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与“艺境”-精选文档.doc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7f223e310661ed9ac51f3b7.png)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宗白华的艺境理论——读《美学散步》[摘要] 宗白华先生没有自成体系的美学思想,然而有自己独到的美学体验“终生情笃于艺境的追求”,这种追求我将从《美学散步》中感知,从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等各门艺术的境界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宗白华的艺术实践和艺术人生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 宗白华《美学散步》艺境生命意识审美体验聂振斌说:“在宗白华的文艺批评与审美分析中,意境是一个中心范畴;意境理论构成了他的美学思想的主干。
”[1]然而“宗先生的艺术境界理论,是审美理想的具象化,也是他阐发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贡献之一的意境结构的最出色的审美哲学。
”[2]从而我们看出宗白华对艺境理论的贡献,虽然宗白华没有系统的意境理论,但是我们可以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窥探出宗白华的艺境思想,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写了关于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等各门艺术的境界,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我将进一步分析宗白华对艺术境界的理解,很少有人单独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系统的分析宗白华的各门艺术境界的内涵。
从《美学散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描绘对时空境象的审美感受,诗境的创造要善于选取能寄情寓意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
而绘画的构图与造境分不开,诗画互渗,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念是中国美学的优秀传统,同时诗画也表现了虚实的空间意识。
园林艺术以三维空问的形式把诗、画意境综合体现出来,在对审美空间的营造中把精神品格提到首位。
在“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
”[3]161这就是诗歌、绘画、书法、建筑、音乐的融合也就是境界所要展现的一个与理想人生相契合的审美空间使这个空问境象成为意的境的物质载体。
所以宗白华的艺境美学涵盖了,文化问题、艺术问题、人生问题。
三者密切联系,创造出新的人格和新的文化,确立实现艺术的人生,艺术的人生观(自由)。
培养审美情趣 提升人生境界-2019年精选文档
![培养审美情趣 提升人生境界-2019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d3a179f58bd63186bcebbc90.png)
培养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小说的社会功能之一是培养读者的审美情趣,提升读者的人生境界。
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选修教材,这一功能体现得更为突出。
只有占领了引导学生向善向美前行的制高点,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的人生之路。
《外国小说欣赏》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人生境界方面为师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一、培养学生英雄气概,陶冶学生高尚情操高尔基的小说《丹柯》中的主人公有一席话振聋发聩,他说“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
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
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喂!嘿!”丹柯的这席话体现了与之生活在一起的这群族人胆小、懦弱、整天空想却不付诸实干的本质,正因为如此,它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人物本身勇于实践、乐观开朗的英雄精神。
面对这群族人,丹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从未放弃希望,他总是不停的鞭策他们。
小说中的丹柯说道:“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通过丹柯对族人的批评,学生可以想象丹柯身上的那股英雄气概,认识到实践和合作精神的可贵,鉴赏这些语言,同学们可以陶冶自身情操,在无声的交流中让丹柯走进大家的内心世界。
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感受风景美的能力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选修教材中的《安东诺夫卡苹果》就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风景小品。
它把俄罗斯田园风景影片,一幕幕地用细腻的工笔画连缀起来,令人心醉神迷,让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作者蒲宁在描绘每一幅俄罗斯风情画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仅有色彩、光影,还有声音、气味,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篇小说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面来组织、推进,从八月写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起”以及“深秋”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秋天的精美景致,给学生自然美的感受。
《人间词话》中境界与意境辨析
![《人间词话》中境界与意境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7a08c325c52cc58bd6beb7.png)
《人间词话》中境界与意境辨析作者:邹雯静来源:《教师·上》2020年第03期摘要:根源于叔本华哲学与海甫定心理学的王国维美学思想是对现代美学的开拓,亦是中国文学批评由旧文学向新文学转化的重要标志。
然而,其作品中“境界”与“意境”这两个概念往往被读者混为一谈。
文章力求通过对《人间词话》中所出现的“境界”与“意境”进行对比分析,正本清源,窥一斑而知全豹,肃清两个概念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关键词:境界;意境;王国维王国维无疑是中国近代、现代相交之际的中国文坛上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其留下的《人间词话》被后世文人奉为圭臬,尊为词学、美学的根据,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在研究《人间词话》时,“境界”与“意境”两个概念会被人们反复提及,且人们常常将其混淆为一体,忽略了其中的不同之处。
厘清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应该从《人间词话》本身入手。
一、境界为探本之论无论西方美学、哲学思想有多么深远,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依旧有着极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烙印。
《人间词话》手定稿第一则云:[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叶嘉莹先生在评论这一则时指出“境界”是指文学作品中不属于表面现实的情事,细细品味可以分为三层含义:其一,“词以境界为最上”,这是直接指出“境界”为“探本之论”,在评价词的好坏高下时,“境界”的有无应该作为其第一标准,可以说是词的理想和目标;其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了“境界”后,主体的精神力便会得到提升,词的本身也因此有了“高格”,卓越超群,独树一帜,“名句”由此而生;其三,“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五代、北宋之词不同于其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独”具有“境界”。
由此可以看出“境界”的有无应当是评价词的特殊标准。
那究竟什么是王国维认为的“境界”呢?《人间词话》手定稿第四十二则云:[四二]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境界”与“艺境”
![“境界”与“艺境”](https://img.taocdn.com/s3/m/9adbedb8f8c75fbfc67db21b.png)
“境界”与“艺境”作者:鲁怡然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2期摘要:王国维、宗白华的意境说分别以“境界”、“艺境”为核心,二者都根植于古代意境理论中,结合时代新声对传统意境进行现代化阐释。
王国维有意引进西方美学资源来重新命名、评估中国古代美学,而宗白华始终以中式传统的感悟式思维为主导,并融合西方理性思维方式促进传统感悟式思维向现代转化。
二人不同的学说背景经历使得二人在各自的理论阐释中出现明显的差异性,但终究殊途而同归,他们都在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推陈出新,在“融汇中西”的基础上成为新的学术传统的重建者。
关键词:境界;艺境;王国维;宗白华;意境王国维的意境说以“境界”为核心,第一次将西方哲学美学术语用于中国古典山水诗学,开启了中国现代美学理论诉求与人生诉求相和谐的致思路径;宗白华的意境说将“艺境”纳入美学范畴,采取中西比较互释的方式,深入挖掘传统意境理论的生命意识,使“意境”具有了现代性审美的特征。
二者的意境说在结合时代新声对传统意境进行现代化阐释,结合人生意义、生命内涵探究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的同时,既显露出共性,又呈现出迥异的思维方式与理论特色。
一、对传统美学范畴的承接与转化王国维是古代意境理论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又是现代意境研究的最早的开启山门的人。
稍晚于王国维的宗白华的意境理论研究,沿着王国维开启的现代意境之路,不断地进行深化和发展。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独标“境界”说,但“境界”一词非王国维首创。
“境界”一词,出自佛家用语,原义是指地域、边界等。
据杨国荣研究“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境界表示精神世界,逐渐不再限于佛教之域。
”[1]中国古典诗论中较多运用“意境”,然而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境界”则成为出现频率更高的范畴。
有学者统计,其中“境界”出现32次,意境仅出现2处。
当王国维不再仅仅满足于用“意境”来品评诗词,新衍出“境界”,“境界”范畴实际上拥有了审视诗词艺术和作者精神气象的双重视野;“艺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意境——境界”问题探微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意境——境界”问题探微](https://img.taocdn.com/s3/m/83561bbb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b.png)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意境——境界”问题探微发布时间:2021-07-13T14:45:41.33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期作者:杨春兰[导读] 意境和境界本是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但在诗歌理论批评中长期作为“同义”或“近义”杨春兰绵阳市富乐国际学校意境和境界本是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但在诗歌理论批评中长期作为“同义”或“近义”的概念使用。
笔者拟从初中语文教学认识与理解出发,针对意境和境界的内涵及审美特质谈一点想法。
一、意境、境界内涵范畴与审美特质唐代王昌龄的《诗格》首创了“意境”一词,皎然受禅宗入静体性、了然顿悟的启发,将“缘境”、“取境”和禅之境综合起来论诗。
之后,刘禹锡又主张静心观道,提出“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序》)。
唐末,司空图又进一步发展了“意境”说,主张诗歌要讲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强调“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二十四诗品·雄浑》)。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推崇“言有尽而意无穷”;他还提出“妙悟”说,认为“大抵祥在妙悟,诗道迹在妙悟”[1]。
综上,笔者认为所谓“意境”是以情最交融的方式,通过创造性的语言思维,表现出来的具有宇宙生命哲理且韵味无穷的审美体验。
境界原本指疆土、界线,是一个地域概念,《新序·杂事》说“守封疆,谨境界。
”[2]班超《东征赋》有云:“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此处的“境界”都指一定疆界的范围,是具体的客观存在。
东汉以后,翻译佛经的人广泛使用“境界”这个概念,诸如“神是威灵,振动境界。
”(《杂臂响经》卷上[3])“了知境界,如幻如梦。
”(《华严梵行品》)[4]把一个原指实体的词用以指代抽象的思想意识和幻想。
随着“境界”闯进文学创作领域,境界又产生了新的变化。
陆游在《杂题》里说“半饱半饥穷境界,知睛知雨病形骸”,戴复古《处世》诗云:“风波境界立身难,处世规模要放宽”。
把表述心理空间的“境界”,拓展为可指人生经历的“境界”。
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与“艺境”
![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与“艺境”](https://img.taocdn.com/s3/m/e1495f1416fc700abb68fc8c.png)
在现代美学史上,王国维第一个对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意境”的内涵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阐发,使之成为他统观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创造。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可以说是延续了这条思路,并且进一步将“意境”融会为统贯整个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现代范畴,以一个现代人的艺术理解,赋予这个古典范畴以新的生命。
一、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的美学有着浓郁的中国味道,进入他的美学就宛如走进了一幅中国的水墨山水画。
我们在他那里感受着中国,然而那已不是“古玩”的中国,古老的中国艺术蕴藏已经被他点化。
早年的留学经历,西方思想与艺术的浸染,作为一种基本的背景,始终烘托着他“艺境”的中国艺术与美学的研究;西方现代学术的精神内质已经完全融入了他的学术研究中,更是如此。
1.借用西方思辨的思维方式,廓清艺术“意境”的内涵与朱光潜相比,宗白华在美学研究上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很少直接援用西方美学理论,但在思维方式上所受的影响,二人是共同的。
宗白华留学德国,受过系统的哲学训练,我们从他对叔本华、康德、柏格森哲学的介绍中,就可窥见他的思维中所具有的德国哲学的思辨品质。
这就使他的思维诗意而不零乱、灵动而不失严谨。
“意境”正是在他的这种思维的梳理下,被阐发得明净透彻、理清意足。
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他对“意境”进行了这样的概括: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境界”与“艺境”-精选文档.doc
![“境界”与“艺境”-精选文档.doc](https://img.taocdn.com/s3/m/a44bb0b8581b6bd97e19ea56.png)
“境界”与“艺境”王国维的意境说以“境界”为核心,第一次将西方哲学美学术语用于中国古典山水诗学,开启了中国现代美学理论诉求与人生诉求相和谐的致思路径;宗白华的意境说将“艺境”纳入美学范畴,采取中西比较互释的方式,深入挖掘传统意境理论的生命意识,使“意境”具有了现代性审美的特征。
二者的意境说在结合时代新声对传统意境进行现代化阐释,结合人生意义、生命内涵探究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的同时,既显露出共性,又呈现出迥异的思维方式与理论特色。
一、对传统美学范畴的承接与转化王国维是古代意境理论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又是现代意境研究的最早的开启山门的人。
稍晚于王国维的宗白华的意境理论研究,沿着王国维开启的现代意境之路,不断地进行深化和发展。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独标“境界”说,但“境界”一词非王国维首创。
“境界”一词,出自佛家用语,原义是指地域、边界等。
据杨国荣研究“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境界表示精神世界,逐渐不再限于佛教之域。
”[1]中国古典诗论中较多运用“意境”,然而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境界”则成为出现频率更高的范畴。
有学者统计,其中“境界”出现32次,意境仅出现2处。
当王国维不再仅仅满足于用“意境”来品评诗词,新衍出“境界”,“境界”范畴实际上拥有了审视诗词艺术和作者精神气象的双重视野;“艺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
所谓“艺境”,指的是“艺术之意境”。
宗白华认为意境可以分为“功利、伦理、政治、学术、宗教”五种境界,“艺境”介于学术境界与宗教境界之间,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的第六种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人间词话》第九条“严沧浪《诗话》‘盛唐诸公,唯在兴趣……'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
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相较超越前人标举“境界”二字,王国维对意境理论的贡献更在于其对境界类型的划分。
意、境界、意象
![意、境界、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e15d3d3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e.png)
意、境界、意象今天首先要讨论的是:意境、境界、意象!咱们先来讨论第一个话题:什么是意境!其实,我认为,不管是什么艺术,只要是艺术,而这个艺术又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点之上的。
有一个算一个都要讲意境,只是艺术的形式不一样而已。
这里说的艺术是正统的,传统的艺术。
不包括那些前卫的、抽象的。
不包括那些东西。
只要是正统的艺术,就要讲意境,没有意境,就不能称为艺术,因为意境是艺术的内涵架构。
没有意境的支撑,那么也就不存在艺术了。
一、意就是思想,作者的思想意图。
境啊是环境。
意境,就是作者用其思想营造一个感觉氛围。
不是用语言营造氛围,是用思想。
从而在艺术作品中形成一个环境,让看客的思想进入其中。
所以一个好的作品,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个不只是诗词。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
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二、境界其实这个词啊,涵盖的含义范围非常的广大,因为这个词最早是佛家术语,说到这里先了解一下佛家对宇宙的概念。
佛教对宇宙空间的概念是:十方世界,十个方位:四面八方加上下。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境界的词啊,和这十个方位是分不开的,在纵向的,横向的都有其自己的含义。
咱们说能让大家明白呢?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圆锥体是吧,好比是一个倒放的圆锥体锥尖向下,在圆锥体的中心有个轴,随着轴的位置的变化,所涉及的范围就会发生变化,越往上去,范围越广大越往下来,范围就越渺小。
界,就是横向所涵盖的范围。
境就是在那个高度上的环境。
所以境界是有高低的。
而这个境界又是指人的思想,所以说,境界是指人思想高低的一个标志,人的思想境界越高,心胸越宽广,志向越高远,心里能容下的东西越多。
智慧也越大,反之亦然。
这里说的智慧和咱们平时说的聪明是两回事情。
这里说的是对事物能认识的程度,对生命能理解的深度。
可能不是太好理解,因为这个名词来源于宗教不是现实社会中产生的。
好像有点难理解,因为它是宗教中的东西,不是咱们社会中的东西,所以不是太容易理解。
三、意象什么是意象?还记得咱们前面说过的诗语吗?说到意象啊就要说到诗之语,什么是诗的语言?是用景来说话,即所谓的物象,物之形象。
严东学:论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读宗白华《艺境》笔记
![严东学:论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读宗白华《艺境》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7f52b0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e0.png)
论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读宗白华《艺境》笔记内容提要:中国人的生活和艺术也一样浸透着中国人以体悟为本的哲学智慧,呈现出天人合一、灵肉不二的大化之境。
这形而上的道同时贯穿到人们的日常用品和衣食住行当中,成为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圆融无碍的生命表征。
正如宗白华所说:“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
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需要空间,供他活动。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本文试图从古人对道的认识、理解基础上,探索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的关系。
庄子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可以说道的存在,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但道为何物?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又分明说道是无法言说,甚至无从言说之事。
先秦诸子所讲之道,无不秉承《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而来;同时又从各自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做了一番发挥,最终成为他们各自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如此,但这并不妨碍先秦诸子对道的根本或者本体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那就是《易经》所说的一阴一阳。
对一阴一阳的认识阐述是他们天道观或者宇宙观的核心;而宇宙观和本体论则是任何哲学思想的两大基石。
没有自成体系的宇宙观和本体论,就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
因此,哲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建立宇宙观和本体论。
至于逻辑和知识论是西方哲学的传统。
在中国哲学家那里,无需借助逻辑和知识系统的建立就完全可以直接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既可以从宇宙往下说,亦可从人生往上说,通过对宇宙人生的直觉体悟,建立一个自足的生命哲学体系。
直上是宇宙的,直下是人生的。
以此,中国人的生活和艺术也一样浸透着中国人以体悟为本的哲学智慧,呈现出天人合一、灵肉不二的大化之境。
这形而上得道同时贯穿到人们的日常用品和衣食住行当中,成为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圆融无碍的体现。
正如宗白华所说:“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
意境与境界
![意境与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ebc97854852458fb770b563d.png)
意境与境界肖寿林意境与境界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的话语,本文通过对意境和意境的述说,深入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探讨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在结构,并述说由这种结构带来的中国书画、诗词的技法选择与用力方式的选择。
魏晋时期有著名的言意之辩,意境是人在使用语言时创造出来的不同于外在世界的一种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指向人对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在客观世界的位置,是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思,在反思中创造出来的一个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由人对语言的应用产生出来,因而,意境是语言世界的产物,在语言世界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境界是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的另一个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由语言创造的意境的高度、大小和可能性决定,意境的大小和深浅决定着境界的高低、大小。
对意境与境界的述说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艺术精神的话语方式,以及由这种话语方式创造出来的中国艺术的技法选择和用力方式选择。
一、两千多年的诗学、艺术中,《易传》之“立象以尽意”,儒家“立象尽意”、“天人合一”,道家“以天合天”、“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禅家“妙不可言”、“镜像水月”等等,无不与诗境有内在的深刻联系。
“意境”二词连用最早见于相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中。
王昌龄所说的“意境”乃是诗境三境之一,但却是至境。
刘禹锡在《刘宾客集•董氏武陵集纪》中提出了“境生于象外”,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到的“境生于象外”,即象外之境,境也是一种象,但是一种象外之象。
在古典美学中,“意境”大于“意象”,“意境”在唐朝时己成为一个诗学、美学范畴,表达言不尽意、不可穷尽而又天地、人物、情理圆融一体的特征,与“境界”表述出同样的微妙之义来。
宋朝哲学、美学家好用“境界”一词。
朱熹讲“随分占取,做自家境界”这一境界指自然山水境界对自身修养境界的某种象征,以象寓意,己然具有了艺术的特征。
李涂《文章精义》:“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
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
” 李涂的境界是人心的一种态度,人的审美心境。
蔡梦弼《草堂诗话》中说:“横浦张子韶《心传录》曰:读字美,‘野色更无山隔断,山光直与水相通’,己而叹曰:子美此诗,非特为山光野色,凡悟一道理透彻处,往往境界皆如此也。
禅境与艺境
![禅境与艺境](https://img.taocdn.com/s3/m/cfd3d8f9f8c75fbfc77db2e2.png)
禅境与艺境——李湖江、王贤芝2013年04月08日11:13:00 《中国宗教》源于印度的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植根于中国本土的老庄道家思想和先秦儒家思想的深厚土壤,孕育出一朵绚烂至极的禅之花。
到了唐朝六祖慧能大师以后,一花开五叶,禅宗大放异彩,诸如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猛然一喝或当头一棒,让学者丢弃成见、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禅宗的作略与风格充满了浪漫色彩,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无论是诗歌、音乐、书法、绘画,凡是达到了一定层次,总是带着几分禅意。
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空灵飘逸、蕴含禅机,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名句千古流传。
又如南宋僧人道济(俗称济公)辞世偈:“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既充满了浓郁的文学色彩,又包含深远的禅意。
而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若有几分禅趣,则更添神韵,清末吴昌硕、近代齐白石等人的画作被称为“禅境笔墨”,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也透露着禅的气息与韵味。
画家凭着手中的寥寥几笔,就展现出无限的真趣与生机,既是对宇宙世界的洞察与关照,也是对生命的感受与体悟。
唐代青原惟信禅师有参禅三境界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而美学家李泽厚对参禅三境做这样的解读:“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这是描写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情况。
第二境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描写已经破法执我执,似已悟道而实尚未的阶段。
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在瞬间中得到了永恒,刹那间已成终古。
在时间是瞬刻永恒,在空间则是万物一体,这也就是禅的最高境地了。
”经由各种形式完成内心修炼的禅宗行者,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摆脱日常自我的局限,与生命直接对话。
这种禅的境界,消融了主观与客观的对待,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把个体融入全体之中,让无限在有限中得以全面地展开。
境界与艺术的创作有何关系?
![境界与艺术的创作有何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318899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7.png)
境界与艺术的创作有何关系?一、境界的内在反映境界是指一个人的内在状态和心灵境地,是一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和意识的综合反映。
在艺术创作中,境界起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的内心情感、思想和境界会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与作品的内容、风格、形式等紧密相连。
1.1 作品的情感表达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外化,是艺术家情感表达的载体。
只有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艺术家的情感才能被观者感知和领悟。
艺术家的境界决定了作品情感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其创作的艺术作品让人对生活、对自己的情感有更为深刻的体悟。
1.2 作品的思想亮点境界高超的艺术家往往能够用艺术作品表达出独特的思想观点。
他们对人生、世界的理解突破了常人的思维方式和局限性,通过艺术的手法和形式,将思想融入到作品之中。
艺术作品的思想亮点来自于艺术家深邃的内心世界和高度的境界。
二、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具备丰富的灵感,而艺术家的境界对灵感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艺术家需要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来开拓更广阔的灵感源泉。
2.1 境界的开放性和广度艺术家的境界越高,越能够开放自己的心灵,接纳各种新思想、新观点和新领域。
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从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社会变迁等方面找到创作的源泉。
境界高的艺术家能够运用修辞手法将生活的点滴细节转化为艺术作品的素材。
2.2 境界的敏锐和洞察力艺术家的境界不仅体现在创作的广度上,还表现在创作的深度上。
艺术家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去感知生活中的微妙之处,察觉平凡事物中的美和哲理。
境界高的艺术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心灵的眼睛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内涵。
三、境界对艺术创作的质量提升艺术创作的质量是艺术家境界的一个直接体现,境界高的艺术家能够创作出精湛的艺术作品。
3.1 作品的审美价值境界高的艺术家能够通过独到的审美眼光和敏感的情感表现,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他们对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追求,使得作品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还能够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艺境”论的启示
![“艺境”论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44eeb596c85ec3a87c2c5d1.png)
“艺境”论的启示作者:曹振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4期摘要:宗白华的“艺境”是艺术境界的统称。
而艺术境界中,又以“意境”为核心,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的心灵,最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艺境”的实质是一种心境,一种个体凭借自己的愿望及想象构建的精神居所。
“道”“艺”合一的艺术意境是空灵动荡、虚实相生的,这需要空明澄澈的审美心胸。
“艺境”“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
天地中的生生节奏是中国艺术的源泉,也是“艺境”最高境界的最后一个要素。
关键词:艺境;意境;以心见心;生生节奏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8)04-0105-04Abstract:Zong Baihua’s “Art Realm”is a collective term for the state of art in which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core that can best embody the spirit of Chinese ar t and the richest traditional Chinese artistic spirit.“Art realm” is essentially a state of mind, a spiritual residence of an individual constructed with his own wishes and imagination. The unity of “DAO”and “Arts”is elusive instability calling for an empt y and clear aesthetic.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ubtle “Art Realm” depends on the artist's spiritual cultivation. The rhythm of life in heaven and earth is the source of Chinese art and the last element of the highest state of “Art Realm”.Key words:Art Realm; artistic conception; soul to soul; the rhythm of life“艺境”是宗白华一生不渝的追求。
谈意境和境界
![谈意境和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093f1812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b.png)
谈意境和境界
诗歌意境是以情入景,情景交融所制造的一个诗歌氛围和画面。
意境好坏决定于是否给读者带来共鸣和回味,是否能牵动读者的情绪。
意境的判定有很大的主观性,很大程度决定于作者和读者是否处于相同的社会和文化层次,文化环境等等。
无情,假情都不会有意境,真情是意境的基础,情景交融是制造意境的根本手段。
诗歌的境界是诗歌所展示的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认知程度。
这种认知超出情的本能流露,情的优美表达,更多的是思想的写作。
相对意境的以情入景,境界是以“理,智,识和思入景。
境界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同样有回味但更多是理性的梵音。
情感无限但认知从来是有限的,所以意境可以给人无限共鸣,境界只能给人相对有限的道理。
意境和境界从来不是两个对立,或者孤立的方面,一首好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给人情感的共鸣,同时也是能写出自然和社会,人性的共性,规律等等,给人以认知,思想的启迪和反思。
在这里谈一下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其实,有我之境更多是”意境“,作者以自己的情入境,无我之境更多是境界,诗人用笔写身外之境。
诗歌的基础是情感,有我之境是诗歌的必须,无我之境是诗歌理性的升华。
写诗”不能无我,不能只有我“,好诗应该是”有我也无我“。
艺术的境界
![艺术的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8cb2f709bed5b9f3f90f1cb4.png)
园林风格既与区域传统文化有关,又与气候条件 有关。 世界的园林,大体可分为东方、西方、中西亚和热带 园林四种. 下面介绍一下这四种园林的不同特点和他们形成 的原因(图1)。
特点
1、有几何规则;分花园、林园和草坪。 2、有中轴线。 3、有一面积广阔的草坪。
原因分析
适合西方文化,讲究 身份及出场秩序;多 数西方国家属海洋性 气候,特别适合草的 生长,适合种草坪。
凡具有独立欣赏的价值占有一定的空间并能赋予人们完整优美的形象的感受?诗情画意?布局得体风韵无限布局静观布局动观布局把有限的空间巧妙的结合成千变万化的园林景色雁横南浦人依西楼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园林风格既与区域传统文化有关又与气候条件有关
艺术的境界
——园林风景的观赏
•导语
•目录 •正文
园林制作技艺的进一步发展 (宋)
2、中国园林的分类 按自然人化的不同气质,规模,风格分:
体现皇家风范。绚烂繁华吸引人们 北方园林(皇家园林):
的视听感官。
南方园林(私家园林): 体现士子情怀。恬淡隽永的想
象唤起纯粹的审美情怀。
祈年殿
承德避暑山庄
颐和园
拙政园
留园——沧浪厅
留 园
3、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4、园林景观诗画化,构园题名文学化
• (1)、造园以诗情画意为尚,以文学意境为宗,具有文学内涵 的园名题咏,富有文才韵致的景观立意,文才飞扬的名人园记。
• (2)、将园林景观意境做了美的升华,是园林景观的一种诗化, 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1、中国园林漫溯
皇家苑圃的兴起 (殷、商、周) 一池三山格局的建立 (秦、汉) 私家园林的兴盛 (魏、晋) 园林艺术的进步发展 (隋、唐) 园林制作技艺的进一步发展 (宋)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fa4a1a4e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8.png)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境、境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历来探讨甚多。
它们在古代文论中的含义,虽不乏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
一般理解,每不加分别,这或因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时加以使用之故;或有所分辨,但解说颇欠贯通。
证之以文献,境主要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同时又是指创作之境,某种文体境域,甚至某种艺术造诣;境界也主要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意境是文学作品写出的有意蕴的境地,其意每在人生,或以写自然山水以见人生。
境与境界有时大致等同,境有时包含意境在内,但境界与意境并不就是一回事情。
确立意境的基本含义颇为重要,古代又有用意境一词而言它者。
意境仅在作品,境、境界又每在作品之外,甚至文学之外,本文力图具体辨析讨论之。
一境这个词出现很早,最初是疆域的意思。
《孟子·梁惠王下》说,“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几乎同时,境又用于指某种精神心态,《庄子·逍遥游》说,“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后来境又指某种所处地方,陶渊明《饮酒》诗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p89)境界一词出现稍晚。
最初也是指地域疆界。
东汉班昭《东征赋》说,“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
”[2](p366)后来的佛教经籍中也有境界一词,大致是指精神心智的活动范围或向往区域。
如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说,“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
”[3](p2)北魏菩提留支译《入楞伽经》说,“妄觉非境界”[4](p87)。
北魏昙摩流支译有《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5],梁僧伽婆罗等译有《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5]。
宋僧道原《景德传灯录》说,“问:若为得证法身?师曰:越卢之境界。
”[6](p22)一般言谈中,境界也有佛教这种用法。
南朝齐梁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两次用了“境”这个词。
《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
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简析“意境”与“境界”的联系
![简析“意境”与“境界”的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dcb5013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f.png)
简析“意境”与“境界”的联系
张德明
【期刊名称】《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1998(000)001
【摘要】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美学中,意境美是艺术美的最高层次的美.从艺术的发展来看,越到现代越注重心灵,越注重意境,作家不仅在诗歌里创造了意境,就是在叙事的散文和小说里意境的创造和渲染也受到很大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意境”理论的研究就是非常迫切和需要的了.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或作品中有什么样的描写,才称得上有意境呢?前提条件,我以为还是“情景交融”,把意境解释为“情景交融”当然还不完善.不过,凡有意境的作品,我觉得的确还都是情景交融的.这不仅已为多数论者所首肯,而且也已为无数欣赏实践所证明.那么“情景交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张德明
【作者单位】青县第一中学!0626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美特征——中国画的意境美 [J], 杨韶辉
2.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特性——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境 [J], 钟滢
3.简析“春风舞醉壶”的意境空间与艺术气质 [J], 周云霞
4.简析“月色葫芦”的意境美与精致装饰 [J], 周菊芳
5.简析《竹段壶》的文化意境 [J], 汪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境界”与“艺境”
王国维的意境说以“境界”为核心,第一次将西方哲学美学术语用于中国古典山水诗学,开启了中国现代美学理论诉求与人生诉求相和谐的致思路径;宗白华的意境说将“艺境”纳入美学范畴,采取中西比较互释的方式,深入挖掘传统意境理论的生命意识,使“意境”具有了现代性审美的特征。
二者的意境说在结合时代新声对传统意境进行现代化阐释,结合人生意义、生命内涵探究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的同时,既显露出共性,又呈现出迥异的思维方式与理论特色。
一、对传统美学范畴的承接与转化
王国维是古代意境理论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又是现代意境研究的最早的开启山门的人。
稍晚于王国维的宗白华的意境理论研究,沿着王国维开启的现代意境之路,不断地进行深化和发展。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独标“境界”说,但“境界”一词非王国维首创。
“境界”一词,出自佛家用语,原义是指地域、边界等。
据杨国荣研究“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境界表示精神世界,逐渐不再限于佛教之域。
”[1]中国古典诗论中较多运用“意境”,然而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境界”则成为出现频率更高的范
畴。
有学者统计,其中“境界”出现32次,意境仅出现2处。
当王国维不再仅仅满足于用“意境”来品评诗词,新衍出“境界”,“境界”范畴实际上拥有了审视
诗词艺术和作者精神气象的双重视野;“艺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
所谓“艺境”,指的是“艺术之意境”。
宗白华认为意境可以分为“功利、伦理、政治、学术、宗教”五种境界,“艺境”介于学术境界与宗教境界之间,是“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的第六种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人间词话》第九条“严沧浪《诗话》‘盛唐诸公,唯在兴趣……'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
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
‘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相较超越前人标举“境界”二字,王国维对意境理论的贡献更在于其对境界类型的划分。
他从不同角度把境界划分为“有我”与“无我”,“写境”与“造境”。
这不仅承接古代意境资源,而且受到西方哲学影响之后对传统的改造与重新阐释,使得传统的意境理论具有了现代形态;宗白华同样对“艺境”做了新的划分,它主要是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三个层次对艺术境界进行分析,并认为张?b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意境创造的
基本条件,它有着深厚的道家和佛禅的渊源,是道、佛、儒等家艺术思想相溶发展的结晶。
造化和心源相契合,凝合一个充满生命灵性的艺术境界,表达了宗白华对意境虚灵化,生命化的一种理解。
比较来说,王国维与宗白华意境说都着力于对传统的承继,但二者将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程度不同。
《人间词话》中的点评尽
管沿袭传统术语,采用传统的感悟点评的诗学方式标举“境界说”,但王国维是以一种不同于既往传统又带有西方思辨理性的全新视角来审视这一传统术语,他对“境界”进行了现代性的阐释、转化和重构,使其成为融汇中西诗学传统的新的创造。
不足的是他一心试图引进西方美学资源来对中国古代美学重新命名和评估,使得《人间词话》中少部分西方文论术语的点评与传统古诗词之间出现削足适履之嫌。
宗白华却没有像同时代的许多理论家以欧化为主导思维,他的意境说深植于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学上。
他很少用西方翻译的术语,如“优美”、“壮美”、“写实”、“浪漫”等,他用得最多的是“禅境”、“气韵”、“虚实”、“阴阳”等中国独特的古典美学术语。
二、对西方哲学的学习与融合
在中西融合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学术传统的观点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具有代表性的。
王国维、宗白华的意境说虽
然都承接于中国传统美学,但他们的美学建构并未局限于单一的文化视域内,他们都自觉地运用西方的哲学理论对民族文化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尽管二者都是学习西方,但他们的学说背景不同。
王国维的西学参照主要是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哲学,对尼采的审美立场有更多的借鉴。
宗白华则由尼采向上窥视康德、叔本华,向下雄视柏格森、海德格尔,其哲学视野更加广阔,德国古典哲学的宇宙本体境象,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生命关怀和中国艺
术的意态情趣互相影响,形成了宗白华“艺境”理论独特的精神背景和底蕴。
不同的学说背景经历使得二人在各自的理论阐释中出现明显的差异性。
“在讨论王国维的哲学基础时,已说明从宇宙本体论上看,他主要是继承康德的学说,而其人生哲学,并由此而生发的美学思想主要继承的是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王国维的世界观主要以悲观主义为基调;而宗白华所接受的德国哲学亦不同于王国维,他在学理层面受康德的影响比较大,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除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格理想之外,是歌德对他的影响最大。
因而宗白华所持有的是一种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行文之间充满了对生命的礼赞。
王国维认为“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这种新的价值取向表现在王国维的文论话语上,他
的“意境”论尝试将西方美学的某些思想融入到中国批评传统中来,为原来陈陈相因的诗话旧形式注入了新概念的血液,他抛却了传统文论中“道”、“气”等具有先验色彩或载道色彩的概念,肯定人生之于文学、情感之于文学的基质性意义,这体现了鲜明的现代色彩。
但根深蒂固的旧学思想影响,使他常常在传统诗学的感悟式思维观念与西方理念的逻辑理性思维之间挣扎。
宗白华能够游刃有余地将西方理性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感悟式思维相融合,他认为意境作为中华艺术的至高形态,主要特征就在于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宇宙观和生命精神。
显然他受到了西方19―20世纪兴起的体验美学、生命哲学的影响,他的“艺术境界”是主
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而生成的一种境界,它所关注的对象是体现自然本体生命的“气”,甚至它还以“道”为意境的特征,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三、自成体系与无体系下的潜体系
王国维的“境界”说有一个从酝酿到提出及至发展变化的过程。
初显于1904年王国维的《孔子之美育主义》,到1908年《人间词话》的发表,“境界”说构成正式的美学理论体系,在论诗词的同时外射到其它艺术。
而宗白华的“艺境”说,一般研究者认为其虽偶有精要之论,却并不足以建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实际上宗白华的美学是
无体系下的潜体系,其主要美学思想在谈论艺术的同时上升到哲学形而上的高度去寻求艺术意境生成的根源。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是全书的脉络。
以“境界”为核心,衍生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范畴,例如“情景”、“虚实”、“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写境”、“造境”等范畴。
王国维不仅将“境界”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来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等。
在王国维以前,尽管意境理论纷纭杂沓,丰富繁多,但并没有出现任何一种以意境为中心范畴来建构的理论体系,意境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还并不是自觉的。
而王国维则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尝试着以意境为核心范畴建立逻辑体系。
宗白华对“艺境”的研究的眼光没有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艺
术门类(王国维的主要研究方向在文?W方面),而是整个中国古典艺术――诗、画、音乐、雕塑、书法、舞、园林、建筑等,但他在很多论述中能够有效地兼及文学,注重对文学艺术共同规律的探索。
宗白华以“意境”为核心,衍生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范畴,例如在探讨意境的本质时,宗白华就“有机地融入了‘虚实'、‘节奏'、‘情景'、‘生命'等范畴”[2]。
宗白华的治学风格是随心随性、自由无羁、率性而为的,其并不太注重意境理论的体系的建构。
他在美学论著中写的都是零散的单篇文章,然而形散却神不散,他谈论艺术都是以意境的创构为指归的,其思维的连贯性、开阔性、持续性使得其美学思想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潜在体系。
正如王国维所言,他拈出“境界”二字是“为探其本”,即试图寻觅诗歌中最有价值、最根本性的特质以从根本上解决诗歌的本质问题。
宗白华对意境说的探究则不是提供本体追问,而是提供了一种美学理想。
他在《中国青年的奋斗生活与创造生活》一文中写道“我们现在对于中国精神文化的责任……在这东西两种文化总汇基础之上建造一种更高更灿烂的新精神文化,作世界未来文化的模范。
”[3]也就是说宗白华的美学与文论都是冲着在融汇中西的基础上建设新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理想前景去的。
目的不同,二者所建立起来的意境理论体系自然也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在意境的内涵上,王国维深受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
式影响,把“情”与“景”看成是文学的二“原质”,以客观主观划分,但实际上他已经给“情”与“景”注入了新的涵义,并作了新的阐释。
宗白华虽然也借鉴了前人的“情景交融”说,但他却是将意境的探讨上升到人生观、宇宙观的形而上层面加以选择,把“艺境”用“灵境”来形容,即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境界。
这种主客“交融互渗”
与西方的主客二分有着本质的区别,相对于西方作为物理对象的客体,中国式客体是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
因此,宗白华是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论意境,“他对意境的诠释就不再流于简单的‘情景交融'的形下层面,而能够深入到中国文化的最深处,探出中国艺术意境产生形成的根本缘由。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