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用例设计
测试用例设计的重点
![测试用例设计的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19aeb1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d.png)
测试用例设计的重点测试用例设计是软件测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旨在验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是否符合预期。
一个好的测试用例设计能够帮助测试团队更好地发现软件中的缺陷,提高测试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介绍测试用例设计的重点。
一、功能测试用例设计功能测试用例设计是测试用例设计的首要任务。
在设计功能测试用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功能覆盖:功能测试用例应该覆盖系统中的所有功能模块和操作。
测试人员需要仔细分析需求文档,将每个功能模块拆解成独立的测试用例,并确保每个测试用例都能够完整地覆盖对应的功能点。
2. 边界条件:边界条件是指输入值或操作的最大值、最小值、临界值等。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需要特别关注边界条件,并编写相应的测试用例来验证系统在边界条件下的行为。
3. 异常情况:异常情况是指系统在非正常操作或输入下的行为。
测试人员需要设计针对各种异常情况的测试用例,以验证系统能否正确地处理异常,并给出合理的提示或错误信息。
4. 交互测试:在设计测试用例时,需要考虑系统与用户或其他系统之间的交互。
测试人员可以设计一些典型的用户场景,来验证系统在不同的交互情况下的行为。
二、性能测试用例设计性能测试用例设计是测试用例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设计性能测试用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负载测试:负载测试是指通过模拟多个用户同时访问系统,来测试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表现。
测试人员需要设计一系列负载测试用例,包括逐步增加负载、峰值负载、持续负载等,以验证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
2. 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指通过模拟大量用户同时访问系统,来测试系统在极限负载下的性能表现。
测试人员需要设计一些压力测试用例,以验证系统在高并发情况下的性能。
3. 稳定性测试:稳定性测试是指通过长时间运行系统,来测试系统在连续运行下的性能表现。
测试人员需要设计一些稳定性测试用例,以验证系统在长时间运行情况下是否会出现性能问题。
三、安全测试用例设计安全测试用例设计是测试用例设计的另一个重点。
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有哪些
![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b5126c3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f.png)
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有哪些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有很多种。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1. 等价类划分法:将输入条件或输出条件划分为若干个等价类,从每个等价类中选取一个典型值作为测试用例。
例如,对于一个账号注册的系统,可以将用户名输入划分为长度不超过10个字符和超过10个字符两个等价类,然后选取一个符合条件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2. 边界值分析法:测试用例中包含一些边界值,例如最大值、最小值、临界值等。
边界值往往比一般的值更容易引发错误。
例如,对于一个计算器的系统,在测试除法功能时,可以设计测试用例为除数为0、除数为1和除数为-1的情况。
3. 错误推测法:根据错误推测的原理,假设程序的某个部分可能发生错误,并设计测试用例来验证。
例如,对于一个在线商城的系统,在提交订单时,在错误推测的基础上,设计测试用例验证逻辑错误(如用户未登录时无法下单)或输入错误(如购买数量为负数时无法提交)。
4. 因果图法:将输入条件和输出条件按照因果关系进行组合,从而得到覆盖所有可能情况的测试用例。
例如,对于一个购物车功能的系统,因果图法可设计测试用例组合为加入商品、减少商品、删除商品、结算等操作之间的组合情况。
5. 结构化测试方法:根据软件的内部结构,设计测试用例以覆盖各个模块、分支和路径。
常用的结构化测试方法有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路径覆盖等。
例如,对于一个条件判断的系统,可以设计测试用例来验证每个条件的真假时不同分支的执行情况。
6. 随机测试方法:通过随机生成测试用例的方式进行测试。
随机测试可以覆盖较大的输入空间,但可能无法覆盖所有的边界条件和特殊情况。
例如,对于一个随机生成数字的系统,可以设计测试用例来验证生成的数字是否在指定范围内,并验证系统对于边界情况的处理。
7. 场景测试方法:根据实际使用场景,设计测试用例来模拟真实环境下的操作和交互。
场景测试可以更好地模拟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和需求。
例如,对于一个电子邮件系统,可以设计场景测试用例来模拟用户注册、发送邮件、收取邮件等真实操作。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f5c5185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c.png)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测试用例设计是软件测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合理的测试用例设计,可以全面地验证软件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性能是否满足要求、稳定性是否可靠等。
在测试用例设计中,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来确保测试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下面我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1. 等价类划分法等价类划分法是一种基于输入数据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它将输入数据划分为若干等价类,每个等价类包含了一组具有相同特征和行为的输入值。
然后,从每个等价类中选择一个典型的输入值作为测试用例。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尽量少的测试用例下,可以覆盖到不同的输入条件。
例如,对于一个要求输入年龄的功能,可以划分为小于0岁、0到17岁、18到65岁、65岁以上等等等价类。
2. 边界值分析法边界值分析法是在等价类划分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边界情况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边界值通常是系统能够处理的最小和最大输入值。
通过测试边界值,可以发现输入值是否能够正确地被系统处理。
例如,对于一个要求输入1到100之间的数字的功能,可以设计测试用例分别为0、1、2、99、100、101等。
3. 错误推测法错误推测法是基于测试人员的经验和直觉来推测可能出现的错误情况,并针对这些错误情况设计测试用例。
这种方法更关注于系统对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
例如,对于一个邮件发送功能,可以设计测试用例来测试系统在网络不稳定、收件人邮箱不正确、邮件附件过大等错误情况下的反应。
4. 状态转换法状态转换法是针对有状态的系统进行测试用例设计的一种方法。
通过分析系统的状态变化,设计测试用例来覆盖各个状态和状态之间的转换。
例如,对于一个订单处理系统,可以设计测试用例来覆盖订单的创建、支付、发货、取消等各个状态。
5. 正交实验法正交实验法是一种基于统计学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它通过对系统的各个因素进行组合,设计最少的测试用例来覆盖尽可能多的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于系统的因素比较复杂,测试用例组合爆炸的情况。
例如,对于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可以设计测试用例来测试不同的商品类别、商品属性、支付方式等组合情况。
测试用例的设计
![测试用例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530ed8331b765ce0408141e.png)
软件工程
测试用例设计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以黑盒测试法设计 测试用例为主,白盒测试法设计测试用例 为辅。并可以考虑以下测试策略: l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使用边界值分析设计测 试用例; l必要时采用等价类划分法补充用例; l必要时再用错误推测法补充用例; l对照程序内部逻辑,检查已设计用例的逻 辑覆盖。根据程序可靠性要求,补充用例 使之达到规定的逻辑覆盖要求。
第一步:将详细设计结果或程序编码映射成程 序控制结构图。
第二步:根据程序控制结构图计算程序的环形 复杂度。
第三步:确定线性独立路径的基本集合。 第四步:设计测试用例,确保基本路径集中每 条路径的执行。
软件工程
1.2 黑盒测试法用例的设计
黑盒测试法用例的设计有等价类划分、 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等。根据这些方法来 生成测试用例,可以提前到需求分析阶段或 设计阶段。同时使用这些方法很可能发现白 盒测试不易发现的其他类型的错误。
(满足A≤1,B=O,A≠2和x>1的条件) 【{A=1,B=1,X=1},{A=1,B=1,X=1}】
(满足A≤1,B≠O,A≠2和x≤1的条件)
覆盖sacbed 覆盖sabed 覆盖sabed 覆盖sabd
软件工程
2. 基本路径测试
使用这种技术设计测试用例时,首先计算程 序的环形复杂度,并用该复杂度为指南定义执行 路径的基本集合,从该基本集合导出的测试用例 可以保证程序中的每条语句至少执行一次,而且 每个条件在执行时都将分别取真、假两种值。基 本路径测试技术设计测试用例的步骤:
测试用例的几种常用设计方法
![测试用例的几种常用设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487938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1.png)
测试用例的几种常用设计方法测试用例是软件测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确保软件质量至关重要。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可以采用多种不同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1.等价类划分法(Equivalent Partitioning)等价类划分法是一种基于输入数据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它将输入数据划分为若干等价类,每个等价类中的数据具有相同的功能和处理方式。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只需要选择每个等价类中的一个或几个代表性的测试数据进行测试即可。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测试用例的数量,同时保证测试覆盖面。
2. 边界值分析法(Boundary Value Analysis)边界值分析法是一种基于输入数据边界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它关注输入数据的边界条件,通常在输入数据的最小值、最大值和边界附近选择测试用例。
这是因为在边界处发生的错误往往比在其他地方发生的错误更容易被发现。
通过边界值分析法设计的测试用例可以提高测试效率和覆盖度。
3. 错误推测法(Error Guessing)错误推测法是一种基于经验和直觉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它假设测试人员能够猜测到软件中潜在的错误,并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来验证这些错误。
这种方法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测试技术或规则,而是基于测试人员的经验和洞察力。
错误推测法可以应用于各种测试阶段,并且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软件。
4. 决策表法(Decision Table)决策表法是一种基于规则和条件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它使用表格来表示系统的决策条件和相应的动作结果。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可以根据表格中的各种条件组合来选择相应的测试用例。
决策表法对复杂的业务逻辑和条件约束非常有效,可以提高测试覆盖范围和准确性。
5. 状态转换法(State Transition)状态转换法是一种基于系统状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它将系统的不同状态和状态之间的转换关系进行建模,并选择相应的测试用例来验证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行为。
状态转换法适用于具有明确状态转换关系的系统,例如有限状态机。
0到100分设计测试用例
![0到100分设计测试用例](https://img.taocdn.com/s3/m/06c4e06b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7a.png)
0到100分设计测试用例摘要:一、测试用例设计的重要性1.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2.测试用例的作用3.测试用例设计的原则二、0到100分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1.等价类划分法2.边界值分析法3.错误推测法4.场景法5.因果图法6.判定表驱动法7.功能图法三、测试用例设计的实践与优化1.确定测试目标2.分析需求和功能3.选择合适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4.制定测试计划5.执行测试用例6.分析测试结果7.优化测试用例设计四、总结1.测试用例设计在软件测试中的重要性2.不同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的优缺点3.如何提高测试用例设计的质量和效率正文:一、测试用例设计的重要性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而测试用例设计则是软件测试的核心。
测试用例是测试人员进行测试的依据,通过对软件的各种输入和操作进行验证,以发现潜在的缺陷和问题。
一个好的测试用例设计可以有效提高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减少开发和维护成本,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二、0到100分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1.等价类划分法:将可能的输入数据分为相似的组,每组中的数据都能使被测程序产生相同的输出。
等价类划分法可以有效减少测试用例数量,提高测试效率。
2.边界值分析法:针对程序的边界条件进行测试,边界值分析法有助于发现程序在边界情况下的逻辑错误和异常行为。
3.错误推测法:基于程序员的经验和直觉,推测程序中可能存在的错误,设计测试用例进行验证。
4.场景法:根据实际场景和用户需求,模拟用户操作和程序运行过程,设计测试用例。
5.因果图法:通过分析程序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因果关系,设计测试用例。
6.判定表驱动法:根据程序的逻辑判断条件,设计测试用例,用于验证程序的分支和循环逻辑。
7.功能图法:通过绘制程序功能图,分析各功能模块之间的接口和调用关系,设计测试用例。
三、测试用例设计的实践与优化1.确定测试目标:明确测试的目的和范围,为测试用例设计提供依据。
2.分析需求和功能:深入了解软件需求和功能,找出潜在的测试需求和风险点。
测试用例 设计方法
![测试用例 设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0648a2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6.png)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主要根据需求、功能规格、接口规范等来设计测试用例,不需要了解内部实现细节。
2. 白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主要根据源代码结构、逻辑覆盖、路径覆盖等来设计测试用例,需要了解内部实现细节。
3. 等价类划分法:将输入条件划分为若干个等价类,从每个等价类中选择一个测试用例进行测试,以覆盖不同情况。
4. 边界值分析法:主要关注输入条件的边界值,选择邻近边界值和边界值本身作为测试用例。
5. 因果图方法:通过绘制因果图,将各种因素和对应的测试用例联系起来,以确定测试用例的设计。
6. 正交试验方法:将多个因素进行组合,选取各个因素的不同取值,以确定测试用例的设计。
7. 检查表法:根据需求规格和功能说明等编制一个检查表,从每个检查表中选
择一个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8. 错误推测法:通过推测可能发生的错误,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以覆盖这些错误的情况。
对于测试用例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项目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设计。
同时,还需要考虑测试用例之间的覆盖率,以确保对系统的功能进行充分的覆盖和测试。
测试用例设计的常见方法总结
![测试用例设计的常见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5f8f7a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d.png)
测试用例设计的常见方法总结测试用例设计是软件测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决定了测试的覆盖范围和测试的质量。
合理有效的测试用例设计可以发现更多的错误,提高软件质量。
本文将总结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包括黑盒测试方法、白盒测试方法和灰盒测试方法。
1. 黑盒测试方法黑盒测试方法是基于软件系统的功能需求和规格说明,而不考虑内部结构和实现细节的测试方法。
黑盒测试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功能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工作。
常见的黑盒测试方法包括:1.1 等价类划分法:将输入和输出的数据分为等价类,从每个等价类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有效和无效的数据作为测试用例。
1.2 边界值分析法:选择输入数据的边界值和边界值周围的值作为测试用例,以发现潜在的错误。
1.3 决策表测试法:生成决策表,根据决策表的规则设计测试用例,以覆盖所有可能的条件和结果组合。
1.4 直觉法:依据个人的直觉和经验设计测试用例,对于特定的软件系统或特定的功能点可以提供较好的测试覆盖。
2. 白盒测试方法白盒测试方法是基于软件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实现细节的测试方法。
白盒测试的目的是检验程序的逻辑结构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的代码路径。
常见的白盒测试方法包括:2.1 语句覆盖:确保每个语句至少被执行一次。
2.2 判定覆盖:确保每个判定(条件)的所有可能取值至少被覆盖一次。
2.3 条件覆盖:确保判定的每个条件的所有可能取值至少被覆盖一次,包括真值和假值。
2.4 路径覆盖:覆盖所有可能的路径,包括正常路径、异常路径等。
2.5 边界值覆盖:选择边界值和边界值周围的其他值作为测试用例。
3. 灰盒测试方法灰盒测试方法综合了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的特点,既考虑功能需求,又考虑内部结构和实现细节。
常见的灰盒测试方法包括:3.1 因果图测试法:通过分析系统功能和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设计测试用例,以覆盖各种情况下的因果关系。
3.2 正交实验设计法:通过正交表设计测试用例,以尽可能减少测试用例的数量和重复覆盖的情况下,达到最优的覆盖率。
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
![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b80a01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fa.png)
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
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边界值分析法:选择输入值的边界值进行测试,例如最小值、最大值、边界附近的值等。
这样可以发现输入值的边界条件下的异常行为。
2. 等价类划分法:将输入值划分为等价类,选择每个等价类中的一个典型值进行测试。
这样可以减少测试的工作量,同时覆盖了每个等价类的典型情况。
3. 错误推测法:基于对系统的了解和分析,推测可能出现的错误情况,并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
例如输入错误的格式、越界值、空值等。
4. 场景法:基于用户使用系统的场景,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
例如用户注册、用户登录、提交订单等。
5. 因果图法:通过建立因果图来分析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因果关系设计测试用例。
例如输入不同的条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可以设计多个测试用例来覆盖这些情况。
6. 状态转换法:针对具有多个状态的系统,设计测试用例以覆盖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行为。
例如登录系统的不同用户角色,每个角色所能执行的操作不同,可以设计测试用例来覆盖这些情况。
7. 过程检查法:设计测试用例来验证系统的各个过程是否符合要求。
例如输入数据后系统的处理过程、数据传输过程等。
以上是常用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根据具体的测试需求和系统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哪些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aa7e6e0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a.png)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哪些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以下几种:1. 等价类划分法(Equivalence Partitioning):根据输入数据的特征,将输入数据集划分成若干个等价类,从每个等价类中选取一个代表作为测试用例。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测试用例的数量,同时保证覆盖了不同输入数据的情况。
2. 边界值分析法(Boundary Value Analysis):在等价类中,选取边界值进行测试,因为通常边界值处更容易出现错误。
对于输入数据,选取它的最小值、最大值和边界值的前后一个值作为测试用例。
3. 错误推测法(Error Guessing):根据过去的经验和直觉,识别潜在的错误和缺陷,并设计测试用例来验证这些错误和缺陷。
这种方法主要依赖测试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力。
4. 因果图法(Cause-Effect Graphing):根据系统或软件的功能和逻辑关系绘制因果图,然后从中选择特定的情况进行测试。
这种方法可以确保覆盖到所有可能的输入和条件组合。
5. 决策表测试法(Decision Table Testing):根据系统的规则和条件,建立一个决策表,表中包含各种可能的输入和对应的输出。
然后选择不同的条件组合进行测试,确保覆盖了所有的规则。
6. 认知测试方法(Cognitive Testing):根据用户使用软件的心理逻辑和思维方式,设计测试用例。
测试人员需要理解用户的需求和预期行为,从而设计出符合用户思维方式的测试用例。
7. 数据驱动测试方法(Data-Driven Testing):根据系统或软件的逻辑关系和各种输入数据,设计测试用例。
可以使用测试数据生成工具来生成测试用例,或者利用现有的数据进行测试。
8. 状态迁移法(State Transition Testing):适用于测试涉及状态转换的系统或软件。
根据系统的状态图或状态转换图,设计测试用例来覆盖不同的状态转换路径。
9. 随机测试方法(Random Testing):随机选择输入数据进行测试,以发现可能被疏忽的错误和缺陷。
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有哪些
![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00b2586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9.png)
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有哪些1. 边界值测试(Boundary Value Testing)边界值测试是一种基于边界值的测试方法,它关注输入和输出的最大和最小边界。
边界值测试的思想是在输入的边界上测试系统的行为,并且假设系统在边界附近的行为可能有问题。
该方法通常用于验证系统在边界处的正确性。
示例:假设有一个需要输入1到100之间整数的系统。
边界值测试的用例可能包括:-输入1,期望结果为有效输出;-输入100,期望结果为有效输出;-输入0,期望结果为错误提示;-输入101,期望结果为错误提示。
2.等价类划分测试(Equivalence Partitioning)等价类划分是一种基于功能特性的测试方法,它将输入和输出划分为等价类,每个等价类具有相同的功能行为。
通过选择一个测试用例来代表每个等价类,可以大大减少测试用例的数量,同时保持测试的有效性。
示例:假设有一个需要验证用户年龄的系统,年龄范围在0到100之间。
等价类划分的测试用例可能包括:-选择代表0到17岁的年龄范围,期望结果为错误提示;-选择代表18到65岁的年龄范围,期望结果为有效输出;-选择代表66到100岁的年龄范围,期望结果为有效输出。
3. 决策表测试(Decision Table Testing)决策表是一种将可能的输入和操作映射到预期结果的表格形式。
它用于测试根据不同的组合条件而采取不同行动的系统。
决策表测试通过使用决策表来设计测试用例,可以提高测试覆盖率并捕捉系统中各种可能的情况。
示例:假设有一个系统根据不同的入口和出口温度来控制空调的冷热程度。
决策表测试的用例可能包括:-当入口和出口温度都低于设定值时,期望结果为打开制冷;-当入口和出口温度都高于设定值时,期望结果为打开制热;-当入口温度低于设定值,但出口温度高于设定值时,期望结果为关闭空调。
4. 状态转换测试(State Transition Testing)状态转换测试方法用于测试系统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
常见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
![常见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a25b8e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c0.png)
常见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一、等价类划分法。
这就像是把东西分类哦。
比如说,我们要测试一个输入框能接受的数字范围。
如果规定是1到100之间的整数,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范围分成几个等价类。
像1到10是一类,11到50是一类,51到100是一类。
为什么这么分呢?因为在每个小类里,它们的性质差不多呀。
对于1到10这个小类,我们只要测试其中一个数字,比如5,就大概能知道这个小类里其他数字的情况啦。
这就好像一群小伙伴,他们都有相似的特点,测试了一个就大概了解一群啦。
二、边界值分析法。
这个可有趣啦。
还是上面那个1到100的输入框例子哦。
最容易出问题的往往是边界的地方呢。
那我们就得重点测试1和100这两个边界值,还有比1小一点的,像0,比100大一点的,像101。
就像走在悬崖边,最危险的就是边缘那一块啦。
边界值就像是那些特殊的小伙伴,他们处在边缘位置,得特别关注他们,因为他们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呢。
三、决策表法。
想象一下我们在做选择。
比如说要去旅游,天气是晴、雨、雪,交通工具是汽车、火车、飞机,目的地是海边、山区、城市。
这时候就可以用决策表啦。
把各种情况列出来,像天气晴的时候坐汽车去海边怎么怎么样,天气雨的时候坐火车去山区又怎么怎么样。
这样就把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考虑到了,就像把所有旅游的路线和情况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一个都不落下,是不是很有条理呢?四、因果图法。
这有点像找事情的因果关系呢。
比如说,有个系统登录功能,密码正确和用户名正确是原因,能成功登录就是结果。
但是呢,如果密码错误或者用户名错误,就不能登录啦。
我们就可以用因果图把这些关系画出来,就像画一个小地图一样,把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都清楚地展现出来。
这样在测试的时候,就知道该怎么去操作,去验证这些因果关系是不是正确啦。
五、场景法。
这个就像是在演小话剧一样。
比如说测试一个电商网站的购物流程。
从用户登录,到挑选商品,加入购物车,结算,支付,每一步都是一个场景。
我们要按照这个场景一步一步地去测试,就像演员按照剧本表演一样。
测试用例设计模型
![测试用例设计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201fba2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0.png)
测试用例设计模型测试用例设计模型是软件测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用于指导测试人员如何设计和执行测试用例,以确保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测试用例设计模型的概念、常用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一、测试用例设计模型的概念测试用例设计模型是指在软件测试过程中,根据需求和设计文档,结合测试目标和测试策略,设计出一系列具体的测试用例的方法和模型。
它可以帮助测试人员全面而有效地覆盖软件的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从而发现潜在的缺陷和问题。
二、常用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1. 等价类划分法:将输入域划分为若干个等价类,选择代表性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测试用例的数量,提高测试效率。
2. 边界值分析法:在等价类划分的基础上,选择边界值进行测试。
因为边界值往往是引发问题的关键点,通过对边界值的测试,可以发现更多的缺陷。
3. 决策表测试法:将系统的决策规则转化为决策表,根据决策表设计测试用例。
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的业务逻辑和多条件判断的场景。
4. 状态转换测试法:对于有状态的系统,通过设计不同的状态转换路径和事件触发条件,设计测试用例。
这样可以测试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行为和响应。
5. 错误推测法:根据对系统的了解和经验,推测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异常情况,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发现一些隐蔽的问题。
三、测试用例设计的注意事项1. 测试用例应该具有独立性,每个测试用例之间应该相互独立,不会相互影响。
2. 测试用例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可以多次执行,以验证软件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 测试用例应该具有可测性,即能够明确判断测试结果的正确与否。
4. 测试用例应该具有全面性,能够覆盖软件的各个功能和场景。
5. 测试用例应该具有可追溯性,能够追踪到测试用例的来源和设计依据。
6. 测试用例应该具有可扩展性,能够适应软件的变化和升级。
7. 测试用例应该具有可读性,能够清晰地表达测试的目的和步骤。
总结:测试用例设计模型是软件测试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测试用例设计,可以提高测试效率和测试覆盖率,发现更多的缺陷和问题。
简述测试用例的设计原则
![简述测试用例的设计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6b82350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22.png)
简述测试用例的设计原则
测试用例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一致性原则:测试用例的设计应该保持一致,即同一类测试目标的用例应该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方式。
2. 完备性原则:测试用例应该覆盖系统的所有功能和边界条件,以确保能够发现潜在的问题。
3. 可读性原则:测试用例应该简单清晰、易于理解和执行,以便测试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执行用例。
4. 独立性原则:测试用例应该相互独立,用例之间的执行顺序和结果不应该相互影响。
5. 可复用性原则:测试用例应该可复用,以便在不同的测试阶段和场景中使用。
6. 可维护性原则:测试用例应该易于维护,以便在系统变更后进行相应的更新和修改。
7. 效率原则:测试用例设计应该注重效率,尽量减少重复性的工作和冗余的测试步骤。
8. 可追踪性原则:测试用例应该能够与需求和缺陷进行关联,以便进行追踪和管理。
9. 优先级原则:测试用例应该按照优先级进行设计和执行,优先测试重要功能和高风险的场景。
10. 验证性原则:测试用例应该能够验证期望结果和实际结果的一致性,以确保系统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举例说明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
![举例说明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6c5bf0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9.png)
举例说明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测试用例是测试工作的基本单位,它是根据需求规格、设计文档、用户手册等编制的一组测试输入、执行条件以及预期结果的描述。
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决定了测试覆盖的程度和测试效果,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1.等价类划分法等价类划分法是将输入域划分为若干等价类,从每个等价类中选取一个或多个代表进行测试。
等价类即具有相同功能或特性的输入数据的集合,因此只需测试代表性的输入数据即可覆盖整个等价类。
例如,对于一个用户登录的测试用例,可以将密码输入分为长度为0、小于最小长度、等于最小长度、大于最小长度的等价类,并从每个等价类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具体密码进行测试。
2.边界值法边界值法是基于输入值的边界和特殊值进行测试。
由于输入值的边界和特殊值往往是导致软件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重点测试这些值可以有效地增加测试覆盖度。
例如,对于一个输入范围为1-100的测试用例,可以测试输入值为1、100、0、101,以及大于最大值和小于最小值的情况。
3.错误推测法错误推测法是根据开发人员的经验和技术背景,推测出可能存在的错误,并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这种方法基于经验和直觉,能够快速发现可能出现的错误,但测试覆盖度相对较低,需要结合其他方法使用。
例如,对于一个表单提交的测试用例,根据经验可能会存在表单验证、字段长度限制、特殊字符过滤等错误,可以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进行验证。
4.判定表驱动法判定表驱动法是根据系统的规则和逻辑,设计一个判断表,并利用表中的条件和结果进行测试。
判定表通常由条件列、动作列和预期结果列组成,以根据不同条件产生不同的动作和结果。
通过覆盖判定表中的各种条件和结果组合,可以有效地测试系统的各个分支和边界条件。
例如,对于一个购物车下单的测试用例,可以设计一个判定表,包含条件列(如库存量、金额、优惠券等)、动作列(如提交订单、提示库存不足等)和预期结果列(如订单状态、余额变化等)。
5.数据驱动法总之,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或者综合多种方法进行设计。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哪些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b5d93678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8.png)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哪些
1. 边界值分析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根据输入参数的最小和最大边界值以及边界内的其他值,构造测试用例,以检验系统在边界值情况下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2. 等价类划分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将输入参数划分为若干个等价类,选择典型的代表性测试用例,用以验证每个类别的功能是否正常。
3. 因果图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根据系统功能组成和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因果图并选择相关的测试用例,以验证系统在各种因果关系下的正确性。
4. 场景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根据用户使用系统的不同场景和流程,设计相关的测试用例,以验证系统在各种使用场景下的正确性和用户友好程度。
5. 错误猜测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根据常见的错误猜测和用户的非正常操作,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以验证系统对错误输入和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
6. 性能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根据系统的性能要求和用户加载的负载情况,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以验证系统在高负载、并发访问的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7. 安全性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根据系统的安全要求和潜在的安全漏洞,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以验证系统在各种攻击和安全威胁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8. 兼容性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根据系统的兼容性要求和不同的操作系统、浏览器、设备等组合情况,设计对应的测试用例,以验证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兼容性和一致性。
9. 复杂业务流程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根据系统的复杂业务流程,
设计相关的测试用例,以验证系统在复杂业务流程下的功能完整性、数据一致性和算法正确性。
10. 用户界面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根据系统的用户界面设计和交互方式,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以验证系统的用户友好性和界面美观程度。
测试用例八大设计方法和实例
![测试用例八大设计方法和实例](https://img.taocdn.com/s3/m/08a7bb5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e.png)
测试用例八大设计方法和实例测试用例设计是软件测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用于检测软件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以及发现潜在的缺陷。
在测试用例设计过程中,常常会使用到八大设计方法,包括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猜测法、因果图法、决策表测试法、状态转换测试法、路径测试法和场景测试法。
下面将对这八大设计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给出相应的实例。
1.等价类划分法:等价类划分法是根据输入值的有效类别来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根据输入值的特征和限制条件,将输入值划分为等价类,每个等价类中的输入值具有相同的功能和行为,只需选择一个典型的输入值进行测试即可。
例如,对一个要求输入0-100之间的整数的程序,可以划分为三个等价类:小于0的整数、0-100之间的整数以及大于100的整数。
2.边界值分析法:边界值分析法是根据输入值的边界情况进行测试用例设计的方法。
通常在输入值的边界处可能存在错误和异常的情况,因此需要特别关注这些边界条件。
例如,对一个要求输入1-100之间的整数的程序,可以选择1、100两个边界值以及1和100之间的数作为测试用例。
3.错误猜测法:错误猜测法是通过猜测可能存在的错误,设计测试用例来验证系统是否能正常处理这些错误情况。
例如,在一个登录系统中,可以猜测用户输入错误的用户名或密码,然后设计对应的测试用例来测试系统是否能正确地处理这些错误情况。
4.因果图法:5.决策表测试法:决策表测试法是通过建立决策表,来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决策表是一种用于描述系统决策逻辑的表格,其中包含了系统所有的输入条件和相应的输出结果。
通过对决策表进行覆盖分析,设计出相应的测试用例。
例如,在一个银行系统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账户类型、账户余额和交易金额等因素,设计测试用例来测试不同交易类型的处理逻辑。
6.状态转换测试法:状态转换测试法是适用于状态机模型的一种测试方法。
状态机是描述系统行为的一种图形化表示方法,通过对状态之间的转换进行测试用例设计。
测试用例的设计思路
![测试用例的设计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22be4e5a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6f.png)
测试用例的设计思路
1. 从用户角度出发呀!就像你要给朋友准备礼物,得想想朋友喜欢啥吧。
比如测试一个购物软件,那就要模拟各种用户的操作和需求。
2. 边界值测试很重要哦!这就好比走在悬崖边,你得特别留意边界在哪里,稍有不慎可就掉下去啦。
像输入数字的范围,最小和最大的那个点一定要测到。
3. 等价类划分不能忘呀!把各种情况分类,就像整理房间,把东西归到不同的类别里。
比如测试登录,正确的账号密码是一类,错误的账号密码又是一类。
4. 错误推测法也很有用呢!想想可能会出错的地方,就像你知道朋友容易粗心犯错的点。
比如一个网页,可能会出现加载失败的情况。
5. 场景法很关键哒!模拟实际的使用场景,这就像在演一场生活剧。
比如测试外卖软件,从下单到配送整个流程都要考虑到。
6. 因果图法也得重视呀!找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像解开一团乱麻。
比如某个功能的多个条件和结果之间的联系。
7. 正交试验法也别落下!这就像是在众多组合中找到最有效的那个。
比如多个参数的组合测试。
8. 状态迁移法要考虑到哦!关注状态的变化,就像看着一个人从一种情绪到另一种情绪的转变。
比如一个流程中不同状态的切换。
9. 组合测试也很必要哇!把不同的因素组合起来,就像搭配衣服一样。
比如几个功能同时使用的情况。
10. 最后,一定要多测试几遍呀!这就像你反复检查自己的作业有没有错误。
可不能偷懒哦!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测试用例的设计思路真的超级重要,只有用心去设计,才能找出软件中的各种问题,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呀!。
11种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11种测试用例设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db3919c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5.png)
11种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测试用例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合理设计测试用例,可以全面覆盖软件的各种功能和场景,有效提高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11种常用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帮助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更好地进行测试工作。
一、等价类划分法等价类划分法是一种基于等价类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它将输入域划分为多个等价类,每个等价类代表了一组具有相同功能和特性的输入。
测试用例应该从每个等价类中选择一个合适的输入进行测试,以覆盖不同的情况和可能的错误。
二、边界值分析法边界值分析法是一种基于边界值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它将输入域的边界值作为测试用例,包括最小值、最大值以及接近边界的值。
通过测试这些边界值,可以检测到因边界条件引起的错误和异常。
三、错误推测法错误推测法是一种基于开发人员或测试人员经验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通过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异常情况,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来验证这些情况。
这需要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对软件系统的深入了解。
四、因果图法因果图法是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通过分析系统的功能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因果图,找出潜在的错误和异常情况,并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进行验证。
五、决策表法决策表法是一种基于决策规则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通过将系统的各种可能的输入和条件组合列成表格,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来验证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和输出。
六、状态转换法状态转换法是一种基于系统状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通过分析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行为和转换条件,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来验证系统在状态转换时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七、路径覆盖法路径覆盖法是一种基于程序执行路径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通过分析程序的控制流图,选择一组测试用例,能够覆盖程序中的每个执行路径,从而验证程序的各种场景和可能的错误。
八、接口测试法接口测试法是一种专注于系统接口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通过分析和设计针对系统接口的测试用例,包括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外部接口等,验证不同接口之间的兼容性和一致性。
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有哪些
![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ba2a209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27.png)
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有哪些测试用例的设计是软件测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测试用例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测试效率和覆盖率,保证软件质量。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1. 等价类划分法。
等价类划分法是一种常用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它将输入数据划分为若干个等价类,然后从每个等价类中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值作为测试用例。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测试用例的数量,同时保证覆盖了不同的情况。
例如,对于一个要求输入1到100之间的数字的输入框,可以将输入数据划分为小于1、1到100之间、大于100这三个等价类,然后分别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值进行测试。
2. 边界值分析法。
边界值分析法是在等价类划分法的基础上,对边界值进行重点测试。
因为很多软件错误往往发生在边界值处,所以对边界值进行充分的测试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对于一个要求输入1到100之间的数字的输入框,边界值为1和100,我们需要分别测试这两个边界值及其附近的值。
3. 因果图法。
因果图法是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它通过分析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因果图,然后根据因果图来设计测试用例。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测试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从而设计出更全面的测试用例。
4. 判定表方法。
判定表方法是一种将不同的输入条件和其对应的输出结果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判定表,然后根据判定表来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输入条件较多、相互之间存在组合关系的情况,可以帮助测试人员全面地测试不同的组合情况。
5. 状态转换法。
状态转换法适用于测试有状态的系统,它通过分析系统中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关系,设计测试用例。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测试人员充分地测试系统在不同状态下的行为,发现潜在的错误。
总结。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
在实际测试工作中,测试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和测试目标选择合适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从而设计出高效、全面的测试用例,保证软件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件测试基础:测试用例设计测试需求收集完毕后,开始测试设计。
测试用例是什么?测试用例就是一个文档,描述输入、动作、或者时间和一个期望的结果,其目的是确定应用程序的某个特性是否正常的工作。
设计测试用例需要考虑以下问题:测试用例的基本格式软件测试用例的基本要素包括测试用例编号、测试标题、重要级别、测试输入、操作步骤、预期结果,下面逐一介绍。
用例编号:测试用例的编号有一定的规则,比如系统测试用例的编号这样定义规则: PROJECT1-ST-001 ,命名规则是项目名称+测试阶段类型(系统测试阶段)+编号。
定义测试用例编号,便于查找测试用例,便于测试用例的跟踪。
测试标题:对测试用例的描述,测试用例标题应该清楚表达测试用例的用途。
比如“ 测试用户登录时输入错误密码时,软件的响应情况” 。
重要级别:定义测试用例的优先级别,可以笼统的分为“ 高” 和“ 低” 两个级别。
一般来说,如果软件需求的优先级为“ 高” ,那么针对该需求的测试用例优先级也为“ 高” ;反之亦然,测试输入:提供测试执行中的各种输入条件。
根据需求中的输入条件,确定测试用例的输入。
测试用例的输入对软件需求当中的输入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软件需求中没有很好的定义需求的输入,那么测试用例设计中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操作步骤:提供测试执行过程的步骤。
对于复杂的测试用例,测试用例的输入需要分为几个步骤完成,这部分内容在操作步骤中详细列出。
预期结果:提供测试执行的预期结果,预期结果应该根据软件需求中的输出得出。
如果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得到的实际测试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符,那么测试不通过;反之则测试通过。
软件测试用例的设计主要从上述 6 个域考虑,结合相应的软件需求文档,在掌握一定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出比较全面、合理的测试用例。
具体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可以参见相关的测试书籍,白盒测试方法和黑盒测试方法在绝大多数的软件测试书籍中都有详细的介绍,这里不作赘述。
重用同类型项目的测试用例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一般来说,每个软件公司的项目可以分为固定的几大类。
可以按业务类型划分,比如 ERP 软件、产品数据管理软件、通信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等;可以按软件结构来划分,比如 B/S 架构的软件、 C/S 架构的软件、嵌入式软件等等。
参考同类别软件的测试用例,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如果,公司中有同类别的软件系统,千万别忘记把相关的测试用例拿来参考。
如果,系统非常接近,甚至经过对测试用例简单修改就可以应用到当前被测试的软件。
“ 拿来主义” 可以极大的开阔测试用例设计思路,也可以节省大量的测试用例设计时间。
利用已有的软件 Checklist在上面一个小节中,按照不同的规则划分了不同的软件类型。
每种类型的软件都有一定的测试规范,比如, WEB 软件系统在系统测试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范式,比如针对 Cookie 就会有很多测试点。
在设计测试用例的时候,不妨到网上去搜索相关的 Checklist ,不过国内外的网站很少有这方面的资料,即便有,也不是特别系统。
可以先找一份粗糙的 Checklist ,然后,在设计测试用例的时候不断的去完善它,以作为下次测试用例设计的基础。
加强测试用例的评审测试用例设计完毕后,最好能够增加评审过程。
同行评审是 CMM3 级的一个KPA ,如果因为公司没有通过 CMM3 级,就不开展同行评审是不恰当的。
测试用例应该由产品相关的软件测试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评审,提交评审意见,然后根据评审意见更新测试用例。
如果认真操作这个环节,测试用例中的很多问题都会暴露出来,比如用例设计错误、用例设计遗漏、用例设计冗余、用例设计不充分等等;如果同行评审不充分,那么,在测试执行的过程中,上述本应在评审阶段发现的测试用例相关问题,会给测试执行带来大麻烦,甚至导致测试执行挂起。
定义测试用例的执行顺序在测试用例执行过程中,你会发现每个测试用例都对测试环境有特殊的要求,或者对测试环境有特殊的影响。
因此,定义测试用例的执行顺序,对测试的执行效率影响非常大。
比如某些异常测试用例会导致服务器频繁重新启动,服务器的每次重新启动都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导致这部分测试用例执行也消耗很多的时间。
那么在编排测试用例执行顺序的时候,应该考虑把这部分测试用例放在最后执行,如果在测试进度很紧张的情况下,如果优先执行这部分消耗时间的异常测试用例,那么在测试执行时间过了大半的时候,测试用例执行的进度依然是缓慢的,这会影响到测试人员的心情,进而导致匆忙地测试后面的测试用例,这样测试用例的漏测、误测就不可避免,严重影响了软件测试效果和进度。
因而,合理地定义测试用例的执行顺序是很有必要的。
测试用例执行测试用例设计完毕后,接下来的工作是测试执行,测试执行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搭建软件测试环境,执行测试用例测试用例执行过程中,搭建测试环境是第一步。
一般来说,软件产品提交测试后,开发人员应该提交一份产品安装指导书,在指导书中详细指明软件产品运行的软硬件环境,比如要求操作系统系统是 Windows 2000 pack4 版本,数据库是 Sql Server 2000 等等,此外,应该给出被测试软件产品的详细安装指导书,包括安装的操作步骤、相关配置文件的配置方法等等。
对于复杂的软件产品,尤其是软件项目,如果没有安装指导书作为参考,在搭建测试环境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
如果开发人员拒绝提供相关的安装指导书,搭建测试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测试人员可以要求开发人员协助,这时候,一定要把开发人员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请教开发人员,这样会招致开发人员的反感,也降低了开发人员对测试人员的认可程度。
测试执行过程应注意的问题测试环境搭建之后,根据定义的测试用例执行顺序,逐个执行测试用例。
在测试执行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全方位的观察测试用例执行结果:测试执行过程中,当测试的实际输出结果与测试用例中的预期输出结果一致的时候,是否可以认为测试用例执行成功了?答案是否定的,即便实际测试结果与测试的预期结果一致,也要查看软件产品的操作日志、系统运行日志和系统资源使用情况,来判断测试用例是否执行成功了。
全方位观察软件产品的输出可以发现很多隐蔽的问题。
以前,我在测试嵌入式系统软件的时候,执行某测试用例后,测试用例的实际输出与预期输出完全一致,不过在查询 CPU 占用率地时候,发现 CPU 占用率高达 90 %,后来经过分析,软件运行的时候启动了若干个 1ms 的定时器,大量的消耗的 CPU 资源,后来通过把定时器调整到 10ms , CPU 的占用率降为 7 %。
如果观察点单一,这个严重消耗资源的问题就无从发现了。
加强测试过程记录:测试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测试过程记录。
如果测试执行步骤与测试用例中描述的有差异,一定要记录下来,作为日后更新测试用例的依据;如果软件产品提供了日志功能,比如有软件运行日志、用户操作日志,一定在每个测试用例执行后记录相关的日志文件,作为测试过程记录,一旦日后发现问题,开发人员可以通过这些测试记录方便的定位问题。
而不用测试人员重新搭建测试环境,为开发人员重现问题。
及时确认发现的问题:测试执行过程中,如果确认发现了软件的缺陷,那么可以毫不犹豫的提交问题报告单。
如果发现了可疑问题,又无法定位是否为软件缺陷,那么一定要保留现场,然后知会相关开发人员到现场定位问题。
如果开发人员在短时间内可以确认是否为软件缺陷,测试人员给予配合;如果开发人员定位问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测试人员千万不要因此耽误自己宝贵的测试执行时间,可以让开发人员记录重新问题的测试环境配置,然后,回到自己的开发环境上重现问题,继续定位问题。
与开发人员良好的沟通:测试执行过程中,当你提交了问题报告单,可能被开发人员无情驳回,拒绝修改。
这时候,只能对开发人员晓之以理,做到有理、有据,有说服力。
首先,要定义软件缺陷的标准原则,这个原则应该是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都认可的,如果没有共同认可的原则,那么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对问题的争执就不可避免了。
此外,测试人员打算说服开发人员之前,考虑是否能够先说服自己,在保证可以说服自己的前提下,再开始与开发人员交流。
及时更新测试用例测试执行过程中,应该注意及时更新测试用例。
往往在测试执行过程中,才发现遗漏了一些测试用例,这时候应该及时的补充;往往也会发现有些测试用例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根本无法操作,这时候应该删除这部分用例;也会发现若干个冗余的测试用例完全可以由某一个测试用例替代,那么删除冗余的测试用例。
总之,测试执行的过程中及时地更新测试用例是很好的习惯。
不要打算在测试执行结束后,统一更新测试用例,如果这样,往往会遗漏很多本应该更新的测试用例。
提交一份优秀的问题报告单软件测试提交的问题报告单和测试日报一样,都是软件测试人员的工作输出,是测试人员绩效的集中体现。
因此,提交一份优秀的问题报告单是很重要的。
软件测试报告单最关键的域就是“ 问题描述” ,这是开发人员重现问题,定位问题的依据。
问题描述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软件配置、硬件配置、测试用例输入、操作步骤、输出、当时输出设备的相关输出信息和相关的日志等。
软件配置:包括操作系统类型版本和补丁版本、当前被测试软件的版本和补丁版本、相关支撑软件,比如数据库软件的版本和补丁版本等。
硬件配置:计算机的配置情况,主要包括 CPU 、内存和硬盘的相关参数,其它硬件参数根据测试用例的实际情况添加。
如果测试中使用网络,那么网络的组网情况,网络的容量、流量等情况。
硬件配置情况与被测试产品类型密切相关,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准确翔实的记录硬件配置情况。
测试用例输入 \ 操作步骤 \ 输出:这部分内容可以根据测试用例的描述和测试用例的实际执行情况如实填写。
输出设备的相关输出信息:输出设备包括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磁带等等输出设备,如果是显示器可以采用抓屏的方式获取当时的截图,其他的输出设备可以采用其它方法获取相关的输出,在问题报告单中提供描述。
日志信息:规范的软件产品都会提供软件的运行日志和用户、管理员的操作日志,测试人员应该把测试用例执行后的软件产品运行日志和操作日志作为附件,提交到问题报告单中。
根据被测试软件产品的不同,需要在“ 问题描述” 中增加相应的描述内容,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测试结果分析软件测试执行结束后,测试活动还没有结束。
测试结果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测试结果的分析对下一轮测试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前面的“ 测试准备工作” 中,建议测试人员走读缺陷跟踪库,查阅其他测试人员发现的软件缺陷。
测试结束后,也应该分析自己发现的软件缺陷,对发现的缺陷分类,你会发现自己提交的问题只有固定的几个类别;然后,再把一起完成测试执行工作的其他测试人员发现的问题也汇总起来,你会发现,你所提交问题的类别与他们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