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成品)(最新整理)
复旦投毒案
复旦投毒案:因琐事杀人带来什么反思[7653]人参与警方调查称毒物来自实验室导语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逮捕了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犯罪嫌疑人林某。
据初步调查显示,林某是因生活琐事与黄某不和,心存不满而向其投毒。
…[详细]这起毒杀案从曝光起就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名校的高材生、舍友相弑、少见的剧毒药,再到“琐事不合导致杀人”的动机,都成了引人注目的元素。
对这样一起焦点案件,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呢?+收听01从感性认识,案件的“特殊”使其成为关注焦点“名校光环和稀有毒药”:复旦案与“朱令案”的相似引发公众关注一起是复旦大学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和N-亚硝基二甲胺,一起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和铊,同样发生在顶级学府,同样是常人接触不到的稀有毒物,复旦投毒案件的确与19年前的“朱令案”有不少相似处。
…[详细]正是这种相似,使得公众对两起案件都报以极高的关注。
“复旦投毒案”的相关话题引爆了社交网络,而这种热度也波及了19年前的悬案“朱令案”,以至案件当事人孙维和贝志城也纷纷出面发声。
…[详细]“因为琐事就引发舍友相弑”:感性上,嫌疑人这样的动机让人疑惑随着嫌疑人林某被捕,他所交代的杀人动机为“和死者黄某因生活琐事引起不和,心存不满”。
动机一经曝出,引发公众惊愕,很多网友都在评论中表示怀疑,“不理解”和“不相信”复旦大学的一名校高材生会仅仅因为生活琐事就毒杀舍友。
“医生理想”和“杀人嫌疑犯”:嫌犯两面的反差也让公众无所适从在越来越多的消息涌现后,嫌疑人林某的更多经历也被披露出来。
公众发现,林某不但成绩优异,并且在网络上发布过不少类似“医学是神圣的!”和“医乃仁术,爱心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的微博。
…[详细]犯罪嫌疑人林某的“双面性格”(漫画:姜宣凭)一方面在立志救人,一方面却谋划实施投毒的“双面性格”也让公众无所适从,不少人感性上很难接受林某就是杀人嫌疑人。
…[详细]02实际上,构成毒杀案的元素并不罕见“因琐事不和起杀机”并不孤立:近年的校园杀人案动机皆是所谓“琐事”“琐事引杀机”看似难以理解,但其实这样的动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这起案件。
(完整版)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成品)
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摘要网络舆论,是最近几年兴起的用来批判、评价时事等等的一种方式。
在网络上实施的公众舆论,整个社会已经对它的现状和冲击力开始进行了强烈的关注和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其舆论具有的影响力有它积极影响的同时,当然又有消极的影响。
我们要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充分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然而,对于负面的效应,我们就要采取对应的措施,让其舆论的危害性降到最小。
在当前的新兴媒体下,出现了大量公众议题,这些公众议题就变成了用来召集公众意愿、表达个人观点的重要平台。
因为有网络媒体从业者的价值观取向、传媒行业市场的竞争、社会特殊的政治环境、个人或群体的认知偏见以及国际舆论斗争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于网络舆论的作用机制现在还并不够完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网络舆论影响力积极影响的发挥。
通过分析“复旦投毒”案发展进程中的中的网络舆论,剖析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论影响力分析复旦投毒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s used as a criticism, a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current affairs and so on.Implementation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the whole society to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impact to the strong concern and discussion.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public opinion has the influence has its positive influence at the same time, of course, had a negative effect.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s positive side, give full play to its supposed to function;However, for the negative effect, and we will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minimize the dangers of public opinion.Under the current new media,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public issues, the public issues becomes used to summon the public will, important platform of expressing personal opinions.Because of the values orientation of network media practitioners, media industry market competition, social spe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 individual or a group of cognitive biases an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reasons such as international opinion struggle, and now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网络舆论综述 (1)1.1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及特征 (1)1.1.1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界定 (1)1.1.2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特征 (2)2.复旦投毒案中的网络舆论 (3)2.1 复旦投毒案事件回顾 (3)2.2 复旦投毒案中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 (3)2.2.1 网络舆论的特征 (3)2.2.2 复旦投毒案中的网络舆论主要有以下: (4)2.2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 (5)2.2.1帮助政府考察民情 (5)2.2.2有利于给予公众知情权 (6)2.2.3利于更多公众的参与 (6)2.2.4 有利于增大社会监督 (6)2.4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力 (6)2.4.1散播谣言误导民众 (7)2.4.2加剧了网络道德失衡 (7)3.如何应对网络舆论 (9)3.1网络舆论出现这种负面影响的原因 (9)3.1.1网民群体意识的自我膨胀 (9)3.1.2网络传播的特点导致的 (9)3.1.3网络舆论主体道德责任感缺失 (10)3.2网络舆论环境下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11)3.3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及措施 (11)3.3.1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技术监控 (11)3.3.2加强网络舆论主体的道德建设 (12)3.3.3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法律监督 (14)结语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1.网络舆论综述所谓的网络舆论,就是除了我们以前了解的舆论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各种平台,如:微博、论坛等,讨论、表达社会上的一些事情或者近期的热点话题。
“复旦投毒案”案例评析
“复旦投毒案”案例评析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18日对“复旦投毒案”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林森浩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林森浩和被害人黄洋均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分属不同的医学专业。
2010年8月起,林森浩与葛某等同学同住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西20宿舍楼421室。
2011年8月,黄洋调入421室,与林森浩、葛某三人同住。
之后,林森浩因琐事对黄洋不满,逐渐对黄洋怀恨在心,决意采用投毒的方法加害黄洋。
2013年3月31日下午,被告人林森浩以取物为名,通过同学吕某进入中山医院11号楼二楼影像医学实验室204室,趁室内无人,取出其于2011年参与动物实验时剩余的装有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的试剂瓶和注射器,并装入一只黄色医疗废弃物袋中随身带离。
当日下午5时50分许,林森浩将前述物品带至421室宿舍,趁无人之机,将上述二甲基亚硝胺投入该室的饮水机内,尔后,将试剂瓶等物连同黄色医疗废弃物袋带出宿舍楼予以丢弃。
同年4月1日上午,黄洋从421室饮水机中接取并喝下已被林森浩投入二甲基亚硝胺的饮用水。
之后,黄洋发生呕吐,于当日中午至中山医院就诊。
次日下午,黄洋再次至中山医院就诊,被发现肝功能受损严重,遂留院观察。
4月3日下午,黄洋因病情严重被转至外科重症监护室治疗。
在黄洋就医期间,林森浩还故意隐瞒黄洋的病因。
4月11日,林森浩在两次接受公安人员询问时均未供述投毒事实,直至次日凌晨经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刑事传唤到案后,才如实供述了上述投毒事实。
被害人黄洋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死亡。
经鉴定,被害人黄洋符合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致急性肝坏死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症状。
法院认为,被告人林森浩为泄愤采用投放毒物的方法故意杀人,致被害人黄洋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应予惩处。
被告人林森浩系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又曾参与用二甲基亚硝胺进行有关的动物实验和研究,明知二甲基亚硝胺系剧毒物品,仍故意将明显超过致死量的该毒物投入饮水机中,致使黄洋饮用后中毒。
复旦大学投毒案案例分析
复旦大学投毒案案例分析一、案情介绍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舍友林森浩。
名校、投毒,这两个元素组合起来的案件新闻迅速引发全社会关注。
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林森浩批准逮捕。
11月27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林森浩称自己看不惯黄洋,决定投毒出于愚人节整人想法。
2014年2月18日上午10点半,该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5日上午,被告人林森浩委托辩护律师正式向上海二中院提起上诉。
二、关键点分析林某用他以前写过论文研究过的毒药来下毒存在疑点,而且作为亲密无间的室友,他要是真想害黄某他有很多机会,他竟然选择了往饮水机里投毒,这样怎么看他都会成为嫌疑最大的人。
而且退一万步讲,就算他选了这种笨透了的谋杀方式,他都不知道在黄某已经毒发后好好清洗一下饮水机么,还让警方事后查出了毒药的成分。
还有那个短信,不是说专家们都束手无策不知道是什么中毒,没有那个短信就没人知道黄是什么中毒,甚至根本不会有人觉得是有人投毒,应该只是深谙这种毒的特性,怀疑室友是中了这种毒,想要救室友一命,又怕惹祸上身才匿名发了这个短信。
又或者根本那个短信就不是他发的。
黄某不是喝完水后还怕室友喝了“过期的水”生病清洗了水桶,只有三个人住的寝室,而除了黄、林的第三个人又是不怎么住寝室的,那黄某担心“喝过期水生病”的不正是林某么,试问如果黄、林之间只是“表面上没有矛盾”,黄某用不用做到这个份上。
三、结论14年2月18日上午10点半,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月25日上午,被告人林森浩委托辩护律师正式向上海二中院提起上诉。
四、反思成长过程中,很多孩子被灌输的是“不输于人”的竞争意识,缺乏的是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提醒和教诲。
网络负面舆情对高校形象传播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
网络负面舆情对高校形象传播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复旦大学
投毒案为例
王雅
【期刊名称】《新闻研究导刊》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网络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既能为高校的形象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会给高校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当产生负面舆情时,如若不加以疏通和引导,势必对高校苦心经营的形象造成极大危害。
本文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来探讨网络负面舆情对高校形象传播的影响及对策。
【总页数】1页(P28-28)
【作者】王雅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 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论网络视频社交平台对文化传播价值的负面影响r——以抖音APP为例 [J], 宋维亮;段发华
2.针对政府的微博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对策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 [J], 孙飞显
3.受众对网络剧的舆情传播影响研究——以新浪微博"太子妃升职记"话题为例 [J], 张雅婷
4.网络负面舆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r——以云南省为例 [J], 周雄;陶颖
5.网络信息传播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负面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 [J], 牛培源;邱均平;苏金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博与突发事件的传播——以微话题“复旦投毒案”为例
一、新浪微博“微话题”板块1、微博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微博译自英文micro—blogging,顾名思义,就是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是传统博客的一种变体。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QQ、MSN、E-mail、Web 等方式向个人微博发布短消息,以140个字符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微博的诞生,成为一种媒介现象。
由国外的Twitter 到国内的饭否、叽歪再到现在的四大微博,即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微博的发展呈爆炸式状态。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指出:“一种能够成为趋势和潮流的技术应用形态,总是因为它解决了人们在通讯传播中的某一种基本的应用需要:门户网站解决了人们‘一站式’消费的需要;搜索引擎解决了人们对于一个海量资讯的有效选择和掌控;即时通讯解决了人们随时随地点对点沟通的需要;博客解决了人们的自我表达的需要;MSN 网站则便利了‘同缘同道’的聚合关联,等等。
而这一次,微博所带来的,则是提供了一个个体向无限广泛的社会群体进行‘喊话’和广播的手段。
”2、新浪微博“微话题”板块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
“微话题”是新浪微博的主打板块之一,“微话题”不“微”,相反,它的力量十分强大,往往是微博中受关注最高的热点话题。
它在微博首页中的表现形式为:在首页的右栏罗列若干近日热门事件或话题,每个话题右侧的括号内都有相关微博的数量呈现。
点击“热门话题”选项,进入“微话题”页面,这一页面中罗列了分类为热点、生活、情感、文化娱乐、体坛、财经、科技等方面的近期热点话题。
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想要参与的话题发表意见。
当重大突发事件产生时,微博上容易迅速形成“微话题”板块。
截止到4月21日,也就是距离复旦投毒案推至公众视野仅11天,新浪微博显示该话题共计567607条讨论,更新数据显示一周讨论为288837条,二十四小时讨论为12000条。
【2018最新】复旦商业案例-精选word文档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复旦商业案例篇一:复旦大学投毒案案例分析复旦大学投毒案案例分析一、案情介绍201X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X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舍友林森浩。
名校、投毒,这两个元素组合起来的案件新闻迅速引发全社会关注。
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林森浩批准逮捕。
11月27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林森浩称自己看不惯黄洋,决定投毒出于愚人节整人想法。
201X年2月18日上午10点半,该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5日上午,被告人林森浩委托辩护律师正式向上海二中院提起上诉。
二、关键点分析林某用他以前写过论文研究过的毒药来下毒存在疑点,而且作为亲密无间的室友,他要是真想害黄某他有很多机会,他竟然选择了往饮水机里投毒,这样怎么看他都会成为嫌疑最大的人。
而且退一万步讲,就算他选了这种笨透了的谋杀方式,他都不知道在黄某已经毒发后好好清洗一下饮水机么,还让警方事后查出了毒药的成分。
还有那个短信,不是说专家们都束手无策不知道是什么中毒,没有那个短信就没人知道黄是什么中毒,甚至根本不会有人觉得是有人投毒,应该只是深谙这种毒的特性,怀疑室友是中了这种毒,想要救室友一命,又怕惹祸上身才匿名发了这个短信。
又或者根本那个短信就不是他发的。
黄某不是喝完水后还怕室友喝了“过期的水”生病清洗了水桶,只有三个人住的寝室,而除了黄、林的第三个人又是不怎么住寝室的,那黄某担心“喝过期水生病”的不正是林某么,试问如果黄、林之间只是“表面上没有矛盾”,黄某用不用做到这个份上。
三、结论14年2月18日上午10点半,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关于“复旦投毒案”的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doc
关于“复旦投毒案”的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反思作者/福建程碧蓉【事件回放】2013年4月1日早上,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在宿舍喝了一口饮水机中水,觉得味道不对,以为水过期了。
为了避免别同学喝到,他倒掉剩余水,并清洗了水桶。
当天下午,黄洋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
医生以为是肠胃炎,就给他做了抗菌点滴治疗。
没想到,黄洋情况逐渐恶化,并出现了肝肾衰竭症状。
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生命垂危。
4月9日,警方介入调查,在黄洋宿舍饮水机残余饮用水中找到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但此时,毒药已经严重损毁了黄洋肝肾。
4月16日,黄洋与世长辞。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黄洋室友林某,并将其带走调查。
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睦,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生命。
【观点】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评论:令人恐怖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
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心,一颗颗扭曲心灵,震惊社会。
人民日报微博在其知名栏目“你好,明天”对此事发表评论:教育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心如何理解生命意义?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对教书育人学校和望子成龙家长而言非常重要,对在大学校园里莘莘学子而言更为重要。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评论说:从披露案情看,投毒水桶至少是寝室同学公共饮水源,受害对象明显具有不确定性。
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他对他人生命是何等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严重缺位。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复旦投毒案—一知识与德性错位:一个人学历代表他学习经历,而无法反映他人格、身心状况,而人格教育、身心教育、心理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教育。
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人学历,关注一个人知识,结果可能就是他有知识没有文化,或者说有知识没有教养,这种情况,一次又一次地在一些校园极端案件里体现出来。
复旦大学大学生投毒事件
篇一:《关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分析》摘要近年来,因大学生同学关系处理不当,发生的矛盾没有很好地化解。
出现了比如马加爵杀室友;复旦大学研究生毒杀室友;南航学霸玩游戏不愿开门引发口角,一刀捅死室友……现在网络上也掀起发“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帖子的小浪潮。
室友杀人起因说来简单至极,多是些生活琐事,却发展到杀人,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
由此看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提前预防。
大学生自身要学会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社会各界需要引导大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
关键字同学矛盾心理健康大学生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室友关系的关注和思考。
一些在大学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反映,每学期都有学生因为宿舍关系处理不好而提出换宿舍的要求。
记者采访发现,生活习惯冲撞、缺乏深入交流、不良竞争心理,是导致宿舍关系紧张的三大原因。
2020年3月31日中午,林决定下毒。
目标是他的室友、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
此时,复旦大学医学院西苑20号楼421室里没有其他人。
林取出试剂瓶,里边是从实验室偷带回来的N-二甲基亚硝胺溶液。
这是一种浅黄色油状液体,高毒、无味,易溶于水。
这瓶致命的毒药,林储藏已久。
毒药被注入寝室门边饮水机的水槽,致死的将不再是大鼠。
直至今日,在与林有过长期接触的人中间,也少有人能够相信林会毒杀室友。
黄洋病发入院后,作为实习医师,林还给黄洋做了B超;黄洋的父亲赶到上海后,在寝室留宿,与林共处一晚,他回忆,林神色自若。
其实连警方也一直困惑于林投毒的动机。
在被警察带走后,林对投毒过程供认不讳,但对动机一直闪烁其词。
林曾对警方自称投毒是一个愚人节玩笑,令办案人员很难采信。
还有一种接近办案人员的消息称,林自称听见黄洋和另一名室友谋划愚人节要戏耍自己,于是抢先报复。
但林至少向警方提及一次与饮水机有关的争执。
南方周末记者从可靠渠道了解到,林与黄洋及另一位室友葛林(化名)曾因水票起过争执。
黄和葛提出三人平摊购买桶装纯净水的费用,但林拒绝了,他提出,自己喝得少,平摊的方式不合理。
复旦大学投毒案时评:缺失的生命教育
缺失的生命教育2013年4月,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曝光引起了舆论的喧哗。
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28岁的林森浩在宿舍饮水机投毒,其舍友黄洋在喝水之后身体出现异常,最终因抢救无效而身亡。
2014年2月28日,复旦大学投毒案一审宣判林森浩死刑。
2014年12月8日,该案进入二审。
不同于出庭一审时的冷漠无情,在看守所中待了10月的林森浩这次在法庭上几次失声痛哭,表示自己很后悔。
并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是个很空的人,没有什么价值观。
”当这个同学眼中的学霸,这个高分考入中大,曾经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并在大四免试保送复旦大学医学院读研究生的大神在法庭说出“我是一个很空的人,没有什么价值观,有时候连小学生都不如”这样的话时,我感到很心寒。
学术知识过人,人生必修课却惨遭挂科,最后甚至犯了无法挽救的最严重的错误,这样的悲剧之所以会发生,在我看来,是生命教育缺失的表现。
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即将成为医生的林森浩,熟练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却始终没有学会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的医生基本准则,而将自己能够拯救生命的知识和力量用于杀害一个人,杀害一条生命。
在一审判决时,他甚至还挂着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冷漠地听完了所有对他的控诉,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下的是多么不可饶恕的错误。
这不能不让社会反思:为什么会培养出这样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瘸子”?更让人担心的是,他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被这种过分注重应试教育,轻视生命教育的社会氛围所害的受害者的代表。
我们的身旁,或许还隐藏着更多这样的高智商杀手。
司马迁曾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可当今日的我们忽视了对于生命意义的教育,当年轻人们或多或少地忘记了这句古语的道理,不再理解生命的重量和厚度,冷漠地看着生命如鸿毛般飘去时,投毒案这样悲剧的发生,不能不说有一定的必然性。
时事评论.doc
第1篇别让“校园问题意识”都由命案唤起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校园投毒案让人心痛,被害者不治身亡,看着照片上他那张充满阳光的脸,看着家属悲痛欲绝的神情,还有同学们痛哭的场景,人们无不唏嘘。
投毒嫌疑人已被拘,同样是一个本来前途光明的年轻人。
对这样一个残忍的作恶者,人们已经恨不起来了,人们更多只是惋惜,投毒杀害了同学之后,他自己也毁了。
面对这场悲剧,人们心中画满了问号,到底有多大的怨恨,到底是多么扭曲的心灵,才让他作出这种极端选择。
最新报道显示,复旦投毒案嫌犯学业优人缘好,作案动机不明。
虽然事实还不是很清楚,但媒体习惯性的反思已经开始,有评论反思“投毒疑案提醒关注寝室关系”,有媒体讨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在还不知道投毒的真正原因,随着嫌犯的交待和事实的浮现,这类有针对性的反思会更多。
这些反思不可谓不深刻,讨论的也都是实际存在的问题,比如大学的寝室关系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都客观存在。
可让人感到无力和无奈的是,一出问题,一有极端命案,各种貌似深刻的反思都来了,但在不出命案、未酿悲剧时,人们对那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却缺乏起码的嗅觉,很少有人感觉到问题的存在。
对校园心理问题的讨论,隔几年就会讨论一次,梳理一下这种讨论的时间点会发现,每一次讨论都发生在一次震惊舆论的极端事件后,马家爵案后深刻反思过,清华学生刘海洋向熊泼硫酸后讨论过,校园铊中毒事件后争论过。
与不断重复的悲剧相伴随的,是这种不断重复的事后深刻反思。
舆论对校园问题的意识,似乎只有这种极端命案才能唤起。
第2篇警惕政绩心态下的文化浪费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周蔚华近些日子,“光盘行动”风生水起,对“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产生了正向效应。
然而在物质浪费之外,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同样需要引起关注。
比如,有的为求政绩而建的“形象工程”,从贫困县的“遮羞墙”,到既无美感、又乏实用的“标志性建筑”、“仿古景观”。
再比如有的为了显示对文化的重视,斥巨资建设乏善可陈的文化场馆。
毛概作业 复旦大学投毒案
复旦大学投毒案--社会热点话题点评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宿舍的同学林森浩。
11月27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林森浩称自己看不惯黄洋,决定投毒出于愚人节整人想法。
而针对这起案件,仍然有许多疑问在拷问着我们。
3、投毒动机是什么目前网上流传两种说法,一是“玩笑说”,称投毒缘起“开玩笑”。
一是“嫉妒说”,称黄某在耳鼻咽喉科博士录取考试中取得第一名,林某出于嫉妒而投毒。
但其实,这两名学生在两家医院不同科室研究不同方向,不存在竞争。
林成绩也好,疑似投毒室友亦成绩优秀。
6、药品监管问题有记者指出,现在一些高校在类似的药品有监管上的漏洞,如果不堵住漏洞,类似案件有可能会再次发生。
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认为学校在毒药保护制度上是健全的。
但也有媒体报道其在毒药保护制度上并没有取得切实的作用,实验室毒品容易带出,甚至批评复大一直在想方设法为自己洗清责任而不是为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利益考虑。
这种说法,一名学生表示不大可信:学校实验室对有毒害可能性的试剂都有严格规定,使用前必须登记,“也许毒药是犯罪嫌疑人自己购买的吧?”在尚未知道详情的情况下,急切的反思并扩大化到体制层面同样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多考虑到个人的因素。
7、中国教育失败?有网友问:“清华的朱令被投毒案至今未破,现在复旦又出这事,我只想问中国式的教育教出了啥?”不过个人对此表示反对,在国外高校同样也会发生枪袭案,犯罪行为并不会分国界、地区,中国教育虽有问题,但投毒案只是个案,并不能说明这一问题。
8、是否侵犯个人隐私首先,事件发生后,许多媒体公布了尚未定罪的嫌疑人的各种信息、毒物及其来源和投毒过程的细节。
其次,从复旦发布微博之后,网络上出现了多个集中讨论此事的帖子和微博。
一位儿童医院医师认为,从法理学角度来说,当侵犯一个法益,是为了维护更高的法益或利益时,是被允许的。
一切的法益中,一般认为生命权是最重要的。
复旦大学投毒案分析报告
同学总结说,“他记仇,但绝不轻易外露。”
在林森浩的性格中,自尊、上进、好强、善良的一 半,始终没有停止与苦闷、自责、充满挫败感的那一半 的战争。他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与外界沟通,却始终难觅 出口。这场一个人的战争最终以毁灭的方式结束。
很少有人知道林森浩一直在用独特的方式处理与异 性沟通上长期积累的挫败感;也少有人留意林在网络上 习惯使用的极具攻击性的侮辱性语句——无论是对自己 的同学,还是公共人物;至于林森浩的家庭——其实相 当普通的平民家庭——以及故乡,则被林更加小心翼翼 地隐藏在与人交流的话题之外。
扭曲的心理:
2012年7月23日下午,林连续两次用满是脏字的语 言在别人的微博下辱骂韩寒及其粉丝。过了10天,他 又在罗永浩的微博下,留下“裸泳浩,我×你妈”等字句 。
黄洋喜欢音乐喜欢网球讲究品质和潮流说话略带点骄傲有时难免带刺刺伤林森浩的自尊黄洋的一位好友回忆黄洋死前两周曾提及自己开玩笑说林森浩是凤凰男幵用轻松的语气调侃称林森浩老在寝室说他的奋斗经历
复旦大学投毒案分析报告
——郝聚刚
林森浩性格分析
同学眼中的林森浩:
在同学与朋友的回忆中,林森浩曾是本科学生会学 术部部长,科研能力惊人,论文发表数远超一般学生, 热心同乡会的活动,爱打篮球,玩三国杀,甚至擅长讲 冷笑话。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积极规划人生、在公开场合 略带羞怯,但在自己的圈子里擅长沟通合作的瘦高个男 生。
建议: 个人
1、学会尊重别人,与人平等相处。
2、每个人的内在思想价值观和外显的行为态度是不 同的,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体谅室友的难处,不要 肆意的伤害别人,有时你认为的一句玩笑,可能在人 家看来是奇耻大辱。
复旦大学投毒案新闻评论
我认为,请求信有其存在的必要,因为这是大学生表达看法的方式,无人能剥夺他们自由发言的权利。
但是复旦投毒案一出,全国上下轰动。
不论此案的严重性,其舆论也是铺天盖地,如果法院最终判决因此请求信而有失公平,则难以服众。
如一位情愿同学说:“黄洋的死已经让一个家庭承受了重大的灾难,如果能判林森浩死缓,至少会给一个家庭留有希望。
”,也许黄洋的家属看了该请愿信只会寒心吧,他们不解为何要给一个杀子的凶手留下生的希望。
在严明的法律面前,即便是人情也该适度。
况且,在这样严重的命案背景下,这封情愿信还甚少涉及法律的角度,仅仅从人情方面为犯人请愿,其逻辑显然不能让人信服。
我认为,复旦大学教授及其177位学生的请求信,如果不存在舆论炒作的情况的话,说明的是我国法律的进步。
众所周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逐渐取消死刑,以终身监禁替代,考虑的也是每个人的人权问题。
我们需要的不是有仇报仇,有冤报冤这种报复思想,而应该以宽容和理解处理各种事。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二战案例,一位德国士兵法西斯开枪打死了一个准备翻墙逃出的囚犯,最终被判刑。
因为士兵开枪是必须的,是责任;但是打不打得中就不一定啦,这才是尊重人权。
但是,人情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改不了结果,当事人也必须付出应得的代价。
如果复旦大学此举想要通过舆论改变法官的判决结果,那么更会在人们心中掀起一阵热议法律的浪潮。
复旦投毒案分析
个案分析----------复旦投毒案13年震惊全中国的投毒案发生在让无数学子望尘莫及的著名高校上海复旦大学让世人再一次反省所谓高校,所谓高学历背后的让人唏嘘不已的盲点。
4月15日当天,一条名为“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受到媒体及网友的广泛关注。
4月15日起有关“复旦学生投毒案”的报道持续升温,4月16日起就在网络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舆情热点。
在延续了一周左右的较高区间的舆论关注热潮之后,事件相关舆情热度正在逐步回落。
当天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称:“4月1日,我校一名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出现身体不适。
4月11日,上海警方在该学生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4月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
”16日下午,复旦大学将其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发布通报:“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成专案组开展侦查。
经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某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
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4月1日晨,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救治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
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遭投毒后,在开始几天无法判断毒素,治疗不起作用,直至第9天,其师兄收到一个陌生短信提醒注意一种化学药物,才让案情获得重大进展,警方依此很快查到了犯罪嫌疑人、黄洋的寝室室友林某。
目前林某已被刑拘。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兄弟之间本应该相亲相爱,而“同室操戈”却显现出人性的残忍。
历史重演,道德沦丧到没有底线,对自己的室友投毒,下如此恨手,不应该是一个高知识分子做出来的事情,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任何理由在生命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网络负面舆情对高校形象传播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与泛滥 , 负面信息被扩大等现象仍普遍存在。许多高校
在 突发 事 件 的处 理 上 一 直处 于 被 动 , 这 表 明高 校 的舆 情 应 对 能 力 并 未 在 危 机 处 理 中显 著 提 高 。从 复旦 大 学 投 毒 案 中, 我 们也 可 以看 到 问题 的存在 , 尤其 是该 事件 引 发 的一 轮 又 一轮 的舆 论漩 涡 , 究其 原 因可 归结 为 以下几 点 : ( 1 )主动传播的意识不强。虽然复旦大学在第一时间较 为及 时地发布 了学 生的 中毒 信息 , 但是通 过后续 的关 注 , 我们 也发现校方并没有主动澄清事件 , 而是在媒体及公众的追问和 质疑声中企图大事化小' , J 、 事化了, 引发了公众舆论的热潮。 ( 2 ) 无 法直 面 质疑 , 推 卸 责任 。关 于此 次投 毒 案 , 校方 的处理 试 图通过 煽情 路 线 隐瞒事 实 , 虚 报 实情 , 这 也暴 露 出 高校缺乏危机公关时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在复旦投毒案 中主要 集 中在两 个 方 面 : 一方 面 , 为 维护 学校 声誉 牺牲 了 黄 洋 父 母 的知 情权 。在 医 院给 黄洋 做 的脑 C T显示 已经脑 死 亡的情况下, 学校为了应付蜂拥而来的媒体采访, 就牺牲黄 洋父母的知情权 , 告诉他们黄洋还有救。当黄洋去世消息 散播开后 , 学校于是又将舆论导 向引向复旦学生为黄洋祈 祷, 而 不是 反 思 复 旦该 承 担 的 责任 ; 另 一方 面 , 校方 否 认 剧 毒实验用品管理不当。关于凶犯使用的毒品来源虽然至今 公 安 部 门也 还 未 有 明确 定 论 , 但 是 复 旦 大学 官 方 发言 人 却 很 早 就宣 称 ,“ 林 某不 可 能从 实验 室途 径 获取 毒物 , 他用 的 毒 品可 能 是 网上 买 的 。 ” 其 实 回顾 近 年来 发 生 在 国 内 的校 园事故 , 高校往往缺少 主动站出来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的 魄力 , 这也为高校舆论形象蒙上了阴影 。 ( 3 )舆论引导能力不足, 带来次生伤害。案情被披露
复旦投毒事件折射大学生人际关系焦虑
复旦投毒事件折射大学生人际关系焦虑“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睡在我寂寞的回忆,你曾经问我的那些问题,如今再没人问起……”这样的旋律,为众多上过大学的人所熟悉,对于他们来说,“睡在上铺”的兄弟姐妹,是大学生活中最珍贵的回忆。
近日,复旦大学室友投毒事件却考问着“上铺兄弟”的情谊。
该校一名在读研究生因生活琐事与室友关系不和,遭到心存不满的室友投毒,致不幸身亡。
投毒事件在社会引起的广泛关注,折射出大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中的焦虑。
现象网友吐槽“室友难处”复旦投毒事件发生后,网友们纷纷发表对此事件和自身处境的感叹。
在微博和各大论坛中,不时会看到有同学抱怨自己的室友“极品”、“奇葩”、“不能忍”,回帖中也有不少同样遭遇者吐槽。
有网友在唏嘘之余,也为自己“捏了一把冷汗”。
@大连突发:清华投毒,复旦下毒,南航刺杀,噩耗频传。
还记得马加爵,忘不掉胡文海,我们活着的人,是否应该给大学同窗打个电话,尤其是同宿舍的,热泪盈眶地说一声:“大哥,感谢当年你不杀之恩。
”@小启的夏天:室友抽烟,通宵打游戏,不讲卫生,满口脏话,真心厌倦了我的大学宿舍生活。
@倪健飞:当年和下铺关系很差,洗好脚不擦干,在下铺的被面多踩几脚,才进自己被窝。
一定要善待上铺。
除了吐槽外,投毒事件也引发了许多学子对室友关系的期盼和思考。
“祈祷我们(寝室)不要走到这一步……”投毒事件曝光后不久,武昌某高校大三学生青兵(化名)在网上发帖自我反省。
曾网购巫毒娃娃诅咒室友的他,希望与室友的“长期冷战”能划上句号。
复旦投毒事件折射大学生人际关系焦虑析因宿舍关系缘何矛盾重重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室友关系的关注和思考。
一些在大学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反映,每学期都有学生因为宿舍关系处理不好而提出换宿舍的要求。
记者采访发现,生活习惯冲撞、缺乏深入交流、不良竞争心理,是导致宿舍关系紧张的三大原因。
生活习惯冲撞案例:“她穿过的丝袜经常放在电脑键盘上,用过的卫生间满地都是头发。
”广西财经学院学生小杨说,她大学宿舍有个很不讲卫生的室友引起了大家的“公愤”。
复旦大学投毒案分析与反思
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 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4· 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2013年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
2013年6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出具《上海市公安局
鉴定意见通知书》,诊断称林森浩无精神异常。
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披露,市检察院二分
案情分析与反思
复旦投毒案
目录
1.复旦投毒案回顾 2.事件反思 3.问题思考
复旦大学投毒案事件回顾
【事件回顾】
4月1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身体不适, 送至医院就诊。医院未查明病因。 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黄洋所在的寝室饮水机中发现了 残留的有毒化合物成分。 4月13日,犯罪嫌疑人林某被警方带走 ,其作案动机仍在调查。 4月15日,复旦大学微博发布通告称,黄洋病重住院,其寝室 饮水机疑似遭到投毒。 4月16日下午黄洋抢救无效死亡
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
对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评论道:‚我们的
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 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问题思考
一场投毒案折射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单薄,还是 学校的缺失? “ 前生回首今生缘,数载同窗情谊坚。” 同窗之谊从古 代传颂至今,为何屡屡出现“同室操戈”的现象?复旦大学 投毒案引发热议,有人说最可怕的不是毒药,而是人心。 本事国家栋梁之才的天之骄子们,又因何走上不归之路?
除了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之外,一些天之骄子为了一些琐事做
危机事件报道失范与对策研究——以“复旦投毒案”相关报道为例
— —
以 “ 复旦投毒案”相关报道为例
李巧 妹
( 山东 师范大学 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4)
摘 要: 全媒体 时代 , 危机事件往往在短 时间 内即可进 行跨 时空、 裂变式的传播 。危机 事件报 道失 范会影响 事件发 展, 破坏 社会 秩序 。“ 复旦 投毒案 ”是 近年来发 生的突发 危机事件 , 媒体 关于它的报道 理念 、 报道 方法和 引导舆 论的效 果对案件 的发展 产生 了一 定的影响。本文从媒体 对 “ 复旦投毒案 ”的报道入手 , 分析危机 事件报 道失 范现 象, 并对规 范该现 象提 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 “ 复旦投毒案”; 危机事件 ; 失范; 媒 介素养 中 图 分 类 号 :G 2 1 2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7)0 5 — 0 0 9 8 — 0 1
立, 但在本次事件的报道 中, 有 的媒体未深入调查 , 根据舆论将
林森浩定义为犯 罪嫌 疑人 , 这样的报道有媒介审判的嫌疑。而 媒介审判影 响司法独立 , 违背法治精神 , 损害 了当事人 的利益 , 给媒体的公 信力带来 了负面影 响 , 诱发 了大众的不 良心理 。 危机事件报 道 中, 媒体 失范会带来种 种问题 , 媒介审判会 影响 司法公 正 , 如果媒 体不对 自己的行 为加 以规范 , 则将丧失 自身所具有 的社会监督属性。 二、 规 范危机事件报道 的对策
( 一) 树 立 主 流媒 体 的 “ 意 见领 袖 ” 角 色 , 正 确 引 导舆 论
、
毒物质及来 源做了各种猜测 , 并将猜测搬 上荧幕或版 面 , 负面 舆论 泛滥 , 谣言 四起 。“ 事无 巨细 , 只要 网民发布 了与此事有关 或 者类似 的信 息 , 不管有 没有确切依据 , 媒体都抢着 报道 以吸 引眼球。 ”[ “ 处于激动人群 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 ‘ 被 暗示性 ’ , 周 围人 的话语 、 表情、 动作乃 至现场 的气氛 , 对 他都成 为有力 的暗示 和刺激 , 使他 的信念 、 思维和行 为方式迅速 与现 场的人群融为 体。 ” 在 “ 复旦投毒案 ”中 , 公众 的舆论 出现一边倒 的倾 向, 普遍 认为林森 浩应被处 以死 刑 , 而处 于 “ 沉 默的螺旋 ”底 端 的倾 向于反对死刑 的公众则 在这种群体 的暗示下渐渐 隐藏 自己的声音 , 转 向支持死刑 。另外 , 受到群体 的感染 , 群体 成员 会失 去理性 的 自控 能力 , 对来 自外部 的刺激表 现 出一种本 能 的反应 。经 过群体感染 , 一种情绪 、 一种观点会 迅速支配整个 人群 , 并迅速 引发 整个人群 的激烈行为 。 媒体具有 议程设置 的功 能 , 它对 什么事件进行 报道 , 进 行 什 么 样 的报 道 , 影 响着 公 众 对 外 部 世 界 的认 识 。公 众 对 于 “ 复 旦投毒案 ”的了解基 本来 源于媒体 的报道 , 如果媒体单纯迎合 公众非理性舆论 , 则会煽动非理性 的言论和活动 。 ( 二) 过度挖掘案件本 身之 外的 细节 , 喧宾夺 主 , 哗众取宠 许 多媒体 过度挖 掘案件 以外 的事宜 , 给案 件 中的受 害人 和犯 罪嫌 疑人 贴上各种 标签 。在谈 及林 森浩 时 , 媒 体多形 容 其 性格孤 僻 、 妒忌心 强、 与导师关 系不好 、 在 杀人后 还看 过一 部杀人 电影等 ; 而 在叙述黄 洋时 , 多 以活泼开朗 、 为人随和 、 热 爱 慈善事业 、 富有 同情心来 形容他的性格 ; 在谈到双方 的家庭 时, 对于林森浩的家庭 多以 “ 家境不错”形容 , 而黄洋家是 “ 家 境一般 ” ; 庭 审结果 出来时 , 媒体在刻 画黄洋 的父亲 时多用 “ 痛 哭 ”画面 , 而林森浩 的父 亲林尊耀则一直 “ 高喊上诉 ” 。媒体 报道呈现严重倾 向性 , 有失 客观报道 的准则 。 另外, 媒 体 的大批报 道 中过度讲 述了犯 罪嫌 疑人林 森浩 作 案 的手 段和所 使用 的有毒物 质 , 在视频 中 以动 画 的形 式再 现作 案场景 , 虽然有助 于普 通公众理解案件 过程 , 但 这种事无 巨细地报道犯 罪嫌疑人作案过程 , 可能会 引起公众 的效仿 , 不 利 于社 会安定 。 ( 三 )借 助 舆 论 未 审先 判 , 有媒 介 审 判倾 向 “ 复 旦投毒案 ”的舆论 漩涡随着事件 的发展越来越 大 , 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摘要网络舆论,是最近几年兴起的用来批判、评价时事等等的一种方式。
在网络上实施的公众舆论,整个社会已经对它的现状和冲击力开始进行了强烈的关注和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其舆论具有的影响力有它积极影响的同时,当然又有消极的影响。
我们要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充分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然而,对于负面的效应,我们就要采取对应的措施,让其舆论的危害性降到最小。
在当前的新兴媒体下,出现了大量公众议题,这些公众议题就变成了用来召集公众意愿、表达个人观点的重要平台。
因为有网络媒体从业者的价值观取向、传媒行业市场的竞争、社会特殊的政治环境、个人或群体的认知偏见以及国际舆论斗争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于网络舆论的作用机制现在还并不够完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网络舆论影响力积极影响的发挥。
通过分析“复旦投毒”案发展进程中的中的网络舆论,剖析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论影响力分析复旦投毒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s used as a criticism, a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current affairs and so on.Implementation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the whole society to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impact to the strong concern and discussion.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public opinion has the influence has its positive influence at the same time, of course, had a negative effect.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s positive side, give full play to its supposed to function;However, for the negative effect, and we will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minimize the dangers of public opinion.Under the current new media,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public issues, the public issues becomes used to summon the public will, important platform of expressing personal opinions.Because of the values orientation of network media practitioners, media industry market competition, social spe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 individual or a group of cognitive biases an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reasons such as international opinion struggle, and now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网络舆论综述 (1)1.1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及特征 (1)1.1.1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界定 (1)1.1.2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特征 (2)2.复旦投毒案中的网络舆论 (3)2.1 复旦投毒案事件回顾 (3)2.2 复旦投毒案中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 (3)2.2.1 网络舆论的特征 (3)2.2.2 复旦投毒案中的网络舆论主要有以下: (4)2.2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 (5)2.2.1帮助政府考察民情 (5)2.2.2有利于给予公众知情权 (6)2.2.3利于更多公众的参与 (6)2.2.4 有利于增大社会监督 (6)2.4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力 (6)2.4.1散播谣言误导民众 (6)2.4.2加剧了网络道德失衡 (7)3.如何应对网络舆论 (9)3.1网络舆论出现这种负面影响的原因 (9)3.1.1网民群体意识的自我膨胀 (9)3.1.2网络传播的特点导致的 (9)3.1.3网络舆论主体道德责任感缺失 (10)3.2网络舆论环境下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11)3.3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及措施 (11)3.3.1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技术监控 (11)3.3.2加强网络舆论主体的道德建设 (12)3.3.3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法律监督 (14)结语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1.网络舆论综述所谓的网络舆论,就是除了我们以前了解的舆论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各种平台,如:微博、论坛等,讨论、表达社会上的一些事情或者近期的热点话题。
由于现在网络的大范围使用,还有其功能的飞速发展等等原因,网络舆论一旦发生,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就会特别大,对涉及的人、事的影响也会很大。
所以,它唯一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和散播特点也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1.1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及特征1.1.1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界定网络舆论影响力,这个定义是在网络文化和新媒体被认知了的同时出现的。
究竟什么是网络舆论影响力,或者说如何界定它,现在都没有一个一致的明确的观点或概念。
接下来本文讨论的网络舆论影响力,主要是指借助各种传播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等,网络媒体向网民传递出他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然后可以得到一些数据,即网民和网络媒体在社会认知、判断或者决策上到底有多少一致观点和看法的力度。
故网络舆论的实质还是网络媒体通过一些网络传播方式对民众和社会产生影响的力度。
网络舆论影响力也有它独特的表现内容:网民的忠诚度及粘着性与哪个贴吧或者博客的人气指数。
网民获取了网络媒体发布的网络内容,获得一些相关信息,在情感上得到了一些满足,这样就可以让网民对网络媒体保持一定的忠诚度。
要想知道有没有网络媒体影响力,就要看有没有得到网民的关注,还有网民接收到信息后有没有转变观念或者采取一些行动上。
1.1.2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特征舆论,通常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公共、公开、广泛、急迫、和评价。
网络舆论也是舆论的一种,当然不例外也有上面那些特征。
但是,它毕竟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所以,它还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如下:(1)敏捷性。
由于网络自身可以快速传播或获取信息的特点,所以网络舆论可以在短时间内很轻松、快捷的在各处广泛的被传播,再被受众获取,从而时间和空间上都变少了,显得更敏捷,快速。
(2)多样性。
发布或表达意见的人的价值观或意识都是多种多样的,还有信息的互相交错,整合再传播,或者可以毫无限制的传播,最终肯定就导致了网络舆论的多样性。
(3)复杂大量性。
毋庸置疑,在网络这个介质上,舆论传播的信息量肯定是大量的、繁多的。
所以很短时间内,我们可以看到其内容可以达到相当繁多复杂的状态。
2.复旦投毒案中的网络舆论2.1 复旦投毒案事件回顾2013年4月15日,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一条由复旦大学官方发布的,向社会说明了该校的一名研究生因饮用宿舍饮用水后中毒,病情相当严重。
这条微博的内容为:该校一名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在4月1日因为身体不适被送入医院,经过专家的很多诊断仍然没有查出病因,就请警方介入调查。
上海警方调查后发现,在出事的这名学生的寝室饮水机的水里面检测出了某有毒化合物的相关成分。
过了两天,大致认为同寝室的林某有一定的嫌疑可能。
发布了关于这件事的微博之后,相当多的网友都转发这条微博并且评论,全社会顿时对这件事开始热议。
2.2 复旦投毒案中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2.2.1 网络舆论的特征在前面的内容里我们提到了:(1)敏捷性。
时间和空间上都变少了,显得更敏捷,快速。
(2)多样性。
发布或表达意见的人的价值观或意识都是多种多样的,还有信息的互相交错,整合再传播,或者可以毫无限制的传播。
(3)复杂大量性。
舆论传播的信息量肯定是大量的、繁多的。
2.2.2 复旦投毒案中的网络舆论主要有以下:◆转发有关部门的通告。
在事情发生的最开始,各大媒体不断转发复旦大学发出的关于这事的通告,还有公安局对案件的调查结果。
◆深查当事人。
发生一段时间后,这要涉事的人的身世都被疙瘩媒体探究。
◆调查毒品的来源。
主要查了毒品到底是买的还是从实验室拿出来的这个问题。
◆猜测做案动机。
网友和媒体在网络上对嫌疑人为什么会作案做了一些假设和推测。
◆类似联想。
通过此事,媒体在中后期翻出了之前类似的校园事件。
也纷纷开始关注。
◆部分媒体强调冷静。
一阵高潮过后,其中一部分媒体开始拿出自己姿态,呼吁社会各界冷静下来,不要一味的去探究和指责或者只看到表明的一些的东西,也转发微博称“对作案动机还没给出准确无误的回答”等官方通告来提醒社会各界不要将事情愈演愈烈,应该静下来,思考一些应该思考的东西,比如:当代校园教育等等。
◆海量评论。
事情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对这件事情的评论各种各样,网上随便一搜都是各种观点和看法,譬如很质疑大学现在的教育质量,如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否真正实施了,或者不可思议大学里的这样类似的事情怎么会这么多等等。
此事件反应的主要内容基本是涵盖了网络舆论的几大特征的,即:敏捷性、多样性、复杂大量性。
2.2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根据探究对国内近几年发生的重大舆论事件发现,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起到了一些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正面的积极作用。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组成部分中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帮助政府考察民情因为网络它是个开放自由的空间,所以各种各样的公民都可以在这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不管有什么事情发生,对这件事情有什么有什么相应的看法,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表达出来,很自由,基本上不需要的很大的顾忌。
互联网在不断的强大,这位网络舆论的扩大也提供的分成好的条件。
所以,这些都可以让党和政府方便快捷的了解群众的想法,对民情的考察是非常有帮助的,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一定要下基层才能知道群众的心声。
其中被党和政府关注也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现实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事,开始被大家关注,然后网友开始发帖发布,各种知名媒体开关注,开始采访和报道,这样就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相互交错,不断作用循环,网友不断评论各种,一些代表民众的意见、观点、看法就被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