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全)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https://img.taocdn.com/s3/m/a522ab4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62.png)
3
影响世界的思想
探索中国思想对世界的影响,如佛教、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接受。了解中国思想如 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先秦诸子思想
1 孔子的儒家思想
研究儒家思想的核心原则:仁、礼、忠诚、道德,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老子和道家思想
探索道家思想中的道、无为、自然的哲学观念,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 墨子、名家和法家思想
明清思想
理学与儒学的复兴
探索明清时期理学和儒学 的复兴,以及它们在思想 界的影响力。
西方科学和哲学的传入
研究西方科学和哲学对中 国思想圈的冲击和影响, 以及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与 互动。
中国现代思想的形成
了解中国现代思想的形成 背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 想解放和近代思想的发展。
现代思想
现代中国哲学家的思想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
探索中国思想史的悠久和丰富历史,从先秦诸子的思想到现代思想的发展。 了解各个时期的思想家和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思想史概述
1
中华文明的起源
回溯中华文明的根源,研究中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古代中国的哲学思维方 式。
2
传统价值观念
探索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如孝道、仁爱、忠诚等。了解这些价值 观的根源和演变。源自道家思想道家的哲学观念
探索道家的核心思想,包括追求自然、无为而治、达到无我等观念。
道家修炼和内观
研究道家修炼和内观的方式,了解道家如何追求身心灵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在艺术和文学中的影响
了解道家对中国艺术和文学的影响,如诗歌、绘画和音乐。
墨家、名家、法家思想
1
墨子的兼爱思想
探索墨子强调的兼爱观念,明确反对战争和暴力,倡导人们之间的和平与共处。
中国领导思想史
![中国领导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cff6dbf9910ef12d2af9e779.png)
1、秦汉时期的领导
(2)不却众庶,依法治国 秦朝的建立,不仅是在秦国军事、政治、经济上的胜利,也由于人才竞 争和人才使用上的成功。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秦始皇在灭六国之前 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广纳贤士,知人善任,使秦国和秦朝初期的强大成为 必然。 秦始皇还非常强调对官吏进行法制管理,《秦律》中专门有人事管理法 规----《吏律》。它首先强调了“因能而授官”的原则,同时,为提高官吏素 质,严格履行职责,规定官吏必须做到“五善”,防止“五失”,他既是考 核官吏的内容和标准,也是奖惩的依据。 (3)皇权至上,专制独裁 (4)纯任刑罚,暴虐天下 在夺取全国政权后,拒不吸取儒、道、墨各家的治国安邦的友谊思想 ,仍然迷信暴力,纯任刑罚,走上了与天下人民为敌的道路,这就使秦朝迅 速灭亡成为必然。
3、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以法、术、势为中心的领导
3.2 韩非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思想 (1)修今论、好利论、实力论--------韩飞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 *反对复古的历史观 反对儒家法先王、道尧舜的理论,认为仁德可行于古代,二不可 行于今日,应为这些东西不适用于当世,应从当今实际出发,研究治 国的办法。 *以“人性好利”为基础的暴力论 韩非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牟 取私利,而且常常为私利而不择手段。既然如此,那么就不能像儒家 那样搞什么仁义道德,必须以暴力进行威慑。 *以耕战为途径的实力论
1、夏商周时期
(2)西周对天命观的修正 *提出了“天命靡常”的观点 西周人认为,上帝让谁代表天意不是固定不变的,所赐予的天命是 可以转移的。 *认识到必须以德求“民主” 西周人所谓“民主”,指民之主,即君主。他们认为上天是选择有 德者作君主。 *以民情观天命,产生了重民和制约王权的思想 西周统治者从商朝的覆亡过程看到了民众在改朝换代中的伟大力量 所以认为应当重视民心的向、背。 *提出君臣“和而不同”的思想 主张君主要弃同取和,做到虚怀纳谏,上下方能互补;如果拒谏饰 非,政权难以巩固。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https://img.taocdn.com/s3/m/327dae43daef5ef7bb0d3c5a.png)
其次,可提高思想境界和理论思维水平;
其三,培养民族记忆能力,获取解决个人、 民族生存发展所需的智慧与能力;其四, 有助于我们认同中国的思想文化。
h
9
四、如何学习中国思想史
要从点、线、面入手。从面上观其变, 线见其常,点中见常变结合。
h
10
参考书目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 出版社1989年版。
西方古代的科学、技术、伦理、政治思想与宗
教神学是矛盾、对立的。矛盾、对立的核心原因
是上帝和人谁为中心。 h
5
中国思想: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
交织一起——“天人合一”观点,
而此合一中人又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古代思想自始至终都重人事,
政治是人事的集中表现,故重政
h
6
伦理道德是存之于人心。 孔子曰:“为仁由己”;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
h
50
董仲舒义利观 :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
“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 大经络”(鲁迅语)
h
51
三、阳德阴刑与独尊儒术
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税, 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不夺民 时,使民不过岁三日,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 之患,强弱之难,无谗贼妒嫉之人。民修德而美 好,被发衔哺而游。不慕富贵,耻恶不犯。父不 哭子,兄不哭弟。……囹圄空虚,画衣裳而民不 犯,四夷传译而朝,民情至朴而不文。郊天祀地, 秩山川以时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立明堂, 宗祀先帝,以祖配天。天下诸侯,各以其职来祭, 贡土地,所有先以入宗庙,端冕盛服而后见,先 德思之报,奉元之应也。
h
26
为了发展“善端”,增长善性,孟子 提出了一整套修身养性的方法,构成 其伦理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f3767eea76e58fafbb003ba.png)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守仁、王阳明、陆明鉴。
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著作:《道德经》主要思想:1、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
2、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3、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主张小国寡民的思想。
4、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主要思想:1、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和周朝的制度。
2、提出正名的主张,主张名实相符。
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德主刑辅。
4、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指出过犹不及的道理。
6、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评价: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著作:《国语·齐语》、《管子》主要思想:1、主张天道人情,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建立国家组织。
2、强调关注民生,要恤民,顺民利民。
3、主张薄敛赋,反对重税,提出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好坏征税。
4、重视法制,强调公开、平等、强制性,倡导礼义廉耻,教化百姓。
5、主张农商并重,鼓励消费,刺激生产。
6、强调寓兵于民,实行兵民合一。
评价:管仲被誉为春秋第一相,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10近现代中国思想史
![10近现代中国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cc0e982e2f60ddccda38a068.png)
争分夺秒15天 10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一主流思想近代化此后儒家思想继续保持其主流地位两个世纪,儒家文化的这种稳定性,源于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在鸦片战争以前,这种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没有受到过有力的冲击,而鸦片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
爆发于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不同于以往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战争。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已经在世界上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主义体系,鸦片战争就是英国为了向亚洲扩张而发动的一次殖民主义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经济逐渐遭到破坏,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专制制度也随之发生动摇。
而作为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反转过来为之服务的传统文化,已不能有效地回答和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革新,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新的经济成分即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逐渐发展和新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不断成长的新形势,这样,传统文化就向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方向转化了。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入,西方文化也随之涌入。
西方文化即资本主义文化,它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即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
当这种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碰撞时,就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和弊端,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向西方文化学习,因为按照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总是落后文化向先进文化学习。
于是,中国文化就开始摆脱以往的隔绝状态而走向世界了。
以材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它表明19世纪4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从中西文化的最初撞击中,破天荒地发现了在至高至善至美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不足,而一向被认为粗鄙的“夷人”却有某些“长技”,传统文化的不足正需要用“夷技”来弥补和纠正。
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它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
但直到60年代才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中国思想史(全)PPT课件
![中国思想史(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00b575192e45361066f57a.png)
第一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
一、泛爱众而亲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4
4.从人我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
16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突出政治。 第二,植根血缘基础。 “亲亲有术”、“爱有差等” 第三,着眼伦理本位。 第四,发挥主体能力。 第五,侧重抑制个体。
6
伦理道德是存之于人心。 孔子曰:“为仁由己”;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
者则知天”; 程朱曰:“性即理”; 陆王曰:“心即理”; 禅宗曰想对人关注重于对神的关注,因此伦 理、政治思想相对发达。
2、中国思想重经学形式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的理 学、心学,清代朴学,其间的创造发展、变 化是很明显的。
⑴、从形式和静止方面言,思想史指人类 社会思想意识的系统化的历史 。
⑵、从内容和动态方面言,思想史又表现 为社会思潮、观念演变的大流。
3
2、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以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为主。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三个特点:重伦理、政治思想,重辩证思维 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
4
1.这三个特点皆牵涉到价值世界和现实世界 的关系。
参考书目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 版社1989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思想史PPT课件
![中国思想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2ee68b376baf1ffd4fad90.png)
9
2020年10月2日
7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2020年10月2日
8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2020年10月2日
1
中国思想史
A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s
主讲人:
人类思想繁荣必备条件
社会具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 社会要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政府不干预社会的意识形态
2020年10鸣 两汉经学 魏晋隋唐 宋明理学 近代思想
2020年10月2日
3
诸子百家争鸣时期
学派不出两流
• 重政治(儒、法) • 重民生(墨、道)
2020年10月2日
4
两汉经学
汉武帝独尊儒术 (孔孟法家阴阳家)
2020年10月2日
5
魏晋隋唐
儒教失去作用,玄学佛学兴起
• 三玄——老子、庄子、易 • 佛教新宗派——禅宗
2020年10月2日
6
宋明理学
把道、佛引入儒学 产生新儒学——理学
中国思想史(修订本)
![中国思想史(修订本)](https://img.taocdn.com/s3/m/2abfc99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8.png)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 道教思想
第四章隋唐时期的 反神学思想
第六章隋唐时期思 想史料介绍
第一节隋唐政权的思想文化政策 第二节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 第三节王通与《中说》 第四节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第一节三论宗和天台宗 第二节唯识宗 第三节唐初的排佛言论
第一节 19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思想史料 第二节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的思想史料
作者介绍
张岂之,出生于1927年,江苏南通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 史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研究及学术领导经验,主持过一些 重大科研项目。2016年10月29日荣获“国学终身成就奖”。 张岂之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50-60年代, 他协助侯外庐先生整理《中国思想通史》1-2卷,后来又同侯外庐、邱汉生共同主编了《宋明理学史》,成为史 学界著名的侯外庐学派的领军人物。
第一节陆九渊的生平及其心本论 第二节陆九渊的简易工夫 第三节鹅湖之会与朱陆之争
第一节元代理学的延续 第二节邓牧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宋元时期的经学著述 第二节宋元时期主要思想家的著作 第三节研究宋元思想及思想家生平的史料
1
概述
第一章明代思 想由“朱学”
2
向“心学”的
转变
3 第二章明代心
学代表王守仁 及其思想
读书笔记
这是《中国思想史(修订本)》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国思想史(修订本)》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中国思想史(修订本)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中国思想史课件
![中国思想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66389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0.png)
03
培养新生代研究力量
重视培养新生代学者和研究力量,为中国思想史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0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思想史需要与现代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02
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
加强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推动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ERA
目录
CONTENTS
中国思想史简介中国传统思想中国近现代思想中国当代思想中国思想史的影响与启示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ERA
中国思想史简介
定义
中国思想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各种思想观念、思潮、学派及其演变、发展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各个时期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流派,强调自然法则和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和独立。
总结词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由老子创立,后经庄子等人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道家思想认为世界万物都遵循同一个法则,即道。这个道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此外,道家思想还强调自由和独立,认为人们应该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ERA
中国当代思想
总结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总结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融合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明成果,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详细描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现代社会仍有重要意义。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需要于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详细描述: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可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国思想史》课件
![《中国思想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24cbaa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7.png)
课件内容
课件结构:包括目录、引言、正文、结论等部分 课件主题:《中国思想史》课程的核心内容 课件特色:采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课件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思想流派
03
课件大纲
THEME TEMPLATE
课件目录
课件封面
重要概念解释 重要人物介绍 重要事件回顾 重要文献选读
参考文献列表
《中国思想史》教材 相关论文 古籍文献 学术期刊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墨子及其墨家思想: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人与 人之间的平等与互助。
韩非子及其法家思想: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主张“法治、集权”, 强调以法律为工具治理国家。
中国近代思想家及其思想
梁启超及其思想:梁启超是中国 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和 文学家,他主张变法维新,推动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现代思想家及其思想
胡适与实用主义
鲁迅与批判现实 主义
梁漱溟与新儒家 思想
冯友兰与中国哲 学史研究
05
课件总结
THEME TEMPLATE
课件亮点总结
内容丰富:涵盖 了《中国思想史》 的主要知识点和 重要思想
结构清晰:按照 时间顺序和思想 流派进行分类, 易于理解和记忆
图表辅助:采用 了大量的图表和 图片,直观易懂 ,便于学生理解
课件内容:涵盖了中国思想史的 主要时期和重要思想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件结构:包括引言、正文、结 论等部分
课件特点:注重思想史的内在逻 辑和历史背景的介绍
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全国学术研讨会述要
![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全国学术研讨会述要](https://img.taocdn.com/s3/m/693912e0172ded630a1cb60f.png)
研 究 为 核 心 内 容 ,思 想 史 只 是 文 学 史 的 外 在 介 入 。 文 学 的 本 质 是 审 美 , 其 他 都 是 基 于 此 而 展 开
的 。 因 此 文 学 史 研 究 的 途 径 应 是 由 内 及 外 的 , 由 文 学 内 在 结 构 形 式 、 审 美 内 涵 来 发 掘 它 的 思 想 内 容 ,应 淡 化 就 文 学 的 语 言 结 构 进行 思 想 史 研 究 的 方 法 。许 建 平 ( 北 师 大 教 授 ) 认 为 :应 该 从 文 河
所 不 同 。 因 此 文 学 史 的 思 路 关 键 在 于 实 事 求 是 地 衡 量 各 种 思 想 对 不 同 时 期 、 不 同 流 派 、 不 同 作 家
收 稿 日 期 :2 O O O一0 4—2 9
维普资讯
中国思 想史 与 文学 史全 国学 术 研讨 会述 要 1 1 3
定 着 中 国 文 学 史 与 其 背 后 强 大 的 思 想 文 化 内 容 是 互 相 协 调 的 。 中 国 两 千 年 的 哲 学 理 念 、思 想 文 化 内涵 始 终 控 制 着 文 学 的 内 在 精 神 。 蒋 凡 ( 旦 大 学 教 授 )从 思 想 史 与 文 学 史 、思 想 与 文学 两方 面 复
的 互 动 关 系 出 发 ,认 为 文 史 哲 相 通 应 被 作 为 文 学 史 研 究 的 优 良 传 统 保 存 下 来 , 文 学 研 究 的 主 要 目 的是 要 研 究 人 的思 想 个 性 ,从 先 秦 诸 子 之 学 到 两 汉 经 学 到 魏 晋 玄 学 到 宋 明理 学 , 中 国 文学 的风 格 体 式 不 仅 被 思 想 所 影 响 ,而 且 文 学 本 身 便 是 表 达 时 代 思 想 的 一 种 重 要 方 式 。 许 总 ( 侨 大 学 教 华
中国思想史简述
![中国思想史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6b2dbf3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d.png)
中国思想史简述【摘要】中国思想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纷呈,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等不同流派。
先秦时期的思想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实际情况,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礼义,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和无为而治。
墨家注重利益平均,法家主张法治和重刑峻法,名家以言论自由著称,兵家则谋略为重。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儒释道三家并称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三大流派。
中国思想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宝库,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引言、中国思想史简述、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法家、名家、兵家、佛教传入、影响、总结1. 引言1.1 中国思想史简述概述中国思想史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历史总结,涵盖了先秦时期至当代的思想流派和学术思想。
中国思想历来重视道德修养、人伦关系和政治哲学,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文化传统。
中国思想史横跨几千年,承载了丰富的哲学思考、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理念,为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智慧和启示。
在中国思想史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多元体系。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
通过对中国思想史的概述,可以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思想传统的深厚底蕴,进而全面把握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和精神内涵。
2. 正文2.1 先秦时期的思想在先秦时期,中国思想逐渐形成并蓬勃发展。
先秦诸子百家,各家思想各具特色,为后世的思想传统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的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和兵家等多种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爱、礼治和道德修养,提倡“仁”的思想,主张“君子”为政。
道家思想由老子、庄子等人创立,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然之道,提倡“道”的思想,主张“无为而制”。
墨家则注重实用主义,反对战争,主张爱与利的平均主义。
严复(中国现代思想史)
![严复(中国现代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5d4d0d6e25c52cc58bd6be3d.png)
1895年先后发表《论民变之亟》、《救亡决论》、 《原强》及《辟韩》四篇重要论文,向封建专制 主义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这其中《原强》全面地 提出了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辟韩》则对封 建主义专制政治提出了最尖锐、最严厉的抨击。 • 这些振聋发聩的声音,大大激发了人们反对帝国 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维护民族利益的热情; 开启了一代人的思维,从而起到了重要的资产阶 级思想启蒙的作用。
• 三、宣扬“任人为治”、“与天争胜” 的思想。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依靠人 的主观努力,“任人为治”,“以人 持天”,生死存亡,其权在我,目的 在于激励弱者与强者竞争,使人们相 信事在人为,只要中华民族振作起来, 奋发图强,中国不但可以摆脱亡国灭 种的厄运,还可以逐渐走向独立富强。
• 《天演论》的思想精华,就在于“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合群保种、与天争 胜。”十六个字。 • 严复再三强调“物各竞存,最宜者立,动 植如是,政教也如是也”,这个观点,跟 达尔文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论有天壤 之别,跟斯宾塞放任人类个体自பைடு நூலகம்自灭 “任天为治”的观点也不相同。
• 政治方面,他参加了为袁世凯复辟做鼓吹 工作的“筹安会”,反对共和,主张恢复 帝制,甚至对戊戌变法,也以“轻易猖狂” 为由加以否定。 • 在文化方面,他主张尊孔读经,喜读老庄, 反对五四运动,走向了历史潮流的对立面。
主要历史功绩
• 第一,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 头,严复以其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西方资 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著述与译著,一方面宣 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提醒人 们意识到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一方面又以 极大的爱国热情,告诉人们只要奋发图强, 变法维新,就一定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1905年孙中山由美洲到达英国,特意拜访 严复,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 • 回到上海,协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 • 1906年任复旦公学校长,为校第二任校长。 • 后去安庆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 • 1907年恩铭被刺,离开安徽师范学堂。 • 1908年在北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
马工程教材对应课程
![马工程教材对应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805e96e3910ef12d2af9e7ff.png)
马工程教材对应课程名单文学类专业《比较文学概论》对应课程: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导论、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专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通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外国文学史》对应课程: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概论、外国文学概要、外国文学纲要、外国文学史纲要、外国文学史论、西方文学概观、西方文学概论、西方文学简史、西方文学、西方文学史、欧美文学、欧美文学史等《西方文学理论》对应课程: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入门、西方文论史、西方文论与马列文论、西方文艺理论、西方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简介、西方文艺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与思潮、西方文学理论导读、西方文学理论批评、西方文学理论入门、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对应课程: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流派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现代西方文艺思潮等《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应课程: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对应课程: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论与批评史、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论等《文学理论》对应课程:文学概论、文艺理论、文学原理、文学概论专题、文学基本原理、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理论入门、文学理论与鉴赏、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原理入门、文艺概论、文艺学概论、文艺理论常识、文艺理论基础、文艺理论与鉴赏、文艺理论与批评实践、文艺理论专题、文艺理论专题研究、文艺学基础、文艺学专题、文艺学专题研究、文艺理论热点问题研究等历史学类专业《考古学概论》对应课程:考古学通论、考古通论、考古学、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基础,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欣赏、考古学引论、考古学原理、考古学专题讲座、考古与博物馆基础、考古与博物馆学、文物与考古、文物与考古概论等《中国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思想史、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儒.释.道—中国传统思想概说、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中国古代思想专题、中国思想论争史:从诸子争鸣到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史概要、中国思想史纲、中国思想文化、中国思想文化趣谈、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思想史等《世界古代史》对应课程: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专题、世界古代史通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通史·古代、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中古史概论、世界中世纪史等《中国史学史》对应课程:中国史学史、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学史、中国史学简史、中国史学史(含史源学)、中国史学史与文选、中国史学史专题等《史学概论》对应课程:史学概论、历史科学概论、历史理论、历史学、历史学(师范)专业导论、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概论、历史学科专业导论、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入门导论、历史学通论、历史学专业导论、历史学专业概论、历史研究基础、历史与历史研究、历史哲学、史学导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概论与史学史、史学基础、史学理论、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学入门、史学通论等《中国近代史》对应课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专题、近代史、近代中国八十年、近现代史、民国史、民国史话、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中国近代史讲析、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中国近现代史通论、中国历史概论、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中国现代史专题、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专题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应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当代、中国通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国史)、中国现当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等《世界现代史》对应课程:世界现代史、20世纪世界史、世界当代史、世界当代史(1945-90年代)、世界通史·当代、世界通史·世界现代史、世界通史·现代、世界通史(现代),世界现代、当代史,世界现代史专题、世界现当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专题、战后世界史等哲学类专业《美学原理》对应课程:美学、美学概论、美学原理、美学常识、美学导论、美学概要、美学基本原理、美学基础、美学基础原理、美学美育、美学入门、美学十讲、美学十五讲、美学通论、美学引论、美学原理与赏析等《中国美学史》对应课程: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导论、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概要、中国美学史纲要、中国美学史话、中国美学史专题、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国美学文化、中国美学专题、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等《西方美学史》对应课程:西方美学、西方美学基本问题、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概要、西方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史、西方美学通论、西方美学专题、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与美学、美学史、美学与艺术史、西方古典美学、西方当代美学《中国伦理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外伦理思想史、伦理学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等《逻辑学》对应课程:逻辑、逻辑导论、逻辑的思想和方法、逻辑方法论、逻辑基本原理与实务、逻辑基础、逻辑基础与应用、逻辑理论与科学方法、逻辑入门、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与方法、逻辑思想与方法、逻辑推理、逻辑推理训练、逻辑学、逻辑学导论、逻辑学导引、逻辑学概论、逻辑学基础、逻辑学基础与应用、逻辑学基础知识专题、逻辑学与逻辑思维、逻辑学与思维训练、逻辑学原理、逻辑与辩论、逻辑与表达、逻辑与科学、逻辑与论辩、逻辑与推理、近似推理、简明逻辑学、普通逻辑学等《科学技术哲学》对应课程:科学技术哲学、简明科学哲学导论、科技哲学导引、科技哲学概论与科学思维培养、科技哲学专题研究、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导论、科学哲学通论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其原著选读等《西方哲学史》对应课程:欧洲哲学简史、欧洲哲学史、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导读、西方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发展史、西方哲学概论、西方哲学基本命题、西方哲学简史、西方哲学鉴赏、西方哲学精神、西方哲学流派及其反思、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概论、西方哲学思辨、西方哲学思想史、西方哲学通论、西方哲学引论、西方古代哲学史等《伦理学》对应课程:马克主义伦理学、伦理学、伦理学常识、伦理学导论、伦理学概论、伦理学基础、伦理学及其应用、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伦理学入门、伦理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与运用、大学生伦理学等政治学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思政教育学原理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对应课程: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中国革命史》对应课程:中国革命史等《地方政府与政治》对应课程:政府学、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治管理、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国际组织》对应课程: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学、国际组织学概论、国际组织研究等《当代中国外交》对应课程: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选修)、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等《政治学概论》对应课程:政治学、现代政治分析、现代政治分析原理、新政治学概要、政治科学、政治科学原理、政治学导论、政治学概论、政治学核心概念、政治学基础、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说史、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学原理等《中国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概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西方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外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概要、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政治思想史等社会学类专业《农村社会学》对应课程:城乡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农村社会专题、农村社区管理、农村社区管理学等《人类学概论》对应课程:人类与社会、社会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方法、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导论等新闻学类专业《新闻编辑》对应课程:媒体编辑与媒体应用、媒体编辑实务、媒体策划与数字编辑、全媒体编辑、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新闻编辑、新闻编辑基础、新闻编辑理论与实务、新闻编辑实践、新闻编辑实务、新闻编辑实验、新闻编辑学、新闻编辑学实训、新闻编辑学实验、新闻编辑与排版、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编辑与商业评论、新闻编评等《新闻采访与写作》对应课程:当代新闻写作、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初级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策划、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写作、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写、高级新闻写作、高级新闻业务、基础新闻写作、全媒体新闻采写、全媒体新闻采写教程、全媒体新闻稿写作训练、新闻采写实训、新闻业务综合实践、实用新闻写作、现代新闻写作、新闻(特写)采访写作、新闻(消息)采访写作、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报道、新闻采访基本知识与技巧、新闻采访基础、新闻采访技能实训、新闻采访理论与实践、新闻采访实践、新闻采访实践课程、新闻采访实务、新闻采访实训、新闻采访实验、新闻采访写作、新闻采访写作实践、新闻采访写作实践与研究、新闻采访写作实务、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与报道、新闻采访与编辑、新闻采访与法制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创新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实验、新闻采访与写作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学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专题、新闻采访与制作、新闻采访与专稿写作、新闻采访综合练习、新闻采写、新闻采写编、新闻采写编评实训、新闻采写编实验、新闻采写基础、新闻采写精要、新闻采写课程实习、新闻采写实践、新闻采写实务、新闻采写实训、新闻采写实验、新闻采写现场模拟及实践、新闻采写与编辑、新闻采写与评论、新闻采写与实践、新闻采写专题、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实务、新闻写作、新闻写作基础、新闻写作技能综合训练、新闻写作精讲、新闻写作课程实践、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新闻写作实践、新闻写作实践课程、新闻写作实务、新闻写作实训、新闻写作实验、新闻写作学、新闻写作训练、新闻写作艺术技巧、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新闻写作与编辑、新闻写作与采访、新闻写作与评论、新闻写作指导、新闻写作专题、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与采访、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专题新闻报道与写作、专题新闻采写、专题新闻写作、专业新闻采访报道、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专业新闻采写、专业新闻写作等《广告学》概论对应课程:广告学、广告学概论、广告、广告理论、广告理论和实务、广告理论与策划、广告理论与策划实务、广告理论与创意、广告理论与广告赏析、广告理论与实践、广告理论与实务、广告通论、广告通识、广告学导论、广告学基础、广告学基础知识及广告佳作欣赏、广告学及包装设计、广告学科导论、广告学理论与实务、广告学入门、广告学入门与作品赏析、广告学通论、广告学与广告策划、广告学与广告创意、广告学与广告实务、广告学原理、广告学原理及实务、广告学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学原理与实务、广告学专业导论、广告原理、广告原理与策划、广告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原理与实务、广告专业导论、文化广告学、现代广告、现代广告导论、现代广告理论与实践、现代广告理论与实务、现代广告通论、现代广告学、现代广告学概论等《新闻学概论》对应课程: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通论、新闻概论、新闻理论、新闻理论基础、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理论与实务、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事业导论、新闻事业概论、新闻学、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学导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基础、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学理论、新闻学理论读书报告、新闻学理论与实务、新闻学入门、新闻学通论、新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闻传播导论、新闻传播学科导论等经济学类专业《中国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国经济史等《世界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外经济史、世界近代经济史、世界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外国近代经济史、外国近现代经济史、外国经济史、西方经济史、中外经济史等《区域经济学》对应课程:城市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等《社会保障概论》对应课程:城市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概论、城市就业与社会保障、当代中国社会保障概论、就业与社会保障、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导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政策与制度)、社会保障导论、社会保障概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社会保障学概论、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管理、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与生活、社会保障与员工福利、社会保障原理、社会保障原理与政策、社会保障专题、中国社会保障实践、中国社会保障专题等《管理学》对应课程: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现代管理学、管理学基础、管理导论、管理概论、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导论、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管理理论与实践、管理通论、管理通识、管理学导论、管理学概论、管理学基本原理、管理学基础及实务、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基础与应用、管理学理论精要、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管理学理论与应用、管理学通论、管理学原理实践、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管理学原理与应用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应课程: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专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对应课程: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原理、微观西方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微宏观经济学、中级微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导论、西方经济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基础、西方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入门、西方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原理(双语)、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中级西方经济学等《世界经济概论》对应课程: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概论、当代世界经济概述、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导论、世界经济概况、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对应课程: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等《资本论》导读对应课程:《资本论》选读、《资本论》入门、《资本论》研究、《资本论》原旨及其当代价值、《资本论》原著导读、《资本论》、《资本论》导读、《资本论》研读、《资本论》与当代经济等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对应课程:经济法、经济法学、经济法学(反垄断法)、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竞争法、金融法)、经济法学分论、经济法学概论、经济法学概要、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经济法学总论等《国际公法学》对应课程:国际法、国际法导论、国际法分论、国际法概论、国际法学、国际法综合课、国际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公法学等《国际经济法学》对应课程: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导论、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经济法基础、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总论等《民法学》对应课程:民法学、民法、民法总论、民法学、民法.分论、民法.总论、民法(分则)、民法(上)、民法(上)、民法(总论)、民法(总则)、民法(总则篇)、民法分论、民法分则、民法学(分论)、民法学(物权法)、民法学(下)(含债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人身权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民法学分论、民法总则、民法学总论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对应课程: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学、民事诉讼法精解、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民事诉讼法学概要、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诉讼学等《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概要等《中国法制史》对应课程:中国法制史、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含新中国法制史)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对应课程:劳动保障法、劳动法、劳动法概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劳动法学、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劳动法与劳动保障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劳动社会保障法、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等《刑法学》对应课程:刑法学、刑法、刑法·分论、刑法·总论、刑法(分论)、刑法(分则)、刑法(总论)、刑法(总则)、刑法分论、刑法分则、刑法概论、刑法各论、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分论)、刑法学导论、刑法学分论、刑法学分则、刑法学概论、刑法学概要、刑法学各论、刑法学总论、刑法总论、刑法总则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对应课程:环境法、资源环境法、资源环境法学、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法与自然保护法、环境法原理、环境和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资源法、环境与资源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法、环境与自然资源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等《宪法学》对应课程:宪法学、宪法等艺术学类专业《中国戏曲史》对应课程:古代戏曲史研究、戏剧戏曲史、艺术史(戏剧)、中国戏剧简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外戏剧简史、中外戏剧史、中外戏剧史论、中外戏剧史与名作赏析、中外戏剧戏曲史、影视戏剧简史、元明清戏剧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史专题、中国古代戏曲导读、中国古代戏曲史、中国古代戏曲史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等《中国舞蹈史》对应课程:中外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舞蹈发展史与作品赏析、舞蹈简史、舞蹈简史与欣赏、舞蹈史、舞蹈史论、舞蹈史与作品鉴赏、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国古典舞蹈、中国近代舞蹈史、中国近代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史、中国舞蹈、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舞蹈简史、中国舞蹈简史及欣赏、中国舞蹈简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国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国舞蹈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与舞蹈文化、中国舞蹈史与欣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舞蹈史与作品欣赏、中外古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发展史、中外舞蹈简史、中外舞蹈简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中外舞蹈史纲、中外舞蹈史纲要、中外舞蹈史及剧目欣赏、中外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外舞蹈史与赏析、中外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外舞蹈文化、中外现当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等《艺术学概论》对应课程:《艺术学概论》、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与艺术概论、美学与艺术概论、人文艺术概论、文化艺术概论、现代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建筑学)、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双语)、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专业导论)、艺术概论与艺术欣赏、艺术概论专题、音乐美学与艺术概论、中国艺术学、中外美术概论、艺术学导论、艺术学、艺术学概论、艺术学基本问题研讨、艺术学基础、艺术学基础知识与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学理论入门、艺术学原理、艺术导论、艺术导论与欣赏、中国文化艺术导论、艺术原理、艺术原理与实验、艺术导学等教育学类专业《中国教育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名家及其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史、教育思想专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萃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名家思想、中外教育家思想、中外教育思想史、中外教育思想评述、中外教育思想择介、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简介、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研究等。
中国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6f2487c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4.png)
中国思想史第一篇: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主线: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晋——由儒学衍生出玄学,佛教开始大规模传播宋元——朱熹理学成为官学明朝——王阳明心学成为官学分支:两汉——古今文之争(本质为士大夫和地主贵族之争)两晋——玄学的三次演变(中央皇权和门阀士族之争),谍谱学的兴起(士族与庶族之争,一直延续到唐朝)南北朝:与佛教的斗争(佛教与儒生、佛教与皇权之争)两宋——理学与心学之争(学术上的讨论,不过有自己的政治趋向——鹅湖之会)明末清初——异端的兴起(李蛰、顾炎武等人,实质是资产阶级萌芽与封建制度的思想斗争,后期则有对清王朝的斗争)依据思想史自身演化的内在理路及其历程,我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可以以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亦即嘉道年间到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第一个时期,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第二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又可以以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二个时期又可以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这样,中国近代思想史便可以分为嘉道年间到1895年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到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兴起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样四个阶段。
几乎国内所有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都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其开端。
但我认为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开端不仅人为地割断了思想上的联系,而且有外因决定论之嫌。
它只看到1840年鸦片战争引起的中国思想向近代的转型,而没有进一步探讨西方挑战所以能引起中国思想向近代转型的原因,忽略了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内部所孕育的一些新的社会和思想因素对中国思想近代转型的重要影响。
因此,我主张以整个嘉道年间而非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逻辑起点。
嘉道时期复兴的经世思潮为中国传统思想的近代转型提供了可能性,而发生于此时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则为经世思潮注入了新的内容,从而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正是在嘉道时期中国传统思想迈出了向近代转型的第一步,并对近代尤其是晚清思想发生了重要影响(详见拙文《中国近代思想史开端之我见》,《光明日报》2007年9月19日)。
中国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2dee752c0722192e4436f600.png)
中国思想史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议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2.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题组一1.(1)百家争鸣的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道家老子和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老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汉武帝兴办太学,产生了什么影响(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3.(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其主要思想有(2)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4.(1)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先秦至秦汉,先后有哪些思想成为统治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五5.(1)战国时期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有(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理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1)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清时期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其重新焕发生机,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兴起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经叛道的李贽思想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ppt课件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突出政治。 第二,植根血缘基础。 “亲亲有术”、“爱有差等” 第三,着眼伦理本位。 第四,发挥主体能力。 第五,侧重抑制个体。
⑵、从内容和动态方面言,思想史又表现 为社会思潮、观念演变的大流。
ppt课件
2、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以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为主。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三个特点:重伦理、政治思想,重辩证思维 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
ppt课件
1.这三个特点皆牵涉到价值世界和现实世界 的关系。
西方:人格化的上帝是至善至美的化身,天国 是理想世界,人是最后归宿地。
ppt课件
伦理道德是存之于人心。 孔子曰:“为仁由己”;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
者则知天”; 程朱曰:“性即理”; 陆王曰:“心即理”; 禅宗曰:“灵山只在我心头”。
ppt课件
中国思想对人关注重于对神的关注,因此伦 理、政治思想相对发达。
2、中国思想重经学形式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的理 学、心学,清代朴学,其间的创造发展、变 化是很明显的。
“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 人”是“王道”;前者是可鄙的,后 者是高尚的。“尊王贱霸”
ppt课件
孟子反对功利主义,重义轻利,劝导 统治者“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矣”。
董仲舒将其发展为“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
ppt课件
孟子仁政说的基础是性善论。“孟子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
ppt课件
三、学习中国思想史的作用
首先可获这方面的知识; 其次,可提高思想境界和理论思维水平; 其三,培养民族记忆能力,获取解决个人、
民族生存发展所需的智慧与能力;其四,有 助于我们认同中国的思想文化。
ppt课件
四、如何学习中国思想史
要从点、线、面入手。从面上观其变, 线见其常,点中见常变结合。
ppt课件
参考书目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 版社1989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至六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秦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思想史
ppt课件
课时安排
绪论 第一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二章 心不逐于物的道家 第三章 法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第四章 佛教的流传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
响
ppt课件
绪论
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与范围
1、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对象
⑴、从形式和静止方面言,思想史指人类 社会思想意识的系统化的历史 。
宗教神学发达,教会地位崇高,尘世的政治、 伦理思想衰落不振。
西方古代的科学、技术、伦理、政治思想与宗 教神学是矛盾、对立的。矛盾、对立的核心原因 是上帝和人谁为中心。ppt课件
中国思想: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
交织一起——“天人合一”观点, 而此合一中人又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古代思想自始至终都重人事, 政治是人事的集中表现,故重政
ppt课件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 学出版社1992年版。
白纲:《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中、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特质》,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7年版。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ppt课件
孔子仁学结构的弱点和长处: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 实用理性 Nhomakorabeappt课件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
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民胞物与)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 天乞活埋”。
ppt课件
ppt课件
1.从政治作用来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仁 礼一体。
2.从修养的主体来看,恭、宽、信、敏、惠 五种品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ppt课件
3.从宗法血缘关系来看,孝悌是为仁 之本。 “尊尊” 、“亲亲” ;“入则孝, 出则悌”; “孝慈则忠” ; 4.从人我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ppt课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至十九世纪 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1年版。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华东师大出版, 2001年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 1982年 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 1984年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出版社, 1996年
二、以德王天下
孟子 :仁政说
仁政学说的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 他主张:“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 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 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
ppt课件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 十者可以食肉矣。百商亩之田,勿夺 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 之教,甲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 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 不饥不寒。”
ppt课件
第一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
一、泛爱众而亲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论语·颜渊》)
“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 有四体也。”
ppt课件
孟子“制民之产”的主张,与其民为 邦本的思想密切联系。“民为贵,社 稷为轻,君为轻” ;
孟子:“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 政事”;“保民而王”,“得乎丘民 而为天子” 。
ppt课件
孟子仁政学说的另一重要内容,是 “王霸”、“义利”之辩。
指责兼并战争是“争城以战,杀人盈 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