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文献整理
中医医学论文范文:中风偏瘫中医针刺肢体训练干预效果
中风偏瘫中医针刺肢体训练干预效果【摘要】目的探究醒脑开窍针法结合肢体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取某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中风后偏瘫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39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用药指导,对照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肢体训练,观察组接受中医针刺结合肢体训练治疗。
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36/39)高于对照组74.36%(29/39)(P<0.05);治疗后,两组眼斜口歪、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
结论中风后偏瘫患者通过醒脑开窍针法结合肢体训练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关键词】中风;偏瘫;醒脑开窍针法;肢体训练脑中风又称脑卒中,其临床表现为偏瘫、昏迷不醒、失语及智力障碍等,具有高致残率及致死率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1]。
西医多采用巴氯芬、乙哌立松等药物治疗,虽可以缓解症状,但疗效欠佳,且不良反应较大。
中医学认为,中风后偏瘫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衡、阻于脉络、气虚血瘀,致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因此,应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之法治疗[2-3]。
醒脑开窍针法有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之功效。
本研究选取我院78例中风后偏瘫患者,旨在探究中医针刺结合肢体训练治疗效果。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中风后偏瘫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39例。
观察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0.24±3.58)岁;病程3~12个月,平均病程(7.62±2.14)个月;类型:丘脑脑梗死15例,额颞叶脑梗死24例。
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61.32±3.62)岁;病程4~12个月,平均病程(7.40±1.94)个月;类型:丘脑脑梗死17例,额颞叶脑梗死22例。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研究进展标签:中风;痉挛性偏瘫;针灸治疗;综述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风病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死亡率随之降低,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约有80 %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
中风偏瘫后出现的肢体痉挛现象是中风后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痉挛时会引起相应的异常运动模式和(或)关节的僵硬畸形,严重阻碍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
改善患肢痉挛对提高偏瘫肢体运动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影响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良因素。
近年来针灸治疗在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方面有良好的疗效,现将近10年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毫针治疗娄必丹等[1]采用阴侧穴位行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阳侧穴行提插捻转补法,中等刺激治疗痉挛性瘫痪,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刘伍立等[2]应用水沟、百会、风府、大椎等治疗中风痉挛瘫痪,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陈之罡[3]在针刺对侧阳经穴位曲池、外关、合谷的同时被动或主动伸展患肢肘关节,有效率为90.6%。
卢佩斯等[4]运用阴阳配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
2 经筋刺法岳增辉等[5~6]认为中风后痉挛状态表现为筋脉拘急,病位在筋,当属十二筋脉的病候;以患侧肢体关节附近肌腱两侧的压痛点为主穴,以痛为腧,通过针刺直刺或斜刺进针,针尖直达骨膜,提插捻转,得气后顺肌腱走向一前一后透刺并反复提插捻转,针感强度以患者能忍受、关节不发生阵挛为度。
采用Ashworth 肌张力评分及SIAS 积分等综合评定,治疗3个疗程(每疗程30 d),第1组治疗24例患者痊愈6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97.8%(对照阳明针刺组为87.5%)[5];第2组治疗56例,痊愈14例,显效32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4.6%(对照阳明针刺组为87.5%)[6]。
2组均优于阳明针刺组(P<0.05),说明经筋刺法能较好地缓解痉挛状态;并通过观察脑脊液谷氨酸、γ-氨基丁酸含量,认为经筋刺法缓解痉挛状态可能是通过降低脑脊液谷氨酸,升高γ-氨基丁酸含量而起作用。
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时阴精亏虚 、 阳亢盛 , 虚 治疗 时通 调督脉 经气既 可潜 阳息风 ,
又可调节 肾之精气 、 填髓健脑 , 脑髓 充 则元神 复 , 气通则 使 脑
阴阳 和 。
气虚 。金远林等 认 为气虚血瘀 , 脑络瘀 阻为基本病机。
治 宜 益气 养 血 , 血 通 络 。 活
阴阳失衡。赵晓峰等 根据 本病 的临 床症状 , 急收缩 拘
属阴 、 缓伸张属阳 , 舒 认为脑卒 中性肌痉挛 的病 机为阴有余而
阳不足。治疗应 补缓泻急 , 通经导气 , 以达阴平 阳秘。
2 临床 治 疗 2 1 毫针 治 疗 . 体针 。金泽 等 采 用 针 刺 颈 、 部 夹 脊 穴 治 疗 中 风 痉 挛 腰 状态 。取 偏 瘫痉 挛 侧 的 C T 5一 1棘 突 下 旁 开 0 5寸 及 L . 2一S 1
穴 , 脑卒 中后瘫痪痉挛状态 3 , 治疗 s例 总有效率 9 .3 。 14 %
腹针 。祝晓忠 采用 薄氏腹针治疗 中风后肌张力增 高。 治疗组取) 外 陵 ( 、 滑 双 、 双) 上
风 湿点 ( 侧 ) 下 风 湿 点 ( 侧 ) 刺 , 阙 加 艾 灸 。 留 针 患 、 患 针 神 3 m n 每 5 i 运 针 1次 。 对 照组 传统 取 穴 针 刺 。治 疗 3 0 i, m n O天 , 比较 两 组 治 疗前 后 A hw  ̄ so o h张 力评 分 及 Fg — yr 动 功 uI Mee 运
谓 “ 气 者 , 天与 日, 阳 若 失其 所 则 折 寿 而 不 彰 ” 。俞 国桥 认 为 中风 痉挛 性 瘫 痪 由气 血 瘀 阻 、 气 被 遏 , 阳 气 虚 损 、 寒 内 阳 或 阴 盛 致 肢体 筋 脉 失 其温 养 而 致 。 阴虚 。唐 友斌 等 认 为 中风 病 机 以 阴 虚 为 根 本 。脑 卒 中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概况
刺激患侧肢体的足三里、外关、伏兔、 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25例,并与 胡智慧等[I引采用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
三阴交,频率75 Hz,强度60—80肚, 传统法治疗15例对照观察。透刺组: 痉挛状态34例。将毫针迅速刺人患
每次30min,6日为1个疗程,停1日行 肩髑透臂腈、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 侧上肢的曲池、合谷穴及下肢的足三
[16]成意伟.消渴化浊汤对2型糖尿病患 者脂代谢紊乱的影响[J].时珍国医 国药,2006,17(8):1553. (收稿日期:2007—11一01)
万方数据
326
塑j竖主匿至塑生3旦箜垫鲞筮三塑旦!陋』堕丛:丛塑h 2鲣:型垫:盟!:兰
波,脉宽0.2 rIIs,频率100 Hz,强度以患 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陵泉、足三里、昆仑、太冲,用2寸毫针
第2个疗程,治疗9周。对照组90只 关、合谷透后溪、环跳透秩边、梁丘透 里、悬钟穴,得气后与电针仪相接,频
不采取任何措施。结果:治疗后脑梗 血海、伏兔透髀关、阴陵泉透阳陵泉、 率为100 IIz,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
死灶边缘区的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 三阴交透悬钟、太冲透涌泉,用3寸或 为度。每日1次,每次治疗30 min。30
轴突或树突相连接,而距离较近的细 有效率44.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 肢对侧),上肢取患侧极泉、少海、灵
胞的突起多呈趋向性纵向性生长,平 学意义(P<0.01)。治疗组下肢治愈 道,下肢取患侧箕门、曲泉、膝关、中
行延伸,相互之间很少横向连接,表明 率63.3%,总有效率91.6%;对照组下 封。针刺方法:针刺得气后,加G6805
塑j量主医垄坚堡≥旦筮垫鲞筮三塑坐缝i』堑丛:丛篓b 2塑:巡!Q:塑!:≥
325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概况=
jL州c,xtJOURNALOFTRADITIONALC1-1INESEMEDICINE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研究概况*★张文立1封丽华2贾小红3樊建平3(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2.河北省石家庄第三医院石家庄050011;3.河北省邯郸市明仁中医院邯郸056001)关键词:针刺疗法;中风;肢体痉挛;综述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脑卒中是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特点的疾病,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其出现代表肢体肌力的恢复,若停留在此阶段,会影响患者进一步的功能恢复,甚至导致肢体挛缩,功能完全丧失。
针刺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疗中风偏瘫的重要方法,但研究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文献报道较少。
笔者根据近10年来文献,现将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机理综述如下:1临床研究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李氏…1等采用头针、电针、体针、结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治疗后患者ADL评分,上EEr敏评分均显著提高。
陈氏【2]2等按脑卒中偏瘫阶段论治,痉挛期取患侧肩骨禺、手三里、外关、合谷、阴陵泉、三阴交,强刺激捻转手法,并在患侧曲泽处放血,每次3~5滴,每周3次,配合促进机体肌力、肌张力、躯体平衡恢复的功能训练,取得较好疗效。
陆氏【3j指出痉挛性偏瘫针刺治疗当以阴经穴为主,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并提出针刺治疗脑卒中应根据病情、病程、病位、病症等因人而异。
吕氏【3】等针刺三阴经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60例。
取穴人中、极泉、曲泽、尺泽、大陵、阴廉、阴市、血海、三阴交、照海,运用平补平泻手法,以Ashworth法评分痉挛程度,结果上肢痉挛解除率65%,总有效率85%,下肢痉挛解除率63.3%,总有效率91.6%,与传统经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徐氏[4]等将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40例随机分为透刺组、传统取穴组,透刺组取穴:肩骨禺透臂腈、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环跳透秩边、梁丘透血海、伏兔透髀关、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资助项目:0627102D-59透悬钟、太冲透涌泉。
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的研究现状
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上肢痉挛的研究现状从临床治疗方面对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状态的文献进行综述,归纳针灸治疗取穴规律。
标签:中风;上肢痉挛;针刺;综述中风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
在患者肢体瘫痪发生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痉挛性瘫痪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如果肌张力增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但会引起患肢的疼痛,而且可以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攣缩及变形,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和康复训练困难,最终影响中风病患者活动能力的恢复。
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现将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按针刺部位分11头针头针是一种利用针刺及其他物理方法刺激头部穴点、线、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1]。
常用穴位体系有焦氏头针、汤氏头针、靳氏头针、林氏头针等流派以及根据病灶影像学定位诊断取穴和《中国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等[2]。
中风上肢痉挛头针治疗刺激区的选择主要基于脑功能定位、神经解剖学理论和传统经络理论等方面。
赵建国等[3]采用醒脑开窍法治疗偏瘫痉挛。
结果显示醒脑开窍针法加针刺锥体区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疗效(有效率900%),优于单纯醒脑开窍针法组(有效率667%);针刺锥体组与单纯醒脑开窍针法组在运动功能水平、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患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高于单纯醒脑开窍。
王丽平等[4]采用头针体针叠加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痉挛状态。
结果显示头针体针叠加针法对痉挛状态的改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单纯体针对照组(P<001)。
陆彦青等[5]采用“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
结果显示各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联合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001),“靳三针”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康复组(P<005)。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针 刺 治 疗 中风 后 痉 挛性 瘫 痪 的研 究 进 展
林 翠茹 郭 家奎
( 天津 中医药大 学第 二附属 医院脑病 中心 , 津 天
【 关键词 】 针刺 ; 中风; 综述文献
305) 0 10
【 中图分类号】 R 晒; 53; 52 【 一 R2 . R2 . 文献标识码】 A 【 4 1 5 文章编号】 13—69 3 ) —38 0 ( 21 2 81 1 — 3 1 2 (0经穴组 , 筋刺 法能 降低 中风 患 挛采用 补 其缓 而泻 其急 的针 刺方 法。 经 米 刚采用 透针 疗 流涎 、 体倦 乏 力 、 足水 肿等 症状 , 手 严 者 的 肌 张 力 , 解 肌 肉 痉 挛 。③ 交 经 ⑦透针疗法 : 建平 等“ 缓
① 调督脉法 : 刘伍 立 的拮 抗肌 侧经 穴有对 抗痉 挛 、 降低 肌 意 。治疗组 : ①运用缪刺 法 , 选健侧 穴
11 理论依 据 .
等l 根据督 脉病 变 “ 则 脊强 、 急 ” 张力 的作 用 。④ 泻 阴补 阳针 刺 法 : 3 实 拘 张 位针刺 , 上肢 以屈侧 为主 , 多选阴经穴
1 8 33
河北 中医 20 年 1 月第 3 08 2 0卷第 1 期 2
H bi C D cm e O , o 3 , o1 ee J M, ee br O 8V l0 N .2 T 2
嚣
誊 蠹 。 : 嚣释 0 : 羞 誊
委寨:: 瓣: : 麓≥ 善 尊 。 麓
采 活能 力, 有降低 患者 的痉 挛程 度与 没 能 的调 控作 用 , 而产生 由低级 中枢 刺 法 组 与 针 刺 手 阳 明 经 穴 组 比较 , 从
赵 控制下的以痉挛为基础 的异常运动 模 用痉挛量表和运动功能评定 制定疗效 临床痉挛 指数 。⑥ 补 缓泻 急 : 晓峰 式 , 现 为肌 张 力升 高 、 肉僵 硬 、 标准 , 果经筋 刺法 组 与针刺手 阳明 等 从 中医 阴阳学 说 来看 , 急 收缩 j表 肌 拘 结 抽搐 性 痉 挛 , 有 口跟 歪 斜 、 言 不 经 穴 组 比 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属阴 , 伴 语 舒缓伸张属 阳, 阴有余 而 阳不足 .5 经 利、 头晕 、 痛 、 鸣 目眩 、 头 耳 失眠 多 梦 、 ( <0 0 ), 筋刺法 组优 于针刺 手 则见拘急不舒 。故 治疗 中风后肢体痉 P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中风痉挛性偏瘫是指由于脑血管意外导致的一种急性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和运动障碍。
目前,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多种手段。
在传统中医治疗中,针灸疗法被认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有一定的疗效。
针灸疗法可以改善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减轻肢体痉挛和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将介绍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一、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一项对20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的临床观察显示,经过针刺治疗后,患者的肢体瘫痪程度得到了显著改善,肌力和肌张力得到了良好的调节,肌肉痉挛和疼痛明显减轻。
针刺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言语和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针刺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修复,从而达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
研究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脑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突触传导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
2. 改善血液循环针刺可以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营养物质的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清除,从而减轻肌肉痉挛和疼痛,促进肌肉的恢复和修复。
研究表明,针刺可以通过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从而减轻组织缺血和缺氧,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3. 调节免疫功能针刺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提高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免疫力,减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研究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促进抗体的生成和释放,增强机体对抗病原体的能力,从而加速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1. 选择合适的针刺部位和穴位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刺部位和穴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针刺。
针刺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中风)后的常见后遗症,严重威胁到人们健康和生活,脑卒中本身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存活者中多数遗留有偏瘫症状。
痉挛性偏瘫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随着我国临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脑卒中患者临床抢救的有效性明显提高,致残率及致残程度也随之下降。
统计发现80%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出院后会遗留多种功能障碍,其中偏瘫遗留症患者中90%存在肢体痉挛,在发生痉挛时,异常运动模式、关节僵硬、关节畸形等都会阻碍偏瘫肢体恢复,所以说改善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对改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Spastic hemiplegia is a common sequela of stroke (stroke),a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health and life,stroke itself has a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most survivors have left hemiplegia symptoms.Spastic hemiplegia is characterized by muscle tens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upper limb and lower limb extensor flexor muscle paralysis,tens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herefore,upper limb flexion,lower limbs unbend,fingers flexion,passive unbend,hand stiff resistance.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the effectiveness of clinical rescue in stroke patients is obviously improved,and the disability rate and the degree of disability are also decreased.Statistics show that 80% stroke patients leave many dysfunctions after they leave the hospital,among them 90% patients left hemiplegia limbs spasm,in spasm,abnormal movement pattern,joint stiffness,joint deformity will hinder the recovery of limbs,so improve the hemiplegic limb spastic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recovery of limb function after stroke.Key words:Acupuncture;Stroke;Spastic hemiplegia痉挛性偏瘫是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这就决定了传统的治疗办法无法对其起到很好的疗效[1]。
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
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孙熙罡;张金喜;王晶;王秀娟;王立存;赵淑华;林翠茹【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iao Shen Jie Jing needling (regulating the mind and release spasm) in treating post-stroke upper-limb spastic palsy. Method Ninety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upper-limb spastic palsy were randomiz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45 cases ea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Tiao Shen Jie Jing needl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rdinary acupuncture. The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short-form Fugl-Meyer Assessment (SFMA) and Barthel Index (BI) were evaluated and recorded prior to the treatment, after 2-week and 4-week treatment and 3 months later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serum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was dete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3.3%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versus 61.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ffica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cores of each scale showed improvements after the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P<0.05), and the improvem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ore significant (P < 0.05). The follow-up showed continuing improvements in the scal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ch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content of GAB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iao Shen Jie Jing needling can effectively ameliorate the upper-limb spasm,as well as themotor function of the upper extremities, improve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maintain a long-term efficacy, better than ordinary acupuncture. The action mechanism is related to the regulation of GABA content in serum.%目的观察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予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治疗2星期、治疗4星期和治疗后3个月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上肢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量表(SFMA)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并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γ-氨基丁酸(GABA)浓度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更明显(P<0.05).在随访时,观察组各项评分有持续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GABA浓度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神解痉针刺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能够保持远期疗效,优于常规取穴治疗,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血清GABA水平相关.【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8(037)002【总页数】5页(P149-153)【关键词】中风后遗症;针刺;头针刺激区;调神解痉针刺法;偏瘫;上肢痉挛性瘫痪;γ-氨基丁酸【作者】孙熙罡;张金喜;王晶;王秀娟;王立存;赵淑华;林翠茹【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导致中风患者肢体运动障碍、生活能力减低的重要原因。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中风是指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其病症表现为脑组织缺血或出血而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
其中,痉挛性偏瘫是中风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在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过程中,针刺疗法具有很好的疗效,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临床使用和研究。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介绍针刺对痉挛性偏瘫的疗效。
一、理论分析针刺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刺激周围组织,调节机体的生理反应,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过程中,针刺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血液循环中风病人因患中风而导致部分脑组织缺血或出血而出现痉挛性偏瘫,这种情况下,针刺可以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受损神经的营养供应,从而促进功能的恢复,减少痉挛性偏瘫的发生。
2. 祛风活络中风是以血液循环障碍为表现,常常会导致体内湿气、瘀血、风邪等因素的侵袭,从而使病情加重。
针刺可以祛风活络,消除体内的湿气、瘀血等因素,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目的。
3.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等方式,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对痉挛性偏瘫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针刺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增加神经传递的速度和质量,从而达到恢复神经功能的目的。
二、实践应用1. 主要穴位在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过程中,针刺要选取一些具有特殊作用的穴位,如 "四神聪、天柱、大杼、肩井" 等穴位。
其中, "四神聪" 穴位是活动头面部肌肉的重要穴位,能够改善面部偏瘫;"天柱" 穴位主要起到舒筋活络、通窍开窍的作用;"大杼" 穴位主要用于治疗上肢痉挛性偏瘫,具有营养经络,调整肌肉张力的作用;"肩井" 穴位主要用于治疗上肢痉挛性偏瘫,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作用。
2. 针刺方法针刺方法一般采用加减法,根据症状的不同,选取不同的穴位和针刺方法。
比如,对于面部痉挛性偏瘫,可以采用扎针、电针、灸针等方法;对于上肢痉挛性偏瘫,可以采用刺络、刺穴、刺跳、贴敷等方法。
针刺治疗 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应用-文档资料
概述
• 中风偏瘫明显的痉挛出现约在发病后3周 ,痉挛一般持续 3个月左右 ,多由于误 治或失治等原因使痉挛状态被永久地固 定下来 ,它直接影响中风偏瘫患者康复 疗效的提高。
概述
• 因此 ,寻找有效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 的治疗方法成为当前医学界的重要课 题 之一。目前 ,偏瘫痉挛状态临床治疗较 为棘手 ,尚缺乏较好的治疗手段 ,如何 有效地抑制痉挛仍然是目前康复医学研究 的主要内容及难题 。
头针治疗
头针取穴部位 焦氏头针刺激区:大脑皮层在头部的投射影, 其中运动区、感觉区及足运感区使用频率最高, 疗效显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头针治疗
• 头针取穴部位 • 国际标准化头针穴线: 位于头皮部位,分为4 个区,14条标准线,顶 区和颞区的六条标志线 (顶中线、顶颞后斜线 、顶旁1线、颞前线、 颞后线、)为治疗中风 偏瘫的常选穴位。
概述
•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 , 对针灸治疗该病的作用机理的研究不断深 入 ,治疗方法也不断增多。大量的临床研 究证实了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具有改善中 枢神经功能的作用,对于脑损伤后功能重 塑有积极作用 ,是治疗、缓解脑卒中偏瘫 肢体痉挛的重要方法。
二.中风痉挛性偏瘫 中医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 “ 阳气虚衰 ,湿阻血瘀 ” 为中风痉挛性偏 瘫的基本病机 。 • 《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所云: “阳气者, 精 则养神, 柔则养筋。”说明人之神得到阳气 的温养才能思维敏捷, 精力充沛; 脑得到阳 气的温养才能五官灵敏, 耳目聪明; 筋得到 阳气的温养肢体才能柔和而活动自如; 脉得 到阳气的温养才能气血畅通。说明“阳气虚 衰”是筋脉痉挛的致病根本。
体针治疗
• 分别取上肢屈肌侧极泉 、尺泽、大陵,上肢伸 肌侧肩髎 、天井、阳池 ,下肢伸肌侧承扶、 血海、照海,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 、申脉。 • 先刺痉挛优势侧 ,行较重提插手法 ,后刺痉 挛劣势侧 ,行轻柔捻转手法 ,即平衡肌张力 针法 , 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 ,其疗效优于传 统治疗。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针刺作为传统的治疗手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研究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局部微循环以及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等多种途径,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修复,有助于恢复受损部位的功能。
2. 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
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常常伴随有肌肉痉挛和疼痛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刺可以通过调节肌肉张力和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症状。
3. 恢复肌肉协调和平衡。
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调节神经肌肉系统,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步态和动作功能。
4. 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
针刺在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身心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提高患者对康复治疗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
1. 针刺在改善患者肌肉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的疗效。
李某某等(2017)进行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肉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与单纯康复训练相比,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疗效更佳。
以上临床研究表明,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肌肉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肌肉痉挛和疼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三、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注意事项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虽然有着显著的疗效,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方法。
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需要选择恰当的穴位和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注意针刺的安全性。
针刺治疗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 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
针刺治疗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4. 结合其他治疗手段。
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最好结合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多种手段,提高治疗的效果。
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针刺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针刺研究进展3齐 瑞 徐创龙33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上海200437) 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的文献综述如下,旨在探寻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取穴与针刺规律。
1 取穴方法 1.1 循经取穴1.1.1阳经取穴为主 梁永瑛等[1]共检索分析到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为主的文献52篇认为,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经穴选用,主要集中在手足少阳经、手阳明经及足太阳经四条经脉。
睢明河[2]对62例偏瘫上肢痉挛患者分组采取针刺手少阳经穴(治疗组)与针利上肢阴经穴(对照组)治疗中风后上臂痉挛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取得了显著疗效(P< 0.05),对照组无明显治疗效果(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王子臣等[3]认为筋脉不得阳气濡养是痉挛的病机,督脉腰阳关为原阴原阳的会所,采用深刺腰阳关为主治疗下肢痉挛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1.1.2阴经取穴为主 吕慧青等[4]参照《灵枢寿夭刚柔》“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的记载,治疗痉挛性偏瘫取阴经穴位治疗。
认为中风后肢体由萎软转化为强痉后,不应再固守“治痿独取阳明”之法。
选取平补平泻手足三阴经穴位治疗痉挛性偏瘫60例,上肢、下肢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91.0%。
米建平等[5]上下肢阴经穴电针疗法降低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总有效率83.3%。
1.1.3阴阳经取穴 卢佩斯等[6]分析脑卒中偏瘫痉挛期的中西医理论,认为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期,应注重肢体内侧肌群即阴经穴位的运用,配合肢体外侧阳经穴位,以补虚泻实,益气养血,平衡肌张力,调整痉挛状态。
娄必丹等[7]认为肢体痉挛的原因是阴阳失衡,肢体表现是阴急阳缓,采用阴阳经同取,补虚泻实,泻阴补阳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并强调对于拘急侧和迟缓侧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海英[8]将96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采用阴阳经配穴平衡阴阳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按传统取穴的普通针刺组。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导言: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中风后残留的功能障碍给病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其中痉挛性偏瘫是常见并发症之一。
一、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一直备受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肉张力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项发表在《美国中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采用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肌肉张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还有研究指出,针刺治疗对中风痉挛性偏瘫也有一定的心理和情绪调节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一些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治疗对中风痉挛性偏瘫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肌肉张力、运动功能和心理健康水平。
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作用机制一直是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关于针刺治疗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肌肉张力调节作用针刺治疗可以通过调节脊髓反射通路、神经肌肉传导,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途径,达到调节肌肉张力的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肌肉张力,改善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肉协调性和运动功能。
2. 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针刺治疗可以通过促进神经再生、降低神经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保护和修复受损神经组织。
一些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可以促进神经突触的再生和重建,提高受损神经的传导功能。
3. 脑功能调节作用针刺治疗可以通过影响脑的神经调节系统,改善脑血管功能,促进受损脑组织的功能恢复。
一些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可以通过影响脑干和丘脑等脑部结构,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
针刺治疗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作用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三、针刺治疗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针刺治疗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和作用机制虽然受到普遍关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导致部分肢体的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刺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被广泛运用于中风后的康复治疗中。
针刺能够通过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神经再生,改善瘫痪肢体的功能。
本文将从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机制、临床疗效以及新进展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的针刺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一、治疗机制1. 促进神经再生中风后引起的偏瘫主要是由于脑部神经细胞的损伤导致,而针刺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神经再生。
研究发现,针刺能够提高周围神经系统的再生能力,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和修复,从而改善瘫痪肢体的功能。
2. 调节神经免疫系统中风后的痉挛性偏瘫常伴随着炎症反应的增加,而针刺能够通过调节神经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的过度,减轻神经损伤引起的炎症症状,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3. 促进血液循环针刺能够刺激特定穴位,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改善受损神经和肌肉的血液供应,加速瘫痪肢体的恢复和功能的改善。
二、临床疗效针刺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被广泛运用于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康复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针刺能够显著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些针刺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临床研究显示,针刺能够显著加强康复训练的效果,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一些研究还发现,针刺治疗还能够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针刺在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新进展针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些研究发现,针刺与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相结合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针刺在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综合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治疗机制。
随着针刺治疗的不断深入研究,针刺在中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中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一、针刺的作用机制
1.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针刺能够影响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提高患者免疫力。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在针刺时,刺激穴位可以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和肌肉紧张感。
3.缓解炎症反应:研究表明,针刺能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患者炎症指标的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
4.改善神经机能:针刺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降低神经兴奋性,从而缓解因痉挛引起的肌肉僵硬和疼痛感。
二、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刺在中风痉挛性偏瘫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相关的研究。
1.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一项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的针刺与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肌张力、肌肉力量和生活质量。
三、针刺在中风痉挛性偏瘫中的应用
除此之外,针刺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如针刺联合药物治疗、针刺联合物理疗法治疗等。
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
方法:21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8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红外线照射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效果较好。
关键词:针刺;中风;偏瘫;治疗1导言脑卒中为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且发病人群日趋年轻化。
脑卒中患者大比例会出现明显的下肢功能障碍,如下肢痉挛、画圈步态等。
此类患者由于肌张力过高,步行时易诱发全身异常姿势,导致步行效率下降,跌倒风险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针刺对减轻脑卒中偏瘫神经功能缺损与偏瘫症状,促进其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作用。
2临床资料共216例,均为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8例。
观察组男64例,女44例;年龄42~70岁,平均(57.68±10.26)岁;病程14d~3个月,平均(1.70±0.32)个月;脑出血47例,脑梗死61例;左侧偏瘫52例,右侧偏瘫56例。
对照组男67例,女41例;年龄40~68岁,平均(58.02±9.84)岁;病程18d~3个月,平均(1.66±0.30)个月;脑出血44例,脑梗死64例;左侧偏瘫50例,右侧偏瘫58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1)年龄40~70岁;(2)病情稳定,有不同程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自愿参与且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严重精神疾病与躯体性疾病;(2)合并重要脏器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及内分泌系统疾病;(3)脑外伤、感染性疾病;(4)不能配合或未按规定完成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文献整理
发表时间:2018-11-14T14:48:25.0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何儒林张新斐
[导读]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之后比较常见的后遗症之一,针灸治疗法对这一症状的治疗已经被证实具有明显的效果。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东广州510510)
【摘要】根据近几年来的针灸技术在治疗中风之后的痉挛性偏瘫的应用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发现针灸治疗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接下来我们将根据这些文献中的内容对针灸治疗在这一病症中的具体作用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字】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文献整理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300-01
中风病症在近几年中的病发率越来越频繁,而且在这一病症之后往往会引发痉挛性偏瘫的后遗症,这一后遗症对人的健康会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目前已经采用很多技术对这一后遗症进行治疗,其中最具有作用的是针灸治疗。
所谓的肌痉挛指的是脊髓在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由于反射活动性增高从而引起的肌肉张力异常的现象。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中风之后有80%的人会出现偏瘫的现象,这其中有50%的人不能够独立的坐立,这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中风之后中枢性瘫痪在脊髓型休克之后产生肌肉曾力过度提高,从而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
这一现象的产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目前国内一些医疗方面的专家正在大力研究如何治疗这一病症,并且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中风患者健康的进一步提高。
将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综述如下:1.针灸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方法是中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能够缓解中风之后偏瘫性痉挛的病症,而且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操作简单,而且没有副作用。
针灸方法可以将异常增高的海马兴奋性氨基酸降低,从预防脑缺血和脑缺血对神经元引起的损伤,GABA抗痉挛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其中的受体和激活剂特异性的结合,从而将G蛋白激活,降低突触前端膜的通透性,抑制Ca离子的内流,从而将突触前端抑制达到缓解肌痉挛的目的通过用针灸治疗方法对中风之后的患者进行治疗,总共治疗的患者人数为40人,将这40个人随机进行分配,其中透刺组有25位患者,传统的取穴组中有15位患者,这40位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痉挛,但是并没有挛缩的现象,通过两个疗程的治疗,这些患者在一个疗程之后能够看见比较优势痉挛持续得到缓解,并且主动运动逐渐增强的持久效应。
采用传统的针刺方法对中风患者进行医治,治愈率可以达到54%,而采用阳明经为主要的针灸穴位,太阳穴位辅助的针灸穴位,治愈率可以达到77%,有效率可以达到96%,与非阳明经穴相比较而言,具有很大的优势。
同对患者上肢阳经穴为主要的治疗穴位进行研究,同时取患者上肢阴经穴为参考对象,可以得到治疗组的疗效更好的结果。
对腰阳关垂直进行深刺从而产生放电,采取丘墟向照海进行透刺,治疗中风导致的下肢痉挛,同时采用环跳、足三里等穴位作为对照,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结果要优于对照组。
对于偏瘫痉挛的中风后遗症,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水沟、风府等穴位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夹脊穴是在脊柱两侧,与督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可以作用于脊髓和脊神经根,通过调节腧穴可以畅通全身的经脉气血,在中风之后,高级中枢神经抑制性的指令减弱,所以会导致脊髓反射亢进,从而表现出肌痉挛。
通过用针刺夹脊穴作为治疗组,并且将常规的针刺作为对照组,同时对中风之后的痉挛性偏瘫进行治理,结果显示治疗组要比对照组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通过运用阴经电针疗法对中风之后的痉挛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在37位患者中,治疗效果可以达到84%,患者的生活自理指数总体提高。
通过采用腹针灸进行治疗,效果比针刺痉挛拮抗肌为主的针灸治疗方法效果更好。
经筋刺法能够有效的缓解脑中枢肢体痉挛的状态。
2.综合治疗方法
根据近几年来对中风痉挛性后遗症治疗的研究,大量的实验证明单一的治疗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对于这一病症的研究开始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从目前的治疗情况来看,主要采用现代康复和针灸、推拿相结合。
2.1针、灸结合
运用温针灸选择关节周围的阴经穴对30位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对30位同一症状的患者进行单纯的针刺治疗并且将其设置为对照组进行。
结果两组治疗方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都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采用头针、体针作为对照组,对上下肢的痉挛现象有着明显的改善效果,同时治疗组肌张力的效果与相比较有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我们可以得出采用针灸治疗中的针法温补阳气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2.2针灸和推拿相结合
实验组:体针结合神经干弹拨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对照组:单纯的针刺组。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
2.3针、药结合
运用泻阴补阳针刺法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手部痉挛患者31例与传统针刺组31例比较,结果治疗组功能积分明显提高,使用中风二代回春胶囊(自拟方)辅以针刺拮抗肌疗法,与单纯康复治疗对比效果显著。
对治疗组病人采用针刺拮抗肌侧经穴为主,配以口服中药,外加运用神经发育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结果该组在痉挛程度上的改善较对照组为好.用针刺拮抗肌配合脉冲电刺激,同时加用中药湿热敷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取得较好效。
3.结束语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之后比较常见的后遗症之一,针灸治疗法对这一症状的治疗已经被证实具有明显的效果。
研究众多文献可以发现毫针、电针、针药相结合,同时针灸与康复相结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磊.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中医康复疗法的文献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
[2]陈紫薇.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证素研究及芍药甘草汤治疗的疗效评价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3]谢蕴卓,张秀国,崔凤魁,徐宇虹.中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J].健康之路.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