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福建传统民居分类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民居分类的进一步成果是厦门鹭江出版社 1994 年出版的黄汉民著的《福建传统民居》大型画 册 。黄先生将福建传统民居分为六类 : 土楼民居 (闽 西) 、土楼民居 (闽南) 、土堡民居 、红砖民居 (福清 、莆 田) 、红砖民居 (闽南) 、灰砖民居 。比较形象地从文 化 、源流 、地域等方面归纳了福建民居的现状 , 在民 居的分类法上有了较大的突破 。但有些地方还需商 榷 。如红砖民居中将莆仙 、福清归在一类是否适合 ? 莆田 、仙游是比较特殊的地区 。莆仙人团结 、坚韧 ,保 持着独有的语言 、风俗和宗法观念 , 被称为“福建的 吉卜赛人”, 建筑形式别具一格 。福清一带属闽东语 系 ,文化 、语言 、风俗习惯显然不同 。只因地缘 、装饰 手法相近就归于一类 ,是否唐突了一些 ?再如灰砖民 居 , 范围涵盖了闽东 、闽北 、闽中和闽西的大部分地 区 ,区域是否宽了 ?
由于北方移民的迁移时间 、路线 、定居点各不 相同 ,各地域之间交往甚少 ,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不
1 东南汉族五大民系分布的地理格局图
2 福建民居分区示意图 同时期的汉人南下 , 带来了中原不同时期的建筑形 式和风格 , 对福建民居形式 、风格的形成影响较 大 。不同时期的汉人南迁 , 还带来了中原不同时期 的汉语言 , 在不同定居地与当地土语相融合 , 形成 了福建三大方言群 、十六种地方话和二十八种地方 音 。纷杂的地方方言与各自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了 文化交流的隔阂 , 形成了今日福建传统民居类型众 多 、风格各异的基础 。 罗香林先生早在 30 年代就对汉民族的民系形 成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把汉民族共同体分成 北系和南系两大支脉 。所谓“北系”, 就是我们通常 所说的北方人 , 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原汉人 ; 而 “南系”则是由于南迁而形成的南方各大民系的总 称 。“南系”汉人可以分为五大分支 : 越海系 、湘赣 系 、广府系 (又称南汉系) 、闽海系和客家系[2 ] 。 在研究过程中 , 我们发现 , 民系的区域分布与 语言的区域分布基本是对应的 。以南方五大民系为 例 : 越海系分布区域为浙江大部 、江苏南部 、上海 , 对应语言为吴语 ; 广府系分布区域为广东大部 (除 了东部北部) 、广西东南部 , 对应语言为粤语 ; 湘赣 系分布区域为湖南洞庭湖以南大部分地区和江西 中 、北部 , 对应语言为湘 、赣语 ; 客家系分布区域为 粤东北 、闽西南 、赣南 , 对应语言是客家话 ; 闽海系 分布区域为福建大部 (闽西南客家人除外) 、广东东 部 ,对应语言是闽语 (图 1) 。 对照福建的情况也是可以成立的 。按照周振 鹤 、游汝杰先生的观点 [3 ] , 福建省的方言 , 除去方言 岛不计外 , 可以分为七片 , 相应的流域和历史行政 区如表 1 所示 。这七片当中除了闽西的讲客家话的 客家人和闽西北的邵武 、光泽 、泰宁 、建宁等地讲具 有闽 、赣方言特点的闽西北客家话的混合客家人 外 , 均是讲闽语的闽海人 。闽海人又可根据迁移时 间 、地点 、地域分布的不同分为五大支系 ,即闽东支
北方中原移民时空跨越千年 , 入闽路线大约有 三条 : 一是从海上来 , 多数由江浙经海路到达福建 沿海 。因为福建沿海只有几个主要港口 , 港口之间 又有山川阻隔 , 所以形成了福建沿海几个港口区域 的建筑文化区 , 如闽江口 、晋江口 、木兰溪口和九龙 江口建筑文化区 。二是从浙江 、江西分别进入闽北 即闽江上游的建溪 、富屯溪一带 , 然后沿江南下进 入闽江中下游一带 , 大致地域是宋代的建 、福两 州 。三是从江西沿抚河溯江而上 , 过武夷山进入宁 化 、清流 、建宁 、邵武 、长汀 、武平 、连城等闽西山区 , 这部分人逐渐形成今日的客家民系 。
新 建 筑 2000. 2 21
漳州 。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于唐总章二年 ( 669 年) 率府兵 3 600 余人进漳平定畲乱 ,陈元光 21 岁时承 父职 , 定居并开发漳州 。随陈氏父子一起南征的五 十八姓丁壮也随之落籍漳州 , 成了今日漳州大多数 人口的祖先 。第三次是唐末五代王审知治闽 。河南 光州固始人王审知与其兄一起率五千人马入闽 , 定 都福州 ,后被封为“闽王”。第四次是北宋南迁 ,宋室 南渡前后 。中原百姓为避战乱 , 再次出现了南迁浪 潮 ,使福建地方人口急增 。此外 ,从永嘉之乱前至明 清 , 还有大批中原人陆续入闽定居 。这四次大移民 和陆续入闽的移民 , 都不同程度地带来了中原先进 文化 , 加快了福建的开发和进步 。另外有不少闽人 北上访学 ,也将中原文化带回闽地 。如崇安人游酢 、 将乐人杨时受业于理学开创者程颢 、程颐 , 并留下 了“程门立雪”的故事 。他们返闽后大力传播理学 , 后被朱熹改造发扬为“闽学”①。
据史料记载 , 福建最早的原住民是古越族的一 个分支 , 称“闽越人”。闽越人的图腾为蛇 , 福建的简 称“闽”就与蛇有关 。《说文解字》:“闽 , 东南越 , 蛇 种 。从虫 、门声 。”随着中原汉人的逐渐南迁 ,闽越人 的主人地位慢慢被替代 , 但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却不 同程度地被保留下来 。
中原文化的传入方式以大量移民的途径为主 。 据考证 ,中原汉人曾四次大规模进入福建 。第一次是 西晋末年的八姓入闽 。这八姓多为中州世族 ,文化素 养较高 , 为避永嘉之乱而携眷南逃 , 多定居在闽江流 域和晋江流域 。第二次是唐初陈政 、陈元光父子开发
按中国各民族来划分民居类型仍然不准确 。例 如同是汉人 , 从四合院 、吊脚楼到窟洞各种形式均 有 ; 同一种干栏式木楼却为侗 、壮 、苗 、瑶 、傣等民族 所拥有 。相对于全国其他省份 , 福建的民族比较少 , 汉族占全省人口的 99 % , 余下的 1 %的少数民族有 畲 、回 、满 、高山等民族 。除了畲族人口多一些 (现约 有 20 万人) , 尚保存自己的风俗 、语言 、服饰和建筑 文化 ,其余民族已基本汉化 。传统民居在福建采用民 族分类意义不大 。
( 2) 行政区域 福建省的行政区从宋以来比较 稳定 , 保持相对的独立 。这既促成了行政区内部语 言的交流 ,又造成了不同行政区语言的隔阂 ;
( 3) 语言 我们在民居调查过程中发现 , 往往 一座山就可造成语言的隔阂 , 而语言的隔阂限制了 文化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 也影响到建筑风格的交 融 , 民居的形式与类型因此截然不同 , 从这一点看 , 讲莆仙话的属于莆仙支系的仙游民居与讲闽南话 的属于闽南支系的惠安民居对比特色最为鲜明 。
第 三 个 福 建 民 居 分 类 成 果 是 本 人 写 于 1992 年 , 宣读于 1993 年 8 月广州 “中国传统民居国际 学术研讨会”上的《福建传统民居的地方特色与形 成文脉》[1 ] 。本人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成果 ,将福建 民居分为八类 :闽南生土楼 、闽南民居 、莆仙民居 、福 州民居 、闽北民居 、闽东民居 、山居木楼居 、侨乡民 居 。近年来 ,随着调查范围的增加 ,眼界思路的扩大 , 反思这八类划分法还有不够确切 、严密之处 。因此诱 发了重新探索福建民居分类法的念头 。
因此 , 必须呼唤一种高于行政区域 、民族类型之 上的 ,包容人们的文化源流 、生活方式 、民族信仰 、居 住空间模式的全新的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方式的出 现。
二 福建民居的分类现状
从迄今为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来看 , 福建民居 分类状态同样不容乐观 。
目前福建民ຫໍສະໝຸດ Baidu的分类基本上是按固有行政区域
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 96 级博士研究生 (广州 , 510640)
catio n and dialect fo r matio n .
KEY WO RDS Local cult ures ,
Fujian t radi2
tio nal dwellings , Classificatio n 中图分类号 TU - 0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 - 3959 ( 2000) 02 - 0021 - 04
地域文化与福建传统民居分类法
戴志坚
摘 要 尝试从人口迁移 、文化传播 、民系划分 、方言
形成诸方面重新界定福建传统民居分类 。
关键词 地域文化 福建传统民居 分类法
ABSTRACT This paper t ries to redefine classifica2
tio n of Fujian t raditio nal dwellings f ro m t he aspect s such as immigratio n , cult ural diff usio n , dan classifi2
四 福建诸地方民居与形成文化
1 闽南民居 ———海洋文化 闽南指今漳州市 、厦门市 、泉州市及龙岩市的 漳平 、龙岩部分地区 。最早的移民来自三国时期 ,但 闽南的真正发展是在宋元时代 。两宋时期 , 北方纷 争 , 战火不断 , 南方却相对平安 。尤其南宋偏安之 后 , 商贸经济的中心移至福建 , 闽南一带人口倍 增 。人多地少 ,促使了闽南人从海上向外发展 ,到元 代泉州极盛 。据《元史》载 , 当时泉州港的船运和营 商规模不但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港口 , 而且成了 世界大港 。明末清初 , 泉州港衰落 , 漳州月港兴起 , 又掀起一轮出海热潮 , 大量闽南人出海谋生 。海上 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 使闽南民居明 显地刻上海洋文化的痕迹 , 中西合璧成了闽南民居 的一大特点 。如泉州一带民居 , 用红砖组砌成多种 图案 , 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红砖文化 , 这是否与古代 伊斯兰建筑手法相通 ? 闽南一带大量的中西合璧建 筑的存在 ,也证实了海洋文化的深层影响 。 2 莆仙民居 ———科举文化 莆仙只包括莆田 、仙游二县 。自宋以来木兰溪 流域始终自成为一个二级行政区 (元兴化路 、明清 的兴化府) , 有自己的方言 。莆仙素称“海滨邹鲁”、 “文献名邦”,宋代 300 年间出过 990 个进士 、5 个状 元 、6 个宰相 。历史上蔡襄 、刘克庄 、郑樵等都是致仕 为官一方 , 同时又兼诗人和学者 。科举文化在莆仙 之发达世所罕见 ,历代世家名宦辈出 ,人才济济 。体 现在传统民居中 , 受中原京城居住文化影响至深 ,
一 问题的提出
传统民居的形成和行政区域 、地区经济与文化 、 民族学 、民俗学 、建筑学 、历史学等诸多方面有关系 , 并受其制约 。从建筑个体来看 ,又存在着材料 、构造 、 形态 、规模 、施工方式 、平面形式 、墙体 、屋顶等差 异。
目前流行的中国民居分类法基本是按各省的行 政区域划分 , 如近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民 居专著有 :《浙江民居》、《云南民居》、《吉林民居》、 《福建民居》、 《广东民居》、 《新疆民居》、 《陕西民居》、 《四川民居》等 。邮电部也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 票 。严格地说 , 这样划分虽然简单 , 但不够准确 。例 如 , 用这种方式分类就无法解释闽南民居 (尤其是诏 安一带) 与潮汕民居的关联 , 闽东民居与浙南民居的 联系 , 更无法区别闽北武夷山一带民居与赣东北民 居的相同之处 。因为那里的住民本来就有着相同的 源流 、风俗和语言 ,硬将他们分开是不可能的 。
三 影响福建传统民居分类的诸因素
福建全省土地面积 12. 14 万 k m2 , 约占全国土 地总面积的 1. 26 % , 全省的山地 、丘陵面积合计为 82. 39 % , 其余为平原和水面 ,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 田”和“东南山国”之称 。境内有两条北东走向的山 脉 , 一条为武夷山 , 另一为鹫峰山 ———戴云山 ———博 平岭 。河流均属山地性河流 ,季节变化大 ,水流湍急 , 多峡谷险滩 。这里历史上长期交通不便 ,地域间交往 甚少 。
22 2000. 2 新 建 筑
系 、闽南支系 、莆仙支系 、闽北支系和闽中支系 。对 应语言为闽语的五大方言片 (图 2) 。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从民系 —语言 —民居类型 的演变模式 。即民系的划分是以语言来确定的 , 而 语言又是区分民居类型的依据 。之所以达成这样的 认识 ,主要依据是 :
( 1) 地域 福建地形复杂 ,交通不便 ,人们的交 往多限于同一河流或港口 , 交流必须借助于相同的 语言和生活习惯 ,同一支系具有以上特点 ;
划分 。中国建工出版社 1987 年出版的高轸明等人合 著的《福建民居》, 沿用的就是这种分类法 , 在内部划 分上 , 却回避了这个问题 , 只从福建民居的群体组 合 、建筑布局 、空间处理 、结构 、外部造型 、装饰装修 等方面来谈 。但若不从语言 、人种迁移 、宗教习俗以 及当地特定的交通往来习惯来论述福建民居 , 就犹 如隔靴搔痒 ,总是谈不到点子上 。也许在中国北方的 大平原上用这种方式划分民居类别行得通 , 但在南 方尤其在福建省这种溪流纵横 、丘陵密布的自然环 境和人口众多 、语言纷杂的地方 ,就力不从心了 。
由于北方移民的迁移时间 、路线 、定居点各不 相同 ,各地域之间交往甚少 ,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不
1 东南汉族五大民系分布的地理格局图
2 福建民居分区示意图 同时期的汉人南下 , 带来了中原不同时期的建筑形 式和风格 , 对福建民居形式 、风格的形成影响较 大 。不同时期的汉人南迁 , 还带来了中原不同时期 的汉语言 , 在不同定居地与当地土语相融合 , 形成 了福建三大方言群 、十六种地方话和二十八种地方 音 。纷杂的地方方言与各自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了 文化交流的隔阂 , 形成了今日福建传统民居类型众 多 、风格各异的基础 。 罗香林先生早在 30 年代就对汉民族的民系形 成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把汉民族共同体分成 北系和南系两大支脉 。所谓“北系”, 就是我们通常 所说的北方人 , 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原汉人 ; 而 “南系”则是由于南迁而形成的南方各大民系的总 称 。“南系”汉人可以分为五大分支 : 越海系 、湘赣 系 、广府系 (又称南汉系) 、闽海系和客家系[2 ] 。 在研究过程中 , 我们发现 , 民系的区域分布与 语言的区域分布基本是对应的 。以南方五大民系为 例 : 越海系分布区域为浙江大部 、江苏南部 、上海 , 对应语言为吴语 ; 广府系分布区域为广东大部 (除 了东部北部) 、广西东南部 , 对应语言为粤语 ; 湘赣 系分布区域为湖南洞庭湖以南大部分地区和江西 中 、北部 , 对应语言为湘 、赣语 ; 客家系分布区域为 粤东北 、闽西南 、赣南 , 对应语言是客家话 ; 闽海系 分布区域为福建大部 (闽西南客家人除外) 、广东东 部 ,对应语言是闽语 (图 1) 。 对照福建的情况也是可以成立的 。按照周振 鹤 、游汝杰先生的观点 [3 ] , 福建省的方言 , 除去方言 岛不计外 , 可以分为七片 , 相应的流域和历史行政 区如表 1 所示 。这七片当中除了闽西的讲客家话的 客家人和闽西北的邵武 、光泽 、泰宁 、建宁等地讲具 有闽 、赣方言特点的闽西北客家话的混合客家人 外 , 均是讲闽语的闽海人 。闽海人又可根据迁移时 间 、地点 、地域分布的不同分为五大支系 ,即闽东支
北方中原移民时空跨越千年 , 入闽路线大约有 三条 : 一是从海上来 , 多数由江浙经海路到达福建 沿海 。因为福建沿海只有几个主要港口 , 港口之间 又有山川阻隔 , 所以形成了福建沿海几个港口区域 的建筑文化区 , 如闽江口 、晋江口 、木兰溪口和九龙 江口建筑文化区 。二是从浙江 、江西分别进入闽北 即闽江上游的建溪 、富屯溪一带 , 然后沿江南下进 入闽江中下游一带 , 大致地域是宋代的建 、福两 州 。三是从江西沿抚河溯江而上 , 过武夷山进入宁 化 、清流 、建宁 、邵武 、长汀 、武平 、连城等闽西山区 , 这部分人逐渐形成今日的客家民系 。
新 建 筑 2000. 2 21
漳州 。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于唐总章二年 ( 669 年) 率府兵 3 600 余人进漳平定畲乱 ,陈元光 21 岁时承 父职 , 定居并开发漳州 。随陈氏父子一起南征的五 十八姓丁壮也随之落籍漳州 , 成了今日漳州大多数 人口的祖先 。第三次是唐末五代王审知治闽 。河南 光州固始人王审知与其兄一起率五千人马入闽 , 定 都福州 ,后被封为“闽王”。第四次是北宋南迁 ,宋室 南渡前后 。中原百姓为避战乱 , 再次出现了南迁浪 潮 ,使福建地方人口急增 。此外 ,从永嘉之乱前至明 清 , 还有大批中原人陆续入闽定居 。这四次大移民 和陆续入闽的移民 , 都不同程度地带来了中原先进 文化 , 加快了福建的开发和进步 。另外有不少闽人 北上访学 ,也将中原文化带回闽地 。如崇安人游酢 、 将乐人杨时受业于理学开创者程颢 、程颐 , 并留下 了“程门立雪”的故事 。他们返闽后大力传播理学 , 后被朱熹改造发扬为“闽学”①。
据史料记载 , 福建最早的原住民是古越族的一 个分支 , 称“闽越人”。闽越人的图腾为蛇 , 福建的简 称“闽”就与蛇有关 。《说文解字》:“闽 , 东南越 , 蛇 种 。从虫 、门声 。”随着中原汉人的逐渐南迁 ,闽越人 的主人地位慢慢被替代 , 但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却不 同程度地被保留下来 。
中原文化的传入方式以大量移民的途径为主 。 据考证 ,中原汉人曾四次大规模进入福建 。第一次是 西晋末年的八姓入闽 。这八姓多为中州世族 ,文化素 养较高 , 为避永嘉之乱而携眷南逃 , 多定居在闽江流 域和晋江流域 。第二次是唐初陈政 、陈元光父子开发
按中国各民族来划分民居类型仍然不准确 。例 如同是汉人 , 从四合院 、吊脚楼到窟洞各种形式均 有 ; 同一种干栏式木楼却为侗 、壮 、苗 、瑶 、傣等民族 所拥有 。相对于全国其他省份 , 福建的民族比较少 , 汉族占全省人口的 99 % , 余下的 1 %的少数民族有 畲 、回 、满 、高山等民族 。除了畲族人口多一些 (现约 有 20 万人) , 尚保存自己的风俗 、语言 、服饰和建筑 文化 ,其余民族已基本汉化 。传统民居在福建采用民 族分类意义不大 。
( 2) 行政区域 福建省的行政区从宋以来比较 稳定 , 保持相对的独立 。这既促成了行政区内部语 言的交流 ,又造成了不同行政区语言的隔阂 ;
( 3) 语言 我们在民居调查过程中发现 , 往往 一座山就可造成语言的隔阂 , 而语言的隔阂限制了 文化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 也影响到建筑风格的交 融 , 民居的形式与类型因此截然不同 , 从这一点看 , 讲莆仙话的属于莆仙支系的仙游民居与讲闽南话 的属于闽南支系的惠安民居对比特色最为鲜明 。
第 三 个 福 建 民 居 分 类 成 果 是 本 人 写 于 1992 年 , 宣读于 1993 年 8 月广州 “中国传统民居国际 学术研讨会”上的《福建传统民居的地方特色与形 成文脉》[1 ] 。本人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成果 ,将福建 民居分为八类 :闽南生土楼 、闽南民居 、莆仙民居 、福 州民居 、闽北民居 、闽东民居 、山居木楼居 、侨乡民 居 。近年来 ,随着调查范围的增加 ,眼界思路的扩大 , 反思这八类划分法还有不够确切 、严密之处 。因此诱 发了重新探索福建民居分类法的念头 。
因此 , 必须呼唤一种高于行政区域 、民族类型之 上的 ,包容人们的文化源流 、生活方式 、民族信仰 、居 住空间模式的全新的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方式的出 现。
二 福建民居的分类现状
从迄今为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来看 , 福建民居 分类状态同样不容乐观 。
目前福建民ຫໍສະໝຸດ Baidu的分类基本上是按固有行政区域
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 96 级博士研究生 (广州 , 510640)
catio n and dialect fo r matio n .
KEY WO RDS Local cult ures ,
Fujian t radi2
tio nal dwellings , Classificatio n 中图分类号 TU - 0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 - 3959 ( 2000) 02 - 0021 - 04
地域文化与福建传统民居分类法
戴志坚
摘 要 尝试从人口迁移 、文化传播 、民系划分 、方言
形成诸方面重新界定福建传统民居分类 。
关键词 地域文化 福建传统民居 分类法
ABSTRACT This paper t ries to redefine classifica2
tio n of Fujian t raditio nal dwellings f ro m t he aspect s such as immigratio n , cult ural diff usio n , dan classifi2
四 福建诸地方民居与形成文化
1 闽南民居 ———海洋文化 闽南指今漳州市 、厦门市 、泉州市及龙岩市的 漳平 、龙岩部分地区 。最早的移民来自三国时期 ,但 闽南的真正发展是在宋元时代 。两宋时期 , 北方纷 争 , 战火不断 , 南方却相对平安 。尤其南宋偏安之 后 , 商贸经济的中心移至福建 , 闽南一带人口倍 增 。人多地少 ,促使了闽南人从海上向外发展 ,到元 代泉州极盛 。据《元史》载 , 当时泉州港的船运和营 商规模不但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港口 , 而且成了 世界大港 。明末清初 , 泉州港衰落 , 漳州月港兴起 , 又掀起一轮出海热潮 , 大量闽南人出海谋生 。海上 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 使闽南民居明 显地刻上海洋文化的痕迹 , 中西合璧成了闽南民居 的一大特点 。如泉州一带民居 , 用红砖组砌成多种 图案 , 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红砖文化 , 这是否与古代 伊斯兰建筑手法相通 ? 闽南一带大量的中西合璧建 筑的存在 ,也证实了海洋文化的深层影响 。 2 莆仙民居 ———科举文化 莆仙只包括莆田 、仙游二县 。自宋以来木兰溪 流域始终自成为一个二级行政区 (元兴化路 、明清 的兴化府) , 有自己的方言 。莆仙素称“海滨邹鲁”、 “文献名邦”,宋代 300 年间出过 990 个进士 、5 个状 元 、6 个宰相 。历史上蔡襄 、刘克庄 、郑樵等都是致仕 为官一方 , 同时又兼诗人和学者 。科举文化在莆仙 之发达世所罕见 ,历代世家名宦辈出 ,人才济济 。体 现在传统民居中 , 受中原京城居住文化影响至深 ,
一 问题的提出
传统民居的形成和行政区域 、地区经济与文化 、 民族学 、民俗学 、建筑学 、历史学等诸多方面有关系 , 并受其制约 。从建筑个体来看 ,又存在着材料 、构造 、 形态 、规模 、施工方式 、平面形式 、墙体 、屋顶等差 异。
目前流行的中国民居分类法基本是按各省的行 政区域划分 , 如近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民 居专著有 :《浙江民居》、《云南民居》、《吉林民居》、 《福建民居》、 《广东民居》、 《新疆民居》、 《陕西民居》、 《四川民居》等 。邮电部也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 票 。严格地说 , 这样划分虽然简单 , 但不够准确 。例 如 , 用这种方式分类就无法解释闽南民居 (尤其是诏 安一带) 与潮汕民居的关联 , 闽东民居与浙南民居的 联系 , 更无法区别闽北武夷山一带民居与赣东北民 居的相同之处 。因为那里的住民本来就有着相同的 源流 、风俗和语言 ,硬将他们分开是不可能的 。
三 影响福建传统民居分类的诸因素
福建全省土地面积 12. 14 万 k m2 , 约占全国土 地总面积的 1. 26 % , 全省的山地 、丘陵面积合计为 82. 39 % , 其余为平原和水面 ,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 田”和“东南山国”之称 。境内有两条北东走向的山 脉 , 一条为武夷山 , 另一为鹫峰山 ———戴云山 ———博 平岭 。河流均属山地性河流 ,季节变化大 ,水流湍急 , 多峡谷险滩 。这里历史上长期交通不便 ,地域间交往 甚少 。
22 2000. 2 新 建 筑
系 、闽南支系 、莆仙支系 、闽北支系和闽中支系 。对 应语言为闽语的五大方言片 (图 2) 。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从民系 —语言 —民居类型 的演变模式 。即民系的划分是以语言来确定的 , 而 语言又是区分民居类型的依据 。之所以达成这样的 认识 ,主要依据是 :
( 1) 地域 福建地形复杂 ,交通不便 ,人们的交 往多限于同一河流或港口 , 交流必须借助于相同的 语言和生活习惯 ,同一支系具有以上特点 ;
划分 。中国建工出版社 1987 年出版的高轸明等人合 著的《福建民居》, 沿用的就是这种分类法 , 在内部划 分上 , 却回避了这个问题 , 只从福建民居的群体组 合 、建筑布局 、空间处理 、结构 、外部造型 、装饰装修 等方面来谈 。但若不从语言 、人种迁移 、宗教习俗以 及当地特定的交通往来习惯来论述福建民居 , 就犹 如隔靴搔痒 ,总是谈不到点子上 。也许在中国北方的 大平原上用这种方式划分民居类别行得通 , 但在南 方尤其在福建省这种溪流纵横 、丘陵密布的自然环 境和人口众多 、语言纷杂的地方 ,就力不从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