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设计中线条美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设计中线条美的内涵

摘要传统绘画在观察物象时,主张“静心观照”,使主体自身融入客体外界之中,体味陶养,寻求客体精神与主体情感的契合点,诱发灵感,达到“迁想妙得”的境界。为了强化线的这种表现因素,又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在用线造型上具有相对主观和夸张的特点。高度的程式化是中国传统绘画用线造型的又一大特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设计线条美程式化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美学基础

论及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美学基础,可以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中予以把握,其导源自《诗经》、《楚辞》及书法,主要特点偏重于抒情,重视情感在创作中的作用,把对情感的表现看作艺术的生命所在。绘画艺术亦不例外。这些美学观念运用到人物画创作中,“用笔奇峭,取境古逸”,笔意纵横,气象雄伟,创立了自己的风格,以有个性的线条来表现其内在的生命力。中国传统绘画的这种观照与表现方法,使得画家更多的是将视线集中于对主体与客体的精神本质的构思,而少有对客体表象的理性观照。画家所表现的意象是建立在主体的心理时空之上的,主体的情感逻辑便成为意象赖以存在的支撑点。它不受物理时空的制约,排除了同客体精神无本质联系的表象,是客体集中、概括的本质因素与画家主体情感和想象相结合的产物。此时的意象既非客体的再现,亦不是画家随心所欲的臆造,尽管它在物体表象上同客体物象相去甚远,看是不似,但在

其精神内核上却是更高的、更完美的契合,是对象生命气韵同主体精神情感的高度融合,是“离形得似”,如齐白石笔下的虾,尽显这种美学理念。因此,宋代的苏东坡更是不无感情地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其核心观念所在。由于摒弃了客观表象和物理时空对主体表现的制约,将情思与视线放到一个不受狭义的物理时空制约的无限精神空间上,使得画家获得了一个传达客体精神和主体情感意志的相对宽泛的表现天地。正是有了这块天地,才让传统绘画中的线有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艺术追求和精神情感的表现。

二线条美的内涵构成

1 写形与传神的浑融

对传统的中国画来讲,线条是其造型的主要手段,肩负着写形和传神的双重任务,即“外取物的骨相神态,内表人格心灵”。清初朱耷笔下的写意花鸟,形象夸张,线条凝重简括,行笔走墨无不充满了画家孤独幽愤之情和寄寓着画家的亡国之恨。在这层意义上,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是物体与物体、物体与背景、形与形之间的分界线,是对物体的界定,是物体的轮廓和边缘线,具有相对的客观真实性。另一方面,画家在观照客体物象的同时又融进了主体的情感和想象,将客体精神同主体情感想象相融汇,凝聚于笔端,借助线条这一媒介显露出来,使线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内在的精神得以外化为可感的物质形式。为了强化线的这种表现因素,又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在用线造型上具有相对主观和夸张的特点。由于“神需

依形而显,形需依神而立”的辩证关系,使得传统绘画的线在写形与传神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唐代著名画家张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传统绘画讲求高度概括,画家对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对生活长期的提炼和积淀,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表现技法,用以描绘同一类或相似的事物,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如线条的运用,画面的布局,形象的创造,色彩的配置,都有一定的程式。

在塞尚的绘画世界里,人不是疏离孤独的,也不是痛苦的,因为人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更不是独享灵明的主体,人只是“万物齐一”的宇宙生命中的一个类别,与所有事物以致观赏者处在平等的交融互动的关联中。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以全景式构图,运用雨点皱、豆瓣皱等表现北方山石的雄浑。凝重的皱法,把自然山川的雄伟高大、不可战胜,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北方崇山峻岭的萧疏、空旷、幽静、荒凉使人如身临其境。

中国绘画艺术特别讲究意境和文化感,尤其是山水画在表现传统文化情结方面最为明显,简单的线条皱法,就承载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发展的重任,使得画中用线有着丰富的表情性和惬意性,以及严格的形式规定,从而把社会意识、人和自然宇宙、社会现实和审美理想包容到一个统一的整体之中,以“天人合一”的境界达到了人与宇宙的不二状态。线作为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方法,是联系笔墨语言与真实形态之间最适合的中介因素,它以线条的不同书写形式,来表现不同的生命感觉和意趣、韵味。

2 高度的程式化也是其美学内涵

高度的程式化是中国传统绘画用线造型的又一大特点。在中国画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画家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线的表现程式,从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到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及吴道子的“吴带当风”至后来人物画的“十八描”和山水画法等,都是历史上线的表现程式。不同的对象给予画家的感受自然是不同的,画家通过深入的体察,从对象中抽象出整套在精神感受上与客体形象的精神特征相适应的线的表现程式。程式的形成同物象的暗示相关,但因其主体间的差异,使这种程式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实则是客观物象固有特征同画家个性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当然,地域环境、民族文化、一个时期的审美风尚等对它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中国画的线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抽象线纹,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却能以它匀称、流动、回环、曲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中国画的“似与不似”中的“不似”与可见自然拉开距离的“形变”,这种客观的“物象”与主观的“意象”之间的“形间差”,为发挥线条自身审美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中国画的线不只是客观事物的复制和翻版,还是一种思维符号,是独立的有生命的实体,中国画把“抽象性”艺术的书法形式因素纳入绘画之中,就能在造型之外又多一层的相对独立性,寄托于线本身的审美因素,大大提高了中国画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绘画崇尚“骨法用笔”,认为行线运笔应以骨为质,讲究用笔的功力要“力透纸

背”。单就用笔的方法来看,就十分讲究,诸如中锋、侧锋、逆锋、藏锋、露锋、提按、一波三折,等等,造成行线在刚柔、方圆、轻重、曲直等形态上的变化,获得不同的视觉效果,增强线条诸多的表现力。不满足于描绘客观事物的外在形体,而把主观与客观、心与物、天与人放在宇宙中进行观察,并着眼于自身感受的概括。西方人按他们的思维方法,想象中的飞天必须有翅翼才能翔于蓝天,而中国的敦煌壁画利用律动、团转的飘带、流畅有节奏的线条,使意识中的飞天翩翩腾飞,满壁风动。

3 线条的装饰性和形式美

线条的装饰性和形式美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客体物象所暗示的线是纷繁杂乱的,不可直接入画,它须经画家依据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判断进行归纳提炼,组织安排,使原来杂乱无章的线升华为具有疏密、聚散、穿插、长短等变化的艺术趣味的线。落实到画面上,被画家按一种合规律的组织安排,产生多样统一、整齐一律、对称、均衡等形式美。

中国画运用笔勾的线纹及墨色的浓淡直接表达生命情调,透入物象的核心,其精神简淡幽微,“洗尽尘滓,独存孤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历代画家的艺术实践,使中国传统绘画在用线造型和表达画家情思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极高艺术造诣的表现体系。传统绘画的线是建立在客体与主观感受相联系的基础之上的,且受主体情思的明显支配,它放弃了对客观物象的物理属性的刻意追求,不重阴阳光影、空间体积,侧重主体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