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的显示
酸性磷酸酶的显示方法
![酸性磷酸酶的显示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6b66d08bb68a98271fefa48.png)
四、实验操作
④30min后,将玻片转入10%中性福尔马林,4℃冰箱内 固定30min。 ⑤自来水漂洗5min,把水沥干。 ⑥转入酸性磷酸酶作用液中,37℃处理30min。 ⑦自来水漂洗片刻。 ⑧1%硫化胺处理3~5 min。 ⑨自来水冲洗,甩干。
四、实验操作
⑩用1:30的姬姆萨染液染色15min。 ⑾自来水冲去染液,用磷酸盐缓冲液临时封片,镜检。 ⑿对照实验 ⒀将第3步的腹腔液涂片置50℃温箱中处理30min,使酶失 活,再进行⑥~ ⑾步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观察酸性磷酸酶在细胞内的分布状况。
二、实验原理
酸性磷酸酶能分解磷酸脂而释放出磷酸基,在pH5.0 的环境中,磷酸基能与铅盐反应形成磷酸铅。但因 其是无色的,所以再经过与硫化铵作用,形成棕黑 色的硫化铅沉淀,由此就能显示酸性璃酸酶在细胞 内的存在与分布。
实验八
酸性磷酸酶的显示方法
实验简介
酸性磷酸酶是溶酶体的特征性酶,主要存在于巨噬细胞中。在 正常情况下,巨噬细胞牌休止状态,酶活性很低,但在一定的
pH条件下,其酶活性可被激活。本实验预先用6%淀粉肉汤腹腔 注射以激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使酸性磷酸酶能分解磷酸脂而
释放磷酸基,在pH5.0时,磷酸基能与铅盐形成磷酸铅,然后经 与硫化铵作用而形成棕黑色的硫化铅沉淀。在显微镜下可见小 鼠腹腔巨噬细胞为不规则形状,阳性细胞内有大小不等的棕色 或棕黑色的颗粒,即为酸性磷酸酶。 实验学时3个。
五、实验结果
在巨噬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许多棕色或棕黑色的颗 粒和班块。部分细胞内,酸性磷酸酶极为丰富,整个 细胞质区域都有黑色沉淀。 中性粒细胞呈现阴性反应。
六、作
业
简述酸性磷酸酶显色的原理是什么? 绘制一张实验所见的巨噬细胞中酸性磷酸酶显色图。
实验十五:酸性磷酸酶的显示
![实验十五:酸性磷酸酶的显示](https://img.taocdn.com/s3/m/dd48816bf121dd36a22d8245.png)
lOOml
• 0.6醋酸加蒸馏水200ml、取其
42ml
• 醋酸钠1.36g加蒸馏水200ml,取其158ml共
200ml
• B-甘油磷酸钠
2g
• 醋酸铅
2g
• 5%氯化镁
5ml
• 以上作用液在临用时配制,最终在pH5~5.2,过 滤使用。
• 3.材料:小鼠腹腔液涂片
• 【方法步骤】 • 1.免疫动物:实验前4~6天用无菌注射器取已
• 5.酸性磷酸酶的显示方法: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主要存在于巨噬细胞,定 位于溶酶体内。在溶酶体膜稳定完整时,底物不 易渗入,ACP活力微弱或无活性,经固定,在合 适pH条件下,膜本身变为不稳定,逐渐改变其渗 透性,底物可以渗入,酶活力被显示。ACP在酸 性条件下(pH4.7)可使作用液中的底物β-甘油磷 酸钠的磷酸根解离出来,进而与溶液中硝酸铅结 合形成磷酸铅沉淀,因其是难溶解的无色沉淀物 ,需要与黄色的硫化铵作用,生成棕黑色PbS沉 淀而被显示出来。
灭菌的3%淀粉溶液1ml注射于小鼠腹腔内,每天 一次。 • 2.颈椎脱臼处死小鼠,打开腹腔。 • 3.吸取少量腹腔液,在玻片上涂层一薄层,室温 晾干。 • 4.将涂片滴置于温盒中,滴加适量ACP作用液, 37℃作用30分钟。取出后,蒸馏水漂洗。用10% 甲醛钙溶液后固定5min。 • 5.玻片入2%硫化胺溶液作用2~3min,进行显 色。取出后蒸馏水漂洗,镜检。 • 6.对照组的作用液中不加β-甘油磷酸钠,而以蒸 馏水代替;或入作用液前先用高温(50)处理 30min,使酶失去活性,作好标记,然后同时进 行上述实验。
• β-甘油磷酸钠 甘油+PO3-
• PO4 +Pb(NO3)2
巨噬细胞功能实验报告
![巨噬细胞功能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669f3d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f.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巨噬细胞在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2. 掌握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
3. 学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检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巨噬细胞是一种具有强大吞噬功能的免疫细胞,在免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巨噬细胞能够识别、吞噬和消化病原微生物、凋亡细胞等异物,并参与抗原呈递、免疫调节等过程。
本实验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并检测其吞噬功能,以了解巨噬细胞在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6-8周龄小鼠2. 试剂: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基、无菌生理盐水、鸡红细胞、冷亚甲蓝染液等3. 仪器:超净工作台、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移液器、培养皿、离心机等四、实验方法1. 巨噬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小鼠处死后,打开腹腔,取出肠系膜,剪成1cm×1cm的小块。
(2)将小块组织放入装有生理盐水的培养皿中,用剪刀剪碎,制成组织悬液。
(3)将组织悬液移入离心管,以1000r/min的速度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
(4)加入适量RPMI-1640培养基,重悬细胞,以1000r/min的速度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
(5)加入适量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重悬细胞,调整细胞浓度至1×10^6个/mL。
(6)将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皿中,放入CO2培养箱中培养24h。
2. 巨噬细胞的鉴定(1)取少量细胞悬液,加入适量台盼蓝染液,混匀,室温放置5min。
(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计算细胞死亡率。
(3)收集培养24h的细胞,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判断细胞类型。
3.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检测(1)取适量鸡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调整红细胞浓度为2×10^9个/mL。
(2)将鸡红细胞加入巨噬细胞培养液中,37℃、5%CO2条件下孵育30min。
(3)取出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弃去上清液。
(4)加入适量冷亚甲蓝染液,混匀,室温放置5min。
实验八、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显示资料讲解
![实验八、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显示资料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54e8140581b6bd97f19eaeb.png)
作业
1、比较对照标本与正常处理标本结果的不同 2、比较吞噬活性强的大体积巨噬细胞和吞噬活
性弱的小体积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的分布与活 性
蒸馏水
0.2mol/L醋酸缓冲液(pH4.6)
5%硝酸铅 3.2%β—甘油磷酸钠
90ml
12ml
2ml 4ml
配法:先将蒸馏水和醋酸缓冲液混合,随后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 一份中加硝酸铅溶液,另一份加甘油磷酸钠溶液,然后再将两者 缓缓混合,边混边搅匀。 若pH不到5.0,可加少量醋酸的调整。 注意:配好后的作用液应透明无絮状悬浮物和沉淀; 最好在临用 前配制,不能贮存。
附:0.2mol/L醋酸缓冲液(pH4.6)配制方法
0.2mol/l醋酸(ml) 25.5
0.2mol/l醋酸钠(ml)24.5
4、1%硫化铵溶液 硫化胺 1ml 蒸馏水 9ml
5、姬姆萨染液(1:30)
姬姆萨原液
3滴
磷酸盐缓冲液(pH6.8) 5ml
实验方法
1、巨噬细胞诱导:实验前2天开始,每日向小鼠腹腔注射6 %淀粉肉汤1ml,连续注射3天。
酶的显示法是通过显示酶的活性来表明酶的存 在,而不是酶的本身。
将具有酶活性的组织放人含有一定底物的溶液 中孵育,底物经酶的作用形成初级反应产物, 它再与某种捕捉剂相反应,形成显微镜下可视 性沉淀,即最终反应产物。
4.核酸显示法
显示DNA的传统方法为Feulgen反应。
切片DNA经弱酸(1mol/LHcl)水解, 其上的嘌呤碱和脱氧核糖之间的 键打开,使脱氧核糖的一端形成游 离的醛基,这些醛基在原位与 Schiff试剂(无色品红亚硫酸钠溶 液)反应,形成紫红色的化合物,使 细胞内含有DNA的部位呈紫红色 阳性反应.紫红色的产生,是由于反 应产物的分子内含有醌基,醌基是 发色团,因此具有颜色.
巨噬细胞观察实验报告(3篇)
![巨噬细胞观察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97ac8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9.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巨噬细胞的基本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2. 掌握巨噬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3. 观察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分析其吞噬能力。
二、实验原理巨噬细胞是一种具有吞噬功能的免疫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巨噬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通过分离和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观察其吞噬功能,以了解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2. 实验试剂:无菌生理盐水、台盼蓝染液、鸡红细胞悬液、小牛血清、RPMI-1640培养基等3. 实验设备:解剖显微镜、手术器械、细胞培养箱、细胞培养皿、离心机、显微镜等四、实验方法1. 巨噬细胞的分离和培养(1)无菌操作下,取小鼠腹腔液,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混匀。
(2)将混合液以1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
(3)加入适量RPMI-1640培养基,轻轻吹打,使细胞悬浮。
(4)将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皿中,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
2. 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观察(1)将培养好的巨噬细胞悬液,以1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
(2)加入台盼蓝染液,染色5 min。
(3)用生理盐水冲洗3次,弃上清液。
(4)加入鸡红细胞悬液,混匀。
(5)将细胞悬液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30 min。
(6)取出细胞,以1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
(7)加入适量RPMI-1640培养基,轻轻吹打,使细胞悬浮。
(8)将细胞悬液滴于载玻片上,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巨噬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在实验过程中,成功分离和培养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丰富。
2. 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具有吞噬作用。
部分巨噬细胞吞噬了鸡红细胞,细胞质内出现红色颗粒。
3. 吞噬能力分析通过观察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数量,可以评估其吞噬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较强,吞噬鸡红细胞的数量较多。
实验三、 细胞中酸性磷酸酶的定位
![实验三、 细胞中酸性磷酸酶的定位](https://img.taocdn.com/s3/m/6dd0a22ab4daa58da0114afc.png)
A液(0.2mol/L乙酸液):冰醋酸1.2ml加蒸馏水100ml 。 B液(0.2mol/L乙酸钠液):NaAc.3H2O 2.72g加蒸馏 水至100毫升。 取A液30毫升+B液70毫升+蒸馏水300毫升。 6)6%淀粉肉汤:牛肉膏0.3g ,蛋白胨1.0g,NaCl 0.5g,可溶性 淀粉6.0g,蒸馏水100ml,煮沸灭菌,4℃保存,使 用时热水浴融化。 3.仪器、 用具:注射器、恒温水箱、显微镜、擦镜纸、 解剖盘、解剖剪、盖玻片、吸水纸。
七、实验报告及思考题
简图表示所观察到的酸性磷酸酶显示结果 和分布。 思考题 在制片的过程中为什么要采用冷冻涂片? 简述巨噬细胞(MΦ)发育及MΦ分布?
在高等动物中存在大小两类吞噬细胞(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 胞),专司吞噬作用,在细胞的非特异免疫功能中发挥重要作 用。 1.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来自骨髓的前单核细胞,发育成熟后释放到血液中。 血液中单核细胞已向全身各组织并进一步分化成各种组织的巨噬 细胞。血液中单核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20微米,在形态 上很难和其他独核细胞相区分。胞质中含有嗜天青颗粒,它是一 种溶酶体,其中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 溶菌酶等,这些酶与单核细胞的杀伤和消化功能有关。单核吞噬 细胞在血液中约占白细胞的1%-3%,其在血液中的半衰期约为810个小时,一旦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后,其生命周期可长达 数月至数年。
实验三、 细胞中酸性磷酸酶的定位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酸性磷酸酶定位的原理及操作 步骤。 2.观察酸性磷酸酶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实验原理
酸性磷酸酶(ACP)是溶酶体的特征性酶,主要 存在于巨噬细胞,定位于溶酶体内。正常条件下,巨 噬细胞处于休止状态,酶活性很低。但在合适的pH 条件下,经过活化,其形态、代谢和功能上表现 出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如膜活性增高和酸性磷酸 酶活性增强,从而改变其渗透性底物可以渗入,酶 活力被显示。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4)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4)](https://img.taocdn.com/s3/m/842b21a4a417866fb84a8ed2.png)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五实验名称酸性磷酸酶显示法
1、组织中为什么出现棕黄色或棕褐色?这些细胞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1)脾脏是免疫器官,因此,鱼的脾细胞中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其中有大量溶酶体。
(2)酸性磷酸酶主要位于溶酶体内,是溶酶体的标志酶。
(3)由Gomori氏法显示酸性磷酸酶的原理得:细胞中的酸性磷酸酶能够分解底物(β-甘油磷酸纳)而释放出磷酸基,在pH5.0的环境中,磷酸基与硝酸铅反应,形成酸铅。
但因其是无色的,所以再经过与硫化铵的作用,形成棕黑色的硫化铅沉淀。
因此在组织中会出现棕黄色或棕褐色。
吞噬细胞生理功能:
①非特异性地吞噬杀灭病原体、衰老病残和突变的细胞;
②在特异性免疫形成过程中,参与抗原识别和递呈,生成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迟发型变态反应和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损伤。
③以吞噬功能为主,发挥非特异性免疫防疫作用并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损伤等。
2、解释5种温度下的作用。
(1)冷冻切片:保护组织内酸性磷酸酶不被破坏,便于切片。
(2)冷甲醛钙液固定:防止溶酶体内的酸性磷酸酶迁移。
(3)90摄氏度温箱热水浴:使对照片中的酶失活,形成对照。
(4)酸性磷酸酶孵育液预热至37摄氏度:预热至37摄氏度,与后面的孵育温度相同,无温差,单一变量,保持酶活性。
(5)37摄氏度恒温箱:维持正常的酶活性,进行实验。
细胞吞噬和酸性磷酸酶染色
![细胞吞噬和酸性磷酸酶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e3924a4aa417866fb84a8efb.png)
报告成绩实时记录成绩实验三细胞吞噬和酸性磷酸酶染色(Gomori氏法)学生姓名学号班级座位号:同组同学日期: 2014 年 10 月 21 日备注:【Introduction】(1)细胞吞噬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吞噬细胞可以抵御外来物质的入侵,也能发挥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单细胞动物通过细胞吞噬作用摄取营养物质;高等动物通过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防御微生物的侵入,消除衰老和死亡的细胞。
(2)溶酶体的概念和生理作用:溶酶体是普遍存在于所有动物细胞(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除外)中的细胞器。
主要功能有:消化营养保护作用、对细胞内吞物质的消化、对细胞自身物质的消化、参与机体组织器官的变态和退化、参与受精作用、参与激素的合成和浓度调节。
(3)酶细胞化学实验技术的原理及其实验注意点:酶细胞化学是利用细胞内酶具有催化某种反应的特性来检测酶活性。
在一定条件下酶进行催化产生可见的沉淀物,最后被光镜或电镜识别,以此来研究酶的定位及活性变化。
在实验时,要注意实验的温度、pH值、固定剂、抑制剂或激活剂、底物浓度、作用时间、避免扩散,使细胞的形态结构保存良好,并保持酶的活性。
【Materials&methods】实验仪器:复式双筒显微镜(带油镜);Motic数码互动系统;擦镜纸/盖玻片;载玻片/镊子;记号笔;小片滤纸;移液器/吸头;香柏油/二甲苯;高速离心机2台;温箱1台(30℃);水浴锅2台(37℃);烘箱1台(100℃)。
实验材料:四膜虫培养液(500μl);0.1%油烟墨汁(500μl);2%豆奶液(200μl)。
实验试剂:10%甲醛溶液;酸性磷酸酶作用液;0.2%硫化铵水溶液(现用现配);蒸馏水;亮绿。
实验操作:1.ACP染色:(1)吞噬:吸取200μl四膜虫培养液加入豆奶中→离心→快速弃去上清液。
(2)制片:吸取10μl悬浮液滴在载玻片上→设置对照组→干燥→在甲醛中固定→蒸馏水浸洗。
(3)反应:空白对照在100度烤箱中干烤→所有标本放入酶作用液→实验组37度水浴10分钟,对照组采用其他温度→反应完毕在自来水中浸泡。
巨噬细胞炎症实验报告(3篇)
![巨噬细胞炎症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35745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8c.png)
第1篇实验名称: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研究实验目的:1. 观察和分析巨噬细胞在炎症环境下的生物学行为。
2. 探究巨噬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
3. 评估不同刺激条件下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差异。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实验材料:1. 小鼠巨噬细胞2. LPS(脂多糖)3. IFN-γ(干扰素-γ)4. 细胞培养箱5. 流式细胞仪6. 检测试剂盒(包括细胞因子、炎症因子等)7. 试剂: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抗生素等实验方法:1. 巨噬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将小鼠巨噬细胞从脾脏中分离出来,并进行培养。
- 培养过程中,加入适量的LPS和IFN-γ,以诱导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
2. 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 收集培养后的巨噬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
- 分析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如CD80、CD86等)的表达情况,以评估巨噬细胞的活化程度。
- 检测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TNF-α、IL-6等)水平,以评估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强度。
3. 实验分组- 对照组:仅培养小鼠巨噬细胞,不添加任何刺激剂。
- LPS组:添加LPS刺激巨噬细胞,诱导炎症反应。
- IFN-γ组:添加IFN-γ刺激巨噬细胞,诱导炎症反应。
- LPS+IFN-γ组:同时添加LPS和IFN-γ,诱导更强的炎症反应。
实验结果:1. 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 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和IFN-γ组的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如CD80、CD86)表达显著升高,表明巨噬细胞被成功活化。
- LPS+IFN-γ组的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更高,说明同时添加LPS和IFN-γ可以诱导更强的炎症反应。
2. 细胞因子水平- 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和IFN-γ组的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TNF-α、IL-6等)水平显著升高,表明巨噬细胞在炎症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LPS+IFN-γ组的细胞因子水平更高,说明同时添加LPS和IFN-γ可以诱导更强的炎症反应。
酸性磷酸酶
![酸性磷酸酶](https://img.taocdn.com/s3/m/bf32a365783e0912a2162a19.png)
酸性磷酸酶编辑本段酸性磷酸酶(ACP)(酶学检测)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主要存在于巨噬细胞,定位于溶酶体内。
在溶酶体膜稳定完整时,底物不易渗入,ACP活力微弱或无活性,经固定,在合适pH条件下,膜本身变为不稳定,逐渐改变其渗透性,底物可以渗入,酶活力被显示。
ACP在酸性条件下(pH4.7)可使作用液中的底物β-甘油磷酸钠的磷酸根解离出来,进而与溶液中硝酸铅结合形成磷酸铅沉淀,因其是难溶解的无色沉淀物,需要与黄色的硫化铵作用,生成棕黑色PbS沉淀而被显示出来。
正常值King-Armstrong法117~467nmol·s-1/L Bodansky法0~1.1U Roy Brower和Hayden法0.11~0.50U/L (1.8~10.0nmol·s-1/L) 前列腺(RIA)法<3.0μg/L临床意义增高:前列腺癌者常显著升高,故血清ACP测定主要用于本病的辅助诊断。
甲亢、乳腺癌、溶血性贫血、骨硬化症亦可升高,但程度不及前列腺癌。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即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
即机体与抗原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特异性抗体,如与再次进入的抗原结合,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的免疫病理反应。
又称变态反应。
目录应原的性质、进入机体的途径、参与因素、发生机制和个体反应的部分肾小球肾炎,外源性哮喘等。
阿尔图斯反应是一种局部的Ⅲ型超敏反应。
在反复注射抗原(如狂犬病疫苗、胰岛素)后,局部可出现水肿、出血、坏死等炎症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性变态反应。
为细胞介导免疫的一种病理表现。
它是由T细胞介导的。
常见的类型是:化学药品(例如染料)与皮肤蛋白结合或改变其组成,成为抗原,能使T细胞致敏。
再次接触该抗原后,T 细胞便成为杀伤细胞或释放淋巴因子引起接触性皮炎。
另一个类型称为传染性变态反应,是由某些病原体作为抗原性刺激引起的,见于结核病、梅毒等。
实验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显示-PPT文档
![实验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显示-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2b3dca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1.png)
3、粘附:将腹腔液滴在预冷的载玻片上,每人2片,每片 2~3滴,将玻片水平放到冰箱内(4℃),让细胞自行铺 展、粘附30min。 将其中1片样品置湿盒内放50℃温箱中30min,使酶失活
4、固定:将玻片插入盛有10%中性福尔马林(已预冷)的 染色缸内,冰箱内4℃固定30min。
1. 糖类显示法
最常用的显示方法是过碘酸雪夫反应(periodic acid Schiff,PAS反应)。 基本原理是:糖被强氧化剂 过碘酸(HIO4)氧化后,形 成2-醛基;后者与Schiff试剂 中的无色品红亚硫酸复合物 结合,形成紫红色反应产 物,PAS反应阳性部位即表示 多糖的存在。
2. 酶类显示
蒸馏水
0.2mol/L醋酸缓冲液(pH4.6)
5%硝酸铅 3.2%β—甘油磷酸钠
90ml
12ml
2ml 4ml
配法:先将蒸馏水和醋酸缓冲液混合,随后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 一份中加硝酸铅溶液,另一份加甘油磷酸钠溶液,然后再将两者 缓缓混合,边混边搅匀。 若pH不到5.0,可加少量醋酸的调整。 注意:配好后的作用液应透明无絮状悬浮物和沉淀; 最好在临用 前配制,不能贮存。
酶的显示法是通过显示酶的活性来表明酶的存 在,而不是酶的本身。
将具有酶活性的组织放人含有一定底物的溶液 中孵育,底物经酶的作用形成初级反应产物, 它再与某种捕捉剂相反应,形成显微镜下可视 性沉淀,即最终反应产物。
3.脂类显示
脂类物质包括脂肪与类 脂。
标本可用甲醛固定、冷 冻切片、用油红、苏丹 Ⅲ、苏丹Ⅵ、苏丹黑B、 尼罗蓝等脂溶性染料染 色;亦可用锇酸固定兼 染色,脂类呈黑色。
实验六酸性磷酸酶的显示
![实验六酸性磷酸酶的显示](https://img.taocdn.com/s3/m/e2e83e6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8.png)
学习酸性磷酸酶的显示方法
酸性磷酸酶的显示方法有多种,包括 化学染色法、荧光染色法、同位素示 踪法等。
其中,化学染色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 法,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将酸性磷酸 酶催化生成的磷酸酯与特定的指示剂 结合,从而显示出酶的活性。
掌握实验操作流程
实验操作流程包括组织或细胞的处理、酶反应、结果观察等 步骤。
的转移和代谢。
在骨组织中,酸性磷酸酶参与骨质的矿化和骨细胞的凋亡过程。
03
显示酸性磷酸酶的化学反应原理
01
02
03
在酸性条件下,酸性磷 酸酶能够催化磷酸单酯 水解,释放出无机磷酸
。
无机磷酸与染色剂(如 茜素红、甲苯胺蓝等) 反应,生成有色产物, 从而显示出酸性磷酸酶
的存在。
染色剂的颜色变化与无 机磷酸的浓度呈正比关 系,因此可以通过观察 颜色变化来判断酸性磷
02 了解其活性调节的分子机制,为药物设计和疾病治疗
提供理论支持。
发展新型酸性磷酸酶显示技术
03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开发更加灵敏、特异和便捷的
显示方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实验技能提升
通过本次实验,我掌握了酸性磷酸酶的显示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 技能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理论知识应用
实验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加深了 对相关酶学反应的理解。
团队合作意识
实验需要多人协作完成,锻炼了我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实验不足与改进建议
实验操作细节需优化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操作步骤不够严谨,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未来应更 加注重操作的规范性和细节处理。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条件、试剂浓度、反应时 间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酸性磷酸酶显示方法的研究
![酸性磷酸酶显示方法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fd725c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10.png)
酸性磷酸酶显⽰⽅法的研究鸡肝酸性磷酸酶显⽰⽅法的研究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是指⼀组⾮特异性磷酸酯酶,在酸性条件下能⽔解各种磷酸脂。
ACP分布⼴泛,它能够催化磷酸单酯键的⽔解并释放⽆机磷酸,是⽣物磷代谢的重要酶类,ACP活性的⾼低与⼈和动物的病理状态密切相关。
酸性磷酸酶是溶酶体的标志酶。
溶酶体作为细胞内起消化功能的细胞器,含有⼤量酸性⽔解酶,在细胞内外物质代谢过程中起着⼗分重要的作⽤。
ACP的活性变化直接体现溶酶体的功能状态[1]。
在⼤部分组织中,它主要定位于溶酶体内。
在溶酶体膜完整时,底物不易渗⼊,ACP活⼒微弱或⽆活性。
经固定后,在合适的pH条件下,膜本⾝变得不稳定,逐渐改变其渗透性,底物可以渗⼊,酶活⼒被显⽰。
此酶在pH5.0的环境中发⽣作⽤,分解磷酸脂⽽释放出磷酸基,磷酸基能与铅盐反应形成磷酸铅。
但因其是⽆⾊的,所以再经过与硫化铵作⽤,形成棕⿊⾊的硫化铅沉淀,由此就能显⽰酸性磷酸酶在细胞内的存在与分布[2]。
国内外也发布不少有关酸性磷酸酶在细胞中的定位研究的报道,例如:⽯长应等[3]已经利⽤电镜酶细胞化学⽅法,对⼤尾柱⾍(Urostyln grandis)、冠突伪尾柱⾍(Pseudorostyld cristata)、魏⽒拟尾柱(Paraurostyla weissei)三种纤⽑⾍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进⾏了定位观察。
发现在它们体内ACPase的阳性反应颗粒除分布在消化腔隙内独⽴的泡状结构上和被消化的⾷物组织中外,在细胞质中的⼩圆泡内也有分布。
近年来研究⼈员应⽤超微结构酶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家蚕幼⾍中肠ACPase活性的亚细胞分布[4],结果表明ACPase主要分布在圆筒形细胞的细胞核内,核周围的内质⽹及溶酶体中,杯形细胞的细胞核,细胞底部的内褶膜上也有少量的酶活性存在。
采⽤酶组织化学⽅法,孙建梅等[5]⾸次报道了ACP在⽂昌鱼组织中分布。
ACP在⽂昌鱼组织中分布⼴泛,在表⽪、消化道及⽣殖腺中均有分布。
酸性磷酸酶的检测实验报告
![酸性磷酸酶的检测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f4be3c44431b90d6d85c722.png)
酸性磷酸酶的检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以Gomori铅法为例学习细胞化学方法检测水解酶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小鼠等实验动物腹腔巨噬细胞采集和制片的方法。
3.观察巨噬细胞内酸性磷酸酶的分布进一步了解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
二.实验原理1.向小鼠腹腔内注射无菌淀粉肉汤,排异反应使小鼠产生大量巨噬细胞,且巨噬细胞吞噬淀粉肉汤后不会对细胞造成伤害,反而被“喂养”。
连续多天注射使小鼠腹腔内聚集大量巨噬细胞。
2.由于无法直接观察酸性磷酸酶的分布,可以通过检测酸性磷酸酶代谢产物的方法间接观察。
酸性磷酸酶催化反应。
再通过福尔马林-钙固定,再通过显色与染色过程。
在光镜油镜下可观察到黑色颗粒,也就是硫化铅沉淀,从而观测酸性磷酸酶在巨噬细胞中的分布。
三.实验材料及设备1.实验材料:a)连续三天向腹腔中注射1mL6%淀粉肉汤的小鼠一只b)酸性磷酸酶工作液,c)福尔马林-钙固定液d)2%硫化铵溶液e)0.1%沙黄染液2.实验设备:a)普通光学显微镜b)载玻片若干c)4摄氏度冷藏柜d)染色皿若干、吸水纸、滴管、剪刀、白瓷板等四.实验方法及步骤(一)实验组:1.巨噬细胞采集与附着a)配置6%淀粉肉汤,连续三天向小鼠腹腔内注射,注意不要伤害小鼠器官。
b)用脊髓脱臼法快速处死小鼠。
在白瓷板上用剪刀打开小鼠腹腔,用适量生理盐水冲洗小鼠内脏。
c)用胶头滴管吸取生理盐水冲洗液,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注意不要涂抹,每个载玻片各滴两滴,注意做好编号与正反标记。
d)将载玻片置于有U形玻璃支架的大型培养皿中。
培养皿在4摄氏度的冷藏柜中放置30min。
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生理盐水,注意不要让细胞完全干燥。
2.酶的反应将玻片置于37摄氏度的酸性磷酸酶工作液中,温浴30min。
生理盐水小心冲洗,吸去多余水分。
3.细胞的固定将玻片置于福尔马林-钙固定液的染缸中,固定5min。
蒸馏水冲洗,吸去多余水分。
4.显色a)2%硫化铵溶液中处理3~5min,取出载玻片,用蒸馏水漂洗。
实验5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的显示
![实验5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的显示](https://img.taocdn.com/s3/m/ab84251f76c66137ee061982.png)
实验5 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的显示姓名:李思露学号:131140040一、实验目的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材料,通过显示其溶酶体代表酶—酸性磷酸酶,学习酶细胞化学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酸性磷酸酶是动物吞噬细胞溶酶体的标志性酶。
其能分解磷酸脂(常用β-甘油磷酸钠)而释放出磷酸基。
在pH5.0的环境中,磷酸基能与铅盐(硝酸铅,捕捉剂)反应形成无色的磷酸铅(微细沉淀,可在电镜下观察),再经过与硫化铵作用,形成棕黑色的硫化铅沉淀(可在光镜下观察),以此显示酸性磷酸酶在细胞内的存在与分布。
三、实验材料、试剂及用品(一)材料小白鼠:6~8周龄小白鼠。
处理1:小鼠实验前2天,腹腔注射4%淀粉肉汤1 mL诱导及活化巨噬细胞;处理2:小鼠实验前2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
(二)试剂(1)4%淀粉肉汤:牛肉膏0.3g,蛋白胨1.0g,氯化钠0.5g,可溶性淀粉4g,蒸馏水100mL,高压蒸汽灭菌20min,保存于4℃冰箱。
(2)10%中性福尔马林(pH6.8~7.1)。
(3)酸性磷酸酶作用液(现配):蒸馏水90mL,0.2mol/L乙酸缓冲液(pH4.6)12mL,5%硝酸铅2mL,3.2%β-甘油磷酸钠4mL。
配法:先将蒸馏水和乙酸缓冲液混合,随后成分大致相等的2份,向其中一份加硝酸铅溶液混匀,向另一份加β-甘油磷酸钠溶液混匀;然后将其中一份溶液缓缓加入另一份溶液中,且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
用乙酸调pH为4.8~5.0。
注意:配好后的作用液应透明无絮状悬浮物和沉淀;最好在临用前配制,不能储存。
(4)1%硫化铵溶液。
(三)用品水浴箱(50℃,37℃)、低温冰箱、普通光学显微镜、小剪刀、5mL一次性注射器、10mL玻璃离心管、试管架、胶头滴管、载玻片染色盒(缸)、5片装玻璃染色缸、载玻片。
四、实验操作1.巨噬细胞: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3min后抽取腹腔液。
2.细胞黏附及酶灭活:每人3片,标示1、2、3。
在1和2中央位置滴加处理1小鼠腹腔液2~3滴,在3中央位置滴加处理2小鼠腹腔液2~3滴;将1和3置4℃冰箱黏附30min,将2置湿盒(铺有数层湿纱布的不锈钢饭盒)内,50℃水浴或恒温箱30min,灭活酸性磷酸酶。
实验三、 细胞中酸性磷酸酶的定位
![实验三、 细胞中酸性磷酸酶的定位](https://img.taocdn.com/s3/m/6dd0a22ab4daa58da0114afc.png)
在高等动物中存在大小两类吞噬细胞(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 胞),专司吞噬作用,在细胞的非特异免疫功能中发挥重要作 用。 1.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来自骨髓的前单核细胞,发育成熟后释放到血液中。 血液中单核细胞已向全身各组织并进一步分化成各种组织的巨噬 细胞。血液中单核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20微米,在形态 上很难和其他独核细胞相区分。胞质中含有嗜天青颗粒,它是一 种溶酶体,其中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 溶菌酶等,这些酶与单核细胞的杀伤和消化功能有关。单核吞噬 细胞在血液中约占白细胞的1%-3%,其在血液中的半衰期约为810个小时,一旦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后,其生命周期可长达 数月至数年。
通常酸性磷酸酶在pH5.0左右发生作用,能分解磷 酸酯而释放出磷酸基,磷酸基能与铅盐反应形成磷 酸铅沉淀物。但因其是无色的,需再经过与硫化铵 作用,形成棕黄到棕黑色的硫化铅沉淀,由此能显 示酸性磷酸酶在细胞中的存在与分布。
反应如下:
β-甘油磷酸钠---β- 甘油 +PO4 3PO43-+Pb(NO3)2 -----Pb3(PO4)2(沉淀) Pb3(PO4)2 +(NH4)2S----PbS (棕黑色)
2.巨噬细胞的特性
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则呈显著的多形性,在培养条件下对塑料或 玻璃表面具有极强的粘附性,一次可利用这一特性分离巨噬细 胞并与非粘附性细胞分开,但其作用机制不详。巨噬细胞在体 内可借其表面粘附分子与其它细胞或细胞外基质黏附在一起。 巨噬细胞的另一特性是对异物通过不同机制具有吞噬作用 (phagocytosis),吞饮(endocytosis)或胞饮作用 (pinocytosis)。可将异物吞入胞内,并借其胞浆内的大量液 泡及颗粒中的内含物和代谢产物将吞入的异物降解,消化和清 除。
巨噬细胞_实验报告分析(3篇)
![巨噬细胞_实验报告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a93074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c.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巨噬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包括其来源、分化、功能及其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通过实验观察巨噬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吞噬功能以及细胞因子分泌等,进一步了解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验原理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分化为成熟的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吞噬、抗原呈递、分泌细胞因子等。
在免疫应答中,巨噬细胞可以识别并吞噬病原体、凋亡细胞等异物,将其降解成抗原肽,并呈递给T细胞,激活特异性免疫应答。
三、实验方法1. 巨噬细胞培养:取小鼠骨髓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每隔3天更换培养基,培养至第7天收集细胞。
2. 巨噬细胞吞噬实验:将培养的巨噬细胞与鸡红细胞混合,在37℃、5%CO2条件下培养2小时,观察吞噬情况。
3. 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分泌实验:将培养的巨噬细胞与LPS(脂多糖)或PHA(植物血凝素)刺激,检测细胞因子(如TNF-α、IL-6)的分泌。
4. 巨噬细胞形态学观察: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如细胞大小、形态、细胞器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巨噬细胞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巨噬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细胞质丰富,细胞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2. 巨噬细胞吞噬实验:观察结果显示,巨噬细胞可以吞噬鸡红细胞,吞噬百分率约为60%。
3. 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分泌实验:在LPS或PHA刺激下,巨噬细胞分泌的TNF-α和IL-6水平显著升高,表明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4. 巨噬细胞形态学观察:巨噬细胞在吞噬鸡红细胞后,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质丰富,细胞器增多,表明巨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发生了形态学变化。
1. 巨噬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可以分化为成熟的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和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
2. 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识别并吞噬病原体、凋亡细胞等异物,并激活特异性免疫应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5 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的显示
姓名:李思露
学号:131140040
一、实验目的
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材料,通过显示其溶酶体代表酶—酸性磷酸酶,学习酶细胞化学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酸性磷酸酶是动物吞噬细胞溶酶体的标志性酶。
其能分解磷酸脂(常用β-甘油磷酸钠)而释放出磷酸基。
在pH5.0的环境中,磷酸基能与铅盐(硝酸铅,捕捉剂)反应形成无色的磷酸铅(微细沉淀,可在电镜下观察),再经过与硫化铵作用,形成棕黑色的硫化铅沉淀(可在光镜下观察),以此显示酸性磷酸酶在细胞内的存在与分布。
三、实验材料、试剂及用品
(一)材料
小白鼠:6~8周龄小白鼠。
处理1:小鼠实验前2天,腹腔注射4%淀粉肉汤1 mL诱导及活化巨噬细胞;
处理2:小鼠实验前2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
(二)试剂
(1)4%淀粉肉汤:牛肉膏0.3g,蛋白胨1.0g,氯化钠0.5g,可溶性淀粉4g,蒸
馏水100mL,高压蒸汽灭菌20min,保存于4℃冰箱。
(2)10%中性福尔马林(pH6.8~7.1)。
(3)酸性磷酸酶作用液(现配):蒸馏水90mL,0.2mol/L乙酸缓冲液(pH4.6)
12mL,5%硝酸铅2mL,3.2%β-甘油磷酸钠4mL。
配法:先将蒸馏水和乙酸缓冲
液混合,随后成分大致相等的2份,向其中一份加硝酸铅溶液混匀,向另一份
加β-甘油磷酸钠溶液混匀;然后将其中一份溶液缓缓加入另一份溶液中,且边
加边用玻璃棒搅拌。
用乙酸调pH为4.8~5.0。
注意:配好后的作用液应透明无
絮状悬浮物和沉淀;最好在临用前配制,不能储存。
(4)1%硫化铵溶液。
(三)用品
水浴箱(50℃,37℃)、低温冰箱、普通光学显微镜、小剪刀、5mL一次性
注射器、10mL玻璃离心管、试管架、胶头滴管、载玻片染色盒(缸)、5片装
玻璃染色缸、载玻片。
四、实验操作
1.巨噬细胞: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3min后抽取腹腔液。
2.细胞黏附及酶灭活:每人3片,标示1、2、3。
在1和2中央位置滴加处理1小鼠
腹腔液2~3滴,在3中央位置滴加处理2小鼠腹腔液2~3滴;将1和3置4℃冰箱黏附30min,将2置湿盒(铺有数层湿纱布的不锈钢饭盒)内,50℃水浴或恒温箱30min,灭活酸性磷酸酶。
3.洗涤除未粘附细胞:用胶头滴管吸取生理盐水冲洗除去未粘附物。
4.固定:预冷的10%中性福尔马林4℃固定30min。
5.自来水漂洗5min,将水甩干。
6.加酸性磷酸酶作用液反应:37℃30min。
7.用自来水漂洗片刻。
8.加硫化铵反应:通风橱中,10min。
9.自来水冲洗。
10.带水加盖玻片显微观察。
阳性标本细胞质中,出现许多棕色或棕黑色的颗粒和斑块。
五、实验结果
1.淀粉肉汤组1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在显微镜下的显示
图1 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显示照片(胞内棕黑色为硫化铅颗粒)
2.淀粉肉汤组2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在显微镜下的显示
图2 失活的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显示照片
3.生理盐水组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在显微镜下的显示
图3 生理盐水组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显示照片(胞内棕黑色为硫化铅颗粒)
六、作业与思考题
1.比较注射淀粉肉汤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别经50 ℃和4 ℃处理后酸性磷酸酶的显
示结果并解释。
答:(1)注射淀粉肉汤组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经过4℃和50℃处理后酸性粒酸酶的显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如图1所示,经过4℃处理的巨噬细胞内有较多的棕黑色颗粒,而经过50℃(如图2)处理的巨噬细胞中则没有棕黑色颗粒。
由实验原理可知,棕黑色颗粒是硫化铅颗粒,是酸性磷酸酶分解磷酸酯释放的磷酸基与铅盐反应形成磷酸铅再经过硫化铵作用形成的,棕黑色颗粒的分布显示了酸性磷酸酶在细胞内的存在与分布。
(2)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4℃处理的巨噬细胞中有较多的酸性磷酸酶,而50℃处理的巨噬细胞中酸性磷酸酶失活,不再能分解磷酸酯产生磷酸基,进一步产生硫化铅颗粒,所以细胞中几乎没有棕黑色颗粒出现。
2.比较预先注射和不注射淀粉肉汤组小鼠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的分布与活性差异并
分析原因。
答:(1)由图1和图3对比可以看出,预先注射淀粉肉汤组小鼠的巨噬细胞中棕黑色颗粒更多,颜色更深,分布更广,说明淀粉肉汤组小鼠的巨噬细胞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更高。
(2)原因是注射的淀粉肉汤中含有牛肉膏、蛋白胨等,相当于异源抗原,可以使巨噬细胞区化到小鼠的腹腔中,并激活巨噬细胞,产生更多活性更强的酸性磷酸酶,在实验中的表现就是预先注射淀粉肉汤的小鼠巨噬细胞中酸性磷酸酶的分布更广,活性更强。
七、反思与改进
1.作用液应在临用时现配,储存一段时间后会产生絮状沉淀,影响反应效果。
2.孵育时间过长也可发生酶扩散。
3.在用脊椎脱臼法杀死小鼠时应该注意把小鼠提起,这样更易使小鼠死亡。
在解剖小
鼠的时候,注意只剪破小鼠的皮毛,用注射器收集巨噬细胞时要把小鼠倾斜,在腹
腔的一侧收集。
4.避免酸性磷酸酶作用液在反应过程中干燥,否则其中的铅离子可与随后加入的硫化
铵作用形成胞外沉淀影响结果观察。