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的起承转合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皆有情

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皆有情诗歌作为一种古老而优雅的艺术形式,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情感的表达工具,更是语言的美学体现。
而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正是构成诗歌美感的重要元素之一。
无论是诗的开端、发展,还是情节的转折与推进,都体现了情感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
诗歌的结构可以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首先是起,它是诗歌表达情感的开端,也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关键。
起往往通过独特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和抒发真挚的情感来吸引读者,使读者对诗歌有进一步阅读的欲望。
起可以通过诗歌的开头几行来展示主题或主要情感,比如描述美丽的自然景观、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情感或回忆等。
它的目的是打开读者的心扉,引起读者共鸣。
接下来是承,它是诗歌情感的延续和发展。
承会通过更加深入的描写和情感表露,营造出更加饱满的氛围。
在这一部分中,诗人可以展示出自己对于所描绘事物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以及对于情感的更加真实而复杂的表达。
通过承,诗人可以进一步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然后是转,转是诗歌情节的转折和发展。
在这个部分中,诗人往往会运用意想不到的手法和开创性的思维来引起读者的注意。
转可以是情感的变化,也可以是意义的变化,以及用于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的桥段。
通过转,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为接下来的发展创造条件。
最后是合,它是整个诗歌作品的总结和收束。
合在这里不仅是指情节的结束,还意味着对于主题的总结和对于读者情感的回归。
合可以通过对于前文的回顾和总结,或者通过符合情感高潮的表达方式来达到。
通过合,诗人可以使作品的情感和主题得到完整的表达,并给予读者深刻的感受。
总体来说,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皆有情,是构成诗歌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承转合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情感在不同的阶段得到展现和发展,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无论是起的引入,承的发展,转的转折,还是合的总结,都体现了诗歌艺术对于情感和情绪的精妙描绘和表达。
中学语文 诗歌鉴赏“结构意识”:起承转合

诗歌鉴赏“结构意识”:起承转合古典诗歌鉴赏需要具备四种意识:整体意识、背景意识、结构意识、意象意识。
正是学生不能有效掌握、运用这四种意识,所以这类题型始终不能打破“慢、费、差”的禁锢,低效性显得尤为明显。
这里我们重点讲解下诗歌鉴赏中的结构意识。
古典诗歌的结构思路主要是“起”、“承”、“转”、“合”,这是一种创作手法,主要针对的是绝句、律诗而言的。
其中“起”即诗歌的开头,“承”即紧承上句(上联)的诗意,需要做到衔接得紧密、连贯。
“转”即转折或者递进,丰富诗歌内容,开拓诗歌境界。
“合”对全诗具有收束作用,并传达出某种情感主题。
而高考试题侧重考察“起”与“合”,需要重点把握。
下面分别将“起”、“承”、“转”、“合”结合具体诗歌进行分析、总结。
一、起古人将诗歌的开头称为“起”,也就是“启”的含义。
进而强调“势”,需要制造先声夺人的艺术感染力。
正如宋代张镞所言:“诗之首联,谓之破题,欲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
”吴沅:“诗首句要如童鱼儿拨浪,一者之间,便知其有千里之势。
”因此,诗歌的开端无论是情感表达,抑或者是景物描写都需要蓄势,承担着启动后文的责任。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首联便表达激动、欣喜之情,为其后继续凸显愉悦心绪做铺垫,因此最后便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首句便凸显了边塞的奇丽景象。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大开大合、跌宕起伏的画面令人震惊。
如果李白、岑参诗作的开头显得突兀的话,那么王维《山居秋暝》的开头就显得平缓一些,即“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给予读者一种自然清新的感觉。
诗歌的开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情感表达切入,一种是以景物描写切入,这两种情况的作用分别列述如下,需要考生牢记于心。
(一)情感表达:呼应题目,统领全诗(以议论、抒情开头),引起下文,点明题旨。
浅谈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浅谈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浅谈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吴帆古人写诗讲究章法,把律诗、绝句的布局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份。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此加以总结:“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
”他认为,起承转合之间有着辩证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和“转”皆兼顾“起”与“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因此,这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一、所谓的“起”,就是指诗的开头。
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开头上煞费苦心,故有“风头”之说。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事起,或以景起。
无论哪种“起”法,都力戒平淡无味,力求笔势突兀,达到振起全篇的作用。
总的说来,“起”有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一是开门见山,直奔题旨。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如“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概括登楼所见的景色,将“江山如画”收于笔端。
再如“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登太白峰》)描述自己在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太白峰顶,交代时间、地点、事由。
二是倒戟而入,笔势轩昂。
此法即运用倒装手法。
如王维的《观猎》一诗中“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如果按照因果顺序关系,应先说“将军猎渭城”,然后才说“风劲角弓鸣”,但这样显得平淡直率。
改用倒装起首。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写狩猎时的风呼声、弦呜声,彼此相应,再推出狩猎的主角将军,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三是奇句夺目,一见而惊。
清代李笠翁《闲情偶记》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
”所谓“奇句夺目,指的是起句警策有力,令人耳目一振。
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开头写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用参差的句式、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在岁月流逝中的追求和苦闷,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
谈古代诗歌结构中的起承转合

谈古代诗歌结构中的起承转合谈古代诗歌结构中的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历代诗文作者在创作时总结出来的诗文结构方式之一,是诗文作者创作经验的体现,最早由元代范梓提出来的。
那么,什么叫起承转合?所谓“起”,即开头。
“承”在“起”后,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甚至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
“合”就是诗文的结尾,即收合结尾,使诗歌的结构完整,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合)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
总之,诗文中的“起承转合”,也就是如何开头,如何发展,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的结构问题。
下面选择几首诗歌(包括词、曲)予以说明。
首先,我们看看诗中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全诗如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全诗“起”,写了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分别是“岭”和“峰”,为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奠定基础。
第二句“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承”,它是承“成岭”、“成峰”而来的,是对观看效果不同的解释。
第三句“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一句是“转”,是诗人在上面的基础上而宕开一笔,视野由观山转移到了探究(虚写)。
最后一句“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合”,既回答了上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也诗歌得到完整的收束。
下面再以王昌龄的《闺怨》为例,说说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体现。
全诗如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首先“闺中少妇不知愁”,这是“起”,写出了“少妇”无忧无虑的感受。
接着的“春日凝妆上翠楼”,这是“承”上句的“不知愁”而来。
这里,诗人写少妇相思之情,不是直接进入,而是迂回曲折,所以,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承接上一句而转“转合”,其中一个“忽”字,明确地表明了少妇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最后“悔教夫婿觅封侯”,是诗歌的“合”,是少妇“怨”的集中表现,其中的“悔”字很好地少妇“不知愁”而达到最后的“怨”情。
浅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浅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所谓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
”展开来说,起承转合就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
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
“万事开头难”。
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并且对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等等等。
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系起来,上下关联,前后呼应,或总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顺,或舒缓,或湍急,或如徐徐春风,拂面而来,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
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
所谓‘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
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结尾有两种结法,一是明结,一是暗结。
明结就是通过结尾直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暗结则是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给人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结尾往往是诗歌的高潮,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言虽止而意无穷。
格律诗是唐人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相对与古体诗来说,格律诗增设了许多附加的限制,它不仅在韵律上有严格的规定,在格式上也有严格的限制,不可越雷池一步,如果越了雷池,就不是格律诗了。
例解诗的起承转合

例解诗的起承转合我们写诗前,要先立好意,如何来表达这个意,就得开始谋篇布局。
什么是谋篇呢?谋---就是计谋,谋划,策划。
篇---其实就是一个系统,一个局面,或者说是一个事件形成的全部过程及事件的本身。
谋篇的目的在于布局,先谋篇而后布局。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或是各种活动中,都需要事前筹划,这就相当于我们写诗前的谋篇布局了。
“谋篇布局”不是一个空泛教条的概念,它是知识底蕴的积累的产物,是以综合修养为基础的概念。
我们现在具体的谈谈诗词写作的谋篇之法,也就是章法。
所谓章法,就是指文的结构框架。
在文学创作,不论诗、词、曲、赋、骈等各种体裁都是需要有一定结构的。
而关于诗文的章法,简单说就是四个字---起承转合。
这几个字几乎就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专用术语了。
起承转合不仅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也是一种经典的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技巧。
了解这种章法技巧,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有利于我们对诗词结构内容的理解。
下面我们具体的来分析一下章法:起承转合一,起我们写散文,写议论文都要有个开头,写诗文,更是要有个好的开头,术语上就叫“起”。
关于诗的起法有多种,这里简单的介绍几种方法: 1、明起。
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
也就是说起句直接点题。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标题是《早发白帝城》,起句直接点出题意,这就是明起。
再如杜牧的《清明》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第一句就直点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平时读诗时多留意就会发现。
2,暗起。
暗起,就是起句不见题字,但是含有题的意思在起中暗起比明起的难度在于表述的技巧要更高,要抓住事物的独特的特征,尽可能少的使歧义产生。
如于谦的《咏石灰》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起句不点题,却含题意,给人想象空间大,艺术性比较强。
3,陪起。
先借别的事物,然后再引出本题来。
起承转合的诗歌

起承转合的诗歌一、引言诗歌是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通过表达情感和思想来触动读者的心灵。
起承转合是构成一首完整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使诗歌具备一定的结构和逻辑,让读者产生更深刻的体验。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起承转合来创作一首完美的诗歌。
二、起2.1 起于心动起作为一首诗歌的开端,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
起承转合中的起承,占据了整个诗歌的起始位置,它需要具备独特的吸引力。
在起的阶段,诗人可以通过一些动人的描述或意象来营造氛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2 描述景物起部分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来展现诗人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当诗人描绘起一朵鲜花时,可以运用生动的形容词,如“娇艳欲滴”、“芬芳馥郁”,以展示诗人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2.3 表达情感起部分还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来吸引读者。
诗人可以用真挚的语言、饱满的情感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引起读者的共鸣。
通过起的部分,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进入诗歌世界。
三、承3.1 延续氛围承是诗歌中的一种过渡部分,它需要将起部分引起的情感和氛围顺畅地延续下去。
在承的部分,诗人可以通过继续描述景物或继续表达情感来使诗歌更加连贯。
3.2 深入主题承可以用来深入探索诗歌的主题。
诗人可以通过承来扩展起部分的内容,将主题更加具体化、深化。
通过承的展开,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3 丰富细节在承的过程中,诗人可以增加更多的细节来丰富诗歌的内容。
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读者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诗歌中所展现的画面和情感。
承的部分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触动和共鸣。
四、转4.1 转折点转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联系起和合两个部分的关键转折点。
转的部分需要给读者带来一种戏剧性的变化,使诗歌更加有张力和张扬感。
通过转,在诗歌的进展中产生了新的变化,增加了意想不到的发展。
4.2 变化情节转的部分可以通过改变情节来增加诗歌的戏剧性。
起承转合

浅谈“起承转合”在诗词创作中的普遍意义高朝先所谓“起承转合”,实际上是诗词谋篇时对全诗结构层次安排的理论概括。
这一点好比建筑房屋,在备齐了各种所需的建筑材料和选择了怎样的房屋式样以后,必须安排房屋的结构层次。
写诗也是这样,在占有了素材、确定了主题、选定了诗体以后,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头,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从而更准确完整地表达作者的心境和主题,这种层次安排概括起来,就是“起、承、转、合”四个环节。
“起承转合”理论虽然只到元代才明确提出,但在此前的千百年间,人们却几乎是不约而同地遵守了这一规律,“起承转合”实际上是历代诗人创作的共同体验和经验总结。
尤其对于律、绝,其“起承转合”十分明显,并且形成了人们的共同认识。
但是,本文所指的“起承转合”意义是诗词各体的普遍意义,对此,在实践生活中却存在一些异议。
下面就几个方面的不同看法作一简要分析。
一、关于律、绝的“起承转合”。
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为了叙述的完整,不妨作一点铺垫说明。
同时为了表述方便,在此仅以唐·李绅的古绝《悯农》为例。
这首五言古绝,全诗四句,可谓每一句依次分别为“起承转合”的一个层次。
“锄禾日当午”,写农夫在田里劳作的辛苦,是全诗的“起”;“汗滴禾下土”,写农夫劳作的辛苦程度,是对起句的继续表述,所以是“承”。
接下来,诗的视野离开了劳动场面转向了餐桌,并且提出“谁知盘中餐”的设问,是非常明确的“转”;末句“粒粒皆辛苦”,既是回答前句的设问,点明主题,又是对全诗的“收”,也就是“合”。
上例表现的是绝句(包括七绝)最典型的“起承转合”。
律诗(含五言、七言或长律)的结构层次也莫不如此,而且其顺序同绝句一样,不可任意颠倒调换。
律诗较之绝句,所不同的是,因为律诗句式有八句(长律则更多),其“起承转合”并非绝对的每二句一个层次,尤其是其中的“转”与“合”,在许多情况下,往往表现在最后的两个单句上。
而表现为“承”的句式在诗中则占有较大成份,那就是所谓的“继承”或“承展”。
浅谈律诗的起承转合

浅谈律诗的起承转合学诗不易,不是说了解了平仄、知道了押韵,写了几首诗,就以为自己是诗人了。
诗词是中华文学艺术皇冠上的最耀眼的明珠,诗特别是律诗有很多讲究,写诗容易,写好一首诗确实不易。
主题立意,布局谋篇,起承转合,语言倒装,语体省略,音韵顿挫,比兴手法,意境意象,情景交融等等,这都是我们特别是初学者要掌握的基本要素。
本文主要与诗友们探讨一下律诗的起承转合。
初学者甚至是写了大半辈子诗的诗友,不懂得起承转合,不讲究起承转合,不运用起承转合,不分主次,不讲章法,见景遇事,开笔就写,写到哪里算哪里,实在写不下去了,死拼硬凑,盘子喝水一一平拥,虽然高产,这不算会写诗,也是写不出好诗来的。
起承转合是律诗(含绝句)的基本骨架,是基本章法,也可叫结构规律或布局谋篇的方法。
格律诗讲究起承转合,律诗如此,绝句也一样。
写一首诗,也就是作一篇文章,必须是先有写作目的,想要写什么,怎么写,主题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
要想写好一首诗,写作思路要完整,脉络要清晰,要让读者读得明白,那就要安排好先交待什么,后交待什么,顺序不能乱。
有时作者写的东西,作者自己心中很清楚,可读者却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自己心里昭昭,读者读后昏昏,不知所以然,这可能就是起承转合沒安排好。
所以说我们初学者一定要注意起承转合。
曹雪芹是文学大家,《红楼梦》里有很多好诗。
曹雪芹对起承转合有其精辟的见解。
在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有香菱学诗的情节,香菱欲拜林黛玉为师时,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的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实的对虚的,虚的对实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
可见起承转合是很关键的。
律诗共八句起,起句,一、二句,也叫首联承,承句,三、四句,也叫颔联转,转句,五、六句,也叫颈联合,合句,七、八句,也叫尾联七律、五律都是按起承转合这四部分来做的。
起承转合的关系清朝刘熙载《艺概•文概》中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起合也。
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

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诗词的结构对于表达主题至关重要,其中起承转合是一种常见的形式。
起承转合能够将诗词的文字、内容和意境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特别是在格律诗中更为突出。
起”是开头,即通过一件事情引出这首诗的主题。
好的开头能够起到引领主题的作用,统领全篇。
而“承”则是承接连贯,要贯穿作品之中,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
句与句之间,XXX之间要承接。
而“转”则是转折,表面上是岔开话题,但实际上是为深化主题服务的。
转的技巧较高,需要着重练。
最后的“合”则是整合总结,把作者的感悟表达出来,深化意境,突出主题。
举个例子,唐代XXX的五言古诗《悯农》就采用了起承转合的结构。
首句“锄禾日当午”描写农夫在田里劳作,起到引领主题的作用。
接下来的几句则承接起句,描写农夫辛苦的程度。
转折出现在第三句“谁知盘中餐”,离开劳动场面,转向餐盘。
最后一句“粒粒皆辛苦”点明主题,表达劳动艰辛,果实不易。
南宋陆游的七绝诗《风雨大作》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结构。
首句“僵卧孤村不自哀”描写困居荒村不为己悲,起到引领主题的作用。
接下来的几句则承接起句,点明想为国戌边的志向,说明不自哀的原因。
转折出现在第三句“夜阑卧听风吹雨”,用夜深风雨大作转换话题。
最后一句“铁马冰河入梦来”则表达了爱国情。
最后一个例子是唐代XXX的七绝诗《清明》,同样采用了起承转合的结构。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清明细雨景色,起到引领主题的作用。
接下来的几句则承接起句,表达人在雨中的愁绪。
转折出现在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提出避雨消愁的办法。
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则找到解决的去处,言尽意无穷。
总的来说,“起承转合”是一种常见的诗词结构形式,对于表达主题非常重要。
好的起承转合能够将诗词的文字、内容和意境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起承转合是诗词创作中的重要结构,其中“起”为开头,“承”为延续,“转”为转折,“合”为结尾。
起承转合的方式有顺承和转承,顺承是延伸上句内容,转承则为主题服务。
写诗词时应该如何运用好起承转合?

写诗词时应该如何运用好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中国诗文创作一直遵循的行文方法,它决定了诗文的结构层次。
一篇诗文结构层次分明,才能明晰地表达主题,给读者以清爽的阅读享受。
要想回答题中所提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叫“起、承、转、合”。
一、“起、承、转、合”释义“起”,是起因,即开头。
好的开头起到引领主题、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
“承”即承前启后,承接连贯,是事件过程。
“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
“转”不是脱离主题,而是形转意不转,为深化主题服务。
“合”,就是整合总结。
把作者的感悟表达出来,使意境更清晰,使主题更明确。
二、“起、承、转、合”的运用实例以下通过具体实例来体会“起、承、转、合”方法的运用技巧。
1、五言绝句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该五言古绝起句和承句均写种子,但承句显然起到承前启后作用。
第三句笔锋一转,转到了田地上,但没脱离主题,而是为突出“悯农”这个主题作铺垫。
最后的合句是点睛之笔,使“悯农”主题最后凸现出来,起到“合”的作用。
即,尽管农夫种了许多田地,收了许多粮食,最终还是冻饿而死,从而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2、七言绝句唐.杜牧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该七绝起句叙述了时间和天气,承句描写了行人在这样的天气和祭奠仙人的节日里疲惫及惆怅心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句很自然地描述了行人渴望找个地方歇歇脚和小酌怡情的心态。
合句以满足行人的愿望结束,但余味无穷。
3、七律唐.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该七律的起联开门见山地描绘了萧瑟荒凉的景象。
其承联(颔联)承上启下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悲戚之景,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上两联均写景,而颈联突然转到抒情——抒悲苍之情。
最后合联将自己潦倒不堪的根源归结到时世艰难,从而使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感跃然张上,凸现了该诗主题。
关于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关于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一、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如果我们在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起承转合,是我国古体诗传统的章法之一。
它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
起笔是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
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
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
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合笔是前三点的诗意合成,概括感悟点,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它是诗的精华所在。
合笔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妙。
1、绝句的起承转合对于一首绝句,则第一句至第四句,必须依次序为起、承、转、合。
如:唐·李绅《悯农》(之一)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
(承)四海无闲田,(转) 农夫犹饿死。
(合)第一句是起,起事--春天种上一粒种子,交代了时间(也暗含地点)、事件。
第二句是承,承续首句写出:(在春天辛勤播下少数的种子),到秋天能收获很多很多像种子一样的粮食。
一二两句的关系是顺承的,其顺序不能颠倒,其思想内容还是较为具体的话,那么,第三句就不再是一味地顺承下去,或具体实在地写来了。
第三句,作者的笔触开始转移,由眼前的一粒粟、万颗子,一垄田、一畦地的春耕秋收的“点”,联想到整个天下春耕秋收的“面”,使诗意由此及彼、推而广之,转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四海无闲田”是说:全天下的田地都耕种了,也都取得了种“一粒粟”得“万颗子”好收成。
第四句是合,就是把前三句的诗意合成、概括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感悟点上,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二、“承”“起”而续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 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 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 用;为下文铺垫蓄势。
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 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 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萧萧之声与不尽 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 旷远,为下文铺垫蓄势,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 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这是一道鉴赏题,由于诗句有省略,理解起来有 一定困难。那么我们不妨利用“转”联与“合” 联的密切关系,先向“合”联寻求破解线索,以 求得对“转”联诗意的理解,再进一步鉴赏。 “合”联“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诗意显阔,是诗人在殷勤邀请好友登临江楼消暑, 因为这里非常清凉。由此不难推测“转”联该是 转向此意,这时再看诗句“晴天雨…‘夏夜霜”就 有了清凉的感觉,原来两句是诗人为江楼做的 “广告词”:“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 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 清凉,足以消暑。” “转”,古人也称为“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 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感。 这一“转”避免了诗歌的平直,让诗意一下子鲜 活生动起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所 以理解和鉴赏诗歌,抓住“转’’句是关键。
三、“转”开生面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 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 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 生波澜。 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 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 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 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诗词写作技巧:由绝句的起承转合谈写作

诗词写作技巧:由绝句的起承转合谈写作什么叫起承转合?什么叫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古诗文写作,一般都讲究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实际上是诗词谋篇时对结构层次安排的理论概括。
这一点好比建筑房屋,在备齐了各种所需的建筑材料和选择了怎样的房屋式样以后,必须安排房屋的结构层次。
写诗也是这样,在占有了素材、确定了主题、选定了诗体以后,紧接着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头,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从而更准确完整地表达作者的心境和主题,这种层次安排概括起来,就是'起、承、转、合'四个环节。
'起承转合'可以说是历代诗人创作的共同体验和经验总结。
尤其在绝句中,'起承转合'十分明显。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写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分别是岭和峰,是全诗'起';'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对观看效果的进一步阐释,算是'承';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宕开一笔,视野由观山转移到了探究,这是明显的'转';'只缘身在此山中'当然是'合',既是对前句的回答,又是对全诗的收拢。
除了绝句,律诗、词、曲也是讲究起承转合的。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起',是交代诗人写诗的时间、背景和状态;'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是'承',是承述诗人的状态,取以花喻人之意;'知否,知否?'是'转',是对'海棠依旧'回答的反诘;'应是绿肥红瘦',是'合',是对'海棠依旧'回答'错误'的纠正,寓意花与人同瘦,全诗'伤魂'的主题由此更加深化。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起承转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古诗结构章法(诗词的结构谋篇)之一。
“起”即起始,是一首诗的开头;“承”即承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即转折,是转折变换诗意;“合”即收合,是在结句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不但表现出诗人的思维进程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而且使诗歌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一、起承转合的作用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起”句定基调“起”句或以景起,或以事起,紧扣标题,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等作用。
好的开头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登高》首联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2.“承”句来蓄势“承”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登高》颔联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
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3.“转”句掀波澜“转”是结构上的转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转”句是显示作者思路的最为关键处,在前面铺垫蓄势已足基础上陡然一转,顿生波澜。
《登高》的颈联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4.“合”句显主旨“合”是前面诗意的最后合成,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登高》尾联两句在颈联两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
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
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首尾圆合。
(4)浅谈诗歌的起承转合作者左三三

(4)浅谈诗歌的起承转合作者左三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脍炙人口!唐诗宋词,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堪称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和瑰宝。
无奈,诗歌发展逮及明清、近代和现代,虽未“断流”,但已大不如前了。
笔者就作诗的起、承、转、合谈一谈,与大家共勉。
所谓“起”,就是诗歌的开头。
一般要求点破题意,切题而起,为全诗创造氛围,奠定基调。
诗歌的开头十分重要,如何落笔?周振甫先生所言“有境界阔大,即景生情的;有刻画气氛,用作烘托的;有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有发端突兀,出人意外的”,很有见地。
开头方式,主要有以下常见四种:1、开门见山式这种方式直截了当,落笔入题。
即首句便触及诗歌的主题。
如唐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联一落笔即写诗人远望烟水茫茫的江面,频频朝朋友王十一挥手洒泪,以表达自己依依不舍情怀。
往下再围绕首联把“飞鸟、青山、一帆、落日”等旅途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为送别增悲!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连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开门见山式直奔主题,真爽!又如李白的《蜀道难》开头:“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一起就惊叹蜀道难登,既点明题意,又扣人心弦。
2、写景入手式诗人先咏叹事物,后抒写情怀,即景生情。
如唐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为远。
诗的开头咏叹苍苍山林竹树掩映的寺院,幽静、闲适、淡雅,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声,点明黄昏已到,仿佛催促著名诗僧灵澈宜早归山。
与后两句写斜阳不忍西沉、灵澈荷笠独自归去及寓意诗人怀才不遇、失意、淡泊,构成幽雅的意境。
全诗即景抒情,构思精巧,不愧为中唐山水诗名篇。
3、抒情开头式开头先抒情的词句,为下文写景或记事宕开写作天地。
如唐韦应物的《秋夜寄邱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为“起承转合”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前人将诗歌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
“起”即一首诗的起句;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先说“起”。
一般是一首诗的第一句。
古诗“起”的方式很多,但归结起来有四类:
一是开门见山(写景、叙事、抒情),直接扣题,这样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功效。
如李白的《蜀道难》开头:“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一起就惊叹蜀道难登,既点明题意,又扣人心弦。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作用一般有三点:
(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
(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
明白了这几点,答题时结合诗中具体情景,很容易写准答案。
再说“承”。
一般为一首诗的第二句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由面到点、由大到小、由简到繁、有整体到细节),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可见,“承”的作用主要是: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
(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托。
三说“转”。
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它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
或是由写实转向写虚,或是情感由淡到浓、由弱到强,或是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
无论怎样“转”,都显现着诗人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单面到多面、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轨迹。
“转”在诗词结构对应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和曲中的“过片”。
“转” 往往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那么,“转”在诗中作用就相当重要:
(1)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
(2)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四说“合”。
它是指诗的收束句,往往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聚焦之处,是诗中谜底揭开之所。
“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结,有的暗束;有的质朴浑然,有的婉曲蕴藉。
如杜甫《登高》,合句高度概括,直述处境和心情,从白发日多、病重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表意较为直接明确。
而他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合句却写得异常含蓄蕴藉,“落花时节”语带双关,既点明时令,又暗指“开元全盛日”一去不复返。
“又逢君”三个字,写诗人在乱世颠沛中与一位曾经风光无限的歌唱家凄然相遇,意外、惊讶、欣喜、百感交集、痛定思痛等等万千思绪都寓于这平平常常的三个字中,真是一字万钧,无声胜有声!如此说来,“合”的作用有:
(1)呼应开头,完善结构;
(2)总结前文,收束全篇;
(3)揭示中心,升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