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福建传统民居分类法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区域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区域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区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特有的地域特色与区域文化而闻名于世。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其与区域文化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地方风貌的融合。

一、华北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华北地区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特色鲜明。

以北京的故宫为例,它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风格。

故宫建筑群布局严谨,宫殿宏伟壮观,尽显皇家威严。

其建筑均采用黄琉璃瓦覆盖,以及雕刻精美的斗拱和饰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而位于天津的古文化街,则是典型的水陆交通要道。

它的建筑风格具有津味特点,结合了黄河文化和京津风情,彰显出过去的商贸繁荣景象。

二、华南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华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因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形成了与华北地区截然不同的风格。

以广州的陈家祠为例,它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

陈家祠的建筑集中展示了粤西建筑特色,具有清雅的雕刻艺术和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布局。

而位于福建土楼,也是华南地区传统建筑的代表。

土楼是为了抵御外敌而建造的大型团体住宅,具有独特的防御功能和建筑形式。

每座土楼都由多个围合的房屋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社区,反映了土楼人民的家族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西南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西南地区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最为多样的地区之一,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以云南的丽江古城为例,这座古城建于宋朝,是纳西族的聚居区域。

古城建筑风格独特,以木质结构为主,具有独特的水系布局和精美的雕刻工艺。

丽江古城的建筑融合了纳西族的传统建筑技术和生活方式,体现了该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

而位于四川的都江堰则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以防洪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

这一工程以其独特的水利技术和灌溉系统,为西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了西南地区的水文文化。

四、东北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满洲和朝鲜族风情。

有关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有关传统民居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不锈钢 , 看来效果 不错 。经 过装 饰公 司对细 部进 行局部 修 改后 , 在汾酒集团物流大 门的设计 过程 中 , 我非 常重视大 门的标 志 具 有汾酒 文化 内涵 的汾酒集 团物 流大 门设计 凭着 独特创 意和 美
Hale Waihona Puke 性 和美观性设计 的 内容。并在 立面设 计 中充分 地表 达 了汾酒 集 观 的造 型获得汾酒集 团有关领导 的认可 , 并得 以实施。 团的酒文化 内涵 。首 先在 满足 功能 要求 的前 提下完 成 大门 的平
而存 在 , 制约着人们 的行为习惯 , 同时 , 传统也是 劳动人 民在若 干 的传统 民居 文化。
生产 力的工厂大 门 ; 代表魔 幻 色彩 的公 园游乐 场 大 门。总 之 , 大 的墙体 是建筑群体 组合 的统一 主色 调。至于代 表酒 如泉 的银 色
门设 计得好 , 可以反 映 出其 所封 闭空 间 的文化 内涵 , 是可 以 与城 不 锈钢球原来我打算 用玻 璃 , 出来 的效 果显得 太轻浮 , 就 改成 了 市雕 塑相媲美的标志性小 品建 筑。
大 门设计的步骤 : 首先 按照功能要求设计 出满足 交通和管 理
要求的初步方案 , 完成 平面设计 。然后根据 不 同的使用地域 和使
用单位对大 门的立面造 型设 计给 予充分 的重视 。经过 方案 比选 对各种立面造型去粗取精 , 找到最符合 大门所在地 域和部 门文化
计灵感 。于是人行通道 上面的涌泉造 型产生 了 , 标 志牌上 的神泉
1 传 统 民居是 地域 文 化在保 存 、 发展 中的精 华
随着现代 化进 程 的加 快 , 很 多传 统 文化 逐 渐受 到人 们 的漠
我 国地域辽 阔, 是 由5 6个 民族构 成 的大 集体 , 所 以说 我国 的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闽南地区是中国独特的地域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以及文化表达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与建筑结构相辅相成,通过装饰细节的运用将文化内涵和民俗习惯融入其中,成为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符号和象征的运用。

传统的屋顶脊兽通常采用福、禄、寿、财等吉祥图案,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例如,龙门脊兽作为一种常见的装饰元素,带有辟邪驱邪的寓意。

此外,传统民居的门框和门楣上也常常雕刻有花鸟、虫鱼、人物等各种生活图案,以象征着家庭的如意吉祥。

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物,更是文化和心愿的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二是注重色彩和纹饰的运用。

传统的屋脊和墙面常常涂成红色、灰色、白色和绿色等传统颜色。

其中,红色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寓意着喜庆和祥和。

灰色则代表稳重、安定,白色则常与灵感、纯洁和无瑕伴随。

绿色则寓意着和谐、健康与富饶。

此外,传统民居的木构架结构以及室内家具也常采用独特的纹饰,例如传统的雕花、木雕和绘画等手工艺技术。

这些色彩和纹饰的运用使得闽南传统民居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并且从中体现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三是注重室内布局的合理性。

传统闽南民居有四合院和类似庭园的院落结构。

它们通常由多个厢房和花厅组成,分为前后两进。

而每个房间的布局也常常注重功能的合理性。

例如,礼堂一般用于招待客人,房间则用于家庭生活。

此外,闽南传统民居的家具布置也承载着文化内涵。

家具的选择和摆放常常考虑到家庭成员的身份和尊重的程度。

例如,神龛常常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以示对祖先的崇敬。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在现代社会中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建筑和装饰风格的体现,更是闽南文化的物质载体。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弘扬和传承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智慧。

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愿望,并且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

八闽地域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再探析_李久君

八闽地域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再探析_李久君

学术论文专刊2012总第07期八闽地域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再探析R E C O N S I D E R AT I O N O N B U I L D I N G S Y S T E M’S FAU N A O F V E R N A C U L A R A R C H I T E C T U R E’S STRUCTURAL CARPENTRY IN FUJIAN PROVINCE李久君1陈俊华2Li Jiujun, Chen Junhua摘要/尝试建立福建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表,对照阐释当时刊行全国的《营造法式》所载官式作法、《鲁般营造正式》所载江南民间建筑做法与福建地方营造语汇的关联,探讨福建5个地区乡土建筑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对福建地区营造体系成因做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福建地区 营造体系 区系 营造法式 鲁般营造正式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pedigree chart for the building system of the carpentry work of Fujia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it comparatively interpret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ujian local building vocabulary and the “official practice” published in Yingzaofashi, which is nation-wide printed and published at that time, and 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building in southern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published in Luban Yingzaozhengshi i. Also it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vernacular buildings in five areas of Fujian and their contained cultural connot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rresponding discussion on the genesis of the building system in Fujian region.KEY WORDS/ Fujian region, building system, pedigree, Yingzaofashi, Luban Yingzaozhengshi公元1103年,北宋将作大匠李诚主持编修的《营造法式》正式颁布施行,作为官方的正式建筑典籍,对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浅析闽粤传统民居的形式差异

浅析闽粤传统民居的形式差异

浅析闽粤传统民居的形式差异作者:许龙权来源:《居业》2016年第02期[摘要]传统民居受地缘特征和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其形式表现出迥异的风格。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闽南大厝和广州西关大屋之间的形式差异,从中挖掘出隐藏在形式背后的地域涵义,其将对当代地域性建筑的研究有一定启发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传统民居;闽南大厝;广州西关大屋文章编号:2095-4085(2016)02-0074-02我国传统民居特色鲜明,地域性强,表现形式多样,文章针对这一特点,通过对闽南大厝与西关大屋两种传统建筑形式的对比,发觉其深层内涵及现实意义,以期对现代建筑形式的发展和传承方面提供借鉴。

1.闽南大厝与广州西关大屋的差异1.1空间组织在空间布局上闽南大厝平面形态接近正方形,中心性强;广州西关大屋平面形态呈纵向矩形,层次丰富。

(1)庭院布局。

闽南大厝呈外向型,西关大屋呈内向型。

闽南大厝的庭院也称作“埕”,并环以围墙,以区隔埕与外界统称为“埕围”。

埕的设置可以获得更多日照,也弥补了大厝天井庭院狭小的不足,缓解因大厝主体空间排列紧密带来的压抑感。

西关大屋的庭院以天井为主,依靠高侧窗采光通风,其布置更为灵活多变。

(2)空间延伸。

闽南大厝呈横向发展,西关大屋呈纵向发展。

护厝是在闽南大厝的东西两侧跨院布置的纵向建筑,以合院为中心,左右为护厝,横向发展。

西关大屋平面呈纵长方形,临街面宽10多米,进深可达40多米,典型平面为“三边过”,即三开间。

(3)垂直空间。

闽南大厝一层化,西关大屋二层化。

闽南大厝层高较低,正厅在高度上赋予统领性,其余房间呈向心对称布局。

西关大屋约7.5米,正厅为较高的单层,卧室为相对较矮的两层,其二层化的处理手法在垂直空间上争取了更多的使用空间。

1.2建筑外观闽南大厝的建筑外观表现为华丽活泼、夸张矫饰,西关大屋则表现为质朴大方、素雅沉稳。

(1)形式等级。

闽南大厝采用红砖屋顶、宫殿式建筑形制,突破等级礼数禁忌。

西关大屋引入海外装饰风格,呈现灵活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特点。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 人 口 众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
农耕 多 , 密 度 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 建筑多就地取材,现
区 较大

在楼房增多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 以奶制品、牛羊肉为
人口分
西部
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 主食,喝奶茶,住蒙
散,密度
牧区
地方发展人工草场,有些定 古包,现在定居点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D.③④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B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11
(1)D (2)B [第(1)题,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 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没有紧靠海洋,所以海鲜产品较少。当地山货 较多,但对外交通不便,不易外销,另外根据气候特点可知腌腊制品 较多。第(2)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评剧流行于我国 北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 区。]
2、地域文化的体现
(1)农耕文明不同文化区乡村景观格局不同
东北黑土 黑龙江商品粮生产基地,平整的水稻田一望无 文化区 垠,附近的屯子居民可达数千户
水稻梯田 云贵高原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____________ 文化区 层层叠叠,村寨则多修筑在山上
(2)不同区域城市建筑景观格局不同 (3)国外城市建筑格局与风貌
2.特点 ①是大型___夯__土__民居建筑:具有坚固性、 安全性、封闭性等特点。 ②体现了__迁__徙__文化的特征:作为外来移 民,客家人只得在__山__区___建造房舍;土楼 保留了___汉__ 族大院型民居建筑特色, 建筑以圆形、方圆形最为常见。

我国十大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

我国十大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

我国十大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差异显著,民族众多,在各地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民居是丰富多彩的。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浓郁的文化精神。

下面,就简单的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

一、北方寒冷民居区本区南界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包括东北、华北大部分地区。

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气温在0℃以下,民居防寒性能好,冬季多刮西北风,夏季多吹东南风,正房一般座北朝南。

1、东北地区的民居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东部、内蒙古东北部地区。

由于东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西北风猛烈,所以居住环境力求保温,屋内设有火炕、火墙,北窗小或无窗,南窗一般为双层玻璃,屋门、檐较为低矮。

东北是我国最大的林区所在地,木材丰富,所以房屋多为砖木结构。

该区的鄂伦春族居住的圆锥形窝棚极具特色,它被称为“仙人柱”,又叫“撮罗子”。

冬季四周围以狍皮,夏季为桦树皮,且易搬迁,符合其按季节狩猎的特点和逐兽的行动规律。

2、长城沿线的民居包括辽宁西部、河北北部、河套地区、宁夏平原。

本区属于暖温带北部,气候年较大,冬季寒冷,因此土墙厚实,一般屋内设有火炕;冬季吹西北风,北窗小;年降水量不大,屋顶呈平顶或近似平顶,便于晒粮食。

3、黄土高原的民居包括山西、陕北、陇东、宁夏南部和河南西部。

该区最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就是窑洞。

由于黄土土质疏松,质地均一,垂直节理发育,富含钙质,所以直立性强,便于开挖。

其特点是因势而造,冬暖夏凉。

按地形不同及所处的位置和形式,可分为靠崖式、地坑式和地坯拱式三种。

靠崖式为垂直崖面上开掘的窑洞,各家只能平列,不能围聚成院。

地坑式又称天井窑,是在没有崖面的地方向下深挖,造成人工崖面,再挖窑洞,深坑成方形,形成庭院。

在窑洞内,靠近窑口门窗空气阳光充足处,安排炕、灶等日常起居用;深处作为贮藏室。

4、华北地区的民居包括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及苏北、皖北地区。

该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多北风,房屋座北朝南,大多为四合院。

2025届高中地理复习第49课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5届高中地理复习第49课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49课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学习目标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2.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3.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4.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必备知识梳理一、地域文化1.文化起源: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2.地域文化的内涵[温馨提示]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从成因上来看,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从景观入手感受地域文化景观分为_景观和人文景观。

如下表所示:4.城镇和乡村地域文化的差异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体现人地和谐的理念2.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四、地域文化的保护途径在城镇景观的设计中,如何_,体现_、_、增加社会福利、创造灿烂文化,已经成为设计者们共同的追求。

【知识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地域文化特色分析1.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地域文化与传统民居3.我国典型的地域文化[典例][2022·江苏卷]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

如图为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

据此完成(1)~(3)题。

(1)许多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A.防御海浪,便于出行B.扩展用地,抵御强风C.稳固地基,承受积雪D.减少潮湿,保暖防寒(2)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其主要功能是()A.风干海鱼B.晾晒衣物C.堆放薪柴D.圈养牲畜(3)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A.林海B.冰川C.雪原D.极光[解题能力培养]第(1)题:第(2)题:第(3)题:[答案](1)(2)(3)[2022·湖南卷]舞龙、赛龙舟、武术等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申报批准后,方可列入各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体育非遗”)名录。

龙常被先民视作“雨水之神”,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中龙元素体育非遗占到体育非遗总数的一半以上。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

传统民居解读及其传承意义探析论文论文关键词:传统民居;闽南民居;传承意义;现代设计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

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

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1、引言在当今国际、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

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

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 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 without 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

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

[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 "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

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

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

民居分类——按地域合院式民居合院式民居的形制特征是组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是分离的,住屋之间以走廊相联或者不相联属,各幢房屋皆有坚实的外檐装修,住屋间所包围的院落面积较大,门窗皆朝向内院,外部包以厚墙。

屋架结构采用抬梁式构架。

这种民居形式在夏季可以接纳凉爽的自然风,并有宽敞的室外活动空间;冬季可获得较充沛的日照,并可避免寒风的侵袭,所以合院式是中国北方地区通用的形式,盛行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合院式民居中以北京四合院最为规则典型。

完整的北京四合院是由三进院落组成,沿南北轴线安排倒座房、垂花门、正厅、正房、后罩房。

每进院落有东西厢房,正厅房两侧有耳房。

院落四周有穿山游廊及抄手游廊将住房联在一起。

大门开在东南角。

大型住宅尚有附加的轴线房屋及花园、书房等。

宅内各幢住房皆有固定的使用用途,倒座房为外客厅及账房、门房;正厅为内客厅,供家族议事;正房为家长及长辈居住;子侄辈皆居住在厢房;后罩房为仓贮、仆役居住及厨房等。

这种住居按长幼、内外、贵贱的等级秩序进行安排,是一种宗法性极强的封闭型民居。

属于合院式的民居尚有:晋中民居,其院落呈南北狭长形状;晋东南民居,其住房层数多为两层或三层;关中民居,除院落狭长以外,其厢房多采用一面坡形式;临夏回族民居,其布局形式较自由,朝向随意,并带有花园;吉林满族民居,院落十分宽大,正房中以西间为主,三面设万字炕;青海庄窠是平顶的四合院,周围外墙全为夯土制成;白族民居,即大理一带的民居,其典型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两种;纳西族民居,与白族民居类似,但吸收有藏族的上下带前廊的楼房形制。

山西襄汾丁村的庭院北京四合院鸟瞰图北京一所四合院的垂花门北京梅兰芳故居山西祁县清代民居乔家大院中的一个狭长的封闭型小院云南大理白族民居云南丽江地区的民居厅井式民居厅井式民居是庭院类型民居中另一大类,其特色表现在敞口厅及小天井。

即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皆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因檐高院小,形似井口,故又称之为天井。

文脉赓续视角下闽南地域建筑设计研究——以长泰宾馆为例

文脉赓续视角下闽南地域建筑设计研究——以长泰宾馆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2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4)04-0039-06 收稿日期 2023-09-23摘 要 该文以漳州市长泰宾馆项目设计为例,基于对城市的地域特征与人文历史的研究,以地域文脉赓续为主旨、“新闽南”建筑创作理念为指导、建筑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统一为设计原则开展设计。

详细阐述了设计中将地域文脉要素融入到建筑设计的具体策略与手法,揭示建筑形象之下所蕴含的精神,探索文脉与地域建筑创作结合的途径。

关键词 建筑文脉 “新闽南”建筑 地域建筑Abstract Taking the design of Changtai Hotel in Zhangzhou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istic history of the city, the design is carried out with the regional context as the theme, the "New Southern Fujia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concept as the guidance, and the regional, cultural, and epochal unity of architecture as the design principles. In this article we elaborate on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for integrating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nto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veal the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architectural image, finally we explore some ways to combine cultural elements with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reatio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context, "New Southern Fujian" style architecture, Regional architecture文脉赓续视角下闽南地域建筑设计研究——以长泰宾馆为例Architectural Design in Southern Fujian Region Based on Inheritance of Context: Taking Changtai Hotel as an Example林子涵 | Lin Zihan王绍森 | Wang Shaosen李立 新| Li Lixin杨佳麟 | Yang Jialin宋智霖 | Song Zhilin1 建筑文脉主义1.1 文脉主义的内涵文脉(context)一词源于语言学,可理解为“上下文”,表明文章的前后逻辑关系以及事物相关的背景和状态。

福建闽中民居

福建闽中民居

建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风俗民情、地理气候环境、传统建筑工艺的不同,闽海系各区的民居建筑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闽中区民居作为闽海系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同样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与风格,体现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

一、 闽中区的地域分布与建筑文化1、 闽中区地域分布建筑文化的形成与语言条件、人文条件、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人文条件是决定传统民居特点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则是决定传统民居地域差别的主要因素。

根据方言分布、地域文化、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闽海系可分为五大区:闽南区、莆仙区、闽东区、闽北区和闽中区。

闽中区包括今三明市、永安市、沙县三地。

根据其地域又分为南北两片:南片为永安市,三明市列东、列西、三元;北片只有一个沙县。

沙县设县始于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因境内多沙丘而得名。

永安原属沙县管辖。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都督范雄向皇帝奏请设县。

明景泰三年(1452年)正式于沙县华岭以南、尤溪宝山以西的范围内设立县治,定名永安。

因县内有一条燕溪,别称“燕城”。

三明市是福建省新兴的工业城市,位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河谷——梅列盆地,地跨沙溪中游两岸。

三明原属归化、三元两县范围。

归化在明成化六年(1470年)设县,1935年改名明溪。

1940年始置三元县。

三元、明溪两县于1956年合并为三明县,1960年以原三元县的城区另立三明市,辖三元、列东、列西三区。

2. 闽中方言与建筑文化福建居民大多数是北方移民的后裔,在长达千年的迁移时间里定居在不同的地域,与当地土民融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与福建传统建筑文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福建的大规模开发始于两晋,止于两宋,时间前后跨越千年。

从东晋到唐末,大规模的汉人入闽有三次,现闽方言的三大支系(闽北方言、闽南方言、闽东方言)就是在此期间形成的。

闽方言的另外两个支系(莆仙方言、闽中方言)形成较晚。

大约在两宋时期,从闽南方言中分出莆仙方言,元、明之后从闽北方言中分出闽中方言。

闽西客家传统民居平面类型演变与分布——以传统合院式为例

闽西客家传统民居平面类型演变与分布——以传统合院式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3-0164-06 收稿日期 2023-10-26摘 要 闽西客家“崇宗敬祖”的文化特征和“群聚而居”的生活方式,使得“居祀合一”的建筑形式逐渐在闽西地区发展起来。

现有的传统民居研究成果缺乏对整个闽西地区平面类型的系统性研究。

为进一步探究客家民居平面类型的演变过程,该文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查,首先将客家民居按照其平面特征分为“堂厢天井式”“杠屋”“院落组合式”和“堂横屋”四种类型,从中寻找出客家民居的基本型;其次将117栋传统合院式民居以基本型为样本,按平面发展逻辑进行分类,分析其演变过程,厘清各自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机制;最后探索闽西客家传统合院式民居平面类型的地域特征。

关键词 闽西客家 传统合院式民居 平面类型 演变 分布Abstrac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reverence for ancestors" and the lifestyle of "living in groups" of the Hakka people in western Fujian have gradually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tectural form of "integration of residence and worship" in the regi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lack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overall planar types in the western Fujian region. To further explor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planar types of Hakka dwellings, we use typ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duct field investigations. Firstly, Hakka dwellings a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based on their planar characteristics: "hall courtyard style", "bar house", "courtyard combination style", and "hall horizontal house", in order to find the basic types of Hakka dwellings; Secondly, the 117 traditional courtyard style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ll be classified based on their basic types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planar development, analyzing their evolution process and clarifying their distribution and impact mechanisms; Finally, we explore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courtyard style residential layout of the Hakka people in western Fujian.Keywords Hakka, Traditional courtyard style residential buildings, Plane Type, Evolution, Distribution闽西客家传统民居平面类型演变与分布——以传统合院式为例The Evolu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lane Types of Traditional Hakka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Western Fujian: Taking the Traditional Courtyard Style as an Example闽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之处,主要聚居着客家人。

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

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

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传统民居建筑是一个地域文化的精髓和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不同的地域,传统民居建筑展现出独特的特色,同时也传承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探讨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以及它们对文化的传承。

一、北方传统民居建筑北方传统民居建筑以庭院和院落为主要的空间布局形式,体现了北方人民重视家庭和社区的价值观。

典型的北方传统民居建筑为四合院,以其严密的结构和独特的格局而闻名。

四合院由四面围合而成,院中建有主房、厢房和杂房,形成一个整体的生活空间。

这种布局将人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创造了独特的家庭氛围。

在北方传统民居建筑中,建筑材料和造型也体现了地域特色。

北方的冬季严寒,因此建筑材料常常选用坚实耐寒的砖石和木材。

建筑造型简洁朴实,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这些特点反映了北方人民的坚韧和勤劳精神。

二、南方传统民居建筑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南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南方的气候炎热潮湿,因此建筑设计注重通风和遮阳。

典型的南方传统民居建筑为水乡民居和潮汕民居。

水乡民居多建在水边,融入了水乡的独特风貌。

水乡民居通常建有水井和倒影阁,充分利用水资源,带来清凉和灵秀的感觉。

另外,水乡民居的建筑常常采用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体现了南方人民的木工传统和建筑技艺。

潮汕民居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

潮汕民居通常由多个建筑组成,它们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连接,形成一个逐渐扩大的空间序列。

潮汕民居丰富多彩的壁画和雕刻作品也是其独特的特色。

三、西南传统民居建筑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充分体现了山区人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西南传统民居建筑建在山坡上,采取了悬挑式结构和木结构,以适应地势复杂的地理环境。

典型的西南传统民居建筑为土楼和藏式民居。

土楼是福建土楼和广东圆楼的统称,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之一。

土楼采用铁质的外围围护砖墙,内部则采用木材结构。

土楼层数多,形状独特,具有防御功能和社会功能。

福建闽东地区传统民居空间特点探究——以福建屏南县忠洋村韦氏老宅为例

福建闽东地区传统民居空间特点探究——以福建屏南县忠洋村韦氏老宅为例

福建闽东地区传统民居空间特点探究——以福建屏南县忠洋村韦氏老宅为例摘要:本论文主要是以研究中国福建闽东地区民居空间特点为主的一篇论述型文章。

中国民居建筑空间丰富多样,各地区不同地貌、气候及文化经过长期沉淀形成了特有的空间风格。

福建闽东地区民居不仅具备以上几点基本元素,同时也延续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基本特点,因地制宜,在材料使用上、地形选择上、空间格局处理上与当地的气候人文等相结合,令该地区的民居更加的鲜活。

本论文以福建闽东地区韦氏老宅为例,通过现场测绘、访谈、拍照等方法论证出该地区民居主要的空间特点,以记录生活方式为文章论述的主要脉络。

民居空间形态研究不仅仅是对空间的记录同时也是对文化沉淀依托于建筑空间内的记忆。

关键词:传统民居;生活方式;福建地区;空间特点;韦氏老宅1.绪论1.1研究背景福建地区地处中国东南部,山高水深,地形险峻复杂,交通阻塞,福建地区的人口组成大部分是由中国不同朝代三次大迁徙与小部分原住民闽越族的后代组成。

这里即保存了非常传统的中原汉民族文化,同时也在长期的生活中融合了小部分的闽越族文化,这些文化经过长期的沉淀,折射在我们传统民居的角角落落。

本论文以闽东韦氏老宅为目标,通过实地测绘、访谈及图片记录的方式以空间特点进行论述。

1.2研究目的与意义1.2.1研究目的通过对韦氏老宅深入调研,主要研究目的是分析福建闽东地区传统民居空间的特点,其次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去发现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从而论述出福建闽东地区的民居空间特点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1.2.2研究意义当我们在研究一座传统民居建筑时,我们会“从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质素,增加对旧建筑结构及平面部署的认识。

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

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的措施常表现着中国建筑特有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1]这是梁思成先生的一段话,对于我们古民居建筑研究工作也具备同样的价值与意义。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考点复习《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真题练习含答案(2023·陕西)下图为我国福建省传统民居客家土楼的结构图。

土楼外墙较厚,多呈圆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土楼聚族而居,反映了当地民居的()A.对外开放性B.内向保护性C.样式大众性D.结构简洁性2.土楼多分布于山区,楼内形成的小气候特征是()A.冬暖夏凉B.冬冷夏热C.冬湿夏干D.冬干夏湿【答案】1.B 2.A【解析】1.土楼聚族而居,便于抵御外敌,反映了当地民居的内向保护性,而不是对外开放性,A错,B正确。

土楼作为客家人独特的一种建筑形式,其结构复杂,样式独特,不具有大众性,CD错。

故选B。

2.土楼外墙较厚,多呈圆形,隔热性能强,夏季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弱,较为凉爽,冬季冷空气不易进入,较为温暖,具有冬暖夏凉的特征,A正确,B错。

福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较湿润,冬季较干燥,C错。

区域的干湿主要受制于区域气候的影响,楼内的小气候特征受制于区域大气候环境的影响,干湿情况与土楼建筑本身关系不大,排除D。

故选A。

【点睛】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定居在闽粤赣地区。

由于当时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而且还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建造了一种"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土楼。

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

(2023·广东)3.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高档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读北京四合院景观图,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北京四合院的主要开发利用方向是()A.拆除重建,与现代城市风貌相协调B.合理利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C.开发旅游,重点挖掘四合院商业价值D.就地保护,适度开放观赏游览活动【答案】BD【详解】四合院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的民居,有很高的传统文化价值,因此我们对于四合院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同时传承传统文化,B正确;拆除重建四合院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A错误;四合院不能过度挖掘其商业价值,这样会破坏四合院,C错误;四合院的保护以就地保护为主,因为其是一种民居,更加适合就地保护,同时在开发旅游,开放参观的时候,也应该适度开放,不因过度开放,D正确。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摘要:一、前言二、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与特点三、各地区传统民居的具体形式四、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五、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正文:一、前言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不同地域文化的背景下,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各具特色,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与特点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各地区传统民居的具体形式以及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二、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与特点1.合院式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其特点是布局严谨、轴线对称,注重家庭伦理和秩序。

2.天井式住宅:以徽州民居为代表,是中国南方地区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其特点是高墙窄巷、天井布局,强调私密性和自然环境的融合。

3.窑洞:以陕西窑洞为代表,是中国西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其特点是利用黄土高原的地理条件,挖掘出的冬暖夏凉的居住空间。

4.吊脚楼:以贵州千苗山寨为代表,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其特点是依山而建、悬空支撑,适应山地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5.竹楼:以傣族竹楼为代表,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其特点是采用竹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轻盈、通风、环保,适应湿热气候。

三、各地区传统民居的具体形式1.华北地区:以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河北民居等为代表,注重轴线布局和家族观念。

2.华东地区:以徽州民居、江苏园林、上海石库门等为代表,强调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

3.华南地区:以福建土楼、广东镬耳屋、客家围龙屋等为代表,注重防御性和宗族观念。

4.西南地区:以贵州吊脚楼、四川羌寨、云南竹楼等为代表,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共生。

5.西北地区:以陕西窑洞、甘肃庄窠、宁夏民居等为代表,充分利用地理条件,注重节能与环保。

四、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各地民居在建筑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都体现出当地文化特色。

闽南传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闽南传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民居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通过讲究构成元素讲究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以及窗户的镂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韵律在一墙之间就是一幅动人的艺术作品和浮雕作品
20年 09
l 2月






De e e o 9 c mb r 2 o Vo.7 No6 1 2 .
从建筑色彩形式 的角度看 ,红砖文化 ” 疑是 “ 无 最典 型的代表 。闽南人喜好用 红砖 红瓦盖房 , 面 墙 每每 刻意用红 砖组砌 、贴 面镶 嵌成各 种各 样 的图 案, 有万字堵 、 海棠 花堵 、 字体 、 字体等花样 . 人 工 在
建筑 所处 地域 的人 居文 脉 、 活 习惯 、 生 审美 心理 和
完美 的视觉效 果。同时 , 各建 筑群体之 间形成 有条 理、 有组 织的整 体 , 整个建 筑群 达到高度 的和谐 使
统一 。
2 闽 南 建 筑 色彩 形 式 .
地域性形成 的三个主要 因素为 : 1本地 的地域 () 环境 、 自然条件 、 季节气 候;2历 史遗 风 、 辈祖训 () 先 及生活方式; ) ( 民俗 礼仪 、 3 本土文化 、 风俗人 情 。上 述 因素构建 出地域性 的独特 风貌 。① 建筑反 映的是
第2 7卷 第 6 期
J RNAL OF L 0U ONGY AN NI ERS T U V IY
闽南传统民居 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王 .健
( 门大学嘉庚 学院艺术设计 系 福 建厦门 3 3 0 ) 厦 6 15
摘 要 : 闽南民居 独特建 筑风 格的研 究入手 , 从 分析地域文化 对 当地建 筑的影 响 , 以及 对 中国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三 个 福 建 民 居 分 类 成 果 是 本 人 写 于 1992 年 , 宣读于 1993 年 8 月广州 “中国传统民居国际 学术研讨会”上的《福建传统民居的地方特色与形 成文脉》[1 ] 。本人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成果 ,将福建 民居分为八类 :闽南生土楼 、闽南民居 、莆仙民居 、福 州民居 、闽北民居 、闽东民居 、山居木楼居 、侨乡民 居 。近年来 ,随着调查范围的增加 ,眼界思路的扩大 , 反思这八类划分法还有不够确切 、严密之处 。因此诱 发了重新探索福建民居分类法的念头 。
一 问题的提出
传统民居的形成和行政区域 、地区经济与文化 、 民族学 、民俗学 、建筑学 、历史学等诸多方面有关系 , 并受其制约 。从建筑个体来看 ,又存在着材料 、构造 、 形态 、规模 、施工方式 、平面形式 、墙体 、屋顶等差 异。
目前流行的中国民居分类法基本是按各省的行 政区域划分 , 如近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民 居专著有 :《浙江民居》、《云南民居》、《吉林民居》、 《福建民居》、 《广东民居》、 《新疆民居》、 《陕西民居》、 《四川民居》等 。邮电部也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 票 。严格地说 , 这样划分虽然简单 , 但不够准确 。例 如 , 用这种方式分类就无法解释闽南民居 (尤其是诏 安一带) 与潮汕民居的关联 , 闽东民居与浙南民居的 联系 , 更无法区别闽北武夷山一带民居与赣东北民 居的相同之处 。因为那里的住民本来就有着相同的 源流 、风俗和语言 ,硬将他们分开是不可能的 。
三 影响福建传统民居分类的诸因素
福建全省土地面积 12. 14 万 k m2 , 约占全国土 地总面积的 1. 26 % , 全省的山地 、丘陵面积合计为 82. 39 % , 其余为平原和水面 ,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 田”和“东南山国”之称 。境内有两条北东走向的山 脉 , 一条为武夷山 , 另一为鹫峰山 ———戴云山 ———博 平岭 。河流均属山地性河流 ,季节变化大 ,水流湍急 , 多峡谷险滩 。这里历史上长期交通不便 ,地域间交往 甚少 。
据史料记载 , 福建最早的原住民是古越族的一 个分支 , 称“闽越人”。闽越人的图腾为蛇 , 福建的简 称“闽”就与蛇有关 。《说文解字》:“闽 , 东南越 , 蛇 种 。从虫 、门声 。”随着中原汉人的逐渐南迁 ,闽越人 的主人地位慢慢被替代 , 但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却不 同程度地被保留下来 。
中原文化的传入方式以大量移民的途径为主 。 据考证 ,中原汉人曾四次大规模进入福建 。第一次是 西晋末年的八姓入闽 。这八姓多为中州世族 ,文化素 养较高 , 为避永嘉之乱而携眷南逃 , 多定居在闽江流 域和晋江流域 。第二次是唐初陈政 、陈元光父子开发
北方中原移民时空跨越千年 , 入闽路线大约有 三条 : 一是从海上来 , 多数由江浙经海路到达福建 沿海 。因为福建沿海只有几个主要港口 , 港口之间 又有山川阻隔 , 所以形成了福建沿海几个港口区域 的建筑文化区 , 如闽江口 、晋江口 、木兰溪口和九龙 江口建筑文化区 。二是从浙江 、江西分别进入闽北 即闽江上游的建溪 、富屯溪一带 , 然后沿江南下进 入闽江中下游一带 , 大致地域是宋代的建 、福两 州 。三是从江西沿抚河溯江而上 , 过武夷山进入宁 化 、清流 、建宁 、邵武 、长汀 、武平 、连城等闽西山区 , 这部分人逐渐形成今日的客家民系 。
catio n and dialect fo r mati cult ures ,
Fujian t radi2
tio nal dwellings , Classificatio n 中图分类号 TU - 0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 - 3959 ( 2000) 02 - 0021 - 04
福建民居分类的进一步成果是厦门鹭江出版社 1994 年出版的黄汉民著的《福建传统民居》大型画 册 。黄先生将福建传统民居分为六类 : 土楼民居 (闽 西) 、土楼民居 (闽南) 、土堡民居 、红砖民居 (福清 、莆 田) 、红砖民居 (闽南) 、灰砖民居 。比较形象地从文 化 、源流 、地域等方面归纳了福建民居的现状 , 在民 居的分类法上有了较大的突破 。但有些地方还需商 榷 。如红砖民居中将莆仙 、福清归在一类是否适合 ? 莆田 、仙游是比较特殊的地区 。莆仙人团结 、坚韧 ,保 持着独有的语言 、风俗和宗法观念 , 被称为“福建的 吉卜赛人”, 建筑形式别具一格 。福清一带属闽东语 系 ,文化 、语言 、风俗习惯显然不同 。只因地缘 、装饰 手法相近就归于一类 ,是否唐突了一些 ?再如灰砖民 居 , 范围涵盖了闽东 、闽北 、闽中和闽西的大部分地 区 ,区域是否宽了 ?
新 建 筑 2000. 2 21
漳州 。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于唐总章二年 ( 669 年) 率府兵 3 600 余人进漳平定畲乱 ,陈元光 21 岁时承 父职 , 定居并开发漳州 。随陈氏父子一起南征的五 十八姓丁壮也随之落籍漳州 , 成了今日漳州大多数 人口的祖先 。第三次是唐末五代王审知治闽 。河南 光州固始人王审知与其兄一起率五千人马入闽 , 定 都福州 ,后被封为“闽王”。第四次是北宋南迁 ,宋室 南渡前后 。中原百姓为避战乱 , 再次出现了南迁浪 潮 ,使福建地方人口急增 。此外 ,从永嘉之乱前至明 清 , 还有大批中原人陆续入闽定居 。这四次大移民 和陆续入闽的移民 , 都不同程度地带来了中原先进 文化 , 加快了福建的开发和进步 。另外有不少闽人 北上访学 ,也将中原文化带回闽地 。如崇安人游酢 、 将乐人杨时受业于理学开创者程颢 、程颐 , 并留下 了“程门立雪”的故事 。他们返闽后大力传播理学 , 后被朱熹改造发扬为“闽学”①。
( 2) 行政区域 福建省的行政区从宋以来比较 稳定 , 保持相对的独立 。这既促成了行政区内部语 言的交流 ,又造成了不同行政区语言的隔阂 ;
( 3) 语言 我们在民居调查过程中发现 , 往往 一座山就可造成语言的隔阂 , 而语言的隔阂限制了 文化技术的交流和发展 , 也影响到建筑风格的交 融 , 民居的形式与类型因此截然不同 , 从这一点看 , 讲莆仙话的属于莆仙支系的仙游民居与讲闽南话 的属于闽南支系的惠安民居对比特色最为鲜明 。
划分 。中国建工出版社 1987 年出版的高轸明等人合 著的《福建民居》, 沿用的就是这种分类法 , 在内部划 分上 , 却回避了这个问题 , 只从福建民居的群体组 合 、建筑布局 、空间处理 、结构 、外部造型 、装饰装修 等方面来谈 。但若不从语言 、人种迁移 、宗教习俗以 及当地特定的交通往来习惯来论述福建民居 , 就犹 如隔靴搔痒 ,总是谈不到点子上 。也许在中国北方的 大平原上用这种方式划分民居类别行得通 , 但在南 方尤其在福建省这种溪流纵横 、丘陵密布的自然环 境和人口众多 、语言纷杂的地方 ,就力不从心了 。
由于北方移民的迁移时间 、路线 、定居点各不 相同 ,各地域之间交往甚少 ,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不
1 东南汉族五大民系分布的地理格局图
2 福建民居分区示意图 同时期的汉人南下 , 带来了中原不同时期的建筑形 式和风格 , 对福建民居形式 、风格的形成影响较 大 。不同时期的汉人南迁 , 还带来了中原不同时期 的汉语言 , 在不同定居地与当地土语相融合 , 形成 了福建三大方言群 、十六种地方话和二十八种地方 音 。纷杂的地方方言与各自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了 文化交流的隔阂 , 形成了今日福建传统民居类型众 多 、风格各异的基础 。 罗香林先生早在 30 年代就对汉民族的民系形 成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把汉民族共同体分成 北系和南系两大支脉 。所谓“北系”, 就是我们通常 所说的北方人 , 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原汉人 ; 而 “南系”则是由于南迁而形成的南方各大民系的总 称 。“南系”汉人可以分为五大分支 : 越海系 、湘赣 系 、广府系 (又称南汉系) 、闽海系和客家系[2 ] 。 在研究过程中 , 我们发现 , 民系的区域分布与 语言的区域分布基本是对应的 。以南方五大民系为 例 : 越海系分布区域为浙江大部 、江苏南部 、上海 , 对应语言为吴语 ; 广府系分布区域为广东大部 (除 了东部北部) 、广西东南部 , 对应语言为粤语 ; 湘赣 系分布区域为湖南洞庭湖以南大部分地区和江西 中 、北部 , 对应语言为湘 、赣语 ; 客家系分布区域为 粤东北 、闽西南 、赣南 , 对应语言是客家话 ; 闽海系 分布区域为福建大部 (闽西南客家人除外) 、广东东 部 ,对应语言是闽语 (图 1) 。 对照福建的情况也是可以成立的 。按照周振 鹤 、游汝杰先生的观点 [3 ] , 福建省的方言 , 除去方言 岛不计外 , 可以分为七片 , 相应的流域和历史行政 区如表 1 所示 。这七片当中除了闽西的讲客家话的 客家人和闽西北的邵武 、光泽 、泰宁 、建宁等地讲具 有闽 、赣方言特点的闽西北客家话的混合客家人 外 , 均是讲闽语的闽海人 。闽海人又可根据迁移时 间 、地点 、地域分布的不同分为五大支系 ,即闽东支
地域文化与福建传统民居分类法
戴志坚
摘 要 尝试从人口迁移 、文化传播 、民系划分 、方言
形成诸方面重新界定福建传统民居分类 。
关键词 地域文化 福建传统民居 分类法
ABSTRACT This paper t ries to redefine classifica2
tio n of Fujian t raditio nal dwellings f ro m t he aspect s such as immigratio n , cult ural diff usio n , dan classifi2
22 2000. 2 新 建 筑
系 、闽南支系 、莆仙支系 、闽北支系和闽中支系 。对 应语言为闽语的五大方言片 (图 2) 。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从民系 —语言 —民居类型 的演变模式 。即民系的划分是以语言来确定的 , 而 语言又是区分民居类型的依据 。之所以达成这样的 认识 ,主要依据是 :
( 1) 地域 福建地形复杂 ,交通不便 ,人们的交 往多限于同一河流或港口 , 交流必须借助于相同的 语言和生活习惯 ,同一支系具有以上特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