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听听绍兴“莲花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人:陈霖
候高强
莲花落,亦称莲花乐、莲花闹,是 绍兴地方的一种曲艺。因演唱中间有 “哩哩莲花落”之类的帮唱过门,故名。 或说由唐时“散花乐”变为“莲花乐” 再变为“莲花落”。因其演唱生动活泼, 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 郁的生活气息,莲花落为群众喜闻乐见。
绍兴莲花落一般以三人一组演出。前期唱调为哩工尺,后期为 基本调。哩工尺以唱说者一人主唱,另二人帮唱,其中一人以板、 鼓击节,均为徒歌清唱,无丝弦伴奏,按板式分为一板一眼的平板 及有板无眼的走板。 20年代中期,绍兴莲花落开始以四胡伴奏,一改原来徒歌清 唱、人声帮接的形式,逐步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其唱说形式为, 唱说者一人手执三敲板、纸扇,桌置醒木。伴奏为敲板一人,四胡 一人,或加置琵琶一人,以琵琶随托平板部分的演唱。现在绍兴莲 花落唱腔已有较大发展,除演唱基本调外,时有穿插演唱绍剧、越 剧和民歌小调等,并开始尝试男女双档演出,除说唱外,还增加表 演。
学唱莲花落的基本功是"三节一板"。开始先由小段儿练起,多由"三节一板"加"垛板"组成。 徐老先生 当年学的启蒙小段叫"小酒楼",内容近似背菜谱,唱腔即是"三节一板"加"垛板"。 莲花落的唱腔细分起来也类似单弦,有不同的牌子。常用的有:"太平年"、"喇叭腔"、"五更调"、"路 长断"、"哭腔"、"耍孩儿"、"叠断桥"、"靠山调"……其中的"五更调"可以说跟单弦的"湖广调"一样。可 以这样推测,单弦吸收了莲花落的唱法。 另外,据说(也是事实)评戏由"蹦蹦"发展而成,而"蹦蹦"又是脱胎于莲花落。就连东北的"二人转" 也是因为莲花落传入东北,促成了“二人转”的产生。 莲花落舞台表演 莲花落常演的曲目有:《锯大缸》(属于什不闲唱法)、《王小赶脚》、《老妈上京》、《小化缘儿》 (杨二舍化缘)、《韩湘子三度林英》(打老道)、《丁香割肉》、《老妈赴善会》、《穷富姑奶奶 拜年》、《姑存(谐音字、原字不详)打鸟》等。 徐俊杰先生是"瓦匠名门"的弟子,他的师傅是张永龙老人(赛鲁班张德的高徒)。据徐先生讲"姑存" 是什么?一般的瓦匠都不一定知道。实际上"姑存"也叫"闽王"(相当一国之君、皇帝之类)。" 姑?quot;在什么地方哪?凡是大庙的大殿顶上、房脊两头有"吞脊兽",从"吞脊兽"往下斜伸,是一条 斜脊,从这条斜脊的最前头(房檐角之上)顺序往后,斜着往上排队,除去第一名之外,顺序雕塑十 种禽兽。而第一名(站着的)那位就是"姑存",。顺序是:头龙、二凤、三狮子、四天马、五海马、 六狻猊、七押鱼、八獬豸、九斗牛、行什似猴,为压尾兽,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 城里人唱莲花落,行话称"井子里",城外的人称"井子外"。"井子外"唱腔比较粗犷、野一点。 另外,票友第一句开口,习惯唱:"言的是……"而专业艺人习惯唱:"唱的是……"
“莲花落”是说唱艺术,是曲艺艺术门类中的一大曲种。在这 一曲种内部,还可以按地域的不同而细分,如:江西莲花落、闽东 莲花落、太原莲花落、陕北莲花落、汉中莲花落、十不闲莲花落、 广西零零落、山东落子等,以及本文将要专题阐述的“绍兴莲花 落”。 “绍兴莲花落”作为大概念“莲花落”中的一种,现今它 与宁波走书、金华道情、温州鼓词被并称为浙江四大曲种。 “绍兴莲花落”的流行地域主要在绍兴、上虞、余姚、慈溪、 萧山和杭州一带。因为,其说白唱词采用的是绍兴方言炼话,通俗 易懂,风趣幽默;其音乐唱腔朴实流畅,娓娓动听;其故事情节富 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特别为绍兴人所喜爱,尤其是深受绍兴农 村群众的钟爱。 2006年,“绍兴莲花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 伴奏。所谓七件子乃是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所执五片小竹 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 所以,俗称此为“七件子”。 至于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表演之时, 先扣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 抑扬顿挫,尾音稍长,颇合当地人的口胃。 莲花落表演 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为胜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当地人熟悉的民间传说。长 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 寡妇上新坟》和《夫妻格水》等等。 时下的莲花落,不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发展到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主要乐器有三弦、 扬琴、二胡、木鱼等。当年的莲花落极不注重表演,仅是边说边唱。这是因其早年为街道 表演的形式所决定。自从解放搬上舞台后,已经注重于身段和动作的表演,与昔日不可同 日而语。
来自百度文库
绍兴莲花落艺人多因个人爱好由别业转入,并无严格的师承关 系。 后来出现了专业演员,倪齐全、潘家富和翁仁康均是有代表性 的当代传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绍兴莲花落的前景也不 容乐观,特别是近几年,演出市场逐渐萎缩,观众大量流失。出现 这种局面,原因众多,但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文艺样式空前发展, 演出市场竞争激烈,莲花落这一民间说唱艺术难敌对手,二是本曲 种演出形式单一,演唱曲目陈旧,适应不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当然还有演唱队伍老化,尖子演员青黄不接等原因。面对这一现状, 绍兴莲花落若再不改革创新,也存在着被淘汰的可能。当前,绍兴 莲花落的发展面临着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问题,进一步保护与发展这 种艺术已成为一个艰巨的任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 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莲花落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 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 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间。清乾隆以后,出现了 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 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又称“十不闲” 或“莲花落”。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 不闲的打击乐器,做舞蹈动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做为序曲, 然后演唱莲花落节目。 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 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角色,分包赶角,略如戏曲,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 莲花落在民间,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别之分。凡是子弟票友所演唱 的组织,称为“清门”;而职业艺人的班社则称为“浑门”。这两派又统称“小口莲花 落”,以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 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 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 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 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莲花落著名艺 人有抓髻赵、奎星垣等。
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为胜炙人口的历史 故事,当地人熟悉的民间传说。代表作品有: 《闹稽山》、《百花台》、《珍珠塔》、《 娘 家节诗》、《养媳妇节诗》、《分家节诗》、 《看相节诗》、《百虫节诗》、《劝夫节诗》 等; 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 延庆打擂》; 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 和《夫妻格水》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