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所蕴含的人文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论文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论文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论文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被古人视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责卦象辞”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川在中国近代“人文”一词在新的外来思想观念影响下又扩大了它的内涵,从我国古代的外在人际关系的“伦常道德教化”,发展为对人的内在“人性”、“人情”的教化、熏陶,以适用新的时代文化精神的需要。

在当代文化中“人文”一词的内涵又顺应时代的需求,进一步拓展为对人的精神家园主要是尊严、情感、理想等的向往、追求、归依等等。

当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比较自由的人文精神,它最基本的本质是摒弃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而把人看作天地万物间的高于一切的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进一步弄清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还必须先明确什么是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现在人们经常说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包含着三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要以人的生命为本,二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三要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本。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其中最高层次的当属自我实现这一维度。

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

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

人文精神乃人所派生、反过来又影响人。

人的一切社会属性都与人文精神有密切的关联。

人的社会属性包括德性、理性、创造性、经济物利性、阶层性、情爱性、超越性等因素。

人的力量、尊严、理想、价值等主要由这些因素所决定。

我国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形成了朴素的人文精神,如《诗经》中许多诗篇反映的人们最基本的人性、人格的关注等。

典型的人文精神是指那些在人类文化史上影响巨大、由社会大群体广泛体现的人文精神,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上比较自由、百家争鸣时出现的人文精神如仁爱、贵民、兼爱、君子理想、独立人格、个性自由等思想主张与行为。

(完整版)《周易》

(完整版)《周易》
1、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 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2、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3、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 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4、俗话说:礼轻情谊重; 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
5、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 《周易》强调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要具有博 大的情怀,海纳百川的超凡气度。
⑶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破立勇气。 《周易》认为变革和创新是不可分割的,没有 变革就没有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说得上是变革。
⑷以人为本、重生利物的仁爱思想。 《周易》强调以人为本,不仅讲“重生”,也 讲“利物”之德。
观梅占
邵康节
邵康节 (康节为谥 号) 名雍,字尧夫。
宋朝时代的著名卜 士。
是中国占卜界的主 要代表人物
《梅花易数》
观梅占
今二雀争枝坠地, 怪也。
推测——有女 子折花,园丁 不知而遂之, 女子失惊坠地, 遂伤其股。
辰年五数 十二月十二数 十七日十七数 共三十四数 2取兑 申时九数 共四十三数 3取离
者使用的占卜书。
在性质上,《周易》 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籍, 后来,由于《易传》的 出现,使它上升为一部 特殊的哲学著作,后来 又成为儒家的五经之首, 从而成为代表中国文化 特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 其影响深远光大。
二、《周易》的成书
“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汉书.艺文志》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 其臭如兰。”
《周易》的性质
《周易》的成书

《周易》的结构★

《周易》和谐思想

《周易》和谐思想

《周易》的和谐思想张涛摘要:《周易》作为我国和谐思想的重要渊薮,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

《周易》的和谐思想内容丰富、大体上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心灵和谐。

《周易》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开掘和认真研究。

关键词:《周易》和谐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精神文明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不仅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文化经典,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

和谐是《周易》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

和谐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一直不断地涌动、回荡、传播,对中国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周易》有着丰富的和谐理念,是中华民族和谐精神、和谐理念的重要渊薮。

众所周知,《周易》以变为本,倡导变革,呼唤创新,但这种变革和创新是要变无序为有序,化冲突为和谐,实现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和谐,进而实现包括自然与社会在内的天人整体和谐。

这就是《周易》的中正思想:《周易》每卦六爻,各有其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若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即为得位或当位,得位为正,象征阴阳各就其位,合于其应然的秩序。

每卦有上体、下体之分,二为下体之中,五为上体之中,若爻居中位,即为中,或曰得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适中,不偏不倚,合于阴阳和合的法则。

在此基础上,《周易》又提出了“太和”思想:一阴一阳相互交感,相互配合,刚柔相济,彼此推移,相反相成,协调一致,当达到最佳的结合、最高的和谐状态时,就称为“太和”。

《易传·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按照这种文化价值理想,人类的社会政治伦理的实践活动都应以“太和”这种最高境界、最理想状态的和谐作为终极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天人整体和谐,各种变革和创新活动自然也不例外。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NO. 4 A ug us t 2 01 5

人 文 新 论
《 周 易 的“ 天人 合 一 ’ ’ 思想 及 其 当代价 值
王 超
( 南开 大学 马克 思主 义教 育 学 院, 天津 3 0 0 0 7 1 )


要: “ 天人 合一 ” 是《 周易 》 一 书的重要思 想 , 其 形成过程 体现 了中国古人逻 辑思想 的演绎发展 , 见 证
第 4期 2 0 1 5 年 8月
华北 电力大 学学 报 ( 社 会科 学版 l
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Th e Thi n ki n g o f Ha r mo n y Be t we e n t he He a v e n a n d Hu ma n i n
Zh o u  ̄i a n d i t s Re a l i s t i c I n s p i r a t i o n
了 中华 儿 女 在 中华 大 地 上 生 生 不 息 的 生 产 与 生 活 过 程 。《 周易 》 的 思 想 蕴 含 着 中 国 古 代 人 民 丰 富 的 传 统 智 慧 。通 过 对《 周易 》 天 人 合 一 思 想 的考 察 , 人 们 能 够 更好 地 认 识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精 髓 , 把 握 中 国 古 人 的 思 维 模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周易的经验性质周易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人民在实践过程中的总结是其时代发展的产物系辞下言易为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然后始画八卦周易系辞下而成因此观物取象成为周易的形成方式观天象察地理可以归为一类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考察而取诸身和取诸物则体现了古人对自身以及周围人文环境的把握并由此形成互为影响的天地人三者统一

文化育人,塑造匠心

文化育人,塑造匠心

文化育人,塑造匠心发布时间:2021-12-28T08:18:45.34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月总第381期作者:郭燕[导读] 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是文化育人,立德树人就是树立德业。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科技学校442500《周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的价值旨归。

文化育人的本质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导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

中职学校文化育人是针对中职教育提出的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从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走向文化育人。

一、立德树人,铸人铸魂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是文化育人,立德树人就是树立德业。

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有专业能力的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具有道德自律能力的人。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要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积极向上、格调高雅,提高校园文明水平,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教育是一种濡染,是一种浸润。

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是实现濡染和浸润的过程。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人类优秀文化植根于校园文化,这些都能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外化为学生的实践行为。

校园文化建设关乎学生的道德成长,校园文化建设者需要有德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之于德育,便如盐之于汤。

教育者要注重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引导全校师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让学校文化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其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时时处处存在的学校文化,将在不经意间触碰学生的灵魂,鼓舞学生的精神,唤醒他们心中的道德自觉。

二、以文化人,育人育本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过程及产物。

一方面,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要使外界环境满足人的需求,使外在世界人化;另一方面,当人构建了一个人化了的世界的同时,又将它作为人文环境造化人自身,即化人。

《周易》中的科学与人文关系透视

《周易》中的科学与人文关系透视

M a .2 l r 0O V0 . 9 I2 No 2 .
《 周易》 中的科学与人文关系透视
徐 卫林 , 雪梅 车
( 重庆交 通大 学 人文 学院 , 重庆 4 0 7 ) 0 0 4
【 要】 和 摘 科学 人文 是人类文明 发展中 两条并 行不 悖的 主脉。 科学与人文 是辨证统一的, 他们既有冲突 的一
收 稿 日期 :0 9 l一 1 2 o 一 1 l 作 者 简 介 : 卫 林 (9 6 )女 , 江 金华 人 , 徐 18 一 , 浙 主要 从 事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 雪 梅 (9 4 ) 车 18 一 , 女 , 南人 , 河 主要 从 事 思 想政 治 教 育 研 究 。
与人 文精 神 。
【 关键词】 科学; 精神; 生; 人文 大学 辩证
中图 分 类 号 : 2 1 B 2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8 0 (0 0 0 — 0 8 0 17 — 0 4 2 1 )2 0 9 — 3


《 周易》 中关 于科学与人文的解释
人文 的关 系应 当是 相互 融合 , 而非对 立 的。 科 学与人文分 别从不 同的视角关 照世界 , 者 两 之 间存在 一定 的张力 , 互参照 。马克思 主义运用 相 辩 证唯物 主义的观点来认 识科学 与人文的关 系。 马 克 思指 出: 自然 科学往后 将包括关 于人 的科学 , “ 正 像 关于人 的科 学包括 自然 科学一 样 。” 指出 了科 他
学 与人文两种形 态之 间的辩 证关 系。 科学 以物为尺 度, 推崇工具理性 至上 , 求严谨 和真实 ; 文则 以 追 人
的、 具体 的 自然 世界 和人 的世界 。 天 文 ” 天然 的 “ 指 现象、 自然 的现象 即天道 现象— — 自然 现象 以及 自然现象 蕴涵 的本质 规律 。“ 人文 ”原 指人类 社会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二字源于《周易》。

《周易·贲卦》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中国古代,“文化”本指“文治教化”,是与武力征伐相对而言。

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他将“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来用,才真正出现“文化”这个词。

在《辞海》中,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主要是指人类精神活动创造的成果。

所以,从“文化”的内涵来看,“文化”的实质就是“人化”,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主要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产物和精神产物对人类自身的教化作用。

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时间的界定存在不同的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指周秦到清中叶这三千多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指从远古一直到现在,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有的学者认为,是指远古至清晚期以前,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界定为从远古到近现代新儒学,传统文化的内涵不仅包括中国封建社会及之前的所有传统文化,而且包括近代文化和“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并从中探讨中国人文教育思想内容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教育”的内涵在于注重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完善,主要是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和态度,践行做人之道,实现人格的健全和谐。

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人文素养,就是通过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内在相对稳定的品格,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之中。

因此,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应当并重,应当都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书五经对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四书五经对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四书五经对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视文化传承和教育的社会,四书五经作为经典之一,对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则是《易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不仅在古代受到广泛阅读,也对后世的文化和学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四书五经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个人道德的重要性。

《大学》中有一句著名的名言:“治人者,先治己。

”这句话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为了在社会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中也有类似的观点,提出了“仁政”理念,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仁德为基础,体现了尊重人民、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这种强调个人道德的思想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其次,四书五经注重思辨和探索,培养了人们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

《论语》和《孟子》中的对话形式,启发了人们用对话的方式思考问题,强调求索真理和理性的思考。

《中庸》中的观点则强调适度和中庸之道,认为事物的发展都应保持平衡和适度,提出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辨和探索的精神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和知识的积累提供了基础。

此外,四书五经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些经典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提倡慎独和诚信的行为准则。

例如,《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互助互爱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广泛接受,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同时,四书五经中也强调了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规范了社会的道德行为和伦理准则,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四书五经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对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它们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思辨和探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化和学术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周易的地位与意义

周易的地位与意义

周易的地位与意义周易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深远的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周易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道义理念,对于人类思维、行为、社会和宇宙等多个方面都具有指导和启迪作用。

本文将从周易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以及对人文社会及科学领域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周易的地位与意义。

一、周易的历史背景周易是西周初年至战国时期的产物,约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

它最初是用于预测占卜的工具,被认为能够揭示上天的旨意和人间的事物发展。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想的总结和系统化的表述,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内容。

《易经》是六十四卦的编排和解释,而《易传》则是对《易经》的注解和说明。

二、周易的基本概念周易的核心思想是“易”即“变化”,认为世界万物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变化规律可以通过卦象来描述和预测。

周易将万物分为阴阳二元对立,即负正、阴阳、柔刚等对立统一的概念,通过它们在六个爻上的组合变化形成六十四卦。

每个卦象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状态和变化规律,从而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借鉴的对象。

三、周易在人文社会领域的意义1. 道德修养:周易提倡“止于至善”的道德追求,鼓励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自我修养。

2. 政治治理:周易强调君子治国的道德标准和原则,主张以德治国,为君主提供了一种参考和指导。

3. 社会伦理:周易提倡人伦关系中的和谐与平衡,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影响。

4. 教育理念:周易以卦象和变化为基础,培养了人们观察、分析、推断和判断的能力,对于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四、周易在科学领域的意义1. 数学:周易中的六十四卦可以看作是数字的一种排列组合,为后来的二进制、八进制等数学概念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2. 自然科学:周易中的变化原理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契合,对于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所贡献。

从《周易》探索中华核心价值观

从《周易》探索中华核心价值观

从《周易》探索中华核心价值观李英华摘要:中华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即中华民族的最深邃、最崇高的价值理念,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治国平天下的魂魄、是协调人与自然使整个宇宙臻于至善的核心理念。

《周易》蕴含着这一核心理念,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保合太和”。

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强调个体人格的确立,是中华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或逻辑起点;“天下为公,保合太和”则指向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即国际关系)和整个宇宙(即人与自然关系)的至善境界。

中华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确立和传播中华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个体的健全人格、促进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与和谐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整个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从而最终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周易》中华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简介:李英华,哲学博士,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引言在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前,学界有不少论者探讨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或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这些讨论都是有意义的。

但由于没有自觉地提出一个核心概念,故这些讨论大都流于一般化。

公方彬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这一名词,但却没有阐述它的基本内涵,—151—只是指出了他认为应该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

①自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后,学界已不再探讨这个问题了。

“三个倡导”的提出彰显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笔者仍愿秉持中华文化立场,进一步地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

不妥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一问题的提出一位哲人说过:“每一个时代思潮都有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成为讨论的中心。

”②那么,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什么问题可以作为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而成为国人关注的中心问题呢?这就是如何重建中华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早在200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笔者就曾指出,要从战略高度进行价值观教育和文化建设,就应当注重发掘中国传统人文资源,努力继承和发扬“以德为本,天下为公”的思想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整个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周易的相关文学常识

周易的相关文学常识

周易的相关文学常识
《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文学作品。

在文学上,《周易》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首先,它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它采用了象征性的语言,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的比喻来表达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例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一句富有象征意义的名言,它通过对天空中行云流水的描绘,表达了君子应该不断努力自强的道理。

其次,《周易》的文学价值还在于它的思想深度。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篇章之一,它所阐述的哲学思想深刻而广泛,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易理、道德等方面。

这些思想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文学创作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例如,《红楼梦》中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就是受到易经思想的启发而创作的,它表达了人类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

最后,《周易》的文学价值还在于它的文化底蕴。

《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阴阳五行等,这些元素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红
楼梦》中的“金玉良缘”就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创作的,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婚姻和家庭的理想和追求。

总的来说,《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梁八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梁八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梁八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演变而来的宝贵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人文内涵。

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梁八柱”,即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指《四书五经》、诗词、书画、礼乐、易经、农情、医道和兵法等八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包括《四书》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五经》中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经典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伦理道德、史学、诗歌和易学等方面的精华,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四书五经》,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增强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诗词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其中既有咏史抒怀的作品,也有赞美自然和描绘风景的作品,这些诗词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也展现了中国文字艺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书画中国书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技艺精湛,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

通过学习中国书画,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懂得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点和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四、礼乐礼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音乐舞蹈等乐舞形式都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规范,通过学习礼乐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能力。

五、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易》: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周易》: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第二,日月为易。象征着易学最基础的概念——阴阳。
第三,台湾学者陈鼓应认为“日出为易”。
第四,“易”是占卜的意思。
第五,“易”即变易。指世间万事万物是不断变化的。
第六,“易”即交易。这里的交易不是指市场贸易,而是说阴阳在不断互动中的消长变化,如同太极图的景象。
第七,“易”指的是玄之又玄的“道”。《周易·系辞传》曰:“生生之谓易”。生命遵循着周行不殆的“道”而生生不息。
周太史在先秦历史中是一个神奇的群体。许多后来被认为准确得不可思议的预言,都是他们做出来的。接下来,陈国果然发生了内乱。
陈厉公的父亲是陈文公,母亲是蔡国人。文公薨后,即位者是厉公的兄长陈桓公。由于桓公与弟弟不同母亲,所以一位蔡国人趁陈桓公生病时发动政变,这才让陈厉公上台。即位后,而陈厉公也娶蔡女为妻。可这个蔡女与蔡国人通奸,并且经常回蔡国,陈厉公也经常去蔡国。陈桓公的小儿子陈庄公为抱父兄被杀之仇,撺掇蔡国人骗杀陈厉公。庄公即位后,厉公之子陈完自然也失去了储君资格,只能做陈国的大夫。
事情到这还没结束。陈庄公去世后,其弟陈宣公即位。大夫陈完与太子陈御寇关系友善。谁知陈宣公在即位的第二十一年杀死了太子御寇。陈完担心自己被牵连,于是流亡到了东方的齐国。
正巧,此时齐国正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春秋首霸齐桓公对陈完以礼相待,想任命他为卿。陈完却推辞说:“我只不过是寄居贵国的小臣。能有幸存活下来,就已经感恩戴德了。不敢做卿那么高的职位。”于是齐桓公任命陈完为工正,掌管百工。
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时,将伏羲八卦进行反复推演,共得到八八六十四卦,将《周易》的术数体系发展完善。故而,他也被视为是《周易》的缔造者。
到了孔子时代,周朝礼崩乐坏,但周朝经典《易》依然被人们看中。孔子晚年研究《易》到了“韦编三绝”的地步。据传,《易传》就是他所撰写的。不同于开创者伏羲与完善者周文王,孔子并不是一个富有原创精神的思想大师,主张“述而不作”。他为《易》作传,是为了借易学之理阐发自己的儒家之道,而不是像周文王那样创建一种新的术数体系。

对《易经》的理解分析

对《易经》的理解分析

对《易经》的理解分析众所周知,古人经过全方位、长期、细致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天、地、人、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漫长的实践运用过程中验证、修订,才成就了《易经》这部巨著。

1《易经》基本概述《易经》是最古老的书,是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

在《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古今图书集成》、《四书五经》等文化知识宝典中,首经,都是《周易》,所以说它位于群经之首、为文化之源。

笔者从易经系辞传中了解到,传说我国远古时代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纹理、人与动物生活习性、人与万物生长发展规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作八卦。

以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现象,又以八种自然现象概括宇宙万物,八卦两两相重,组合出64卦,对应64种自然现象及人间处境384种。

虽然始于符号系统没有文字,但却是上古时代通天彻地、中通人与万物之情的庞大的信息系统。

后由周文王及其子作卦辞和爻辞,春秋末期由孔子及其弟子作传。

由此可知,《易经》是由伏羲氏、周文王和孔子三位古代圣人合作成果,我们称之为易经三圣。

2《易经》包含的科学思想和规律众所周知,古人经过全方位、长期、细致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天、地、人、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漫长的实践运用过程中验证、修订,才成就了《易经》这部巨著。

所以说,易经生活,是一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易经不是迷信,是无价之宝。

我们研习易经,不是搞迷信,是在学知识,运用《易经》搞预测,就像解数学题,运用古人给的定理定律,就能解开人生奥秘。

《易经》基本内容是象、数、理、占。

包括两大系统:象数和义理。

象数,即根据卦象与数字的搭配,经特定运算程序占卦,义理,是由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教我们如何趋吉避凶,此时强调的是德行、能力与智慧。

象就是卦所代表的具体形象,看到卦就知道它预示的人事物形象特点。

如同看到建筑设计图,就知道了建筑物的形象。

因易经是以卦的形式表述其思想,而卦又是以象的形式为表述方式。

北师大出版社 大学语文课件2《周易》节选

北师大出版社 大学语文课件2《周易》节选
则《周易》之“周”自然是周普之义。
❖ 第三种说法认为“易”是生生不息的意思,即《易 传》中所说的“生生之谓易”。这种观点着第四种看法认为易就是蜥蜴。这种说法见于东汉许 慎的《说文解字》:“易,蜥蜴、郾蜓、守宫也。 象形。” 在动物中最善于变化的莫过于蜥蜴,变色
❖ 在性质上,《周易》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籍,它 有六十四个卦象,每一卦底下都有卦辞,用以解 释卦象的意义。一卦六爻,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 十四爻,每一爻底下有一句爻辞。这就是最古老 的《易经》部分,二、三十页就结束了。而《易 传》,则有《彖传》、《象传》等。《彖传》发 挥卦辞的含意,说明一卦在天时、地利、人和三 方面的启示。《象传》则分为“大象”与“小 象”。“大象”解释君子或政治领袖“应该”如 何实现此卦的精神,“小”象则分别针对六爻的 爻辞提出引申的说明。
一、周易其书
❖ 在性质上,《周易》本来是一部占卜的书籍,后来, 由于《易传》的出现,使它上升为一部特殊的哲学
著作,后来又成为儒家的群经之首,从而成为代表
中国文化特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其影响极其深远。
➢ 远古,人们对自然、社会缺乏认识,产生了不少迷信活动,人们 想通过各种方式认识、了解、支配社会与自然,占卜便是其中最 主要的一种。殷商占卜主要使用甲骨,甲骨文是占卜情况的记录。 周人主要用蓍草(民间称蚰蜒草或锯齿草,蓍 草的根状茎短。茎 直立,全株被柔毛。 )卜卦,叫占筮,《周易》就是占筮情况的记 录,是一部供占筮者使用的占卜书。
现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周易》的六十四卦经文形成于殷 末周初,反映了殷末周初周文王与殷纣王时期的事情,六 十四卦出自文王之手,而卦爻辞是周公所作。大多学者认 为《易传》成书于战国时期,它的作者不是孔子,可能是 孔子的后学,《易传》中的一些话反映了儒家的思想,可 能是孔子传授《周易》时所说,它的学生根据孔子所讲的 记录,加以整理、补充、润色编纂而成。根据刘大钧先生 《周易概论》的考证,《易传》为思孟学派(即孔子的后 代子思和孟子)所作。孔子一定和《周易》发生了某些关 系,因为在《论语》中,孔子明确地说过“五十以学 《易》”,也引用过《周易》《恒》卦的九三爻辞“不恒 其德,或承之羞”;司马迁、班固在史书中也肯定过孔子 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帛书《周易》的 出土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进德修业 教化天下——《易》之教育思想初探

进德修业  教化天下——《易》之教育思想初探

进德修业教化天下——《易》之教育思想初探黄津成(现供职于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撰写于2001年,学习《周易》的收获《易经》是殷周之际的重要社会史料集成,记载社会生活的面十分广阔。

其于中国教育思想史也有很高的价值。

它不仅据卦象论吉凶,还借象寓意,因象立意,后世不少教育思想都滥觞于《易》,特别是儒家的教育思想,几乎是对《易经》教育学说的发挥和发展。

因此,《易》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巨大。

一、教育目的论《易》提出了对民众必须施以教育,普及教育,以教育万民,化育天下的教育目的观。

《序卦传》云“蒙者蒙也,物之穉也。

物穉不可不养也。

”对于幼稚的儿童,必须给予抚育、教养,这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的必要性问题,要让儿童成长成人,必须对其施加教育。

蒙卦《彖》十分明确地指出“蒙以养正,圣功也。

”对于社会的发展,教育是功得无量的事业。

涣卦六三爻爻辞“涣其躬,无悔”,借沐浴,引伸为“人之自新其德似之”,“自新其德者,当可无悔”。

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个人主动的修养,达到自新、日新的目的。

而“涣其躬”还不是目的,涣卦六三爻《象》说“‘涣其躬’志在外也。

”“涣其躬”的目的是“涣其群,元吉”(涣卦六四爻),即通过对个人的教育,进而教育群体,从而实现教育为国家政治统治服务的目的。

这一思想是《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先导。

颐卦《彖》“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圣人不但要培育精英,更要普及教育,以教育万民,化育天下,这是更为伟大的事业。

贲卦《彖》也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也就是要以文明规范,以人伦来教化天下,进而达到治天下的政治目的。

二、培养目标论“君子”与“小人”是《易》中一双对举的概念,培养“谦谦君子”是《易》所追求的培养目标。

谦卦初六爻爻辞,“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提出了君子应以谦逊的态度,不断陶治自己的修养,就能无往而不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所蕴含的人文教育思想摘要:《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人文精神是《周易》冠居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思想基础。

本文通过追寻《周易》中人文思想的教育意义,探索《周易》中的人文教育思想,为促进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周易人文教育思想人文精神《周易》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

然《周易》不仅属于历史,亦属于现在和未来。

究其能源远流长的根源在于,《周易》的根本立足点是人,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

本文拟就剖析《周易》中的人文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其合理的内核,寻找与当前人文教育的契合点,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

一、《周易》中人文教育思想的内涵“人文”一词最早见诸于《周易》中的“《易·贲·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 此卦中“‘文明’,即文采彰明;‘以’即而,以‘文明以止’诠释、界定‘人文’,旨在提醒人们:人道的文采、社会人生的文采,在明晓了人文以及人文所应达到佳境后,社会人生也就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2]同时也说明了《周易》中的“人文”是与天文相对应的,是指人在人类社会中必须遵循秩序,道理和伦理规范,以规范人的行为化成天下,建立一个和谐美好而独立于天道、地道的世界。

“文明以止”则要求人们内以践行道德伦理,以至心有所“明”;外以恪守礼法制度,以至行有所“止”。

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只此一句便渗透出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奠定了《周易》人文精神的价值基础,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二、《周易》的人文教育思想《周易》的思想体系统中,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文教育思想是《周易》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周易》中所倡导的教育目标、教育原则和方法更是充分体现了《周易》的人文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目标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

在《周易》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目标就是培养领悟三才之道、德才兼备的“谦谦君子”,而谦谦君子应该具有“崇德广业”的良好品质,通晓治国安邦之术。

《易传·系辞上》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崇德’是就内在修养方面而言,推崇、重视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广业’是就外在事功方面而言,推广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

”[3]则是君子应该具有“崇德”和“广业”两个方面的品质。

《周易》之教育目的在于把人培养成君子,而君子首要“崇德”。

《蒙·象传》:“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意思是泉水果决不回的流式,能破其障碍,君子应当效仿流水果断地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主动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自我实现,提升自我价值。

“《赛·象传》曰:‘君子以反身修德。

’修身最重要的是修德,解决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的人生首要问题。

”[4]《系辞》云:“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说明了《周易》中崇高道德是无往不利的品质,是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广业”即推广利民利国的事业,广业安民。

《易传·系辞下》:“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就是说君子应该以天下民生之重任为自己的事业,具有治理民众的能力。

“《屯·大象辞》:‘云,雷,《屯》。

君子以经纶’。

君子应以天下为己任,承担起建立正常社会秩序的政道、治道的责任。

”[5]说明“广业”是《周易》教育思想中教育目标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周易》中,“崇德”和“广业”是教育目标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方面,“崇德”是为了“广业”,能促进“广业”。

《易传·文言·象》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意思是指君子具有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质,通达事理,中肯端庄,美德超凡,然而只有君子投身于实际的事业,建功立业,才是美德的极致。

另一方面,“广业”能促进“崇德”。

《易传·系辞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安以立身,以崇德也。

”这是说,深入地学习精研事物的规律理义,是为了在经世治国中学以致用,而便利器用,是为了立身,终而能够更好地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因此,在《周易》的教育思想中,“崇德”与“广业”处于同等的地位,两个互相依存构成了《周易》的教育目标。

即具备多方面才能的有崇高道德修养的君子。

(二)教学原则和方法《周易》中的蒙卦涵盖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的指导意义。

1﹑启发式的教育原则“启发式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6] “《蒙》享(无横),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利贞”。

在这里是用卜筮的原则来喻指教学原则方法,是说学习者有了疑问应当深入思考求答,不能遇到难题不动脑筋不经思考就胡乱发问,同时要学会举一反三,在问一次的时候就能再三思考,融会贯通。

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诚心和自觉主动性,以及教师要善于切合实际调动学生能动性的要求。

启发式教学强调了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凸显。

2﹑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

”[7]《周易》中《蒙·象传》云:“山下出泉,蒙。

”山下出泉是《蒙》卦之象,意思是说,教育应当像泉水一样涓涓涂涂,渐行渐远,不分昼夜一样循序渐远,恒常不舍。

《周易》的蒙卦提出了循序渐进教育原则。

《蒙·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这一爻从两个角度借指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在学习者蒙昧不清之时便“发蒙”、“击蒙”,及时行教。

说明在教育要持之以恒,又要如卦象所示的循序渐进,不可紊乱了次序。

《蒙》六三说:“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枚利。

”“六三本应该与上九相应,两者本是很好的一对,六三应当循序而从,但它却向下追求九二得时之盛的‘金夫’,乱了礼数,所以‘无枚利’。

”[8]此卦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现象从反面说明在教育中不惜按照章法,循序渐进。

否则就会本来就蒙稚的学子,迷失方向,愈加糊涂,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可见在《周易》中对循序渐进、有序不紊的教学规律的揭示,对我们今日的教育教学实践仍然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3﹑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即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有区别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蒙·九二》:“包蒙,吉。

”九二是下卦的唯一阳爻,是下卦的主体,负有统帅两个阴爻的使命与启蒙的重任,说明教育有容纳蒙昧一体施教的意思。

此卦中具有六爻意指学习者对象之多,背景各异,专长不同,学习成绩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包容,不能一概而论求统一。

作为教师,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应该看到资质不高,能力各异的学习者的长处,给予他们鼓励和关心。

《蒙卦》中认为,蒙昧的学习者是多样的,因此要采取的教育方法也要是多种多样,提出“利用刑人”、“勿用取女”、“不利为寇,利御寇”等方法。

《周易·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此卦说明在学习的初期,学习者处在一个蒙昧的状态,如果讲述抽象的道理,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故此,教育伊始,应当采用示范、树立楷模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习者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摆脱蒙昧的“桎梏”,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周易·蒙》:“六五,童蒙吉。

”《象传》云:“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这俩卦主要说明在教育的过程中,对虚心上进的幼童学习者,教师应根据学习者能顺应教师的幼童本性进行教学。

因此,在教育中,教师根据幼年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对学习者进行教导,顺应学习者的心性引导学习者,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周易》思想博大精深,其蕴含的教育思想也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周易》倡导: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是颇具价值的教育理论,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研究《周易》的人文教育思想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人文教育事业,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不断促进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指导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前进,实现真正的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1] 尹一鸣.孔子的人文教育思想[j].职业技术,2009年.[2] 刘邯生.浅析《周易》所蕴涵的人文思想[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 郑万耕,赵建功.周易与现代文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4] 欧阳彬.论《周易》的教育思想[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5] 杨春增.论《周易》教育管理思想[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6] 戴永新.《周易·蒙卦》卦和孔子的教育思想[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7] 百度百科. /view/616469.html[8] 欧阳彬.论《周易》的教育思想[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作者简介:李小敏(1985-),女,广西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为视觉文化和视觉素养教育、网络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语言教育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