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doc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大道之行也》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大道之行也》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大道之行也》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大道之行也》阅读练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解释加色的词语。

①男有分.,女有归②是. 谓大同2.翻译句子。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对你有什么启示?答案:1.①职分、职守②这2.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示例:这句话体现了一种社会的博爱精神,启示我们要想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就要从自己做起,真诚地关爱、帮助他人,为营造社会的博爱、互助氛围而努力。

试题2:《大道之行也》(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选贤与. 能与:同“举”,推举B.故人不独亲. 其亲亲:亲人C.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D.是故谋闭而不兴. 兴:兴起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大道之.行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吴广者. ,阳夏人也C.不必藏于.己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其.如土石何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礼记》。

《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B.文中“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C.本文描绘了一个普遍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文言文比较阅读

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文言文比较阅读

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文言文比较阅读礼记•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3.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4.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5.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动词,从外面。

7.选贤举能(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8.选贤举能(能)形容词作名词,才干出众的人。

主题思想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

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

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

欢迎共阅《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A B C D A B C D A B CD 【小题7】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甲文中 所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

【小题8】比较《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两者对理想社会看法的异同【小题9】<<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小题1】C【小题1】D???【小题1】B?“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小题1】(1)对于财货,人们的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欢迎共阅【小题1】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结合语句分析也可)????【小题1】试题分析:C 、盗窃乱贼而不作(贼:害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 A :培养,动词/长,形容词;B :发生,动词/兴起,动词;C :是,动词/为了,介词。

? D 、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经分析,选D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能力。

202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安徽·中考真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二十一年①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

守者羸兵数百,公②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

”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

幼子先遣归。

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

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

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

已而夷大③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

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

③:舰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布衣:(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3)终不为妻子计计:(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度: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18.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

(2024·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中考语文专练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

中考语文专练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

重点难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从选材上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察文言文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主题思想的把握、情感的体验等;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

【满分技巧】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并能归纳文章所蕴含的观点;体会思想感情,能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限时检测】(一)(2020辽宁阜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田单①将攻狄②,往见鲁仲子③。

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

”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

”鲁仲子曰:“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④之奉,西有淄⑤上之虞⑥,黄金横带⑦而驰于淄、渑之间。

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

”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

”明日乃励气巡城立于矢石⑧之所。

及援桴⑨鼓之,狄人乃下。

(选自《战国策•田单将攻狄》) (注释)①田单:战国时齐国临淄人。

②狄:在今山东高青东南。

③鲁仲子:齐国高士。

④夜邑:在今山东掖县。

⑤淄:水名。

⑥虞:通“娱”,娱乐。

⑦黄金横带:腰系黄金的带钩。

⑧矢石:箭和垒石,是守城的武器。

⑨援桴(fú):拿鼓槌。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B.行拂.乱其所为(拂:扰乱)C.田单乃惧.(惧:害怕)D.先生志.之矣(志:记,记住)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诗文知识全解与分层训练:《大道之行也》(解析版)

古诗文知识全解与分层训练:《大道之行也》(解析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修: ②归: ③作:
2. 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3. 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体现了《大道之行也》中所构想的理想社会,其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能与《大道之行也》“______”和“______”相对应。
(2)易错字形
选贤与能 修睦矜、寡、孤、独 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
2.重点字词解释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②大道之行也(施行)
③讲信修睦(培养)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⑤皆有所养(供养)
⑥男有分(fèn,职分,职守)
⑦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恨)
⑧不必藏于己(私藏)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②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特殊句式】
倒装句:不必藏于己(状语后置,“藏于己”即“于己藏”。
【出自本课的成语】
1.天下为公:天下是众人公有的。原指不把君位当作一家的私有物。现指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公有,是一种人人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答案】
1. 修:培养(使……得到调整、整治)。归:出嫁,在这里指有归宿。作:兴起。
2. ①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②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盜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3. 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路不拾遗:原义是路人看见道路上的失物而不会据为己有,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选贤与.能()谷年十有.五()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3.甲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老人。

你认为乙文给你带来的启示是什么?【甲】《大道之行也》【乙】《杨氏入穴》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谋闭而不兴.()⑶此.殊不缺也()4迫.暮()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落: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b、果:未果,寻病终子果来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d、处:处处志之故可同处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大道之行》对比阅读+古诗《咏菊》赏析

《大道之行》对比阅读+古诗《咏菊》赏析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6分)白居易〔唐代〕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②初开晓更清。

【注释】①著:附着。

②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菊花。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二句的画面,并概括画面特点。

(3分)(2)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二.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18分)甲文: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选自欧阳修《明党论》)注释:1.幸:希望 2.党引:勾结乙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画一处)(2分)所贪者财货也4.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①则反相贼.害②可以鉴.矣③选贤与.能④不独子.其子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②故外户而不闭。

6.【甲】文作者认为“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原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7.从【甲】【乙】两段选文看,两位作者认为达到天下大治的途径分别是什么?(4分)答案:1.(3分)寒夜过后,初降的新霜轻轻地附着在瓦片上,芭蕉叶断,枯败的荷叶倾倒在水面(2分),描绘了一幅凄凉萧瑟(萧条残败)的画面(1分)。

阅读《大道之行也》含答案

阅读《大道之行也》含答案

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1~6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大道之行也》)【乙】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深水。

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余家。

四面高山,回环深映。

有象耕雁耘①、人甚知礼,野鸟名鸽,飞行似鹤。

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

有一老人,为众所伏②,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

乍见外人,亦甚惊异。

问所从来,乱贼平未,时政何若。

具以实告。

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

此中人为致饮食,申以主敬。

既而辞行,斫树记道。

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选自顾况《仙游记》,有删改) 【注】①象耕雁耘:大象、大雁耕田播种。

这是作者想象的天外世界的耕种方式,人已经从繁重的农耕劳动中解脱出来了。

②伏:同"服",信服。

1.(2021海淀一模)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天下为.公不以为.然为.众所伏B.讲信.修睦小信.未孚背信.弃义C.女有归.云归.而岩穴瞑殊途同归.D.盗窃乱贼而不作.其中往来种作.作.奸犯科2.(2021海淀一模)翻译文中两处画直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翻译:因此人们不单敬爱自己的亲戚,不单疼爱自己的子女。

理解:这句话阐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指出每个人除了敬爱亲人、疼爱子女外,还应该按照社会要求承担起照顾矜、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的责任。

B. 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翻译:等到(李庭)再次寻访上一次的踪迹,但重峦叠嶂,再也找不到(以前去过的村落)了。

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25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25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

《大道之行也》课内外阅读分层练第一部分:课内基础大道①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②,选贤与能③,讲信修睦④。

故人不独亲其亲⑤,不独子其子⑥,使老有所终⑦,壮有所用⑧,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⑨皆有所养,男有分⑩,女有归⑪。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⑫;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⑬。

是故谋闭而不兴⑭,盗窃乱贼⑮而不作⑯,故外户而不闭⑰,是谓大同。

【注】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②[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③[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贤,指品德高尚。

能,指才干出众。

与,同“举”。

④[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⑤[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第二个“亲”指父母。

⑥[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

第二个“子”指子女。

⑦[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

⑧[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⑨[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者,……的人。

⑩[分(fèn)]职分,职守。

⑪[归]女子出嫁。

⑫[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货,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⑬[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⑭[谋闭而不兴]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⑮[乱贼]作乱害人。

⑯[作]兴起。

⑰[外户而不闭]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而不从里面闩上。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闭,用门闩插上。

参考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让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注释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注释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注释《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大道之行也》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注释大道之行也先秦:佚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矜同:鳏)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注释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

行,施行为:是,表判断。

〔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与,通“举”,推举,选举。

〔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信:诚信。

修:培养。

独:单独。

〔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

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桃花源记》考试题精选(有答案)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桃花源记》考试题精选(有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期末考试题精选一、(2023山东·烟台中考模拟)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不足为外人道也大道之行伐竹取道万道霞光B.与外人间隔选贤与能与游者相乐与人为善C.屋舍俨然怡然自乐佁然不动杂然相许D.妻子邑人不独子其子子固非鱼也孺子可教2.翻译文段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理解:渔人首先经过了一片风光优美的田园,然后才进入到桃花源,见到桃源人。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桃源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理解:听了渔人的讲述,桃源人都为没有赶上桃源外的朝代变迁感到无比惋惜。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翻译: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对比阅读习题带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对比阅读习题带答案

3 . (1) 译文: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就不会发生。

(2) 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4 .取信于民 ( 表明不欺骗百姓 ) ;“讲信”5 .不同意。

示例 1 :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示例 2 :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六)1 .( 1 )是。

(2 )幼而无父。

(3 )所以。

(4 )来。

2 .( 1 )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

( 2 )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3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4 .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参考译文】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本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

这就是礼的起源。

(七)1 . (1) 以……为亲。

(2) 面对。

2 . (1)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 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啊。

3 .提示:围绕“善于纳谏,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中的任意一点来谈即可。

【参考译文】【乙】唐玄宗任用韩休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涉及名誉权势。

等到担任宰相后,所做所为很得当时民心。

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偶尔玩得过度,就对左右的人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

唐玄宗常常对着镜子默不作声,左右的人说:“韩休担任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

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练习【附答案】(一)1. (3)有的人(4)这或此2.B 3.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4. 赋繁役重,官吏贪求。

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二】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3.例如:《红楼梦》曹雪芹4.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6.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陋室铭》比较阅读【附答案】:(一)1.(1)出名、著名(2)是身体劳累(3)经营、谋求(4)更2.(2)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4.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

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二】1.桌子我 2.我稍作修理,让它不能从上面漏土漏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

对比。

4.示例一: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

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

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周敦颐《爱莲说》李绅《寒松赋》比较阅读答案9.答案: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③亲近而不庄重。

礼记二则对比阅读

礼记二则对比阅读

礼记二则对比阅读
《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包括了众多的文章和记载,其中有两则对比阅读的部分。

1. 《曲礼上》与《曲礼下》
《曲礼上》和《曲礼下》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周朝时期的一种宴会礼仪。

“上”和“下”指的是宴会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或过程。

在《曲礼上》中,重点讲述了宴会的准备工作,包括宴席的摆放、用具的准备、食物的选择等。

该文章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也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相比之下,《曲礼下》则更注重宴会礼仪的具体细节和行为规范,例如如何入座、如何举杯、如何敬酒等。

该文章认为,遵循礼仪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尊重和谦虚,更是为了维护整个宴会的和谐氛围。

通过对比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礼记》中对于礼仪的重视,同时也揭示了不同场合中礼仪的具体要求和应用。

2. 《虽有嘉肴》与《大道之行也》
《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也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分别探讨了教育和政治的理想状态。

在《虽有嘉肴》中,作者通过比喻的方式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文章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反省,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同时,作者也指出,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而《大道之行也》则更进一步地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

作者认为,在这个理想社会中,大道得以实行,人们都能够按照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来行事。

这个社会注重公正和平等,人们的才能和贡献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认可。

通过对比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礼记》对于教育和政治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也可以看出,无论是教育还是政治,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和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和答案解析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题:《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审核:做题:班级:姓名:得分:用时:(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交通()..()⑵阡陌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3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大道之行》文言文对比阅读集锦

《大道之行》文言文对比阅读集锦

《大道之行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对比点:深刻道理】(18分)《大道之行也》与《唐太宗论止盗》【甲】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①中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②,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③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戴圣《大道之行也》) 【注释】①哂(shěn):微笑。

②升平:太平。

③野宿:在郊外过夜。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标出两处)(2分)故不暇顾廉耻耳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选贤与.能( ) (2)讲信修.睦( )(3)上与群臣论.止盗( ) (4)故.不暇顾廉耻耳( )(5)安.用重法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答:(2)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答:4.【甲】文中“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乙】文中的哪个句子?“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乙】文中的哪个句子?(3分)答:5.【甲】【乙】两文都谈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为达到这样的效果,它们各自提出的方法是什么?(4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对比点:美好品质】(18分)《大道之行也》与《商鞅立信》【甲】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于时太子犯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2课《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2课《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练习题

《大道之行也》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1)仿佛..若有光仿佛:___________(2)货恶.其弃于地也恶:___________(3)故外户.而不闭户:___________(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_2、《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两文反映了古人对人类__________的追求,不同的是,前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__________,后文则是__________。

(3分)3、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句与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

(3分)4、[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5分)1、(4分)(1)好像(2)憎恶(3)门(4)类2、(3分)理想社会具体的想象理论纲领3、(3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4、(5分)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 (j ǔ) 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选贤与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谷年十有五().
3.甲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老人。

你认为乙文给你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甲】《大道之行也》
【乙】《杨氏入穴》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
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 谋闭而不兴
..
()
⑶此殊不缺也()4迫暮
..
()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落: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故可同处
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
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翻译下列句子:
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 甲 ] 大道之行也
[ 乙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仿佛()若有光(2)货恶()其弃于地也
(3) 故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2.<< 桃花源记 >> <<大道之行也 >>两文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的追求,不同的是, 前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后文则是
13. 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甲文中所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

14.[ 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 乙 ] 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15.比较《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两者对理想社会看法的异同
16.<<桃花源记 >>和<<大道之行也 >>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