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治疗水肿六法初探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与《中医内科学》水肿病辨证思路比较

《金匮要略》与《中医内科学》水肿病辨证思路比较

逐, 同时配合养清 、 解毒、 理气 、 化湿等法 ; 阴水以扶 正为 主 , 脾温 肾 , 健 同时 配 以利 水 、 阴 、 血 、 瘀 养 活 祛
等法 , 攻补 兼施 , 法详 于证 。
3 方 ‘
环之间的关系, 为后世活血化瘀利水法奠定 了基石。 这是《 金匮要略》 在理方面的主要学术思想 。
什 么 区别 呢?水 肿着 眼 于症状 , 而水 气琢 磨 于病机 。 水 得 阳气 而化 , 气得 阴凝 为 水 , 名 之 日水气 病 也 。 故 下 面就 理 、 、 、 四个方 面 , 谈 一下 自己的薄浅 法 方 药 浅
认识。
1 理
身 之气 , 主治节 、 调水道 , 输膀 胱 的作 用 , 有 通 下 风
江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2 4月 第 21 第 2期 09年 0 卷
J OUR NAL OF JA XIU V I NG NIERS T OF C 0 9Vo 2 . I Y T M 20 1 1No2 .
《 金匮要略 》 中医 内科学 》 与《 水肿 病辨证思路 比较
为阴阳二水 , 内容具体且祥 , 舌诊亦备。辨证授人以
详细 。其 主 要 证 型有 : 水 相搏 、 风 湿毒 浸 淫 、 水湿 浸 渍 , 热 壅 盛 、 阳虚 衰 、 阳衰微 、 水 互结 等 证 。 湿 脾 肾 瘀 治法 ,金 匮要 略 》 出了 “ 病 水 者 , 以下 肿 , 《 提 诸 腰 当 利小 便 ; 以上 肿 , 腰 当发 其 汗 乃 愈 ” 治疗 大 法 。顺 的
2 法
证 。例 如 其 原 文 附 录 中 条 文 : 脉 浮 而 洪 , 则 为 “ 浮 风 , 则 为气 , 气 相 搏 , 强则 为 隐 疹 , 体为 痒 , 洪 风 风 身 痒为泄风, 久为 痂 癞 ; 强则 为水 , 以俯 仰 。风气 气 难 相击 , 身体红 肿 , 出乃愈 。恶 风则 虚 , 为风 水 ; 汗 此 不 恶 风 者 , 便 通 利 , 焦 有 寒 , 口多 涎 , 为 黄 小 上 其 此 汗 。 “ 阳 脉 当 伏 , 反 紧 , 自有 寒 , 瘕 , 中 ”趺 今 本 疝 腹 痛, 医反 下之 , 之 即胸 满 短 气 。 “ 阳脉 当伏 , 下 ”趺 今

中医如何解决肾虚导致的水肿?

中医如何解决肾虚导致的水肿?

中医如何解决肾虚导致的⽔肿?⽔肿,是指体内⽔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眼睑、四肢、腹背甚⾄全⾝浮肿。

⽔肿是全⾝⽓化功能障碍的⼀种表现,与肺、脾、肾、三焦各脏腑密切相关。

依据症状表现不同⽽分为阳⽔、阴⽔两类,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肺⼼病、肝硬化、营养障碍及内分泌失调等疾病。

中医经典⽂献《素问·⽔热⽳论》⽈:“故肺为喘呼,肾为⽔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之所留也。

”古代⼜称⽔、⽔⽓、⽔病。

《⾦匮要略·⽔⽓病脉证》分为风⽔、⽪⽔、正⽔、⽯⽔等数种。

亦以五脏分类,分⼼⽔、肺⽔、肝⽔、脾⽔、肾⽔等。

后世⼜分为阳⽔、阴⽔两类。

《丹溪⼼法·⽔肿》⽈:“若遍⾝肿,烦渴,⼩便⾚涩,⼤便闭,此属阳⽔,先以五⽪散或四磨饮,添磨⽣枳壳,重则疏凿饮。

若遍⾝肿,不烦渴,⼤便溏,⼩便少不涩⾚,此属阴⽔,宜实脾饮或⽊⾹流⽓饮。

”⽔肿与脾、肺、肾三脏关系密切。

《景岳全书·⽔肿论治》⽈:“肺虚则⽓不化精⽽化⽔,脾虚则⼟不制⽔⽽反克,肾虚则⽔⽆所主⽽妄⾏,⽔不归经,则逆⽽上泛,故传⼈脾⽽肤⾁浮肿,传⼈肺,则⽓息喘急。

”《⾦匮要略》论⽔肿的治疗原则为:“诸有⽔者,腰以下肿,当利⼩便;腰以上肿,当发其汗。

”实证多为外邪侵袭、⽓化失常所致,治宜祛邪为主,⽤疏风、宣肺、利湿、逐⽔等法。

虚证多为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湿所致,治宜扶正为主,⽤温肾、健脾、益⽓、通阳等法。

【病因病机】⽔肿的病因有内外⼆因。

外因有风邪外袭,疮毒浸淫,⽔湿浸渍,⽽致肺失通调,脾⽓受阻;内因有饥饱劳倦,伤及脾胃,或久病房劳,伤及肾元,导致牌失传输,肾失开合,⽽成⽔肿。

1、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道不通,以致风遏⽔阻,风⽔相搏,流溢肌肤;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退,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湿之⽓内侵,或平素饮⾷不节,多⾷⽣冷,均可使牌为湿困,失其健运,⽔湿不运⽽泛于肌肤;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遏,⽔道不通,⽽成⽔肿。

临证400法——水肿八法

临证400法——水肿八法

临证400法——水肿八法水肿八法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引起周身浮肿的疾病。

其病机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水道不利。

肺气不宣,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水湿不得运化;肾失温化,水气泛滥;三焦不利,水道不通,均能产生水肿。

《金匮要略》根据不同的病因和脉证将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

又根据水邪偏胜某脏,即可出现某脏病证的特点,定出五脏水的名称。

水肿的辨证,广义的可分为“阳水”与“阴水”两大类。

阳水属表属实,包括风邪侵袭,水湿浸渍,湿热蕴结;阴水属里属虚,包括脾肾阳虚或阴阳两虚。

治疗阳水多从祛邪入手;治疗阴水则多以扶正为法。

(一)宣肺气以化湿邪,利三焦而消水肿湿热内蕴,风邪外袭,肺气失宣,三焦不利,身热头晕,眼睑头面浮肿,逐渐波及上肢、胸部及全身,恶风,骨节痠痛,舌白苔腻,脉浮数。

可用本法治疗,宜越婢加术汤法。

麻黄3克生石膏25克(先煎)杏仁10克甘草10克生姜3克大枣5枚苍术6克加减法:若病人对麻黄过敏,或血压较高时,去麻黄,改用苏叶6克。

若病人服麻黄有效,脉象血压皆正常,可加大麻黄用量。

(二)清热凉血,宣肺化湿,通利三焦,以退水肿肺气不宣,三焦不利,湿热蕴蓄,身热烦渴,一身浮肿,头晕且胀,甚则神志昏迷。

小溲赤少,甚则尿中带血。

舌红绛而口干,脉弦滑且疾数。

必须清热凉血,宣肺化湿为法。

苏叶3克荆芥穗10克防风6克蝉衣6克生石膏30克(先煎)杏仁10克赤芍10克连翘25克鲜茅、芦根各30克焦山栀12克菖蒲9克热重者酌情加局方至宝丹半丸分两次服。

加减法:若肺胃热盛者,加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0克,以泄肺胃之热。

若舌苔黄厚者,加入消导之品,如保和丸之类。

若尿中带血者,可于原方酌减辛宣药物,加炒地榆10克、炒槐米10克、白头翁10克,以清化下焦湿热,凉血止血。

(三)宣气机通畅三焦,泻腑浊峻下逐水热与水结,三焦不通,发为水肿。

周身沉重,胸脘痞满,小溲黄少,大便干结,舌苔老黄垢厚,质红且干,两脉沉弦且实,按之有力。

金匮水肿治法初探发微

金匮水肿治法初探发微

金匮水肿治法初探发微金匮水气篇,是继承内经基础,提出风水,皮水等病名,又有发展。

我以为按照金匮提出心肝脾肺肾来分类较好。

另外注意金匮提出治疗三个法则:水在上发汗,在下利之。

血不利为水,名曰血分。

腹大,小便不利,脉沉,可下。

肺水: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风水风热,越婢汤主之。

宣肺行水。

此方也是内经开鬼门治法;咽痛可以加银花连翘板蓝根牛蒡子僵蚕等,卫气不开,表闭郁较甚可以苏叶蝉衣荆芥,防风之属,或者选用时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刘渡舟赵绍琴治疗肾病常选本方加减。

刘渡舟医案王某某,女,68岁。

患慢性肾炎两年,常因感冒,劳累而发水肿,腰痛反复发作,多方治疗,迁延不愈。

近半月来水肿加剧,以下肢为甚,小便不利,腰部酸冷,纳呆,腹胀,时有咽痒,咳嗽。

视其面色晦暗不泽,舌质红,苔厚腻,切其脉滑略弦。

尿检:蛋白(+++),红细胞(20个),白细胞少许。

血检:BUN9.2mmol/L,Scr178mol/L胆固醇7.8mmol/L,Hb 80gl/L。

刘老辨为湿热之毒壅滞三焦。

经日:“少阳属肾,故将两脏”,故三焦为病可累及肺、肾。

治以通利三焦湿热毒邪,荆防肾炎汤主之。

荆芥6g,防风6g,柴胡10g,前胡10g,羌活4g,独活4g,枳壳10g,桔梗10g,半枝莲10g,白花蛇舌草5g,生地榆15g,炒槐花12g,川芎6g,赤芍10g,茯苓30g。

服十四剂,水肿明显消退,小便量增多,尿检:蛋白(+),红细胞少许。

药已中鹄,继以上方出入,大约又服三十余剂,水肿尽退,二便正常。

尿检:蛋白(±),血检:BUN 4.9mmol/L,Scr 85 mol/L,胆固醇4.2 mmol/L,Hb llOg/L。

舌淡红,苔薄微腻,脉濡软无力,此大邪已退,正气不复之象。

改用参苓白术散十四剂善后,诸症皆愈。

随访半年,未曾复发。

(《刘渡舟医学全集》)兼有脾虚,里水加术,越俾加术汤。

兼有阳虚恶风怕冷加附子。

赵绍琴老在此基础,结合现代检查,发现尿有红细胞,加血分药,如地榆赤芍槐花白头翁等凉血止血。

治疗水肿病的经典方剂

治疗水肿病的经典方剂

治疗水肿病的经典方剂2018年06月07日·1.五皮饮组成:桑白皮15g陈皮10g生姜皮10g大腹皮15g茯苓皮15-30g功效:化湿健脾,理气消肿。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水肿的通用方。

以一身悉肿,腹胀气急,小便不利为应用指征。

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水肿及心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辨证属气滞水停者,可用本方加减治之。

如腰以上肿甚,兼挟风邪者,可加防风、荆芥、苏叶等以散风除湿;腰以下肿甚,加防己、苡仁、车前子,泽泻以利水消肿;全身悉肿者合五苓散可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

实验研究:桑白皮煎剂给家兔口服,利尿作用显著,并有降压效果。

茯苓皮亦有一定的利尿作用。

大腹皮虽属消胀化湿药,但尚未见药理实验证明是否有利尿作用。

陈皮及生姜皮均无直接的利尿作用,但陈皮所含挥发油及生姜所含姜辣素,均对胃肠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使消化液分泌增加,改善食欲,加强消化机能,有助营养物质的吸收,故能促进营养不良性水肿之消退。

生姜有促进发汗的作用,通过发汗,可排除少量水分,有增强血液循环的作用,对消除血循环障碍所致水肿有一定帮助。

综观全方,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能增强消化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并有轻度的降压作用。

用法:研末冲服,每次l0g,1日3次,或水煎服。

来源:《中藏经》2.五苓散组成:猪苓9g茯苓9g泽泻12g白术9g桂枝6g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临床应用:本方为化气行水之代表方剂。

主治主要有二:一是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泄泻。

如急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肝硬化腹水等;二是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太阳蓄水证,其辨证要点:小便不利,烦渴欲饮,水人则吐,苔白腻,脉浮等症。

时振声氏用本方治疗血液透析并发的失衡综合征,症见头痛头晕、恶心,即嘱患者口服五苓散,可减轻症状。

提早服用可减少失衡综合征的发生。

本方加人参名春泽汤,适宜于慢性肾炎及慢性肾衰患者,水肿而兼气虚者。

实验研究:复方实验证明:本方煎剂给正常大鼠灌胃有利尿作用,对大白鼠给予本方后,第一小时排尿率与给药前对比显著增加,健康人和家兔口服本方煎剂,均有利尿效果。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七条:水肿病都是缘于小便难,水进入皮肤造成的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七条:水肿病都是缘于小便难,水进入皮肤造成的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七条:水肿病都是缘于小便
难,水进入皮肤造成的
一看到水肿病就知道这个病人的排水出问题了,那这个问题主要是在哪儿?主要还是小便出问题了。

虽然人也可以通过出汗的形式把水排出体外,但这个毕竟是有限度的。

当然,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使用汗法来解决病人水多的问题,主要也是用在皮肤上的水。

如:感冒时汗排不出体外,就会考虑使用麻黄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七条: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抟,名曰沉。

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抟,名曰伏。

沉伏相抟,名曰水。

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抟,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寸口脉像是浮而且迟的,
那么浮脉意味着病人有热度,
迟脉则意味着病人体虚,
这种脉像在中医上称为沉。

病人就会体虚无力呆着那儿。

趺阳脉的脉像是浮而且数的,
脉像浮意味着胃有热,
脉像数意味着胃消化速度快,
这种脉像在中医上称为伏。

病人犹如一个吃不饱的人一直呆在那儿想吃东西。

沉与伏相互作用,
可能使病人身体有水积。

沉则意味着病人络脉虚,
伏则意味着病人小便难,
虚与难相互作用,
水只能走在病人的皮肤间,
这就是病人为什么会水肿的原因。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请在微信下方点个“在看”或“赞”,以示鼓励。

秦伯未,水肿病的基本治法及其运用

秦伯未,水肿病的基本治法及其运用

秦伯未,水肿病的基本治法及其运用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八、水肿病的基本治法及其运用今天,就我个人的一些临床体会,介绍水肿病的几个基本治法,以期找出一套治疗规律。

治法是从理论来的,应该从理论谈起,现在倒过来从治法谈到理论,主要是便于理解和结合临床,没有别的意思。

是否有当,请予指正。

中医治疗水肿有六个基本法则,随着不同证候而灵活运用。

这六个基本法则如下。

1.发汗用于水在表,肿在腰以上,头面特别明显,及有外感症状的,药如麻黄、浮萍、紫苏、防风。

(发汗须通过宣开肺气,也称“宣肺”、“开肺”,但宣开肺气亦能促使利尿,不一定为了发汗,故有时用杏仁、桔梗一类。

)2.利尿用于水在里,肿在腰以下,下肢特别明显的,药如车前、泽泻、茯苓、猪苓、大腹皮、冬瓜皮、木通、防己、葫芦瓢。

(淡味的通草等称为淡渗药,亦属于利尿,力量薄弱,水肿上较为少用。

) 3,燥湿用于水在里,腹满舌腻,及有消化不良症状的,药如苍术,厚朴、半夏、砂仁、蔻仁。

(燥湿是化湿法中的一种,轻者用藿香、佛手等芳香药,称为芳化,重者用苦温辛燥药,称为燥湿。

凡化湿不能离开脾胃,故包括和胃、健脾。

)4.温化用于水在里,小便不利由于膀胱气化不及,或脾不制水而肾阳亦虚的,药如附子、肉桂、干姜、胡芦巴、椒目。

(主要是温肾阳故亦称温肾,温肾又多与补肾结合,亦用熟地、山萸、仙灵脾等,但不是直接退肿法)5,逐水用于水在里,二便癃秘,以致水势泛滥,腹大如鼓的,药如大戟、甘遂、芫花商陆亭苈子巢丑,(水从大相出,系一种下法,亦用大黄槟梅积实等。

)6.理气用于水在里,院腹胀满的,药如木香、青皮、陈皮,枳壳、沉香。

(气行则水行,不是直接退肿法。

)治疗水肿的主要目的在于消水退肿。

这六个基本治法中,有直接消水退肿的.如发汗利尿,燥湿、逐水:也有间接消水退肿的,如温化、理气,包括宜肺、和胃、健脾。

临床上因燥能胜湿及水湿都从小便排出,故燥湿和利尿成为必用之法;又因气行则水行,故常以理气作为协助。

廖世煌 :水肿的经方治疗

廖世煌 :水肿的经方治疗

廖世煌:水肿的经方治疗(转载)发表者:赵东奇519人已访问水肿,在《金匮》里有专门论述,但也见于其他病证之中。

如“消渴小便不利病”篇、“妇人妊娠病”篇、“痰饮病”篇以及《伤寒》少阴病等。

水气和痰饮同出一源,皆为人体水液运行失常停留于体内所致之病,而水肿为水液停于全身所致,因而有浮肿症状。

关于水气病的分类,在《金匮》水气病中是根据病因、症状而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

在治疗方面,仲景首创发汗、利水、逐水之法。

后世医家,多根据这些法则组方用药或选用仲景方药治疗水肿病甚至不少疑难重证获得可靠的疗效。

现将临床常用诊治方法介绍如下。

1 阳水1.1 风水泛滥证候:恶风。

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舌质红或淡红,苔薄白,甚或咽喉红肿痛。

治法:祛风行水。

方药:越婢汤或越婢加术汤,表邪重而偏寒者,去石膏加防风、羌活;咳喘加杏仁、陈皮,甚者加桑白皮,葶苈子;咽喉红肿痛加牛蒡子、象贝、蒲公英;血尿明显,加白茅根、蒲黄。

据药理作用研究:麻黄能使冠状动脉血管扩张,增加冠脉流量,与垂体后叶素合用升压时,能克服垂体引起冠脉血管收缩和心脏抑制。

麻黄碱对心脏有强大兴奋作用,但反复应用,或一次用量很大则引起抑制作用。

伪麻黄碱较麻黄碱有显著利尿作用。

对实验性肾小管肾炎之犬亦有产生利尿作用。

重者则无。

当人处在高温环境中时用麻黄碱50mg,1.5至2小时后,汗液分泌比未用者更快更多。

白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和持久作用。

对不麻醉猫,静注煎剂0.05~0.25g/kg,尿量增加2~3倍,6~7小时后仍高于正常,胃灌治药1~3g/kg,尿量增加2~6倍,6~7小时后仍正常。

白术能增加钠的排出量,且排钠胜于排水,故其作用可能是继发于电解质重吸收的减少,有汞撒利样排氯排钠作用。

又有增加尿中二氧化碳容量,PH值以及增加钾排泄。

1.2 表虚风水证候: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基于文献初探金元四大家辨治水肿经验

基于文献初探金元四大家辨治水肿经验

热郁生湿有关 , 其在《 素 问玄 机原病式》 ” 中论述 : “ 热胜于 内 , 之 。如时月凉寒 , 宜于 燠室 不透风 处 , 用火 一盆 , 借火 力 出汗 ; 则气郁而为肿也 。阳热气 甚 , 则腹 胀 也。火主 长而 茂 , 形貌 彰 次 以导水 、 禹功 , 量 病患 虚实 , 泻 十余行 , 湿 去肿减 则愈 矣。是 显, 升明舒荣 , 皆肿 胀 之象 也 。 ” 另外 , 其 于《 黄 帝 内经 宣 明方 汗 、 下、 吐三法俱行 。三法行毕 , 脏腑空虚 , 先宜 以淡 浆粥 , 养胃 论》 中阐述 : “ 夫诸 湿 者 , 湿 为土 气 , 火 热能 生土 湿也 。故 夏 肠三两 日; 次服五苓 、 益元 同煎 , 或灯心汤 调下亦可 。如 大势未 热则万物湿润 , 秋凉则 湿物燥 干也 。湿病本 不 自生 , 因于大 热 尽 , 更服神功散 , 可 以流湿润燥 , 分阴 阳, 利水道 。既平 之后 , 宜 怫郁 , 水 液 不能 宣通 , 即停滞 而生 水湿 也 。凡 病湿 者 , 多 自热 大将息 。 ” 由此可见 , 张 氏治 病之法 度 。其 常用方 剂有 五苓散 、
生。 ” 可见 , 刘完 素认 为水肿 的产生 是因为热 郁 于内 , 气 机郁 滞 葶苈木香散 、 白术木香汤 、 益元 散 、 大橘皮 汤 、 神 助散 、 桂 苓 白术
而致使水液停 聚, 进而形成水肿 。 1 . 2 从“ 湿热 ” 治水肿 丸、 桂苓 白术 散 、 白术调 中汤 、 木通散等 。如其 治一风水遍 身皆 刘 完素治疗水 肿之证 , 遵《 内经 》 肿, 喘不能食 者 , “ 先令 浴之 , 乘 腠理 开发 , 就燠 室 中用 酸苦 之
赵文娟① 武士锋② 杨洪涛②
水肿是指 体内水液潴 留 , 泛滥 肌肤 , 以头面 、 眼睑 、 四肢 、 腹 剂 均以葶苈 、 茯苓、 猪苓 、 白术 、 木香 、 槟榔、 泽泻 、 木通 等 为 主

『水肿集』经方治疗肾系水肿病的用药规律

『水肿集』经方治疗肾系水肿病的用药规律

『水肿集』经方治疗肾系水肿病的用药规律经方治疗肾系水肿病的用药规律肾系疾病为难治性疾病,病情反复,缠绵难愈。

如欲取得理想的疗效,须针对肾系疾病的病种、病因、病机、病情、病位的不同的病理变化,进行辨病与辨证的有效结合。

中医治疗肾病,从古至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与总结,已取得较好的疗效。

随着中医药如黄芪、大黄、雷公藤等在治疗肾系疾病中的广泛应用,全球肾脏病界愈来愈多地把目光聚集在中医药这块神奇的领域。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疗效卓著。

深入研究之,对提高中医治疗肾系疾病疗效、探索治疗肾系疾病新思路,不无裨益。

本文兹就《伤寒杂病论》中肾系水肿病的遣方用药进行一些规律性的初探。

经方历经筛选,数千年不衰,不仅具有确切的临床有效性和实用性,而且是“医方之祖”和后世方剂发展的典范;不仅最能反映中医组方理论之原始面貌,而且具有扎实的现代药理实验研究基础,因此,经方集中体现了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精华。

对经方配伍规律进行研究,不仅在理论探讨与临床运用上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在实验方法上具有操作可行性,而且在相同工作量的前提下,对其研究可以较其他方剂取得更多的信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仲景所创之方不仅具有非凡的实用性和合理性,而且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周密性。

所以,经方以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方剂配研究的首选之方。

治水肿,当代医学虽然有不少的治疗手段,但对于一些较为顽固的肾病水肿常缺乏良效。

中医药辨证论治不仅有治标之优,更有治本之功。

肾系疾病其主要证候很类似于古代医家所言之阳水范畴,亦即朱丹溪所说之“遍身水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

笔者就《伤寒杂病论》中行之有效的治疗水肿病名方进行了统计,方如下: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共13首方剂。

功效类别统计13张处方共使用药物28味,28味中药在13首方剂中共使用了71味次,每张处方平均用药5.46味,其中补益药6味,占21.43%,是使用味数最多的;其次是解表药占17.86%;利水渗湿药占10.71%;清热泻火药占7.14%;温里药占7.14%;化痰药占7.14%;止咳平喘药占7.14%;平肝抑阳药占3.57%;利尿通淋药占3.57%;收涩药占3.57%;祛风湿药占3.57%。

李今庸,《金匮要略》中的浮肿病证

李今庸,《金匮要略》中的浮肿病证

李今庸,《金匮要略》中的浮肿病证李今庸临床医论医话《金匮要略》中的浮肿病证浮肿,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记载,在《黄帝内经》一书里,就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它的发病原因、形成机制、临床证候和治疗原则以及治疗其病的具体针刺穴位。

它在《黄帝内经》中名称也很多,曰“水”,曰“浮”;曰“附”,日“驸肿”;日“浮肿”,曰“风水”,曰“肾风”;曰“肤胀”,曰“水胀”,曰“鼓胀”;曰“石水”,曰“大腹水肿”,等等。

药物治疗浮肿病,虽然在此以前就已发现,并载入了文献,如《山海经》中《中山经》所载“羊桃”之“为皮张”、《西山经》所载“黄雚”之“已驸”等,《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所谓“开鬼门”“洁净府”之法,可能为“药物”“针刺”二者的共有治疗原则,但是《黄帝内经》毕竟是在详于“针治”而略于“药治”,故未见其有记述治疗浮肿病的具体药物,而《伤寒杂病论》在这方面则是大大发展了,给治疗浮肿病证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比较丰富的资料。

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一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逐渐地被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现在流传的《金匮要略》,是北宋时期王诛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乃《伤寒杂病论》的删节本,又经林亿等整理而成的。

《金匮要略》将浮肿分为“肿病”和“肿症”。

肿病是种独立疾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概称之为“水气病”,立专篇以论述之;肿病则是多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个症状,则于各篇有关疾病中分别论述。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文只三十三条,而篇幅却大于其他诸篇。

篇中条文颇有脱简。

在语法上,有对文,有变文,有省文,有互文见义,且某些文字保留了古训,又每以脉象阐述病机,故较难读懂,还有些内容散见于其他各篇之中,因而必须联系其他各篇有关条文内容阅读之。

水气病的发生,有因汗出逢风,水湿不能外出体表,留滞于肌肤之内而成者,其肿先见于头面而后及于身半以上或至全身:有因小便不利,水液无下出之路,浸渍于肌肤之内而成者。

水肿 中医诠释

水肿   中医诠释

水肿中医诠释水肿,病名。

体内水湿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疾患。

《素问·水热穴论》:“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古代又称水、水气、水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等数种。

亦以五脏分类,分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等。

后世又分为阳水、阴水两类。

《丹溪心法·水肿》:“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

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宜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

”水肿与脾、肺、肾三脏关系密切。

《景岳全书·水肿论治》:“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脾而肤肉浮肿,传入肺,则气息喘急。

”《金匮要略》论水肿的治疗原则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其汗。

”实证多由外邪侵袭,气化失常,治宜祛邪为主,用疏风、宣肺、利湿、逐水等法,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越婢加术汤、五苓散等方。

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方,以真武汤合理中汤等方。

亦须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护,如忌食、慎风寒等。

参见风水、石水、正水、皮水、里水、气水等各条。

辨证治疗一、针灸疗法:(一)阳水主证:发病急,初起面目微肿,继之则遍及全身,腰以上肿甚,皮肤光亮,阴囊肿亮,胸中烦闷,呼吸急促。

或形寒无汗,苔白滑,脉浮紧;或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取肺、脾经穴为主。

针用平补平泻法,以宣肺、解表、利水;表邪退后,宜参用阴水治法。

处方:列缺合谷偏历阴陵泉委阳方义:阳水为病,系肺气失宣,水湿内停所致,腰以上肿宜发汗,故取列缺、合谷发汗解肌,通利肺气;腰以下肿宜利小便,故取偏历、阴陵泉利小便以消水肿;委阳为三焦下合穴,功可调三焦气化功能以消水肿。

(二)阴水主证:发病较缓,足跗水肿,渐及周身,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复平较慢,皮肤晦暗,小便短少。

《金匮要略》治疗水肿六法初探

《金匮要略》治疗水肿六法初探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金匮要略》治疗水肿六法初探郑君渭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摘要:学习研读《金匮要略》对水肿病的论述及治疗。

主要从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化瘀行水、健脾利水、温肾利水六大法进行归纳分析。

通过列举有关经方进行论述,分析了其临床症状及方中某些药物配伍的含义。

总结了仲景治水是针对病因病机,而不是拘泥于一方。

关键词:《金匮要略》水肿辨证论治水肿一证是指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运行障碍,以致水湿停聚,泛滥人体各部而形成以肿为主证的疾病。

《金匮要略·水气》所论述的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以及五脏水、血分、气分、里水等病,都是水肿病的不同表现形式。

由于年代的湮远,在《金匮要略》中所论述的诸水及治疗,在文字上有所错杂。

在治疗上虽提出了发汗、利小便、逐水三条基本原则,但所列方剂不够充实,根据水饮同源的道理,在《金匮要略》中许多治疗痰饮的方剂、治则已被后人运用到水肿病的治疗上去。

现将《金匮要略》有关治疗水肿的方法、方剂初步归纳如下。

1 发汗原文云:“诸有水者……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金匮要略·水气》)1.1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大小青龙汤越婢汤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自汗出,无大热者。

越婢加术汤治皮水,一身面目浮肿,脉沉小便不利口渴者。

此二方都有麻黄、生姜发汗以宣散水湿,石膏发越水气、清解内热,故在症状上除一身浮肿外,尚有无汗身热之证。

越脾加术汤加白术以健脾除湿,表里同治,以增强消肿之功效。

越婢汤治水从外受之风水;而越婢加术汤治水积于里而溢于外之皮水。

大青龙汤本治溢饮,由越婢汤加桂枝、杏子而成,发汗作用比越婢汤强,可治风水恶寒、无汗、一身悉肿、脉浮紧而身热者。

小青龙汤原治溢饮,对于水肿一身面目悉肿、腰以上甚,兼有恶寒、无汗、脉浮紧者,可用此方。

本方无石膏之清热,而有生姜之温里,与以上数方不同者,本方治表里俱寒之水肿,以上数方治表寒里热之水肿。

浅言《金匮要略方论》(十六)——眼睑水肿要考虑如下原因

浅言《金匮要略方论》(十六)——眼睑水肿要考虑如下原因

浅言《金匮要略方论》(十六)——眼睑水肿要考虑如下原因继续讲金匮要略方论。

【色鲜明者有留饮。

】所谓“留饮”,指的是长期滞留不行的水饮,体内的水液集聚达到一定程度了。

这段话一般释义为:面色鲜明为水饮内停,溢于皮表,面部水肿,故见面部明亮光泽之色。

这里我更倾向于讲的是眼睑处的水肿。

或者说眼睑处的水肿更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眼睑就是眼皮,分上下两部分,下眼睑出的皮肤,是全身最薄的,皮下脂肪少,组织疏松,如果体内有水液潴留,那么最容易在眼睑处积聚。

如果等到面部都水肿了,说明病情已经进展很长时间,这个时候留饮已经摆在面上了,还需要你去诊断吗?这也不符合张仲景治未病的理念。

诊断的目的是尽早发现疾病苗头,掐断病情进展。

眼睑处的水肿,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所谓的生理性水肿,是体内水液一时性的循环不好,代谢不及时造成的。

大部分都发生在早起的时候眼睑水肿,原因包括晚上吃的太咸了,喝水太多,熬夜没休息好,枕头太高了,这种眼睑水肿对人体没什么影响,能自然消退。

病理性的眼睑水肿,主要有感染、肾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感染,主要指的是昨天咱们讲的急性结膜炎,可能会出现眼睑红肿,炎症反应明显,很容易诊断。

第二是肾炎。

具体来说是肾小球炎。

这个病现在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如果不积极治疗,最终会发展成慢性肾衰竭,尿毒症。

咱们都知道,体内的水液,除了排汗代谢以外,最重要的代谢途径就是肾脏。

每一次血液循环都会经过肾脏,把多余的水液和尿素、肌酐等等这些毒素排出去。

其中肾小球的作用就是过滤,把水和毒素排到肾脏,现在肾小球功能下降了,体内的水液就过滤不出来了,在血液里积聚。

这样血液里的水越越多,血浆和血管外的组织液渗透压平衡就会被打破,水通过血管进入组织间隙,就表现为水肿了。

不然的话,血液里的水太多,把血管撑起来了,血压升高,能把血管给撑爆了。

刚才讲了,眼睑的皮肤是最薄的,水肿也会最早表现出来。

肾炎水肿的特点,患者早期是早上起床之后眼睑水肿,也可能是整个面部浮肿,活动后水肿减轻,下午傍晚脚踝处水肿。

水肿--针灸治疗

水肿--针灸治疗
1. 水肿与鼓胀
病证 相同表现
临床表现
病机
水肿
均可见肢 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水肿乃肺、脾、
体 水 肿 , 继及全身, 面色晄白, 肾三脏气化失调,
腹部膨隆。腹壁亦无青筋暴露。
而导致水液泛滥 肌肤 o
鼓胀
单腹胀大, 面色苍黄, 肝、脾、肾功能 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 失调, 导致气滞、 不肿 , 反见瘦削, 后 血瘀、水湿聚于 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 腹中; 肿。
脾肾衰微, 水气上犯, 出现水
心 邪凌心犯肺重证。
难愈:肺脾肾累及

阳损及阴, 肝肾阴虚, 肝阳上 亢 , 则可兼见眩晕之证
关格:肾阳衰败,气化不行,浊毒内闭,上
转为他病
逆下闭,造成呕吐、小便不通。
癃闭:膀胱开阖不利,小便点滴或闭塞不通。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 调造成水肿的机理?
肺主一身之气, 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 风邪犯肺, 肺气失于宣畅, 不能通调水道, 风水相搏, 发 为水肿。脾主运化, 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湿, 脾阳 被困, 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 造成脾失转输, 水湿内停, 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 用。久病劳欲, 损及肾脏, 则肾失蒸化, 开阖不利,水液泛 滥肌肤, 则为水肿。诚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 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盖故 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 故其制在 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 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 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一) 阳水
主证:眼险浮肿, 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 来势迅速,
兼证: 多有恶寒, 发热, 肢节酸楚, 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 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 偏于风寒者, 兼恶寒, 咳喘,

【治水肿,要用好这两个方】

【治水肿,要用好这两个方】

【治水肿,要用好这两个方】水肿病在中医学文献中记载很多。

《黄帝内经》把肿胀病分为水肿、腹胀、鼓胀三类。

张仲景《金匮要略》论水肿,则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并列入黄汗一病,称为五水。

元代李东垣论肿胀则分为寒热二型。

明代李梴论水肿,则分为阴阳二水。

明代李士材论水肿,则分为虚实二种。

明代张景岳对本病则分为气肿和水肿。

清代陈修园则集其大成而作了总结,曰:“肿成手按论纷纷,水气同源不必分。

”又在他著的《医学三字经》一书上,则大书特书曰:“水肿病,有阴阳,便清利,阴水殃,便短数,阳水伤。

”余认为,陈修园的论述简捷了当,不仅阐明了中医学经典的奥妙深意,而且启发了后学者入门捷径。

盖论水肿病者,不论如何分类,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阴阳。

以阴阳为八纲之纲,包括表里、寒热、虚实在内。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又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可见在水肿病分类上,能认清阴水之为虚寒,就会识别阳水之为实热。

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

这是任何人在辨证论治上,不能否定的基本原则。

定期健康体检,及时早期发现异常体征,做出正确诊断和有效处理措施,将疾病消灭于萌芽时期,为健康提供了超前保障,成为促进身心健康的时尚。

水肿病生成之原因水肿病的诱因虽多,但概况来说,不外乎“外感内伤”四字而已。

外感寒湿或汗出当风,以致外窍闭塞,水气郁结肌表而肿者,此外因也。

内伤饮食或色欲,以致脾肾阳虚,不能化气御水而肿者,此内因也。

例如《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又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盖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按五行来说,脾胃在人身上,如渠道之堤坝。

膀胱为壬水,肾为癸水,肾与膀胱,在人身上如流水之源泉。

脾阳不振,难以御水;肾阳不振,难以化气。

当此脾肾两虚之际,如再遇外感寒湿或内伤生冷,都可使水分侵袭水道,蔓延日久,则水道瘀塞而泛滥。

中医经方中治疗水肿的几个方(一)

中医经方中治疗水肿的几个方(一)

中医经方中治疗水肿的几个方(一)1、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五苓散是一张调节人体水液分布异常的方剂。

水液的异常分布,《伤寒论》的注家们称之为“蓄水”证。

但“蓄水”时水液并非仅仅停留在下焦的膀胱,可以停留在人体的任何部位。

蓄于下则小便不利;蓄于中则见“心下痞”和水入则吐的“水逆”;蓄于上则见“吐涎沫而癫眩”;蓄于表则有汗出;蓄于肠则有下利;蓄于肌肤则有水肿。

至于现代医学中青光眼的眼压增高,美尼尔氏综合征的内耳迷路的积水,以及脑积水,肝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等,都可以认为是“蓄水”的表现形式。

只要出现口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者,都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临证常将五苓散用于以下疾病。

一是以腹泻、大便稀溏为表现的疾病,如夏秋季节的肠炎,包括小儿的腹泻都常常用到。

这类疾病往往表现为水样的泄泻,次频无度,甚或空洞无物。

多伴有肠鸣漉漉、小便不利、渴欲饮水,久用抗生素而不见效。

此类腹泻,前人谓之“洞泄”,五苓散是针对这类泄泻的特效方。

二是治疗以水肿腹水等为表现的疾病。

如肾脏病的水肿、肝腹水、以及柯兴氏综合征的水钠潴留性肥胖。

三是其他水液代谢障碍性疾病。

诸如多汗症,用黄芪、麻黄根等固表止汗药无效者,当细审有无口渴、小便不利之方证。

对此,《伤寒论》73条明言“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青光眼、假性近视等眼病,也有用本方的机会。

其人视物眩而不舒,类似于《金匮要略》中所载的“癫眩”。

2、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是强烈发汗剂。

本方可视为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比例是3:2,本方是6:2,很明显,其重用麻黄,发汗之力尤胜一筹。

中医关于“水肿”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水肿”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水肿”的临证备要一、辨病邪性质,重视祛风、解毒法感受风热、热毒、风湿、风寒等外邪,常是影响水肿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

湿热邪毒瘀滞,或风湿之邪内伏,邪伤肾络,多是肾风久治不愈的病理基础。

水肿久病,肾元虚衰,可致湿浊邪毒内生。

一般祛风与解毒治法常贯穿于水肿治疗始终。

祛风有疏风清热、疏风散寒、祛风除湿、搜风通络等不同;解毒包括疏风清热解毒、清热解毒、利湿解毒、利湿清热解毒、泄浊解毒等。

二、重视活血利水和行气利水治法《金匮要略》谓:“血不利则为水。

”《伤寒论》指出:“大病瘥后,腰以下肿,牡蛎泽泻散主之。

”临床常用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法结合,或配合益气温阳法等治疗水肿常有卓效。

此外,水肿常伴气机阻滞,临床上还应重视行气利水治法,即《金匮要略》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意三、攻下逐水法的应用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之意,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脉沉而有力者。

使用该法,宜抓住时机,以逐水为急,使水邪从大小便而去,可用十枣汤治疗,或人丸散及装胶囊,应从小剂量用起,早晨服药,服药后糜粥自养,但应中病即止,以免过用伤正。

待水肿消退后,即行调补脾胃,以善其后。

病至后期,脾肾两亏而水肿甚者,峻下逐水药应慎用。

四、时刻注意药毒伤肾。

水肿日久,脾肾多虚,分清泌浊功能失司,湿浊、水毒、瘀血内停,尤其是肾性水肿,检查大多伴有肾功能下降。

对于此类病人,须考虑药物对肾脏的毒副作用,合理选择药物,调整剂量及用药时间。

近年研究发现,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朱砂莲、寻骨风等有肾毒性,应避免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治疗水肿六法初探
郑君渭
浙江省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
摘要:学习研读《金匮要略》对水肿病的论述及治疗。

主要从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化瘀行水、健脾利水、温肾利水六大法进行归纳分析。

通过列举有关经方进行论述,分析了其临床症状及方中某些药物配伍的含义。

总结了仲景治水是针对病因病机,而不是拘泥于一方。

关键词:《金匮要略》水肿辨证论治
水肿一证是指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津液运行障碍,以致水湿停聚,泛滥人体各部而形成以肿为主证的疾病。

《金匮要略·水气》所论述的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以及五脏水、血分、气分、里水等病,都是水肿病的不同表现形式。

由于年代的湮远,在《金匮要略》中所论述的诸水及治疗,在文字上有所错杂。

在治疗上虽提出了发汗、利小便、逐水三条基本原则,但所列方剂不够充实,根据水饮同源的道理,在《金匮要略》中许多治疗痰饮的方剂、治则已被后人运用到水肿病的治疗上去。

现将《金匮要略》有关治疗水肿的方法、方剂初步归纳如下。

1 发汗
原文云:“诸有水者……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金匮要略·水气》)
1.1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大小青龙汤越婢汤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自汗出,无大热者。

越婢加术汤治皮水,一身面目浮肿,脉沉小便不利口渴者。

此二方都有麻黄、生姜发汗以宣散水湿,石膏发越水气、清解内热,故在症状上除一身浮肿外,尚有无汗身热之证。

越脾加术汤加白术以健脾除湿,表里同治,以增强消肿之功效。

越婢汤治水从外受之风水;而越婢加术汤治水积于里而溢于外之皮水。

大青龙汤本治溢饮,由越婢汤加桂枝、杏子而成,发汗作用比越婢汤强,可治风水恶寒、无汗、一身悉肿、脉浮紧而身热者。

小青龙汤原治溢饮,对于水肿一身面目悉肿、腰以上甚,兼有恶寒、无汗、脉浮紧者,可用此方。

本方无石膏之清热,而有生姜之温里,与以上数方不同者,本方治表里俱寒之水肿,以上数方治表寒里热之水肿。

1.2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杏子汤、麻杏意甘汤甘草麻黄汤用治里水,方中以麻黄宣肺发汗,甘草和中,适用于水肿无汗身不热者。

麻黄附子汤治病水脉沉小者,本方以附子配麻黄外可发汗以达水邪,内可温肾以化气利水,另以甘草和中,故可治少阴虚寒之水肿,系温阳发汗之意也。

杏子汤(按:原文缺杏子汤方药,今据《医宗金鉴》为麻黄、甘草、杏子三味组成)治水肿脉浮者,用此方能宣肺、祛风、利水而退肿。

麻杏薏甘汤,即杏子汤加薏苡仁,此方原治风湿,亦有宣肺、祛风、利水之效,且利水之力比杏子汤强,故更宜于治风水脉浮,小便不利者。

1.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本方有发汗、宣肺、清热利水之功。

本方宣肺发汗之法既能上开水源,
下通水腑,又有清热解毒之功而治风水,即一身悉肿、恶风、喘咳、咽痛、小便不利、脉浮热轻者。

1.4麻黄加术汤原治湿家身烦疼之证,《类聚方广义》用本方治麻黄汤证而兼一身浮肿,小便不利之证。

本方以麻黄汤发汗宣肺,加白术以健脾利水,对于风水一身面目浮肿、喘咳、恶寒、头痛、小便不利、脉浮紧者可用。

2 利小便
原文云:“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金匮要略·水气》)
2.1五苓散原治痰饮停聚中焦的证治。

方中泽泻、猪苓利水渗湿,白术健脾利水,桂枝温阳、重在化气利水。

五苓散在水肿病中运用甚广,对水肿小便不利,下部为甚者,皆可随证运用。

2.2猪苓汤原治阳阴病误下津伤,热与水互结于下焦。

方中猪苓、茯苓配伍泽泻通利水道,滑石甘寒泄热又利尿,并佐阿胶存津液于决渎,利水而不伤阴,共奏清热养阴利水之效。

可治肢体浮肿,兼见小便不利、腰酸痛、面色潮红、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质红脉细数。

2.3防已黄芪汤、防已茯苓汤防已黄芪汤治风水表虚证,即肢体浮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之证。

防已茯苓汤治皮水四肢浮肿,肌肉牵动之证。

二方均用黄芪、甘草益气健脾补肺兼固表行水,防已利水消肿。

前方加白术健脾利水,后方加防已量,增茯苓、桂枝,则通阳化气、利水消肿之功更强。

二方益气健脾利水,还可用于水肿经汗、利、下后,余水未尽,而正气已虚者。

3 攻下逐水
原文云:“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金匮要略·水气》)原文有法无方,根据水饮同源的道理,痰饮病中的数方可用。

3.1十枣汤原治悬饮,乃攻积逐水之峻剂。

本方用芫花逐胸胁之水,甘逐引经髓脉络之水,大戟泻脏腑之水。

对于水肿胸腹胀大、满闷、便秘、脉沉实,且正气不虚,水肿顽固难消者,可投以本方药以峻下逐水,往往获得奇效。

运用本方注意不可太过,以水去六七为度,余水可以他法调理,对正虚之体,切不可妄投。

3.2已椒苈黄丸原治肠间有水气之证,方中以防已、椒目利尿逐水,蒡苈子、大黄泄其闭阻以推荡积水。

本方较十枣汤为缓,水肿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脉沉者,可与此方
3.3蒡苈大枣泻肺汤原治支饮喘咳证,方中以蒡苈子泻肺利水。

若水肿全身浮肿,兼见气粗喘不得卧,脉强有力者,此为水在胸中,可与此方泻肺行水。

4 化瘀行水:
原文云:“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

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金匮要略·水气》)从本条可知对于水血互结之水肿,宜
用化瘀行水之法。

4.1大黄甘遂汤方中以甘遂逐水,大黄下血,阿胶养血。

原治妇人水血互结于血室而少腹胀满之证。

对于水肿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兼有瘀血者,可用此方。

亦可治妇人水肿,经水断绝,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者。

4.2当归芍药散方中芍药养血柔肝,当归、川芎活血祛瘀,配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水,而达行血利水,且行中有补,对于水肿病兼有血虚挟瘀症状者,可与此方。

亦可作水肿血虚者的善后调理之用。

113浦灰散本方原治厥而皮水者。

据《千金方》所载,蒲灰即蒲黄,本方以活血化瘀的蒲黄为主,配以通窍利水的滑石。

用此方活血利水,使小便通利,水肿得消,厥亦自除。

5 健脾利水
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胃虚弱,则无力运化水湿,可致水邪泛滥而成水肿。

故健运脾胃,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是治疗水肿的一种重要方法。

《金匮要略》对此法虽未直接论及,其立数方可取法。

5.1茯苓饮原治胸中有停痰宿水而脾气不足者。

方中以参术益气健脾,茯苓利水消肿,陈皮、枳实行气消胀,生姜温中化饮。

可用于水肿病,肢体浮肿、倦怠乏力、纳呆、脘腹胀闷、小便不利、脉细者。

5.2苓桂术甘汤原治痰饮证。

本方桂枝配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且白术健脾利水,共凑温阳利水之功。

可用于水肿后期,体肿面淡、纳减、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细之症。

5.3理中汤方中干姜温中祛寒化饮,人参补气健脾,白术健脾利水,甘草益气补中调和渚药。

对于水肿后期脾胃虚弱,而致体肿,脘闷、腹胀、便溏、纳呆、口淡、脉细者,运用此方可以温运脾阳,而达行水消肿之效。

5.4枳术汤方中以白术补脾气、运水湿,枳实苦泄而消痞行水。

用于治疗脾弱气滞、失于运化,水气痞结于心下,且又泛滥肌肤,症见浮肿、心下痞坚如盘、食少倦怠、少气懒言、恶心呕吐。

6 温肾利水
肾能化气,以调节水道之通利。

若水肿日久,而致肾阳衰弱,无力气化行水,可用温肾利水之法治疗。

6.1附子汤原治阳气虚衰、寒湿凝滞所致的身痛、骨节痛、肢冷等症。

从方中用药来看,白术、附子合用温脾肾阳气,驱逐在里之寒水,茯苓、白术温阳健脾利水,人参益气,白芍敛阴。

从而使元阳得辅,则肾阳可以运化水湿,而达利水的目的,肾阳不足或脾肾阳虚挟寒湿均可以用本方温阳散寒逐水。

6.2真武汤方中附子温肾散寒,茯苓淡渗利水,生姜温胃散寒行水,白术健脾利水,白芍敛阴利小便。

对水肿日久,反复发作,症见体肿、畏寒、肢冷、腰酸、尿少、舌淡苔白、脉沉迟者,适宜此方。

此方温肾阳散水饮,是后世治疗肾性水肿的经典方。

6.3肾气丸用附子、桂枝温阳化气,干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山药健脾益肾化气,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丹皮活血散瘀利水。

可见本方温肾阳、养肾阴,水火既济,对于水肿后期,因肾阳不足而致体肿、畏寒、肢冷、腰酸、脉细者,亦可用于水肿退后,肾阳不足者之调理。

按:仲景治水肿并不专用利水药物,而是针对病因病机,不是固执成方,而是揭示治法治则。

由于水肿的发生是错综复杂的,在治疗上往往不是只是固定一法,而是多法合用。

例如越脾汤发汗同时兼有利水,防已黄芪汤在利小便同时兼有发汗,附子汤在温肾阳利水时兼健脾利水等等。

一般水肿发展前期多属实,后期多属虚,在发病过程中往往虚实互现,故在治疗上亦须攻补兼施,合方运用。

随着医学的发展,对于水肿病的认识和治疗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

但《金匮要略》所述的立法、方药,仍被我们广泛运用,所以学习《金匮要略》治疗水肿诸法,对于临床的借鉴是有重要作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