新分析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9月30日发布《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在全球竞争力排名榜上保持在第28位,领跑金砖国家,保持最具竞争力新兴市场地位.从地区排名来看,亚洲经济体的竞争力整体向好。

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排名未变,稳定在全球十强行列。

中国排在第28位,与去年持平,继续领跑金砖国家,仍是全球主要新兴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

报告建议,中国要在全球排名中继续向上攀登,需进一步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转型。

报告指出,推行长远的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力,释放人才潜力是当前各国应采取的重要举措,进而为提振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日后风险抵御能力提供充足保障。

报告在分析中发现,极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在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时表现出超凡的抵御和复苏能力,而其他一些经济体,尤其是新兴市场的竞争力在危机之后状态乏力,这一现象令人担忧,它们或在下一次全球性经济动荡中陷入更深重、长期的困境。

报告还发现,一个经济体培养、吸引、利用和支持人才发展的能力与其竞争力高度正相关。

排名领先的经济体在这方面均表现良好。

但在许多其他经济体中,人们获得高质量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很少,同时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明显不足。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催生全新的行业与经济模式,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一些现有行业和模式的快速衰落。

要在新的经济环境中保持竞争力,人们在此时需要特别重视促进生产力增长的关键要素,比如人才与创新。

”世界经济论坛还援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夏威尔·萨拉伊马丁的话说:“生产力增长放缓已成为新常态,这是对全球经济的严重威胁,并将深刻影响世界各经济体应对重大挑战的能力,如失业或收入不平的问题。

对于各国领导者而言,最好的对策则是优先推行改革,重点加大对创新和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投资力度,这将有助于释放创业人才的力量,让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

2009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2009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自2008年9月份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出现多年未有的同步衰退,全球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尽管各国政府在竭尽所能挽救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但多数机构认为,2009年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仍占主导,发达经济体更是面临持续衰退的危险。
一些机构和学者也对世界经济走势预测比较悲观。摩根士丹利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幅度不会超过0.9%,为1982年以来最低。瑞银和美林预期的全球经济增幅分别为1%和1.3%。瑞信预计全球经济今年增长1.1%,其中美、欧、日将分别出现1.6%、2%和2.1%的负增长。
经济学家、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认为,2009年全球经济由实体经济衰退,正在向经济危机演变。“在今后两年,世界经济呈现低增长、低物价的特征,世界经济将呈现‘L’形走势。2009年恐怕是本轮经济衰退中最为困难的一年。”
美林证券的研究表明,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增幅大约78%来自新兴市场,2009年可能上升至88%。美林还统计出,全球新兴经济体货币财政当局掌握的资金近5万亿美元,其中3万亿在“金砖4国”,此外这些经济体较高的居民储蓄率也提供了资金来源。目前新兴经济体的储蓄率在33.5%,而发达国家只有不到20%。
“这几年来,以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表现格外突出,四国经济增速都在世界各国前13位,2008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6%,按照IMF数据进行推算,2009年这一数字也将维持在36%的水平。”张其佐表示。
渣打银行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李籁思表示,2009年年底对全球经济而言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在这一转折点之后,美英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可能出现反弹,但估计反弹幅度甚微。
综合来看,这些发达经济体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美、欧、日信贷紧缩问题尚未实质性缓解。而一些财政扩张政策往往具有滞后性,随之而来的财政负担加重等副作用也愈发受到关注。美国国会预算局预计,2009财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将达到创纪录的1.2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将超过8%。“美国即使新推出这些计划,也很难挡住美国经济下滑的步伐。”张其佐说。

全球竞争力报告(1979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

全球竞争力报告(1979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
印度排名上升至第40位。除新加坡外,东盟经济体量最大五个国家全部跻身榜单,依次为马来西亚(第23位)、 泰国(第32位)、印尼(第36位)、越南(第55位)和菲律宾(第56位)。
感谢观看
2017年
2017年9月27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7-2018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新加坡竞争力居亚太地区之首; 中国位列全球第27位,比上年度上升一位。
这份报告用基础条件、效能提升和创新成熟度三个层面的12项指标来衡量全球137个经济体的竞争力。根据 报告,亚太地区竞争力整体向好。新加坡仅次于瑞士、美国位居全球第三;中国香港超过日本排名第六;中国位 居第27位,继续领跑金砖国家,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新兴经济体之一。
2012年
2012年9月4日,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瑞士连续四 年位居榜首。中国的排名在经过五年稳定上升后,2012年下降了三个位次,排第29位,但在金砖国家中仍遥遥领 先。
在2013年的排名中,新加坡、中国香港和日本都进入了前十。中国台湾、韩国排名也在前20以内,由此可以 看出,传统的“亚洲四小龙”及日本仍位列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列。然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总体竞争力 却表现出较大差异,比如马来西亚,虽然下降了三个位次,列第25位,但在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中仍属前列。菲律 宾、柬埔寨虽然排名在65位之后,但其上升幅度均在10位以上。不过在过去两年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强劲 竞争力增长势头开始放缓,大部分地区仍然面临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不足、腐败根深蒂固且普遍存在、官僚作风 和技术采用率低等问题。
报告称,中国在“市场规模”“宏观经济环境”和“创新”三项指标表现最为突出,在“技术就绪程 度”“商品市场效率”和“高等教育和培训”方面进步较大。

世界经济格局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世界经济格局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世界经济格局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一、介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不断提升。

本文将从世界经济格局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1.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加速全球市场竞争加剧,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正在加速,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调配,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更加密切。

在这种趋势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也日益紧密,国际贸易中贸易重心正在向东南亚转移。

2.中美贸易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2018年开始,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贸易战影响了全球贸易和全球经济增长,为了应对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各国开始加强贸易多元化,加大对亚洲国家的投资。

3.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更多的经济增长机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这种趋势导致企业越来越重视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

三、中国的国际竞争力1.实力不断提升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具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工业基础,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已逐渐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了与中国合作的巨大潜力。

2.技术创新成果显著中国在高铁、5G、新能源等领域已取得了重要突破,成果显著。

中国的技术创新也不断取得进展,许多中国企业开始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的领导者。

这让中国更具有竞争力。

3.制度优势不断显现中国在企业治理、知识产权等方面开始加强改革,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

这些制度优势也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提供了支持。

四、结论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决定了各国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的加速和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了与中国合作的巨大潜力。

未来,中国企业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优势的发掘,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

从主要数据看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

从主要数据看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

从主要数据看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过去10年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飞速提升的10年,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科技资源投入、科研绩效以及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发展实现了重要跃升。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既要抓住重大的发展机遇,也要应对复杂而严峻的挑战。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研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挑战,贯彻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各项任务。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建设进入攻坚阶段,科技投入产出质量有待提升运用指数评价方法对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测度和排位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法。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家创新能力排名由2001年的世界第61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9位。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从2007年起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也显示,2011年中国的排名是第29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2011》报告显示,在占世界研发经费支出98%的40个主要国家中,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已经从2000年的第38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0位。

上述研究虽结果有所差异,但基本结论一致,即过去10年间,中国的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迅速增强,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

但是,《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由2009年的第28位下降至2010年的第29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测算的国家创新指数中国排名在2009年也下降了1位。

这种波动说明国家创新能力是在不断变化的,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更不能松懈。

从创新投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的R&D/GDP年均提高0.07个百分点,远低于0.13的预期增速;从国际上看,欧盟(15国)用了28年的时间才从1.6%提高到2%。

可见,我国迈进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阶段仍面临巨大挑战。

毛概(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毛概(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三、畏惧心态。主要存在于某些改革决策者或决策机关身 上。造成重大改革举措出台不多或出台后没实质性影响。 第四、自满心态。一些人对30多年改革开放成就沾沾自喜, 让经济总量上的增长,掩盖了各领域没解决的一系列难题。
幸福指数对当前中国有 什么意义?
如果说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 那么,百姓幸福指数就可以成为一个衡量百姓 幸福感的标准。 百姓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 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 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 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 “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 标”。
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党中央自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重新开始了对国情的研究与探索,形成 了一系列重要的认识。邓小平区分和阐述了两 个不同的“初级阶段”,一个是社会主义社会, 它是广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 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初级阶段;另一个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它是相对于社会 主义社会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而言的。
GDP
1992年,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劳伦斯· 萨默斯 (Lawrence Summers)提出了新的方法来统计世界各 国经济,就是购买力平价法(PPP法) 。
真实汇率: R P 购买力平价(PPP)理论: R ePf 1
ePf
P
向PPP收敛缓慢:国际间商品篮子不同;商品在国际间的移动有障 碍(运输成本和关税等以及要素流动);存在非贸易且不同移动的商品 (如土地)。
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中国国民的幸福感进 行了3次调查,其中,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 6.64(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 2001年却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 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调查 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现在的中 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

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近二十年来,我国实现了绝大多数产品的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开放,随着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快速提升,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

然而,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是如何达到现在,未来又该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呢?一、我国加入WTO前的情况在我国加入WTO之前,我国的国际贸易处于低水平,外资也相对较少。

与此同时,我国又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未健全,一些领域存在市场准入门槛高、行政审批繁琐等问题,限制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发展。

加入WTO成为改变这种状况的契机,对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我国加入WTO后的变化加入WTO后,我国也面临了诸多挑战,但是也不断取得了历史性的转变。

首先,我国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占据了越来越大的世界市场份额。

其次,我国的市场准入门槛逐步降低,加速了商品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同时,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也得到不断完善,逐步达到国际标准,为我国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三、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我国加入WTO的十多年里,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长足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二十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019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了31.54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一。

2.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发展了大量的独角兽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其中许多企业均成为了全球知名品牌。

此外,我国的高铁、5G、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也成为了世界的焦点。

3.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我国加入WTO后,我国逐步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对外国投资者实行与国内企业同等的待遇,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

4.国际市场品牌的打造许多知名的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迅速崛起,如华为、小米、联想等,它们都成为了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品牌。

2001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来自IMD和WEF的报告

2001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来自IMD和WEF的报告

2001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来自IMD和WEF的报告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小组》【期刊名称】《统计研究》【年(卷),期】2002(000)004【摘要】@@ 一、关于WEF和IMD的国际竞争力报告rn发端于20世纪后期的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人们对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注.1980年,位于日内瓦的瑞士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n,WEF)初步创立了一套评价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原则、研究方法、评估体系以及数据指标,开始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排序,并出版<世界竞争力报告>(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Report)公布研究和分析的结果.1989年,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m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加盟WEF,共同组织国际竞争力研究和出版年度报告.20多年来,参与国际竞争力测评的国家不断增多,到20世纪末,占世界GDP总产出95%以上、包括了所有OECD国家在内的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该项国际竞争力测评,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结构等方面分析国家的竞争力.每年出版的竞争力报告也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界了解本国、本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参考.【总页数】6页(P14-19)【作者】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小组》【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相关文献】1.来自WEF的警示:亟待改善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软环境——解读我国在《全球竞争力报告2006~2007)中的评比结果 [J],2.IMD-WEF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以中国为例 [J], 肖红叶;郑华章3.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技术及其应用——以中国区域国际竞争力评价为例 [J], 肖红叶;郑华章4.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分析研究——基于IMD的数据分析 [J], 吴翌琳5.WEF《全球便利贸易报告》:中国香港居冠中国内地列第48位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2007年-2010年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WEF《全球竞争力报告》

中国2007年-2010年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WEF《全球竞争力报告》

中国2007年-2010年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WEF《全球竞争力报告》田丽娜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随着世界一体化深入发展,国家间不仅仅关注产品、企业、行业的竞争,还将注意力投向了国家整体在世界中的综合表现,其中中国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多领域均有了显著发展。

本文将依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7至2010四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对中国整体的竞争力进行分析,通过具体研究中国竞争力的领先和落后指标以及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从而给出提升中国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国竞争力指标政策建议一、总体趋势变化根据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7年至2010年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指数一直保持着平稳上升的走势。

2008年中国得分4.7,首次冲进前30强的行列,此后几乎每年在竞争力排名榜上升一位,这反映出中国无论从经济环境、创新力还是宏观把握能力都在不断提高。

2010年GD。

总值达5.8786万亿美元,击败了日本,登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

中国GD。

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国家宏观环境稳定,投资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进出口贸易较快增长和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的极大增长。

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GD。

总量与人均GD。

之间的矛盾。

2010年中国的人均GD。

排在全球第94名,中国人均GD。

属中低收入国家水平。

二、经济发展阶段世界经济论坛将经济发展阶段分为要素驱动型、效率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阶段。

从构成全球竞争力指数水平的三大决定因素(基础条件、效率推进、创新与成熟性)来看,中国的基础条件水平近年来发展较快,这主要是受排名全球第10的宏观经济环境条件的拉动;受排行第二的市场规模因素的影响,效率提升因素竞争力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创新和成熟性因素竞争力水平较高,尤其近两年发展较快。

正是在效率提升因素的带动下,2008年开始已经正式步入效率驱动型的行列。

三、具体指标分析WEF将影响全球竞争力指数的因素分为12个具体指标即机构、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稳定性、医疗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成熟度、技术就绪性、市场规模、商务成熟度和创新。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1)因素因子的确定 (2)因子标准化处理 (3)因子权重的确定 (4)分值计算 (5)结果的排序和分析
精选ppt
28
第二节 区域竞争力评价
三、区域竞争力及其评价
四大因素四大因素子因素子因素指标指标评价内容评价内容经济表现经济表现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就业价格就业价格8383国民经济的宏观表现国民经济的宏观表现政府效率政府效率公共财政财政政策制度框架公共财政财政政策制度框架商业法律教育商业法律教育7777政府政策对竞争力的政府政策对竞争力的影响影响企业效率企业效率生产力劳动市场金融管理生产力劳动市场金融管理全球化程度全球化程度6969企业在创新盈利企业在创新盈利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基本设施建设技术基础建设科基本设施建设技术基础建设科学基础建设健康与环境价值体学基础建设健康与环境价值体硬件设施技术科学硬件设施技术科学人力资源满足企业需人力资源满足企业需要的程度要的程度合计合计2020323323imd评价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简表二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二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世界经济论坛世界经济论坛wefwef的的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详见专题详见专题gcrgcr中国国际竞争力概况中国国际竞争力概况2001200120092009三区域竞争力及其评价三区域竞争力及其评价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中与主要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第五章 区域发展的 整体评价
精选ppt
1
主要内容
一、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二、区域竞争力评价 三、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经济竞争力英国与中国的排名地位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经济竞争力英国与中国的排名地位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经济竞争力英国与中国的排名地位世界经济论坛(WEF)全球经济竞争力排行榜显示,英国在过去一年表现不错,经济的全球竞争力从去年的第10名升到第8名。

WEF 认为,这一提升的主要原因是英国劳工市场效率比更加“刻板”的欧洲国家高。

这个排行榜上总共有144个经济体,每年根据统计数据和业界人士调查结果作调整。

中国在新兴经济体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位居榜首。

世界经济论坛认为英国劳工市场机制相对较灵活,效率比欧洲国家高。

效率和创新在工业国家的竞争力排行榜上,前5名分别是瑞士、新加坡、芬兰、瑞典和荷兰。

美国从去年的第5名落到第7名。

第6至10名依次为德国、美国、英国、香港和日本。

世界经济论坛评论说,英国经济具有“显著优势”,比如劳工市场的效率,以及先进的创新、创意产业。

不过,英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在分类排名中从去年的85名掉到第110位,这也拖了整体排名的后腿。

这个排行榜根据12个类别对144个国家加以测评:体制架构、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医疗和初级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工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成熟水平、市场规模、商业先进程度和创新情况。

南北差距世界经济论坛的调查暴露出欧洲内部的南北差距和正在衰退中挣扎的边缘经济体的困难。

在今年的排行榜上,西班牙位于第36,意大利第42,葡萄牙第49,希腊第96。

这些“南方”经济体长期以来缺乏竞争力、生产力较低,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和失业率高企。

瑞士在竞争力排名中夺冠,主要归功于它的政经社会体制架构“较科学”,学术科研和商业之间有强大坚固的联系,研发投资大,专利多。

美国之所以名次下降,主要因为经济整体疲软,而且商界觉得政府对市场胡乱干预,对政客的信任度下降。

不过,在“创新”排行榜上美国凭借谷歌(Google)、脸书(Facebook)等科技大公司而稳雄踞榜首。

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竞争力继续上升

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竞争力继续上升

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竞争力继续上升
佚名
【期刊名称】《商务周刊》
【年(卷),期】2009(000)018
【摘要】世界经济论坛近日发布了《2009-201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竞争力排名由第30位上升至第29位。

中国优良的商业环境和创新能力为其增加了很多分值,而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的规模也为它带来了许多竞争优势。

但此报告表示,中国仍然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发展的领域,尤其是其金融市场成熟性、技术准备和高等教育。

【总页数】1页(P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
【相关文献】
1.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评估--基于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分析 [J], 郑燕伟
2.世界眼中的中国旅游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旅游视野 [J], 王诗理;汪嫦
3.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中国排名8年来首降 [J],
4.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继续上升 [J],
5.中国全球竞争力排名上升2位美国继续下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国的全球竞争力

论中国的全球竞争力

论中国的全球竞争力论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文章来源:《经济导刊》2007-12-14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给我们研究不同经济体的全球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标准。

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寻找我国全球竞争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有的放矢地改进我国的全球竞争力。

2007-2008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基本情况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 WEF)近30年来致力于编制一年一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每当这份报告公诸于世的时候,总会引起全球范围的强烈反响,实际上,该报告上已经成为商界精英进行全球业务布局和政府高层制定全球竞争决策的重要参考。

①2007年10月31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最新一期的《2007-2008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对131个经济体参与了2007-2008年度的排名,比上年的122个又增加了9个经济体,覆盖了全球98%以上的人口和GDP。

在2007-2008的年度排名中,美国在满分为7分的评估指标中得到5.67分,列全球第一,瑞士的得分只比美国少0.05分,以5.62分列全球第二,接下来是一些欧洲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如丹麦,瑞典,德国,芬兰,英国和荷兰,亚洲有新加坡和日本进入了全球前10强,新加坡以5.45分列全球第七,日本以5.43分列全球第八。

根据我们的分析,经济体的全球竞争力大致可以分拆三个层次,前10强构成第一方阵,排名11-50名的经济体构成第二方阵,排名50以后的经济体属于第三方阵。

第一方阵具有绝对的全球竞争力,主要来自传统的欧美强国。

第二方阵主要来源于欧洲和亚洲,而且以西欧国家为主,如法国、比利时、奥地利和挪威等等,也包括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亚洲“四小小龙”中的马来西亚和泰国,中东的石油输出国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当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在第二方阵。

构成第三方阵的国家主要是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一些东欧经济体和独联体国家,其中,排名垫底的大多是一些非洲欠发达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季沃达斯


通常在每年年初,世界经济论坛都要在达沃斯 召开年会,因此世界经济论坛也被称为“达沃 斯论坛”。 2005年,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 施瓦布提 出了“中国夏季达沃斯”的设想。2006年6月, 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成立。这是世界经济 论坛在瑞士境外设立的首家代表机构。
夏季达沃斯

核心创新国家发展竞争力指数 =1/2技术指数+1/4公共制度指数+1/4宏观经济 环境指数 非核心创新国家发展竞争力指数 =1/3技术指数+1/3公共制度指数+1/3宏观经济环 境指数

2001—2005年发展竞争力指数中国排名
年度 2001-2002 2002-2003 2003-2004 2004-2005 2005-2006 发展竞争力指数排名 39 33 44 46 49 宏观经济环境指数排名 6 8 25 24 33 公共制度指数排名 50 38 52 55 56 技术指数排名 53 63 65 62 64
十二大支柱具体指标
第一大支柱:体制(2005—2009)



制度环境是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所形成的包 含个体、公司和政府,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相 互作用来创造收入和财富的一种结构。 世界经济论坛特别重视体制性因素对竞争力的 决定作用,几乎将影响一个经济体运行的政治 经济制度以及维持制度运转的各项制度要素都 罗列进了制度这一支柱。 制度支柱的有关指标都是软指标,由问卷调查 得出结果。
从“发展竞争力指数”到“全球竞争力指 数”
发展竞争力指数的不足举例: 欧盟劳动力市场刚性或普遍存在的完备的单 一市场关键要素的延迟,已经妨碍欧洲各国从 与一个巨大的、单一和真正统一的市场相关的 规模经济中获益。GCI既不强调劳动力市场刚性 问题,也没有更广泛地研究各种市场的运营效 率问题。
从“发展竞争力指数”到“全球竞争 力指数”
排名
39 33
44
46
48 35 34 30 29
30 20 10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年份
系列1
参与排名经济体总个数
参与排名经济体个数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34 133
数据来源


软指标:对高官意见调查的回复从1~7排列回 答;硬指标:在各种资料中收集。 就一些变量而言,更高的值意味着更糟糕的结 果。例如,高水平的预算赤字就是不好的结果。 在此,通过用8减去这个新设的变量而将此系 列“反转过来”。
数据分类



由于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因而技术对一国 的重要程度也各异。为区分这种重要性,将诸 多国家分为两组: 核心创新国家VS非核心创新国家 核心创新国家:每百万人拥有15项以上实用专 利登记的国家 非核心创新国家:除核心创新国家以外的其他 所有国家
表4 发展阶段中三大支柱的权重 2007--2009
支柱分类 基本条件 效率增强因子 创新和成熟度影响因素 因素驱动阶段 60% 35% 5% 效率驱动阶段 40% 50% 10% 创新驱动阶段 20% 50% 30%
全球竞争力指数九大支柱构成 及 中国排名2005--2006
年度 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 基本条件 第一支柱 制度 第二支柱 基础设施 第三支柱 宏观经济 第四支柱 健康与基础教育 效率增强因素 第五支柱 高等教育与培训 第六支柱 市场效率 第七支柱 技术准备状况 创新因素 第八支柱 企业的成熟度 第九支柱 创新 2005-2006 48 45 60 65 13 61 62 69 47 65 48 58 35 2006-2007 54(修改前) 44 80 60 6 55 71 77 56 75 57 65 46
GCR中国国际竞争力概况
2001—2009
WEF介绍


世界经济论坛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是一个非官方的国际组织 总部:瑞士日内瓦。 前身:1971年由现任论坛主席、日内瓦商学院 教授克劳斯· 施瓦布创建的“欧洲管理论坛”。 1987年,“欧洲管理论坛”更名为“世界经济 论坛”。 论坛的年会每年1月底至2月初在瑞士的达沃斯 召开,故也称“达沃斯论坛”。
06—07 年排名 52(60) 65 —
07—08 年排名 52 65 53
全球竞争力指数十二大支柱构成 及中国排名2006—2009
年度 全球竞争能力指数排名 基本条件 第一支柱 制度 第二支柱 基础设施 第三支柱 宏观经济 第四支柱 健康与基础教育 效率增强因素 第五支柱 高等教育与培训 第六支柱 商品市场效率 第七支柱 劳动力市场效率 第八支柱 金融市场成熟度 第九支柱 技术准备状况 第十支柱 市场规模 创新和成熟度影响因素 第十一支柱 企业成熟度 第十二支柱 创新 2006-2007 2007-2008 35 修改后) ( 34 42 44 75 77 52 52 3 7 85 61 48 45 74 78 60 58 54 55 119 118 69 73 2 2 45 50 58 57 38 38 2008-2009 30 42 56 47 11 50 40 64 51 51 109 77 2 32 43 28 2009-2010 29 36 48 46 8 45 32 61 42 32 81 79 2 29 38 26
102 75 80
104
117
125
127
个数
系列1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年度
GCR排名依据 (2001——2009)
发展竞争力指数 (2001——2005)
确定各发展阶段的收入标准
发展阶段 阶段一:要素驱动 过渡阶段 阶段二: 效率驱动 过渡阶段 阶段三:创新驱动
人均 GDP(美元) <2000 2000~3000 3000~9000 9000~17000 >17000
表3 发展阶段中三大支柱的权重 2004--2006
支柱分类 基本条件 效率增强因子 创新和成熟度影响因素 因素驱动阶段 50% 40% 10% 效率驱动阶段 40% 50% 10% 创新驱动阶段 30% 40% 30%
首届 夏季达沃斯 2007年9月 中国大连 第二届夏季达沃斯 2008年9月 中国天津 第三届夏季达沃斯 2009年9月 中国大连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出席了三届论坛的 开幕式并致辞。
世界经济论坛研究报告




“竞争力报告组”Competitiveness Team撰写 了许多年度经济报告(括号中为第一次发表时 间): 《全球竞争力报告》 (GCR) (1979) 《全球信息技术报告》 (2001) 《全球性别差异报告》 (2005) 《全球风险报告》 (2006) 《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 (2007) 《全球贸易促进报告》 (2008)

Hale Waihona Puke 又如在2006-2007年度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 中国的排名当时是54,由于排名靠后,这一年 的排名受到许多我国研究人员的指责。然而, 由于2007-2008年度的指标体系发生了变化, 世界经济论坛对上一年度的数据按照新指标体 系进行了重新排名,结果中国列该年度全球第 35,比原来的排名大幅提高了19位。由此看来, 当年中国排名的靠后源于指标体系的设置,与 我们指责的意识形态无关。
论坛与中国


自1979年以来,中国一直与世界经济论坛保持着良好 的合作关系。中国领导人先后多次出席年会并发表讲 话。1992年至2000年,李鹏总理、朱镕基副总理、 李岚清副总理、吴邦国副总理先后出席世界经济论坛 年会并发表讲话。2005年至2009年,黄菊副总理、 曾培炎副总理、华建敏国务委员和温家宝总理分别与 会并致辞。 2010年1月27日至30日,第40届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 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改善世界状况——重新思考、 重新设计、重新建设”。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 席年会并发表了特别致辞。
指标 代码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指标名称
第二支柱: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总体质量 公路的质量 铁路基础设施的质量 港口基础设施的质量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的质量 每公里可提供的座位数 电力供应的质量 电话台数
05—06 年排名 65 69 — 42 62 77 — 80 58
全球竞争力指数 (2006至今)
发展竞争力指数
GCI三大支柱
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 指数排名 指数排名
公共制度指数排名 公共制度指数排名
技术指数排名
数据来源:硬指标+软指标


软指标:对高官意见调查的回复从1~7排列回 答;可以准确把握普遍难以获得的具体数据; 硬指标:在各种资料中收集。硬指标有助于合 理的理解支持经济增长的因素,
第二支柱:基础设施(2005—2009)



高品质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保证经济体高效运 行是至关重要的 决定经济活动及其他各种活动发生地点, 决定某经济体发展部门的位置选择 高品质的基础设施: 减少了区域间的距离所产生的影响 带来了全国范围内市场的整合 使得它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加强了联系
基础设施 排名
全球竞争力指数

新的全球竞争力指数围绕九个不同的支柱而建 立(2007年以后修改为十二个支柱),每一个 支柱对于驱动各国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都至关重 要。这些支柱囊括了原来包含于GCI中的所有 要素以及许多其它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