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朱河中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中外历史比较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朱河中学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近代中外历史比较学
案
一、近代中外历史比较的价值
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史有了实质性意义,拉开了近代世界历史的序幕。拉开这一大幕的欧洲国家,率先登上历史舞台。14-18世纪的世界近代史主要是欧洲的近代史,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产生和发展,欧洲率先走向近代。对财富的渴望与追求,对基督教文明的执着信念,驱使欧洲人走向整个世界,伴随着血腥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亚、非、拉被迫卷入这一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被动承受者。按唯物史观的观点,这一现象和进程的根本驱动力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放性与扩张性。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原料和市场的无限的追求,促发了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又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整个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最终形成为一体。
近代世界历史的主宰者是欧洲强国,中国等亚洲国家是被动的承受者。然而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等国家如何在被动中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通过中外对比可以发现一些脉络,得到有益的启示。
三、近代中外历
史比较(角度的选择与点的确定)
1.政治:鸦片战争以前中英政治制度;
2.经济:工业化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与交通通讯工具的革新
3.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与近代西学东渐的潮流
4.科技:中西科技发展及影响
5.其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对同一时期中国的影响。
四、近代中外历史比较例说
1.清对外政策与世界趋势
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乾隆帝写过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这首诗表明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
据此回答:(1)此诗反映了当时清朝的什么对外政策?分析这一政策得以实施的经济基础。
(2)结合当时世界形势的发展趋势扼要评价这一外交政策。
2.中英政治制度比较
材料一商业的发展使得种植葡萄和橄榄比种粮食更有利可图,结果产生了新的富户,但又使那些不能投资葡萄因或橄榄因的农民陷入贫困。贫困的农民由于竹不清债务而沦为半奴隶状态,显然几乎就要反叛。贵族统治者为制止这场阶级间的战事,便宣布紧急将权力交给一个名叫梭伦的商人。——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政治制度……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四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某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
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摘选自《人民日报》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当时的社会状况。上述状况导致古希腊产生了怎样的政治体制?(3分)
3.中西思想文明史比较
材料一孔子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百度·百科
材料二 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百度·百科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认识有何不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6分)
(3)通过以上对东西方思想文明的对比,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2分)
4.工业文明时代大国崛起
材料一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陆地在这里结束,海洋从这里开始。”
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
(1)西葡率先开启大国崛起这一历史大幕的条件是什么?
材料二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
(2)近代英、美、德三国是如何建立了近代国家制度,促进国家崛起的?
图表一 1820—1850
(3
材料四“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我们的棉花长期以来栽培在美国南部,现已扩展到地球每个温暖地区。”(4)概括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
图表二:1870—1913
(5
起原因。
(6)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哪些?
5.文明史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感慨地写道:“1897年是维多利亚女王执政60周年。庆典活动使人不禁回想起60年来的种种往事。抚今追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400年前……哥伦布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在这4个世纪中,几乎所有的非西方世界,不是沦为西方的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
结合历史,回答问题:(1)维多利亚女王即位时,英国有着怎样的世界地位?
2)汤因比写作这段文字时,英国的世界经济地位和殖民霸主地位分别受到了哪两个国家的挑战?说明理由。
(3)用具体事例说明“非西方世界,不是沦为西方的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
(4)如何评价汤因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
五、真题演练
1.马克思曾说:“…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出现马克思所提的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和专制统治 B.清朝皇帝不需要任何国外的手工业物品
C.中国根本没有进行工业革命的必要 D.郑和下西洋这种做法没有持续下去
2.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
3.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欧风美雨的影响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服饰质地的不同④服装款式的差异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4.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到1949年的民族资本家,你可能的经历是
①甲午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你开始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比较好②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③20世纪20年代,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发展比较顺利⑤抗日战争胜利后很长时间,经营条件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