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开题报告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中存在着许多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移民、少数民族等。
这些群体由于人口特征、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与劣势,无法享有同样的权利,体现出一定的“弱势”特征。
因此,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法律保障弱势群体权利的立法与实践经验丰富,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弱势群体权利保障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实施缺乏有效性,相关政策和计划缺乏统筹规划和协同配合等。
本课题的选取旨在探讨我国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并对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目标1. 系统分析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探讨其基本概念、内涵和特点,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 分析我国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现状,包括法律制度、政策和实践方面的问题,构建完整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进行精准的问题定位和深入的剖析。
3. 提出完善我国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具体建议,包括思路、目标、措施等方面的完善和改进。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对比研究、专家访谈等方法,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我国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评估和深入研究。
四、预期成果1. 完成一篇基于现状与问题的严谨的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研究论文,系统阐述我国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2. 构建完整和实用的弱势群体权利保护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框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 形成一定的论理和实践指导,为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爱好者和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弱势群体的问题,这些弱势群体的人们,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经济、文化、社会等原因,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程度的被边缘化的状态,需要得到社会关注和帮助。
二、选题目的本开题报告旨在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就弱势群体的问题做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当前和后续的弱势群体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三、选题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加深人们对弱势群体问题的认识,激发社会的关注和关爱,提高社会的帮助意识和能力;其次,通过对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对策,以期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合理的思路和方向;最后,通过研究弱势群体问题,能够使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深入人心,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
四、选题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弱势群体问题的相关文献、报告、调查研究等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深入了解弱势群体问题的存在及其原因;其次,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具体的弱势群体进行个案研究,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需求和帮助意向,以期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五、选题内容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弱势群体的概念,以及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 弱势群体问题的存在及其原因分析;3. 弱势群体问题的表现形式,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表现;4. 对弱势群体问题的政策和对策措施,包括经济扶贫、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对策;5. 结论和建议,提出对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的意义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六、选题时间安排本研究计划在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完成。
时间节点安排如下:2021年5月-6月:选题、制定研究方案;2021年7月-9月:文献资料调研和分析;2021年10月-11月: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我国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障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障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弱势群体权利保障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劳动者、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面临着各种挑战,他们的身份和权利保护需要更加严密的法律制度。
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这些弱势群体的参与和贡献,因此,加强其权利保护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因此,本研究选择我国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障制度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障制度,分析其案例,将国内外有关法律、文献资料的分析结果结合,以便获得更深入、更先进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意义在于:1. 分析我国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现状,为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提供研究依据和理论支持。
2. 通过研究案例,以法律人士的角度出发,提高大众对弱势群体权利的认识和保护,促进社会公正和和谐。
3. 帮助相关机构和组织更好地理解当前关于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问题和挑战,更好地推动政策的制定。
三、研究方法1. 文献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从国内外有关法律、法学、政策的角度对我国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制度进行综合考察。
2. 实证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寻找现有法律制度及其在实践中的体现,分析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途径。
四、研究内容与安排1.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概述1.1 弱势群体概念及其构成要素1.2 弱势群体权利的内涵与特点1.3 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制度及其任务2. 我国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机制2.1 政策框架2.2 立法保障2.3 司法保护2.4 行政保障2.5 社会保障3. 成效评估与问题分析3.1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状况3.2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成效3.3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制度的问题与挑战4. 基于制度创新的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建议4.1 加强立法,完善监管机制4.2 提高司法保障能力,发挥司法审判作用4.3 拓展行政保障范围,提高行政保护水平4.4 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五、预期研究成果1. 本研究将为学界提供全面、系统的我国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分析,为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
在我国,弱势群体一直是需要关注的群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人口逐渐流失城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面临着
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困难。
同时,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问题也逐
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
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不足。
2.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改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对策和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3.研究内容
(1)弱势群体定义及其特点
(2)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3)国内外相关政策对比及启示
(4)对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改善的对策和建议
4.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观察法相结合,以深入了解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
其中,文献资料法用于了解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相
关情况、政策措施等情况;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弱势群体的运用现状,特别是针对弱
势群体中的女性及儿童的问题;实地观察法用于深入调研弱势群体中的生活情况和问题。
5.预期成果及意义
本研究预期得出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结国内外相关政策,提出对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改善对策和建议,并将这些成果报告给相关部门,以促进
我国社会保障的完善和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实现全面小康的
目标。
和谐社会视角下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理学思考的开题报告
和谐社会视角下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理学思考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和谐社会”是指各种社会力量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社会状态,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公正合理、法治为基础的发展目标。
弱势群体是指在某些方面处于不利、劣势或受到歧视、排斥的群体,如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贫困人群等。
保护弱势群体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对于推进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弱势群体面临的困境逐渐减少,但仍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性别歧视、人口老龄化等。
在保障和弘扬公民权利的过程中,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显得尤为重要。
法律作为社会软性规则的体现,应在促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过程中,更多地涉及到弱势群体权益保护。
因此,本文选取“和谐社会视角下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理学思考”作为研究主题,探索法律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法理依据与法律落实,旨在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和谐社会视角下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理学思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和界定当前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构成要素,揭示和谐社会视角下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律意义与社会意义;2、回顾我国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历史与现状,总结法律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经验与成果;3、理论思考弱势群体权利得到有效保护的法理依据,研究法律制度对于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规定与实践;4、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和探讨法律保护弱势群体权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建议与对策。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文将探讨“和谐社会视角下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理学思考”,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和谐社会视角下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律意义;2、我国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律现状及表现;3、弱势群体权利得到有效保护的法理依据与实践;4、法律保障弱势群体权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分析及对策建议。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从法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究和谐社会视角下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基本原理、实践困境和对策建议。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保护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贫困地区较为集中的地区。
农村弱势群体在这一地区存在较为普遍,其保护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关注。
在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促进农村稳定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保护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对农村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出完善保护机制、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农村弱势群体保护的现状及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研究有效的保护机制和提升其生活水平的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农村弱势群体的特点与保护需求。
通过调研和分析,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程度等进行描述,并确定其保护需求。
2.农村弱势群体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研究文献资料、案例和问卷调查,分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例如医保、养老保险、劳动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3.农村弱势群体保护机制的完善。
提出适合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保护的机制和策略,包括政策落实、地方政府参与、非政府组织的发挥等。
4.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生活水平的途径。
研究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等方法来帮助农村弱势群体提升生活水平。
三、研究预期成果1.分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保护的现状和问题,深入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
2.提出适合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保护的机制和策略,并据此提出建议和对策。
3.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等方法来帮助农村弱势群体提升生活水平。
四、研究计划本研究将在1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具体计划如下:第一阶段:调研和文献综述(1个月)1.调研文献资料,理清农村弱势群体保护的基本概念、现状、问题与特点等。
2.分析农村弱势群体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弱势群体人权保障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弱势群体人权保障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我国作为一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弱势群体在东西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严重
影响了我国的城乡发展以及人权保障工作。
因此,对我国弱势群体人权保障制度的探
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意义
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包括老年人、残障人士、流动人口、儿童等。
他们面临的生活和工作不利因素较多,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人权保障严重不足。
研究弱势群体人权保障制度,关注他们的权益,有利于加强国家或地方政府的相
关政策制定,保护他们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正和民主平等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
(1)弱势群体人权的概念、类型及其重要性;
(2)我国弱势群体人权保障制度的现状、缺陷和不足,针对性分析;
(3)探究促进我国弱势群体人权保障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2.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阅读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我国弱势群体人权保障制度进行系统性、深入细致的探究。
四、研究成果
(1)深入了解弱势群体人权的特点与其保障制度的现状;
(2)指出当前弱势群体人权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3)对于推动弱势群体人权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探究我国弱势群体人权保障制度的不足和改进方案,以便能够更好地保护和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增进社会公正和民主平等的发展。
我国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消极心理及其调适的开题报告
我国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消极心理及其调适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弱势群体包括失业者、贫困者、残疾人、老年人等,他们普遍面临着生活困难、社会歧视、心理压力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对个体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消极心理及其调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我国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消极心理及其调适,明确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所在,寻找有效的心理调适方式,为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弱势群体的消极心理分析:本部分将对失业者、贫困者、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消极心理进行分析,探究不同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所在。
2.弱势群体的心理调适方式探究:本部分将研究弱势群体心理调适的实践方式,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介入措施,分析其适用性和实施效果。
3.弱势群体心理调适的应用与推广:本部分将结合实际案例,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弱势群体心理调适服务实践中,探索推广心理健康服务的有效途径,为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有益的参考。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弱势群体的消极心理及其调适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问卷调查:采用定量研究方式对弱势群体心理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不同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具体表现。
2.访谈:采用定性研究方式对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不同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所在。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方法,探究心理调适措施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为弱势群体心理调适提供实践参考。
五、预期成果通过对弱势群体消极心理及其调适的研究,预期能够取得以下成果:1.对弱势群体消极心理问题进行科学化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探究弱势群体心理调适的有效途径和实施效果,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有益参考。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规模和人口不断增长,但城镇社会保障问题也日益凸显。
城镇弱势群体,如失业人员、低收入户、残疾人等,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困难和社会福利保障缺陷,急需政府和社会力量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
因此,研究城镇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对于对于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城镇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旨在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和比较研究,探讨城镇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旨在为政府、社会和相关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能够加强城镇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发展。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城镇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现状:包括城镇弱势人群的基本情况,以及城镇弱势群体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2. 城镇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对城镇弱势群体在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缺陷。
同时,也将分析其原因和成因。
3. 城镇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政策建议: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加强城镇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政策建议,包括制度改革、政策完善等方面。
在研究方法方面,将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实地访谈法等方法,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和比较研究,全面掌握城镇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实证分析。
四、预期成果和实用价值本研究预计将提供以下成果:1. 对城镇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2. 对政府和社会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依据,推动城镇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3. 在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强城镇社会保障领域的建设意义重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对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制度视角下的我国弱势群体利益保障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制度视角下的我国弱势群体利益保障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及意义弱势群体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贫困人口、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女性、农民工等。
这些群体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生计困难、住房不安全、健康问题、人权侵害等。
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践行人民群众最广泛利益的要求。
现在,在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这些政策包括扶贫、助残、关爱老人、儿童保护等。
政府力量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但是,当前我国的弱势群体问题仍然突出,这一问题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对于弱势群体的保障,一个重要的视角是制度视角。
制度视角强调制度对社会行为的规制作用,强调制度设计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
在保障弱势群体利益方面,制度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制度创新,促进弱势群体权利的得到充分的保障。
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计划从制度视角出发,对我国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进行研究。
具体内容包括:(1) 国家现行制度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性措施和法律法规的规定,评估现行制度的实效性和合理性;(2) 分析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比较不同国家的经验,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和思路;(3) 研究改善当前制度中的漏洞,为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提出建设性的制度设计建议。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
在文献研究方面,我们将仔细梳理国内外关于弱势群体保障的研究成果和政策文献;在案例分析方面,我们将结合实地调研,选取一些成功的案例,了解其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在专家访谈方面,我们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访谈。
3. 研究预期成果及应用价值本研究将从制度视角出发,评估我国目前保障弱势群体的制度现状,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社会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所处社会地位较低,面临生活困难、权益受损等问题的人群。
这一群体通常包括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农民工、性别歧视受害者等人群。
社会弱势群体的出现不仅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更是社会不公平现象的表现。
为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我国一直在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但是,在现实中,社会弱势群体仍面临许多困境。
比如,由于缺乏相应法律知识和技能,他们在维权过程中经常受到弱势地位的制约;或者,由于法律规定不完善或执行不力,导致他们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他们的合法权益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以促进我国社会公平、正义和法治水平的提高。
具体来说,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包括:1.深入分析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和问题,探讨法律保护在其中的作用与不足;2.剖析制约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原因和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3.总结国内外相关经验,对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4.为加强我国的法治建设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分类及其现状(2)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机制及其问题(3)完善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调研法:查阅相关学术文献、政策文献和实践案例,全面了解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及现状;(2)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其成功的经验和启示,为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提供实用的参考;(3)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和法律保护需求,掌握他们的实际情况和诉求,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4)统计分析法:通过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情况、法律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找出影响法律保护的制约因素和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弱势群体保护的社会契约基础的开题报告
弱势群体保护的社会契约基础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今天,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弱势群体中仍然存在一些群体处于特殊化的困难处境中。
这种特殊化困境的本质,是来自于一些社会结构安排性问题上的缺陷,如社会公平的损失、社会不平等的加重等等。
在这个背景下,社会契约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对于弱势群体保护问题进行研究时显得尤为重要。
2. 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将采用综合文献资料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弱势群体保护的社会契约基础,并且结合实践中的操作,以进一步论证弱势群体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研究内容的初步规划:本文的章节安排将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绪论。
主要介绍本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思路、方法、研究内容以及先前学者研究成果等。
第二章:弱势群体概述。
主要介绍弱势群体的含义、种类、特征及其形成的社会原因等。
第三章:社会契约理论及其基本原理。
主要介绍社会契约理论的来源、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及其基本原理和理论模型等。
第四章:弱势群体保护的社会契约基础。
主要介绍弱势群体保护的社会契约基础,包括规范性契约原则与实现途径、资源分配的契约性原则与实现途径、权益分配的契约性原则与实现途径等。
第五章:弱势群体保护实践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主要讨论弱势群体保护在实际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应对方案。
第六章:结论。
主要把前文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对于未来弱势群体保护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4. 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社会契约理论,形成完整的弱势群体保护模式。
2)总结弱势群体保护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3)促进国家、政府、媒体和公众对弱势群体保护问题的重视,提高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
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及其政府治理的开题报告
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及其政府治理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教育差距等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加上新冠疫情的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和社会治理难度加大。
在经济转型期,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日益凸显,如农民工、农民、失业者、老年人等。
这些群体的贫困、无助和不满情绪,可能会引发社会危机和动荡。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及其政府治理。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及其政府治理进行研究,全面了解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分析产生危机的原因及特点,研究政府应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以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为改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调查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及问题本研究将对农民工、农民、失业者、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家庭状况、收入来源等方面的情况,还将关注其面临的诸如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全面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现状。
2.分析弱势群体诱发危机的原因及特点本项研究将以实证分析的方式,探讨弱势群体诱发危机的原因及特点,包括政策问题、市场化改革引发的社会矛盾、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文化差异等原因,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源。
3.研究政府治理弱势群体危机的措施和方法本研究还将通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探讨政府治理弱势群体危机的措施和方法,包括政策补偿、社会保障、教育扶持等方面的措施,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二、为社会各界了解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及其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三、为加强公共服务、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对策建议。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文献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实证分析为核心方法,通过统计学分析等手段获得定量数据,进而推断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本研究的目的。
政治学视野中的弱势群体研究的开题报告
政治学视野中的弱势群体研究的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政治学视野中的弱势群体研究研究背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群体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的分配,这就导致了社会上不同群体的发展不平衡。
其中,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尤为值得探讨。
弱势群体是指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群体,其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和资源比其他群体更为有限。
弱势群体的存在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从政治学角度出发,探讨弱势群体在政治领域中的地位、影响和机遇,以期为进一步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提供研究和政策建议。
研究内容:1. 弱势群体的概念和特点:对弱势群体的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探讨其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弱势群体在政治领域中的作用:从政治参与、政策制定和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研究弱势群体在政治领域中所处的地位和影响。
3. 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研究弱势群体在取得政治权利方面的障碍和困难,并探讨政治制度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障措施。
4. 弱势群体的改善途径:通过政治参与、政策改革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分析和探讨改善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结合政治学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
参考文献:1. 朱智明. 弱势群体治理:政策导向与实施路径[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2. 严新民. 群体性事件治理:策略与实践[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3. 李鲁斌. 弱势群体研究的新视角与路径——以社会边缘化为例[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5): 61-69.4. 李元元, 李斌. 行动者理性、制度环境与弱势群体政治行动研究——以中国广东省内地建制镇规划无房户抗争为例[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2): 101-107.。
论我国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的开题报告
论我国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的开题报告一、背景和研究意义在现代社会,人权是全球性的灵魂,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意义。
尤其是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人权保护的需求逐渐增加。
然而,由于我国的发展还不完善,仍然存在着一些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到基本的人权,如劳动者、妇女、老年人、儿童等。
因此,对我国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进行研究,对推动我国人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我国,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一些弱势群体的人权意识薄弱,不了解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
其次,一些劳动力不充分的地区的劳动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特别是跨国企业的员工常常遭受不合理的利润剥削,而政府监管力度仍待加强。
除此之外,妇女、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也面临着多种人权问题,如妇女遭受暴力、老年人无法获得养老保障、儿童纳入非正规就业等,这些人权问题都必须得到重视和解决。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我国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现状,包括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实际运行效果等。
2.探讨我国弱势群体人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包括法律、社会、政策等多个层面。
3.提出改进我国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前两点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旨在加强政策、改进法律、健全制度,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提高我国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水平。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收集和分析政策、法律、社会或相关数据来阐明我国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实际案例来探讨其原因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提高研究深度和广度。
同时,采用访谈法开展个案研究,以得到深层次的分析与解释,使研究结论更为可靠。
五、预期研究成果本研究预期获得以下成果:1.详细分析我国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我们总结和了解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状况;2.提出改进我国弱势群体人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完善法律、加强政策、健全制度、完善保障机制等,为改善我国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路;3.本研究在学术上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如增强学者与政策制定者在人权保护事业方面的沟通,提高公众对于人权保护事业的认识和信心。
我国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表达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表达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利益往往受到忽视,他们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弱势群体的数量和范围日益扩大,其中包括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低收入人群、农民工等。
此外,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也经常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
因此,探究我国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表达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国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表达问题,具体目的包括:1.借助文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透彻了解我国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表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分析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表达机制,探讨政策制定者应采取的措施,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3.基于实证研究,评估我国目前的相关政策,提出改进政策的建议,促进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我国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现状:涉及我国弱势群体的种类、数量、地域分布等情况。
(2)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表达方式与效果:具体而言,可以考察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代表性和反应速度、政策制定者对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认可程度和回应措施、政策制定过程中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效果等。
(3)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与政策制定中的合理性:即探究我国目前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可行的完善方案。
(4)评价我国相关政策的现状:通过对现有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估,探讨其合理性、有效性和公平性等,同时对政策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使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以深入了解我国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表达问题,以及其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权力平衡关系。
通过实证研究,评估我国相关政策的现状,及时发现政策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我国弱势群体社会支持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弱势群体社会支持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在我国,存在着很多弱势群体,如农民工、失地农民、留守儿童、贫困老人等,他们往往缺乏社会保障和资源,难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社会支持对于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和促进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往往存在不足之处。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弱势群体社会支持对策,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二、研究意义研究弱势群体社会支持对策,有以下意义:1、增进对弱势群体的了解和关注。
掌握弱势群体社会支持不足的现状和原因,有助于提高社会对他们的认知和关注度。
2、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了解不同弱势群体的需求和社会支持情况,有助于政府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社会支持的效果。
3、促进弱势群体的自我发展。
弱势群体的自我发展是重要的,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而社会支持对于弱势群体的自我发展至关重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a、探究不同弱势群体面临的社会支持问题和困境;b、分析弱势群体自身和社会支持因素;c、系统研究我国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政策和措施;d、提出未来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改进方向和建议。
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不同弱势群体的特点和现状,分析社会支持的不足原因以及政策措施的实践效果。
结合实证分析法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弱势群体的需求和现实情况,探讨社会支持对于弱势群体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预计完成的时间为两年,计划进度如下:第一年:1、文献综述,初步构建研究框架;2、设计弱势群体的调查问卷,开展调查工作;3、分析调查结果,确定弱势群体的需求和现实情况;4、探讨不同弱势群体面临的社会支持问题和困境。
第二年:1、研究我国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政策和措施,分析其实践效果;2、提出未来的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改进方向和建议;3、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工作。
五、论文的创新点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针对不同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度挖掘,并从政策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问题。
论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的开题报告
论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的开题报告题目:论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世界各国逐渐进入多元化社会。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问题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由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不如其他群体,他们的人权受到了更加严重的侵犯和威胁。
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人权,需要探讨具体的保障措施和重点问题。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问题,分析当前的人权保障措施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更加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和解决方案。
研究内容:1. 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概述a. 弱势群体的分类b. 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的重要性2. 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现状a. 弱势群体的人权侵犯情况b. 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制度分析3. 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措施a. 意识教育和宣传b. 法律保障c. 社会保障4. 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存在的问题a. 法律保障不充分b.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c. 意识教育和宣传不到位5. 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的未来发展a. 实现多元文化共存b. 支持弱势群体的自我发展c. 提高司法公正度和审判效率参考文献:Asimakopoulos, J. (2006). Health Care for the Poor: For Whom, What Care, and Whose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 27(2), 139–151.Boger, M. (2009). Discrimination, Equality and Social Inclus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59(1), 1–48.Crenshaw, K. W. (1991). Mapping the Margins: Intersectionality, Identity Politics, a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of Color. Stanford Law Review, 43(6), 1241–1299.Koch, S. (2008). Health and Human Right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a Specific Claim in the WHO Constitution. Health and Human Rights, 10(1), 31–45.Sen, A. (1999). Development as Freedo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分析与对策的开题报告
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分析与对策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群体。
但是,由于社会阶层结构的固化和素质教育的不足等原因,一些群体的学习、生活条件较为困难,他们往往成为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并且,高校的弱势群体不仅限于经济困难的家庭、残疾人士、农村学生等人群,也包括心理障碍患者、少数民族学生、留学生、自闭症儿童等群体。
因此,日益重要和必要的就是对高校学生弱势群体进行分析和研究,构建出高校弱势群体适应与发展的对策。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以高校学生这个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弱势群体在高校中的现状和问题,分析造成其问题的原因,并从政策、情感、生活与学习等方面为弱势群体制定相应的对策,助力其更好地适应高校生活,在学习上取得理想的成绩。
本研究对高校弱势群体适应与发展的探讨,可以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参考,以利于制定出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教育政策和帮扶措施。
同时,本研究对于了解高校学生群体及其成长现状,推动教育公平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2. 研究步骤第一步:了解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相关理论知识,查找近年来有关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文献资料,对其相关概念、特征、表现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
第二步:设计调查问卷,选取高校中不同的弱势群体,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不同群体在生活、学习、心理等各方面的情况,描绘出其生活和成长的真实图景。
第三步:统计和分析问卷所得数据,并结合实地访谈的资料,分析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在校园生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遇到的困难以及在成长过程中所需的支持和帮助。
第四步: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实用性的对策,以期助力高校弱势群体更好地适应高校生活,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预期结果预计通过本研究,可以全面了解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在校园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实用性的对策,以期助力高校弱势群体更好地适应高校生活,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沈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系部:政治法律系
专业:社会工作
学生姓名:马涛
指导教师:柳玉芬
开题时间:2010年11月17日
沈阳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沈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指导教师柳玉芬设计(论文)起止时间2010年11月—2011年6月
学生姓名马涛专业、班级社会工作071学号37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近几年来,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扩招的影响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变化是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
的根本原因;家庭和学生个人因素是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的直接原因;学校和教师对大
学生弱势群体的产生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以说,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已经受到了
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成为社会、学校、家庭等各关注的社会性问题。
所以本论文的
目的在于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并且对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
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与国内外研究动态
在朱镕基总理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于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
这是我国政府首次使用“弱势群体”这个词。
叶冬青在《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成因及解决策略》中提到“学生弱势群体是指高校中因经济贫困、生理缺陷等问题而在学习、生活、就业和情感等方面处于不利境地的特殊学生群体。
”
《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社会保护政策》一书中也提到,“城市青少年中出现弱势群体,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群体结构分化的结果,已对青少年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不良影响,乃至造成了伤害。
”
三、论文的创新点
本论文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和心理问题,力求在这方面有所成果,本论文讲紧跟时代主题,贴近弱势大学生群体从而体现出文章的实践性和理论性。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访问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实地调查法
五、论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通过基层的调查,了解目前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了解大学生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通过社会学和心理学文献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
六、论文研究的难点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一)难点问题
对调查对象的实地观察、访问,恰当、真实的找到大学生弱势群体所面临的现状以及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想法是本论文的难点问题。
(二)解决办法
1.进一步巩固所学《社会调查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的有关内容,掌握科
学的调查访问、观察方法。
2.寻求系内和有关学校的支持与配合,尽可能取得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
3.查阅社会工作、学校工作等有关文献,请教指导老师,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并结合自己多年在校的学习、生活经验以及培训所学教育领域相关知识,探寻最佳的解决困难对策。
七、论文的框架结构、主要内容及写作计划
(一)基本框架结构
前言
1.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在国内外的现状
2.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界定和分类
3.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及成因
4.改善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对策
5.研究结论及建议
结语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
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探寻改善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对策、建议。
(三)论文写作计划安排
1.2010年11月1日选题
2.2010年11月17日开题报告
3.2011年4月22日交初稿
4.2011年5月20日交成稿,评审
5.2011年6月4日答辩
八、检索的参考文献
(一)中文资料、书刊
[1]范成杰.彭远春:“高校社会工作与大学生弱势群体关怀”,《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
年第6期。
[2]甘均良.艾楚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光明日报》,2006年1月18日。
[3]文军.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国际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2005.第二版.
[5]陆士桢.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社会保护政策[M].台湾:巨流图书公司,2005.
[6]马伊里.吴铎.社会工作案例精选[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7]薛英汉.思想政治工作对弱势群体问题的介入[J].求实,2002(10).
[8]陆士桢,宣飞霞.关于中国社会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J].青年研
究,2002(7).
[9]魏小琳,论大学生“弱势群体”及其扶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
[10]刘若刚.高校新生中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J].
理工高教研究,2004(1).
(二)外文文献
[1]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 and the American Youth Policy Forum.Do You Know
the Good News About American Education[R].American: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
and the American Youth Policy Forum,2000.
[2]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a.Dropout R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1[R].American:US Department of Labor,2004.
[3]Frey,Andy.George-Nichols.Nancy.Intervention Practices For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Using Research To Inform School Social Using Work Practice[J].Children&Schools,2003,(25),97~105.
[4]Hare,Isadora.Regulating school social work practice into the21st century
[J].Social Work In Education,1996,(18),250~258.
[5]Huxtable,Marion.School social work:An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J].Social
Work In Education,1998,(20),95~104.
[6]Mark ward.Martha J.Biros,Ellen.McKinney Revisited:Implications For School
Social Work[J].Children&Schools,2001,(23),182~187.
[7]Meares,Paulla Allen.Analysis of tasks In school social work[J].Social Work
2001,(22),196~201.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2009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