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
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
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
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
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
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
(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
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18、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要
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19、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
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20、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1、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22、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3、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4、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能力的教育。
25、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
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
26、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27、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8、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29、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0、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32、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3、学科课程:是按照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
加以设计的课程。它是使用最广泛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文化精华。
34、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其主导价值是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3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6、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37、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38、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
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
39、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
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显性课程:也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其主要特点是计划性。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40、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1、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2、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活动和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具体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
43、课程标准: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有关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