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临床特点为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临床特点为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临床特点为:

1.此病多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

2.发病前2/3的病人无糖尿病病史或仅有轻度糖尿病;

3.病人多有肾功能不全;

4.血浆渗透压超过350mmol/L,血钠增高或正常,血糖常大于33.3mmol/L;

5.临床上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局限性抽搐、偏瘫、失语、巴彬斯基征阳性等。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抢救措施:测血糖,根据情况给予胰岛素治疗,补液治疗,注意肾功能,见尿补钾,对症治疗,加强护理,标本皆治。

糖尿病的临床特征

糖尿病的临床特征: 糖尿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糖代谢紊乱,以高血糖和蛋白糖基化为其特征。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等。血糖升高,造成渗透性利尿,烦渴多饮,同时使血糖利用率降低,从而刺激饥饿中枢致使糖尿病患者多食易饥,还严重影响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而使其分解增多而导致消瘦。 临床指标: 发生机制: 目前临床上将糖尿病分为两类: I 型糖尿病,亦称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 和 II 型糖尿病,亦称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NIDDM) ,其中后者占全部糖尿病病人的90%左右。I型糖尿病是一种 T 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胰岛素是与β细胞损害相关自身免疫性反应的重要靶位点,损害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Ⅱ型糖尿病(Type Ⅱdiabetes,TeD)系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有血糖升高外同时多伴有血脂异常。 Ⅱ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致病因素多且发病机制复杂,受遗传及

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病机制包括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IR)及胰岛素分泌缺陷。 ①脂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是糖尿病发病中的重要方面,糖尿病时机体内的脂肪合成减少,分解加速。过量的游离脂肪酸在肝脏、肌肉及脂肪组织中累积,能够增加肝糖输出,降低骨骼肌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作用,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以及胰岛素抵抗。 ②葡萄糖毒性: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及胰岛素抵抗是Ⅱ型糖尿病发病的基本环节。当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时,机体内血糖升高。高血糖具有双向性作用,短期高血糖对胰岛素分泌和葡萄糖利用有刺激作用,而持续高血糖可直接损伤β细胞,加重体内胰岛素抵抗,使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 GSIS)受损,血糖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现象称之为“葡萄糖毒性”。 ③糖耐量受损(IGT):糖耐量受损(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是指某些人空腹血糖虽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所需浓度,但在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 试验中,血糖浓度处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 危害: 血糖的代谢异常往往又引起血脂的代谢紊乱,出现高血脂症。这两种因素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缓慢,而易形成血栓、动脉硬化,造成血管病变,引起多种严重的慢性系列并发症出现,流行病学证据强烈提示在血糖水平、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之间的相关关系。此外,严重的代谢紊乱,导致机体产生过多的乳酸和丙酮酸,可引起糖尿病高渗状态( HHS),酮症酸中毒( DKA)和乳酸性酸中毒,这是三种可直接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并发症。 糖尿病引起胰岛素( Inslin,Ins)介导的生物学效应减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糖尿病在美国已成为十大杀手之一,由糖尿病造成的失明比其他任何疾病都多。据国家统计局 2004 年报告,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己超过 2000万。更令人担忧的是,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 2030年时,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有可能翻一倍,达到 4230 万,已被列为全球继心血管病、肿瘤之后第 3 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己迫在眉睫。 慢性并发症: 一.糖尿病肾脏病变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特征是尿中白蛋白排泄轻度增加(微量白蛋白尿),逐步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上升,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肾功能的逐渐减退和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显著相关。因此,微量白蛋白尿与严重的肾脏病变一样,都应视为心血管疾病和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阶段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可防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糖尿病相关试题附答案解析

糖尿病相关试题 Ⅰ型题 1.糖尿病病人合并眼盲及肾衰竭是因为(C )A.小动脉病变 B.大动脉病变 C.微血管病变 D小静脉病变 E大静脉病变 2.长期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出院,护士在健康指导中不妥的是( C ) A每日饭前30min注射 B不能在发炎、化脓、硬结处注射 C注射部位固定在三角肌下缘 D严格做好皮肤消毒 E针头与皮肤成30°~40°进针 3.糖尿病多尿是由于( B ) A肾小管吸收障碍 B原尿渗透压高 C饮水过多

D醛固酮分泌减少 E血管升压素分泌不足 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意识恢复,之后突然感到心悸、饥饿、随即又意识不清,应立即(D ) A加大胰岛素剂量 B加用格列苯脲 C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D测指尖血糖 E应用呼吸兴奋药 5.应告知胰岛素治疗的病人警惕(A ) A低血糖的发生 B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C过敏反应 D消化道反应 E肝肾功能的损 6.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为(A ) A﹤6﹪ B﹤7﹪

C﹤8﹪ D﹤9﹪ E﹤10﹪ 7.低血糖发生时立即采取的措施是(B ) A立即吸氧 B口服果糖 C开放静脉 D卧床休息 E向家属交代病情 8.不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是(E ) A感染 B外伤和手术 C妊娠和分娩 D饮食不当 E胰岛素过量 9患者女性,56岁,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治疗后意识恢复,短时间突然感到心悸、饥饿、出汗,随即又发生意识障碍,应如何处理( D ) A加大胰岛素剂量

B加用格列苯脲 C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D静推50%葡萄糖 10.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尿糖阳性,患者呼吸气味是( D ) A芳香味 B氨臭味 C大蒜味 D烂苹果味 E腐臭味 11.患者男性,50岁,糖尿病史5年,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现改注射胰岛素治疗,操作中错误的是( E )A饭前30分钟注射 B用1ml注射器,5号针头 C部位在股外侧 D常规消毒皮肤 E取20°角进针,无回血后注射 12.患者女性,49岁,糖尿病史10年,伴有白障。皮下注射胰岛素最好选用( D )

2015年2型糖尿病培训试题与答案

糖尿病知识培训考核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药物不属于磺脲类药物的是(A) A.米格列奈 B.优降糖 C.美吡哒 D.亚莫利 2.吡格列酮口服降糖药是(A) A.胰岛素增敏剂 B.α糖苷酶抑制剂 C.双胍类药物 D. 磺脲类药物 3.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B) A.视网膜病变 B.大血管并发症 C.微血管并发症 D. 糖尿病肾病 4. 磺脲类药物的禁忌证是(D) A.I型糖尿病 B.肝肾功能不全 C.孕妇、需要手术病人 D. 以上均是 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D) A.体重增加 B.头痛、乏力 C.贫血和红细胞减少 D. 以上均是 6.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肝脏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的药物是(B)。 A. 磺脲类药物 B. 双胍类药物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胰岛素增敏剂 7.主要抑制多糖的水解,使葡萄糖的吸收减慢,使餐后血糖曲线较为平稳,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是(C)。 A. 磺脲类药物 B. 双胍类药物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胰岛素增敏剂 8. 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除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外,

理想的血压是(B) A <140/90 mmHg B <130/80 mmHg C <135/90 mmHg D <130/90 mmHg 9.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降糖的机制是(A) A.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 B.抑制肝葡萄糖的合成 C.增加外周肌肉胰岛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D. 抑制葡萄糖的吸收 10.世界糖尿病日是(C) A.11月12日 B.11月13日 C.11月14日 D. 11月15日 11.鱼精蛋白锌的胰岛素类型是(C) A.短效(RI) B.中效(NPH) C.长效(PZI) D. 预混(RI+NPH) 12.下列哪些患者不适宜胰岛素强化治疗(D) A.已有晚期并发症者 B.精神病或精神迟缓者 C.2岁以下幼儿 D. 以上均是 1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血糖控制的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是(A) A.小于等于6.5% B. 大于等于6.5% C. 小于等于7.5% D. 大于等于7.5% 14.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特点是(A) A.胰岛素缺乏 B.胰岛素缺乏与胰岛素抵抗共同存在 C.胰岛素抵抗 D. 胰岛素分泌延迟 15.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包括(D) A.基础胰岛素 B.个体的反应差异 C.注射部位 D. 以上均是

糖尿病复习题及答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糖尿病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什么是低血糖? 指人体内血糖低于正常低限引起相应症状与体征的一种生理或病理状况。。 2.“黎明”现象? 患者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但于清晨5- 8 之间显著上升 3.什么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一种促进合成代谢的激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后,直接入门静脉,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及核酸的代谢起调节作用。它可以帮助葡萄糖进入对胰岛素敏感的组织(如肌肉和脂肪组织),使葡萄糖为机体提供能量。 二、填空题 1.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应在室温下储存,开启后最长可以保存1个月,且不能超过保质期 2.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注射点与注射点之间,距离至少1厘米 3.胰岛素推注完毕后,针头至少要留置在体内10秒钟后再拔出 4.血糖监测最常用的采血部位是手指。 5. 洗手是控制感染最重要的方法。 6.每日用温水洗足5~10分钟 三、判断题: 1.速效胰岛素打完针需要等15分钟才能进食(X ) 2.乘飞机的时候胰岛素要随身携带(√) 3.胰岛素笔用针头自己使用时可以使用2到3次,不必每次更换(X ) 4.低血糖恢复后就可以不用再监测血糖(X ) 5.糖尿病足可以早起发现并预防(√) 6.洗脚后,趾甲较软时修剪趾甲最好。修剪时,请剪平,不要剪得太短,太接近皮肤。不要将趾甲的边缘修成圆形或有角度。(√) 四、单选题 1.胰岛素注射优先选择的部位是:( A ) A 腹部 B 大腿内侧 C 臀部 D 手臂 2.以下哪种胰岛素属于速效胰岛素?( B ) A 诺和灵R B 诺和锐 C 诺和灵N D 甘精胰岛素 3.胰岛素推注完毕后针头至少在体内停留多长时间?( B ) A 5秒 B 10秒 C 15秒 D 20秒 4.患者发生糖尿病足时,皮肤表面溃疡,无感染;请问为几级糖尿病足?( B ) A 0级 B 1级 C 2级 D 3级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护理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护理 疾病概述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HNDC)又称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大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Ⅱ型)轻症糖尿病及少数幼年(Ⅰ型)病者。男女发病率相似。此组病人糖尿病大多较轻,除少数病例外一般无酮症史,不需胰岛素治疗,可治以饮食或口服药等,或出现于从未确诊糖尿病者。是由于患者本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再加上各种诱因,致使血糖明显升高,高血糖导致渗透性利尿,体内大量水分丢失;同时老年人身体代偿功能不足,中枢对缺水感知减退,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血液浓缩,促使血糖、血钠、渗透压进一步升高,引起恶性循环,导致严重脱水,出血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发病诱因 ?1 药物因素口服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苯妥英钠。 ?2 水分补充不足及失水过多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灼伤,颅压增高脱水治疗,降温疗法,急性胰腺炎,各种严重呕吐、腹泻等疾患引起严重失水。?3 摄糖过多高浓度葡萄糖治疗引起失水过多血糖过高。 ?4 应激状态严重感染、外伤、手术、急性心梗、脑卒中、消化道出血等。有时,上述诱因可以同时存在。 临床症状及体征 前驱期 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进入昏迷前的一段过程,即为前驱期。患者发病较慢,发病前数天常有糖尿病病症加重的临床表现,呈烦渴、多饮、多尿、无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引起这些症状的基本原因是由于渗透性利尿失水所致。典型期 如前驱期得不到及时治疗,则病情继续发展,由于严重的失水引起血浆高渗和血容量减少,病人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脱水和神经系统两组症状。 (1)脱水严重,常伴循环衰竭:体格检查可见体重明显下降,皮肤干燥少汗和弹性下降,眼球凹陷,舌体干并可有纵行裂纹。病情严重者可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如脉搏细而快,脉压缩小,卧位时颈静脉充盈不全,立位时出现低血压,甚至四肢厥冷,发绀呈休克状态,有的由于严重脱水而少尿、无尿。 (2)神志及局灶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及精神症状,半数患者有意识障碍,约1/3 患者处于昏迷状态。除意识障碍外,患者常有各种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从意识淡漠、昏睡直至昏迷,除感觉神经受抑制而神志淡漠、迟钝甚至木僵外,运动神经较多受累,常见者有脑卒中、不同程度的偏瘫,全身性和局灶性运动神经发作性表现,包括失语、偏瘫、眼球震颤和斜视,以及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反射常亢进或消失,前庭功能障碍。 有时有幻觉、胡言乱语、躁动不安等。有时体温可上升达到40℃以上,可能为中枢性高热,亦可因各种感染所致,常误诊为脑炎或脑膜炎。 由于极度高血糖和高血浆渗透压,血液浓缩,黏稠度增高,易并发动静脉血栓形成,尤以脑血栓为严重,导致较高的病死率

糖尿病相关试题附答案

糖尿病相关试题 I型题 1. 糖尿病病人合并眼盲及肾衰竭是因为( C ) A ?小动脉病变 B. 大动脉病变 C. 微血管病变 D 小静脉病变 E 大静脉病变 2. 长期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出院,护士在健康指导中不妥的是( C ) A 每日饭前30min 注射 B 不能在发炎、化脓、硬结处注射 C 注射部位固定在三角肌下缘 D 严格做好皮肤消毒 E 针头与皮肤成30° ~40°进针 3. 糖尿病多尿是由于( B ) A 肾小管吸收障碍 B 原尿渗透压高 C 饮水过多 D 醛固酮分泌减少 E 血管升压素分泌不足 4.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意识恢复,之后突然感到心悸、饥饿、随即又意识不清,应

立即( D ) A 加大胰岛素剂量 B 加用格列苯脲 C 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D 测指尖血糖 E 应用呼吸兴奋药 5. 应告知胰岛素治疗的病人警惕( A ) A 低血糖的发生 B 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C 过敏反应 D 消化道反应 E 肝肾功能的损 6.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为( A ) A v 6% B v 7% C v 8% D v 9% E< 10% 7. 低血糖发生时立

即采取的措施是( B ) A 立即吸氧 B 口服果糖 C 开放静脉 D 卧床休息 E 向家属交代病情 8. 不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是( E ) A 感染 B 外伤和手术 C 妊娠和分娩 D 饮食不当 E 胰岛素过量 9 患者女性,56 岁,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治疗后意识恢复,短时间突然感到心悸、饥饿、出汗,随即又发生意识障碍,应如何处理( D ) A 加大胰岛素剂量 B 加用格列苯脲 C 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护理计划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护理计划 一护理问题及措施 1.意识模糊 相关因素:与脱水及脑细胞水肿有关 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加防床挡,防止坠床,必要时加用约束带 (2)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3)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4)保持床单元及皮肤清洁 (5)持续氧气吸入,保持鼻导管通畅 2 体液不足 相关因素:与糖尿病高渗脱水有关 护理措施 (1)观察病人的尿量,并估计出汗所丢失的水分,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2)按医嘱监测血压,为补液提供依据。休克而渗透压明显增高者应给0.6 低渗NaCl液 但如有休克者给0.9等渗液,补液量须视失水程度而定,超过原来体重1/10以上者 应分批于2-3日内逐渐补足,不宜太快太多,以免脑水肿、肺水肿发生 (3)意识障碍时鼻饲喂水,意识转清后鼓励其多饮水,告知饮水的重要性(4)开通2条静脉通道,以保证小剂量胰岛素和补液能同时进行。 (5)保持合适的温湿度,以利于降温,防止大量出汗水分的丢失导致体液不足的情况加重。 3、电解质紊乱 相关因素:于高血糖引起渗透性利尿而致电解质大量丢失 护理措施 (1)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 (2) 协助医生及时准确地抽取各种标本. (3) 必要时采用中心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开通2条静脉通道,保证液 体及药物的输入 (4) 严格记录出入量,为补液提供依据。 (5)病情许可时,协助病人进食以补充各种营养成分。 4、体温过高 相关因素:与呼吸道感染有关 护理措施 (1) 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趋势,测体温Q4h,必要时可随时测量。 (2) 调节室内温度,开放空调将室温调节到20~24℃使病人舒适。 (3) 按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冰敷、醇浴,并观察反应,半小时后复 测体温。 (4)注意观察病人出汗情况,出汗后予以及时更换汗湿衣物及床单位,以免虚脱 和受凉。 (5)病人清醒后鼓励其多饮水,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管注入 (6)予以口腔护理,每天2次。 5、排尿模式改变-留置导尿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高渗性昏迷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概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各种诱因使体内胰岛素缺乏加重,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加,使糖和脂肪代谢紊乱加重,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改变的临床综合征.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羟丁酸丙酮乙酰乙酸统称酮体. 发病诱因:如感染、胰岛素治疗患者突然中止治疗或不恰当减量、饮食不当、胰岛素拮抗性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应激情况, 如外伤、手术、心脑血管病变等。 临床表现:患者烦渴多尿,极度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嗜睡、烦躁、呼吸深大可有烂苹果味,后期尿少、皮肤于燥、血压下降、神志恍惚、终至昏迷。 实验室检查:高血糖:血糖多在16—33. 4毫摩尔/升,若大于33.4毫摩尔/升,要警惕高渗性昏迷。尿糖强阳性。酮体:血酮定性强阳性,定量多大于5毫摩尔/升;尿酮体呈阳性。酸中毒:血pH值和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减低。临床上当病人血PH值≤7. 1或CO2CP<10毫摩尔/升时为重度酸中毒,血PH 值7. 1-7. 2或CO2CP 10-15毫摩尔/升,为中度酸中毒,血PH值>7. 2 或CO2CP15-20毫摩尔/升,为轻度酸中毒。电解质改变:血钠、血钾可高,可低,可正常,血氯,血磷,血镁可降低。其他:血浆白细胞可增多,血肌肝,尿素氮可轻度升高。 治疗:①目前主张小剂量胰岛素疗法,一般使血糖每小时约降低4. 2-6. 1毫摩尔/升。对伴有昏迷,高热,休克,酸中毒并深大呼吸或血糖>33. 3毫摩尔/升的患者,可酌情首次加用胰岛素10-20单位静脉注射。开始应1-2小时检测一次血糖,当血糖降至14毫摩尔/升以下,可改用5%葡萄糖输注,按3-6克葡萄糖加入1个单位的胰岛素,使病人血糖维持在11毫摩尔/升左右。一直到酮体转阴,尿糖检查(+)时,可以过渡到平日治疗。②补液总量一般按病人体重的8%-10%计算,约4000-6000ml/日,应视脱水程度而定。补液速度先快后慢,根据年龄、心肾功能,而调整滴速。一般在第1小时补液500-1000ml,第2-4小时补液1000ml,第5-9小时补液1000ml争取12小时内输入4000ml左右。开始选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待血糖降至14毫摩尔/升以下,可改用5%葡萄液500ml加入4-8单位胰岛素。③一般不予纠酸,但当血pH降至7. 1或HCO3降至5.0毫摩尔以下,应予碳酸氢钠纠酸.④见尿补钾.血钾恢复正常后,仍应酌情补钾1周左右。 二、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概念: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合并症,是因高血糖引起血浆高渗透压,严重脱水和进行性意识障碍的临床综合征.特点是血糖极高而没有明显的酮症酸中毒. 发病诱因:一般均有明显诱发因素,如:感染、高热、严重烧伤、手术、外伤、脑血管意外是最常见的诱因,导致血容量减少的疾病或用药:如腹泻、呕吐、利尿剂、甘露醇。 临床表现:前驱期表现为口渴,多尿和倦怠无力,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如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出现严重脱水表现,皮肤干燥,唇肤干裂,血压下降,心跳加速,休克.神经系统表现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昏迷,可有一过性偏瘫,癫痫发作. 实验室检查:血糖多在33. 3-66. 6毫摩尔/升(600-1200mg)、血酮体阴性、血钠>145毫摩尔/升、血浆渗透压升高、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阴性或弱阳性。 治疗:①最重要的就是补液,低渗溶液虽能迅速降低血浆渗透压,但血浆渗透压下降过快可能诱发脑水肿,并有可能出现溶血反应,故主张先输等渗氯化钠溶液,即生现盐水1000-2000ml,以后可根据血钠和血浆渗透压测定结果再作决定。②如治疗前已出现休克,宜首先输生理盐水和胶体溶液,尽快纠正休克。 ③在输注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350毫当量/升,血钠>155毫摩尔/升,可考虑输注0 .45%氯化钠低渗溶液,不宜过多过快,间断使用,总量不超过1000ml。当血浆渗透压降至330毫当量/升时,再改输等渗溶液。④补液速度应先快后慢,头4小时补液量约占失水量的1/3,一般要求头2小时输1000-2000ml,头12小时输总量的1/2加上当日尿量,其余在24小时内输入。⑤胃肠道补液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通过胃管注入温白开水补液,每小时250-500ml,4小时后酌情延长注入时间或减量,胃管补液量可占全日补液量1/3-2/5,⑥胰岛素的用法基本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即小剂量胰岛素疗法,所需胰岛素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小。高血糖是维护病人血量的重要因素,如血糖迅速降低而液体补充不足,将导致血容量和血压进一步下降。降糖速度太快又可使血管内渗透压下降过快,形成脑水肿。⑦补钾: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相同。

糖尿病相关试题附答案

糖尿病相关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80分) I型题 1.糖尿病病人合并眼盲及肾衰竭是因为( C ) A.小动脉病变 B.大动脉病变 C.微血管病变 D小静脉病变 E大静脉病变 2.长期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出院,护士在健康指导中不妥的是( C ) A每日饭前30min注射 B不能在发炎、化脓、硬结处注射 C注射部位固定在三角肌下缘 D严格做好皮肤消毒 E 针头与皮肤成30°~40°进针 3.糖尿病多尿是由于( B ) A肾小管吸收障碍 B 原尿渗透压高 C饮水过多 D 醛固酮分泌减少 E 血管升压素分泌不足 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意识恢复,之后突然感到心悸、饥饿、随即又意识不清,应立即( D ) A加大胰岛素剂量 B 加用格列苯脲 C 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D 测指尖血糖 E 应用呼吸兴奋药 5.应告知胰岛素治疗的病人警惕( A ) A低血糖的发生 B 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C 过敏反应 D 消化道反应 E肝肾功能的损 6.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为( A ) A< 6%

B< 7% C< 8% D< 9% E< 10% 7.低血糖发生时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B ) A立即吸氧 B 口服果糖 C开放静脉 D 卧床休息 E 向家属交代病情 8.不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因是( E ) A感染 B 外伤和手术 C妊娠和分娩 D饮食不当 E 胰岛素过量 9 患者女性,56 岁,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治疗后意识恢复,短时间突然感到心悸、饥饿、出汗,随即又发生意识障碍,应如何处理( D ) A加大胰岛素剂量 B 加用格列苯脲 C 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D静推50%葡萄糖1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尿糖阳性,患者呼吸气味是( D ) A芳香味 B 氨臭味 C 大蒜味 D烂苹果味 E 腐臭味 1 1.患者男性,50岁,糖尿病史5年,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现改注射胰岛素治疗,操作中错误的是( E ) A饭前30分钟注射 B用1ml注射器,5号针头 C部位在股外侧 D常规消毒皮肤 E取20°角进针,无回血后注射 1 2.患者女性,49岁,糖尿病史10年,伴有白内障。皮下注射胰岛素最好选用( D ) A 1ml 一次性无菌注射器 B 1ml 胰岛素注射器 C.2ml 一次性无菌注射器 D胰岛素笔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急救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一、定义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又称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或称为高血糖脱水综合征,是糖尿病的急性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约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 1 /10? 1/6。临床以严重脱水、极度高血糖、血浆渗透压升高、无明显的酮症、伴有神经损害为主要特点。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和以往无糖尿病史或仅有轻度糖尿病而不需胰岛素治疗者,但亦可发生在有糖尿病国症酸中毒史和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之中。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发病率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要低,但病死率高达40%?60%,如不积极救治,患者多在24?48小时内死亡。早期诊断,正确救治,可降低病死率。 二、原因及诱因 各种诱因引发的糖尿病患者,其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血糖利用明显减少,以致形成严重高血糖。血糖一般在27.8 ?33.3 毫摩尔/升(500?600 毫克/分升),有时高达55.5?138.8 毫摩尔/升(1000?2500毫克/分升)。在极度高血糖的基础上,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造成渗透性利尿,致严重脱水,使水、钠、钾哪等从肾脏大量丢失,尤其是原有脑血管疾病和肾功能欠佳的老年患者,口渴中枢功能有障碍,主动饮水以维持水平衡的能力降低,肾脏调节水、电解质的功能亦有障碍,使血糖的排出更为受阻,加重了细胞外液的高渗状态。 三、高渗性昏迷的特征 (1)症状;严重高血糖,严重脱水,伴有神经系统症状,有高血浆渗透压,无明显酮症。 (2)类型:多发生于非胰岛素依赖型老年糖尿病患者,易被误诊。 (3)病史:仅轻度糖尿病或以往无糖尿病史,并以高渗性昏迷为首发症状。 (4)病况:发病率比酮症酸中毒要低,但病死率高。

(5)预后:治疗不当,多在24?48小时内死亡,预后差。 四、高渗性昏迷与并发症 ( 1)心血管并发症:补液过度可致心力衰竭;补液不足使休克不易纠正,血钾过低则心脏停搏。 ( 2)乳酸性酸中毒:由于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导致组织缺氧,促使乳酸产生过多、利用减少,而致发生乳酸性酸中毒。 ( 3 )动、静脉栓塞:由于脱水、低血压、血液浓缩、血粘度增加,易形成血 栓。 ( 4)脑水肿:脑脊液内糖水平下降速度比血液慢。血糖如下降过快,使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渗透压梯度增大,此时脑细胞处于相对高渗状态,易导致水分迅速向脑脊液和脑组织回流而引起脑水肿。 ( 5 )其它并发症:胃扩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 五、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补液治疗 最重要的是补充液体和胰岛素治疗,治疗大致与酮症酸中毒相近。 (一)补液由于严重失水、高渗状态为本症的特点,故迅速补液、扩容、纠正高渗为处理的关键。 1. 补液性质。目前多数主张开始输等渗液,优点是大量等渗液不会引起溶血,有利于恢复血容量和防止因血渗透压下降过快导致脑水肿。具体按以下情况掌握: (1) 对血压较低、血钠小于150mmol/L 者,首先用等渗液以恢复血容量和血压,若血容量恢复血压上升而渗透压仍不下降时再改用低渗液。 (2) 血压正常,血钠大于150mmol/L 时,可一开始就用低渗溶液 (3)若有休克或收缩压持续低于10.6kPa(80mmHg时,除开始补等渗液外,应间断输血浆或全血。 2. 补液剂量。一般按病人的失水量相当其体重的10%-12%估计。精确估计

158例早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158例早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整理并分析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患者资料,对比分析早发和迟发2性糖尿病(T2DM)的临床医学表征,深入识别早发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从而辅助相关医学专家及时研究糖尿病的预防措施。方法将158例被临床上诊断为T2DM 的患者按照诊断时不同的年龄分为早发组和迟发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在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空腹胰島素(F-INS)、餐后胰岛素(P-INS)、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TG)、血尿酸(UA)、空腹C-肽(F-CP)、餐后C肽(P-CP)、糖尿病家族史、低密度胆固醇(LDL)、高密度胆固醇(HDL)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晚发2型糖尿病组的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血尿酸都要低于早发2型糖尿病组,与此同时早发2型糖尿病组中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糖尿病家族史的各项发病率都要明显的高于晚发2型糖尿病组。结论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临床上对胰岛素抵抗表现的更为明显。实际临床上要高度重视代谢紊乱的各项医学指标及早预防、及时治疗早发2型糖尿病。 标签:早发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进几年来,T2DM的发病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本文着重对早发和迟发2性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医学表征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望能够为早发2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和预防及治疗措施提供些许参考。目前,医学界对”早发”和”迟发”T2DM的年龄暂且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因此本文采用国外较为得到普遍认可的年龄界限,把早发2性糖尿病定义为诊断时年龄≤40岁,把迟发2性糖尿病定义为患者发病时>40岁[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整理并分析在2013年1月~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58例,其中都符合WHO诊断2型糖尿病时所适用的标准,病程0.05,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可以应用于本次研究。 1.2方法对全部患者都要首先询问糖尿病家族史、饮酒史,全部患者都要测定一下医学指标: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胰岛素(P-INS)、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TG)、血尿酸(UA)、空腹C-肽(F-CP)、餐后C肽(P-CP)、低密度胆固醇(LDL)、高密度胆固醇(HDL)等。对病患测量血压以明确高血压诊断。凡是收缩压≥140mmHg的,或是舒张压≥90mmHg的,或经过测量本次就诊时血压虽然没有达到上述指定的标准但之前有高血压病史或者有服用降血压药物史的患者,都要诊断为高血压。对患者要测身高体重并且计算体质指数。医师还要详细询问病史,三代以内血亲中有一个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则认定为糖尿病家族史为阳性。 1.3统计学方法将临床资料获得的数据仔细输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计算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率用百分比表示。两组临床资料之间的比较用

(完整版)糖尿病知识试题及答案

糖尿病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药物不属于磺脲类药物的是(A) A、米格列奈 B、优降糖 C、美吡哒 D、亚莫利 2、吡格列酮口服降糖药是(A) A、胰岛素增敏剂 B、α糖苷酶抑制剂 C、双胍类药物 D、磺脲类药物 3、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B) A、视网膜病变 B、大血管并发症 C、微血管并发症 D、糖尿病肾病 4、磺脲类药物的禁忌证是(D) A、I型糖尿病 B、肝肾功能不全 C、孕妇、需要手术病人 D、以上均是 5、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D) A、体重增加 B、头痛、乏力 C、贫血和红细胞减少 D、以上均是 6、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肝脏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的药物是(B)。 A、磺脲类药物 B、双胍类药物 C、α糖苷酶抑制剂 D、胰岛素增敏剂 7、主要抑制多糖的水解,使葡萄糖的吸收减慢,使餐后血糖曲线较为平稳,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是(C)。 A、磺脲类药物 B、双胍类药物 C、α糖苷酶抑制剂 D、胰岛素增敏剂 8、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除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外,理想的血压是(B)

A <140/90 mmHg B <130/80 mmHg C <135/90 mmHg D < 130/90 mmHg 9、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降糖的机制是(A) A、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 B、抑制肝葡萄糖的合成 C、增加外周肌肉胰岛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D、抑制葡萄糖的吸收 10、世界糖尿病日是(C) A、11月12日 B、11月13日 C、11月14日 D、11月15日 11、鱼精蛋白锌的胰岛素类型是(C) A、短效(RI) B、中效(NPH) C、长效(PZI) D、预混(RI+NPH) 12、下列哪些患者不适宜胰岛素强化治疗(D) A、已有晚期并发症者 B、精神病或精神迟缓者 C、2岁以下幼儿 D、以上均是 1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血糖控制的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是(A) A、小于等于6、5% B、大于等于6、5% C、小于等于7、5% D、大于等于7、5% 14、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特点是(A) A、胰岛素缺乏 B、胰岛素缺乏与胰岛素抵抗共同存在 C、胰岛素抵抗 D、胰岛素分泌延迟 15、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包括(D) A、基础胰岛素 B、个体的反应差异 C、注射部位 D、以上均是 16、反映近两三个月糖尿病控制情况最理想的指标为(D) A、空腹血糖 B、餐后血糖 C、尿糖 D、糖化血红蛋白 17、、用心率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量,运动时最合适的心率为(A)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护理教学提纲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 护理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护理 疾病概述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HNDC)又称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大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Ⅱ型)轻症糖尿病及少数幼年(Ⅰ型)病者。男女发病率相似。此组病人糖尿病大多较轻,除少数病例外一般无酮症史,不需胰岛素治疗,可治以饮食或口服药等,或出现于从未确诊糖尿病者。是由于患者本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再加上各种诱因,致使血糖明显升高,高血糖导致渗透性利尿,体内大量水分丢失;同时老年人身体代偿功能不足,中枢对缺水感知减退,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血液浓缩,促使血糖、血钠、渗透压进一步升高,引起恶性循环,导致严重脱水,出血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发病诱因 ?1 药物因素口服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苯妥英钠。 ?2 水分补充不足及失水过多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灼伤,颅压增高脱水治疗,降温疗法,急性胰腺炎,各种严重呕吐、腹泻等疾患引起严重失水。 ?3 摄糖过多高浓度葡萄糖治疗引起失水过多血糖过高。 ?4 应激状态严重感染、外伤、手术、急性心梗、脑卒中、消化道出血等。有时,上述诱因可以同时存在。 临床症状及体征 前驱期 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进入昏迷前的一段过程,即为前驱期。患者发病较慢,发病前数天常有糖尿病病症加重的临床表现,呈烦渴、多饮、多尿、无

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引起这些症状的基本原因是由于渗透性利尿失水所致。 典型期 如前驱期得不到及时治疗,则病情继续发展,由于严重的失水引起血浆高渗和血容量减少,病人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脱水和神经系统两组症状。 (1)脱水严重,常伴循环衰竭:体格检查可见体重明显下降,皮肤干燥少汗和弹性下降,眼球凹陷,舌体干并可有纵行裂纹。病情严重者可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如脉搏细而快,脉压缩小,卧位时颈静脉充盈不全,立位时出现低血压,甚至四肢厥冷,发绀呈休克状态,有的由于严重脱水而少尿、无尿。(2)神志及局灶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及精神症状,半数患者有意识障碍,约1/3 患者处于昏迷状态。除意识障碍外,患者常有各种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从意识淡漠、昏睡直至昏迷,除感觉神经受抑制而神志淡漠、迟钝甚至木僵外,运动神经较多受累,常见者有脑卒中、不同程度的偏瘫,全身性和局灶性运动神经发作性表现,包括失语、偏瘫、眼球震颤和斜视,以及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反射常亢进或消失,前庭功能障碍。 有时有幻觉、胡言乱语、躁动不安等。有时体温可上升达到40℃以上,可能为中枢性高热,亦可因各种感染所致,常误诊为脑炎或脑膜炎。 由于极度高血糖和高血浆渗透压,血液浓缩,黏稠度增高,易并发动静脉血栓形成,尤以脑血栓为严重,导致较高的病死率 诊断 实验室检查 1. 血糖极度升高,通常大于33.3mmol/L

糖尿病高渗昏迷

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诊断与治疗 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 hyperglycemic hyperosmolar state HHS)一种常发生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并发症,在1型糖尿病患者比较少见。既往称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NHDC),但是有些患者血糖很高,渗透压明显超过正常,却未发生昏迷,目前称为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更为确切。临床表现与酮症酸中毒相似,只是尿中没有酮体,少有酸中毒。由于血糖和血渗透压明显升高,患者容易发生意识障碍或昏迷,一旦发病,死亡率远比酮症酸中毒为高。DKA和HHS被认为的糖尿病急性严重并发症的连续病谱的两个终点。HHS的处理和抢救的原则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相似。 一、病因在胰岛素相对缺乏的基础上,一些常见的因素可诱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这些因素包括: 1.应激与感染感染最常见,尤其是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胃肠炎、败血症等,在众多因素中可占2/3。此外还包括外伤、手术、心肌梗死、消化道出血、脑卒中等 2.饮水不足多见于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的老年人,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或昏迷的患者。以及不能主动摄水的幼儿。 3.失水过多如发热、严重呕吐、腹泻及大面积烧伤患者;神经内科脑卒中脱水治疗;肾脏科透析治疗。 4.高糖摄入饮大量高糖饮料或静脉输入高糖等。 5.药物大量服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利尿剂、普萘洛尔、苯妥英钠、利哌力酮、氯丙嗪、甲氰咪胍、甘油、硫唑嘌呤等。均可导致或加重机体的胰岛素抵抗而升高血糖,加重脱水,而诱发高血糖高渗状态 二、发病机制 本病是在胰岛素缺乏的前提下,加上上述诱因的存在而导致的。糖代谢障碍患者本身缺乏胰岛素,诱因的存在使机体对于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反应减低,胰岛素水平减少,肝糖原分解增加,结果使血糖升高,高血糖导致渗透性利

LADA与1型_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的比较_何玉玲

菌,1988,5(1):23-25. 9Pr ince DL,Pr ince HN,T hr aenha rt O,et al.M ethodolo g-ical appr o aches to disinfect ion of human hepatit is B vir us.J Clin M o cro biol,1993,31(12):3296-3304. 10T hraenhar t O,K uwer t EK,Scheiermann N,et al.Co mpariso n o f t he mo rpholog ical a lter ation and disint egr atio n test(M A DT)and the chimpanzee infect ivity test fo r deter mination o f hepat itis B v ir ucidal of chemical disinfectants activity.Zentr albl Bakter iol M ikr obio l Hy g(B),1982,176(5-6):472-484.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Jun;22(3) 收稿日期:2004-08-27L ADA与1型、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的比较 何玉玲 于志清 肖常青 李世生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糖尿病代谢研究中心 南宁 530021) 摘要 目的: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 A DA)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例L A DA患者与25例急性起病1型糖尿病和4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L AD A组的起病年龄、体重指数、空腹及餐后2h C肽水平介于1型和2型糖尿病组之间;出现自发酮症及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比例高于2型糖尿病组,但低于1型糖尿病组。合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比例低于2型糖尿病组,与1型糖尿病组相似;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 A DA的临床特点与急性起病1型和2型糖尿病有所不同。 关键词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急性起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并发症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587.1 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 DA)关于糖尿病诊断和分类一文中指出[1],由免疫介导的1型糖尿病可分为急性起病型和缓慢起病型,其中缓慢起病型即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 immune diabet es m ellitus in adults,L A-DA)。LA DA起病时酷似2型糖尿病[2],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探讨L AD A的临床特点,本文将L A DA组与1型和2型糖尿病组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LA DA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 2.10±9.09)岁;急性起病1型糖尿病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31.28±7.48)岁;2型糖尿病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平均年龄(56.33±7.99)岁。所有观察对象均为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及我科住院患者。L A DA的诊断标准[3]:1发病年龄大于15岁,o发病6个月内无酮症发生;?胰岛细胞抗体(ICA)阳性;?排除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及青少年起病的成年性糖尿病(M O DY)。 1.2 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的评价:1视网膜病变:由眼科医师检查眼底,有疑问者进行眼底荧光造影;o肾脏病变:在无感染、应激等情况下测定血清肌酐、尿素氮以及24h尿微量白蛋白;?周围神经病变:根据病史和(或)肌电图检查结果;?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诊断根据患者曾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有心电图异常;高血压诊断根据病史或本次测量收缩压≥18.6kPa和(或)舒张压≥1 2.0kP a;脑血管病变的诊断根据病史或头颅CT结果;?高脂血症:根据病史或本次检查结果总胆固醇≥5.80mm ol/L和(或)甘油三酯≥1.71 mmo l/L。 1.3 实验方法:1血糖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oC肽用放射免疫法(R IA)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用微柱层析法测定;?胰岛细胞抗体(ICA)用酶联免疫法(EL ISA)测定,药盒由美国BIO M ERICA公司生产。 1.4 统计学分析: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间的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V2检验或F isher检验。 2 结 果 2.1 各组临床特点及胰岛B细胞功能比较:各组临床特点及胰岛B细胞功能比较见表1。L A DA组患者起病年龄晚于急性起病1型糖尿病组,但比2型糖尿病组起病年龄早;体重指数高于1型糖尿病组,但低于2型糖尿病组;L AD A患者起病时“三多一少”症状的发生率低于1型糖尿病组,与2型糖尿病组相似;自发酮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1型糖尿病组,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组;需胰岛素治疗的比例低于1型糖尿病组,而高于2型糖尿病组;家族史与1型、2型糖尿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 AD A组的空腹及餐后2h C肽均高于1型糖尿病组,而低于2型糖尿病组。 2.2 各组并发症情况的比较:各组并发症情况的比较,见表2。L A DA患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肾病、冠心病及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相比无差异;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的发生率与1型糖尿病相比无差异,但显著低于2型糖尿病。 ? 401 ? 蓝光华,等.XY消毒液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灭活作用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题库2-2-1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题 库2-2-10

问题: [单选,案例分析题]女,16岁,患1型糖尿病,因肺部感染,诱发酮症酸中毒。接诊时,如出现以下症状,何为最特征性症状() A.A.严重口渴多饮多尿 B.昏迷 C.呼吸深大 D.呼气有烂苹果味 E.皮肤干燥,弹性差

问题: [单选,案例分析题]女,16岁,患1型糖尿病,因肺部感染,诱发酮症酸中毒。入院后,抢救该病人时,胰岛素最佳使用方法是() A.A.大剂量胰岛素静脉推注+肌内注射 B.大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 C.大剂量胰岛素皮下注射 D.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 E.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推注

问题: [单选,案例分析题]女,16岁,患1型糖尿病,因肺部感染,诱发酮症酸中毒。以下治疗原则对此病人错误的是() A.A.积极补液,纠正脱水 B.及时使用胰岛素 C.积极补碱,尽快一次性纠正酸中毒 D.严密观察血钾,防治低血钾 E.积极治疗肺部感染 (天津11选5 https://www.360docs.net/doc/8c15004578.html,)

问题: [单选,案例分析题]女,64岁,曾被诊断为"轻型"糖尿病,用饮食管理即能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近10天因口齿不清,在外院诊断为"脑血管意外",昏迷2天后转入本院治疗该病人在院外治疗时,对病人不利的是() A.A.平时未用双胍类药物治疗 B.平时未用磺脲类降糖药 C.本次发病后未用胰岛素皮下注射 D.本次发病后未用胰岛素静脉注射 E.本次发病后用了较大量的10%葡萄糖及甘露醇静脉注射

问题: [单选,案例分析题]女,64岁,曾被诊断为"轻型"糖尿病,用饮食管理即能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近10天因口齿不清,在外院诊断为"脑血管意外",昏迷2天后转入本院治疗在本院急诊室考虑病人为某一种糖尿病昏迷,在鉴别诊断时,应首先进行的检查是() A.A.头颅CT、或MRI B.脑脊液检查 C.动脉血气分析 D.血糖、电解质、肾功能检查 E.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