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诊法概述[深度荟萃]
儿科诊法概要
![儿科诊法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71b4aa380066f5335a812186.png)
(三)个人史 1 、生产史—胎次、产次 是否足月 顺产或难产
接生方式
出生地点 出生状况 孕期母亲的营养和健康情况等
2 、喂养史—方式
添加辅食
是否断奶
断奶后情况 饮食习惯 现食物种类和食欲等
3 、生长发育史—体格、智力发育
坐、立、语、行等开始时间
出牙和囟门闭合时
学习情况等
推测智力发育情况
5.察耳
小儿耳壳丰厚,颜色红润是先天肾气充 沛的表现;耳壳薄软,耳舟不清是先天 肾气未充的证候。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 漫肿疼痛是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表现。
6.察二阴
男孩阴囊不紧不松是肾气充沛的表现; 阴囊松弛,多为体虚或发热; 阴囊中睾丸肿大透亮不红,为水疝; 女孩前阴部潮红灼热,常见于湿热下注或蛲虫病; 婴儿肛门潮湿红痛,多属尿布皮炎; 肛门脱出,为中气下陷之脱肛; 肛门裂开出血,多因大便秘结,热迫大肠所致。
7岁以上儿童:三指定寸关尺三部
3.小儿病理脉象 六纲脉:用浮、沉、迟、数、无力、有 力六种脉代表小儿基本脉象,分别表示 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 滑脉:痰食中阻 弦脉:肝旺或为痛为惊 结脉:心气伤 代脉:脏气损 细脉:阴虚 不整脉:心之气血失和。
淡滞定虚实——指纹色淡,推之流畅,主气血 亏虚;指纹色紫,推之滞涩,复盈缓慢,主实 邪内滞,如瘀热、痰湿、积滞等。
三关测轻重——纹在风关,示病邪初入,病情 轻浅;纹达气关,示病邪入里,病情较重;纹 进命关,示病邪深入,病情加重;纹达指尖, 称透关射甲,若非一向如此,则示病情重危。
二、闻诊
闻诊:医者用听觉和嗅觉来辅助诊查疾病的 方法。 听声音:啼哭、呼吸、咳嗽、语言
舌质
正常:舌质淡红。 舌质淡白为气血虚亏; 舌质绛红,舌有红刺,为温热病邪入营入血; 舌质红少苔,甚则无苔而干,为阴虚火旺; 舌质紫黯或紫红,为气血瘀滞; 舌起粗大红刺,状如草莓者,常见于猩红热。
儿科诊法概要
![儿科诊法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3ada7fbb561252d381eb6e00.png)
▪ 望神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判断: ①目光的变化; ②意识是否清楚; ③反应是否敏捷; ④躯体动作是否灵活协调;
(2)、色 ▪ 亦称气色,是指皮肤的颜色和光泽。 Ⅰ、正常面色: ▪ 我国属黄色人种,正常面色应是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 《医门法律·望色论》云:“察色之妙,全在察神”,有神即是有气的一种表现。
③、黄色 脾虚失运,水湿不化所致。 ▪ 多为虚证或湿证,可见于疳证、积滞、虫证。 ▪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疳证 ▪ 面目色黄而鲜—湿热内蕴之阳黄 ▪ 面目黄而晦暗—寒湿阻滞之阴黄 ▪ 面黄浮肿—脾虚湿滞
④、青色 气血不畅,经脉阻滞所致。 ▪ 多见于寒症、疼痛、瘀证、惊痫。 ▪ 面色青白并见,愁苦皱眉—里寒腹痛 ▪ 面青晦暗,神昏抽搐—惊风和癫痫发作 ▪ 面青唇紫,呼吸急促—肺气闭塞,气血瘀阻 ▪ 小儿面色青,病情均较重。
③、按胸腹 ▪ 胸骨高突,按之不痛者为“鸡胸”; ▪ 脊背高突,弯曲隆起,按之不痛为“龟背”。 ▪ 左上腹胁助下触及有痞块,为脾肿大,多为气滞血瘀之证。 ▪ 剑突下疼痛多属胃院痛。
▪ 左侧前胸心尖搏动处古称“虚里”,是宗气会聚之所。 ▪ 虚里搏动过速,伴喘促鼻煽者,为宗气不继,病情危重。 ▪ 胸胁触及串珠,两肋外翻,见于佝偻病。 ▪ 右上腹胁肋下触及痞块,按之疼痛,为肝肿大;
<1岁
30~40
110~130
2~3岁
25~30
100~120
4~7岁
20~25
80~100
Hale Waihona Puke 8~14岁18~20
70~90
呼吸:脉搏 1:3
1:3~4 1:3~4
1:4 1:4
2、按诊 ▪ 亦称触诊,是用手按压或触摸颅囟、颈腋、四肢、皮肤、胸腹等,以察其冷、热、软、硬、
儿科诊法概要-16页文档资料
![儿科诊法概要-16页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f503663ff00bed5b8f31d01.png)
儿科诊法概要诊法,包括四诊诊查方法和证候辨别方法,是中医临证基础的重要内容。
一、儿科四诊应用儿科疾病的诊查,与其他各科一样,也应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但是,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四诊应用有其特殊情况。
闻诊诊查范围有限;婴幼儿不会叙说病情,较大儿童的主诉也不一定可靠;切脉按诊易因小儿啼哭叫闹而受到影响。
所以,历来儿科医家在四诊中最为重视望诊。
现代在传统四诊的基础上,又在不断尝试将听诊器、化验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诊查方法取得的疾病信息资料,充实到四诊检查结果中来,正在摸索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新型辨证方法。
(一)望诊望诊,即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情。
望诊的内容包括就全身状况诊察的整体望诊,如望神色、望形态;就局部状况诊察的分部望诊,如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望诊诊查的结果一般比较客观可靠。
但是也要注意,儿科望诊时,要尽量使小儿安静,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诊查既全面又有重点,细心而又敏捷,才能提高诊查的效果。
1.望神色望神色,包括望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
神色望诊,可以对小儿患病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又指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
神是脏腑气血精津阴阳是否充足、和调的外在表现,在小儿尤为重要。
望神包括望精神、意识、体态、面目等。
目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主,目内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故望神以察目最为重要。
望神主要辨得神与失神。
若形体壮实,动作灵活自如,活动睡眠如常,表情活泼,反应灵敏,面色红润光泽,目睛明润灵动,呼吸平顺调匀,语声啼哭清亮,是为得神,表现正气尚充,脏腑功能未衰,无病或病轻。
若形体羸弱,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动作迟缓或不由自主,表情淡漠,哭笑反常,面色晦暗,目睛呆滞不活,呼吸浅弱或气促不匀,寡言声轻含糊或惊啼澹语,是为失神,表现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败,病重或病危。
望色主要望面部气色。
中国小儿的常色为色微黄;透红润、显光泽。
面部气色有五色之偏,所主证候各有区别。
诊法概要
![诊法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23ce6451ad02de80d4d84080.png)
问诊
____
问病情
问头身:头痛?头晕?身痛? 问头身:头痛?头晕?身痛? 问饮食:食少?不食?呕吐? 问饮食:食少?不食?呕吐? 问胸腹:胸痛?腹痛? 问胸腹:胸痛?腹痛? 问二便:大小便次数?性状、颜色? 问二便:大小便次数?性状、颜色?伴 随症状? 随症状? 问睡眠:睡眠安?不安?露睛?磨牙? 问睡眠:睡眠安?不安?露睛?磨牙? 梦呓? 梦呓?
问诊注意事项
问诊是收集症状、 问诊是收集症状、了解病情的主要手段 之一。关键在于耐心听取和重点提问, 之一。关键在于耐心听取和重点提问, 注意疾病发生于何时、何处、何因、 注意疾病发生于何时、何处、何因、何 种性质及何种程度。 种性质及何种程度。完整病史的内容主 要包括主诉、现病史、个人史、既往史、 要包括主诉、现病史、个人史、既往史、 和家族史。 和家族史。家长的代诉和小儿的陈述须 结合其他临床表现来了解。 结合其他临床表现来了解。
察指纹
指纹: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 指纹: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 可分为风 三关。 可分为风、气、命三关。 适用于3岁以内小儿。 岁以内小儿 适用于 岁以内小儿。 诊察方法: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向风 诊察方法: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向风关。 正常指纹: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 正常指纹: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
切诊
____
切脉
年龄: 风以后的小儿 年龄:3风以后的小儿 方法: 方法:一指定三关 医者用食指或拇指同时按压寸、 医者用食指或拇指同时按压寸、关、尺三 取轻、 部,取轻、中重三种不同指力体会脉象变 时间不少于1分钟 分钟。 化,时间不少于 分钟。 正常脉象:平和,软而稍数。 正常脉象:平和,软而稍数。 病理脉象: 有力、 病理脉象 浮、沉、迟、数、有力、无力
四诊中具有儿科特点的诊查方法及相关知识
![四诊中具有儿科特点的诊查方法及相关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0f72dc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13.png)
四诊中具有儿科特点的诊查方法及相关知识概述四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之一,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儿科在四诊中有其独特的特点,需要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疾病特点及行为表现进行专门的诊查方法。
本文将介绍四诊中具有儿科特点的诊查方法及相关知识。
望诊在儿科中,望诊是非常重要的诊查方法之一。
儿童的面色、精神状态、皮肤情况等都能反映其健康状况。
面色的红润、苍白、黄染等可以提示患儿的肝胆、脾胃等器官是否有病变。
望诊儿童的行为表现也很重要,比如是否活泼好动、食欲如何等,这些都能协助医生判断患儿的病情。
闻诊在儿科中,闻诊主要是通过听儿童的呼吸声、咳嗽声、腹部肠鸣等来了解病情。
对于儿童的呼吸状况需要特别关注,包括是否有哮鸣音、喘息声等,这些能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哮喘、肺炎等疾病。
问诊在儿科中,问诊是了解患儿病情的重要手段。
由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医生需要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患儿的症状、病程、饮食情况等,同时也要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还需要了解患儿的体温、大便、小便等情况,这些都对判断患儿的病情有重要作用。
切诊切诊是指通过切诊部位的脉象、舌诊等来了解病情。
在儿科中,切诊尤为重要。
儿童的脉象特点、舌苔情况与成人有很大差异。
儿童的脉象呈现出脉搏幼细、脉率较快、脉象弱等特点,对此需医生有着丰富的经验。
儿童的舌苔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如舌苔薄白、舌体较红等。
结语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儿科在四诊中有其独特的特点。
通过对儿科四诊中具有儿科特点的诊查方法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儿童的病情,为儿童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小儿诊法概要
![小儿诊法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3b79014da8956bec0975e38a.png)
审苗窍
____
目
目为肝之窍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眼神 有神: 无神: 瞳孔 眼睑、内外眦、白睛、瞳仁
审苗窍
____
口
口唇:唇色、润燥、外形 淡白—脾虚气血不足;青紫—血瘀/寒证 樱红—暴泻伤阴; 干燥—伤津 齿:逾期不出—肾气不足 齿龈红肿—胃火上冲; 板牙— 咽喉: 咽红、 乳蛾、白喉 口舌粘膜:口疮、鹅口疮、麻疹粘膜斑
问诊-问年龄
问年龄的意义 1、诊断:许多儿科疾病与年龄密切相关 2、治疗用药:药物选择、药量的多少。
问诊
____
问病情
包括询问疾病的症状及持续时间,病程 中病情的变化和发病原因。 问寒热:寒热微甚、发作时辰与持续时 间。
问诊
____
问病情
问汗:汗出多少、部位、时间 正常?不正常? 自汗-白天汗多,动则尤甚(气虚) 盗汗-入睡汗出,醒后汗止(阴虚) 汗出热不解-里热实证 汗出肢冷-阳气欲脱 头部汗出-表虚、里热、或阳热上蒸 上半身汗出- 全身汗出-病重 前半夜汗出-营不内守 后半夜汗出-阴虚阳浮
察指纹
患病后指纹:色泽、浮沉、部位变化 浮沉分表里 红紫辨寒热 淡滞定虚实 三关测轻重
闻诊
____
语言声
内容:听语言、啼哭、咳嗽、呼吸声及 嗅气味等。 语言声:清晰响亮为佳 语声低弱—气虚;呻吟—身有不适 高声尖呼—剧痛;谵语—邪热入营 声嘶—咽喉、声带疾患
闻诊
____
啼哭声
健康小儿哭声:宏亮,有泪 健康婴儿啼哭:尿,饿 阵发性哭闹—腹痛 哭声嘶哑,呼吸不利—咽喉水肿 哭无泪—脱水 哭声微弱—体虚
望形态
____
望形体
望形体:观察强弱胖瘦、头囟、躯体、四肢、 肌肤、毛发、指(趾)甲等。
中医儿科学-诊法概要
![中医儿科学-诊法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1663582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2.png)
观察舌象和脉象
舌质、舌苔和脉象的变化可反映病情变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小儿咳嗽的诊法要点
观察咳嗽性质
如干咳、湿咳、单声咳或连声咳等,有助于判断病因。
观察伴随症状
如痰量、痰色、气喘等,有助于判断病情轻重。
听诊肺部
肺部听诊可了解咳嗽是否伴有肺部感染。
小儿泄泻的诊法要点
观察泄泻次数和量
望形态的意义
有助于判断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及 体质强弱,为防治疾病提供依据。
望舌
望舌
望舌的意义
观察小儿的舌质、舌苔等,以判断病 情。
有助于判断小儿的寒热虚实及脏腑功 能状况,为治疗提供指导。
望舌注意事项
需注意光线、饮食、药物等因素对舌 苔的影响。
03
闻诊
听声音
听声音
通过听取患儿发出的声音,如咳嗽、哮鸣、呼噜声等,来判断病情。正常儿童 声音清脆、明亮,若声音嘶哑、低微或出现哮鸣声、痰鸣声等异常声音,可能 表示患儿患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疾病。
中医儿科学-诊法概 要
目录
• 中医儿科学诊法概述 • 望诊 • 闻诊 • 问诊 • 切诊 • 小儿常见症状的诊法要点
01
中医儿科学诊法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儿科学诊法是指通过观察、询问 、检查等方式,收集关于患儿病情、 病因、病机等方面的信息,以判断病 情、制定治疗方案的过程。
特点
整体观念、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 结合。
食欲减退,食量减少,多见于脾胃虚弱、 食积或湿困脾胃的患儿。
口渴多饮
口味异常
口渴喜饮,多见于热证或阴虚火旺的患儿 。
口苦、口酸、口咸等,多见于肝胆湿热或 胃火炽盛的患儿。
第五节儿科诊法概要
![第五节儿科诊法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62b304e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9.png)
6.察指纹:指纹是指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分为风、气、 命三关,从近身端开始,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 关,第三节为命关。诊察时,可用手指沿静脉循环方 向轻轻推一推,使其容易显露。
正常:应是指纹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
异常:
浮沉分表里:浮,指纹浮露,主表;沉,指纹深沉 不显,主里。
红紫辨寒热:红,指纹颜色鲜红,主寒;紫,指纹 暗紫或紫黑,主热。
舌苔:白--寒;黄--热;剥苔--阴伤津亏;腻—痰湿、 食积;霉酱苔(舌苔厚腻垢浊不化)伴便秘腹胀--宿 食内滞;地图舌(花剥苔)--多为胃之气阴不足。诊 察时应注意染苔。
(2)目 包括黑睛(瞳仁、角膜)、白睛(结膜、巩 膜)、眼睑等。
正常:黑睛等大同园,神采奕奕。
异常:瞳孔缩小、散大、大小不等--见于中毒或颅内压 增高;巩膜黄染--黄疸;结膜红丝满布--结膜炎;眼 睑浮肿--水肿。
病理:小儿主要有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基 本脉象,分别主表里、寒热、虚实。年长儿也可出现 诸如滑、弦、结、代、促等脉象,其辨证含义与成人 相同。
2.按诊:按压或触摸头囟、颈腋、四肢、皮肤、胸腹等。
(1)按头颅:囟门凹陷--囟陷,多见于泄泻脱水;囟门 凸起--囟填,多见于肝风内动;颅缝开裂--解颅(脑 积水)。
(2)望动态:包括身体各部分的动静姿态变化。 喜俯卧者——乳食内积; 喜蜷卧者——多为腹痛; 仰卧少动,二目无神——多为久病、重病; 翻滚不安、捧腹苦闹——急性腹痛; 颈项强直、四肢拘急——惊厥抽风或脑病; 端坐呼吸、哮鸣——哮喘; 咳嗽气急、鼻翼煽动、胸胁凹陷——肺炎。 3.审苗窍:口、舌、目、鼻、耳、前后二阴。 (1)舌象 正常:舌体润泽、大小适中、伸缩自如;舌质淡红
2、咳嗽声:风寒咳嗽,多咳声清扬;风热咳嗽,多咳 声 重 浊 ; 干 咳 无 痰 -- 肺 燥 ; 伴 吸 气 性 吼 声 -- 白 日 咳 (顿咳);咳嗽嘶哑如犬吠--喉炎或白喉。
中医儿科学诊法概要
![中医儿科学诊法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c915555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47.png)
观察患儿的眼、耳、鼻、口等 器官,以判断是否存在五官疾 病或与全身疾病相关的五官表
现。
闻诊
听声音
听患儿的呼吸、咳嗽、语言、哭声等 ,以判断是否存在呼吸道、消化道或 神经系统疾病。
嗅气味
嗅患儿的口气、排泄物、分泌物等, 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系统或泌尿系统 疾病,以及是否伴有感染。
问诊
问寒热
询问患儿是否有发热、怕冷、盗汗等 症状,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免疫系 统疾病。
中医儿科学诊法在诊断方法和思路上与其他中医学科有所不同,如内科诊法更 注重成人疾病的诊断,而中医儿科学诊法则更加注重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02
中医儿科学诊法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儿科学诊法的核心原则之一,它强调从整体 上观察和认识儿童疾病,将儿童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 腑、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问饮食
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患儿的饮食习惯、食欲、口味等, 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系统疾病或营养 障碍。
问二便
询问患儿的排便习惯、大便性状、小 便颜色、次数等,以判断是否存在泌 尿系统或消化系统疾病。
问睡眠
询问患儿的睡眠状况、梦境、夜尿等, 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 统疾病。
切诊
切脉
通过触摸患儿的寸口脉搏,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和气血盛衰。
按诊
通过触摸患儿的皮肤、肌肉、骨骼等,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炎症、肿胀、肿块 等病变。
04
中医儿科学诊法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在常见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01
感冒
中医儿科学诊法通过观察患儿的舌象、脉象以及症状表现,判断感冒的
类型,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进而采用相应的中药治疗,如麻黄汤、
四诊中具有儿科特点的诊查方法及相关知识
![四诊中具有儿科特点的诊查方法及相关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b68906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e.png)
四诊中具有儿科特点的诊查方法及相关知识儿科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领域,也是医生在诊治儿童疾病时需要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的一个专业领域。
在儿科诊断中,四诊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它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
儿科在四诊中具有许多特点,如对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重视、肝脾证型的重要性以及对儿童情志因素的关注等,下面将重点介绍儿科中具有特点的四诊方法及相关知识。
在儿科四诊中,望诊是通过观察儿童的面色、精神状态、皮肤、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诊断。
儿科医生在望诊时需特别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如体态是否匀称、面色是否红润、精神状态是否好等。
儿童的舌质常常能反映其脏腑的功能状态,比如舌红多燥为胃热、舌白为中气虚等,因此在儿科诊断时,舌象观察非常重要。
闻诊是通过听儿童的呼吸声、咳嗽声、哭声等来判断疾病的诊断。
儿科医生在闻诊时要特别留意儿童的呼吸情况,如有无呼吸困难、有无喘息声等。
对于儿童的哭声也能提供一定的诊断线索,比如高热时发出的伴有哭声的呼吸急促声可能是肺炎的表现。
问诊是通过与患儿及家长交流,了解患儿的病史、发病情况、症状表现等情况。
在儿科问诊时,医生需要耐心倾听患儿及家长的叙述,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症状的表现特点等,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儿童年龄小、表达能力差的特点,有时需要通过家长的描述来了解具体情况。
切诊是通过对患儿脉搏的触诊来了解疾病的诊断。
儿科医生在切诊时需要关注患儿的脉搏情况,判断其脉象特点,如浮大数端为表证、沉弦缓为寒证等。
儿科脉搏的触诊有其特殊之处,例如患儿脉搏腰软弱、起伏缓慢为脾虚证,需要在诊查时特别留意。
在儿科诊断中,肝脾证型的诊断十分重要。
肝脾证型是指疾病的病机和证候与肝脾之间的关系,通过辨证论治,改善肝脾的功能状态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儿科中许多常见病症,如消化不良、厌食症、腹泻等都与肝脾的功能状态有关,因此对肝脾证型的诊断和辨证论治在儿科诊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除了肝脾证型的重要性外,情志因素在儿科诊断中也需要重视。
中医儿科学-诊法概要
![中医儿科学-诊法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f3e8cac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b.png)
详细描述:通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眼神、表情等来判断病情的轻重。
望面色
望面色
观察患儿面部颜色、光泽等来判断病情。正常儿童面色红润光泽, 若面色苍白、萎黄或晦暗,则提示气血不足或病情较重。
总结词
判断气血状况
详细描述
通过观察患儿面部颜色、光泽等来判断患儿的气血状况和病情轻重。
望形态
01 02
望形态
观察患儿的体型、姿势、动作等来判断病情。正常儿童体型匀称,姿势 自然,动作灵活。若出现异常姿势、动作迟缓或畸形等,则提示有潜在 疾病或骨骼发育异常。
总结词
判断生长发育状况
03
详细描述
通过观察患儿的体型、姿势、动作等来判断患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和是否
存在潜在疾病或骨骼发育异常。
望舌
望舌
观察患儿舌质、舌苔等来判断病情。正常儿童舌质红润、 舌苔薄白。若舌质紫暗、舌苔厚腻或剥脱,则提示病情较 重或脾胃功能失调。
寒热处理
根据患儿的寒热表现和原 因,指导家长采取适当的 护理措施,如保暖、降温、 调整饮食等。
问汗
出汗情况
询问患儿出汗的部位、时间、量 及出汗时的伴随症状,如是否有
乏力、气短等。
出汗原因
了解患儿出汗的原因是否与天气、 环境、运动等因素有关,以及是否 有其他疾病史或家族史。
出汗处理
根据患儿的出汗情况和原因,指导 家长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如保持 干燥、增减衣物、调整运动量等。
听哭声
婴儿的哭声可以反映其身体状况和情感需求。健康的婴儿哭声清脆、响亮;若哭声微弱、 嘶哑或持续哭闹,可能表示身体不适或情感需求未得到满足。
嗅气味
嗅口气
通过闻患儿呼出的气体,可以初步判断消化系统状况。正常口气清新,无异味;若口气有酸臭、腥臭等异味,可能提 示消化不良、口腔炎症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分析:患儿面呈白色,白色多是气血不荣所致,多
为虚证,寒证。本例患儿随及时治疗,但病邪久羁,
正虚邪恋,中气不振,脾虚生痰可谓本证缠绵难愈
之源。
行业特制
19
2.五部配五脏
❖ 五部配五脏的方法,就是根据少儿面部不同 部位出现的各种色泽变化,结合所属脏腑来 推断病变的部位与性质。
行业特制
20
❖ 五部与五脏的关系, 最早见于《小儿药 证直诀·面上证》: “左腮为肝,右腮 为肺,额上为心, 鼻为脾,颏为肾。”
行业特制
23
望形体:
凡少儿身高正常,胖瘦适中,皮肤柔嫩, 肌肉壮实,筋骨强健,身材匀称,毛发黑 泽,是先天禀赋充足,发育营养良好的外 形表现。
行业特制
24
头大,前囟宽大,头缝开解,眼珠下垂—解颅 头方发少,囟门迟闭—佝偻病 皮肤干燥,前囟目眶凹陷—脱水 肌肤松弛,皮色萎黄,形体羸瘦—疳证 发枯易落—气血虚亏 指甲菲薄,苍白质脆—营血虚亏 指甲色紫或呈杵状指—心阳不足,气血瘀滞
行业特制
15
⑤黑色 阳气虚衰,水湿不化,气血凝滞所致。
多为寒证、疼痛、惊痫,或内有水湿停饮。
❖ 面色青黑,手足逆冷—阴寒里证 ❖ 面色黑而晦暗,兼有腹痛呕吐—可为药物
或食物中毒 ❖ 面色青黑惨暗—肾气衰竭
行业特制
16
面色萎黄而黑
❖ 患儿面色萎黄而浊,天 庭黧黑,眉上额角有圆 形白斑,为灰白鳞屑, 左鼻孔下有红斑,口唇 发红。
❖ 失神:若形体羸弱,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
钝,动作迟缓或不由自主,表情淡漠,哭笑
反常,面色晦暗,目睛呆滞不灵,呼吸浅弱
或气促不匀,寡言声轻含糊或惊啼谵语,是
为失神。
行业特制
6
(二)细查五色
❖ 望色主要望面部气色。《灵枢·师传》:“五 脏之气阅于面。”
❖ 中国少儿的常色为色微黄;透红润、显光泽。
行业特制
❖ 提示:脾虚湿盛;湿热 蕴积脾胃;肾精久耗; 伴有虫积。
行业特制
17
❖ 综上所述,五色主病可归纳为:
❖ 白色——主寒、主虚、主吐泻。 ❖ 红色(或赤色)——主热、主惊悸。 ❖ 黄色——主虚(脾虚)、主湿、主疳。 ❖ 青色——主惊、主风、主痛、主寒、主积。 ❖ 黑色——主寒、主惊、主疼痛、主水饮。
行业特制
25
大肉尽脱
❖ 肌肉瘦削、骨骼显露, 是精血枯涸,形体失 养,全身脱水的表现。
❖ 大肉尽脱是形无神气 得表现,预后差。
行业特制
26
解颅
头形增大,颅缝开 裂,称为“解颅”。 多伴有眼珠下垂、 神情呆滞。
提示先天不足,脾 肾亏损,水气内停。
行业特制
27
杵状指
行业特制
28
望姿态
小儿卧姿:
仰面伸足,揭衣踏被—热证
踡卧缩足,喜复衣被—寒证
喜伏卧—乳食内积;喜侧卧—胸胁疼痛
色者绝”,“下颏属肾,北方之位,水性润
下,故居下,冬见微黑者平,深黑者病,黄
色者绝”。
行业特制
22
二、望形态
❖ 形:指形体,态:指动态。 ❖ 望形态包括观察病儿的形体和姿势动态等变
化,以推断疾病的性质。 ❖ 望形体:主要包括头囟、躯体、四肢、肌肤、
毛发、指(趾)甲等。 ❖ 望动态:包括身体各部分的动静姿态变化。
行业特制
9
②红色 多为热证
❖ 面红耳赤,咽痛,脉浮—风热外感 ❖ 面赤气粗,高热烦躁—里热盛 ❖ 午后颧红,潮热唇赤—阴虚内热 ❖ 两颧艳红,冷汗淋漓—虚阳上越
行业特制
10
面色红
患儿面睑浮肿,其 色红,额黑沉而浊, 腮红浮而聚,舌红 吐弄。
提示:湿热内蕴; 心脾蕴热;肾水上 泛。
行业特制
11
③黄色 脾虚失运,水湿不化所致。
❖ 望神包括望精神、意识、体态、面目等。目为五
Hale Waihona Puke 脏六腑精气之所主,目内通于脑,为肝之窍、心
之使,故望神以察目最为重要。
行业特制
4
得神
精神不振
行业特制
5
辨得神与失神:
❖ 得神:若形体壮实,动作灵活自如,活动睡 眠如常,表情活泼,反应灵敏,面色红润光 泽,目睛明润灵动,呼吸平顺调匀,语声啼 哭清亮,是为得神。
7
1.五色主病
①白色:气血不荣,络脉空虚所致。 多为寒证、虚证、吐泻。
❖ 外感初起,面白无汗—风寒外束 ❖ 面白少华,唇色淡白—血虚 ❖ 面白浮肿—阳虚水泛 ❖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滑泻吐利,阳气
暴脱
行业特制
8
面色苍白
❖ 患儿因肺炎,中毒性 休克,面色苍白,神 气衰惫,伴汗出肢冷, 呼吸微弱。
❖ 提示邪热过盛,耗伤 正气,正不胜邪,阳 气欲脱。
13
④青色 气血不畅,经脉阻滞所致。
多见于寒症、疼痛、瘀证、惊痫。
❖ 面色青白并见,愁苦皱眉—里寒腹痛
❖ 面青晦暗,神昏抽搐—惊风和癫痫发作
❖ 面青唇紫,呼吸急促—肺气闭塞,气血瘀 阻
❖ 小儿面色青,病情均较重。
行业特制
14
面色青黄
❖ 患儿面色青黄,色 浊而散,夭然不泽, 口唇淡白。
❖ 提示:脾胃气虚, 营血不荣;脾虚血 亏,气虚血瘀。
儿童诊法概述
行业特制
1
儿童诊法特点
“ 有 诸 内 , 必 形 诸 外 ”
望、闻、问、切四诊和参,儿童以望诊为主。
行业特制
2
望诊
总体望诊
望神色 望形态
分部望诊
审苗窍 看指纹
察二便
行业特制
3
一.望神、色
(一)首重望神
❖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又指人的精神意识 与思维活动。
❖ 神是脏腑气血精津阴阳是否充足、和调的外在表 现,在少儿尤为重要。
多为虚证或湿证,可见于疳证、积滞。
❖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疳证 ❖ 面目色黄而鲜—湿热内蕴之阳黄 ❖ 面目黄而晦暗—寒湿阻滞之阴黄 ❖ 面黄浮肿—脾虚湿滞
行业特制
12
面色萎黄
患儿目光呆滞,眼 睑下垂,面色萎黄, 沉微而散,头发作 穗。
提示:脾气虚弱, 消化不良伴有重症 肌无力之眼睑下垂。
行业特制
行业特制
21
❖ 《证治准绳·幼科》中对五脏配五部加以补
充,提出:“左颊属肝,东方之位,春见微
青者平,深青者病,白色者绝”,“右颊属
肺,西方之位居右,秋见微白者平,深白者
病,赤色者绝”,“额上属心,南方之位,
火性炎上,故居上,夏见微赤者平,深赤者
病,黑色者绝”,“鼻上属脾,中央之位,
故居中而四时见,微黄者平,深黄者病,青
行业特制
18
案例:
❖ 张某,女,6岁,2010年12月5日初诊。
❖ 主诉:咳嗽、喉鸣2月余。
❖ 病史:2个月前感寒而发,症见发热、咳嗽、喘鸣, 某医院诊为支气管肺炎,给予青霉素、链霉素等治 疗,药后热退,仍有咳嗽、喉鸣,痰多色白,伴有 气短乏力,心悸,面色白,自汗恶风,食少便溏;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浮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